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善围-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月初六,燕军到了镇江,守将和全城百姓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到了龙潭,此地离京城只有三十公里了!
  战报频传,全是燕军所到之处,百姓官员均不抵抗,全部打开城门迎接燕王的结果。
  建文帝眼睁睁看着地图上被代表燕军的红色小旗所覆盖,“怎么会这样呢?朕减了他们的税收,他们为什么发起战斗,保护京师?梓童,这是为什么?”
  马皇后端来食盒劝建文帝用膳,他已经有两顿饭都没有吃了,每一次宫人送来食物,都被无心饮食的皇帝一脚踢翻,国家都要亡了,他吃不下。
  马皇后亲自下厨做了几样清淡的小菜,看在妻子的面子上,建文帝勉强吃了碗莲子羹,饿到极点,建文帝的眼神和脚步都有些发飘了,但依然没有胃口。
  马皇后喝着清粥就着榨菜,陪着建文帝一起吃,闻言任然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高祖皇帝留下来的遗训,臣妾妇道人家,并不懂这些。”
  其实马皇后出身底层小乡绅家族,她晓得是怎么回事,江南人擅长做各种生意、养蚕织布、还有种茶捕鱼,大部分江南人的生计不在种地上。江南的田地很多是皇庄,官田,绵延几百亩的好田皆被大地主兼并,种地的世代都是穷困、勉强糊口的佃农,减税只是减了富人的税,平民百姓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然而马皇后在建文帝宣布减税的时候并没有发声,一来,是建文帝固执己见,只能听得进去方孝孺的进言,同为顾命大臣,探花郎出身的黄子澄反而被贬到外头募兵去了,马皇后的劝诫有什么用?
  二来是减税政策在中秋节菊花台惨剧之后,马皇后因建文帝安排身怀六甲的她当重要棋子而失望——马皇后并非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和立场,如果丈夫和她有商有量,她未必不会答应配合,且提前有所准备,定会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可是丈夫不信她,当淬毒的飞镖来袭,生死关头,丈夫只顾着自己躲在案几下,还是胡善围把她强行按下去,躲过一死。
  那些山盟海誓,后宫独宠你一人、一人一世一双人、夫妻风雨同舟等等誓言,在一刹那间破灭,生死关头,马皇后才看清楚了丈夫真面目,他不是个好皇帝、好儿子、好哥哥、好侄儿、也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
  女人一旦收起心思,不爱了,就真是不爱了,还管你减税是否合理?
  故,马皇后死了心,把皇后当成职业,上一天班打一次卡,公司亏盈与我何干。
  建文帝对马皇后的回答很失望,他记忆中祖母孝慈皇后不是一问三不知的,孝慈马皇后总是能够给高祖皇帝各种建议,为皇爷爷分忧,他的马皇后只会下厨做饭,再美味的食物也没有胃口,若做饭就能当皇后,他何不娶个厨娘?
  建文帝索然无味的吃了饭,放下筷子,“皇后回去吧,天气那么热,下厨小心中暑,要御膳房送便是,皇后莫要洗手作羹汤了,只需照顾好圭儿即可。”
  朱文圭是二儿子的名字。
  出于自尊,建文帝不想在妻子面前出大厦将倾的焦虑和狂躁,反正妻子是个没主意的,除了生育,她几乎一无是处。
  中秋节痛过之后,马皇后的心已经炼成铜墙铁壁了,面前丈夫的疏远轻视,马皇后没有觉得痛,她履行了劝食的义务,该回宫了。
  马皇后回到坤宁宫,司言海棠说道:“胡尚宫正在里头等着,准备陪皇后用膳。”
  自从王宁“暴卒”,燕王打到了镇江,马皇后每天三顿饭,包括点心西瓜等水果,都要胡善围陪着吃,凡是入口的东西,马皇后先吃,才会赐给胡善围。
  凭她对狂躁丈夫的了解,大厦将倾之时,丈夫必会发疯,除掉所有知道他做下杀弟弑母丑事的胡善围,即将倾国倾城,他什么都没有了,必然要保全唯一孝顺的名声。
  马皇后担心建文帝在胡善围的食物里投毒。
  马皇后如此表现,胡善围很是意外,也很感动。一个向来以夫为天,三从四德的小家碧玉,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胡善围在宫廷这些年,皇宫总是表现冷酷无情的一面,但却时不时露出一丝温情,好像在一堆玻璃里寻找糖吃,别人的人生是起起落落,胡善围人生是玻璃糖糖玻璃玻璃玻璃……刀玻璃糖。
  这糖是如此罕见,导致她吃了一口,就能甜很久,甚至一辈子,就像孝慈皇后对她的教导和指引,她就甜了一生,在遇到孝慈皇后的族人马皇后,她看到第二个马皇后身上有孝慈皇后的影子,就情不自禁给予保护。
  胡善围并没有期待马皇后会有什么回报,毕竟是她亲手选秀选出来的皇后,出身寒微,娘家毫无势力,所学的无非是儒家经典,《女四书》等女子规范,再就是写诗谈琴这种日常消遣。她能当皇后,是凭着姓氏以及和孝慈皇后几分相似的轮廓,让高祖皇帝心生怜惜,移情而已。
  没有势力、不懂政治的马皇后用这种笨拙的法子保护着胡善围,沈琼莲也给她带来了准信:大海船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
  胡善围说道:“我知道了,两个月内,肯定出发。”
  胡善围预估建文朝两个月必亡。
  沈琼莲对胡善围的未来并不乐观,“菊花台那件事,皇上会放过你?你要是不赶紧走,小心被灭口。”
  胡善围心中冷哼:谁灭谁还不一定呢,嘴上却说道:“我自有打算,目前不方便告诉你,你细想去,在大明宫廷,想对我动手的人,最后下场如何?”
  全灭。
  沈琼莲想了想,听起来有些狂妄,但是从胡善围嘴里说出来,好像挺有道理。
  燕军就像一条不知疲倦的巨龙,朝着京城袭来,建文帝除了吃饭如厕就是召集群臣开会。
  别人急的如热锅蚂蚁,一问三不知——都不敢提出阻截燕军的意见了,当官的都聪明的很,一旦龙椅上换了人,将来不得清算?
  何况纪纲早就命人满城散播燕王的政策:只要迎接他进城,一应过往都不会追究,官照当,他只要方孝孺、黄子澄等几个奸臣人头。
  所以面对建文帝询问救国之策,群臣基本选择了明哲保身。
  只有方孝孺一人还在坚持说出自己的意见,虽然他的计策全都以失败告终,所谓急病乱投医,建文帝还是愿意听他的话。
  方孝孺说道:“皇上不用着急,如今京城的禁军加上驻军一共有二十多万军队,火药厂还有新研发的佛郎机大炮,且京城粮草充足,足够坚守一年,等待黄子澄和齐泰募兵回来救援。”
  还是方孝孺靠谱,建文帝问:“万一他们两人的募兵来晚了怎么办?”
  方孝孺慷慨激昂,说道:“若援军来迟,燕军攻进城门,君王死社稷,理所当然,皇上将来必定名垂青史,燕贼纵使登基为帝,也会遗臭万年,被万夫所指。”
  方孝孺什么都敢说,直接要建文帝大不了“君王死社稷”,群臣怒斥方孝孺无礼。
  可是建文帝却心动了:一旦沾上皇权,谁会放弃?就像魔咒一样,失去皇权,比死还可怕,不如死社稷,奋力一搏,说不定援兵一到,社稷还有得救。
  建文帝下定了决心,反而不害怕,问方孝孺:“援军还有几日能到?”
  方孝孺说道:“黄子澄已经赶往云南,黔国公沐晟手下的兵马,再加上云南各地土司的士兵,至少可以募得五十万援军。”
  五十万援军,燕军不到十万。
  建文帝在绝望中看到了一抹微弱的烛光。
  于是建文帝一面部署京城防务,将二十万守军分别驻守京城十三道城门,一面继续派人和燕王谈判。
  六月初九,建文帝派出李景隆和燕王谈判——这个时候普通大臣们已经没有本事和燕王谈判了,李景隆毕竟是燕王的外甥,不会被燕王赶走。
  李景隆早就纪纲说动了,投靠了燕王,谈判的时候对燕王疯狂使眼色:表舅舅你赶紧打过来,我给你开门!
  六月初十,建文帝又派出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去和四哥谈判,谷王当初在燕王起兵靖难的时候就主动弃城逃回京城,根本没有抵抗——因为他亲娘郭惠妃忍了一辈子,最后还是因高祖皇帝给强行殉葬,为建文帝大权独揽扫清障碍,谷王把亲娘的死归于建文帝的皇位,巴不得建文倒台。
  安王朱楹,娶了徐达的第三女徐氏,和燕王是兄弟,也是连襟,他希望姐夫兼四哥早日登基为帝。
  所以,派这两个藩王去谈判的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没有结果,无法阻止燕王进军的步伐。
  建文帝拖延时间的计策落空,便把所有希望寄予黔国公沐晟的五十万援军。
  云南,昆明。
  黄子澄拿着建文帝手书千里迢迢来云南募兵,沐晟远离朝廷政治中心多年,不晓得朝廷局势发生如此巨变,怎么南征军前后加起来一百多万人都打不过只有十万的燕军?如同丧家之犬?
  什么情况?
  面对沐晟的质问,黄子澄觉得脸热,轻咳两声,“不是我军无能,实在燕军太狡猾,如今京师告急,皇上召集天下兵马进京勤王,诛杀燕贼。”
  沐晟看着建文帝盖着印玺的勤王诏书,不似作假,总不能抗旨不尊,沐晟说道:“黄大人稍安勿躁,我这就召集兵马进京——”
  “二哥!”
  话说到一半,三弟沐昂走进来打断了哥哥的话,“二哥,有土司秘密谋反!”
  沐晟的妻儿、老娘都留在京城为人质,一直都是三弟沐昂和他一起治理云南。
  沐晟赶紧升帐听密报,可是看到通风报信的来人,顿时愣住了,“大……大哥,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沐春。沐家同父异母三兄弟齐聚一堂。除此之外,沐春还牵着一个斯文俊秀,约五岁的小男童。
  沐春诈死五年,已经在云南封神,威严依然在,沐晟连忙把主位让给大哥坐着。
  沐春坐在主位,顺手拿了个果子给身边的小男童,小男童抱着果子就啃,一点拘束都没有。
  沐晟和沐昂对视一眼:大哥结婚生子了?
  伴随着男童啃果子的咔嚓声,沐春说道:“黄子澄来募兵,你们不要理会,拖字为上。一来云南刚刚稳定,各地土司虽然归附大明,但若没有大明军队驻守,形成威慑力,他们中间一些人迟早会反。枪杆子里出政权,你们一走,土司造反,首先就拿已经安顿的二百五十万新移民下手,新移民只会种地做生意,他们手无寸铁,一旦失去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我和父亲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这二来嘛……”沐春指着埋头认真啃果子的小男童,“他是燕王的嫡长孙朱瞻基,跟我在云南两年了。”
  沐晟和沐昂的少年、青年、中年等黄金年龄都奉献给了云南,云南和沐氏家族血脉相连,何况中原换了皇帝,沐家照样是给老朱家打工的,又不是真的换了老板。再加上沐春早就为沐家铺了路,和未来的第一、二、三代皇帝都搞好了关系,沐氏兄弟的选择可想而知了。
  沐晟和沐昂几乎同时点头,说道:“行,我们听大哥的。”
  建文帝最后希望的烛光,被沐春轻描淡写几句话给掐灭了。
  六月十三日,传说中沐晟的五十万援军迟迟不到,燕军兵临城下,在经城外城集结,准备攻城。
  真是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皇宫,奉天殿。
  大朝会,建文帝又问群臣对应之策,群臣集体成了哑巴,不发一言。
  建文帝一夜未睡,双目赤红,指着武官里的一个,“徐增寿,你曾经在京城传谣,污蔑亲大哥魏国公徐辉祖偏袒燕王妃和外甥,谎报军情,骗朕召回刚刚打了胜仗的徐辉祖,燕贼得以反败为胜。”
  “现在,朕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只要你站在城楼,要燕王退兵,他若不退,你便跳下城楼殉国。”
  徐增寿出列,将手上的象牙笏牌一扔,“微臣承蒙父亲中山王徐达之恩荫,一生富贵荣华,随心所欲的活着,不受世俗拘束。古往今来,像臣这样能够如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的人并不多,臣,死而无憾。”
  徐增寿拒绝劝降,拒绝陷大妹夫燕王于不义。群臣皆惊,没有想到至今都无人超越的京城纨绔之首,还有如此风骨。
  建文帝大怒,当即抽剑刺向徐增寿,霎时颈血飞溅,洒在已经断为数块的象牙笏板上。
  若有一个人,从来时唯有天真,惯看京城名利场,谈笑中抛家舍身,生而何欢,死而无悔,洪武风流,还看增寿(作者有话说里有注释),只可惜,增寿不寿,三十而亡。
  看到建文帝大开杀戒,群臣吓得蜂拥而出,拔腿就跑。
  待建文帝冷静下来,回头一看,诺大的奉天殿,文武百官全部跑光了,只剩下方孝孺一人。
  方孝孺淡定自若,“老臣会陪着皇上一起殉国。”
  建文帝却将染血的剑抛到一边,“庸臣误朕,方有今日之败!”
  言罢,建文帝不理会方孝孺,往后宫而去。建文帝步履匆匆,问心腹太监:“都做好了吗?”
  太监战战兢兢说道:“胡尚宫,还有皇后娘娘抱着小皇子,还有太子都……都在坤宁宫喝下所赐的鸩酒,已经断气了。”
  建文帝又问:“给朕的鸩酒准备好了吗?”
  太监低着头:“备好了。”
  建文帝步入坤宁宫,却闻到一股浓厚的烈酒之味,寻味而去,却见罗汉榻上摆着三具已经半腐烂的尸首!分别是女人,男童,和一具难以分辨的婴儿尸身。榻上,地上,全都撒着烈酒。
  建文帝方知中了李代桃僵之计,连忙回头,但见胡善围举着火把站在门口,说道:“微臣来送皇上最后一程,范尚宫看着河水一点点的涨高,受着绝望和死亡的双重折磨,活活淹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让皇上尝一尝范尚宫临终前的滋味吧。”
  言罢,胡善围将火把一掷,霎时,房间成了火海。
  胡善围关门,反锁,就像当年建文帝对范尚宫做的一样。
  听着里头的惨叫,还有啪啪的拍门声,胡善围没有任何动容怜悯之色,她脑子里都是范尚宫临死前换上官袍,对镜化妆,死也要死的好看的绝望,说道:“对不起,你没有那艘船的船票,因为,你亲手凿沉了那艘船。”


第195章 杨柳阴中,磕破西瓜。两腿青泥,只为捞虾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年建文帝是如何阻止了高祖皇帝临终前赐给太子妃的鸩酒,胡善围就是如何阻止了建文帝赐给她和马皇后母子三人的鸩酒。
  原因都很简单,大厦将倾,改朝换代,没有人会和即将上位的新君过不去,都愿意做个顺水人情。
  胡善围就是用当年建文帝迫使范尚宫闭嘴,无视高祖皇帝的方法,说服了建文帝的心腹。
  连亲娘都杀的人,屠刀迟早会砍到自己头上。胡善围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燕王兵临城下之时,成功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知道了皇帝备下举家殉国、顺便把她这个知晓菊花台杀弟弑母惨案的知情者一起带走灭口的计划。
  活下去是人的本能,燕王迟早会攻进来,太监们要么被处死,要么戴罪立功,留下一条性命,没有第三种选择。
  在胡善围攻心之下,一天之内,她成功掌控了建文帝身边的亲信,从郊外乱葬岗里搬进来女尸和孩童尸首,尚仪局是沈琼莲掌控的,在混乱之际,尸首运到坤宁宫,浇上易燃的烈酒。
  而真正的马皇后母子三人,胡善围派海棠假传圣旨,把他们带到了西安门。
  建文帝众叛亲离,杀了徐增寿,自以为回后宫带着全家殉国,却浑然不觉自己走向了胡善围布下的天罗地网。
  建文帝并没有问妻儿是否愿意和他一起死,没有这个必要,妻儿就是他的私有财产,就像中秋节菊花台那晚一样,他不需要提前告诉马皇后他的安排。
  马皇后抱着幼子,牵着太子,木然等候命运的安排,却看见了坤宁宫方向升起黑烟。
  她没有等来丈夫,却等来了胡善围。
  胡善围说道:“皇上已经带着娘娘和孩子们自焚殉国,从此以后,没有皇后,没有太子,只有沈家族人。”
  胡善围将户籍文书递给马皇后,“船已经安排好了,你们一起远渡重洋,重新开始生活。”
  “还有你们……”胡善围将各种户籍文书一一发放给同谋做下偷梁换柱之事的宫人太监,包括心腹海棠:
  “你们知道建文遗孀和遗孤的秘密,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不要对新君有太高的期待,我亲眼所见皇权对人性的腐蚀,建文帝当年也是个善良纯真的少年啊。一当上皇帝,不到三个月就对知道惊天大秘密的范尚宫动手。”
  “所以,以防万一,你们也一起离开,船上有你们一生都花不完的金银珠宝,等过去二十年,一切尘埃落定,你们若思乡,想叶落归根,也可以回来。”
  海棠急道:“我们都走了,胡尚宫怎么办?”
  胡善围拍了拍她的手,“傻姑娘,你们都走了,坤宁宫四具尸首是谁,还不是我说了算?何况新君也不希望有活口,哪怕心怀疑虑,也会承认这个结果。这个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海棠给马皇后当了四年司言,和当年胡善围和孝慈皇后一样,她与这位温和的平民皇后结下了君臣之谊,闻言下定了和马皇后一起远赴重洋的决心,只有离开大明,他们这群人才会安全,以免重蹈范尚宫覆辙。
  马皇后如梦游般,直到登上马车,要换上平民的衣服,才如梦方醒,“胡尚宫……”
  大恩不言谢,马皇后不知道如何说是好,胡善围说道:“你是我亲手选出来的秀女,当年马姑娘展示才艺的时候,填了一曲《减字木兰花·咏春》”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池边垂柳。风吹辗转入佛堂。
  曲终人散。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看遍山河落照红。”
  提及过去的诗词,马皇后顿时一怔,当年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一首小词,居然一语成谶,昔日皇太孙宫恩爱小夫妻,短短四年,曲终人散,再看坤宁宫上头黑烟直冒,烈火映的天边一片红,明明是上午,却像是夕阳落照红。
  如今识得愁滋味,她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纵使遇到秋天萧瑟,她也只道天凉好个秋。
  胡善围也看着坤宁宫方向的落照红,说道:“那时皇上还是对爱情和婚姻都充满憧憬的皇太孙,拐弯抹角找我打听未来妻子是什么模样,那时候因高祖皇帝觉得你很像孝慈皇后年轻时的模样,你又是马氏族人,于是内定你为皇太孙妃。”
  “我和皇太孙提起你的这首词,要他好好对你,说你千里迢迢来京参选,过五关斩六将的一路冲杀,才能来到皇太孙面前,是修了好几世的缘分,他很是欢喜,说夫妻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你好,就是对他自己好,还立下誓言,说若有违誓,他愿拱手河山——”
  胡善围一叹,“你的词、他的誓言,最后都一语成谶,可见这人真的不能随便立下诺言。沈家会把你们安排在一个叫做北大年的海外小国,那里有沈家的商行,听说是各国贸易中转之地,女王当政,民风开化,没有大明皇室的富贵荣华,但那里有更广阔的天空,你还年轻,两个孩子又小,一切都来得及重新开始,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很好的。”
  马皇后今日从绝望到希望,心情忽上忽下,当年选秀,她和皇太孙一样,对未来也同样抱着美好的憧憬,尽情发挥才艺,努力学宫规,她得到了几万秀女梦寐以求的一切,成为平民皇后,得到之后,才发觉不过如此。
  马皇后说道:“今日一别,恍若重生,我会好好珍惜重生的机会,胡尚宫多多保重。”
  众人皆换上了平民的衣服,乘乱出城。
  此时京城二十万守军,以及守护京城护城河的南京水师。投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压一个,一个接一个倒下。
  第一张骨牌是南京水师统领陈瑄——陈瑄本就是沐春的人,沐春早就投了燕王,陈瑄也早早利用水师为纪纲传情报,燕王一到,陈瑄没有做任何抵挡,直接率领南京水师投降,迎接燕王,什么长江天险,什么护城河都统统成了虚设。
  陈瑄水师倒戈之后,镇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燕王带着燕军军从金川门而入,闻言,二十万守军全线溃退,争先恐后打开城门投降,京城十三道城门全部敞开,只有一小撮朝廷死忠们还在负隅顽抗。
  京城百姓、大小官员、包括刚刚建文帝发狂拔剑劈砍时逃出奉天殿的大明高级官员等等纷纷跪在街道两旁迎接燕王。
  这个时候跪下,将来就会避免被清算。
  燕王来到大明皇宫,胡善围命宫人打开一道道宫门,跪迎燕王。
  燕王带着次子朱高煦狂奔到奉天殿,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具穿着大红朝服,面朝下俯地的尸首。
  虽然看不见相貌,但是那人的右手戴着五个分别镶嵌着红黄绿青紫的戒指,骚气十足,就像五百年后的灭霸。
  全京城只有徐增寿敢这样穿戴上朝。
  燕王僵在当场,朱高煦当即跪下,抚尸大哭:“二舅!我的舅舅啊!”
  在京城为人质的岁月,是二舅一直照顾他们这些外甥,当亲生的养着,朱高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