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催更:“还有呢还有呢?怎么写到这紧张关头就没了?快点快点,快给我们讲讲,后面如何了?你那下册,什么时候能写出来?”
齐慕远也睁着他那双清亮的眸子,期待地望着杜锦宁。
杜锦宁一翻白眼,从怀里掏出刚才关嘉泽写给她的承诺书,念道:“如有催更之行径,自愿被罚永远不看杜锦宁所写的话本。”她其实是写了两册话本的,但一旦掏出来,眼前这两个话本迷绝对是要先看话本再议事的。可再看下去,天都要黑了。
“呃。”关嘉泽被噎住,一脸便秘的表情。
“行了,废话少说,时辰不早了,章鸿文还要赶回去,咱们先议事吧。”杜锦宁把纸折好,又放回怀里,对关嘉泽道,“你把话本给钱先生,让他到隔壁小间去坐坐,咱们先把茶馆的事定下来。”
关嘉泽无奈,只得恋恋不舍地把话本交给了钱东宝。
钱东宝道了一声谢,跟着小五去了小间。
杜锦宁待大家坐好,便问道:“入股的事,你们回去跟家里商议得怎么样了?”
关嘉泽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放到桌上:“我只要一股,这是四十两银子。”
章鸿文也小心地在怀里掏了掏,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大荷包,从里面拿出十几锭大小不一的银锭子,道:“多谢大家关照我,那我厚着脸皮也要一份股子,这是四十两银子。”
杜锦宁连忙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十七两银子,拣了七两给他:“这是还你家的银子。”刚才便要给的,让钱宝东进来打断了。
章鸿文又在荷包里摸了摸,摸出一张欠条来,递给杜锦宁:“这是你当初写的欠条。”
杜锦宁打开一看,确实是她的欠条,上面写着欠银十七两。
她将欠条撕成两半,扔进火盆里烧了,这才舒了一口气。除了银行贷款,她不习惯欠人钱。如今能把债务还清,她心里轻松许多。
大家都将目光看向齐慕远。
齐慕远疑惑地问关嘉泽:“为何只要一股?”
“这是我叔叔的意思。”
关嘉泽虽然性子大大咧咧,却不是真傻。其中的原因关乐和自然给他分析过,但他不好这么明着说出来。否则齐家定然推辞,不肯要这点子人情——齐家还不差这一点点钱。
他含混着过去,齐家便不会较真。但这件事齐老爷子心里肯定有谱,觉得他们关家做事有分寸,懂规矩,这也就够了。
世家之间的相处,其中的弯弯绕多着呢。耳濡目染之下,受过教导的世家子弟处事会比一般来来得强些,自然也更容易成功。
齐慕远便不好再问了。
这茶馆的股子,每人要多少,自然是全凭自愿。
“那齐慕远你要三股吧。”杜锦宁道,“我没钱入股的,有五股足够多了。”
“我要两股,你要六股。那股钱你不用急着给我,等茶馆赚了钱扣除便是。”齐慕远道。
“不行,我只要五股,那股不要。”杜锦宁自然是知道齐慕远照顾自己,见他还要说,她瞪起了眼睛,“就这么说定了。”
齐慕远见她说得坚定,只得作罢,点头同意:“那行吧。”
商定好,便由袁安起草了文书,誊抄了四份,四人在上面签字画押,并按了手印,各执一份。
关嘉泽拿着文书,看了看,问杜锦宁道:“我们要不要去衙门里签个红契?”
“不用吧?”杜锦宁望向齐慕远。
古代的契约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即是到衙门里作登记,交一笔税费,具有法律效力;白契则是老百姓自己私下里签的,有时候会有中人作证,只用作道德约束,并未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房屋和田产买卖会签红契,但其他的为了省钱省麻烦,大家都会签白契。
四人里最有法律意识的自然是现代来的杜锦宁。但一个小小的茶馆,还不被前世见过世面、也有着不菲身家的杜锦宁放在眼里。
而且,她也没脸提这样的建议。
四个人合伙,人家还出钱出力,反倒她拿大头。可末了吧,她还拉着别人去签红契,生怕别人占了她的便宜似的,她做不来这样小气的事儿。
“不用。”齐慕远道,“多大点事儿。”
一听这话,杜锦宁便哑然失笑。
确实,她不把这茶馆放在眼里,而以关嘉泽和齐慕远的出身,又何尝把茶馆放在眼里过?唯一看得比较重的,恐怕就是章鸿文了。估摸着章家的一半儿积蓄都压在了这上头。
“章大哥,你看要不要去签红契?”她转头问章鸿文。
章鸿文有些懵逼,什么红契白契的,不懂啊。
关嘉泽见他那样,便耐心地把这两者的区别跟他说了。
章鸿文赶紧摇头:“你们决定,我无所谓。”
他本来就是被照顾着参与进来的,股子又最少,就算他很看重这份产业,但也不好意思嚷嚷着要去签红契。
既然这样,关嘉泽就直接拍板:“那就不契了。”
“还有两个事,一个是打理茶馆的人。”杜锦宁指了指袁安,“袁管家刚才说了,今儿个起,就由咱们来掌管茶馆了,他们不会再管,所以这管茶馆的人选,你们来议议。”
这话在关嘉泽听来,倒也不意外。在他们这种有钱有人的世家来说,这都不是什么事儿,在家里随便找个有能力地出来管管就好。就这么个茶馆,又不需要什么宏才大略。
他问齐慕远:“你家可有合适的人来管?”
齐慕远摇摇头:“我跟我祖父回来,也没带多少下人,还真没合适的。”
关嘉泽就挥了挥手,正要说他来选个下人,可想起昨晚叔叔的提醒,他及时地打住了话头。
转头看向杜锦宁和章鸿文,他问:“你们呢?”
章鸿文飞快地摇头:“我没有。”就算他有哥哥,也不合适。不说茶馆轮不到他来作主,只说成了亲的哥哥跟他之间,中间夹着爱打小算盘的嫂嫂,就不好混在一起做这种赚钱的事。
关嘉泽看向杜锦宁:“杜锦宁你呢?”
杜锦宁一笑,摊了摊手:“你们看我们家有合适的人选吗?”
虽说陈氏和几个姐姐在家里歇着,去佃田地来种,还不如打理茶馆。可这是古代,不是现代。茶馆里出出进进的全都是男人,鱼龙混杂的,可不是女人愿不愿意抛头露面这么简单的问题。陈氏要是来打理了茶馆,她几个姐姐就不用再嫁人了,在庄子上也非得被人指指点点不可。
第122章 十八相送
既如此,关嘉泽也就没再推脱,很干脆地道:“那我让我叔叔给咱们找一个可靠些的管事。”
大家点头同意。
议完这个,杜锦宁道:“第二个问题,就是贵宾席的收费问题。”说着她转向袁安,“袁叔,这茶馆进来喝茶,是怎么收费的?你觉得贵宾席收多少钱合适?”
“这要看茶叶好坏而定。普通的散茶,也就两文钱,可以续杯三次;好一点的茶,有几文到十几文不等。”
杜锦宁点点头:“我建议贵宾席设个最低消费标准,一次消费不得低于五十文钱,你们看合不合适?”
“应该可以吧。”关嘉泽不大确定地道。他对于这些没什么概念。反正五十文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杜锦宁看向袁安。
袁安犹豫:“五十文会不会太多了点?就怕到时候贵宾席没人坐,被人笑话。而且,咱们茶馆不上档次,最好的茶叶也才十八文一泡,花生、瓜子两三文一碟,怎么吃都凑不够五十文啊。”
“到时候咱们会添一些好茶,再弄几样精致小食。再有说书的新颖内容,档次自然就上去了。”杜锦宁道,“太便宜的话,稍微有钱些的都能入贵宾席,到时候允谁进不允谁进呢?”
“可以先来后到啊。”关嘉泽道。
“可如果同时到呢?每天处理这种争端都够麻烦。”杜锦宁摸摸下巴,“不过袁叔说的也对,要不四十文?三十文?”
“四十文吧。”齐慕远忽然开了口,“普通的也得提点价,把茶叶弄好点,五文一杯起价。”
这就是把整个门槛都提高了。
杜锦宁也正有此意,点头赞同道:“我觉得合适。”
“就怕提了价上去,一开始没人来,冷冷落落的。一旦开始火不起来,后面就有些麻烦。”袁安有些忧心。
“可以开业大酬宾啊。开业前六天,仍是原价,贵宾席也只需二十五文。六天后再提价。”
“嗯,这办法好。”袁安顿时放心了不少。
“那就这么定了。”杜锦宁道。
“最后我想问一下袁叔。”她又道,“说书先生是跟咱们签了契书的,还是……”
袁安皱了皱眉:“契书?一般说书先生都不会跟茶馆签契书的。说得好就留下,说不好就走,又不是卖身给茶馆,怎么会有契书?”
“那要是背熟了咱们的话本,别的茶馆把他高价请走了怎么办?”杜锦宁问。
大家都愣住了。
是啊,说书先生又不是奴仆,可没有逃奴这么个说法。他要走,谁也拦不住,也没办法去追究他。要是以往倒也没事,可这不是有杜锦宁的话本了吗?有话本在,去到哪个茶馆会不火?偏这话本又不是什么物件,而是一个故事。他记熟了,要走,你也不能说他偷了你的东西,连理都没处说去。
“把他签下来。”齐慕远道。
关嘉泽也点头:“只能是这么个办法。”
杜锦宁便看向袁安:“一事不烦二主,还得劳烦袁叔去跟说书先生谈谈,如果他愿意,给他一笔卖身钱外,每个月的月钱都可以涨一些。如果他不愿意,那咱们再另外物色一个说书先生。如果都不好谈,也可以签个红契,写明雇佣期限,以三年为期,任期内不得辞工,一旦辞工,需得赔偿咱们一百五十两银子。”
“是,杜少爷,这办法好。”袁安应了一声,笑着赞道,“还是杜少爷想得周到,否则咱们就得出大乱子了。”
杜锦宁摆手:“事情涉及到我的话本,我自然得比别人多想些。”
说着她站了起来:“如果大家没什么事,就散了吧。时辰不早了,再晚章鸿文就不方便回家了。”
大家都没有异议,拱拱手各自告辞。
“你怎么回去?”杜锦宁问章鸿文。
“我让郑叔等我半个时辰。”章鸿文步履匆匆,朝杜锦宁挥了挥手,“我先走了。”飞快地朝城外方向跑去。
杜锦宁往书院的方向走,可走了一会儿,她觉得有些不对劲,回头望了望,就见齐慕远正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她慢下脚步,等着齐慕远走上来,问他道:“你不回家,去哪里?不会这么晚还去书院吧?”
“不是。”齐慕远道,“我来买话本。”
杜锦宁疑惑地看向他,旋即恍然大悟:“你去书铺?”从这里去书城,倒是经过书铺。
“不是,我来跟你买话本。”
杜锦宁脚下一顿,停住了脚步,睁大了眼睛看向齐慕远。
齐慕远点了点头:“《射雕英雄传》,二两银子一本,你写出了多少,都卖给我。”
“不是。”杜锦宁的脑子有些转不过来,“你不是刚才已看完了吗?等下一册写出来,我会先让你们看过,再给说书先生。”
虽说第二册 正在她怀里,但迷上这话本的可不光是关嘉泽一个,还有眼前这个齐慕远。刚才都散伙了,她给谁拿回家去看都不好,干脆就没拿出来,免得无故起争端。
“看过了也买,还预订你下一本。”齐慕远道。
杜锦宁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可齐慕远脸上基本上没什么表情,实在看不出他脑袋里在想什么。
“你是想帮我?”杜锦宁歪歪脑袋,只得往这处想。
“不是。”齐慕远摇摇头,很认真地道:“我是催更。”
“……”杜锦宁满头黑线。
她怎么没想到齐慕远比关嘉泽还要难缠?
“催更的话,不许看下一本。”她道,“这一条对你也有效。”
“我没签文书,不用受罚。”齐慕远的语调依然很认真。
“……”
懒得理你!
杜锦宁头也不回,脚下走得飞快。
齐慕远也不再说话,只跟在她身后,也埋头赶路。
“喂,你要跟到什么时候?”眼看着就要到书院了,杜锦宁停下脚步,转过头来瞪着齐慕远。
齐慕远也跟着停了脚步,语调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下一册写出来了吧?卖给我。”
“……”
“我说……”杜锦宁双手插腰,姿势彪悍,“不!许!催!更!”
齐慕远睁着一双清亮的眸子看着她,面无表情,默然不语。
两人大眼瞪小眼,好一会儿,杜锦宁无奈道:“要是我把话本给了你,关嘉泽知道了,会杀了我俩的。”
“他不会知道。”齐慕远道。
杜锦宁又瞪了他一会儿,终于泄气:“好吧好吧。”她从怀里掏出第二册 ,扔给齐慕远,凶巴巴地道,“二两银子,一文都不能少。”
齐慕远一把接过话本,又伸出手来:“那本呢?”
“这本你不是看过了吗?”杜锦宁瞪他。
“收藏要收全套。”
“你不是能记得?自己回去默出来不就完了吗?”杜锦宁气道。
齐慕远的记性虽然没有她这么变态,但也很厉害了。
“字迹不对,不像一套的。”
杜锦宁吐了口气:“我真是服了你了。”她从怀里掏出另一本,扔给齐慕远,恶狠狠地道,“别再跟着我了。”扭头就走。
可身后依然有脚步声,不待杜锦宁回头,一只修长的手就伸到了她的面前:“银子,收好。”
这话本好歹也是自己的心血。而且要是不收钱,往后催更岂不更凶?
杜锦宁赌气地将银子一抓,头也不回:“你可以走了。”
可身后依然有脚步声。
她不得不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你到底想干嘛?”
“天黑了,不安全,我送你回去。”
杜锦宁瞪着齐慕远清俊的脸,叹了口气:“你送我回去,然后我不放心,再送你回来?”你以为是十八里相送啊!
第123章 传授
“我会功夫。”齐慕远的话永远是那么言简意赅。
“哈?”杜锦宁不相信地看着他。
“我小时候被掳过,回家后就开始练武。”齐慕远终于解释了一句。
想起齐伯昆说的话,杜锦宁很同情地看他一眼,不忍心再拒绝他的好意:“行吧,你送我回去。不过只需要送到庄子口,看到有人了你就可以回去了。”反正这里离庄子已不远了。
两人一块儿往里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庄子。这时候其实也还没有太晚,许多人的屋顶上才刚刚冒炊烟,几个农人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更有人赶着一群“嘎嘎”叫的鸭子从远处地河边过来;还有老人提着菜篮子,篮子里是刚采的新鲜的蔬菜,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她身边跑来跑去,一幅温暖美好的田园风光画面。
杜锦宁停住脚步,对齐慕远道:“好了,我没事,你回去吧。多谢你了。”
齐慕远点点头,这才转身往回走。
“路上小心。”杜锦宁在背后叮嘱道。
齐慕远头也不回地挥了一下手,不一会儿便走远了。
想想天还没黑,书院里还有一些住校生,看大门的阿伯见了齐慕远,也会目送他一段路,再过去便是城里了,人来人往的,不会出什么事,杜锦宁便放下心来,转头回了家。
杜家的新宅子在庄子的最里面,靠近小山坡,杜锦宁又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家门口,远远地就看见杜方蕙站在大门口等着。她不由加快脚步,问道:“四姐,你站这儿干嘛?出什么事了?”
杜方蕙见到她,脸上一喜,急急地跑了过来,埋怨道:“你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你同窗来找你了。”
“啊?”杜锦宁一愣,“什么同窗?”
她还没正式入书院念书,在书院里相熟的就关嘉泽这几个。别的人就算有一面之缘,比如梁先宽等人,也不会知道她家在哪里啊。
“就是今天在市集里看到的那个,他娘卖豆腐和干货、被人逼债的那个。”杜方蕙提醒道。
杜锦宁恍然:“原来是他?”
“你约了人来,自己却跑没影。”杜方蕙道,“我正要出去找你呢。”
“哪里约了他?我约的是明天。”杜锦宁道。
想着今天要跟关嘉泽他们商议事情,她中午便跟许成源说让他明晚再过来,却不想这家伙这么性急,今晚就跑来了。
“谁在家里?”杜锦宁跟着杜方蕙进门,一边问道。
“我把娘从田里叫回来了。”
果然,杜锦宁进了堂屋,就看到陈氏坐在上首,正陪着许成源说话。看到杜锦宁,许成源连忙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地唤了一声:“杜师弟。”
“你怎的这么晚才回来?你同窗都等你好久了。”陈氏嗔怪着,起身接过杜锦宁手里的东西,又笑着对许成源道,“那你们慢慢聊,我就去忙去了。”
“有劳伯母了。”许成源感激地朝陈氏拱了拱手,目送她离开,这才又朝杜锦宁作了个揖,“杜师弟,实在对不住,我、我……我不是想催你。只是……”他叹了口气,“我想早日学会,早日写出来把债给还了。”
“无妨。”杜锦宁前段时间也是这么窘迫、这么迫切地急用钱——其实现在也一样,她很想在过年前把书院的束脩给赚回来,所以才急急地写话本开茶馆。所以她特别能理解许成源的心情。
“你先坐,我去拿你那本话本。”杜锦宁道了一声,走出去到自己房间里将许成源的那本话本找出来,这才又回到堂屋。
她将话本放到许成源面前,坐了下来。
“你,你看过了吗?”许成源用忐忑不安却又带着期许地眼神看着她。
杜锦宁点点头,思考了一下措辞,问他道:“你这话本,可有拿去书铺试过?”
许成源点点头,十分沮丧地道:“拿过,他们不收。我只要一两百文他们都不收。”
“话本,不是这么写的。”杜锦宁道。
许成源立刻抬起眼来,望向她,一副认真聆听的姿态。
“写话本,你首先得了解你的阅读对象。”见许成源有些迷茫,显然没听懂“阅读对象”这四个字,杜锦宁解释了一句:“就是看你书的人。他们是什么人,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怎么写的故事他们才喜欢看。”
她拿起手上的话本:“你这本模仿我那本《倒运汉巧遇洞庭红》,前两者倒还可以,但你忽视了一点,那些学问极好的人,不是忙着做官,就是忙着考科举,没多少人会跑到书铺来买你的话本看。”
许成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可你看看你写的这些,遣词造句堪比《史鉴》,学问稍浅的人就看不懂。看话本图的是什么?是乐呵,怎么轻松怎么来。可看你的话本,还得先研究一番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是什么字,累不累?”
许成源恍然:“我明白了。”
开始他看《倒运汉巧遇洞庭红》,还以为是因为杜锦宁没上过学,学问不好,所以写的尽是大白话,心里难免不为杜锦宁感到可惜。现在才知道人家杜锦宁不是不会写,而是故意这么写的。
“所以,我应该尽量用大白话来写?”他领悟力还是挺强的。
杜锦宁点点头:“让那些只读过《三百千》的人都能看懂。”
“我明白了,多谢杜师弟。”许成源站起身来,朝杜锦宁深深一揖。
杜锦宁侧了侧身,摆摆手:“另外,写话本,你得先有大纲,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尽量一开始设定故事的时候就让它跌宕起伏,悬念不断;同时还要有人物设定,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出身,在什么环境下长大,是什么样的性格,你都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面对,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书里的主人公,你得让他身上有闪光点,正直善良,坚韧聪慧,这样的主人公才会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产生代入感,觉得自己就是那书中的人物……”
许成源觉得自己面前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他实在没想到这么一本看着不起眼的话本,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要不是杜锦宁教导他,估计他这一辈子都写不好一本话本。
杜锦宁穿越到这古代来,难得有人对如何写话本感兴趣,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眼看着天快要黑了,这才停了嘴,道:“行了,就先说到这里,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把这本书改写一遍,再拿给我看。”
“是。”许成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老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他在书院甲班里成绩也算优异,面对杜锦宁这么个还没跨入书院大门的小孩儿,心里难免有一股傲气。可听了杜锦宁一席话,只觉胜读十年书,对杜锦宁真心地心悦诚服起来。
杜锦宁却不愿意跟他有这样的牵扯,起身避开他的大礼,道:“我可不敢收你这么大的学生,传出去要被人笑话的。”
许成源脸色一红:“是我唐突了。”心里却打定主意,要把杜锦宁当老师看。
“天黑了路不好走,你赶紧回家吧。”杜锦宁道。
虽说这书院也在城里,不涉及到进城门的问题,但古代的路可没有路灯,大冬天黑灯瞎火的,许成源这样回去不安全。
许成源也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