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家媳妇日常-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就在这里,哪也不会去。”
  宣惠帝望着朱高晸,语气是平静的,神态却是坚定的。他继续说道:“燕王叔既然已经赢了,想来是不介意见一见朕这个末路天子吧?”
  “这是传国玉玺,在朕的手中。”
  “想来,燕王叔会需要的。”
  宣惠帝指着御案上,那一个紫檀木制的龙纹锦盒,说了他的筹码。
  朱高晸刚想上前,准备拿了那个龙纹锦盒时。宣惠帝喝声道:“都别动,不然的话,朕手一挥这锦子落了地上,把传国玉玺哪儿磕坏了?你等担得起责任吗?”
  宣惠帝的喝问,让在场的人都停了步伐。
  朱高晸迟疑了一下,还是吩咐了亲卫几句。
  然后,殿内是沉默。
  又过了约两刻钟。
  有大股人到的脚步声。然后,是燕王大踏步走进了乾清宫来。
  燕王的身侧,是朱瞻元这个嫡长孙。
  “臣见过天子。”
  燕王微一躬身,行了一个平礼。
  “燕王叔来了。”
  宣惠帝看了燕王一眼后,笑道:“真没想到,咱们叔侄现相见,却是如此境地。真是造化弄人啊。”
  宣惠帝说着说着,还是笑了起来。
  “天子唤臣来,不知道有何吩咐?”燕王的语气里,似乎还是有些尊敬的意思。不过,也是泛泛而矣。
  “朕输了。燕王叔赢了。朕就是想问一问,燕王叔上位了,会削藩吗?”宣惠帝问了一个他心头的问题。
  燕王望了一眼四周,挥了挥手,说道:“高晸、瞻元留下,其它人皆退下去。”护卫们听得燕王的吩咐后,都退下了。
  留下来的,就是燕王祖孙三人,燕王、朱高晸、朱瞻元这祖孙三人都是目光望着宣惠帝,望着这一位失败了,已经是末路的帝王。
  宣惠帝很平静,他问道:“怎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以至于燕王叔要避人耳目。”
  燕王神情很随意。
  这殿内早被检察了许多遍,安全是有保证的。
  再加上,燕王从军从年,武力也是不差的。当然,朱高晸的武力也不错。
  燕王的目光非常锐利,他望着宣惠帝,开口了。他说道:“自是不会削藩。这是皇父的立国根本,以诸藩拱卫皇室,平定天下。身为子孙后辈,岂能不顾祖宗家法?”
  燕王很清楚,藩镇能削弱,却不能干净的铲平。那样的话,不是削藩,是在削了皇家的根基。要知道,天下在宏武帝手上统一,也不过堪堪近二十年。当初,宏武帝登基称帝时,可只有半壁江山的。
  如今的局面下,皇室不经营上百十年,岂能威望入百性的心中?
  一个皇明初建立时,头几十年为什么政治清明?那是皇帝都明白着,他们的江山还需要稳固啊。
  这根基立起来了,不细心培养喝护,半道夭折的可不少?
  君不见隋炀帝不就是断送了他爹杨坚留下来的一个若大盛世皇朝吗?
  “燕王叔能赢,果然是我朕的心胸太小了吗?”
  宣惠帝这时候明白,他是一个将死之人了。这时候,燕王说的话,肯定是真心实意的。绝对不是骗他一个侄儿。
  正因为如此,宣惠帝的心头有了悔意。
  这人生的最后时刻,宣惠帝在想,他当初如果不削藩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了如今的境地?
  “天子,尚有其它的吩咐吗?”
  燕王躬身一个平礼,再问道。
  “朕没什么疑问了。”宣惠帝淡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当着燕王的面,从袖中拿出了一小瓶毒酒,一口气饮下。
  燕王静静的看着。
  不肖片刻,一代帝王,一个继位很短暂的天子,就是毒发身亡了。
  “父王,天子死了,会不会有流言传出去,于您的名声不利?”朱高晸说了此话时,有些小心翼翼的。这时候,朱高晸也是反映过来了,他亲爹是要成为新天子的人了。他这个儿子也是要水涨船高了。
  这不是以前那种还带了忐忑时,不敢肯定啊。毕竟,赌局不到最后,谁敢肯定自己一定是赢家?
  如今却是不同,这是棋局已经定下了胜负。
  “本王还有名声吗?”
  燕王洒然一笑。
  燕王在意了身后的令名,但是,不是现在。燕王自比的,那是唐太宗。
  他是注定要与唐太宗比肩的明君。所以,他不觉得,他夺了侄儿的皇位,是什么不可见人的密闻。
  毕竟,他非是第一个起兵的藩王。
  宁王、周王在前。
  他这个藩王啊,也只是被削藩之策逼得不得不起兵罢了。
  “随世人说去吧。”
  “本王自会治出一个太平盛世,百年之后,去告诉了皇父,朕是他最优秀的儿子。”燕王在意的是他的皇父眼中,他这个儿子居然不是一个父皇满意的继承人?
  这是燕王的心病。
  所以,燕王憋了一口气,他一定要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有为明君。
  “祖父,天子死了,那么,应该如何盖棺定论呢?”朱瞻元提了一个问题道。
  燕王哈哈笑了。
  “天子没死。”
  “天子的儿子更没死。”
  “只是失踪了。”
  燕王望了儿子、孙子一眼,说了他的结论。没错,这是燕王的决断。当他踏入皇宫时,他已经得到了汇报,太子死在了景仁宫里。
  天子在乾清宫等待着他的到来。
  如今天子和太子都死了,后患皆了。燕王很轻松,所以,他准备送天子的后妃们,全部去陪葬,给天子陪葬。
  至于天子的庶出弟弟们?
  那两个废物啊,可以活着,当了装点门面的货色。用来宣传了,他的大度胸怀。


第170章 
  至于寿康宫里的常太后; 燕王已经吩咐下去了。保护好了那位皇嫂。
  想来除了天子的两个废物弟弟外; 这位当了太后的皇嫂; 也是可以当了装点门面的装饰品。毕竟,他总得给皇家留点糊口的体面。
  景仁宫。
  士兵是粗鲁的。
  胡雅莲被拖开了,离开了她的心爱儿子。然后,一条白绫是绕在了她的脖子上。接着,是窒息; 是死亡。
  待着这位皇贵妃死亡后,她留给世人的,就是聊聊几语。一位后嫔自尽守洁的评价,如此罢了。
  除了胡雅莲是这等待遇。
  其它各宫里; 那些没喝了宣惠帝赐下的毒酒的嫔妃们,全是这个待遇。
  燕王用他的行动表明了,帝王的后妃享受了天下的奉养; 享受了皇家的富贵,自然也得跟着一起赴了黄泉路。
  本来想藏起来,求得一条活路的; 不管是马怜惜马美人,还是常贵妃的妹妹,她们皆是死了。不甘也罢; 不愿也罢; 皆是死了。
  后宫之中,只有压抑的哭声。但是,却没人真敢痛哭出来。
  因为; 这皇宫啊,还被士兵围着,□□着。
  这一晚,皇宫变天了。
  事实上,对于整个东土大陆而言,也是变天了。因为中原换了新的主人。
  应天府,锦城县,凤凰村。
  晚上。
  本在静修的诸算子,突然是喷了一口鲜血。
  肺腑之间,全是痛楚。
  “怎么会?贫道不是刚刚才修为大进吗?”诸算子是难以相信。要知道,他在凤凰村里,已经静修二十四载,这时光匆匆,这些年来他是一门心思的苦修。
  内伤暗伤也是疗养好了。
  诸算子就是想着,再是精进一二,他就出山准备去尘世间转一转,再是寻得机缘了。
  谁料想?
  他突然就是遭到了重创。
  “这一劫,从何而来?”
  诸算子奇怪着。
  这般仔细算来,诸算子心有预感了。他是拿出了卜卦的本门灵器,然后,卜了一卦,再是一掐算。
  诸算子再是喷了两口鲜血。
  “可误,胡氏误我。”
  诸算子哪还不知道,他这是遭了什么灾吗?
  当初,他谋得的三尾凤羽,大部分就是被胡氏窃走了。如今胡氏是身死了,这孽债却是回报他的头上。
  还好的是那凤气似乎去寻了它本来的主人?
  只是,诸算子心中有一种预感,这事情没完啊。
  要知道,当初那个被他窃走了凤羽的女孩可是凤凰命格。如果凤凰于飞,展翅之时?那注定是母仪天下的命格。
  到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诸算子光想想,就是头皮发麻了。
  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窃取凤命,一旦被天罚的话?
  诸算子不想死,诸算子这时候顾不得伤势了,他要出山,他要去了那个被他窃走了凤凰的女孩。
  只是,他又去往何方?
  诸算子顾不得别的,再是一狠心,又是卜了一卦。
  这一回,他的伤势更重了。
  不过,这点子痛楚,诸算子能忍了。好歹这死不了人,比起活命来,诸算子不介意痛啊痛的,痛着痛着,习惯就好了。
  诸算子心头暗暗的自我安慰:我辈修行人,自是乘风破浪,排除万难之际地,迎着考验与艰险去攀得彼岸的仙人之路。
  诸算子匆匆起身。
  接着,一声闷雷声。
  整个凤凰村的村民们,在这一晚,都听到了雷鸣之声,震天响地。然后,归于平静。
  次日。
  凤凰村的张村人得了村民信的信儿。
  说是村民们闹磕聊家常时,谈到了东南方向的那个道长住的叫啥“静心庐”的小道观,应该是被昨晚的天雷给劈没了?
  原地留下来的就是一片遗迹。总之,怪吓人的。
  张村长家的媳妇还在讲,莫不是那道长做了啥坏事?老天爷看不过眼了,这是降下了神雷,劈死了那个道长?
  总之,从那以后,凤凰村的村民们是没再见了那个在凤凰里住了二十三年的道长。
  至于那东南的啥叫“静心庐”的小道观,也就是凤凰村的村民们往后偶尔谈一谈奇人逸事罢了。
  应天府。
  京城。
  整座城,被戒严了。
  燕藩的军队,接管了整做城池。
  京城的百姓也罢,达官贵人也罢,都知道天变了。
  内阁的辅臣们,还有勋贵的代表们,在次日,求见了燕王。当然,彼时的燕王没住了皇宫,而是住了燕藩中军扎营的城中校场。
  这时候来见了燕王的朝臣,没谁真是傻子?
  毕竟,大家伙在这等形势发展够明朗的情况下,自然是见了真王就纳拜了。越是官大的,肯定越怕死。
  人嘛,荣华富贵享受了,哪舍得死啊?
  更何况,这等从龙之功时,还是赶紧站队的好。
  “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燕王登大宝,以安天下黎民之心。”
  这话说的人,是魏国公徐惠桢,他是燕王妃的嫡亲弟弟,燕王的大舅子。这人说话了,人人都懂了,这是燕王的暗示。
  有些话,燕王不能讲,他的亲信又或者队友,肯定能讲一讲的。
  燕王暗示的够明显了。
  来的内阁辅臣们,自然也是纳头就拜,求燕王登基为天子,解黎民百姓的忧虑。总之,大家伙盼燕王,那是目盼月盼天天盼,就是盼着燕五当天子。
  反正在场的人,除了辅臣外,就是勋贵的代表们。这些人早是暗中沟通曲款了,那叫一个眉来眼去的。
  燕王心头有数着。
  所以,燕王拒绝了。
  当然,在场的众人心头有数。这不是燕王真反对他登基当天子了。这是娇情,这是传统,这需要三辞三让的。
  要不然,太急哄哄的,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于是,百官去串联了。
  三日后。
  燕王的大营外,百官跪拜,上书求燕王登基大宝,造福天下。
  总之,那吹捧,真是要多肉麻,有多肉麻。反正,文人的闷骚嘛,那是可尽的华丽词汇,百姓听不懂。
  不过,有读书人给详解,就是在京城里宣传了,燕王是如何的顺天应命。
  燕王如何如何?
  总之,就全是好话。
  当然,老百姓私下谈的,那是前一位天子宣惠帝。都说宣惠帝啊,肯定是跑了,要不然,怎么突然没消息呢?
  “前面的天子爷,肯定是逃跑。我娘家的侄子的表哥的从弟的外甥,说是那天晚上时,就听到他家住的南城门有喊杀声,然后,有人在喊天子跑了……”
  “天子跑了?那不是还要打仗吗?”
  “肯定打不了。燕王的军队最利害,没听见大臣们都让燕王当新天子?”
  “……”
  各种谣言,那是在京城满天飞。
  不过,再是谣言多着,京城的百姓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燕王要当新天子了。没看着满京城的官员们,都去军营外跪拜燕王了吗?
  官员啊?
  那是百姓眼中的官老爷,是治理百姓的父母官。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头顶的青天大老爷们。
  青天大老爷们都觉得燕王当新天子好,百姓们肯定就得夸赞了,燕王当新天子就是好。
  燕地。
  蓟城。
  燕王府。
  八百里加急的大捷。
  留守蓟城的朱高熙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是赶紧回王府,跟他的母妃汇报了这等喜读。
  燕王妃是真高兴。
  这一回,燕藩赢了。
  燕王妃能睡得一个踏实的觉了。毕竟,出征的祖孙三人平平安安,燕王妃的夫君、儿子、孙子皆是赢了大胜利,这等光明的未来面前,燕王妃觉得她有必要是好好歇一歇。
  因为,等待她的夫君归来时,那时候,就是一位皇者归来了。
  晚间。
  元熙堂。
  福娘与夫君谈话了。
  “五郎,这一回,二弟也是立功了。”
  福娘说了这话时,朱高熙笑道:“二弟出征,肯定是有功劳的。
  “五郎,你知道我担心什么的?”
  福娘的目光盯紧了夫君朱高熙,她非常认真的说道:“二弟的性子,你应该比我了解。从他得知的消息中,从小到大他喜欢与你比较的。等父王变成了父皇后,你若为太子了,你觉得身为皇子的二弟会真甘心吗?”
  福娘问这话后,朱高熙沉默了。
  “福娘,这话不必再讲了。二弟是我的亲弟弟,我们之间是手兄情深的。”
  朱高熙说了这话后,见着福娘是微微生气的样子。
  朱高熙走上前,执起了妻子的手,他说道:“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只是,我是长兄,有时候,我不能去伤害了兄弟感情,不然,父王、母妃皆是会失望的。”
  “福娘,你能明白吗?我这长兄,亦是不好做的。”
  朱高熙说这话时,暗示了他的为难之处。
  福娘听懂了。
  也对,哪个当爹娘的,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是自相残杀的。兄弟阋墙,从来不是好事儿。特别是在爹娘眼中,谁若是这个刺头的话,肯定要被削的。
  “我明白了。”
  “我往后会更加注意分寸的。”福娘点点头,语气是慎重的。
  “秋季了,应该收获了。五郎,庄子上的蕃薯收获后,定然是今年给父王最好的贺礼。”福娘这时候啊,只想给夫君朱高熙添加了更多的筹码。


第171章 
  妻子福娘的话; 朱高熙自然是相信的。
  只是蕃薯真有那个神奇吗?妻子说的高产量; 朱高熙没有眼见为实; 肯定是有些不敢相信的。毕竟,真献给了父王做为贺礼,这肯定是需要实打实的证据。
  “等咱们这几天去庄子上,收获了以后再说吧。”朱高熙决定了,实际瞧一瞧收获后; 再打算后续的安排。
  “到时候,邀请母妃一起去庄子小住吧。”
  福娘提议道。
  “也行。到时候还能问一问三弟、三弟妹可是要同行?”朱高熙又补充了一话道。福娘自然是点头应了。
  九月末。
  这一年是宣惠三年的秋。
  这个季节本是宜人之时。朱琳琅的日子,却是不好过。或者说,她嫁到李家后; 今年的日子是特别的难过。
  因为,她的夫君李壤虽然是站在了父王这一边。
  可李氏一族很多的族人是京城那边为官的。特别是李氏一族近祖籍便是在应天府。燕藩造反了,身为女婿的李壤自然是被京城的朝廷派系视过了眼中钉。
  李壤这个女婿为了表忠心; 对于朝廷的招揽自然是拒绝了。而且,还把朝廷的说客,也是给上报了上去。
  于是; 说客,以及与说客相关的人,尽数是被燕王给收拾了。
  祸不及家人?
  这在这个时代是不流行。这个时代讲究的是株连。因为; 一人得道了; 全家都会跟享受了荣华富贵。这有人惹了麻烦,肯定也会是全族的麻烦。
  所以,李壤的做法; 肯定是惹了不少人的眼睛。
  这事情若是到这儿,还不算什么?
  真正麻烦的是李壤的做法,接着燕王的打击。京城那边在燕藩南下之时,把李氏一族在应天府那边的族人,全数是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了。
  特别是李壤在京城的父母,也是跟着被杀了。
  这等情况下,本来到哥哥嫂嫂家中做客的小叔子和小姑子,能对嫂子有好脸色吗?
  这不能恨哥哥,还不能恨嫂嫂吗?
  朱琳琅自然是坐蜡了。
  朱琳琅的小姑子可不是一个吃素的,这些日子里给朱琳琅添得麻烦那叫一个多。可偏偏对着一个失父失母的小姑子,朱琳琅为了孝悌也得忍着。更何况,旁边还有一个同仇敌恺的小叔子呢。
  直到这下旬了。
  南边的最新消息传来。
  朱琳琅知道了,他的父王赢了,赢了这一场南征之战的最终结果。
  她朱琳琅未来会成为了大周朝的公主。
  公主?
  光想想,朱琳琅还是有些心神摇曳的。
  不过,更让朱琳琅在意的是她得越发需要讨好了嫡母。想到这里时,朱琳琅的神色双有些黯然了。
  因为,朱琳琅打小就明白了一件事情。嫡母待她很客气,不是假的,是真客气。
  她与嫡母之间,就是面子情。
  就想当初她的婚事一样,嫡母并不插手。夫婿李壤就是父王为她挑选的。
  总之,嫡母待她完全是一种客人的态度。
  朱琳琅不知道为什么?
  可朱琳琅还是知道一些风声的,她知道,那跟她的身世有关。想一想,她一个庶女,生在了王府嫡长子朱高熙的前面。
  这中间若说她的生母跟嫡母没一翻争斗?那肯定不可能的。
  这些年来,父王与她的感情也是淡淡的。朱琳琅就是不敢去查了往事,她有一种预感,真相摆开了一定是她难堪。
  从父王的某些态度上,朱琳琅就是敏感了。
  “郡主。”
  陪嫁嬷嬷在唤了话。朱琳琅被这一声话,是扰得从纷乱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了。
  是的。朱琳琅是郡主。哪怕她是庶女,当年她出嫁前,嫡母还是给足了体面,向朝廷请封她为了郡主。
  虽说,皇室中王爷的女儿应该是郡主的。但是,没得请封的只能算是宗女。这封号与食邑,是需要朝廷册封的。
  若不然,就算不得郡主,而只是宗女。
  “嬷嬷,出了什么事情?”
  陪嫁嬷嬷唤了她,肯定有事情的。若不然,这些侍候的人是一定在旁边静静的站着,等待她的吩咐即可。
  “大姑娘的奶嬷嬷来了,说是大姑娘今个儿头疼,要让请大夫进府里瞧瞧。”嬷嬷说了来意。朱琳琅听罢后,回道:“这不是什么难事,嬷嬷吩咐下去即可。至于大姑娘那边,再让大夫瞧瞧需要什么补身子的药村,开了府上的库房,取过去便是。”
  陪嫁嬷嬷听了朱琳琅的话,恭敬的应了话。
  至于这位朱琳琅嘴里的大姑娘。那位李大姑娘这时候正在闹腾。
  当然,会闹腾的原因不简单了。
  李大姑娘心头不痛快。
  打从爹娘死了后,她就一直是以泪洗面。
  李大姑娘对大嫂是恨在心头,只是面上折腾了。可尽的折腾了。她目的够简单,就是想让大哥大嫂不合。
  李大姑娘出身不错,又是爹娘的嫡女。打小在家中时,那是被捧了手里宠爱着的。
  他大哥李壤打从取了一个郡主进门后,这家中的规距就是变了。大嫂是被大哥敬重着。就是爹娘也不敢拿捏了这个儿媳妇。
  姑嫂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
  这些矛盾若是从前,还算得不太明显的。
  但是,在因为大哥娶了朱琳琅后,累得整个李氏一族是死伤无数后,被遭殃了。李大姑娘就是恨上了朱琳琅这个嫂嫂。
  有时候,人就是这般样。
  总需要一个出气桶,来发泄了心底的恨意与怨气的。
  不巧合的是朱琳琅在李大姑娘还有李二爷,这一对小姑子、小叔子眼中,就是这么一个角色。
  “大姑娘。”
  奶嬷嬷在劝了大姑娘话,道:“郡主娘娘听说往后,就要成为公主了。您啊,何苦跟郡主娘娘呕气?”
  “大姑娘,您将来就是出嫁了,还得要郡主娘娘多多帮衬着的。”
  奶嬷嬷对于一心奶大的孩子,肯定是心里真疼爱的。
  “嬷嬷,我一闭眼,就是爹娘死不瞑目。”李大姑娘哭得,哭得一个梨花带雨,她说道:“我做不到原谅她,若不是大哥娶了她,我李氏一族何苦落得如今的境地?”
  李大姑娘哭得叫一个楚楚可怜。
  奶嬷嬷想劝,真是都不知道如何劝了?
  对于府里的郡主娘娘,奶嬷嬷是希望大姑娘能好好跟这位嫂子相处的。毕竟,将来大姑娘出嫁了,这娘家做主的还不是这位长嫂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