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威武不能娶-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恪替他求来的。
  看在孙恪一心想补救的份上,回头动手时,他一定会手下留情的。
  此时,徐砚也到了,拱手向蒋慕渊问了安。
  蒋慕渊让徐砚进了书房,示意惊雨和寒雷守好,把金培英写的东西递给了徐砚。
  徐砚接过来一看,迟疑许久,才道:“这安置的法子并非不可,就看……”
  后半截话,徐砚没有说透。
  蒋慕渊见他有所保留,就知道徐砚跟他想到一块去了,他走上前,压着声音道:“皇太后的懿旨到了,我明后日要启程回京。
  我不在也好,免得金培英顾忌我,不把尾巴漏出来。
  只不过,要辛苦徐大人了,仔细盯着金培英的动作,也千万要小心自身安危,不要跟曹大人一样……”
  提及曹峰,徐砚的神色凝重了几分。
  这几个月,他看了不少堤防,虽然损毁严重,但徐砚对此颇有心得,看得多了,就晓得这堤防的用料、造工与当年工部的估销、稽核相去甚远。
  城镇附近的相对好一些,底下村落的,一塌糊涂。
  之前,徐砚只是不明白,为何曹峰坐镇两湖,还能修建出这样不过六年光景就决堤的水利来,近段日子,心里倒是越来越透亮了。
  他甚至怀疑起了曹峰的病故,虽然没有证据,但他就是疑心了,这会儿听蒋慕渊这句“不要跟曹大人一样”,徐砚就知道,不止他一人在怀疑。
  只是,现在还不到和两湖官员算账的时候,徐砚把那些漏洞记在心里,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难。
  徐砚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金培英的信上。
  他来两湖,数月辛劳,于公是为了替百姓谋生存,于私是想要替自身累功绩,他不是来混日子的。
  除开蒋慕渊,京城过来的官员当中,属他官位最高,任务也最重,他一心一意要做好,这会儿就不能打退堂鼓。
  况且,打退堂鼓是没有用的。
  不管曹峰当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以退为进、先稳住两湖状况回京再从长计议,他都没有成功,徐砚不想步曹峰的后尘,那就只能直面风险,与金培英一争高下了。
  蒋慕渊交代道:“金培英安置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还要徐大人看仔细了。”
  灾民离开故乡,到新的地方生活,土地、田产,都会有补偿,这对一些乡绅亦或是徇私的官员而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一个不留神,百姓们失去了财产,那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徐砚深知这一点,颔首道:“小公爷放心,会仔细盯着的。”
  知道蒋慕渊要回京,徐砚夜里送了一个箱子过来,里头装了些石料,标注着是从哪一段堤坝上弄下来的,又写了一份单子,把他所有看到的发现的有问题的地方都写明白了。
  蒋慕渊看着那工整又细致的说明,偏过头与寒雷道:“徐侍郎在处置家事上挺糊涂,做正事倒是不差。”
  这也不奇怪,徐砚年纪轻轻能在六部爬到侍郎之位,除了当年杨家的支持,本身肯定也不是庸才。
  那等扶不起来的,即便有岳家引路,也会在官场里沉寂下去。
  隔日,蒋慕渊就知会了马知府要回京一事。
  听说这位爷要走了,马知府面上满是不舍,嘴上表着会继续为百姓治理灾情的忠心,心里却是长长松了一口气。
  前脚蒋慕渊出了荆州城,后脚马知府就给金培英送信去了,在他看来,没有蒋慕渊坐镇,那些京里来的官员都好拿捏着呢。
  而此刻的京城,落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雪不大,半夜里落了一小会儿,只在树梢屋顶积了薄薄一层,天亮后出了太阳,慢慢就消了七七八八的。
  单氏来寻徐氏,又把吴氏、顾云锦叫来,一块商量腊八和顾云锦及笄的事情。
  “照着往年,腊八时城门口会施粥,都是皇亲勋贵府上,我们这样的官家都不参与,”徐氏给单氏介绍道,“西山上的道观也会施粥,尤其是灵音观,去取粥的百姓很多。”
  徐氏这两年身体不好,冬天就不怎么出门,前年吴氏不得空就没有去,去年倒是去了的。
  今年府里人多了,肯定大不同。
  单氏已经备下了府里煮粥的食材,列了一份要送粥的人家的单子,与徐氏商量着定下了,又道:“我们腊月里事情多,尤其要准备云锦的事儿,都抽不开身。不如让云齐带路,与云熙一道去取粥,他们哥俩,一来一去也方便。”
  事有轻重缓急,单氏早听说了灵音观灵验,她早想去拜一拜的,只是抽不出身来,腊八时也不是个好时候,就想着等正月里再看看方不方便去。
  安排妥了腊八节,最要紧的就还是顾云锦的及笄了。
  顾云思、顾云霖在京中,顾云锦又有好些相熟的小姐妹,有司、赞者都好请,最操心的还是正宾的人选。
  身份高的,单氏不认识几个,身份低的,又觉得委屈了顾云锦,眼看着就二十来天了,愣是定不下来。
  若是之前,单氏还想着让秦夫人来当正宾,现在是绝口不提了,及笄这么要紧的事儿,才不叫顾云锦受那等气呢。
  “腊月里各家事情都多,要早些定,”徐氏想了想,道,“真不行,一会儿使人去乌太医府上问一问?看看他老人家能不能帮着牵一牵线?”
  搬来西林胡同之后,顾云锦和吴氏已经去乌府问过安了,乌太医也来看诊过一次。
  单氏听闻是告老的太医,很是吃了一惊,待晓得是沾了贾妇人的光时,越发感念这邻居的好了。
  徐氏不爱麻烦人,她都要厚着脸皮开口了,单氏也就不再磨蹭了,心一横,道:“那我也问问傅太师府上。”


第211章 怀疑
  从京城到荆州,自然不是慈心宫的内侍来传懿旨,而是快马加鞭由驿官送来的。
  上头内容很简洁,说是蒋慕渊离开京城数月,皇太后实在想念得慌,眼下已然是冬日,再不久就要腊月了,她老人家让外孙儿赶紧回京去。
  蒋慕渊把懿旨收好,想到听风刚刚的那份信,不由哭笑不得。
  皇太后对他是不错,但他到两湖是办正事儿的,她轻易不会越过圣上让他回去,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这懿旨应当是孙恪替他求来的。
  看在孙恪一心想补救的份上,回头动手时,他一定会手下留情的。
  此时,徐砚也到了,拱手向蒋慕渊问了安。
  蒋慕渊让徐砚进了书房,示意惊雨和寒雷守好,把金培英写的东西递给了徐砚。
  徐砚接过来一看,迟疑许久,才道:“这安置的法子并非不可,就看……”
  后半截话,徐砚没有说透。
  蒋慕渊见他有所保留,就知道徐砚跟他想到一块去了,他走上前,压着声音道:“皇太后的懿旨到了,我明后日要启程回京。
  我不在也好,免得金培英顾忌我,不把尾巴漏出来。
  只不过,要辛苦徐大人了,仔细盯着金培英的动作,也千万要小心自身安危,不要跟曹大人一样……”
  提及曹峰,徐砚的神色凝重了几分。
  这几个月,他看了不少堤防,虽然损毁严重,但徐砚对此颇有心得,看得多了,就晓得这堤防的用料、造工与当年工部的估销、稽核相去甚远。
  城镇附近的相对好一些,底下村落的,一塌糊涂。
  之前,徐砚只是不明白,为何曹峰坐镇两湖,还能修建出这样不过六年光景就决堤的水利来,近段日子,心里倒是越来越透亮了。
  他甚至怀疑起了曹峰的病故,虽然没有证据,但他就是疑心了,这会儿听蒋慕渊这句“不要跟曹大人一样”,徐砚就知道,不止他一人在怀疑。
  只是,现在还不到和两湖官员算账的时候,徐砚把那些漏洞记在心里,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难。
  徐砚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金培英的信上。
  他来两湖,数月辛劳,于公是为了替百姓谋生存,于私是想要替自身累功绩,他不是来混日子的。
  除开蒋慕渊,京城过来的官员当中,属他官位最高,任务也最重,他一心一意要做好,这会儿就不能打退堂鼓。
  况且,打退堂鼓是没有用的。
  不管曹峰当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以退为进、先稳住两湖状况回京再从长计议,他都没有成功,徐砚不想步曹峰的后尘,那就只能直面风险,与金培英一争高下了。
  蒋慕渊交代道:“金培英安置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还要徐大人看仔细了。”
  灾民离开故乡,到新的地方生活,土地、田产,都会有补偿,这对一些乡绅亦或是徇私的官员而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一个不留神,百姓们失去了财产,那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徐砚深知这一点,颔首道:“小公爷放心,会仔细盯着的。”
  知道蒋慕渊要回京,徐砚夜里送了一个箱子过来,里头装了些石料,标注着是从哪一段堤坝上弄下来的,又写了一份单子,把他所有看到的发现的有问题的地方都写明白了。
  蒋慕渊看着那工整又细致的说明,偏过头与寒雷道:“徐侍郎在处置家事上挺糊涂,做正事倒是不差。”
  这也不奇怪,徐砚年纪轻轻能在六部爬到侍郎之位,除了当年杨家的支持,本身肯定也不是庸才。
  那等扶不起来的,即便有岳家引路,也会在官场里沉寂下去。
  隔日,蒋慕渊就知会了马知府要回京一事。
  听说这位爷要走了,马知府面上满是不舍,嘴上表着会继续为百姓治理灾情的忠心,心里却是长长松了一口气。
  前脚蒋慕渊出了荆州城,后脚马知府就给金培英送信去了,在他看来,没有蒋慕渊坐镇,那些京里来的官员都好拿捏着呢。
  而此刻的京城,落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雪不大,半夜里落了一小会儿,只在树梢屋顶积了薄薄一层,天亮后出了太阳,慢慢就消了七七八八的。
  单氏来寻徐氏,又把吴氏、顾云锦叫来,一块商量腊八和顾云锦及笄的事情。
  “照着往年,腊八时城门口会施粥,都是皇亲勋贵府上,我们这样的官家都不参与,”徐氏给单氏介绍道,“西山上的道观也会施粥,尤其是灵音观,去取粥的百姓很多。”
  徐氏这两年身体不好,冬天就不怎么出门,前年吴氏不得空就没有去,去年倒是去了的。
  今年府里人多了,肯定大不同。
  单氏已经备下了府里煮粥的食材,列了一份要送粥的人家的单子,与徐氏商量着定下了,又道:“我们腊月里事情多,尤其要准备云锦的事儿,都抽不开身。不如让云齐带路,与云熙一道去取粥,他们哥俩,一来一去也方便。”
  事有轻重缓急,单氏早听说了灵音观灵验,她早想去拜一拜的,只是抽不出身来,腊八时也不是个好时候,就想着等正月里再看看方不方便去。
  安排妥了腊八节,最要紧的就还是顾云锦的及笄了。
  顾云思、顾云霖在京中,顾云锦又有好些相熟的小姐妹,有司、赞者都好请,最操心的还是正宾的人选。
  身份高的,单氏不认识几个,身份低的,又觉得委屈了顾云锦,眼看着就二十来天了,愣是定不下来。
  若是之前,单氏还想着让秦夫人来当正宾,现在是绝口不提了,及笄这么要紧的事儿,才不叫顾云锦受那等气呢。
  “腊月里各家事情都多,要早些定,”徐氏想了想,道,“真不行,一会儿使人去乌太医府上问一问?看看他老人家能不能帮着牵一牵线?”
  搬来西林胡同之后,顾云锦和吴氏已经去乌府问过安了,乌太医也来看诊过一次。
  单氏听闻是告老的太医,很是吃了一惊,待晓得是沾了贾妇人的光时,越发感念这邻居的好了。
  徐氏不爱麻烦人,她都要厚着脸皮开口了,单氏也就不再磨蹭了,心一横,道:“那我也问问傅太师府上。”


第212章 正宾
  镇北将军府虽然是要和傅太师府上做姻亲了,但两家在定亲之前没有走动过,再者,婚事未成,到底不比顾云思已经嫁过去了,单氏开口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只是,现在不是继续拖着的时候了,厚颜请姻亲帮忙,总比及笄礼办得不好,惹人笑话强。
  这些日子,单氏也看出来了,京城里想要看顾云锦笑话的人还是不少的。
  当日要宴请的宾朋,名册一定下,帖子都是顾云锦自己写。
  徐侍郎府里,杨氏从嬷嬷手里接过了帖子,面无表情地看了看。
  前回搬新宅,将军府并没有给徐家送帖子来,这回是顾云锦及笄,小姑娘毕竟在侍郎府住了四年,比着规矩,这帖子也是少不了的。
  若是搁在之前,杨氏定会登门观礼,哪怕是面子上的和睦,也总比真的跟将军府闹翻了强。
  可眼下,她当真没那个精力。
  杨家那里正筹备着杨昔豫和阮馨的婚事。
  要杨氏说,眼瞅着要腊月要过年了,这个时候瞎折腾什么?等明年开了春再定就好,可贺氏不管,阮家那儿似乎也想早些行大礼,就排算起时间来了。
  人家结亲是有商有量,这两家从一开始就跟结仇一样,算日子都算出了一堆芝麻蒜皮的事儿。
  腊月前后,与娘家走动得也多,杨氏压根避不开,几次回去,都被烦得脑壳儿疼。
  真的是闭起门来的事情也就罢了,可大大小小的消息,哪里能瞒得过京里相熟的人家?
  杨昔豫和阮馨的婚事,本就说头极多,几次下来,这个跟姑姐说两句,那个与妯娌提一回,那些东拉西扯的状况就在官家后宅传开了。
  若不是那些茶馆酒楼这会儿还在瞩目永王妃要选儿媳妇的事儿,指不定杨、阮两家又要被满京城的指指点点了。
  为此,杨氏近来根本不想见客。
  顾云锦及笄,西林胡同会请不少人的,女人们凑在一块跟唱大戏一样,杨氏才不想去了之后被追问杨昔豫的婚事。
  杨氏自个儿不去,却让徐令意和徐令婕去。
  徐令意和顾云锦本就交好,徐令婕和顾云锦没有扯破过脸,去了也不会闹出状况来。
  杨氏把帖子送去徐令意那儿,让她给将军府回个帖子。
  仙鹤堂里,闵老太太听说了,张口又说顾云锦的不是,杨氏听了烦,干脆岔开了话,道:“过年了,也不晓得老爷回不回来。”
  提起徐砚,老太太就顾不上顾云锦了,脸上满满都是心疼和记挂:“这都好几个月了,只靠家书报个平安,我哪里能放心的下。这会儿都没有来信,过年大抵是回不来的,这么多年,头一回除夕时人不齐整,我这心呐……”
  老太太一开口,不说上一刻钟是不会停的。
  若是前两年,杨氏可能还会耐着性子听她说完,现在压根没有那个心情了,她直接打断了老太太的话,起身道:“那我还是再收拾些衣裳行李的,让驿站的给送去两湖,免得老爷吃得不好、穿得还不好。”
  说完了,杨氏抬脚就走,至于老太太在屋里叫唤些什么,她是一个字都不听了的。
  西林胡同里,乌太医应下了会帮着问问认得的官夫人,隔了两日,乌太医这儿还没有送回复来,傅太师府中,傅唐氏亲自来了一趟。
  傅唐氏是傅敏峥和傅敏芝的母亲,圆脸富态,笑起来很是亲切。
  单氏引她进屋里坐下,道:“帖子让人送来就好,怎么还辛劳亲家亲自来一趟。”
  傅唐氏笑道:“正好寻个由头来看看我还未过门的儿媳妇。”
  在两家定亲、长房进京之前,单氏与傅唐氏是从未见过的,在西林胡同落脚后,单氏设宴请过傅家人,也登门去拜访过,和傅唐氏十分说得拢。
  傅唐氏也不说虚的,直接问道:“那天云宴媳妇来送帖子,我听她的意思,你们六姑娘及笄时的正宾当时还未定下,不晓得现在定了没有?”
  单氏闻言,暗暗松了一口气。
  她之前让葛氏在送帖子时简单跟傅家提一句,人家若是能帮忙,自然会接话的,若是不好帮,就掠过去,彼此都不尴尬。
  现在傅唐氏有此一问,可见是能搭把手的。
  单氏叹道:“不瞒你说,还没有定呢,可真真愁死我了。”
  傅唐氏莞尔:“那你看我婆母成不成?”
  话音一落,单氏霎时间就愣住了。
  在她看来,傅唐氏本身就是全福,兴许她会毛遂自荐,或是替单氏介绍一位身份合适的官夫人,可单氏真的没有想到,是傅太师的夫人要来当这个正宾。
  抛开皇亲国戚、公候伯府,太师夫人已经是京中数一数二的正宾人选了。
  即便是仗着姻亲的由头,单氏都不好主动厚着脸皮、生出念头去请的。
  傅家先提出来,是大大给了将军府体面。
  单氏赶忙道:“这是我们云锦的福气。”
  事情就这么说定了,一桩大事落定,单氏轻松极了,又与傅唐氏说了会儿家常,让顾云思姐妹们过来问了安,这才送傅唐氏出门。
  徐氏得了信,亦是欢喜不已,又让吴氏去和乌太医府上说一声,免得请重了,让牵线的人夹在中间为难。
  顾云锦对此也很诧异。
  她还记得从前及笄时的状况。
  因着她中元后定下了嫁给杨昔豫,杨氏在她秋初时就替她办了及笄礼。
  场面中规中矩的,正宾是杨氏请来的,似是杨家的一门姻亲,顾云锦只见了那位夫人一回,后来亦没有往来过,对那位没有多少印象。
  那日,徐氏没有来,吴氏来露个面,席面上简单动了两筷子就走了,听说是徐氏病倒了。
  顾云锦彼时不清楚徐氏是真病还是假病,但她不喜欢继母,及笄是个好日子,能不两看两相厌,也算是一桩好事。
  她把这一桩抛在脑后,两个月之后嫁去了杨家。
  等到腊月里顾云齐回京来看她,顾云锦才晓得徐氏是真病了,还病得很厉害。
  那时候,顾云锦和杨昔豫并没有闹僵,日子还算顺畅,顾云齐问她过得如何,她是照实回答的,她还能想到哥哥当时如释重负的表情。


第213章 不明白
  可不就是如释重负嘛!
  一边是嫡亲的妹妹,一边是妻子与继母,两边根本处不拢,哪怕之前那几年顾云锦并不住在北三胡同,顾云齐在军营里也怕她们闹。
  顾云锦嫁人了,那就能彻底消停了。
  这亲事是顾云锦自己选的,看起来在杨家过得也不差,那他这个当哥哥的也能放心了。
  那次兄妹见面,是数年来难得的心平气和,顾云锦没有因为徐氏和吴氏对顾云齐置气,原本过年时顾云齐还要再来的,却要赶回军营,终是没有来。
  之后陆陆续续写信回来,说了不少外头的事儿,顾云锦也回过信,却是绝口不提杨家的状况。
  有什么好说的呢……
  她跟杨昔豫就是凑合着过一天算一天,谁也别招惹谁,顾云锦图清净,懒得整日吵吵嚷嚷的。
  况且,闹翻了又能怎么样?
  她,无家可归的。
  真拼了个和离,回去对着徐氏和吴氏,和在杨家面对贺氏,也没有什么差别。
  哪怕后来被赶去岭北庄子,顾云锦也是麻溜就走,庄子上比京里自在。
  只是从那时候起,她就再没有收到过顾云齐的家书了。
  许是因为沈嬷嬷的死而怨她,也许是他不知道要去哪里寻她吧……
  就贺氏和杨昔豫那等性子的,怎么会让顾云齐知道他们把他的妹妹送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呢……
  屋里点起了灯,顾云锦眯着眼睛适应光线,这才发现她是躺在榻子上睡着了。
  前世种种,与其说是想起来,不如说是她梦见了。
  伤心吗?难过吗?有那么一丁点,更多的是庆幸。
  今生的一切,都和从前截然不同了。
  家里人一道高高兴兴的,对顾云锦而言,就是最好的。
  西林胡同里定了正宾,外头却还都不知情。
  茶博士们依旧猜着永王府满意的儿媳人选,但渐渐就把顾云锦的名字从中剔除了,只因有人提过,说永王妃在被问到顾云锦时并没有表态。
  能不被牵扯在其中,这原是让人轻松的事情,可顾云锦在京中太出名了,一桩不说,就说另一桩,纷纷猜测她及笄时要请的宾朋。
  徐家人会不会到场,寿安郡主会不会不顾身份替她当有司赞者,正宾到底是哪一位……
  “正宾最要紧,这会儿还没传出风声了,是不是还没有定呀?”
  “别不是请不到身份相当的正宾吧?”
  说来说去,近段日子亲自到访西林胡同的只有傅唐氏,可谁也说不好,傅唐氏是去走姻亲的还是去凑正宾热闹的。
  “要我说,肯定会帮忙的,两家是姻亲,顾姑娘的及笄礼闹了笑话,傅太师府上不也跟着丢人嘛!”
  “若真是傅家夫人,那将军府在京中的人缘委实……”
  “不是说将军夫人和秦大人的夫人是好友吗?”
  正午时分,大堂里讨论得热闹。
  顾云熙沉着脸,只觉得桌上的菜色都毫无滋味了。
  他在北地长大,也没少在城里走动,可北地的汉子们凑在一块说的是外敌、军事,往小了说,最多也就是谁家娘们昨儿个和男人打架了,大伙儿哄堂笑过也就行了。
  他从来没有见识过京中百姓喜好的各种流言蜚语。
  怎么就死盯着人家后宅女人们的事情不放呢?怎么一个个都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