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善围-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很无语,实在难以从一团白胖得像个蚕宝宝一样的小女婴身上看见画像里端庄肃目仁孝皇后的影子。
  但是皇上说像,谁敢说不字,纷纷附和说长得真像。
  就这样,在一家团聚的和谐气氛中到了永乐十九年,大明迈入新的时代,从此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了。
  正式迁都完毕,到了胡善围功成身退的时候,永乐帝信守承诺,大摆宴席,风风光光为胡尚宫饯行。
  这次胡善围是必定要走的,因为皇太孙宫搬到了北京紫禁城,以她和阿雷的关系,是要避嫌的。
  胡善围在筹备皇宫人手这三年,已经暗中埋下了几枚“钉子”,原本她不打算这么做,但是阿雷在宫里,她必须为阿雷打算一二,留有后招。
  既然要退,表面就要退个痛快,不要拖泥带水,告别宴之后,胡善围和沐春次日就走了,说是携手在外头游历,不知去向。
  洪武十九年,正月,新年新气象。为了庆祝大明迁都,永乐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朱高炽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朱瞻基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被召回京城述职,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
  沐晟是赵王朱高燧的岳父,岳父得此待遇,赵王很是得意。
  永乐帝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大朝贺,正式宣布北京为新都。
  一切似乎很顺利。
  然而,四月,宫中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遭遇火灾,刚刚建成的宫殿毁于一旦!
  霎时,群臣上书,说这是天灾示警,纷纷要求回南京。初春北京寒冷干燥,风沙大,这些习惯南京江南气候的官员适应不了北方,病倒一大片,纷纷得了思乡病。
  太子也病了,也支持回迁南京。
  但是皇太孙认为北京就是大明都城,宫殿焚毁,重建便是,北京本来就是天干物燥容易着火的天气,遭遇火灾并不罕见,并不是什么天灾示警。
  这是这对父子第一次出现意见分歧。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烧三个宫殿根本撼动不了他的决定,且有皇太孙支持,遂坚持北京为都城。
  永乐二十年,永乐帝亲征阿鲁台,太子监国。
  在太子监国期间,治国有道,群臣交口赞美,还破获了三弟赵王朱高燧谋反案,永乐帝回京途中看到太子从赵王府搜到的继位诏书,大呼“岂应有此!”。
  已是阶下囚的赵王不肯承认,说太子故意栽赃陷害他,然,证据确凿,除了物证,还有人证,百口莫辩。
  太子再次跪地乞求永乐帝原谅三弟,说“高燧必不与谋,此下所为耳”,和当年为汉王求情的理由一样,说不是弟弟的错,都是下面的人拐带坏的。
  毕竟是亲生的,且赵王妃还是黔国公沐晟的女儿,永乐帝只处理了从犯,血洗官场,数千人人头落地。
  永乐帝放了赵王,命其闭门读书,改过自新。
  至此,汉王和赵王都彻底退出储位之争,加上太子多年监国,群臣已经臣服,太子储君地位稳如泰山。
  没有竞争者了,东宫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安宁。太子妃张氏却越来越沉默,她对皇太孙说道:“以后……立场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亲。”
  朱瞻基想到三皇叔赵王的下场,心下一凉,“是,儿子记住了,不会和父亲唱反调。”
  不知不觉中,太子虽未登基,但已经提前控制了大明帝国。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帝再次亲征阿鲁台,途中病重,只得踏上归途。
  七月十八日,大军行至榆木川,夜空出现如碗大的流星,红色,绚烂夺目,之后,风雨大作,如瓦片大的冰雹砸下来,马匹折颈而死,没有头盔的战士甚至被砸破脑袋。
  永乐帝传内阁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
  两位大学士按照永乐帝的意思起草了传位诏书。
  弥留之时,桌上的船钟到了整点,开始自行开船,甲板弹出两个相依的小人,乘风破浪。
  永乐帝只觉得身体越来越轻,船越来越大,船上的人活了起来,日思夜想的那个人立在船头,恍若年轻时的模样,朝着他微笑挥手。
  “妙仪,你来接我了!”恍惚中,永乐帝登船,牵着那人的手,再也不分开了。


第287章 洪熙
  永乐帝戎马一生,青少年时作为藩王守护燕地,保家卫国;中年时起兵靖难,夺得皇位;之后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以战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亲征,最终,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远在蒙古,得知永乐帝死讯,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龙舆为名,把皇太孙朱瞻基打发出去,还把一枚小印给了长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报来,即用此识。”
  已经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为此时礼部还未给永乐帝选谥号,是在去世和确定谥号期间的临时尊称。
  这是太子监国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过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凶险,除了要防范瓦剌人惊扰龙舆,也要防着汉王和赵王的残余势力乘机作乱,故,你出城时,将两万八千幼军带上,一路保护。”
  两万八千幼军经历了倭寇之战后变得强悍起来,有了军魂,从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三年前跟着皇太孙来到北京,一直在紫禁城作为禁军之一的府军前卫巡逻大内,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
  朱瞻基有些犹豫,说道:“大行皇帝在北征中去世,带走六十万大军,如今京城防守空虚,且赵王还在京城,尚未就藩,赵王府就有两队护卫,人数近两万人,万一……父亲,就留下幼军守护宫廷吧,儿子不用带那么多护卫。”
  此乃朱瞻基肺腑之言,如今的局势,只要太子顺利登基,无论皇室和国家都会平稳过度,免于动荡。
  但是太子被亲爹压制太久了,永乐帝去世,皇室有两个储君等着继承皇位!
  赵王已经被太子暗地里设计“收拾”过了,虽然赵王还没有就藩,但是赵王是藩王,皇太孙是储君,对于太子而言,谁的威胁更大?
  当然是皇太孙了。
  所以,太子忌惮皇太孙,在继承皇位的关键时刻,赶紧把皇太孙和幼军打发出京城。
  太子心中如此想,嘴上却说道:“孝字当先,迎接大行皇帝的龙舆要紧,孤已经下令,命宁阳侯和阳武侯先率三千骑兵回北京防护,还派了驸马沐昕去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还有西宁侯宋琥(也是一个驸马)协助魏国公守备南京,孤已经安排妥当,你莫要担心,专心迎接大行皇帝。”
  其实英国公张辅也在亲征大军里,论威望和武力,这几个侯爵和驸马如何比得过永乐朝最出众的将星英国公?
  但是太子就是不敢召英国公入京城,明显是害怕英国公和汉王有旧,虽然英国公张辅已经把小女儿献给太子当侧妃来表示忠心了,但太子还是不敢相信英国公,宁可退而求其次召回宁阳侯和阳武侯。
  这种的道道,皇太孙心如明镜,见太子执意如此,想起太子妃的叮嘱,莫要和父亲唱反调,便不再提,领命而去。
  现在的父亲,已经不是过去的父亲了。
  对于父亲而言,我,汉王,赵王,都是威胁。
  临行前,皇太孙抱着三岁的女儿亲了亲,叮嘱阿雷,“你每日去太子妃那里晨昏定省,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有人若要试探你,不用理会,只管为大行皇帝举哀便是,等我回来。”
  皇太孙和幼军都要走了,阿雷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叹皇室之内无新事,后辈人重复着前辈的做的事情,哪怕当年对此多么痛恨,等到自己成为上位者,便会不由自主的重复、甚至,变本加厉。
  阿雷预感到艰难的日子要来了,当皇太孙变成新的太子,当年东宫吃的苦头、遇到的困难,估摸要全部走一遍了。
  两人过了六年神仙眷侣般的日子,说好了共甘共苦,甜了六年,到了苦的时候了。
  阿雷如临大敌,“我知道的,你不用担心,我会稳住皇太孙宫。你在外头要自己保重。”
  朱瞻基遂带着幼军连夜出城,往漠北方向而去。
  皇太孙一走,太子就开始预备登基了。
  八月十一,京城文武百官集体上书,劝太子朱高炽登基,其辞曰:
  “自昔帝王之垂统,皆传嫡长以兴邦(肯定太子无可挑剔的出身)……恭维大行皇帝文武圣神,高明广大……诚以皇太子殿下嫡长仁明……受抚军、监国之大权,摄尊祖配天之大祀(肯定太子监国时的优秀表现)……大行皇帝遗命殿下早登大宝(肯定太子合法继承皇位)……”
  这份劝进书其实不是给太子看的,而是发在邸报里,给天下人看的,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子继承皇位是出身独一无二、治国有道、且合法继承三大理由。
  按照规矩,第一次劝进肯定要以正在丧父的哀伤之中而拒绝的。
  太子当然想登基了,不过形式还是要走的。
  次日,文武百官开始第二次上书劝进,太子依然以哀伤的理由拒绝。
  八月十三,在京城的赵王朱高燧单独上了劝进表,连同文武百官的第三张劝进书一起送入东宫。
  赵王单独上书,实属无奈。
  赵王被太子大哥收拾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他疯了才会用给父亲投毒、弑父的方法谋反,捏造继位诏书的拙劣方法去谋反!
  他没有做。
  可是,赵王的岳父大人是黔国公沐晟,镇守西南多年。赵王这些年来,一直镇守在北京,无论军政都有根基,势力强大。赵王当然有争一争的心思,但是弑父杀兄这种事情他不敢做,他有底线的。
  不过太子忌惮赵王啊,他被汉王弄得杯弓蛇影,根本不相信三弟。
  于是,太子趁着永乐帝第五次亲征,他负责监国,大权在握的时候对赵王下手了,栽赃弑父谋反的罪名,将赵王在京城的军政势力连根拔起,连宫廷的耳目都一并除了。
  然后,故技重施,跪地乞求永乐帝放过赵王,“都是下面人的错”。
  太子得名又得利,赵王从此对太子刮目相看,胆小窝囊、妇人之仁都是假象,大哥的隐忍谋略,他和汉王加起来都比不上。
  你大哥永远是你大哥。我们兄弟两个都玩不过大哥。
  现在亲爹死了,唯一保护伞倒了,再一瞧,哟,连皇太孙和幼军都被打发出京城去了漠北。
  连亲儿子的防备,赵王顿时有种危机感,害怕太子登基后来个秋后算账,找他这个三弟的麻烦,赶紧上书劝太子大哥登基,说“天位不可久虚,生民不可无主”,表示臣服,没有二心。
  除了这个,赵王还捎信给山东乐安州的二哥汉王,要汉王赶紧上书劝太子继位,争一个从龙之功,将来兄弟两个要在大哥手里讨生活了,要有眼色啊!
  赵王从小就将汉王视为榜样,觉得二哥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兵法卓绝,可是汉王收到信后,立刻
  焚毁,就像没收到似的,只是一味在王府举哀,根本没有写劝进表。
  经历了丧子之痛,汉王依然是骄傲的性格,心想老子跪天跪地跪父母,才不会跪大哥,老子就不肯上书,有本事你登基之后给老子按上一个谋反杀了我啊!
  杀了倒干净,让世人看清你虚伪!
  由于汉王不肯上书,太子有些尴尬,他一直等二弟的反应,等两个弟弟都上书了,他就答应登基。
  现在怎么办?尴尬了。
  太子没得办法,只得三请三辞,说“夫国有大戚,四海生民如丧考妣,况于父子情当何如?予惟亮汝之忠,汝尚体予之哀恳,所请不允。”
  八月十四日,大臣,京城名士老人等继续劝进,说“夫为天下国家者,其孝在于安宗社、固基业以为重。忽其重计,圣贤之孝,殆不如此。”
  说你把社稷江山治理好,这就是最大的孝了,赶紧登基吧!
  都第四次了,不能再推了。
  八月十五,正值中秋节,太子朱高炽登基,大赦天下。宣布父亲永乐帝的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与妻子仁孝皇后合葬长陵(后来明世宗,也就是喜欢修仙嗑药的嘉靖皇帝时改庙号为成祖,后人把永乐帝统称明成祖,但由于本书写不到嘉靖年间,所以只称太宗皇帝)。
  同时,也颁布了明年的年号——洪熙,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启用新年号,目前还是永乐二十一年,所以朱高炽成为洪熙帝。
  除此之外,洪熙帝还封了妻子张氏为皇后,良娣郭氏为皇贵妃,嫡长子朱瞻基为太子,嫡长媳胡氏为太子妃,三岁的大孙女封为顺德郡主。
  除了太子朱瞻基以外,所有的儿子都亲王,所有的女儿都封公主,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另外,洪熙帝还没有忘记自己兄弟姐妹,反正都是仁孝皇后一个娘生的,洪熙帝大手一挥,所有姐妹都升了长公主,两个不省心的弟弟也都加了俸禄。
  此时朱瞻基还在送太宗皇帝龙舆在京城的途中,中途迎来敕封的圣旨,皇太孙转身变太子。
  长陵再次开启,太宗皇帝棺椁抬进墓室,终与仁孝皇后合葬。
  太宗皇帝葬礼结束,洪熙帝赶紧把赵王打发到藩地河南安阳,彻底结束了赵王在京城当钉子户的想法。
  不过,汉王和赵王远在藩地,洪熙帝反而对两个亲弟弟亲厚起来了,各种赏赐不断,世人皆赞洪武帝宽厚仁慈,兄友弟恭。
  洪熙帝搞定了“位置”的问题,随即发布了治国新政,一共三十五条。
  一看到洪熙帝登基诏书的长度,太子朱瞻基,群臣都看得头晕,实在太长了!
  建文帝登基时诏书的新政是八条。
  太宗皇帝登基诏书新政一共二十四条。
  洪熙帝搞出了足足三十五条!真是内容之丰富,和他庞大的体型极其相称。
  可是一看诏书内容,太子朱瞻基的面上平静,心中却起了骇然大波:
  三十五条,其中就有十四条完全和皇爷爷太宗皇帝的积极进取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
  表面上看,是停止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尔罕取马匹等等是,是为了减少皇室享乐开支。
  实际上是郑和下西洋是了大明开拓官营海外贸易、云南不是宝石,交趾不为采金珠,都是为了扩宽西南疆土,防止交趾再次割裂出去,去撒马尔罕也不是为了马匹,是为了西北边疆安全,以攻为守。
  而现在,洪熙帝要放弃大明海外贸易、放弃叛乱不断的交趾、同时不再发动军队出征,国防策略从攻击改为防守了!
  太子朱瞻基久久不得平静,他自幼跟随太宗皇帝北伐,耳提面命的得到皇爷爷的指点,深受太宗皇帝的影响,无论下西洋、征交趾、亲征漠北,还是迁都,以及开辟大运河,朱瞻基是认同这些做法的。
  他觉得太宗皇帝的功绩足以成为千古明君,并以此为偶像,希望将来成为皇爷爷这样的盖世雄主。
  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一登基,立马就将太宗皇帝的治国策略全部毁掉了。
  朱瞻基热血沸腾,恨不得将诏书撕毁。
  这时,洪熙帝身边的太监来请,说有事和太子商议。
  乾清宫,洪熙帝问太子:“你对朕的登极诏书三十五条有何意见?你我父子,畅所欲言便是,你在太宗皇帝膝下长大,深谙治国之术,你的意见对朕很重要。”
  来时朱瞻基还热血沸腾,有一肚子话要说,反驳三十五条,这时看着龙椅上的父亲,耳边响起母亲张皇后的叮嘱:“以后……立场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亲。”
  朱瞻基心想,父亲是怎么熬过二十一年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心里如何反感,遭遇何种磨难和为难,立场都和太宗皇帝保持一致,从来不忤逆太宗皇帝,由此,才得以战胜了汉王和赵王两个战功累累的亲弟弟,和皇帝的猜忌,最终顺利登基。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父亲,走他走的路,父亲是摸石头过河,我按照他的足迹走一遍即可。
  所以,朱瞻基将一肚子反对的话吞进去,说道:“儿臣觉得三十五条皆是爱民务实,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皇上圣明。”
  “很好。”洪熙帝点点头,“既然如此,太子就替朕跑一趟,要郑和太监去守备南京吧,他如今年纪也大了,受不住海上风浪,北京气候干燥寒冷,他也不适应这里,就让他回南京颐养天年。”
  郑和太监是二十四监之首掌印太监,如今一天朝天子一朝臣,郑和太监才华再高,洪熙帝万不敢再留太宗皇帝的忠臣在宫中,正好找个借口打发郑和。
  这种得罪的人的事情,交给太子去做。


第288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
  朱瞻基不能违抗皇命,去“送”郑和太监去南京。
  郑和在永乐二十年返航,原本计划在今年秋冬第七次下西洋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季风和洋流转过来,可是太宗皇帝死在夏天,八月办完丧事,郑和太监正要去南下去浏家港集结船队,下西洋的消息没等到,新帝登基诏书三十五条一下来,郑和就知道了大明航海要完了。
  没有人比太子朱瞻基更明白郑和下西洋绝对不是一场好大喜功宣扬国威之举,郑和船队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垄断的、专攻海外贸易的托拉斯国有企业。
  打着外交的幌子,以举国之力在海外做生意,所赚的银子都用来填补帝国交趾和北征的战争亏空,还要暗中购买海外新式火器,送到火药厂里进行拆解山寨仿制,这也是火器在大明军队推行的巅峰时刻。
  下西洋是大明对海外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
  但是高祖皇帝命令海禁,这些交易都在暗里进行,明面上是搞外交和以物换物的朝贡贸易,是烧钱的。
  其实则不然,某年天灾加北伐,朝廷发不出工资,太仓库空虚,都是郑和太监从海外运来的胡椒来当做俸禄发放出去的。
  胡椒是昂贵的调料,用来炖肉,可是不能当饭吃,官员拿到外头变卖成现银,因到处都是卖胡椒的官员,胡椒价格猛跌,卖不了几个钱,官员纷纷抱怨郑和太监。
  其实要是没有郑和太监,连胡椒都发不出来。但朝政吃紧,都要有个人背锅啊,总不能骂皇上亲征花钱如流水吧,所以骂太监。
  文官集团和渐渐崛起的宦官本就是皇权用来搞政治平衡的,胡椒抵工资,不用管真相如何,骂太监就对了。
  太宗皇帝在时,没有人敢当面骂郑和太监。
  现在新帝登基,直接禁止航海,郑和太监去守备南京,表面上是平级调遣,实际是贬斥。
  郑和太监倒台,文官集团弹冠相庆,都说这三十五条立的好。
  没等太子去请,郑和太监已经准备出宫了,太子妃阿雷去送他。
  郑和太监表面上云淡风轻,一副看得开的样子,“守备南京,是我所愿,就这样结束也不错,我对大明无愧于心。只是,太子妃,奴婢六年前送给您的船票,已经失效,不能兑现诺言了。”
  阿雷强忍住眼泪,那何止是一张船票?那是她的梦想,她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然而并不是这样的,机会不会永远的等着她。
  青春年少的时候,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来啊,爱情啊,反正有大把欲望。
  在父母的庇护下,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先享受爱情,就把梦想先搁置在一旁,排排坐,分果果,总会轮到的,不用着急。
  现实告诉她,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她吃了鱼,熊掌不会留在留在原处等她,转瞬即逝,她想要也得不到了。
  阿雷晓得,如今郑和太监的失意,远超过她梦想的破灭,这个时候郑和太监还反过来向她道歉,是真的把她曾经的话记在心里,并没有当做儿戏。
  阿雷扯出一抹笑容,“朝廷风向如此,郑和太监莫要气馁,将来……来日方长。”
  阿雷本想说太子是支持下西洋的,但是如今的皇宫易主,风向变了,太子的立场必须和洪熙帝保持一致,不能被人抓住父子不和的把柄,隔墙有耳,这种话不能说出口。
  郑和太监心如明镜,无论朱瞻基和阿雷,都是他看着长大的,朱瞻基少年意气,治国理念和太宗皇帝一脉相承,当年洪熙帝监国累成狗,也没见他说一个不字,或者口出怨言,真是比乌龟还能忍,太子现在和洪熙帝意见相左,除了走洪熙帝的老路——忍,没有办法。
  他还能去南京当守备太监,一个嫡长子若坐不稳太子之位,就无路可走了。
  “奴婢知道,奴婢什么都明白。”郑和太监说道:“奴婢已经将航海志交于兵部保管。从海图、船只设计、食水配备等等,因有尽有,将来朝廷若有需要,奴婢六次航海经验能帮上忙。大明人才济济,没有郑和,也会其他人。”
  火种已经留下来了。
  说到这里,朱瞻基来了,看到阿雷惜别郑和太监,顿时有种危机感,六年前,如果没有那一吻定情,阿雷早就随郑和太监下西洋了,她不会是太子妃。
  郑和太监一见朱瞻基,就知是时候离开了,纵有不舍,强留无用,不如体面告别。
  郑和离宫,洪熙帝自有赏赐,郑和朝着乾清宫的方向磕头谢恩,转身离去,临行前,郑和叮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