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皇商_涓石-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墙,挡住门外直接看进来的视线,却挡不住高出影壁身后的逍遥大殿巍峨的房顶。从仪门中间的门廊进去就是府上的核心建筑逍遥殿。功勋卓著的瑞王爷曾经用自己的身体给顺治皇帝挡住一支刺客的毒箭,从此左臂酸麻,连抬起来都费劲,就不适合在战场上了。说是养伤,其实就是回家养老。已经有过救护太宗皇上皇太极的大功劳,再有救护当今圣上的二次救驾,平时又有那么多的军功,再让他在战场上玩命顺治皇帝也觉得自己太不厚道了。从战场上下来的瑞王爷就远远地离开朝堂的纷争,在府上种菜、养花、习武,当上了逍遥王爷,陪着两位美女夫人过起逍遥自在的小日子,倒也惬意。
    逍遥殿气势雄浑,坐北朝南地座落在一个巨大广场正中九尺高的平台上。平台为青白石底座,分为三层,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宽九间,进深四间,檐廊被十根二尺粗红漆大柱支撑。上面的房盖是级别最高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在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七个琉璃小兽。这里是瑞王府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逍遥殿的后身是一丈高的红墙,隔开了身后的建筑。两侧各有三间单檐黄色琉璃瓦顶的小耳房,小巧玲珑,很是别致,这里是通向后院的左右通道。逍遥殿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青砖铺地,平坦宽阔。广场的左右各有一排很长的红色系、琉璃瓦顶的房屋,这是打扫大殿下人的住处。逍遥殿不是什么人随便都能进来的,深懂规矩的宫女丫鬟们只在外面看看就从耳房过去,来到府上的神殿。
    神殿座落在一个四合院之内,规格比逍遥殿小很多,却高了很多,两层。就因为是神殿,就是皇上地位再高也没有神高。这里供奉着瑞王爷一家信奉的佛国世界如来,既不是释迦牟尼佛祖,也不是阿弥陀佛,是一位极其美丽的女性如来。她的佛国世界叫圣洁佛国,属于秘炼法门。站在她身侧的是两名白衣菩萨:甘霖菩萨、清露菩萨。圣洁如来的法相不是泥胎外面涂了金米分的那种,而是纯白玉雕刻的佛像。手结佛印坐在七彩莲花座上。她身边的甘霖菩萨手托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盒,里面是一柄翠绿的树叶。清露菩萨手中拿的是跟观音菩萨很类似的长身细颈白玉瓷瓶,但是里面不是柳枝,而是一柄荷花。
    大殿两侧还供奉有三十六名金身罗汉。
    这里香烟缥缈,自从王爷开始供奉自己信仰的神祗,就从来没有断了檀香。
    神殿这个建筑也和逍遥殿一样雄伟巍峨、金碧辉煌。除了圣洁如来和两位菩萨、三十六名罗汉妙相庄严,还有十八名和尚每天都在这里诵经、打扫神殿。这些和尚都是真正的出家人,和王爷、福晋、侧福晋一样,是圣洁女佛师尊虔诚的弟子,殿内还有画技高超的壁画、佛幡等……
    殿外是一个正方形的院落,除了大殿两侧还有青砖红瓦的僧房,和接待进殿进香、拜佛的王爷、福晋的倒座门房,没有回廊,只有青松翠柏两行站立在通往大殿正门的两旁。身后有一棵槐树和一口井。
    这里自然也不是随便进去的,不信奉圣洁如来的俗人,不管是什么身份都不能进院,包括皇上。
    神殿身后是家庙,是座落在三尺高青白石底座的五间殿宇。同样是个四合院的院套,很简单,里面供奉的都是王爷的祖先。这里也有专门的人打扫,管理,基本上是年岁大的仆人、单身的中年男人。
    再往北走就是王爷和他的嫡福晋佟氏的寝殿了,这里叫做“翼然搂”。是个三进的院落,第一进院子,四面都是青砖红瓦的仆人住房,住着太监和丫鬟、婆子两个台阶上去是一圈回廊,回廊上有座位,可以坐着做针线。这个院子大概有一百尺见方,正北方向是一条门廊过道,进去之后才是王爷福晋和世子寝宫。几乎所有的王府王爷、福晋的寝宫都是一层的建筑,只有瑞王爷的寝宫是上下两层。在第二层的房门上方是顺治皇帝亲笔御题的颜体大字“翼然搂”。因为王爷救驾两次,对两代君主有天高地厚之恩,所以这座寝宫气势恢宏,比太后住的慈宁宫还要气派。这里也不是女仆们随便能进去参观的地方,大家的脚步继续往北移动,当然谁心里想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在翼然楼后身的围墙北面,是一个四围都是两层楼房围起来的天井式建筑,这里就是王爷侧福晋陈氏的住处。从南门进去,里面是个很宽绰的院子。院子北侧是一个很类似**的建筑——下面是一个约摸一丈七八尺高的梯形石头楼座,楼座上面是个平台,沿着平台四周建起一个四合院。楼梯底座的两侧各有一段上走的台阶,台阶两侧安了廊柱,廊柱的上面是深绿色琉璃瓦,当做遮雨的雨搭。台阶顶端是东西两个侧门,进去侧门便是一圈回廊。院子的北侧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宫殿,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顶上,四条垂脊的檐角各有六个螭吻吉兽;所有的门窗、隔扇都是紫檀木雕花所成。复杂的斗栱、绚丽的彩画,显得金碧辉煌。因为只有一层,东西方向也没有翼然搂那么长,就显得小巧玲珑。在这座寝宫的两侧,被接上了左右各五间的青砖红瓦下人房。两侧的厢房接着这十间房屋往南延伸,然后和前面的倒座房屋连在一起。下面的楼座很大,上面的四合院也很大,院里没有太多的装饰,只有几株海棠和丁香。这个院子相当紧凑、安全。
    其实这个楼座和楼座上面的四合院一直都是一体的,是前明的一位王爷的寝宫,属于院套院的建筑。形成天井搂格局的四面一圈二层楼房都是给单身的侍卫、亲兵、小厮住的,就这样还是空着一大半。
    很多人看到王爷和侧福晋的住处都说这里不象王爷的起居处,有点不伦不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似乎是一个古城堡。
    楼座里面是空的,这里是那位明朝王爷的小戏台。二层楼高的位置还架起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平台,可以当做看戏的包厢。
    主楼的匾额也是蓝底泥金的样式,上写“飞云楼”三个赵体大字,是王爷侧福晋陈氏瑞云的父亲,翰林院编修陈敬先生的题字。
    中路建筑的两侧是东西各一排十二套的苏州民居式的宅院,每一套一个样式,主房都是两层,上下各五间,厢房东西两排各七间,还有当作门房的倒座房屋,自然也是七间。这十二套苏州宅院是皇上给皇兄未来的妾室和儿女准备的。皇上跟王爷是同父异母亲兄弟,王爷这一脉子嗣单薄,等国家局势安定了,一定要给皇兄指婚几位高位上股肱大臣的女儿当侧室和妾室,让皇兄子嗣兴旺,枝繁叶茂。
    在苏州宅院的后身,是连在一起的十六套北京民居四合院,比苏州宅院小了很多,长度倒是跟中路建筑、苏州宅院一样的,这样内府的格局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了。长城府库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保护着内府不受外来突然袭击的威胁。
    宫女丫鬟们奇怪的是飞云楼这个天井楼后身两侧都有一面很长的高墙,也不象是住人的房子,也不象是很多人说的园子。管它,反正这个王府是王爷的,也不是自家的。还是到传说中的王府花园去看看。走了这么半天,脚踝骨都走疼了。
    有亲兵给打开红漆黄钉大门,外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引领嬷嬷说这里是王爷和亲兵训练的地方。广场对面是个很大的牌楼,上面有“百卉园”三个大字。来到百卉园门口一看大家就失望到家了:这里别说百卉,连一卉都没有,就连树木都是稀疏的,还有被砍伐过的树桩在那里东倒西歪、呲牙咧嘴。好看的景致也很少,只有西北方向一个小佛塔和插进莲池的汉白玉栏杆“荷香阁”勉强算是个景致。
    宫女姑娘们回到亲兵练武的地方,引领嬷嬷有话说。站队的时候,有宫女就看见了一幢立在百卉园东侧的二层楼房,老远就能看见匾额上写的“醒吾庐”三个字。有好奇的宫女忍不住跟引领嬷嬷打听:“沈嬷嬷,东面那个楼是做什么用的?”
    沈嬷嬷满脸的不屑表情:“还是宫里来的这么没见识,认得上面的字吧?醒吾庐,就是自省的地方,换句话说是惩罚下人的地方。”
    “啊?!”所有的宫女都大惊失色,那么高啊,不是把人吊起来打用的吧?不是说瑞王府的王爷是曾经出过家的和尚吗?
    “做什么大惊小怪的?关到里面也死不了,顶多饿上两天。”
    宫女们的心情好忐忑。
    “行了,各位该回去住处把自己的行李、随身带的东西安置好了,晚膳前不要离开,总管大人正在给各位分配差事,各自领了自己的差事明天就正式上差了。你们放心,不管做什么,只要好好做,就会顺风顺水做下去。福晋说过,有要回家的三天以内在我这里报上名字,不想回家的王爷福晋尽快给你们中年龄大的物色合适的小伙子。”
    有个大胆的宫女举手说:“沈嬷嬷,奴婢大胆问一句,府上怎么会有和我们年龄相当的男子?”
    旁边的宫女刮着自己的脸腮羞臊这个宫女:“没羞没羞,着急找婆家了!”
    “问得好”,沈嬷嬷夸赞了一句:“你们来府上是多大的福气知道吗?咱们王爷从小出家,在少林寺学了十年功夫,从战场上下来,皇上就让他训练一些身体好的亲兵,每三年训练一批,一百八十人。出了王府就可以进紫禁城当御前侍卫,也可能到兵营里当个小军官,最低都是正七品,这些人可都是王爷的门生弟子了。他们是年年有进王府的,也有年年出王府的,你们想你们有多好的机会?能和前途无量的人成为夫妻?跟你们说啊,府上的亲兵可不是别的府上看家护院的家丁,他们中没有几个是市井中人,都是有家世的世家子弟……说多了啊,排队回去吧。”
    沈嬷嬷的话给这些宫女姑娘一个美丽的梦!在宫里服侍妃嫔的时候,很少有人想麻雀变凤凰,因为很难很难,紫禁城三千宫女,还有不少已经上位的妃嫔,能被皇上的青眼看到并且宠幸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大家都想安安全全熬到十年然后回家找个良人嫁了,强似在那个吃人不见骨头的地方战战兢兢地活着。没想到今天还有这么一个机会,主子给配一个身强力壮又有前程的丈夫!

  ☆、第四章 瑞王其人

  说起瑞亲王福佑和嫡福晋佟氏锦绣这对夫妇,《清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这位瑞亲王确确实实是清太祖**哈赤的孙子、太宗皇太极之次子,乳名唤作洛格,关于他,在《清史》上皇太极之子的排列顺序上只有这样几个字:次子,洛格,早殇。
  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历史闻名的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这位次子洛格即豪格一母同胞的弟弟,他们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继妃乌喇那拉氏,一母同胞的还有一位比瑞亲王小了三岁的公主,即敖汉固伦长公主。小洛格比兄长豪格小了五岁,他母亲怀着他的时候身体就不好,所以洛格的身体也一直不大好,可能是先天不足,长到两岁时还象个大头娃娃一样,大大的脑袋,细细的脖子,很瘦很瘦的,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对大而无神的眼睛给阿玛和额娘带来深深的不安:这孩子能活吗?对比豪格是天壤之别,那一个是虎头虎脑的大胖小子,而这一个……那就提不起来了,说不好听的就是一个随时咽气的小病秧子。
  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夭折的儿童很多,死于天花、伤寒、时疫、痨病的等不计其数,就连痢疾都能要了小命。像洛格这样的孩子能不叫父母忧心吗?说不定一个重感冒都能再也睁不开眼睛。既然他投胎来了,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骨血,皇太极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找最好的郎中、吃最好的药,极力挽回这条小命。那个时代的男人,尤其是皇太极这种高位上的男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越多越好。儿子多了那也是资本,是护身皮,有几个儿子不向着老子的?就是将来不继承汗位,儿子多了也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别人不敢小觑。
  在洛格三岁时,宫里来了一位身穿大红袈裟、身体健壮、洁白须发的长老,他是皇太极的老朋友,在宫外二十多里的隆云寺作住持,法号正明。这位正明长老在当时很有威望,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对很多事的预测相当准确,隆云寺就是因为他香火鼎盛,被人敬称为“正明法师”。他到宫里来是来看望老朋友皇太极的,这位正明长老经常给皇太极讲一些佛门中的事情,启发他的善念,他知道皇太极在上一世就是出家人。聊了一会,皇太极便把洛格抱来给正明长老看,意思是请他看看这孩子能不能活长。皇太极非常喜欢孩子,尤其是男孩。这个小洛格虽然身体不好,却是很聪慧,记忆力颇强,皇太极非常喜欢。他把洛格抱到正明长老面前,很虔诚地说:“烦请大师给看看,这孩子如此孱弱,能否长寿?”
  正明大师把孩子抱到手上,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太极的问话,而是低头问洛格:“孩子,你可愿意随师父到庙里出家?”
  洛格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认真地、郑重地向正明点点头。正明法师笑了,对皇太极说:“如果施主能舍得孩子,就把他交给老衲抚养,便可使得他性命无虞,否则……”
  “否则怎样?”皇太极十分焦虑。
  “否则也就是三五个月的事了。”
  虽然小洛格是皇太极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多他少他都没什么,但是作为父亲,皇太极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早就夭折了。听了正明长老的话,赶紧到后宅去征求乌喇那喇氏的意见,毕竟孩子是她所生。当然作为母亲是不会舍得骨肉分离的,可是她也清楚自己的这个孩子是个什么状况,十分忧心:宫里宫外的好郎中都看过了,没有任何起色,都说是胎里弱,不好调治。当母亲的也是希望自己每一个十月怀胎的孩子都能健壮成长,与其早夭,倒不如随正明法师出家寻条活路。
  正明法师说:“这孩子佛缘很深,根基很好,但是尘世中的因缘也很深,不能久在寺院,老衲看管他到十八岁还俗。但是你们对外要诏告天下:此子夭折,断了这段尘缘,待他还俗之日起,另起名字。这样,不但性命无忧,还会是一个福大命大之人。老衲敢保证他在寺庙这十三年的时间里身体一定会很强壮。”
  对于正明长老的话,皇太极深信不疑,他说服了乌喇那拉氏的一万个不舍,同意小洛格出家。因为皇太极在希望儿子性命无虞的同时,也想让这个孩子历练历练,他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的两大特点,第一是聪慧,第二是坚忍,他身体那样不好,经常生病吃药,就没看见他因为病痛、吃药而哭闹过。这么小的孩子正是撒娇的时候,何况又是这样的家庭,皇太极对小洛格不能不刮目相看。何况是隆云寺离盛京只有二十余里,想念了就可以去看看,但是正明长老没等皇太极提出这个要求就说了:“施主如果能让他安心修炼,就要暂时断了他的亲缘,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出身,能够安心在庙里吗?”
  一想正明长老说的很对,就放弃了随时探望的想法,反正是到十八岁也会回到身边的,就让他吃点苦也好。这样,洛格就被正明长老抱走了。
  尘俗中的女人什么最重要?丈夫、孩子。丈夫有可能抛弃她,但是作为母亲,抛弃孩子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为了小洛格能够活下来,乌喇那拉氏狠着心肠把孩子交给正明长老,但是离别之时却是肝肠寸断,哭得哀哀欲绝,从床上被两个丫鬟架着来到门口,扶着门框,伫望着被正明大师抱着渐去渐远的幼子,心里想着可怜的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谁能让他在母亲跟前这样受到疼爱?谁来照顾他吃饭、喝药、洗澡……他要是想额娘了怎么办?乌喇那拉氏后悔了,一下子昏倒在地上。正好洛格回身,就看见了额娘被两个丫鬟软软地拖着往床上去,便大声哭喊起来:“额娘!额娘!”
  但是正明长老一点都没心软,把洛格的小脸扳回来,笑呵呵地说:“尘缘难断啊。”
  小洛格还想往后看,正明长老便把他横抱过来,用身体挡住了他的视线。不一会,洛格就睡着了。
  从此,隆云寺多了一个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小沙弥,他是这里慧字辈中年龄最小的小师弟:慧空。师兄们并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只道是住持长老捡来的弃婴。因为在隆云寺里,长老捡来的弃婴不止一个,都是贫苦家庭养不起了,不忍心卖掉或者送进宫里当太监,狠狠心放在隆云寺的山门外台阶上最显眼的地方、寺里的僧人能看见的地方,好心捡了去抚养,慧空这样瘦弱一定是家贫无粮饿的。
  在后来的日子里,慧空享受不到任何一点特殊的优待,一样的洒扫庭院,一样的打水劈柴,烧火做饭,一样的参禅打坐、念诵佛经,也一样的随着师兄们下山化缘。一开始身体孱弱,就做些个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在厨房里择菜、扫地、给做饭的和尚烧火,一直没有闲着。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平时都是丫鬟嬷嬷前呼后拥的服侍着,出了家还要干活,干不好还要受责罚。一开始是真不习惯,经常躲在禅房门后偷偷地哭。
  但是小慧空非常喜欢寺庙里的这个环境,喜欢这里的晨钟暮鼓、庄严肃穆,喜欢这里的宁静祥和、与世无争。师兄们对他很好,都照顾着他,大家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不知道慧空的来历,所以对他所做的一切关照都是发自真心和诚意。
  慢慢地,小慧空就融入了这个家庭,他虽然年纪小,也知道谁对他好,在家里的时候,同父异母的兄弟多,母亲都不敢让他一个人单独玩,有一次刚刚在住房门外的花坛前玩了一会就被一个很胖的男孩给推倒了,胳膊、腿都蹭破了皮。要不是哥哥豪格听到了他的哭声,及时赶来,那个孩子很可能把洛格打坏了。
  但是在寺庙里就没有一个人欺负他,摔倒了马上就有人抱他起来,给他拍打身上的灰土,看他受伤没有,还哄他玩儿。来到隆云寺仅仅半年的时间,慧空就不是病孩子了,脸色红润起来,眼睛也黑亮有神。
  慧空六岁时,已经长得很强壮了,完全没有了孱弱的模样,也完全地适应了和尚的生活。胖嘟嘟的圆脸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人见人爱。正明长老亲自把他送往嵩山少林寺学武,让他多吃苦,继续历练。这一呆就是十年!十年当中他一直苦练少林功夫,每日挥汗如雨,吃了很多的苦。僧侣生涯使得他沉默寡言,世俗间的一切看得淡之又淡,可是他的武功却是相当了得。
  十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六岁到十六岁正是一个人从懵懂的孩童到明事理的少年成长的重要生命历程。如果他一直在宫里,就会是一位无比尊贵的阿哥,学会的怎样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可是在寺庙里他的心灵就是白纸一张,除了念经、练武就是为寺里种菜,改变了一大段生活轨迹,这段出家的岁月在他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痕迹。
  在慧空十六岁时,正明长老又亲自把他接回隆云寺,要他担任武术教习,隆云寺也需要护寺僧人。这样两年又过去了。这期间,他的父亲皇太极登上汗位,他的师兄、弟们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位当今大汗的儿子!
  十六岁到十八岁的慧空正是由少年过渡到青年的时间,他没有预测功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走出山门进入世俗,要走一条与僧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要在尘俗中重新起步,要在富贵荣华中保持一个出家人的心态,这在他来说是个很艰难的历程。从一个清静、干净的地方,一脚迈进一个大染缸里,那种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不要以为在寺庙里修炼的人怎么苦、怎么寂寞是很辛苦的事,来到一个充满了倾轧、充满心机、充满污泥浊水的地方,那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尤其是从小就出家的人。

  ☆、第五章 衣锦回宫一

  到了和正明长老和皇太极约定的时间,也就是慧空十八岁还俗的时候了,皇太极以隆重的仪式从二十多里外的盛京皇宫来接儿子走出山门,给他起了一个很吉祥的俗家名字:福佑。希望他从今以后洪福齐天,有神明保佑,和儿时的那个孱弱的洛格再不相干。
  还记得皇太极御驾亲临隆云寺的那天,正明长老带领全寺僧人迎接大汗,慧空也根据长老的安排跟随迎接。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年轻和尚、一名武术教习了。他体格健壮,挺拔,只是还没有十分成熟,英俊的脸上带着一些娃娃气。他有些好奇,心里想:“听说这位大汗是真龙天子,是天可汗,如果他长得象画上的龙,好象也不怎么好看,我得好好看看。”
  等到大汗被前呼后拥地安排在大殿的主要位置上坐下,慧空不觉哑然失笑:“嗨,这位大汗不但没有一点龙样,长得还挺英俊的呢。可是他到庙里来做什么呢?”
  接下来正明长老带领全寺和尚诵经,然后指定慧空带领寺中的武僧给大汗表演少林功夫。当慧空收势合十时,看到大汗十分激动地鼓掌叫好,还眼泪汪汪的。他想:“不会好到这么夸张吧?可汗好像是北方最大的官儿了,怎么连端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