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道:“二嫂和玉姐儿现在在孔家呆着,安全尚能保证。泽哥儿那里就有些麻烦。那黄氏既是如此狠毒之人,竟敢雇人去杀主母,她的儿女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兴哥儿,关家下人对他的风评并不是很好。泽哥儿在太学,他也在太学,我怕他要去找泽哥儿的麻烦。”
  关乐和想想不放心,吃也顾不得吃,站起来道:“我现在就去一趟太学,通知泽哥儿回孔家去,近来别出门了。”
  陆氏嗔他一眼:“我看你是关心则乱了。二嫂被歹人所伤,泽哥儿现在肯定在家侍疾。我们倒不如去孔家,借着探望二嫂的机会跟泽哥儿说一说。
  “行,那就去孔家。”
  孔氏既布了那个局,还是个把儿女放在心尖上的母亲,又岂能想不到这些?第二日想想不放心,她就拘着关嘉泽留在了孔家,不让他去太学上课。
  所以关乐和夫妇到孔家的时候,关嘉泽正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呆着,哪儿都没去。


第624章 旧时光
  关乐和大松一口气,叮嘱他道:“近几日别出门,过了这阵再说。”
  陆氏却忧心忡忡:“总不能老这么躲着吧?防得了初一防不了十五。你爹不会对你做过激的事,不过关嘉兴就难说了。”
  杀母之仇,又岂是那么容易排解的?
  孔氏冷笑一声:“黄氏派人来杀我,我不过是叫人往朝上递个折子,这些人就对我母子不依不饶。莫不是我站在那里不动由着他们杀,他们才肯放过我们母子几个?天底下还有这么不公道的事吗?在关正祥心里,泽哥儿到底是不是他儿子?”
  大家都默然。
  本来不过是妻妾之争,谁家没有?没想到却闹到这种境地。说到底还是关正祥太过糊涂。如果他不把黄姨娘纵得太过,孔氏也不是那等容不得人的,大家各自平衡,即便有些小矛盾也相安无事。
  不过外面的人,定然是觉得孔氏闹得太过,不愿意忍气吞声,这才把丈夫逼到这一步。
  ……
  关家的事,杜锦宁虽挂念,但却不好去打听,只好在学堂里心神不宁地等着消息。
  好在关嘉泽知道杜锦宁会挂念,特意在放晚学后,叫了他的小厮去了一趟太学,一请假,二来给杜锦宁报信,三来也把他要看的书都搬回家中。
  听了事情的经过,杜锦宁点头道:“好,我知道了。你回去告诉你家少爷,叫他每日放晚学的时候派人到太学门口来。先生们布置的课业和上课的内容,我都给他记下,让他在家里做,到时候再送来给先生批改即可。”
  “多谢杜少爷。”小厮感激地行礼,告辞离去。
  方少华前段时间因外祖身体不好,在家侍疾,杜方蕙又查出怀孕,所以他一直在家里没有及时来上学。前几日安顿好了家里,这才进了太学,不过跟齐慕远一样,也是选择了走读。
  他跟齐慕远因不放心关嘉泽,所以放了学也没有马上走,而是在这里等消息。
  这会子听到这事,他不放心道:“关嘉泽会不会有事?”
  杜锦宁还没说话,齐慕远就道:“放心,不会有事。”
  杜锦宁点点头。
  为母则强,孔氏怎么会给机会让关嘉兴伤害关嘉泽呢?她一定会派人监视关嘉兴的。关嘉泽不动歪心思则已,一旦动了歪心思,那他就会步他娘的后尘。
  “你要不放心,就写封信给关嘉泽,叫他小心。”她对方少华道。
  方少华点了点头。
  “没事我回去了。”方少华掂记着家里,跟杜锦宁说一声便招呼齐慕远回家。他们虽不同路,但同时放学,还可以有伴走到太学门口。
  齐慕远却站着不动,道:“我申请内宿了。”
  杜锦宁和方少华都吃了一惊:“什么时候的事?”
  “今天。”齐慕远道。
  “为什么?你不是说不住的吗?”方少华问道。
  他来太学的时候还担心自己不住校不合群,后来发现齐慕远竟然也不住校,他才释然。可这会子齐慕远招呼都不打就直接住校了,这让他有一种被兄弟抛弃的感觉。
  齐慕远看了杜锦宁一眼,垂眸道:“杜锦宁一人住在这里,我不放心。”
  方少华大为感动,满心感激地拍着齐慕远的肩道:“好兄弟,你这份心,我记下了。”
  太学的学子的出身不是勋贵就是高官,杜锦宁长得又好。以前有关嘉泽形影不离地跟她在一起,齐慕远跟她交情又好,那些人有顾忌,还不敢怎么的。可如今杜锦宁落了单,还有关嘉兴那个不安定因素,齐慕远的表兄苏峻似乎对杜锦宁也没好感。要是叫人来欺负杜锦宁,杜锦宁还真要吃亏。
  方少华家中有身体不好的老人,妻子又怀着孕,自然是不好住校的。齐慕远能想得到这一点,主动来陪着杜锦宁,这自然让身为姐夫的方少华大为感动和感激。
  杜锦宁却目光复杂地看了齐慕远一眼,垂下眼睑没有作声。
  齐慕远对她越好,她压力就越大。
  方少华回去了,屋子里只剩下了杜锦宁和齐慕远。两人隔着书桌相对而坐,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在桂省南麓书院的时候,可两人的心境却又与那时不同。
  齐慕远笑了一下,道:“去吃饭?”
  杜锦宁抬头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好,去吃饭。”说着站起身来。
  两人出了门,杜锦宁问齐慕远道:“你住哪间屋?”
  齐慕远指了指隔壁。
  杜锦宁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他们住这宿舍,一排七间,由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成一个正方形。她的屋子左边手住着关嘉泽,另一边则住着一个高高瘦瘦不大爱说话的同窗。齐慕远就算申请内宿,也应该选择空着的宿舍,而不应该住杜锦宁隔壁。
  “我跟他换了个房间。”齐慕远道。
  “……”
  果然是高官的孙子,开个口就有人跟他换房间。
  齐慕远见她不作声,眉头微蹙:“离你太远,我怕顾及不到。如果你不愿意,等关嘉泽回太学,我再换回去。”
  杜锦宁摇摇头,抬起眼眸,望向齐慕远;“我希望,咱们还跟在府城时一样。不过,也只能跟那时一样。”
  她这话有些绕,让别人听了可能听不懂。可齐慕远一听就知道杜锦宁说的是什么意思。
  她希望两人还是兄弟,不为断袖之情困扰。不过,也只能是兄弟。
  他点点头:“好。”
  杜锦宁这才笑了起来,拿起碗道:“走,吃饭去。”
  接下来的两天,杜锦宁和齐慕远又跟以前一样,一起上课,一起回宿舍,一起吃饭。
  而孔氏大概觉得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把关嘉泽关在家里两天,便又让他来上学了。不过暗地里跟了许多护卫。
  关嘉兴也是个沉不住气的,在黄姨娘被处决的那日,派了人来杀关嘉泽,被关嘉泽的护卫当即捉住,送到府衙宋维民那里一审,关嘉兴也被送进了牢中。
  关正祥奔走无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关府,面对空落落的院子,满心悲凉。


第625章 脱颖而出
  这段时间,关正祥的事闹得满朝皆知,而话本和再生稻的问题同样是朝堂上讨论的焦点。
  工部那些人相对于别的部门,算是搞学术研究的,像再生稻这种新生稻谷的栽种方法和成效,不可能不研究个透彻就随随便便给皇上递折子。
  陈主事不一样,他本就是靠着家里的扶持以及钻营爬上去的,这会子有了这个机会,还从关嘉兴那里知道了那话本竟然是关乐和的弟子杜锦宁写的,他那叫一个兴奋啊。
  对于关乐和竟然挤掉他,爬上屯田清吏司郎中这件事一直记恨在心。现在能借此机会把他弄下来,让关乐和跟他哥哥一样免职罢官,陈主事心里乐开了花。
  再者,为官者,最怕的就是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官皇帝都不知道有你这么个人。要是能一鸣惊人,在皇帝面前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那么离提拔就已不远了。
  所以他虽然没有资格上朝,但他也不是没办法。
  他在沐休的时候召集了一些官员喝茶,把他这套“谷贱伤农”的理论说了一遍。
  牵涉到世家的利益,这些人自然重视了起来,大家互相讨论了一番,便由陈主事的哥哥在朝堂上提起了这件事,并提出“谷贱伤农、慎重对待再生稻”的观点。不过摸不清皇帝的态度,陈主事的哥哥并未提起杜锦宁此人,免得风头被关乐和抢去。
  一起喝茶的那些官员纷纷出列“附议”。
  工部尚书气得差点没当朝骂娘。
  赵晤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再生稻这种东西,当即兴致大起,向工部尚书询问详细的情况。
  工部尚书只好把他所知的一些情况禀奏了上去,末了道:“因相信话本的话、并付诸于行动种植再生稻的人并不多,臣派人统计,只有十七家。不过这十七家都是用上等田种的,稻谷都增收了不少,护理得好的有上一季的一半产量,疏于打理的也能有两三成。事实证明再生稻是个能增产增收的好东西。至于普遍推广后是不是真会‘谷贱伤农’,这个还得交由户部来进行仔细地计算。”
  朝中所有人都暗自在心里骂一声“老狐狸”。
  这老家伙十分精明,只把数目摆出来,别的啥也不管。反正这再生稻又不是工部的人研究出来的,他们也没多大的功劳。工部干脆就不争了,将皮球往户部那边一踢,他只管袖手旁观了。
  “众位爱卿也觉得这是坏事不是好事?”皇帝的目光往寒门出身的官员身上一溜,立刻有人出列,反对“谷贱伤农”这种说法。
  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直到散朝的时候都没能争出个所以然。
  皇帝最后道:“这件事,着户部进行研究分析,看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退朝。”
  散朝的时候,自然是站在后面的先走,站在前面的官员跟着慢慢往外移。齐伯昆跟在别的大臣身后慢慢往外走,心里思索着那本到底会谁写的。
  一听“话本”两个字,又听到是写农事的,他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杜锦宁。
  如果是别的孩子,他不会往她身上想,毕竟一个寒门子,这时候埋头苦干读书才是正经,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使劲儿憋着,等考上进士再冒头。
  可杜锦宁在齐伯昆眼里真不是一般的孩子。以这小家伙的能力,现在就在京城里翻出一片浪花,齐伯昆可一点也不奇怪。
  齐伯昆本来想问问关乐和知不知道这件事。可关乐和大概记挂着回去看看关正祥,走得很快,等齐伯昆出来时,他早已上了马车离开殿门前了。
  齐伯昆想了想,干脆派了小厮去太学叫杜锦宁和齐慕远回齐府,他自己则先回了家。
  杜锦宁也是刚放学,接到传信后就跟齐慕远匆匆到了齐家,齐伯昆早已叫厨房做了丰厚的饭菜等着了。
  见了两人进来,他笑道:“先吃饭,吃了饭再说。”
  太学即便是大宋最高学府,学生非富即贵,膳堂的饭菜还算可口,可终还是比不上自家厨子精心烹制出来的美食。
  杜锦宁也不跟齐伯昆客气,欣然而坐,提起筷子跟祖孙两人吃起饭来。
  饭罢,齐伯昆这才问杜锦宁:“那本的话本,是不是你小子写的?”
  杜锦宁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正是。”
  “你小子。”齐伯昆用手指遥遥点了一下杜锦宁,笑骂道,“不声不响又弄出这么个大动静。你知不知道为了你提出的再生稻,今天朝堂差点没打起来?”
  杜锦宁在齐伯昆面前,是丝毫不需要隐藏心智的。
  她点了点头,道:“立场不同,利益之争,虽然不能亲见,但我也能猜想得到。”
  齐伯昆欣赏地看她一眼,竖了个大拇指。
  他又问:“你现在弄这么一本书出来,想干什么?”
  “椎放于囊中,才能露出锋芒,从而毛遂自荐。我没有任何根基,就算过了会试,想要在参加殿试的上百名进士中脱颖而出,那就得先露出锋芒。所以我才写了这本话本。这其实跟那些四处在京中参加诗会、想要一鸣惊人的考生是一样的。”
  齐伯昆虽然能猜到杜锦宁的用意,可听了她的话,他仍然感慨万分。
  想要脱颖而出,引起京官和皇上的重视,这是许多考生都想做的事。但能做成功的有几个?大家来来去去的手段就是写文章,作诗词,杜锦宁却凭一本话本引起朝臣争议,让皇上注意,真真是前无古人了。
  “你怎么知道再生稻这种东西?”齐伯昆好奇地问道。
  这本话本他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听工部尚书在朝堂里提了一嘴。他知道杜锦宁在话本里提了京城这一带也可以种植双季稻的事。
  杜锦宁提出双季稻不稀奇,毕竟桂省那一带的人种植双季稻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京城虽偏北,但季节安排得好,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这再生稻,连他都没听说过,杜锦宁又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让看了话本的人一举种植成功,这让齐伯昆万分好奇。


第626章 对策
  “您也知道我记性不错,平时看的书又多,每到一个学府,藏书楼的书我都会扫上一遍。而我对农事又特别感兴趣,典籍上说过,我就能找出来。”杜锦宁道。
  “……”
  好吧,齐伯昆不服不行。
  他虽痴长几十岁,自诩饱读诗书,但要论看书之多、涉猎之广,他还真比不上年仅十四岁的杜锦宁。
  这一点,他甘拜下风。
  他撇开这个问题,将今天朝堂上的情形跟杜锦宁说了一遍,道:“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只要把‘谷贱伤农’这个论调驳倒就行了,这于民有利。至于我自己,我想,我不过是写了一本话本,皇上胸襟宽广,总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治我的罪吧?”杜锦宁笑道,遂又把她跟关乐和说的那番话对齐伯昆说了一遍。
  “你小子,所以说你狡猾呢。”齐伯昆指着杜锦宁,忍不住笑了起来。
  杜锦宁选择把再生稻的事写在话本里,实在是鸡贼。
  话本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在于虚构。作者凭着自己的想像,创造着一个世界,主人公就在这个世界里里进行着他的悲欢离合。
  你要把话本里的故事当真,那么你就输了。
  它就是一个话本,你看了这本书,出海去找仙山,要修仙成为仙人。这难道是作者的责任吗?只能说读者太天真,把虚构的故事当了真。别人不会骂作者,只会说这个读者走火入魔。
  只要杜锦宁不在话本里说些反动的言论,鼓动大家造反,她在话本里写男主种植再生稻,任何责任都没有。
  所以,陈主事想点一把火将杜锦宁点着,从而将关乐和也一起烧了,想法很美好,可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如果杜锦宁写的不是话本,而是一篇论著,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是工部的人只是彬彬有礼地询问,而没有采用过激手段逼迫庄越将作者说出来的原因了。话本,真不是他们管辖的范围。
  杜锦宁又将赵昶来找她催更的事说了,道:“这件事鲁国长公主也知道。原来在朝堂上没捅出来,他们没作声;现在捅出来了,想来他们也会为我说话的。”
  听了这话,齐伯昆便有些不赞同,道:“跟静王走得太近,于你而言没有好处。虽说在夺嫡之争他没有什么行动,但这一节才刚刚落幕,皇上对兄弟们的戒心还没消除。你只单纯地做你的寒门学子,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对于这一点,杜锦宁也有自己的考量:“我想,静王在桂省的行踪,只要皇上有心知道,那我跟静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摆在皇上面前了。要是我这时候表现出对静王的疏离,不说静王本人作何想,便是皇上也觉得我太过唯利是图、趁炎附势,有过河拆桥之嫌。我只想做司农官,不想卷入党争,我为什么要让皇上在品行上对我产生怀疑呢?不如坦坦荡荡,该如何就如何。”
  她笑了笑,十分自信:“凭着再生稻的成功,凭着这大半年一册册话本里表露出来的对于农事的精通,我想,只要皇上希望天下无饥馑,大宋无饿殍,就不会冷落于我的,或因一点小事就治我的罪。”
  齐伯昆本觉得自己对杜锦宁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彻了,可听了这番话,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
  “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不说十四岁的时候,饶是活到这把年纪,朝堂上诸多官员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他感慨道。
  “啊呀,齐爷爷您快别说这话。要是有人听到了,我还有活路么?”杜锦宁做出惊慌失措的表情。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对视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来。
  齐慕远则眼眸晶亮,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一片星光。
  ……
  只要不是皇帝有意保密,皇宫里就没有秘密。
  前朝关于“再生稻”的争执,很快就传到了鲁国长公主赵明月的耳里。
  作为话本迷的赵明月,一听到陈主事哥哥的言论,就怒不可言。
  她早就从赵昶那里听到过杜锦宁关于这类言论的对策,当下就跑到了郑太后那里去,跟母亲嘀嘀咕咕了一番。
  郑太后横她一眼:“前朝的政事,你少插嘴,小心你哥哥不高兴。”
  赵明月嘟起嘴:“我还不是为黎民百姓好?那些世家就只知道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作为朝庭官员,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吗?其实这事说起来,不过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而已,只要放开田地的种植规定,他们对于再生稻或是双季稻,就再也不会说什么了。”
  郑太后若有所思。
  她能教出赵晤这么个出色的儿子,并在夺嫡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郑太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并不认为后宫的女人都得对政事一概不问,跟只鹌鹑似的呆在后宫里。
  “待会儿你别作声,我来跟你哥哥说。”她道。
  赵明月点点头:“好。”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适合干政,母后说话却不一样。
  待赵晤到后宫给郑太后请安时,郑太后也没明说,只是在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往朝堂的争议上引,赵晤便将再生稻的事说了。
  “他们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农田规定只能种稻谷。稻谷产量多了,价钱下降,他们自然就亏。如果让他们种别的,想来他们就不反对了。”郑太后道。
  赵晤也想过这个问题。他蹙眉道:“可如果放开这个规定,这些人都不种稻谷了怎么办?”
  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古代产量低,大多数田地都种上粮食,天下百姓才能不挨饿,国家也才能有储备粮,为战争和天灾做准备。
  “今年稻谷产量高了,价钱低,大家都会去种别的;明年因为种稻谷的人少了,粮食价格高,大家就又会跑回来种稻谷了。市场的规律就是这样。”郑太后道,“而且我们也不是一下子把种植规定都取消,只需要在田亩的数量上减少一点就行。大家算是各退一步。”
  赵晤高兴起来:“这样好,这样好。”


第627章 话本继续的神话
  皇宫里不管怎么闹腾,小老百姓都继续过着自己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
  郭白近来过得十分开心,他是京城里种植再生稻的十七户人家之一,因此而结交了许多对话本和种植比较感兴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此,他对话本越发期待,每月初一天还没亮,他就会带着小厮去书铺排队,好第一时间买到话本。
  “咦,今天怎么这么多人?”还没走到书铺呢,就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从书铺门口蜿蜒而来,一直排了两三丈有余。
  小厮不由抬头看看天,嘟哝道:“我们没来晚吧?太阳都还没出来呢。现在是深秋了,太阳本来就出来得晚。”
  郭白可没空管他,见不断地有人跟过来排到队伍的后面,他连忙紧赶几步,也站到了队伍里面,这才有空伸手去拍了一下自家小厮的脑袋:“你傻啊,上一册话本是十月初一出的,那时再生稻还没收割,影响不大。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全城都在议论再生稻,前面三册话本一印再印,看过的人都在等第四册 呢,能不人多吗?” 
  小厮这才恍然大悟,赶紧站到了郭白身边:“少爷,您去吃早餐吧,小人在这里排着就好。”
  郭白点点头:“好好排,买到之后去玉东楼找我,我跟林少爷、马老爷他们在那里吃早餐。”
  “是,少爷尽管放心。”
  看着自家少爷离去,小厮这才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从里面拿出包子吃了起来。
  幸好有准备。这还是昨儿晚上少爷担心排队的队伍太长,特意吩咐厨房给他做的肉包子。
  郭白去了附近的酒楼,与新近认识的几个好友吃早餐。
  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着酒楼的点心粥菜,等吃完东西,郭白的小厮就回来了,一见郭白就嚷嚷道:“少爷,少爷,只买到一本。书铺的老板说印刷的数量不多,担心后面排队的人买不到,所以每个排队的人只能限购一本。”
  说着,他将话本递到了郭白面前。
  因为郭老爷老抢自已的话本看,家里还要留存一本,所以郭白吩咐小厮一共买三本。现在却只买到一本,足见这套话本的火热程度。
  “什么?这么紧俏?不知我家小厮能不能买到。”林少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