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尘逸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恍然大悟。第二天上朝,他就将樊姬的话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听完后吓得不知所措,心中也万分的惭愧。于是,他下朝后就四处寻访良才,后来就把真正有贤能的孙叔敖亲自举荐给楚庄王。楚庄王经过一番考察后,重用孙叔敖,在孙叔敖的辅佐下,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就成为诸侯国之中的霸主。
  翻开过去的那段历史,我们只能看到那些风云人物叱咤天下,却很少能看到有女子的身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女子们,用软弱的双肩,挑起了一半原本属于丈夫的重负,虽然她们很少正面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却让历史不能忽视她们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他们原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己应得的那份感情,或者是那份应得的柔情,可是她们却选择了与丈夫一起并肩作战。也许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甚至会不屑一顾地一笑。可是却不能否认,有些女人,不仅仅只是男人的一半,同时还是男人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很有争议,比如说诸葛亮和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的婚姻,一直都备受争议。不过却不能否认,诸葛亮的很多成就,都有黄月英一半的功劳,甚至有些本来就是黄月英的功劳,却让好事的后人,把功劳归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还有说他“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再加上他很早就以才名闻名于世,所以就是一个很抢手的英俊才子,不过诸葛亮却迟迟没有娶亲。后来他在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之西20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也在时时刻刻等待着机会出仕。诸葛亮在这里不仅找到了一个日后成为名相的机会,而且还找到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妻子。相对而言,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的结合显得更富有戏剧性。
  在隆中之地附近,还有一位沔阳名士黄承彦。据说黄承彦与夫人原来有两个儿子,可是这两个儿子都夭折了。第三个就是女儿。黄承彦夫妇担心女儿也不长命,便用一些卑贱的字为女儿取名,目的就是为了希望女儿能健康成长,所以就取名“阿丑”。不过阿丑也没有辜负这个小名字,她的头发黄黄的,皮肤还有些黑。这在那个讲究女子“唇红齿白”的年代里,她可就是一位丑女子了。不过阿丑从小就聪明伶俐,尤其是特喜欢读书,在没有认识诸葛亮之前,春秋诸子的著作她都一一认真地学习过,而且还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让黄承彦极为欢欣。转眼到了黄月英快要出嫁的年龄,黄承彦把目光投向了已经27岁、尚未娶亲的诸葛亮。
  诸葛亮经常向黄承彦请教问题,所以对诸葛亮的才学黄月英早就有耳闻。黄承彦也看透了诸葛亮的心思,认为诸葛亮对诸多名门佳人都不屑一顾,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志在邦国。所以他想要的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内助,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美貌女子。于是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黄承彦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宴会,邀请诸葛亮前来。
  诸葛亮兴冲冲地来到了黄家,正要进去,却不料从屋里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诸葛亮的身上扑过来,诸葛亮吓了一跳。正在这时,却见丫环走出来,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势,丫环又拧了一下狗耳朵,两只猛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诸葛亮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狗都是木头做的小狗。黄承彦这时也迎了出来,把诸葛亮迎到了屋里。诸葛亮赞叹两只木犬制作精巧,黄承彦大笑道:“那两只小木犬只是小女没事的时候做出来的,肯定吓着你了,真的是非常抱歉啊。”这一番话让诸葛亮心中一动,他其实早就听说过黄月英的才名,只是没有想到黄月英竟然如此聪明。
  

一凰难求(3)
说话的中间,诸葛亮看到墙上挂着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见机忙说,那是自己女儿的信笔涂鸦,让懂得书画的人见笑了。说完黄承彦又指着窗外开得旺盛的鲜花,还有修剪得整齐的草丛,对诸葛亮说,那些花花草草都是女儿一手栽培出来的。
  这一次见面,诸葛亮对黄月英的才干万分倾心,所以回去之后马上就请自己的哥哥为他提亲,把黄月英娶回家中。婚后不久,诸葛亮就被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了山,从此南征北战近十年,而黄月英也成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背后的军师。
  史书记载,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就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不过据说这“木牛流马”却是黄月英教给他的,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不仅如此,历史上著名的“连弩”,也是黄月英教给她的。
  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不过他所到的地方瘴气太重,很多将士们受不了而相继病倒。诸葛亮为此万分着急,所以在写家书的时候,无意中就把这件事情说了出来。黄月英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万分焦心,后来就发明了“诸葛行军散”。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数十年,黄月英就等带着儿子诸葛瞻,守在隆中静候佳音。就算是到蜀汉建立之后,位居丞相夫人的黄月英还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甚至可以说在诸葛亮的一生之中,黄月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教育子女还是帮诸葛亮出谋划策。正是因为有了黄月英,所以诸葛亮才一生无后顾之忧,还让他在事业上得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不过有很多人置疑诸葛亮的感情,认为两个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可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虽然在史书上没有关于两个人之间感情的记载,可是试问,贵为宰相的诸葛亮,可曾出现过除了黄月英以外的女人吗?   双双飞
  如果说诸葛亮和黄月英还不能说夫妻同心的话,那唐朝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应该更加具有说服力吧。事情还要从李家兄弟不和,以至于发生玄武门事变开始说起。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她嫁给李世民之后,相夫教子,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后来李渊起兵之后,长孙氏又陪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立下了不少战功,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对李世民就起了戒心,又拉拢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兄弟三个人明争暗斗。李建成数次想置李世民于死地,李世民忍无可忍,于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那场血淋淋的斗争之中,还有一位娇弱的女子,她就是长孙皇后。
  很少有人会相信,李世民的马上,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娇弱的长孙氏,就与他共乘一匹马。这一次事变,是非常没有把握的,如果失败的话,就只有死亡一条路。长孙氏与李世民情深意重,李世民如果不幸死去的话,她也不准备独自活下去。所以这一次玄武门之变,夫妻两个人是抱着赴死的决心赶去的。而且在长孙皇后的身上还带着一把短刀,在时机万一不对的情况下,她就会自杀。夫妻情深到如此地步,也令很多抱着那些泡沫剧不肯松手的人大跌眼镜的吧。
  事变之后,李渊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当上了太上皇。此时已经身为皇后的长孙氏,没有冷落李渊,李世民因为政务缠身,于是照顾李渊的事情就落在了长孙皇后的身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所以虽然李渊对李世民多多少少有些不满的地方,可是却对自己的这个儿媳万分满意。长孙皇后这么做,也为李世民分担了不少忧愁。虽然李世民有着一帮天下无敌的重臣,但是有谁能够想到,唐朝历史在讲述名相房玄龄时,却提到了王妃(即长孙皇后)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成就了大事。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想到,在李世民身为秦王、为李家天下南征北战的时候,身后还有一位聪明的红粉军师也在为他出谋划策。
  

一凰难求(4)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最难处理的就是后宫之中嫔妃之间的关系。因后宫之中女人关系不和,而让整个国家都变得乌烟瘴气的皇帝不计其数。而李世民还是一位多情的皇帝,而且他身边的女子个个都称得上绝代佳人,要么就是千娇百媚让男人神魂颠倒,要么就是背后有着强大的势力。按理说争风吃醋的事情应该时有发生,可是长孙皇后却非常宽容和顺,对每一位妃子都视为自己的姐妹,所以在后宫之中,长孙皇后非常有威望,这也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李世民面对的是一个乱成一锅粥的后宫,那他哪里会有精神理会政治呢?    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就要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唐太宗初登皇位之前,李唐国库空虚,长孙皇后就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立为太子,其乳母遂安夫人掌管太子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的费用十分紧张。遂安夫人就在长孙皇后面前抱怨,说太子贵为储君,现在却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太不合适了。可是长孙皇后却并没有因为李承乾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要求,她对遂安夫人说,太子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正是因为长孙皇后处世公正,所以才深得宫中所有人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皇后在后宫之中非常有威望,唐太宗也十分欣赏长孙皇后,每次上朝后回到后宫,都会与她谈论军国大事,凡事还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可是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政。再加上历史上曾经有女性干政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所以每次唐太宗向她发问的时候,她都只是听,却不发表意见,实在问得急了,她就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妇人干预政事,是不祥的事情。”可是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把自己再三思考之后的见解说出:“臣妾只知道君王应该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虽然只是八个字而已,却对唐太宗一生执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世民一生坚持任人唯贤,用人不疑,所以深得手下文武百官的拥护,个个都为了唐朝的兴盛鞠躬尽瘁。
  虽然长孙皇后不干涉内政,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她还是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提醒唐太宗一些做得不对的地方的。唐代有名的谏臣就是魏征。魏征不畏皇帝的权威,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地方,经常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有时候也把李世民气得火冒三丈。据说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而且召集了朝中的武将们收拾好了行装。当走到朝门之时,却见魏征拦在那里,坚决不肯让李世民去打猎,因为那时正值春天,动物们正是孕育下一代的时候。李世民气得暴跳如雷,可是魏征还是坚决不肯让路,两个人僵持在那里很久,之后唐太宗气冲冲地回到了长孙皇后那里,还对长孙皇后说:“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李世民说的是谁,李世民气冲冲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却没有说什么,只是马上回到后室之中,换上正式的朝服,向李世民大礼参拜。李世民大吃一惊,却听长孙皇后说,英明的帝王身边的大臣们才会正直不阿,现在魏征敢犯颜直言进谏,正是因为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帝王,所以我才会向你表示祝贺啊。长孙皇后的一席话,让李世民茅塞顿开,所以之后才更加器重魏征。
  有人说,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有无数的女子,所以当长孙皇后红颜慢慢褪去的时候,李世民就会把目光转向别的女子。似乎没有男人能敌过貌美女子的诱惑,可是这个定律用到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身上是不正确的。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绝对是情深意重,在她短短36岁生命里,却与李世民共同养育七个孩子,在繁花似锦的后宫之中,如果不是深情如此,二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爱的结晶呢?而且在李世民数次外出巡幸之时,陪伴在他身边的,都不是那些貌美如花的女子,而是令他始终深情如一的长孙皇后。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就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夫妻,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在后宫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种关系,让李世民不为宫中的事情操心,而李世民虽然身边有无数的女子,可最让他深爱的,只有长孙皇后一个女子而已。从玄武门发生兵变之时,长孙皇后就抱着生死相随的决心,紧紧地守候在李世民的身边。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一次李世民得了重病,甚至到了很危险的地步,长孙皇后整日守在李世民的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李世民。身边的人谁都没有想到,长孙皇后还在衣服里藏着一包毒药,准备万一李世民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服毒自尽,绝不独自活在世上。为夫殉情,在唐朝之前包括唐朝都是很少见到的,长孙皇后如此做,除了用深情,还能用什么来解释她的行为呢?
  

一凰难求(5)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一天夜里出现了紧急状况,有人报告说侍卫发生了兵变,当时驸马柴绍也全副武装前来求见李世民。李世民就出来巡视,长孙皇后害怕李世民会遇到危险,就紧紧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虽然有惊无险,但长孙皇后感染风寒,再加上受了惊吓,就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拖了两年之后,终于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不过她念念不忘的,还是李世民,包括李世民心中一直期待希望创建的盛世唐朝。于是就有了历史上长孙皇后留下的一段话:
  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让李世民最为珍视的女子离开了人世,这个女子不仅是他最心爱的女子,还是他的得力助手,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他以帮助,甚至曾经想与他同生共死。于是他没有听从她的遗言,而是为她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昭陵。李世民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怀念。
  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任何人为皇后,那是因为没有人能取代长孙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心底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只为长孙皇后所留,每次想起长孙皇后,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英明帝王,竟然都会痛哭流涕。虽然在以后的深宫之中又多了无数位女子,包括对他一往情深的徐惠妃。可是他的心中却永远只记着那个曾经和自己相濡以沫的长孙皇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爱情错位中的男女(1)
志同道合的夫妻让人羡慕,于是很多人都希望能寻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有些人成功了,但是有很多人虽然努力了,可是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也许是他们选择的时间不对,或者是他们在不适当的时候采取了不适当的方法,导致了遗憾的后果。就像汉成帝与班婕妤那样,虽然曾经恩爱无比,到头来也只是一场悲剧。   错爱
  汉成帝也许在历史上说不上什么大名人,但是跟他有联系的赵飞燕、赵合德、班婕妤却个个都是名女,不过把班婕妤和这两个女子放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太妥当,与赵氏姐妹相比,班婕妤更加完美无瑕。而在赵飞燕姐妹之前最受赵成帝宠爱的女子就是班婕妤。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生得聪明伶俐,容貌也是百里挑一的,“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成帝时她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在后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从来不肯与诸妃争宠,也不会干预政事的女人,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那个封建社会女人应有的一切美德,比如说谨守礼教,行事端正。按理说这样的女子应万分受人尊敬,而且是妇人的楷模,谁得到她都应该是一件幸事,特别是在那个颇重礼教的封建社会。就连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都曾经称赞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不过这样一位品貌兼具的女子的婚姻却是一个悲剧。而这一切还要从汉成帝的身上说起。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汉朝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一旦某个女子当上了皇后,那她家中的人们都会凭借她的裙带关系,迅速得到提升,直到大权在握为止。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汉朝历代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能亲政,大部分都是由太后听政。虽然汉武帝曾经立下“立子杀母”的规矩——太子被立之后,如果母亲正值年轻,就要把母亲杀掉,目的就是为了怕太后专擅国政,把权力转移到外戚的手中。但是在汉武帝之后,太后干政的事情却愈演愈烈。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也是如此。
  王政君的丈夫就是汉元帝,也就是错失王昭君的那位皇帝。对于王政君,汉元帝和她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感情,甚至在临死之前还想废了王政君的后位。所以王政君就把目光转移到了权力上去。当汉成帝登位之后,实际掌权的就是王政君和她背后的王氏大家族。汉成帝几乎就是半个傀儡。王政君成为皇太后,王家立马显赫起来。成帝登基没几个月,王莽的五个叔叔就在同一天被封为侯(仅次于王的贵族爵位),此事打破历朝纪录。“五侯之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腐败丛生。这件事情当然是在王太后的干预之下完成的。加一点题外话,与诸多历史上的女强人相比,王政君只能算是个庸碌无为的女人,如果非得说她有什么功绩,那就是把她们王氏一族发扬光大了。她非常偏袒自己娘家,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有些疯狂的地步,正是因为她的关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王莽夺权。
  成帝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君,可是心里却万分苦闷,对母亲干预朝政虽然十分的反感,可是却不能说什么。再加上对母亲的叛逆心理,他就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女人身上。与李世民的后宫比起来,汉成帝的后宫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在他的后宫之中出现过一系列的争风吃醋,可以称得上是群美斗法,各显神通。但是不管女人们如何争宠,作为汉成帝的母亲、身为太后的王政君都牢牢把握着后宫的生杀大权。为了王家的前途,她不遗余力地打击一切对自己家族不利的女子。
  汉成帝的皇后许氏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绝色美女,汉成帝几乎与她形影不离,这引起了王政君和王氏集团的担心,因为许皇后的父亲许嘉辅佐汉元帝达十多年,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而且非常有政治才能。王政君怕许皇后得宠之后,许家的风头盖过王家,所以王政君和王氏家族,一有机会就攻击许皇后。为了能找到一个既不会给王氏集团造成麻烦,又能转移汉成帝目光的女子,王政君可谓费尽心思。最后才貌俱佳、人品也非同一般的班婕妤就出场了。
  

爱情错位中的男女(2)
果然,班婕妤没有让太后失望。汉成帝为她的美艳、风韵所吸引,天天和她守在一起。作为后宫诸妃中的一员,最大的荣幸就是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班婕妤也深深爱上了这个男子,她十分理解汉成帝内心的痛苦。凭着超高的文学造诣,再加上熟悉史事,于是她就常常引经据典,用先人的故事来开导汉成帝。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时不时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让汉成帝沉醉在丝竹声中。这是两个人一生之中最美丽的爱情时节。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还是他的知音,她懂得他的心思,也能为他排忧解烦,她的才情也让他万分迷恋。
  汉成帝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大辇车,这样在宫苑巡游时两个人也可以一起出游。可是却没有想到班婕妤却坚决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宠幸的妃子在座,最后竟然落到国亡身毁的境地,妾身如果和陛下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汉成帝只能作罢。这件事情传到太后那里的时候,太后大加赞赏,认为班婕妤堪比楚庄王的樊姬。不过这一赞赏不要紧,却改变了汉成帝和班婕妤之间的感情,也让两个人的感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班婕妤一心希望凭借自己的柔情,把汉成帝变成一位精明能干的君王。在班婕妤的眼里,皇帝比天还大。太后的赞扬让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许是身份的不同让班婕妤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自重,不应该整天与汉成帝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所以从此以后,她更加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