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威武不能娶-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人数不算多,但各个骑马,手握长枪,很是显眼。
  落日在他们身后,蒋慕渊一眼就寻到了顾云锦,她似有感悟,抬起头望向城墙。
  视线在空中交汇,他看到顾云锦弯着眼冲他笑了。


第1108章 执着
  顾家人入城,城门附近的百姓,手上能空闲的,都探着头来张望两眼。
  京中确有不少骑马出行的,也有姑娘家戴着帷帽出京跑马,但这种以女子为主,身着衣架、手提兵器的骑兵还是很稀罕的。
  再者,都说小公爷要登皇位,那今儿回来的这位夫人,岂不就是将来的皇后娘娘了。
  没见过的都好奇,见过的还想再看两眼,以后说给旁人听,定是羡煞人了。
  顾云锦下了马,把缰绳和长枪都交给了听风。
  听风机灵极了,骑兵出现在视野之中时,他就跑到这儿候着了。
  “夫人,”他笑着道,“爷天天盼着您回来,他这些天忙,知道您今天能到,紧赶慢赶着挤出时间来,就为了能早些见着您。”
  “你不替他叫苦,我也知道他辛苦。”顾云锦打趣了一句,小跑着往城墙上去。
  蒋慕渊就站在台阶口,看着顾云锦越跑越快,最后几乎是飞扑一般,他赶紧长开双臂把人接住。
  甲衣不比日常衣装,搁着人疼,夫妻两人却是谁也没有松手,紧紧抱了好一会儿。
  要说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但此时此刻,胸中满溢而出的全是思念和依恋。
  “这半年,可真久。”顾云锦叹了一声。
  以前也有分别半年甚至更久的时候,可兴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日子都显得慢长了
  蒋慕渊搂着她笑。
  城墙上风大,吹乱了顾云锦的头发。
  蒋慕渊拉着她,靠着城墙蹲下身,把她的发髻解开。
  为了方便戴头盔,顾云锦的头发也不与家中时一般,就与军中将士们一样束了个小揪揪。
  蒋慕渊让顾云锦背对着她,将她散下的长发都抓到手中。
  手指小心梳理,把碎发一点点聚拢捋顺,扎成一束马尾。
  “好了。”蒋慕渊笑道。
  顾云锦摇晃着脑袋,又抬手抓了一把:“哪儿来的头绳?”
  “过来路上,有小贩叫卖,我看颜色鲜艳,就挑了一根。”蒋慕渊答。
  顾云锦笑个不停。
  蒋慕渊把她拉起身,一手抱着她的头盔,一手牵着,两人沿着城墙缓缓走。
  顾云锦扣着蒋慕渊的手指,先开了口:“我回来的路上听到了些消息,你要夺位,是真的吗?”
  蒋慕渊点头:“是真的。”
  顾云锦应了一声,偏过头看了蒋慕渊一眼。
  半道上听说这些时,她惊讶过。
  可惊讶之后,是长长的思考。
  蒋慕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顾云锦一清二楚,他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静下心来想想,她也能明白。
  家国天下,对蒋慕渊太重了,每一个字都不可缺。
  蒋慕渊几次与她说过,今生不会重蹈前世覆辙,他们得活到老,得儿女满堂,他们还有祐哥儿。
  天家不祐,他自己祐,便是为了儿子,也不得不争这个天下。
  顾云锦都懂,所以她更是心痛。
  痛蒋慕渊的艰难。
  他本无意金銮殿,他在不知道顺德帝真正属意的是孙禛的时候,也曾为顺德帝疑心他权重而小心翼翼,如今却不得不走。
  顾云思怕顾云锦苦恼,路上也曾来劝解过她几句。
  前途未知,那就只能坚定得走,一如顾云思当年坚持让长房入京,一如蒋慕渊今日走上争权路。
  顾云锦知道这些道理,她深深望着蒋慕渊的眼睛,道:“我支持你。”
  蒋慕渊伸手抱紧了妻子,心头滚烫。
  有些话都不必说,他们心意相通,言语反倒是累赘了。
  顾云锦的这一声“支持”,对蒋慕渊而言,就远胜千言万语。
  蒋慕渊有心牵着顾云锦从这里走到雍安门,听她说说守城时的状况,也说说此番去玉门的经过,可他实在是分身乏术,只能作罢。
  夫妻两人下了城墙,蒋慕渊回衙门,顾云锦去了慈心宫。
  太皇太后见到英姿飒爽的顾云锦,眼前一亮:“哪儿来的花木兰?”
  顾云锦道:“我也觉得这身好看,您看看我这马尾,小公爷刚亲手扎的,还挺爽利。”
  “下回试试让他扎个飞燕,难死他!”太皇太后笑了会儿,终是握着顾云锦的手,道,“还得给我们云锦丫头做新衣裳。”
  中宫冠服,一针一线全要赶制。
  顾云锦道:“您不用担心我,虽然有些意外,但我不是个扯后腿的。”
  太皇太后搂着顾云锦,用力拍了拍她的背,以示鼓励。
  顾云锦去看儿子时,换了身柔软衣裳。
  祐哥儿好几日没有见过母亲了,扯着嗓子哭了一通,又抽抽搭搭地抱着顾云锦不松手。
  顾云锦哄了好一会儿,才不得不硬着心肠把孩子交给奶娘,自己往燕清真人住处去。
  刚才,蒋慕渊与她说了劝服真人的进展不大,顾云锦便想自己来试试。
  燕清真人倒不至于给她闭门羹吃,只是神色淡淡的,在顾云锦开口之前,就先摇了头。
  顾云锦问道:“真人觉得,孙祈能当一个好皇帝?”
  “怕是不能。”燕清道长说得直接。
  “小公爷可以,现在看着,似乎也就他可以了,要不然,太皇太后也不至于如此。”顾云锦道。
  “小公爷是可以,”燕清真人叹道,“可孙家是没人了吗?贫道就不说小王爷了,也不说两位小殿下,便是今日小公爷发兵南下,逼新帝退位,你们从宗亲里抱一个回来把他按在龙椅上,摄政治国,贫道都能把故事给你们说圆了!
  但江山改姓,不行!
  夫人,你们不该如此执着。”
  顾云锦摇了摇头,道:“真人有一句说得不对,我恰恰是不想也不该执着的那一个。
  蒋慕渊是小公爷,承爵为国公,如您所言成摄政王,他的身份再变,我们蒋氏还是住在国公府,现在多大,以后也多大。
  整个后院,谁也进不来,我就是这么一个小心眼的女人,我霸着丈夫,天下谁也说我不得。
  言官御史,难道还会管摄政王惧内?
  可我的丈夫若是天子,我是中宫,我们夫妻坚持后宫再无他人,不止御史骂我,老百姓都要骂我几句。
  以前怎么骂顺德帝的虞氏,以后就怎么骂我。
  我为何宁可背骂名也要如此?
  若是天下平顺,小公爷与我都不需如此执着。
  为天下摄政,但得为了子孙登位。
  小公爷在一天,国公府无忧,可他会老的,被我们按在龙椅上的小皇帝会长大的,到时候,矛盾定生。
  等大长公主百年,等小公爷百年,皇权之下,我的孩子们如何生存?
  真人敢说,到了那时候,我那个一手就抓了玉玺的祐哥儿,能活下去吗?
  真人学识融贯古今,各种故事都听过,历朝历代,摄政王可有一位善终?”


第1109章 字字如刀
  燕清真人抿着嘴唇,认真看着顾云锦。
  无疑,蒋慕渊夫妇想要的是天下平定,若是为了那把椅子,当日北地军救援京城,他们完全可以驻扎下来再不回去。
  可事实上,他们在庞登死后,一部分回了关外,一部分行走东西,平叛乱。
  那个时候,谁也没有生过取而代之的心。
  燕清真人佩服蒋家、顾家,但更让他动容的是顾云锦今日的这番话。
  为百姓,也为骨肉。
  这是一个母亲最直白的心声,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最根本的情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连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生活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如何会把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记在心中?
  那些父母、孩子,组成了天下百姓。
  而百姓,才是江山基业。
  为了自己的孩子,去走一条不寻常的路,虽本不应走,但又何尝不是别无选择?
  扛着压力抬头挺胸,比听之任之艰难太多了。
  既然无法阻拦蒋慕渊登基称帝,他是助力还是冷眼旁观,对燕清真人而言,也是一道难题。
  燕清真人挥了挥浮尘。
  京城被围的时候,他也曾换了一身装束,改了些许五官,以一个普通的懂些医术的云游道士的身份,在城中救治伤员。
  他在入宫前游历多年,胆子也大些,没有入医馆,就在城墙下救被抬下来的人。
  耳边是攻城车撞击城门的轰隆声,眼前是缺胳膊少腿的伤员,饶是看多了人间疾苦的燕清道长,心里头都发憷。
  可好几次,他都看到了顾云锦。
  她和她的嫂嫂、姐姐们一起,污血糊了脸,脏兮兮的,可只要见了她们,不止是兵士,连来帮忙的百姓都踏实许多。
  京城虽然被顺德帝放弃了,但大伙儿并不是没有指望,还有将士们没有放弃,还有援军在路上……
  这些念头支撑着京城百姓走过了一个月。
  那个浑身浴血的年轻妇人在朝阳的映照下,灿然极了。
  思及当时模样,燕清真人深吸了一口气。
  顾云锦看出真人的动摇,道:“人各有志,真人的志是做国师,但要是朝野安稳的国师,你想要百年美名,不愿被人骂‘妖道’以至损了师门名声,真人,你想要的天下安稳,就在眼前。”
  燕清真人朝顾云锦行了道礼:“夫人容贫道算一卦。”
  顾云锦点头,转身离开,让燕清真人慢慢算,慢慢想。
  这一卦,燕清真人卜算了两天三夜,可他终是算不透天机。
  天蒙蒙亮时,燕清真人放下了手中的卦象,抓起浮尘走出了屋子。
  天机既然不能透露,那作为凡人,他能做到的也只有遵从本心。
  泰山道场以丹药之术闻名天下,他出身泰山三清观,资质普通,丹药学得很一般,就是嘴皮子功夫不错。
  前两年,可以为了稳住顺德帝,不让他胡乱建养心宫而画图纸吊着他,现在,燕清真人也一样可以为了朝野平顺而编一堆故事。
  他说这些是天机,是天命,那就是!
  下定决心,燕清真人去慈心宫见太皇太后,又去六部衙门见了蒋慕渊。
  此刻的江南行宫,孙祈阴着脸看着愁容满面的刘皇太后。
  “听说太皇太后要另立,圣上,这是真的吗?”刘皇太后问。
  孙祈心中烦躁,以点头做答。
  他身边的内侍霍公公见状,忙补充道:“听说小公爷一回去,慈心宫就重新督促安排登基大典。”
  “什么小公爷,”刘皇太后气愤,“阿渊想当皇帝爷!哀家就说,不该让他回去!”
  孙祈听了这话,愤怒极了:“朕哪里想到太皇太后真的会糊涂透顶了!她要真扶着孙恪登位,朕还能明白她,可她让蒋慕渊去坐龙椅,她还记不记得,这是孙家的天下!蒋慕渊不姓孙!”
  刘皇太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猜测道:“圣上,这真的是太皇太后的主意吗?”
  “您的意思是……”孙祈咋舌,“蒋家敢逼皇祖母?不,他肯定敢,他都敢篡位了,他还有什么不敢的!”
  “就是这个理,”刘皇太后忙道,“自打圣上跟着先帝爷南下,太皇太后留在旧都,居慈心宫,就等于是在大长公主的安排下了。
  蒋家人挟持太皇太后,满京城都是他蒋家的兵,连皇城都已经是他们的地方了。
  孙恪便是回去了,又有什么用?
  不说他们穿一条裤子,他的媳妇女儿都还在慈心宫里头呢,他敢跟蒋家对着干吗?
  圣上此刻该讨伐逆贼,救太皇太后于水火,天下有识之士都该唾骂蒋家才是!”
  孙祈连连点头,回书房召集了几位门客,准备写檄文。
  洪隽迟迟没有落笔,他不信太皇太后受制于人,他想,孙祈和刘皇太后十之八九也没有那么想。
  只是这说辞对他们有利,能站得住脚,必须这么骂,也必须这么写。
  他绞尽脑汁,与其他人一道润色了几次,看着是铿锵有力了,便呈给了孙祈。
  孙祈过目后,正准备让人抄送往各处,却不想,他先拿到了蒋慕渊那一侧大告天下的檄文。
  只看用词文笔,就能看出这是傅太师之作。
  没有大肆指责顺德帝什么,只把枪头对准了孙祈。
  明知宫变而不制止,以至大火救无可救、顺德帝驾崩,明知迁都不妥,伪制顺德帝遗诏,不敬太皇太后,坚持迁都江南。
  如此一个眼中无父无君之人,如何能担天下事?
  字字如刀、气势如虹。
  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气得孙祈将文章狠狠扔在地上,跳起来踩了好几脚。
  “朕定要杀了那老匹夫!”孙祈恨道。
  可这还是第一篇,跟之前催他回京一般,北边一连送了三日。
  第二日是曹太保,第三天是冯太傅,一人一篇,骂得孙祈狗血淋头!
  太皇太后亦传懿旨昭告天下,叱责孙祈心虚不愿归京,而孙家子弟再无一人能承先祖之志,为天下为百姓,她要扶外孙蒋慕渊登位。
  三公骂得狠,太皇太后哭得惨,声声泣血。
  孙祈眼冒金星,浑身发抖。
  太皇太后是什么性子,百姓们不知道,他最是清楚,她老人家骂起人来,比三公的檄文都狠,之前到寝宫训斥顺德帝时,掷地有声,结果,她这回不骂了,她哭惨。
  书客居阅读网址:


第1110章 可不能败
  太皇太后此举,全是在为蒋慕渊的取而代之铺路。
  香火传承,往大了说是天家姓孙,往小了说,是普通老百姓都会面对的传儿不传女。
  女儿是别人家的,外孙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太皇太后哭得情真意切,说的不是江山,而是她作为一个头发花白、不知道还有几年寿数的老太太对子孙不孝的控诉。
  当日长子一意孤行,舍弃老母南下,还带走了她的小儿子、孙子、曾孙子们。
  这一走是母子永别,甭管儿子好不好,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偏她的送,只能心里送,至今都没有瞧见儿子归灵。
  太皇太后这个岁数,不可能往江南去了,孙祈不送顺德帝回来,她这辈子都不可能摸一摸儿子的灵柩。
  顺德帝停灵江南,不知何时能落叶归根。
  孙祈不止自己不回,也不让她的小儿子回,不让孙子、曾孙子回。
  她这个老太太,一辈子荣华享过了,也能算得上儿孙满堂,结果到了一脚踩棺材的时候,膝下就只有孙恪和蒋慕渊两个孙子辈的。
  天下地下,老太太难受,太难受了!
  既然因家业而闹得母子失和、父子相残,那这家业也别留着了,给外孙儿去。
  如此一来,小儿子、孙子、曾孙子,总能回来了吧?
  懿旨一出,满天下叹息。
  三公的檄文骂得再精彩,那都是给读书人看的,没有念过书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旁人帮着解释了,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大概。
  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始终是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
  太皇太后的懿旨,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他们不认字,靠天吃饭,但每一家都会遇上儿孙孝不孝顺、父母偏不偏心、家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尤其是战火连年,顺德帝丢下太皇太后南下,老百姓之中,丢下父母逃难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就算没有故意扔下,半道上走散没了音讯,也是寻常,到最后是不是死了、能不能归故土都不清楚。
  将心比心,那一位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了,就是个见不着儿子、孙子面的老太太。
  她面临的痛苦,与大伙儿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自然也能痛她之痛。
  如此看来,似乎并不是蒋家要篡位夺权,而是当外祖母的,硬要把家产给外孙儿了。
  总不能全叫不孝的长孙给败光了吧?
  寻常人家败了,也就是些祖屋、细软;城里大户败了,家中奴仆、庄子农户,都丢了活计,一家老小无依;这若是天家败了,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就要饿死了……
  可不能败!
  谁能养活全天下谁养活去,管他是孙儿还是外孙儿,老百姓总得吃饭不是。
  有三公檄文在前,太皇太后的懿旨在后,不止是京畿一带,其余各州府,百姓对改朝换代的抵触都小了许多。
  当然也有激愤之人,骂就算被儿子败光了也不便宜了外人,被街坊邻居好一通笑话。
  读书人驳斥三公言论,拿着孙祈发的檄文骂蒋氏挟太皇太后,是篡汉的曹贼,是夺位的司马氏。
  老百姓笑他们读书读傻了,读过书的大笑,这天下现在是姓刘,还是姓曹,亦或是姓司马?
  都不知道转了几道姓了,以前姓过,现在改姓了,很稀罕吗?
  孙家的天下也是从前朝昏庸的皇家手里得来了,蒋家怎么就不行了?
  与其他各处相比,江南毕竟是在孙祈的眼皮子底下,官场上自是偏孙祈。
  可孙祈还是糟心,他日日关心外头状况,叫三公和太皇太后的接连出招弄得心烦意乱,本就运转不算顺畅的南边政务,更是因此耽搁了许多。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燕清真人站出来“胡言乱语”了。
  真人说他夜观星象,江山已到易主之时,蒋慕渊为命定天子,要顺应天意,才能平灾祸、享盛世。
  各种神神叨叨的,一套接着一套,不管真话假话,反正唬人是够用了。
  孙祈听了几段,气得差点掀了桌案:“他怎么不干脆说,他当年在外游历时,曾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个‘蒋’字?”
  他听说旧都准备顺畅,蒋慕渊新年就会登金銮殿,行大典。
  他不想落在蒋慕渊身后,催着各处将他大典的时间提前。
  礼部苏侍郎原就被孙祈催得不行,自从三公发檄文之后,他对孙祈越发动摇。
  他科举那年,冯太傅为主考,入朝为官,称纪尚书为老师,两位老师都站在了蒋慕渊那一侧……
  何况,他在这儿消息不少,各种传言下,本就对那夜大火心存疑惑,更相信三公檄文上说的新帝延误了时间、以至先帝身死。
  苏侍郎纠结了几天,叫江南的冬季一冻,病倒了。
  孙祈以为他装病,气得不行,让身边人去看了两回,确定是真的病了,也实在无可奈何。
  洪隽等几位先生提点孙祈,除了登基大典,他眼下还要关心军务。
  蒋慕渊行大典之后断不会放任南边,彼时将士南下,江南如何抵挡?
  必须收拢兵力,与北边隔长江而治。
  孙祈岂会不想?
  可肃宁侯在外平乱,孙祈几次催他回来,肃宁侯都是各种推脱,显然是不肯站在孙祈这一侧,也不愿交出兵权。
  孙祈只能退一步,征召肃宁侯麾下其他领兵在外的将领,又数次请成国公进宫。
  成国公每次都来,该点头就点头,该摇头就摇头,态度上挑不出错,但孙祈总觉得不是那么个滋味。
  因为成国公交出了兵符,却没有交出兵来。
  他先前带着平叛的那些兵,在他回来之后,就全被肃宁侯抽调了,连段保戚都走了。
  各处都人手不齐,抽调是极其寻常的事儿。
  若非成国公有旧疾,平了安庆、池州后旧伤复发,两条腿直发颤,他也领兵出去了。
  应对完孙祈,成国公回了宅子,一面烤火,一面叹气。
  他知道小公爷对他们程家恩重,小公爷无论支持哪一位皇子,哪怕不是皇子,只要姓孙,他们程家都义无反顾的支持。
  这一点,在安庆时,他和蒋慕渊说得明明白白。
  可若那个要登龙椅的是小公爷自己……
  成国公不是没有挣扎过,他前些年的确受了顺德帝很多斥责,但骂得有理,的确是程家做事不对,才引来了顺德帝不满。
  可更早时,程家是受了孙家不少恩荣提点的。
  他们不是开朝功臣,却能一步到位、得封国公,可见彼时荣宠。
  现在要推翻孙家,成国公心里过不去,可选择效忠孙家而讨伐蒋家,他也做不到。
  无论哪一种,都是“恩将仇报”。
  成国公苦恼了好几天,才下定决心。
  彼时荣宠,是顺德帝的爹给的,顺德帝和他的爹都不在了,那程家就听顺德帝的娘、太皇太后的话。
  太皇太后选了小公爷,那他也这么选。
  反正他手里没兵,孙祈还能让他单枪匹马上战场吗?


第1111章 天眷
  拿定了主意,成国公做事就有章法了。
  孙祈寻他说什么事儿,他都点头,嘴上应得好好的,反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兵没卒的,孙祈问他要兵,他对着孙祈叹气。
  三次下来,孙祈恼得不行,见了成国公就烦,干脆打发了人,只让他催促段保戚回来。
  成国公乐得不到御前折腾,至于给段保戚去信,他只管写,段保戚只管看。
  反正无论他多么胡言乱语,段保戚都不会傻乎乎地回来,这点默契,他们父子还是有的。
  孙祈在催促成国公的同时,也在催促余将军。
  余将军这个月一直驻防明州,与原本镇海关的守军一块,负责东异事务。
  海上风大,镇海关城墙上亦是冷冽,要不是将士们日日操练,恐怕很难在这样的大风里还站得纹丝不动。
  余将军就站在北风里,望着无边的大海。
  圣上已经催了他三道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