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大司马-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一想,他们反而开始同情蒙仲。
当然,除了同情以外,他们之所以不好意思再针对蒙仲,还有一个原因,即蒙仲几人捕捉来的鱼。
原来,在搬到庄子居居住的半个月后,蒙虎就有些无法忍受居内的粗茶淡饭了,于是他便与蒙仲、蒙遂两人用竹子、麻线等物编织了几只鱼篓网,将其放在浍水的河中,借此物捕捉到了不少河中的鲜鱼。
而事实上,当时负责捕鱼的乃是华虎,但很显然,华虎费尽心力捕捉到的鱼,也没有蒙仲几人用鱼篓网捕捉到的多。
捕捉到的鱼一多,饭桌上的菜自然也因此丰盛起来。
起初向缭、华虎、穆武几人碍于面子,死活不肯朝蒙仲几人抓到的鱼动筷,但时间一长,他们终归也无法维持心中的原则,遂像鲜美的鱼投降了。
正所谓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向缭几人吃了蒙仲等人捕捉的河鱼,自然也不好毫无表示,于是在某一日用完饭后,向缭、华虎、穆武三人喊住了蒙仲,询问后者道:“蒙仲,你还会继续坚持么?我是说,坚持向庄子请教。”
“当然。”蒙仲点点头,有些摸不透向缭问这话的用意。
见此,向缭、华虎、穆武对视一眼,旋即向缭说道:“这几日吃了你们捕捉的鱼,作为交换,我们三人愿意轮流为你看着院门。倘若庄夫子出游或回归,便立刻告知于你,这样你就无需在院内暴晒。无需感激,你知道我们三人就住在院子东侧的屋内,华虎与穆武能在屋内看到庄子归来,而我,只要坐在窗口,便能注意到庄子外出。”
这当然是善意,毕竟当时正值七八月,蒙仲每日守在院门处被烈日暴晒,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而如今,既然向缭几人释放了善意,蒙仲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双方约定了暗号:只要庄子出游或回归,‘放哨’的那人就立刻高声诵读庄子的齐物论,以此提醒蒙仲。
在这一次交涉后,双方逐渐化干戈为玉帛,很快就熟络起来。
眼见蒙仲、蒙遂二人已被院内的诸家族子弟所接纳,蒙虎终于忍耐不住庄子居内的苦闷,在诸人善意、调侃的哄笑中,逃回了家族的乡邑。
对此,蒙仲、蒙遂二人不为所动,毕竟,反正蒙虎只是过来凑数的,也没指望他能帮上什么大忙。
至于对庄子这件事上,蒙仲也已经是万事俱备。
临近九月的一日,庄子再次出游,得到事先提醒的蒙仲,连忙从屋内奔出,捧着庄子的著作向后者请教。
结果,庄子依旧是视若无睹。
当时在院内角落旁观的其他人,皆暗地里为蒙仲感到遗憾。
可就在这时,却见蒙仲目视着庄子几步远的背影,高声说道:“道家将亡,皆因庄周不树!”
“嘶——”
院内诸人惊地倒抽一口冷气,一个个骇然地瞪大了眼睛。
这家伙疯了么?
院内诸子心中惊呼道。
然而下一瞬,所有人都愣住了。
因为他们发现,听到这句话的庄子,此时竟前所未有的停下了脚步,旋即缓缓转过身来,用惊疑、严厉的目光看着蒙仲。
审视这个胆敢在他面前口出狂言的家伙。
第10章 辩论()
道家将亡,顾名思义。
而庄周不树,则是蒙仲指称庄周没有树立至德。
树,即树立,在当代指竖立至德。
就比如说庄子,他亦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感慨过宋荣子犹有未树,就跟他评价惠子一样,纵使是宋子、惠子这等被世人所崇敬的圣贤,但庄子仍然觉得他们还有不够出色的地方,认为他二人其实能够做的更好。
然而,恐怕庄子万万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有人指责他不树,更要紧的是,这个狂妄的小子还抛出了道家将亡这另外一个炸弹,并且有意将‘道家将亡’的罪过,强行归罪于他‘庄周不树’。
道家将亡、庄周不树,蒙仲在一句话中抛出两个炸弹,纵使是庄子,此事亦无法做到淡然处之,毕竟往严重了说,蒙仲已经是在中伤庄子,败坏他名誉了。
倘若换做旁人,恐怕这会儿多半已暴跳如雷,大骂竖子狂妄、小子放肆之类的话,但庄子终归是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圣贤,总算是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然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庄子不能开口,或者不想开口。
在庄子所著徐无鬼中,可作为解释。
据徐无鬼内所写,当年庄子的知己惠子(惠施)过世之后,庄子前往送葬,在经过惠子的墓地后,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昔日楚国郢地有一名匠人,他与同伴石一同给人造房子时,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便请同伴石替他削掉,于是匠人石便挥动斧头,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且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从始至终那名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后来宋国君主(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将那名叫做石叫来,要求表演一番。然而石却说,我以前能削,只因为的同伴,但是我的同伴早已经死了!”
庄子借这则寓言,表达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便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也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的感慨,并且在惠子过世至今的二十年内,闭门谢客,从此再不开口说话。
长达近二十年的闭口不语,今日会因为蒙仲的一句话而破戒么?
想到这里,在院内角落偷偷旁观的众人,一时竟也忘了蒙仲方才的惊世之言,皆目不转睛地盯着庄子,想看看庄子是否会因为蒙仲一句话而‘破功’——倘若庄子当真被蒙仲激得开了口,那蒙仲说不定会立刻名扬天下。
但遗憾的是,庄子似乎并没有开口的意思,他只是拄着拐杖直视着蒙仲,带着几分审视的味道。
而蒙仲,则毫不畏惧地回视庄子,丝毫没有退缩。
“眼下该怎么办?”
在一旁的角落,向缭抬手用袖子擦了擦脑门的冷汗,语气哆嗦地询问在旁的同伴。
不得不说,他亦对自己的‘胆怯’而感到羞耻——明明是那个蒙仲胆大包天羞辱了庄子,何以对方面不改色,反而他这个在旁围观的不相干者,却是吓得汗如浆涌呢?
直到他瞧见华虎、穆武、乐进、乐续几人尽皆面色发白后,他这才稍稍放宽心:被吓到的,远不止他一个。
“我不知。”
乐进咽了咽唾沫,摇摇头小声回答了向缭,旋即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了蒙遂。
此时尚能做到冷静的,除了在屋内睡大觉的武婴外,就只有蒙遂了——虽然蒙遂脸上亦有诸般担忧,但比起向缭等人来,他的面色显然要好看许多。
因此向缭与乐进怀疑,今日之事,可能是那蒙仲‘蓄谋已久’的。
在旁围观的主人犹如此紧张,更何况是作为当事人的蒙仲呢?
别看蒙仲此刻竭尽全力试图摆出风轻云淡的表情,甚至还竭力想要那一丝淡淡笑容中加上几丝讥讽的意味在继续撩拨庄子的怒意,但始终被庄子闭口不言的审视着,这亦让他承受了莫大的心理压力。
他会怎么做?是一脸愤怒拂袖而去,亦或是用那根拐杖来敲我的脑袋?
看似冷静的蒙仲,心中忍不住胡思乱想,猜测着庄子有可能出现的反应。
至于用拐杖来敲他的脑袋,这可不是他乱想,毕竟在当代,长者有资格教训不尊敬自己的小辈——蒙虎就经常被他的祖父蒙羑用拐杖敲打脑门。
但有些出乎蒙仲意料的是,此后近十几息,庄子毫无异动,只是单纯审视着蒙仲。
啊庄子不愧是道家的圣贤啊,听到那句话竟然还仍忍住,闭口不言,这下该怎么办呢?
蒙仲暗暗感觉有点头疼。
毕竟庄子不开口,他后续的话就不好接下去了——难不成他自言自语向庄子解释说出那句话的原因?这也太丢脸了。
然而蒙仲不知情的是,此刻庄子亦感到有些棘手。
正如蒙仲所判断的那样,鉴于他锲而不舍,一次又一次地向庄子请教,虽然庄子每回都无视了他,但次数一多,庄子心中自然也‘记住’了这个烦人的小子。
而今日,这个烦人的小子变本加厉,居然敢对他说道家将亡、皆因庄周不树这样的狂言——这小子咒道家亡有没有?直呼他名讳有没有?指责他‘不树’有没有?
实在可恶!
按照往常的路数,庄周得先问问那蒙仲为何得出那样的‘判断’,如果蒙仲毫无根据,只是信口开河,那么,他再教训此子——这才是合乎道理的,叫人心悦诚服。
但问题就在于,他无法开口。
难道真要为这小子破了自己持续近二十年的闭口戒?
仔细想想,庄周又觉得这事不太值得——他不觉得眼前那个叫做蒙仲的小子,值得他那样做。
更要紧的是,他不希望成为这个可恶小子成名的‘踏脚石’——一旦他此时开口,此子必定立刻名声大涨,日后世人提到小子就会联想到:这是一个让庄子都忍不住开口的人物!
是的,他庄周没有理由那样做。
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难道他堂堂庄周,就这么跟一个半大小子站在这里大眼瞪小眼?
而就在这时,院内忽然响起了庄伯的呵斥:“蒙仲!”
听到庄伯的声音,庄子与蒙仲不约而同地暗自松了口气:总算是能继续下去了。
在二人暗自松气之后,就瞧见庄伯从远处疾步走到庄子身边,目视着蒙仲气愤地说道:“蒙仲,你太无礼了!你岂敢对夫子这般无礼?”
虽然被庄伯厉声指责,但在心底,蒙仲却暗暗感激庄伯的及时出现,因为他发现,自己的那句‘惊世之言’不足以逼庄子开口与他理论,倘若庄伯不出现,那么此番中途就只能僵持下来,朝着庄子与他二人彼此大眼瞪小眼的诡异景象演变。
至于庄伯对他的指责,他倒不是很在意,毕竟他早已想好了措辞。
只见他朝着庄伯拱了拱手,正色说道:“庄伯此言差矣。仁义礼德,乃是儒家的思想,此地乃庄夫子之居,而夫子乃道家圣贤,是故小子以为,这里应当讲先道理,再论礼数。夫子以为呢?”他反问庄周。
听闻此言,庄伯无法反驳,于是便转过头询问庄子的意思。
同样,庄周亦听到了蒙仲这句话,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
因为蒙仲说得没错,道家推崇道德、道理,而儒家才讲究仁义礼数,在这座庄院内,蒙仲先论道理、再论礼数,这话没错。
于是他微微闭目,点了点头。
得到庄子的首肯,庄伯亦点了点头,转回头仍带着强烈的不满对蒙仲说道:“好,那就先说说你的道理,你何以敢说,道家将亡、皆因庄庄子不树?”
只见蒙仲拱拱手,正色说道:“道家思想,源于泰古而大成于老子,老子集古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道家精化,遂形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理论,相信定能成为日后至尊宝术,传承后人、泽被后世,然而,庄夫子虽被誉为老子之后道家第一人,却只顾自身遁世脱俗,不肯传授解惑道家思想,长此以往,道家失了传承,又岂会不亡?如道家因此而亡,其罪过是不是皆在庄周?既然罪过皆在庄周,小子直言庄周不树,又何来过错呢?”
“这”
庄伯被说得哑口无言,遂下意识看向庄周,向后者请示。
只见庄周在深深看了一眼蒙仲后,面朝庄伯举起右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指指天空,旋即摇了摇头。紧接着,他再次指了指天空,又指指自己的耳朵,然后第二次摇头。
这一番动作,无论是蒙仲还是在旁围观的诸人都感到很迷惑,然而,庄伯不愧是在庄子跟前侍奉了几十年的老人,唯有他看懂了庄子的意思,对蒙仲说道:“由老朽来转达夫子之意,夫子言,道无问、问无应。”
道无问、问无应?
蒙仲皱着细细琢磨这几个字,越想越感觉深奥。
但不管怎样,此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能退缩,今日若不能说得庄子、庄伯二人哑口无言,他或许会被驱逐回家族也说不定。
而他的优势就在于,庄子自顾身份,仍不想开口与他辩论,只用动作来指点庄伯代为与他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蒙仲认为自己能赢!
第11章 辩论(二)()
“道无问,然人有惑,古之圣贤,学自天地而通达,然而古今圣贤仅几人?大多是惑惑众生。小子曾听说,昔日齐国有一人路经泰山,心血来潮登上顶峰,见脚下一片云海,遂误以为自己已登上巅峰,遂心满意足下山而去。不曾想回到山下之后,他回首再看泰山,才发现自己所登的山峰,不过是泰山其中一座小峰而已。小子认为,惑惑众生,或难免被困惑所障目,难见泰山真面目,此时便需要圣贤传道,亦解众生困惑。”
顿了顿,蒙仲又说道:“生惑而不能解惑,便难免有人会曲解章义,甚至是断章取义。昔日郑国有权臣祭仲专权,郑厉公深以为祸患,遂叫祭仲的女婿雍纠将其杀死。雍纠得令后,便密谋此事,不想却被他的夫人雍姬所知。雍姬左右为难,便询问其母丈夫与父亲哪个更亲,她母亲便答道,任何男子,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女子的丈夫,而父亲却只有一个,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于是,雍姬便将其夫婿密谋杀翁之事告诉了父亲祭仲,祭仲当即派人将女婿杀害。得知事泄,郑厉公逃亡到蔡国,随后祭仲迎郑昭公入国。这即人尽可夫的典故。然而后来却有人误会了其意,用人尽可夫批判荒淫的女子,曲解了本意,小子认为,这即是困惑不能解除而任由发展的例子。”
蒙仲朝着庄子拱了拱手。
其实听到前半段时,庄子的面色其实已经好看了很多。
此前他对蒙仲有诸般的差印象,不止是因为蒙仲锲而不舍的请教,主要还是在于后者动不动就请教。
儒家讲究言传身教,告诫学子多学多问、不懂即问,但道家不同,道家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己琢磨,并且,要求不要死读书,要多看看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看看哪些是人可以向天地学习的。
所以说,似蒙仲先前那般锲而不舍的请教,其实非但没有博得庄子的好感,反而让庄子很不喜——认为蒙仲此举只是为了单纯引起他注意,功利心太强。
这也正是庄子此前对蒙仲始终视而不见、甚至于到后来看到蒙仲来请教就皱眉头的原因。
不过在听了蒙仲几句话后,庄子忽然发现这个小子倒也不是不学无术,甚至于还称得上有点聪慧。
当然,更重要的是,蒙仲在话中对庄子又有所示好,说庄子这样的圣贤,应当为世人解惑。
不得不说,这句话简直说到庄子心坎上去了。
由于庄子年轻时曾当过漆园的小吏,因此,后世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漆园傲吏,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庄周虽是道家的圣贤,但他为人极其高傲,虽然不能说目空一切,但却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他认为当世是道亏之世,世人乃惑惑众生,是‘失道者’,而他是当世唯几的‘得道者’,因此他应当以不惑解世人众惑,使当前的乱世返回至德之世。ps: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相互攻伐,父杀子、子弑父,叔伯兄弟自相残杀,又有诸国攻伐,民不聊生,所以被庄子认为是道亏的年代。
但遗憾的是,就像庄子的挚友惠子曾经取笑他的那样,庄子的思想并不被世人真正所接受,因此庄子后来隐居,也未免没有愤世嫉俗的意思。
不过说实话,庄子的思想不被世俗接纳,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单说他坚决反对君主制,光这一点就已经注定难以被广泛传播。ps:颇有意思的是,坚决反对君主制的庄子,他的著作被历代多位君主视为必读的书籍,并且在宋朝时还被封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但在民间却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是儒法那几家的言论。
因此,当蒙仲表示庄子应当肩负起为世人解惑的职责时,庄子心中还是很受用的,连带着对蒙仲的印象亦提高了不少。
于是他点了点头,认可了蒙仲那学有惑就应该问的说法,毕竟蒙仲已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困惑应当及时解释清楚的原因。
而在这种情况下,蒙仲立刻抛出了他捏在手中的理,正色对庄子说道:“在这些日子里,我观惠子的著作感到困惑,便请教庄子,一连询问三回,夫子不应;又请教宋子著作,一连三回,夫子不应;再问夫子亲笔所著,一连三回,夫子不应。此后,李悝的法经,吴起的吴子兵法等等,小子皆诚心诚意向夫子请教,然而夫子从不回应。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小子认为已做到诚心诚意,可夫子却始终不回应,闭其言、藏其知,对小子视若无睹。试问,究竟是小子占理,还是夫子占理?”
“这”
听到蒙仲有依有据的话,庄伯为之语塞,忍不住偷偷瞄向庄子。
而此时的庄子,眼眸中已经没有愠怒之色,取而代之的则是恍然与深思。
显然,此刻庄子也明白过来了:感情这小子先前锲而不舍的前来请教,根本不是为了博取他的注意,而是为了先占到一个理字,以便于此刻用这番话来堵他的嘴。
但遗憾的是,此时他明白过来却为时已晚,因为道理都在蒙仲那边——是因为他接二连三地‘不教’,无视蒙仲,才让这小子‘产生’了道家将亡、皆因庄周不树的想法,这逻辑上是没问题的。
至于真相嘛,无非就是这小子从一开始就挖了一个坑,等着他庄周掉到坑里罢了。
此子小小年纪,心机却很重啊。
庄周目视着蒙仲暗自想道。
期间,庄伯仔细观察着庄子的神色,见后者脸上并无怒色,却也没有再提示他做出反驳,遂明白庄子这是认栽了—从道理的角度,恐怕已经说不过那叫做蒙仲的小子了。
然而就在这时,庄伯却注意到庄子伸手捋着胡须,意有所指地看着他。
这是要我从礼数再与此子辩论辩论?
庄伯心中大感惊讶。
要知道据他所知,庄子对儒家的评价是非常差的,甚至于还专门写了胠箧、盗跖等几篇文章去抨击儒家,抨击儒家‘助纣为虐’,是帮助君主、贵族等上位统治者压榨平民的帮凶。
但既然庄子要自己继续与此子辩论,庄伯亦不好违背,于是他在想了想后说道:“道理你姑且说得通,但夫子比你年长几旬,乃是你应当尊敬的长辈,你直呼夫子名讳,岂非无礼?”
蒙仲闻言拱了拱手,反问道:“庄伯您的意思,是希望小子看在庄夫子比我年长许多的份上去尊敬他吗?”
这是一个设有陷阱的反问,倘若庄伯承认,那岂不是说庄子只是空活了一大把年纪?
不过很可惜,这种小伎俩连庄伯都瞒不过,更何况是庄子。
这不,庄伯立刻纠正道:“蒙仲,你此言甚是无礼!夫子岂是单单比你年长?众所周知,夫子乃是世人推崇的道家圣贤!”
“就因为夫子是世人所推崇的道家圣贤,小子就一定得尊敬夫子?”
蒙仲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昔日定陶有一人家财殷富,或为宋国居首,某一日他遇到一名魏人,认为魏人对他不恭敬,于是那富人便道,我乃定陶巨富,你应当尊敬我。不曾想那魏人却反问道,你的家财赠予我么?富人摇头否决,于是那魏人便说道,既然你的家财不会赠予,也就是说无益于我,我为何要尊敬你呢?如今,夫子虽是名扬天下的圣贤,但小子屡次诚心请教却被视若无睹,夫子无益于小子,小子为何还要尊敬夫子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夫子声名远播?还是因为夫子比小子年长?”
“你这”
庄伯被说得哑口无言。
他必须承认,伶牙俐齿的小辈他这辈子见的多了,但像蒙仲这样有依有据,能通过阐述道理而并非诡辩就能说得人心服口服的,还真是不多。
他偷偷瞄了眼旁边的庄子,惊讶地发现,庄子竟然用带着思索的神色打量着蒙仲,这在庄伯的印象中,那是极少极少的。
或许,此子果真能成为夫子的弟子。
回想起蒙氏长老蒙荐那笃信的话,庄伯心中微动,忽然问道:“那倘若那富人愿意将家财赠予那名魏人呢?”
蒙仲惊讶地看向庄伯,他听得出来,庄伯这是想帮自己一把,倘若自己识相的话,这会儿就应该借那名魏人的口,向庄子示好一番。
但问题这样是行不通的,庄周是什么样性格的人,蒙仲现如今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一般的奉承,非但不能引起庄子的好感,反而会惹来厌恶。
是的,一定要鹤立鸡群那般的独特,才能引起庄子的兴趣。
想到这里,蒙仲拱了拱手,一本正经地说说道:“如庄伯所言,事实上,那名富人也向那魏人问了同样的话倘若我将家产赠予你,你会尊敬我么?那魏人便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