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黑了路不好走,你赶紧回家吧。”杜锦宁道。
  虽说这书院也在城里,不涉及到进城门的问题,但古代的路可没有路灯,大冬天黑灯瞎火的,许成源这样回去不安全。
  许成源也掂记着家里的母亲,没再多留,起身告辞。
  两人出门,就看到杜方菲在浇院里刚撒了种子的菜地。看到杜锦宁跟许成源出来,她礼貌地朝许成源笑着点了一下头,对杜锦宁道:“天晚了,娘叫你留客人吃饭。”


第124章 大姐夫人选
  前几日陈氏就说了要买布给家里人做衣裳,她手脚麻利,几个姐姐也是能干的,陈氏裁剪,杜方苓和杜方蕙絮棉花,杜方菲缝纫,几人利用空余时间,很快就做了几身衣服出来。
  陈氏过惯了穷日子,本打算全家过年的时候再换上的。但杜锦宁却没有这种习惯,劝了陈氏几句,陈氏想着杜锦宁得在外面行走,穿着一身破烂容易被人看不起,杜方菲又到了议亲的年纪,便也同意了。因此从昨日起,全家人都换上了新衣。
  新做的棉袄里絮着新棉花,做得又比较厚实,可比原先那又薄又硬的破棉袄暖和多了,因此穿上了新衣,杜锦宁都命令全家,不许脱下来。往后有的是新衣服穿,不用太过吝惜这一件。
  也因此,今天的杜方菲穿的是一件墨绿色的袄子,陈氏还在衣襟绣了几朵黄色小花;下身为了方便干活,没有穿裙子,而是穿了一条竹青色裤子。虽说这打扮极简单,头上甚至没有一件首饰,但杜方菲本就天生丽质,面容娇好,身材窈窕,这简单的打扮反倒衬出她的美丽来。
  此时她笑盈盈的,那双跟杜锦宁极相似的漂亮的大眼睛眉眼弯弯,整个脸庞在这黄昏里就像蒙上了一层柔美的光,一下子把许成源看呆了。
  杜锦宁见状,轻咳一声,声音比平时要高出几分:“要不,许师兄你吃过饭再走?”
  听到杜锦宁这话,许成源回过神来,脸顿时涨得通红。
  “不用不用。”他一边摆手,一边结结巴巴地道,“我……家母还在家里等着呢,我得赶回去。告、告辞了。”拱了拱手,逃也似的出了门。
  正出来留客吃饭的陈氏看到这一幕,若有所思。
  自打杜方菲换了新衣,庄子里的年轻小伙子看到她都是这么一副样子,杜方菲和杜锦宁两人也没有太过在意。
  杜锦宁道:“姐,别浇了,先吃饭吧。”
  “还有一点,就好了。”杜方菲还是把菜园子浇完,才到厨房吃饭。
  待吃过了晚饭,陈氏让三姐妹收拾厨房,自己到了杜锦宁房里,问她道:“刚才来的那个,是什么人?”
  “是书院甲班的学子。”杜锦宁担心陈氏听不懂,解释道,“甲班就是学问很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一波人。我跟着关嘉泽他们去甲班玩,曾跟许成源见过一面。后来在市场又见过他和他母亲,当时他们被人追债。大概知道关嘉泽他们看的话本是我写的,他便来请教,也想写几本去卖,好还债。”
  说着,她奇怪地问陈氏:“三姐她们没跟你说起今天的事?”
  “说起过。”陈氏笑了笑,“你没回来时,我跟这位许小郎君聊了一会儿,也得知一些他家的情况。”
  杜锦宁知道陈氏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起这个,估计是看上了许成源。她将最后一叠纸栽好,便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坐了下来,看向陈氏。
  陈氏继续道:“他说他家里就只有他跟他母亲两人过日子,父亲是去年冬天去世的。当时为了办丧事,家里的积蓄用得差不多了,他今年的束脩没有着落,他大伯便主动借了钱给他们家。因他娘做得一手好绣活,本以为很快就能还清,却不想自他父亲去世后,他母亲的眼睛就不怎么好,做不了刺绣这些精细活儿。后来又生了一场病,把原先赚得的钱也花了进去,这钱就一直没办法还上。”
  杜锦宁点点头。许成源当时跟陈氏说这些,想来也是间接地跟她解释为何要学写话本的原因。
  “宁哥儿,你说,他配你大姐如何?”陈氏忽然道。
  杜锦宁微拧了一下眉头,没有马上回答。
  陈氏却不需她回话,兴致勃勃地继续往下道:“你看呐,他今天十七岁,跟你大姐年岁相当;而且我看他长得也算清秀,两人容貌上也般配。他是书院的学子,而且你刚才也说了,还是那什么甲班的,想来考上秀才也是早晚的事,往后定然能让你大姐过得好日子。而你年后也进书院了,还是山长的亲传弟子,跟他地位相当,咱们家也不算高攀。反正吧,我看咱们两家条件都差不多,很是门当户对,谁也不会嫌弃谁。”
  “可是……娘,你就不觉得这样太仓促了吗?”杜锦宁很不赞同。
  她倒不是不喜欢许成源,而是觉得光见过一面两面,还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
  “仓促什么?你大姐都十六岁了。要是再耽搁下去,就成了老姑娘了。”陈氏道,“以前在桃花村,我是不敢提这个话茬,就怕你祖母立马就给她许出去,找个跟孟强那样的人家,好多得些彩礼钱。现如今咱们好不容易搬出来了,自然得赶紧张罗起来。这事儿我跟你董婶儿说起,她也十分赞成,还想在这庄子上帮你大姐张罗一户人家呢。”
  说着她笑了起来,道:“你大姐长得好,咱们才搬到这里来才没几天,昨儿个就有人来向我打听你大姐了。要不是今天看到你这位同窗,我没准就要去帮你大姐相看相看了。只是,你大姐这十年来跟着我吃了不少苦,我总希望她能嫁个好一点的人家。那些家境很好的我们高攀不上,像许小郎君这种,本身能干,家境却一般的,我觉得正合适。”
  陈氏自己嫁了个念书的杜云诚,眼光自然是高的,还是希望女儿能嫁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嫁一个整日里在泥里打滚的庄稼汉。所以今天乍一见到许成源,就起了这样的心思。
  杜锦宁却道:“娘,这可是大姐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这么仓促决定。你今天看这许成源不错,谁知道他内底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总得让我再跟他相处相处,了解一下他是个什么品行、他们家又是一个什么具体情况再说。要是嫁错了人,那真是害了大姐一辈子。”
  “也不算仓促吧?”陈氏道,“大家不都是这样吗?由媒婆上门说说情况,自己再去打听打听,感觉不错就把婚事定下来。”说着又道,“我也不是说今天就定婚事,他家的情况,我这几日也会去打听打听,你也在书院里问问你同窗他的为人,这就差不多了。”


第125章 各自思量
  杜锦宁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是很不赞同陈氏的观点的。古代的女子可没有离婚一说,嫁错了人,那真是只能一辈子吃苦。虽然也有和离,但和离的女人过的什么日子,想想都能知道。
  她极力劝说陈氏:“娘,咱们家会慢慢好起来的。您看,我每日都在努力写话本,现如今又跟关少爷他们合伙开茶馆,往后每月的进项必不会少了;而你们也在努力干活,除了种田种菜,还养羊养鸡。看吧,不到一年的时间,咱们家绝对会比很多人家的日子都好过,到时候给大姐置办丰厚的嫁妆,还愁找不到婆家?”
  “再者,等我忙完这一阵,把这部话本写完,就抽时间教几个姐姐读书写字,你也抽空教她们做些绣活。姐姐们又都长得好,到时候便是配个秀才都使得。何必急于一时,挑都不挑就把大姐给嫁了呢?大姐跟着咱们吃了十几年的苦,好日子还没过几天,便又去给人做儿媳妇伺候公婆伺候相公。要是嫁的相公不好,还遇上个恶婆婆,那真是一辈子都在受苦了。”
  最后这一句,算是彻彻底底触动了陈氏。
  可不是么?这个家里,她亏欠着每一个孩子。其他的都还好,还有补偿的机会;可杜方菲一出嫁,这个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跟她就没多大关系了。
  “行,那就依你,你大姐的婚事不急,再等上半年也使得。”她终于松了口。
  有嫁妆,又识文断字,即便年纪大些,想来也不愁嫁。
  杜锦宁也知道陈氏的焦虑,又安抚她几句,给她吃个定心丸:“等我过了年,在书院里也看看,仔细留意着,如果有合适的,我会跟您说的。许成源,咱们也看着。其实没准人家都订亲了呢,咱们娘儿两个却在这里为个没影儿的事争执不休。”
  陈氏一愣,不禁笑了起来:“是我太着急了。”又道,“行,就照你说的办。”
  ……
  且说许家那头,许成源回了家,便跟丢了魂似的,坐在桌前拔拉着碗里的米粒,眼睛直愣愣的盯着某一处,半天不动弹一下,把母亲谢氏吓得不轻。
  想想儿子天黑了才回到家,谢氏直以为是撞了客,一把将饭碗撂下,颤抖着手去拿米拿香拿纸钱,去门口烧了纸钱和香,又嘴里念念有词地撒了米,拜了几拜。
  可回到屋里,见儿子还是刚才那样,两眼直愣愣地发呆,她急得差点掉了眼泪,问道:“源哥儿,你到底是怎的了?”
  “啊?什么?”许成源这才回过神来,不解地看向母亲。
  “你刚才,就那样……”她学着许成源发愣的样子,两眼发直,把许成源逗得“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娘,您可真逗。”
  “你还笑?”见儿子似乎恢复了正常,谢氏的心放松了一些,白了他一眼,嗔怪道,“你刚才可是吓死娘了。”
  “娘,我没事,刚才在想一件事呢。”许成源道。
  “什么事?是写话本的事?”
  许成源犹豫了一下,本想点点头,但想了想,他还是摇了摇头,轻声道:“不是。”
  “那是什么事?”谢氏疑惑地看着他,心里总还有些担心儿子的状况。
  “娘。”许成源垂下眼睑,将一口饭扒进嘴里,慢慢咀嚼着,问道,“曹家那头的婚事,已经作罢了吧?”
  说到这事,谢氏的脸就沉了下来:“提他们干嘛?一群白眼狼。”
  许家的家境原先还是可以的,在城外也有几十亩田地,谢氏又能做绣活,虽不富裕,日子却能过得下去。正是如此才能送许成源念书至今。可后来许成源的父亲生病,家里急着用钱,田地便卖了出去,还倒欠了债;偏他去世时,谢氏哭的狠了,眼睛又看不见了,做不了绣活,家境这才败落了下来。
  许成源是读书人,人长得不错,家境也还可以,最重要的是家里人口简单,谢氏又是个慈和人,亲事自然不愁,隔壁的大伯母曹氏就将她的侄女说给了许成源。可让母子俩没想到的是,他们家境一败落,曹家人的嘴脸马上就变了,不光曹氏一再地上门催债,还帮着侄女曹芳退了亲。
  说起这个,谢氏就一肚子的火。
  许成源心里却是无比庆幸。他并不喜欢曹芳,可架不住母亲被大伯母一再窜掇,帮他订下曹家的婚事。母亲都不知道曹家来退婚时,他心里真是大松了一口气。
  “娘,我今天看中了一个姑娘。”他决定把心思跟母亲说说,免得母亲又自作主张帮他订下别的婚事。
  “啊?”谢氏十分诧异,“你怎的……是哪家的姑娘?”
  “杜家。”许成源道,“就是今天卖豆干的那个杜家,他家的哥儿会写话本的那个。”
  “就是你们山长新收的弟子?”
  “对。”许成源点头道。
  因为母亲心忧债务,许成源跟母亲说过他要写话本,今天要去向同窗杜锦宁请教,还说杜锦宁的话本能卖到二两银子一本。所以谢氏是知道杜家和杜锦宁的。
  谢氏恍然。难怪从杜家回来许成源就魂不守舍的,原来是看上了杜家的姐儿。
  想起今天一起卖豆干的两个小姑娘,她不由担忧道:“会不会太小了?我看杜少爷的姐姐,最大的那个也不过才十二三岁吧?”虽眉眼长得不错,但身材单单瘦瘦的,跟棵竹竿似的,看上去不怎么好生养。
  “不会啊,十五六岁肯定有了。”许成源诧异道。
  他今天虽然去了市集,但当时一片混乱,他光顾着跟大伯母生气了,哪里会留意别人?能看到杜锦宁,还是碰巧眼神撞上了。至于杜锦宁的姐姐,他根本没有印象。
  “他有几个姐姐?”
  许成源想了想道:“好像三个吧。”
  他今天去杜家的时候,杜方苓和杜方蕙正在家里做豆干,他是见过的;后来出门的时候又遇上了杜方菲。这可不就是三个?
  “哦,那咱们见到的不是同一个人。”谢氏明白了,心里倒放松下来。


第126章 套话
  放松之余,新的忧虑又浮上了谢氏的心头:“源哥儿啊,咱们家这种情况,这门婚事怕是不容易谈下来,毕竟咱们还欠着债,讨债的都追到市集来了,还正好给杜家人看到。”
  许成源一路回来,满脑子都是杜方菲的倩影,根本没空余想这些。现在真是一瓢冷水从头浇到脚,浑身凉透了。
  他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可嗓子好像是被什么哽住了一般,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他低下头去,掩饰地往嘴里扒了一口饭,好半晌,方道:“嗯,娘,我知道了。”
  谢氏看儿子这样子,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决定明日摆摊的时候向杜家姐妹侧面打听打听杜家的情况。
  听儿子刚才说的,杜家大姐儿也有十五六岁了,难免没有订亲。如果订了亲,那正好让儿子死了心;可如果没有订亲,她也想办法问问杜家的意思。毕竟儿子是能干的,家里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等许成源考上了秀才,她的眼睛也好一些了,能做绣活,把债还清,这日子又慢慢过起来了。
  第二天,谢氏又到了市集卖东西。她如今眼睛看不清,不能做绣活;身体又不好,不能做体力活,只能磨两板豆腐,再收些干货来卖。即便昨日被人追债丢了脸,但日子该怎样过还得怎样过。穷苦人家,实在没办法讲面子。
  她到的比较早,杜家姐妹还没有来。担心相邻的位置被人占了,谢氏还拿了东西帮着占位置。
  等了一会儿,还没见杜家姐妹,她这心便提了起来,生怕她们再不来了。要是不来,她去哪儿打听杜家的情况去?到庄子上打听,终归不好。人家乡里乡亲的,她这么一打听,肯定会有人把话传到杜家人耳里。要是造成误会,可就坏了大事了。
  好在没让她等多久,辰时刚过,杜方苓和杜方蕙便来了。
  “这里这里,杜家姐儿,来这里。”谢氏忙热情地招呼道。
  杜家姐妹对谢氏的热闹倒没感觉意外。许成源是杜锦宁的同窗,昨日还去杜家讨教了一番,今天谢氏对她们好,也是很正常的事。
  姐妹俩把东西放下,谢氏就关切地问道:“今天怎么来这么晚?”
  杜方苓笑道:“早上要割草喂羊,所以来晚了些。”
  “你们家还养羊啊?家里人不帮着做?”
  “我娘和我姐姐下地去了。我弟弟要去书院,所以就只能我们两人干。”
  “你们家几口人?你爹呢?”
  ……
  杜方苓和杜方蕙年纪都不大,又是在乡下长大的。虽说日子过得苦,但有陈氏护着,也没经历过什么复杂的事。就这么闲聊着,不一会儿就被谢氏摸清楚了家底。
  听得杜家一穷二白,房子还是庄子上的,田地也是佃的,谢氏心里便有了底,又问杜方苓:“我看你也有十三岁了吧?订亲了吗?”
  杜方苓脸色一红,摇摇头,不好意思再说话。
  谢氏却不放过她,又道:“要不我给你说一个?我们邻居有个小子,人挺能干的,又老实本份,在酒店里做伙计,比你大一岁多,他娘前儿个还托我给他寻摸媳妇呢。”
  “不用不用。”杜方苓红着脸猛摇头。
  “你先别急着拒绝啊?看看又怎么样?反正又不是马上订下。要不回头我跟你娘说说?”
  杜方苓被她说得实在没法儿了,只得找个借口推脱:“我大姐都还没订亲呢,我还早,不急。”
  谢氏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心满意足,便不再说这个话题。
  杜方苓松了一口气,看到已陆陆续续有人来买菜了,连忙将那包在家里已切成小块的豆干打开来,学着昨日杜锦宁那样吆喝起来:“豆干啊,香喷喷的豆干,便宜又好吃,自食和送礼都行啊。”
  有了昨天的口碑,有人已特意寻过来买;新客人尝了尝味道,也愿意花几文钱买一些。就这么的,昨日久久卖不掉的豆干,今天不到一个时辰便卖光了。
  谢氏见了,十分羡慕,见杜方苓和杜方蕙收拾东西要走,她连忙拉过杜方苓,悄声问道:“苓姐儿,我问你个事儿。”
  “谢姨,你说。”闲聊了一阵,又借了谢氏的称,在谢氏的有意交好下,杜方苓对谢氏已十分亲热了。
  “你们的豆干,每日还能不能多做些?我想向你们批发一点。放心,我不在这个集市卖,我到城西去卖。”谢氏道。
  她的干香菇和干木耳也是到别人那里批来卖的。可这东西杂货铺都有,并不稀奇,她卖得并不好。现如今看到杜家的豆干卖得如此红火,她便动了心思。
  “这个……”杜方苓对这个没什么主意,想了想道,“这个我们姐儿俩也拿不了主意,得回去问过我娘。”其实是问杜锦宁,不过她不大好说,毕竟杜锦宁年纪小,“我回去跟我娘商量一下,再答复你可以吗?”
  “可以可以。”谢氏笑道,“明儿个我仍然在这里,你问过之后来告诉我。”
  “好的。”杜方苓见杜方蕙把东西收拾好了,便告辞离开。
  两人回到家里,陈氏她们还在田里干活,杜锦宁也去了书院还没有回来。今天生意好,姐妹俩干劲十足,也不歇歇喘口气,就又热火朝天地磨起豆子来,打算多做些豆干,明日好多卖些。
  ……
  书院里,杜锦宁刚刚结束今日的学习,正准备跟关乐和告辞的时候,袁修竹就进来了,对杜锦宁笑道:“杜小子,我草莓上的白粉病已经好了,你那个方法很有效。”
  关乐和诧异地看向杜锦宁:“你还真会给草木治病?”那日杜锦宁说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胡乱吹牛的。
  “嘿,这小子厉害着呢。”袁修竹对杜锦宁也刮目相看。
  那日请杜锦宁去,采用了他的方法给草莓喷大蒜油,又付了二十两银子,不过是想找个理由帮一帮这孩子,他其实对于杜锦宁是没多大信心的——那么多有名的花木匠都治不好的病,杜锦宁一个小孩子又能做什么?却没想到他竟然真把草莓的病给治好了。
  “你说说,你是怎么治的?”关乐和来了兴趣。
  杜锦宁便把那天的事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一听杜锦宁把用在茄子等蔬菜上的治病方法用在了草莓上,关乐和便有些失望,以为她只是碰巧而已,就跟那乡下无知农妇,用给猪牛治病的方法,正巧把郎中束手无策的人身上的病给治好了一样。
  袁修竹却对杜锦宁信心大增,对她道:“今天我过来,一来是问问你,你要的两株草莓苗什么时候去拿;二来是请你这个花木小郎中再去我的园子,帮我看看树木的毛病。”
  涉及到本行,杜锦宁十分兴奋,点头道:“行啊,什么时候去?至于草莓苗,不急,等开了春天气暖和一些再说。”
  其实在这种天气暖和的南方,草莓是四季都可以移栽的。但袁修竹的草莓是种在温泉庄子上的,骤然移到寒冷的地方,必然难以存活。只能等春暖花开后再移植了。
  要是这时候能搭建个温棚就好了,可惜没有塑料薄膜这玩意儿。杜锦宁在心里叹惜着。
  袁修竹也认为春天移植最好,便抛开了那个话题,对杜锦宁道:“你这会子有空没有?有空的话现在就走。”
  杜锦宁转头向关乐和询问道:“先生可还有事?没事的话我就去了。”
  关乐和身为山长,很少亲自给学子们授课;书院的具体事务也有人管着,他真要撒手的话,是很清闲的。这会子他也没事,便道:“行,去吧,我跟你们一起去。”


第127章 袁家园子
  袁修竹所说的园子,并不是温泉山庄的那个,而是城里的宅子。
  袁家本就是官宦人家,往上数三代都有人做官的,袁修竹又在各地任职多年。做外任可比京官油水丰厚多了,他致仕后回来置产,便买了一处占地七八亩的大宅子。
  他在园子里建了亭台楼阁,移了许多花木,引了活水,做成了像杜锦宁前世看到的江南园林那般样子。这南方的冬天暖和,十年里都不见下一场雪的,草木依然葱绿,景致十分优美。走在这园子里面,杜锦宁就仿佛回到了前世。
  她重生之前,正在打造这么一个园子。那是一个高级别墅小区,依山傍水,对外宣传是中国古典园林环境,杜锦宁与导师一起负责园林设计及花木种植工程。
  “小宁啊,你看,就是这棵树。”
  听到袁修竹的声音,杜锦宁才回过神来,便看到他们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一处围墙边,袁修竹正指着离围墙不远的一棵香樟树说道:“你看看,这是今年春天我才叫人移栽过来的一棵香樟,可自打移过来以后就要死不活的,叶片老是发黄。我叫人来看过,一个个都查不出原因。小宁你给看看,实在不行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