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善围-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医们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夸大其词吓唬皇上的,其实只要不是顿顿都吃甜点,对洪熙帝的身体并没有大的伤害。
  老朱家寿命都还不错,高祖皇帝七十一岁,太宗皇帝六十四岁,洪熙帝今年才四十六岁,再活十年也才五十六岁,那时候滕王应该是太子了。
  郭贵妃心存侥幸心理,为了邀宠固宠,她以读者催作者加更的架势,要尚食局想法子在点心上推陈出新,还摆出皇贵妃的威风,要尚食局必须优先特供给长春宫,不能被其他小妖精们抢了去邀宠。
  这一天,尚食局尚食陈二妹端着一盘子黄橙橙的小点心来到长春宫,请郭贵妃先尝。
  郭贵妃见小点心造型平平无奇,就像一个小馒头,须知宫里的一颗葡萄干都会雕琢成花朵的形状,这个点心看起来手指都不想动一下。
  郭贵妃蹙眉:“尚食局把本宫的吩咐当耳旁风了。”
  陈二妹心下鄙视,嘴上却殷勤劝食:“尚食局怎敢敷衍贵妃娘娘,这种点心柔若云朵,入口即化,
  太金贵了,经不得厨师揉捏雕琢,所以只能做成这个样子,别看造型简陋,实则美味,娘娘一定喜欢。”
  都晓得最后吃的人是洪熙帝,但是明面上不敢说,陈二妹是三朝尚食,对吃研究颇深,这玩意儿就是油和糖做的,扔一颗泡在茶杯里,溶解之后能够浮出锅盖那么厚的油脂!比猪油还腻,可是吃起来却不觉得腻,一颗接着一颗,就像嗑瓜子似的,简直停不下来。
  不知不觉就吃进去半盆猪油,这还没有把里头的糖算上。
  胡尚宫太可怕了,居然想出这种法子来,这那里是点心,分明是催命符。
  郭贵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起一颗,手指稍微用力,小馒头般的点心就碎成渣了,果然软若云朵。
  郭贵妃轻轻拿起第二块,放在嘴里,那么的软,入口却是酥脆的口感,舌头刚刚抵上去,立马就化了,就像棉被一样安抚着味觉,连呼吸都是香甜的,一瞬间就像升天般的满足感。
  血糖急剧升高时,糖原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恋爱般的幸福感,糖是快乐的源头,这也是可乐雪碧等肥宅快乐水受欢迎的原因。
  洪熙帝长期被迫清淡饮食,控制了二十一年,就像干涸的大地突降甘霖,他无法控制住压抑了二十一年的本能渴望,放肆去吃。
  郭贵妃拿出帕子沾了沾唇,“还不错,今晚送过来。”
  “是,贵妃娘娘。”陈二妹告退。
  洪熙帝和三个前任一样勤奋,施政三十五条,除了废除永乐朝各项开支外,还有减少江南的重赋、
  鼓励农桑等等惠民政策,终日操劳,每天批阅奏折到深夜方回后宫。
  今日十月十五,应该去坤宁宫张皇后那里,但是郭贵妃早就派人过去请,洪熙帝只是去看了看张皇后,不咸不淡说了几句话。
  张皇后说道:“论理,太子去凤阳、南京祭陵是应该的,可是东宫有两个孕妇,何必要太子拖儿带女的一起跟着去南京呢?等她们生下孩子,再去南京不迟。”
  张皇后是为了皇嗣考虑。
  洪熙帝正色道:“东宫搬去南京,其实是为了迁都一计。此乃国家大事,并非普通家事,后宫不得干政,皇后自省之,”
  说完,就迫不及待摆驾长春宫。
  张皇后看着丈夫一瘸一拐的背影,心下绝望,为了牵制太子,连皇嗣都不顾忌了,那也是你的孙子孙女啊!
  张皇后彻底寒了心,她把黄尚宫叫来,说道:“告诉胡尚宫,本宫答应她的条件。”
  没得办法,洪熙帝冷落她,连东宫都要连根拔起,在细雪纷飞的天气里赶到南京!
  夫妻反目,昔日跟随仁孝皇后奔赴北平城墙并肩战斗的好姐妹也决裂了,郭贵妃和滕王咄咄逼人。
  郭贵妃对皇后和太子位发起了攻势。
  张皇后是“打蛇少女”出道的,她才不会白白受委屈,蛇要咬她,啥都不说就是干,就先当年遇蛇一样,果断操起身边一根火钳打向蛇的七寸。
  皇权的七寸就是让太子早点登基——这意味着要洪熙帝早点归西。
  面对胡善围伸出的橄榄枝,本来张皇后还有些犹豫的,觉得此招太险,然而今晚洪熙帝对她和皇嗣冷漠的态度,最后一丝夫妻情分都没有了。
  继郑和太监之后,张皇后加入了“反洪熙者”联盟。胡善围快把紫禁城墙角挖空了。
  尚食局的新点心果然对洪熙帝的口味,瞬间半盘子没了,郭贵妃伸出素手,给洪熙帝倒茶,茶液居然是灰色,飘着奶香。
  郭贵妃说道:“这是尚食局送来的奶茶,煮出茶汁兑了牛奶,加了糖,喝了暖胃,晚上不至于走了困。”
  奶茶为了压住牛奶的味道,比清茶放的茶叶更多,当然会影响睡眠,不过洪熙帝吃喝完毕后,四大美人齐上阵,不可描述帮助消化,洪熙帝乐到极致,也累到极致,别说喝奶茶了,就是生嚼茶叶也能立马睡着。
  洪熙帝在长春宫醉生梦死,东宫在秋雨凄凄中登船去南京。
  洪熙帝安排胡善围和郑和太监重新修整南京皇宫,是因为他忌惮胡善围,觉得她在宫廷根基深厚,万一在暗地里使坏,防不胜防,还不如把胡善围安排到千里之外的南京,负责照料东宫,在他的眼线耳目下行动,然后和东宫一起沉沦下去。
  为了监督东宫和胡善围,洪熙帝要一个凌驾在锦衣卫之上的特务组织——东厂,以保护之名,跟随东宫南下。
  为了做出从云南到南京的假象,胡善围必须离开北京,提前到南京旧皇宫等候东宫一大家子人,已经偷偷和分布各处的两万八千幼军建立暗线联系的沐春回到北京,负责联络张皇后等内线,盯住洪熙帝。
  万事俱备,就等洪熙帝在黄油曲奇和奶茶的帮助下投向死亡的怀抱。


第292章 暗不宜近嫔妃,太子不宜离左右
  南京旧宫。
  由于大明南京和北京两个都城并立,两套完整的中央领导班子,一个打酱油一个干实事而已。南京旧宫虽然没有主人,但一直有留在南京的旧宫人们打理,起码拎包入住是没问题的。
  只是,人给房子注入灵魂,再华丽的宫殿,再精心的维护,四年没有人住,很快就失去了生气,垮得厉害。就像前期疯狂注射玻尿酸的脸,一旦停用,整张脸垮掉,一夜之间老了二十岁。
  刚好此时又是万物萧瑟的初冬季节,雨夹雪,连菊花都挺不住了,满地黄花堆积,清清冷冷,凄凄惨惨,怎一个衰字了得!
  东宫一家子就在这种凄凉的情景下搬到了旧宫的东宫。刚刚安顿下来,太子朱瞻基就奔赴凤阳老家,先祭拜祖陵,把家室都托付给了岳母胡善围。
  都是过来人,一看朱瞻基和阿雷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胡善围心如明镜,“太子尽管放心去,这里有微臣安排,定能保东宫妥当。”
  来之前,张皇后已和太子密谈,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等洪熙帝传来“好消息”,太子有东厂的人监视,该拜的坟头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就要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临行之前,孙良娣捧着一套护膝,挺着微凸的小腹话别太子,“天气湿冷,祭陵要经常跪拜,殿下小心寒气入体,这对护膝是妾身亲自做的,妾身手艺简陋,还望太子莫要嫌弃。”
  太子收下护膝,“以后不要再做了,孙良娣安心养胎便是。”
  “嗯。”孙良娣摸着小腹,欲言又止,最后鼓起勇气说道:“殿下,妾身其实是皇上派来东宫的耳目,妾身早年跟随彭城伯太夫人身边时,父亲就暗中投靠了还是太子的皇上,皇上许诺,将来妾身参加选秀,一定会帮妾身嫁入皇室,父亲只是永成县一个小吏,连官都不是,指望妾身攀龙附凤,将来飞黄腾达。”
  “但是,殿下……”孙良娣走近过去,抱着朱瞻基的胳膊,“妾身从小就仰慕殿下,妾身出身卑微,第一次跟随彭城伯太夫人进宫时,殿下与太子妃还有汉王世子堆一个雪兔子,汉王世子误以为妾身是宫女,要妾身把他和荷包里的金珠和宫人一起分,妾身尴尬,恨不得钻进雪堆里。是殿下认出了妾身,化解尴尬。”
  朱瞻基目光惆怅,他们三人堆雪兔子的场景历历在目,那一年是童年的结束,从此以后,他们三人就各有心事了,再没有如此酣畅淋漓的玩耍过。
  孙良娣垂目说道:“妾身有自知之明,知道殿下对谁都和善,并非只是对妾身一人,但是对妾身而言,出身卑微,终年半主半仆的跟随彭城伯太夫人身边,被京城豪门贵女鄙视,不屑为伍,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真正融入京城名媛的圈子里。”
  “殿下能够记住妾身的名字、帮妾身解围,妾身一辈子都记得殿下的恩德,妾身因‘选秀畎亩,联姻民间’而一夜之间飞到枝头,被抬进东宫,这六年来,从来没有真的出卖过殿下,所有传到皇上那边的消息,皆不痛不痒,为应付皇上而已,如今妾身已经有孕,纵使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孩子打算。”
  孙良娣从袖子中取出一本薄薄名册递给太子,“这是妾身这些年收集的皇上耳目名单,有东宫的眼线,也有安插在坤宁宫皇后那边的,但愿能够帮助东宫渡过危机。”
  孙良娣献出了投诚的投名状。
  果然如张皇后所料,用孩子将孙良娣捆绑在东宫这条船上,立场自会改变,孙良娣对太子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爱护,这都不重要了,利益捆绑比虚无缥缈的感情更可靠。肚子里的孩子是活生生的,投名状上头一个名字就是太监王振,这个名册也是真的。
  这就足够了。
  朱瞻基将名册交给阿雷,“虽如此,也不能完全相信孙良娣,一应晨昏定省都免了,尽量不要和她相处。你如今身子日渐沉重,这一胎怀相不好,还舟车劳顿,在东宫好好休息,把名册交给胡尚宫,她自会有所安排。”
  身在皇族,朱瞻基不得不多留心眼,孙良娣若生女还好,若阿雷和孙良娣都生儿子,孙良娣只比阿雷的孩子小三个月,嫡子和庶子年龄相差如此之小,将来必有隐患……
  朱瞻基想到这里,不由得打了个寒噤,孩子还没出生,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作为一个父亲去爱孩子,相信孩子,而是防着孩子们。
  那么,我和父皇有什么区别?我没有权力指责父皇,等我当了皇帝,或许我比他还过分。
  原本,朱瞻基还不理解阿雷突然的转变,觉得她断的太快,太绝情。
  如今,连朱瞻基都佩服阿雷的理智了。
  生在帝王家,这是躲不开的命运。
  婆婆张皇后说的话都开始灵验了,阿雷对孙良娣的投名状并不意外,说道:
  “我知道的,你放心去凤阳祭陵,莫要被人抓住不孝的把柄,往东宫泼脏水。”
  阿雷铺开案头上的白纸,把算筹、圆规、尺度等等东西一一取出来,开始画图纸,“我打算送给肚子里孩子一份礼物,闭关做事,孙良娣打扰不到我。”
  朱瞻基的顾虑,阿雷都知道,干脆井水不犯河水。
  朱瞻基往炭盆里添炭,然后静静的看着阿雷画图,阿雷只要提起笔,就会到忘我之境,根本觉察不到朱瞻基何时离开。
  朱瞻基在凤阳祭陵、阿雷在南京旧宫做图、胡善围拿着孙良娣献的名册布置人手,洪熙帝在北京实行新政,新政以休养生息为主,鼓励农商,削减江南赋税,司法上废除了洪武朝和永乐朝严苛,以宽容为主,无论朝廷还是民间,洪熙帝名声和威望都颇高,都赞之为“仁”。
  洪熙帝有监国的基础,政治手段老练,且民心所向,因而汉王和赵王心下不服,却也不敢轻举妄动,不过东宫太子奉旨出京,举家去南京旧宫。洪熙帝能够瞒过群臣,瞒不过和他过招半辈子的汉王和赵王两个亲弟弟。
  两个藩王都猜出洪熙帝和东宫有矛盾,一颗死心再次被激活了,想要从洪熙帝和东宫之争中渔翁得利,两人联手,暗中招兵买马,伺机捡漏。
  除了东宫,洪熙帝还拉起了清单,清算当年他当太子时要废太子的骨干们,比如妹妹安成长公主和驸马西宁侯宋琥,当年安成公主是支持汉王的,宋琥也是如此,洪熙帝念及安成公主也是仁孝皇后生的,一母同胞,不对妹妹下手,可是驸马就不同了,是外人。
  何况西宁侯掌握重兵,世代负责大明北方的国防,洪熙帝担心宋琥和汉王勾结,威胁皇权。
  洪熙帝下旨,夺了宋琥的西宁侯爵位,还削了其驸马的俸禄,把爵位给了宋琥的弟弟宋瑛——也是妹妹咸宁长公主的驸马。
  咸宁长公主当年是支持太子大哥的。洪熙帝以纪律委员的细致,一直拿着小本本记录谁对他好,对他不好,当了皇帝,手握皇权,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洪熙帝在京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用皇权实现私人恩怨和政治抱负的双重满足,隐忍二十一年都是值得的。
  但是,太子朱瞻基并非牢牢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还是有臣子看出东宫远离京城的隐患,直言上奏。
  洪熙元年,正月,洪熙帝在大年初一大朝会上正式启用了“洪熙”的年号,终于彻底走出了被“永乐”支配的痛苦。
  真是扬眉吐气啊。
  春暖花开,洪熙帝春风得意,渡过了此生最完美的一个春天,然而,到了五月,太子去凤阳、南京皇陵和孝陵都祭拜完毕了,大功告成,洪熙帝还是迟迟没有召太子回京。
  群臣们又不是傻子,琢磨出异样来,太子是国储,是备胎,就是防止皇帝突然驾崩而无缝隙衔接,避免国家动荡而设置的,现在好了,国储被支到千里之外的南京,那么国储意义何在?
  时机已到。
  在京城留守的沐春乘机把洪熙帝暴饮暴食、宠爱郭贵妃、偏宠滕王、冷落太子的“谣言”散播全城。
  很多人都相信了,因为郭贵妃的亲弟弟郭玹承袭了武定侯的爵位是铁定的事实,张皇后的娘家却依然是彭城伯的伯爵,堂堂大明皇后,娘家爵位居然比贵妃娘家爵位还低一等,明显是宠妾灭妻啊!
  哪怕为了张皇后的颜面,封张皇后弟弟一个一次性的承恩侯爵位遮遮羞也可以的,可是无论朝臣如何上奏,洪熙帝就是不肯给张家封侯爵。
  而且,洪熙帝这大半年胖的也很明显,下巴的肉都快垂到锁骨上了,扶他走路的太监,也从两人变成四个人。
  一桩桩事实摆在面前,“谣言”变成了真相,无论锦衣卫和东厂如何辟谣,捉拿传谣之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谣言。
  群臣们坐不住了,以耿直闻名的监察御史李时勉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时勉,永乐二年的二榜进士,选入翰林院,当了庶吉士,毕业后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因其学问高,品德好,被选去给皇太孙朱瞻基当了讲经师傅。
  永乐十九年,刚刚建好的北京新皇宫奉天殿乾清宫三大殿遭遇雷击火灾,李时勉认为这是天灾示警,请求太宗皇帝不要迁都,回南京去,太宗皇帝暴怒,夺了李时勉的官职,下了大狱。
  洪熙帝登基后,老师杨荣入了内阁,成为内阁大臣,杨荣把李时勉从监狱里捞出来,恢复官职,并且把勇敢劝谏、不畏权贵的他安排到了专业对口的位置——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是有kpi标准的,每天必须且只能启奏一件事,并提供建议。
  李时勉到底是太子朱瞻基的老师,岂能坐视太子远离京城,一直在南京坐冷板凳?
  五月十一日,李时勉当监察御史上任第一天,就把今天的kpi用在太子身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丝毫不顾忌洪熙帝的面子和内阁大臣杨荣连连暗示他闭嘴的干咳之声,直言劝谏:
  “……皇上乃九五之尊,亲贤臣,远小人,暗不宜近嫔妃,太子不宜离左右!否则国储不稳,国家危矣!”
  不愧为是蹲过太宗皇帝大狱的人,骨头够硬,囚服刚刚脱下,官袍还没有捂热呢,就敢字字都中了洪熙帝的雷点。
  李时勉的嘴巴似乎有毒,每说出一个字,洪熙帝的脸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一些,血压升高,明显戳中了龙之逆鳞,最后听到“国家危矣”时,洪熙帝的脸已经胀成猪肝色了!
  自打登基以来,洪熙帝一直以仁厚的面目示人,宽松刑狱,是个和颜悦色的大胖子,从来没有当众发脾气,李时勉句句毒舌,蓦地遭遇大刺激,洪熙帝当庭震怒,指着李时勉,“来人!速速扑杀此贼!”
  殿前手持金瓜的侍卫一举拿下李时勉,剥下官袍,举着大金瓜锤击之,李时勉不服气,每打一次,就大呼“太子不宜离左右”,一直打了十八下,肋骨断了三根,李时勉被打晕过去,才住口。
  如此铁骨铮铮,实在令人敬佩,内阁大臣杨荣等人连忙站出来为李时勉求情。
  方才洪熙帝暴怒之下,命令金瓜侍卫击打李时勉。李时勉嘴硬,死不改口,暴怒的洪熙帝就不喊停,现在李时勉被打的半死晕过去,终于闭嘴了,殿前一片求饶求宽恕之声,洪熙帝立刻从暴怒中清醒过来:不行,我要控制住自己,宽厚的人设不能崩,怎可当庭打死大臣?
  本朝实行的是仁政啊。
  何况李时勉身为监察御史,直言劝谏就是他的工作。
  洪熙帝遂命金瓜侍卫住手,将李时勉下了锦衣卫诏狱。
  就这样,刚刚出狱的李时勉成了二进宫,还断了三根肋骨。
  洪熙帝不想听任何关于太子回京的建议,遂立刻下令退朝,刚刚在四个太监的搀扶下站起来,洪熙帝就觉得头晕,摇摇晃晃,为了保持颜面,他强忍住头晕恶心,缓缓走出奉天殿,坐上了大轿子,回到乾清宫。
  他并不知道,搀扶他的太监一直盯着他的脸色变化,太监发现洪熙帝的脸一直潮红如猪肝色,始终没有恢复,而且面部表情失控,好像一个蜡像似的,无论愤怒还是故作镇定,都始终一个表情。
  太监想起某位女医的叮嘱,时间到了!
  洪熙帝到了乾清宫,头越来越晕,视力也越发模糊,戴了老花镜都觉得吃力,立刻宣太医还有郭贵妃。
  “朕不舒服,先躺一躺,睡个回笼觉,太医来了,要他先给朕把脉施针。”洪熙帝和三个前任一样,是个勤快皇帝,白天从来不睡觉,今日实在撑不住了。
  洪熙帝躺在床上,半睡半醒时,听到了脚步声和说话声,他睁开眼睛,视力模糊,像是冬天隔着霜玻璃看世界,一片朦胧,但是他可以肯定,从轮廓来看,眼前的女人绝对不是郭贵妃!
  贵妃呢?太医呢?洪熙帝想说话,可是他只能发出简单的吼吼之声,舌头不听使唤了。
  洪熙帝想要坐起来拿枕边的老花镜,看清楚眼前的人,可是他发现自己就像鬼压床似的,无论如何使劲,全身都不听使唤,动也不能动。
  这是做梦吗?
  快点醒过来啊!
  洪熙帝正思忖着,身边模糊女人说话了:“皇上睁开眼睛了,茹司药,皇上还能挺几天?”
  是张皇后!
  茹司药用银针戳了一下洪熙帝的手指头,挤出一滴血在玻璃片上,向下倾斜,那滴血居然不往下面流动。
  “皇上的血液就像糖浆一样粘稠,面部麻痹,口不能言,用针刺激膝盖等穴位也没有任何反应,在李时勉的刺激下,皇上血液加快流动,脑子里脆弱的血管根本承受不住如此粘稠的血液快速波动,血管爆裂,脑部瘀血,导致瘫痪,全身器官衰竭,估摸明早就要断气了。”
  张皇后的话语无喜无忧,平淡的就像谈论明天的天气如何,“可惜了李时勉,背负气死皇帝的罪名,要抄家灭族。”
  一个熟悉的男声说道:“如今皇后掌控皇宫,秘不发丧便是了,一应食水药物照常送到乾清宫,脉案也每天记录填写,皇上什么时候死,娘娘说了算。待太子秘密赶到京城,再宣布死讯不迟,李时勉也可以脱罪。”
  居然是沐春!
  洪熙帝知道,这不是噩梦,这是现实,然而他什么说都不出来,全身能动的只有眼珠子。
  很快,他的脑子就像被插进一双筷子,就像打鸡蛋似的快速搅动,蛋清蛋白混在一起,失去意识,陷入一片无边无际的混沌世界。
  午夜子时,洪熙帝咽气。


第293章 大结局
  高祖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建文帝在位四年,太宗皇帝朱棣在位二十一年,洪熙帝在位九……个月。
  没得办法,别人吃糖发胖,洪熙帝吃糖要命,自己把自己给吃死了,怨不得别人。
  张皇后控制了皇宫,在洪熙帝停止呼吸后,乘着夜色,定点清除了一批宫人,把长春宫的郭贵妃以及住在东五所的滕王秘密堵了嘴巴,装进麻袋里,绑到了坤宁宫。
  按照沐春的建议,沈琼莲起草了召回太子朱瞻基的敕书,大明一直是女官掌国玺,由黄维德轻车熟路的盖了章,派了太监海寿连夜赶往南京,敕书写在五月十一日,落款却是五月十三日,“早产”两天。
  张皇后秘不发丧,以洪熙帝生病为由,停止早朝,一应食水药物送到乾清宫,就像洪熙帝只是病了。
  五月天气开始变热,洪熙帝的尸身由茹司药细心“照顾”,用冰块镇住保鲜。
  次日一早,张皇后去给宫里唯一的太妃张氏请安。
  太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