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下称,又没损失什么,怎么好意思收你们的豆干?快收回去。”
  杜锦宁对她的印象很好。同行是冤家,刚才这两边的摊主,都是卖豆腐的,可只有这位婶子二话不说就借了称,其他的都各种找借口推脱,她还是跑去稍远一些的地方找了肉铺子借的称。
  “婶子,别推辞了,拿着吧,您也尝尝我们的豆干。刚才我们借东西的时候没客气,您现在也别客气才好。”她扬声道。
  那妇人只得收了干豆,却抓了一把干香菇给杜方苓:“过年的时候一起炖鸡,最是醇香。”
  杜方苓推辞不掉,只得收了香菇。
  簸箩里还剩了四五块水豆腐,照杜锦宁的意思,是别等了,拿回家自己吃。可杜方苓和杜方蕙不依,道:“反正还早,我们再等一会儿,你先回去。”
  杜锦宁来市场,除了看两个姐姐的生意如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买香料。
  因为茶馆还没有开业,又不知豆干的前景如何,再加上茶馆的入股要用钱,上一次这香料她就没敢多买。现如今豆干的生意眼看着不错,她对茶馆那处的销量也信心大增,自然得再买些。再者,这豆干迟早要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到时候她再去买香料,很容易让人摸着门道来。趁现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她得囤积点香料才好。
  卖香料的店铺不止一家,杜锦宁小心为上,没在一家买齐,而是分开来,每个店铺买了几样,终于把东西买齐。
  拿着香料,她打算跟两个姐姐打声招呼就回去,可走近摊位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干瘦女人在杜方苓前面大骂,周围还有一群人围着看热闹。她心里一紧,连忙快步跑了过去。
  “……我们念你孤儿寡母的,才愿意借钱给你。可这都一年了都没见你们还钱,哪有这样做人的?当初借钱的时候就说好的,半年内还清……”
  杜锦宁挤进了人群,才发现那妇人并不是骂杜方苓,而是骂借称给她们的卖豆腐、干香菇的妇人。
  “嫂嫂,我们不是不还钱,只是半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把家里的钱都用光了,还欠了医馆的药费。前面两三个月我都没办法出来做事,也没赚什么钱,所以……还请宽限一段时间,到时候我一定把钱还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追债,那妇人很是羞窘难当,抹着眼泪红着脸跟那女人解释。
  “还钱,你拿什么还?”女人嗤笑一声,“开了年你又得给源哥儿交束脩了吧?到时候你是来还钱还是来借钱?我告诉你,趁早在年前就把钱还了,否则我天天来这里要债,就看你有没有那么大的脸在这里做买卖。”
  “两个月,两个月之内我一定把钱还你,以后也不会去你家借钱,你大可放心。”一个男声从人群外传来,紧接着,身穿青色长衫的青年男子挤了进来。
  杜锦宁瞳孔一缩。
  来人她认识,是许成源,就是那日他们跟梁先宽打赌时做公证人的那个。
  许成源走到卖豆腐的妇人面前站定,唤道:“娘,我们回去吧。”
  妇人也没脸再在这里呆下去了,哽咽着应了一声:“好。”抹了抹眼泪,开始收拾东西。
  “源哥儿,这话是你说的,可不是我逼你的。有骨气的话,就在家赚钱养家,别去念那劳什子书了。靠你娘一个人赚钱养你,供你念书,老大个人了,你也不嫌臊。”干瘦妇人也没多呆,说完这话,转身就走。
  “源哥儿,你可别听你大伯母的话。你……你要好好把书念下去,听见没有?”妇人慌了,拉着许成源的胳膊,焦急地道。
  “娘,大伯母的话虽说得不好听,但却是实情。我过了年就不去书院念书了,先生教的我都会了,在家里念也是一样。明年开春,我就去参加童生试。”许成源道。
  “你这是要逼死娘么?你要不去书院,娘我也不活了。”妇人一把抓住许成源准备放到肩膀上的扁担,“你爹临终前一再嘱咐我供你念书……”
  “我没不念书,只是不去书院而已。”许成源看到有人要对他指指点点,很显然是在议论他家的事,他催促道,“娘,这些咱们回家再议吧。”说着挑起担子,硬拉着妇人往外走。
  挤出人群的时候,看到杜锦宁,他明显愣了一愣,继而微一颔首,便拉着他娘走了出去。
  待他们走远了,杜方苓才感叹道:“真是,糟心亲戚哪里都有。”显是想自己自己那极品祖父祖母和二伯了。
  杜方蕙也心有戚戚焉。
  前世今生见多了世情,杜锦宁倒没多大感触,她跟两个姐姐打了声招呼,便准备回家。
  “宁哥儿,你路上小心些。”杜方苓想是被刚才的事勾起了不好的回忆,不放心地叮嘱杜锦宁。
  杜锦宁回头朝她笑了笑,抱着东西让过路人,出了市场。
  从东门出去,她正要往外走,就听有人叫她:“杜锦宁。”转过头,就看到许成源从旁边急急走了过来,走到她面前站住。


第119章 教导
  杜锦宁抬头望着他,没有作声。
  许成源已有十七、八岁,已算成年。按现代的算法,身高足有一米七往上,因有些单薄,显得个子很是高挑。站在只有一米二三的杜锦宁面前,按理说,他会给杜锦宁带来压迫感才对。
  然而并没有。
  因为此时的许成源紧拽着拳头,清秀的脸涨得通红,显得很是羞愧与紧张。与他刚才拉着他娘离开时的淡定从容完全相反。
  “我……我能不能劳烦你帮我看看话本?”好半天许成源才挤出一句话来。
  “哈?”杜锦宁没明白他的意思。
  什么叫帮他看看话本?莫不是说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借我看看话本”才对吧?
  许成源更羞愧了:“我知道这不应该,毕竟你也写话本,如果教会了我,对你也有影响,可我实在没办法了。刚才的情形,你也看到了。你看这样行不行?往后我每卖出一本话本,就分你一半的钱,算是我的拜师礼。只是你年纪太小了,我实在……实在不好意思认你做师父。”
  这一回杜锦宁算是听明白了。想来关嘉泽那家伙在班上说了她写话本的事,许成源还得知她卖了二两银子一本,所以家里被追债,才生出了也写话本的念头。或许是不会写,或许是写了拿去卖却撞了南墙,所以便跑过来求她指点。
  像他这么大个人,而且还是在书院里念过几年书的学子,向她这么个小孩子讨教,确实是挺令人羞愧的。
  “你有写出来吗?拿来我看看,等我看过后再说。”杜锦宁伸出手。
  许成源听得杜锦宁答应,顿时一喜,连忙从怀里把一本话本掏出来,放到杜锦宁手上。
  “你明日中午去我家里问结果吧。我家刚搬到书院后面的庄子上,你去那里一问便知。”杜锦宁将话本放进布包,朝他点点头,抬脚便朝前走。
  “多谢杜……呃,杜……”许成源都不知道如何称呼杜锦宁才好。
  杜锦宁朝后面摆了摆手:“就叫我杜锦宁吧。”说着没有再回头,扬长而去。
  许成源长嘘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上的汗,转身回了家。
  杜锦宁回到家里,便翻开许成源写的话本看了起来。
  也不知是受她《倒运汉巧遇洞庭红》那话本的影响,还是许成源本来就想讲这么个故事,他也写了一个男子在经商路上遇到的离奇经历。不愧是能念到博阅书院甲班的高才生,文笔还是不错的。可就是文笔太不错了,反倒觉得不好。
  而且,虽许成源极力想仿造她的《倒运汉巧遇洞庭红》,让主人翁在经商的过程中屡有奇遇,但整个故事还是显得平淡无奇。
  杜锦宁摇了摇头,将话本放到了一边,拿出文房四宝,练起字来。
  在这古代,字就是一个学子的另外一张脸,字写得好不好,关系到科举的成败。杜锦宁虽不打算参加科举,但把字练得漂亮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她生性聪慧,又有关乐和这么个名师指点,进步很快,不过是几日功夫,写出来的字已像模像样,已不像刚开始时的那么惨不忍睹了。
  一个多时辰后,杜方苓和杜方蕙终于回来了,姐妹俩的脸冻得通红,精神却很好,满面笑容。一进门杜方苓就把兜里的铜钱掏出来给杜锦宁,道:“拿回来的铜钱你数过了吗?赚了多少?”
  “没有,在那儿呢,你们数吧。”杜锦宁指着床上的布包道。
  因卖了豆干,收了许多铜钱,杜锦宁担心放在两个姐姐那里被人盯上,便先带了回来。
  其实不用数她就知道,一共卖出去了五斤多豆干,外加两板豆腐,大约有一百七十几文。除去买豆子和香料的成本,不算人工费,她们尽赚一百二十几个铜板,即一钱二分银子。
  不过她还没那么傻,会用自己的高智商去欺负姐姐,剥夺她们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乐趣。两个姐姐挨冻受饿地站了大半天还这么高兴,不就是因为赚到了钱吗?
  怕打扰杜锦宁,姐妹俩在那里悄悄地数了半天,杜方苓忍不住出声汇报喜讯:“宁哥儿,是一百七十八文钱,刨去成本,咱们赚了一百多文钱呢。”
  这对于一穷二白、便是陈氏手上都没有两文钱的杜家小三房来说,一百多文钱真是好大一笔钱了。
  最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小姐妹俩昨日一天的劳动所得——今天大半天的售卖功夫,她们可没算在内。
  劳有所得的巨大成功与喜悦让两人欣喜若疯,杜方苓放下铜钱就想往外跑;“我去告诉娘。”
  “回来。”杜锦宁叫住她,“要是有外人在那里,你就别说。财不露白你不知道吗?要是让人知道咱们家每日能赚到这么多钱,那上门来讨要制作豆干方子的人可不少,你们需得明白这些。”
  杜方苓的脸色一白:“怎么会?这可是咱们家的秘方,没人这么厚脸皮吧?”
  杜方蕙也紧张地看过来。
  “怎么不会?财帛动人心,如果你知道邻居家有这么一门手艺,一天能赚一百来文钱,你会不会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杜锦宁道,“别人不一定会明问,但旁敲侧击,套你的话,或是在你们干活的时候来瞅一眼,偷点师,这都是有可能的。你们可得提防着,别上了别人的当。”
  两人听了,都十分紧张地点点头。
  “还有,这豆干的做法,说复杂也不复杂。咱们卖出去,那些做豆腐的买回去琢磨琢磨,试上几回,或许也能作出差不多的来。所以可能没多久市场就会出现别人制作的豆干,你们也得有个心理准备。”
  看看两个姐姐的脸上一扫刚才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惊恐与不安,杜锦宁便有些于心不忍,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些,早早就告诉她们这些,没让她们多做几天美梦。
  但这是她必须做的。
  虽没有做过统计,但她总觉得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妈妈,她的孩子往往是懦弱而缺乏主见的。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被母亲所决定了,自己要做的,只有顺从。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必然会比独立、能干的人更难成功。
  她可不想成为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家长,让几个姐姐成为没有自己想法、只知道依赖和顺从她的人。她们也必须成长起来,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待她们嫁了人,生活才会幸福。
  现在她就在教导她们:无论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需得高瞻远瞩,早早预料,早作准备,避免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
  “那……那怎么办?”想起杜锦宁描述的场景,姐妹俩便觉得可怕。杜方蕙白着脸问道。
  “怎么办?你们自己好好想想,我没什么好办法。”杜锦宁说完这一句,便低下头去继续练她的字,没有再理会她们。
  杜方苓和杜方蕙对视一眼,沉默着走了出去。
  走到门外,杜方苓问道:“咱们还去找娘吗?”
  杜方蕙摇了摇头:“还是不去了吧,等娘和大姐回来再说。”
  杜方苓沉默片刻,咬了咬下唇:“咱们先去磨豆子,边磨边想想刚才弟弟说的话。”
  杜方蕙扯了扯她的衣袖:“家里没多少豆子了。”
  家里的豆子,还是陈氏挑豆腐在村子转悠时换回来的,数量也不多。制豆干需要的豆子量大,昨日做了几斤豆干和两板豆腐,就所剩不多了。
  杜方苓一愣,抬脚就想往屋里走:“我问弟弟要些钱,趁着市场还有人,买些豆子回来。”说着就打算进屋。
  “姐……”杜方蕙拉住她的胳膊,“咱们不如在庄子上问一问,看看这些人家里有没有豆子。有的话,肯定比市场上那些人卖的便宜。”


第120章 好意
  杜锦宁在屋里听着杜方苓姐妹俩商量着,去了董大成家里找董婶问情况,不由得笑了笑,低头继续练着字。
  等得差不多到书院散学的时候,杜锦宁便收拾东西去了茶馆。
  那日约好的,四天后到茶馆来汇合,把文书给签了。
  到茶馆时,关嘉泽他们还没有来。袁安想是早得了吩咐,带着个小厮在那里等着了。见杜锦宁过来,他连忙迎了出去,指着茶馆道:“杜少爷您看还有什么要改进的?”
  茶馆的中央,照着那日杜锦宁的吩咐,把栏杆也安装好了。
  杜锦宁环视一圈,点了点头:“挺好的,不需要了。”
  他问袁安:“那位说书先生,住的远吗?能不能派人唤他过来?”
  “不远,就在前面小巷子里,来回也就一盏茶的功夫,我让小五去叫他。”袁安说完,吩咐小厮一声,小厮飞快地跑了出去。
  “咱们进里面去坐吧,里面暖和。”袁安又道。
  杜锦宁跟着他一起进了里间,坐下上了茶,她问道:“袁叔是齐家的管家吧?齐府那边想来事情也挺多,你再管这茶馆,忙得过来吗?”
  她言下之意,是打听一下齐家的意思。毕竟往后这茶馆要天天开门,需得有个管事的整天呆在这里。袁安作为齐府的管家,是不可能老呆在这儿的。如果齐府在他们开业后就撒手不管了,他们还得再找人帮忙打理这茶馆。
  袁安摇头道:“我不可能来管这茶馆,也就这段时间来给几位少爷帮个忙,把茶馆给修整修整。杜少爷不问,我今儿个也打算说的。今儿个把茶馆囫囵交给四位少爷,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了。这茶馆是四位少爷的,让谁来打理,自然是四位少爷来决定。当然,如果四位少爷需要,我们也尽力帮忙。”
  杜锦宁点了点头,笑道:“我明白了。”
  至于怎么管,由谁来管,自然得等几人到齐后再定。她不好表什么态。
  没让她等多久,说书先生还没到,关嘉泽三人就过来了。
  “话本你是不是写好了?快快拿给我先看看。”关嘉泽还没进门就嚷嚷了起来。
  对于这个话本迷,杜锦宁很是无奈。她真担心关嘉泽看了《射雕英雄传》一二册以后,会化身为催更狂魔,天天逼着她写话本。前世身为网络写手,她整日被读者催更,可是被催怕了。这一世到了古代,别苦逼地又被人天天寄刀片——关嘉泽可是知道她家在哪儿的,离书院又不远,刀片都不用寄,非得天天杀上门来,闹得她不安生不可。
  她警觉地先打预防针:“先说好,不许天天催着闹着要看下一册。写话本很死脑细胞的,你不想害我还没长大,就未老先衰吧?”
  “呸呸,大过年的,说什么死啊活的,童言无忌。”关嘉泽虽听不懂什么叫“脑细胞”,但大概也知道什么意思,根本不接杜锦宁的话茬儿,一味装傻充傻。
  杜锦宁可是老江湖,哪允许他就这样蒙浑过关:“先答应,否则不给你看。”
  “宁哥儿,杜老弟,杜兄……”关嘉泽凑到杜锦宁身边,不停哀求。
  杜锦宁一脸冷漠地将他推开。
  关嘉泽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好吧。”那样子,就跟上断头台一般。
  “空口无凭,白纸黑字写下来。”杜锦宁步步推进。
  “啊,不是吧?”关嘉泽一声哀叹,见杜锦宁不为所动,只得悲愤地拿过文房四宝,写了一张承诺书给杜锦宁。杜锦宁看了感觉没什么大问题,这才折好收进怀里,把第一本话本拿出来给他看。
  齐慕远一直默不作声地站在一旁看两人耍宝,看到杜锦宁拿出来的话本,他眼睛一亮,立刻凑到关嘉泽身边,跟他一起看起话本来。
  章鸿文虽然也爱看话本,但作为农家子,他身上背负的责任要比那两位官二代要大多了,并不敢放纵自己爱上话本。
  见那两人凑到一边看话本去了,他走到杜锦宁身边,坐下道:“宁哥儿,我爹说了,你们既然搬到了庄子上,大林村的宅子可以不要的,那十两银子不必拿出来给我垫付茶馆的股子钱。”
  “这不好。”杜锦宁摇摇头,态度很坚定,“不必。”
  确实如章光义所说的,她没必要买那处宅子。有杜辰生和杜云年在那里,她们恐怕今生今世都不会再回桃花村和大林村了。而且十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能省则省。毕竟她现在手头没钱,就算茶馆的股份她不必出银子购买,但还了章光义十七两银子后,她手头就不剩什么了。
  过了年要去书院,二十两束脩她都还没影儿。她总不能拖着欠着,让自家先生为难吧?这茶馆,离赚钱还早着,需得一两个月才能步入正轨;前头赚的三瓜两枣,也会用来做流动资金,不会拿出来分红。
  总之一句话,她缺钱。
  但当初章光义担了风险和责任,把她的年龄改大,又将王家那处宅子给她们落脚。为了不让大林村的村民有意见,他可是许诺了要用那十两银子给村子铺路的。她现在转头就说那处宅子不要了,这话落了空,那不是害了章光义吗?没这样办事的,简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她是绝对不会办这种事的。
  可这边杜锦宁记着章光义帮过她的恩,章光义那头也想给她卖个好,以还她在书院和茶馆这两处拉扯章鸿文的人情。
  章鸿文道:“你先别急,听我说。”
  杜锦宁点点头:“你说。”
  那头的关嘉泽完全沉浸在了话本的精彩里,倒是齐慕远一心两用,一面看话本,一面还分了一只耳朵过来听两人的谈话。
  “原先王家一门死绝,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晦气,不愿意要那处宅子。后来那宅子又放了两年,更荒败几分,即便时间久了,大家也不愿意要。但经你们一住,就不一样了。”
  章鸿文笑着看了杜锦宁一眼,继续道:“原来那宅子叫做王家宅子,可你们住了之后,就成了杜家宅子。现如今你被书院的山长收为亲传弟子,又搬了出来,眼看着前程远大,一飞冲天,你们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那宅子自然就由晦气之地变成了吉利之地。再加上宅子被你们收拾过之后,还算干净整洁,地方又有那么宽大。自然成了大家想要的宅子。
  村里有户人家,儿子生了六个,却只得房屋五间。眼看着儿子们都大了,纷纷成亲,往后再一生孩子,就住不下了。所以他们家商议了一下,便找了我爹,想把你们那处宅子给顶下来。他们家没有现银,愿意出工出料,把路按我爹的要求铺好。”
  反正他们家壮劳力多,儿子六个,个个身强力壮,还娶了三个媳妇,再加上老两口,壮劳力就有十来个人。花上一两年的农闲功夫,上山打些石料,再拉几车沙子来,就能把路给铺起来了。我爹跟乡老商议过后,便托我来问你,看看你们愿不愿意把那处宅子给让出来。”
  章鸿文的话说得好听,但杜锦宁却在这些话里听出了章光义在里面使出的不少力。
  她笑问道:“什么前程远大,一飞冲天,都是你跟你爹在村里宣扬的吧?那宅子变成了吉宅,也是你们的手笔吧?章大叔和你一心为我,我又岂能不知?锦宁在此谢过章叔。”说着,她站起身来,朝着桃花村的方向抱拳躬身,深深作了个揖。


第121章 商议
  “哎,宁哥儿,你客气啥。”章鸿文被她这举动弄得手足无措。
  他伸着手想去扶她,却被杜锦宁避开了去,道:“我这是给章大叔行礼,你捣什么乱?”
  章鸿文无奈,只得问道:“那你意下如何?”
  “自然是领章大叔跟你的情啦。”杜锦宁可不会那么不识好歹,“你回去告诉你爹,这份人情,锦宁牢记于心,有机会定当结草以报。”
  “嘿,你说这些干嘛?”章鸿文摆摆手,高兴道,“你答应就好。”
  这时,齐家的小厮小五领着说书先生钱东宝进来了。看到几个东家都在座,钱东宝忙团团行礼。
  关嘉泽和齐慕远已看到话本的后面了,最是紧要处,哪里惜得搭理钱东宝?随意挥了挥手便作罢了。
  “钱爷爷你坐下吧,让他们把话本看完。”杜锦宁招呼道。
  “喛,小佬儿卑贱之人一个,哪里受得起少爷这样的称呼?杜少爷只管叫小佬儿老钱就行了。”钱东宝点头哈腰地笑道,拱手告了个罪,挨着凳子边沿坐了下来。
  一本话本三四千字,杜锦宁写的话要写大半日,关嘉泽却不用一盏茶的功夫就看完了。这时他抬起头来,张口就是催更:“还有呢还有呢?怎么写到这紧张关头就没了?快点快点,快给我们讲讲,后面如何了?你那下册,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