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是早在下笔之前就想好的,此时不过是写出来,而且是写在草稿上,不必紧张,因此杜锦宁在写诗之余,还有精力去注意周东平脸上的表情。
  此时看到他先是目瞪口呆,而后又涨得通红,继而红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冷笑,杜锦宁就知道自己猜中了他的心思。
  她心中一哂,换了一张纸,写起另一题的试帖诗来。


第316章 北风吹,能几时?
  李一同见状,十分期待。
  第二题的题目,出自西汉时期刘安里的句子:“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这一题的题意十分明确,比起上一题要好写许多。上一题杜锦宁就能写出那样精彩的八股诗来,想来这一题也能信手拈来,更为精彩。
  只见杜锦宁将笔递到砚台上蘸了蘸,提笔写道:“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咦,这怎么……这写的是什么?
  李一同十分疑惑。这不像是八股诗啊。
  他的目光从桌面移到杜锦宁脸上,只见杜锦宁略带稚嫩的小脸一派从容,就仿佛她此时不是在考场,而是在自家花园里信手做诗一般,姿态随意,举止闲适。这完全不像是做不出八股诗,从而退而求其次,拿一首别的诗来凑合的模样,倒像是她早已打算好要这么写一般。
  李一同的目光又移到了杜锦宁笔下。
  只见她继续写道:“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这是……扣题了。
  原题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心,就像山丘一般坚定,岿然不动。而杜锦宁这诗,写的是北风中的柏树,无论风吹雨打,冰雪相凌,却依然“心不移”,道心坚定。
  李一同微微颔首。
  虽说扣题了,写得也还不错,但直到这时,还没有令他特别惊艳。
  不过他没有立刻下定论。毕竟杜锦宁用她第一场那令人拍案叫绝的两篇八股文和刚才的八股诗证明了她的能力,折服了李一同,所以李一同对她接下来的诗句仍抱着很大的期待。
  只见杜锦宁蘸了蘸墨,继续往下写:“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看到这句,李一同惊了一下。见到杜锦宁把笔放下,看样子这首诗已经写完了。他便立刻将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他生怕自己领会错了意思,又将诗从头到尾读了两遍。
  读完之后,李一同心中如同被狂风掀起的波涛骇浪,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复。
  这是、她这是……要跟周东平叫板么?
  这首诗开始看的时候,他以为是赞扬柏树的坚强,这样的寓意虽然扣题,但没有什么可称赞的,太一般了。可看完整首诗,他才明白,杜锦宁这是以北风中的柏树来比拟她坚贞的节操,无论处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不折不挠,始终自持节操。而且,最后那一句“北风吹,能几时”,简直太霸气了,这是明明白白向周东平叫板啊!
  要是杜锦宁前面那首诗不是写八股诗,而且没有写得那么精彩,那么李一同还不能领会她的意思。可她先写了一首精彩的八股诗,紧接当着他们的面写了这一首,那意思真是再明白不过了。
  她这是要表明:八股诗,她不光会写,还写得很好,非常好!但她现在不写了,不想写了,因为她的品行节操如同那北风中的柏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她折腰。就算你是知府,你是主考官,能左右我的前程,但那又如何?“北风吹,能几时”?你周东平没准哪天就被罢了官,不罢官三年任满也要被调离,总之你气数长不了。即便你今年手段卑劣地不让我过府试,待你离开此地,我照样能出头。我今年才十二岁,我怕谁?
  这孩子厉害啊!李一同活到四十多岁,跟在周东平身边也见识过无数的人物,可他从来没有这一刻那样对一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不光要有才,很有才,还要有胆!那种舍我其谁,丝毫不怕你给我小鞋穿的架式,令他深深地为眼前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子折服。
  这一刻,一向好奇心不强的他,对周东平与杜锦宁的老师之间的恩怨好奇到了极点。他十分想知道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恩怨,能让周东平想尽各种办法压制杜锦宁取得府案首,又让杜锦宁在这么重要的考试里气势十足的怒怼回击,这么面对面地跟周东平叫板。
  而周东平那脸色,已不止用气极败坏来形容了。那涨得通红的脸,快要根根竖起的胡子,快要目眦尽裂的眼睛,无不预示着他正处于即将暴走的边沿。
  “东翁,冷静,冷静,这里是考场。”李一同连忙把他推离了杜锦宁的考号,拉着他回到主考官的座位上坐下,小声地劝说,“你出题,他写诗,他并没有什么出格之处;如果你在此咆哮,带来的是什么后果,想来你也清楚……”
  周东平是知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一手遮天了。每到府试时,朝庭便会派下一个学政官,掌管着邻近三个省份的科考情况,监督着知府们的行为。一旦周东平无故咆哮考场的事情传出,他这知府也就做到头了,虽不至于罢官回家,降一个两级官品还是很有可能的。
  即便周东平上头有人护着,这么明显的披露和错误,他也难逃其咎。
  被李一同这么一说,周东平终于冷静了不少。
  他也知道不该,他也知道情绪失控后的后果。
  正是因为知道,他觉得杜锦宁绝对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想让他在考场上出丑。思及此,他的情绪依然很难平静。
  他双目微红地盯着杜锦宁,心里狠狠地道:“为了自己的前程,本官不会不给你过府试;但要想拿府案首,做梦吧你!”
  李一同看着径自在专心磨墨,似乎对这一切丝毫没有查觉的杜锦宁,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争一时之气,把好好一个府案首舍弃掉,值得么?到底周东平跟她那老师有什么样的恩怨,使得她宁愿冒着毁掉自己前程的风险,也要这样往死里得罪周东平?
  “东翁。”他想起一事,提醒道,“如果他算学题做得很好,答案全对,这个府案首你是不能不给他的。”


第317章 有难度的算学题
  生怕周东平不听劝,他细细地分析道:“他第一首诗写得太过漂亮,考生无人能及;第二首诗如果撇开八股诗的因素,水平也是很高的。这两首诗拿出去让人评判,评价绝不会低。如果他的算学再得高分,整张试卷就太漂亮了。你想遮也遮不住。要知道府案首前三名的试卷是要全部张贴出去的,到时候他只要一看案首不如自己,那是一定要闹事的。”
  “学政赵大人第一场府试是在湘省,第二场取道粤省,第三场到咱们这里,到时候正是府案首张榜之时。他这么一闹,必然会引起赵大人的注意,要知道他可是第一场的第一名,足够引起重视。到时候赵大人把卷宗一查,一顶执判不公的帽子你是跑不掉的……”
  “别说了。”周东平不想再听下去了,这种忠言,让他听起来格外刺耳。
  “不会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的。”他冷笑一声,“他一个农家子,念书不过几年,漓水县也没有几个像样的先生,他的算学水平能高到哪里去?五题算学题,做出前面两题已很了不起了。”
  “可要是所有的考生都做不出,他也不比谁差呀。”李一同道。
  “放心,那个吴语谋,老师在京中以算学而闻名。这些题别人做不出,不意味着他做不出。”周东平胸有成竹地道,“另外,第二名的梁先宽,是梁家人,他们家有两三人都在户部呆过,最重算学。他家学渊源,必然比那小子强上不少。”
  李一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梁先宽第一场的文章虽说写得也不错,但跟方少华、吴语谋等几个相差不大,排在第三名的那位周致写的文章比他还要稍好一点,但周东平却取了梁先宽为第二名。
  当时李一同还觉得奇怪呢,不过文人对于文章,各有喜好,反正几篇文章相差不大,周东平觉得梁先宽那篇文章好,或者想向梁家传达点善意,也是有的,所以当时他并没有、也不好询问原因。
  现在看来,周东平把梁先宽取为第二名,动机极为不纯,怕是早就打着利用梁先宽来压制杜锦宁的主意。
  要知道梁先宽是杜锦宁的同窗。要是他被取为案首,即便杜锦宁心有不服,也不好说什么。他闹腾着总不能把自己的师兄拉下来,自己坐上案首的位置吧?如果他那样做,往后连人都不用做了,必然是走到哪里都被人诟病,更不用说考秀才举人了。要知道读书人最重品行,品行不端传出不好名声者,主考官们是一律不取的。
  所以,早在第一场考场结束后,周东平恐怕早就打算好了,准备在第二场考试中出这么多算学题,而且把难度加大了。他正气凛然说的那一番话,标榜自己公正正直,自己竟然还相信了他!自己呆在他身边这么久,竟然完全不了解他的真实性情?
  杜锦宁的老师跟他有什么样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竟然让周东平把隐藏了这么久的一面暴露出来了!
  这么一想,李一同不寒而栗。
  默默地想着心思,他没有再说话,也没有再劝解周东平,目光时不时地落在杜锦宁身上。
  杜锦宁写完两篇文章,没有马上做算学题,而是坐在那里摸着下巴蹙着眉头,思考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开考的时间是卯时,也就是现代的六点钟。听周东平训话,磨墨抄题,花了一点时间,两篇文章她大概只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估计这时候才七八点钟的样子,搁在现代还没上班呢。今天的考试是考到天黑才结束的,现在离考试结束还有十来个小时,她如果用半个时辰把算学题做完,余下的时间做什么呢?
  提前交卷,赶回去吃中午饭?
  别开玩笑了。前几次交头卷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那抓耳挠腮、望眼欲穿、坐卧不安、心急如焚的等人滋味,实在不好受。
  古代的考生,即便像方少华、吴语谋这样喜欢提前交卷的,都得等到离考试结束还有小半个时辰才会交卷,更何况今天考的是算学题呢?在现代的时候,凡是考数学,她那些同学可总喊着时间不够用的。遇到一道难题,花上好几个小时来解都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如果她九点钟交卷,很有可能会在外面等到晚上五六点钟才可以出去。八九个小时,她就在外面这么傻等,估计所有人都觉得她有毛病。关键是她到了外面没饭吃呀。
  所以,在这里磨时间,等下午点再出去?要不,先睡一觉?
  这么想着,杜锦宁朝上面看了一眼,见周东平面无表情地扫了自己一眼,她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是吃过中午饭就出去吧。反正外面也有凳子坐,在外面等着,总比坐在这里被周东平盯着好。
  打定了主意,她低下头去开始看起算学题来。
  而她刚才的这一番举动,让周东平和李一同都误会了,还以为她真被算学题难住了,皱着眉满脸苦恼的样子,似乎连第一道算学题都做不出来。周东平心里暗自得意,李一同则隐隐为杜锦宁担忧。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霸型人物,杜锦宁在现代的时候数学成绩还是挺好的。古代的算学题基本都是小学水平,最多有点初一初二的题,对她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可看清楚那五道算学题,她轻轻“咦”了一声,朝周东平看了一眼。
  他们书铺在科考前都会把往年的题目印出来卖,她作为老板,自然近水楼台,那些题目她都有做过。可今年不光试帖诗和算学题量变化挺大,而且算学的难度怎么加大了许多呢?
  她稍稍琢磨了一下这其中的道道,就将其抛在脑后了。反正所有的算计在她的实力面前,都是纸老虎,一戳就是一个洞洞,实在是没什么威胁力。
  她提起笔,开始做起算学题来。
  五题算学题是从浅到深的。第一二题跟县试时做过的差不多,类似于鸡兔同笼,她刷刷几下就做完了。
  比如第二题:“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她稍微思忖片刻,就在纸上写上答案:“梨有六百五十七个,共八百零三文钱;果有三百四十三个,共一百九十六文钱。”
  第三题就有点难度了:“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翻译过来就是公鸡每只五文钱,母鸡每只三文钱,小鸡三只一文钱。现在给一百文,必须买回一百只鸡来,问公鸡、母鸡、小鸡各能买几只?
  她摸了摸下巴。
  她倒不是被题目难住了。为了消磨时间,她有意将做题的速度放慢一些,好让时间过得快一点。
  可这情形,看在周东平和李一同眼里,就是她被题目给难住了。
  周东平忍不住又站起了身来,想过来看看杜锦宁是不是一题都没有做出来。李一同比他还挂心呢,见他起身,也立刻站了起来。


第318章 这就是个二百五
  周东平也是够拼的,为了不显得自己太过关注杜锦宁,他同样先是在考场里绕上一圈,顺便查视了一下考场情况。
  坐在这个考场的都是前五十名的考生,但现如今大多数考生仍然在为第一题试帖诗在咬笔头,全考场除了杜锦宁不过三刻钟功夫就写了两首诗外,也就只有周致、吴谋语和梁先宽的各写出了一首试帖诗。不过这三人似乎对自己的诗并不满意,仍然在盯着这首诗修改。
  李一同特意看了考生们写的诗,哪怕是一两句,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路。有的显然是知道周东平的偏向的,尝试着写八股诗,但基本上写得四不像。大概连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好多写了一两句就直接做废,直接写起格律诗来。
  写好诗的周致、吴谋语、梁先宽都写了八股诗,但跟杜锦宁一比,那就是萤火之于皓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等他们走了一圈过来时,周致似乎已把他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八股诗删掉了,正在重新酝酿。
  等他俩走到杜锦宁考号前站定时,杜锦宁早已用不定式方程把那道算学题给算出来了,并且将答案写了出来:“购鸡翁四时,鸡母十八,鸡雏七十八;购鸡翁八时,鸡母十一,鸡雏八十一;购鸡翁十二时,鸡母四,鸡雏八十四。”
  李一同有点懵:怎么是三个答案?
  周东平一写完题目就过来监考了,李一同完全没有时间去想这些算学题,只感觉挺难的。这时候杜锦宁把答案写出来了,他才发现这些题目不是一般的难。
  他自己不知道这题的答案是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知道正确与否,只要看看周东平是什么表情就知道了。
  只见周东平看到杜锦宁三题算学题的答案时,瞳仁瞬间放大,旋即他抬起头来看了杜锦宁一眼,又低下头去看那答案,似乎完全不敢相信杜锦宁怎么做题做这么快,答案还如此正确完整的。
  这怎么可能?
  难道这题目他做过?或者做过类似的题?否则怎么也解释不通,杜锦宁怎么可能只花这么一点点时间,就把这样一道难题做出来了。
  要不是这些题都是他亲自出的,出题就在大半个时辰前。这些题目连同算学题都是他亲自想出来的,最多借鉴了一些类似的题目;他出题时身边除了李一同,再没有别人,李一同又一直跟在他身边,而且这人十分地信得过。他真要怀疑题目被泄露出去了。
  否则怎么解释杜锦宁拿着题目想都不用想,直接就能写出来?试帖诗如此,现如今连算学也如此?
  有问题,一定有问题。
  杜锦宁前世今生都是学霸,智商上碾压着别人,容貌都不俗,向来有着迷之自信。再加上前世跟着教授参加过无数的国际论坛,还发表过讲话,什么场面没见过?因此周东平和李一同这种站在她的考号前,对着她进行“深深的凝视”,除了有点挡她光线之外,对她完全没有丝毫影响。
  而且周东平不过来倒也罢了,她可以偷偷懒,消磨一下时间;但周东平既然过来了,她怎么能在这时候停笔不做呢?要是被误会为胆怯心虚可怎么好?
  因此周东平站在这里,杜锦宁更像打了鸡血一样,又开始做起第四题来,而且做题的速度贼快。
  “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
  她瞄了一眼题目,用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心里转了一圈,手都不打顿地写上了答案:“二百五十步可追之。”
  写完之后,她还不着痕迹地撇了撇嘴。周东平出这样的题目,莫非他就是个二百五?
  不过旋即她就释然了:要不是个二百五,怎么会为了一个自私自利还对他无情无意的女人,恨了关乐和二十年呢?这特么的是个典型的二百五啊。
  难怪会出这样的题目。嗯,这答案跟他很配。
  这么想着,余光里她就瞥见周东平微张着嘴,在她与题目之间来回扫视,一副蠢样。
  果真是个二百五,没错的。
  作为学霸,对于这种智商欠费的人除了同情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杜锦宁懒得再看他一眼,继续看下一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竹还高几何?”
  这题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根竹子有一丈长,从中间折断使末端着地,此时末端距离竹子根部有三尺,请问竹子还有多高?
  杜锦宁一看就乐了。
  可以啊,没想到到了古代还能玩几何呢?
  竹子跟地面是垂直的,折一段斜搭在离根部有三尺远的地方,那不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用勾股定理,即古代叫做商高定理的公式一算……
  四尺五寸五。
  周东平和李一同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杜锦宁扫一眼题目写个答案,扫一眼题目又写一个答案,两人都呈呆滞状。
  待杜锦宁放下了笔,一副乖宝宝模样时,周东平就在心里不停咆哮:“作弊,这绝逼是作弊!”
  李一同则开始怀疑起人生来——他他他,他真有那么笨么?难怪他考了多少年都没中进士,原来是智商问题么?
  待转脸看着周致和梁先宽各在杜锦宁考号两边啃笔头,愁眉苦脸地写第一题试帖诗时,李一同这才缓过劲来:原来不是他太笨,而是这孩子太妖孽。
  “周大人。”一个还没变声的嗓音将李一同的思绪拉了回来,他低头一看,就见杜锦宁仰着一张白嫩的小脸,正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望着他们。
  见两人的瞳孔都聚焦了,杜锦宁这才又低声问:“周大人,如果一会儿我就交卷了,能不能先放我出去?”
  李一同一呆,望向周东平。
  周东平的脸色黑得跟锅底似的,跟石头一样扔出两个字:“不可。”说着用力一拂衣袖,回到主考官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李一同深深看了杜锦宁一眼,也跟着走了回去。
  杜锦宁无力地耷拉下脑袋,将下巴顶在桌面上,眉头微蹙,神色忧愁,满脸的生无可恋。
  这诗这么短,算学的答案更是寥寥几个字,她就算抄得再慢,不用十分钟就能写完。剩下的时间,她怎么打发呢?
  跟条咸鱼一般趴在桌面上发了一会儿呆,杜锦宁的眼睛猛的一亮。
  有了,她有可以打发时间的办法了。


第319章 考校
  杜锦宁是个思维极慎密的人,否则当初县试的时候她就不会那样细致,不出纰漏了。只这短短的半个多时辰,她就已感受到周东平对她的浓浓的敌意了。她当然不会为了消磨时间,让周东平来抓她把柄。
  所以尽管在这考号里呆着更舒服一些,她也没打算在这里多呆。她重新将墨磨了一遍,待其磨得又细又浓时,她将两首诗和算学题,连同题目仔仔细细地抄在了试卷上。
  抄完这些,她坐在位置上将近来看过的书在心里默背了一遍;背完书,她又将即将要写的的内容在心里过一遍。是的,她想出的消磨时间的办法,就是一会儿吃过午饭后交了卷,到外面去写话本去。
  为了满足说书先生们的进度,她每天都会抽一点时间写话本。这段时间因为府试,写话本的活动已停了。她原是打算把府试考完再加紧时间把缺失的部分补起来的,否则说书先生们就得炒旧饭了,现在干脆就利用这点时间写话本。
  心平气和之下,时间过得倒也不慢,不知不觉间就听外面的云板响了起来。
  杜锦宁第一时间就拉了铃,动作快得让周东平和李一同的嘴角一阵抽搐。
  三百个考生的饭可比六七千人好做多了。杜锦宁拉铃没多久,饭菜就送来了,吃的仍跟昨天一样。
  杜锦宁细嚼慢咽地吃过了饭,拉了铃让差役把碗筷收走,看到周东平和李一同也吃过午饭回来了,她便将早就收拾好的东西拿了起来,拉铃跟差役报告:“交卷。”
  考场里顿时一阵耸动。
  因为题目难,很多人尝试写八股诗失败转向别的类型,所以很多人现在才写完两首诗。有那一开始就放弃八股诗,而且做诗的速度比较快的,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