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枕鹤记-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工作太辛苦啦?要保养的呀。女人过了三十,身体是要保养的啊……
  上了楼,罗莉把姑姑涵珍带到一个套房,有水果茶点。
  涵珍姑姑说明来意。
  罗莉很吃惊。
  什么?涓若回京都工作?
  他在美国工作多好?
  他适合美国的,为什么回国?啊,做生意?做什么生意?
  罗莉对涓若的关心溢于言表。
  她似乎非常不赞同涓若回国。
  她似乎很了解涓若,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做生意是要求人的,是要应酬的,是要挣钱的。
  这些涓若都不能对号入座。
  涵珍姑姑静听。
  要在从前,她也是这么想的。
  但现在,她不这么想。
  非但不这么想,她还觉得涓若终于做对了一件事。
  赚钱,赚大钱,这人生才真实。
  中国人现在都想着钱不假,但别人做生意赚钱,你为何不做生意。
  人家卖假货?
  我不卖假货就是了。
  何况,涓若在京都,回国工作,做姑姑的经常还能去看看他。
  一家子还能团圆。
  罗莉最后拍板,行啊,我来组织,正好我也想回京都一趟。
  要是姑姑不介意的话,我把京都我原先部门的同事一并喊上。
  真的?那可真是好事。
  等有了确切的地址,我再当面来送喜帖。
  瞧瞧,涵珍姑姑高兴的,罗市长原先在京都的组织部门工作,那个部门传说个个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的硕士博士毕业,是未来前途无量的国家干部。
  有他们到场,这婚宴要多体面。
  而且,涓若在京都,是需要培养有用的人脉关系的。
  涵珍从罗市长那边出来,顺道开车回家了。
  在江洲某高级离退干部的别墅群里,有一幢占地最大,院子最乱的建筑,就是颜老省长住的。
  沿着后面小路进门,楠竹粗壮,景致优美。
  进了院子,再进中堂。
  中堂足有50平米,那个乱,放开想象,你也想不到怎么有这么乱的客厅。
  但再乱,老省长也不许你动手整理,扔掉一只烂抹布,或者悄悄拿走一只塑料袋,老省长都能看出来。
  算啦,人老任性,何况,这四五百平米的破独幢别墅,是他颜老省长的。
  出了中堂,前院大到像小学操场那么大。
  不过,全被划分成菜地。
  老爷子坐在院子里,看着两个警卫兵在整理菜地。
  爸爸,这是要扩大生产呢,还是要做什么?
  颜老省长动了动拐杖:那个,菜多,吃不了。啊,现在不是要搞卫生城市吧,我也带个头。
  涵珍说:爸爸的觉悟一向很高啊,城市卫生运动搞到家里来啦?
  可不是,这,我寻思着总是种菜也的确影响不好。你帮我看看,我们弄一个什么园子好?你说种果树,我看不怎么好,没有一样水果是咬得动的,种牡丹花,呵呵呵,这花不好弄。我看,江洲的无花果就很好,涵珍你说呢?
  结果还是种上了能够吃的果树。
  无花果,的确烂熟,没牙也吃的动。
  涵珍已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她才不管父亲有什么创意。
  那,小王,小李,就按我说的办,种上二十棵无花果树,咱们过两年吃无花果,怎么样?
  初冬的院子,青菜长的很茁壮,大白菜开始包芯了。
  小葱小蒜郁郁葱葱。
  唉,谁能想到呢,颜老省长到老了,最向往的是做回农民。
  涵珍忘了还是故意的,她根本不打算告诉父亲,涓若结婚的事。
  就这样吧,等从京都回来,知会他老人家一声就行了。
  涓若的婚礼。
  涵珍人焦刘洋都回来,想到都要发笑。
  涓若的婚礼,哪像是一场婚礼,在江洲这样的小地方,婚礼办的有模有样。
  规格之高,每一场都像是隆重的晚会。
  可是,可怜的涓若的婚礼,女方只有一桌人,男方这边要不是罗莉把她在中央某部门的原同事全请来了,涵珍姑姑呢,跟她一道进京都的,只有三个人。
  好了,涓若这边的亲戚朋友,只有一桌人。
  晏瞳与朱绣的爸爸出了场。
  朱绣与准老公隋廉也来了。
  两个人10天后也要办婚礼了。
  那个,啊?
  他?
  他是?
  隋廉大老板在见到晏瞳老爸的时候,眼睛都瞪圆了,惊诧无比,要不是朱绣在桌底下狠狠地捏他,怕这个见多识广,财大气粗的隋大老板要出丑了。
  你道晏爸爸是什么来头?
  在成都。
  朱绣与隋大老板的一帮富豪朋友聚会时,隋老板问起朱绣的老爸是谁,正好那时电视机里的新闻联播,她老爸正与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们一一握手。
  隋大老板闭上嘴巴,但一个晚上心脏都怦怦怦跳的厉害。
  作为一个民企老板,生意做到达三江,那,见到父母官还是要点头哈腰的。
  何况朱绣的老爸,他未来的泰山大人,这官阶也委实忒大了。
  大到隋大老板做梦都想不到。
  再看看这婚宴,这是国家乡领导干部的觉悟啊。
  不搞大吃大喝,不搞捧场。
  涓若的婚事,那就以涓若的亲戚朋友为主角。
  隋大老板斜眼看看涓若,他的连襟,心下里不服:凭他,不就是长相出众吗?哦,不对,不对,人家不仅貌似潘安,人家还是海归精英,还是官三代。
  哦。
  隋大老板心里打着小鼓,看看身旁的朱绣,越发觉得自己中了头彩。
  晏瞳与罗莉就这么认识了。
  原来,她与她在京都机关虽然没有共事,但年龄相仿,罗莉原先工作的部门,晏瞳还有中学同学。
  地球就是一个村,更不好说中国的官场,问三个人,什么大人物都能攀上了。
  颜涵珍带着她的三个同事在京都玩了两天。
  天天都有豪车接送。
  司机就是个开车的,没有自我介绍姓啥。
  车子来历不明。
  这,就是特权阶层的规矩吧。
  颜家姑姑不知道应该是喜还是忧。
  不知道跟涓若是亲近了还是疏离了。
  涓若就这样,气概在京都,做了一个能力无限,家庭显赫的姐姐的另一半。
  也算是情投意合。
  爱情的力量吧。

  ☆、37,圈套 伪造

  她梦见了谢颐公子。
  到后来她时常梦见公子谢。
  一个人的梦,是她心底最私密处的一种泄漏。
  十月之夜。
  时近夜半。
  风声瑟瑟,犹如鼓琴。
  但见月色之中,两鹤翩翩振翅自南面而来。
  白翅如袍。
  雄壮有力。
  掠过她的头顶,一路向东。
  摘自陈辰《秋妃传》
  唐念约的京都某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真没白当。
  在哈佛女博士,《秋妃传》第二章传来时,她已发觉了一个秘密。
  她抬眼看看父亲,昔日的大文史专家,大学博导,此刻已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脑溢血的后遗症,让他口齿不清,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
  但唐念约不能放弃她弄明白一件事实。
  这就是,唐老斋,从前在大学叫做唐国钧的,他所谓的《枕鹤记》孤本,极有可能不是事实。
  哈佛女生现在的北美某大学的老师,陈辰,她很可能就有《枕鹤记》。
  那么,所谓的汉竹简抄录而来,秋妃,一个宫中女官的日记,很可能就是杜撰的。
  其实,唐副馆长,只要再看一章陈辰老师的《秋妃传》,答案就有了。
  陈辰在北美的某大学校园做老师,她与女儿及老公隔了北美南部的两个省。
  一个月坐飞机去看一回他们父女两个。
  其他的时间,她躲在自己的公寓里,当一名网络作家。
  目前手头上有两部书,一部是杭州湖畔坐着油壁车的《苏小小》,另一半就是她,秋妃。
  在稍后的时间里,陈辰传了第三章节给唐念约。
  因为唐念约说,她的父亲已基本失语,但对陈老师撰写《秋妃传》依旧十分关心,每次,陈辰版本的《秋妃传》都会让他非常开心。
  好吧。
  陈辰的确对网络小说着迷。
  她每天有四五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创作。
  那个热心的查尔斯同事,已不联系她。
  她太奇怪了。
  为什么这么胖还不锻炼?
  查尔斯摇头表示不解。
  看来,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习惯养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但这是在北美,像陈辰这样级别的胖子,算是轻巧型的了。
  不胖。
  胖的不难看。
  以下是陈辰写的《秋妃传》第一部分,第三章节:
  王石山少年出名,青年时带兵起义,立了军功,又文才了得,隧做了官。
  在江洲任知州时,在保护地方文化遗存方面贡献颇大。
  王石山,中原人。
  名如其人,喜欢刻字,每有奇思雅兴,邀请文人墨客作诗勒石,在石壁上刻字作永远保存。
  王石山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
  怪,古人,有点文化的,哪个不与笔墨作伴。
  书法,除了表达内容外,还有艺术特质。
  王石山爱书法艺术,对穹窿山上的天然石头特别留心。
  晚年的王石山,自费邀请当时的金石家及爱好篆刻者,在穹窿山向阳面勒石。
  为了让文人雅士能够看到穹窿山上的摩崖石刻,他开动脑筋,在内容与形式上下功夫。
  至少在王石山的时候,穹窿山就有摩崖石刻。
  记住,以上的内容很重要。
  因为在秋妃提代就有穹窿山的摩崖石刻,后代人的所传承。
  石头上的字,任风吹雨打不能磨灭。
  这才有以后天坑残碑的余波。
  后人对穹窿山摩崖石刻评论很高,谓之:
  而论者谓瘦捷清拔,大字之妙,无过于此。
  穹窿山是土石结构。
  原本山体巍峨坚固。
  怎奈,江洲地处南国雨带,动辄淫雨霏霏,连续几个月不止。
  山体滑坡,造成泥石流的现象,自古以来不计其数。
  有摩崖石刻,后人就有打捞石刻的。
  至少在清代,就有人打捞过秋妃年代的石刻,并有“全本集结而刻之,神情近似”的记载。
  好了。
  秋妃故事的保存,有赖于石刻。
  石刻的功劳不可忽视。
  这也就造成秋妃的故事基本脉络是真实可考的。
  只要有人留心。
  即使在文化被毁灭的年代,只要有人有心,秋妃的故事是可以留存的。
  陈辰是一个文科生,在哈佛又读到文学研究的博士生,引经据典,事出有据,是她做学问的习惯。
  石刻的考证已到有清一代。
  话说到清朝,有人打捞到秋妃时代的石刻。
  至于是什么内容,这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与历史真实问题。
  江洲方面的文史专家,一生都在考究与考证的不计其数。
  到了民国,江洲历史上出了一位大儒家,他说:爱吾乡江山秀美,士民仁善,著于歌咏,艺术华滋,英才辈出。然多年府志未修,上朝的事尚且模糊……
  这位儒家说的是实话,虽然江洲不乏饱学之士,但传承方面,还是忽略了。
  没有一部江洲志。
  新中国解放前夕,有江洲乡人,大名叫做唐国钧的,出身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少年便以文学才华出名,博闻强识,落笔有神,尤其是耐心于经史子集,没有不爬罗剔抉,精益求精的……
  唐国钧立志贡献于乡学,一次他到旻元寺游玩,看到寺庙里的墨竹轩有很多诗人诗集,他于是摒弃一切,日事搜讨,不遑寝食……
  唐国钧后来考上了京都大学文学院,在更大更高的平台,搜集史料,著书立说。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废弃的撷骊阁搜寻,居然看到了一本秋妃诗抄。
  这本毛笔字抄录的秋妃诗集,让唐国钧如获至宝,这一发现,奠定了他在秋妃研究上的建树。
  这一发现,让唐国钧异常兴奋,并从此把他的研究课题倾斜到这上面,那就是研究秋妃。
  可是,接下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唐国钧的人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原配鲍文鸾被逼死,他无意中做了帮凶。
  这一污点,让他人生的高度直降,这一导火线也是他选择出国定居的原因。
  最先勾引他,骗婚的续弦,偏偏不忠于他,让他生不如死,心如死灰。
  到了能够重新做学问时,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好在,唐教授功底深厚,知识丰富,记忆力惊人的好。
  他把从前研究的秋妃传,凭着古文的强大功底,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宫中笔记体小说,写成了类似先秦时的文言体《枕鹤记》。
  《枕鹤记》初稿成后,唐国钧又反复修改,反复从秋妃所处的时代,吸取那个久远时代的文化、歌咏、习俗与气质。
  《枕鹤记》创作,前后长达10年。
  直到唐国钧退休。
  照理唐国钧抛却身前身后名,从此远走高飞,不再问江洲的事,但人不是神,诸多放不下,诸多不舍与不甘心,秋妃仍是他的心事,摆脱不掉。
  唐国钧找古籍出版社,以珍藏的古董换作印刷的费用,目的是为了保密。
  100册《枕鹤记》新鲜出炉。
  每个字都经过唐教授的摩挲。
  每句话都能够背诵。
  唐国钧像迎接一个新生命一样,郑重把这100册《枕鹤记》带回美国,暂时在繁华的城区租了公寓。
  妥善安放。
  那时候,美国的小镇图书馆已非常方便看书。
  有一阵唐国钧天天到美国南部一个人口不足6000人的小镇,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
  他过量的咖啡就是那个时候喝的,他的骨质疏松,就是那个时间落下的。
  可是,有秋妃陪伴的寂寞时光,让他体会到人间的温暖。
  唐教授与小镇图书馆管理人员熟悉后,陆续以个人名义捐过不少自己的藏书,给小镇图书馆馆藏。
  其中就有一本蓝色布封面的线装竖排书《枕鹤记》。
  唐国钧在与原配妻子结婚时,曾经是一位发烧级别的收藏家。
  由他经手的元青花就不下二十几件。
  他知道收藏,意味着藏品越稀少越珍贵。
  最好是独一件。
  唐国钧烧掉了98本自费印刷的《枕鹤记》。
  算是对自己旧生活的告别,心底下也与秋妃告别。
  他是打算不再纠结于秋妃与自己的人生。
  在偏远的美国小镇图书馆,放了一本。
  然后,自己收藏了一本。
  这个地球上,如果还有什么人,华人,踱步到美国南部某个洲某个小镇的图书馆的话,如果这个人酷爱中国古籍,也许这个人能够遇见《枕鹤记》。
  否定,《枕鹤记》便石沉大海。
  它存在于世与没有存在于世,是一样的。
  唐国钧几乎忘了这件事。
  他做过的极其不可理解,极其私密的一件事。
  可是,世事真是奇妙。
  哈佛的女博士,她一个人横冲直撞到了南美的一所私立大学教书,这所大学就在人口不足6000人的小镇附近。
  而且她真的找到了这本书。
  《枕鹤记》,就像一枚沉落千年的月亮,被湿淋淋地打捞了上来。
  不可思议。
  在唐老斋如风中之烛时。
  《枕鹤记》,像一道史芬克斯之谜被破译。
  天意。
  这是天意。
  唐念约看完陈辰的第三章《秋妃传》,已惊愕地说不出话。
  父亲。
  你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父亲的情怀里究竟深藏着什么?
  他看起来如此平静,如此看淡世事,可是,他内心却不是这样的。
  而且,父亲至始至终没有说当年被关在牛棚里,是怎么挺过来的。
  父亲逃到了美国,不愿意见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父亲人生的黑暗那么长,独自怎么走过来的?
  父亲的《枕鹤记》,借秋妃的第一人称,写就的《枕鹤记——一个宫中女官的日记》,就在眼前,是怎样的婉约与凄楚。
  父亲从一开始的激动,变的异常平静。
  唐念约庆幸自己,在退休后,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回到父亲身边,陪伴他。
  “可是,爸爸,你明明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江洲在穹窿山坍陷到江中的区域,打捞过秋妃朝代的摩崖石刻,为什么会花重金,购买夏冬的残碑石刻,就8个字,你花了上万美元…………”
  某一天,唐念约转来转去,又绕到这件事上。
  父亲笑了。
  隐约的笑了。
  果真,唐念约是个聪慧之人。
  她想起什么来了。
  事情做的这么奇诡。
  夏冬在穹窿山天坑,得到了残碑上的8个字。
  他以为这是绝密的,有价值的。
  他第一时间通知唐念约,他仿佛拿定了这8个字的残碑石刻价值连城。
  原来,唐老斋不仅知道这8个字,还知道其他的50多个字。
  这块碑石应该有160个字。
  某天晌午,父亲突然冒出了一句。
  唐念约正低头读报。
  唐老斋生生地说了这句话。
  “什么160个字?”
  “残碑,应该是160个字。”这一句,唐老斋说的异常清晰。
  “爸,爸爸,你能够说话啦?”
  “女儿,我说的是残碑上应该有160个字,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小将们砸烂了,扔到了江底。”
  “爸爸,你见过160个字?”
  “我只记得50多个字。”
  “有故事情节吗?爸爸这么好的记性,如果有故事情节,是会记住更多的……”
  “上古时的汉语,深奥无比,句子精短,没有人能够记住……我记住的50多个字,已是极限。”
  “那,爸,我真的不明白,你为什么明明知道残碑上的字,还要重金买夏冬的8个字?”
  “天机不可泄露,人,总是利己的……”
  “这……”唐念约突然悟到了什么。
  她不想再问。
  父亲一辈子除了负了原配鲍文鸾,这是社会这架巨大的马车碾压的缘故,他只是一只蚂蚁。
  所谓的因果报应。
  所谓的相生相克。
  所谓的——替——死——鬼!
  父亲。
  你其实才是一本最深奥的书。
  你伪造了一本《枕鹤记》,假托是秋妃的宫中日记,吐露的是自己的心声吧?或者是文人做派,玩弄文字,当一种自娱自乐?
  那么,那个情商偏低,智商突破人类智商天际线的陈辰,她读懂《枕鹤记》了吗?她识穿唐老斋的圈套了吗?
  她觉得这文字游戏好玩吗?
  谍中谍,套中套。
  且慢,唐老斋惯常使诈。
  唐念约终于想起,这个终日躺倒在床的老年人,她喊他作爸爸的人,一点也不简单。
  他不是收藏家吗,在与原配鲍文鸾结婚的时候,得到过鲍家托付的几十件国宝级古董。
  那么,古董呢?
  父亲说过,古董是国家的,他捐给国家了。
  那时唐念约在北京,在国人炒房购物的执法下,做梦都想着父亲的古董,可是,父亲从不明说。
  这一度让她崩溃,与父亲每每恶语相加。
  薄凉的亲情丧失殆尽。
  往事不堪回首。
  唐念约知道了《枕鹤记》的来龙去脉,她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但古董去了哪里,古董的来龙去脉,她还是感兴趣的。
  毕竟,那是物质的东西,比起《枕鹤记》这样的故纸堆,古董更吸引她。
  哪怕是一只元青花。
  唐念约的亲生父亲也在美国。
  他是唐国钧的胞弟,大名叫做唐振斋的。
  唐念约因为念唐老斋的养育之情,与栽培之情,从不与亲父亲相识。
  但不排除,当面前这个风烛残年的父亲过世后,唐念约会与亲生父亲有个了断。

  ☆、38,天意 重来

  就像一枚沉落千年的月亮,被湿淋淋地打捞了上来。
  《枕鹤记》的诞生,不可思议。
  在唐老斋如风中之烛时。
  《枕鹤记》里的机密,像一道史芬克斯之谜,被一个留学美国的女生轻松破译。
  天意。
  这是天意。
  唐念约看完陈辰的第三章《秋妃传》,已惊愕地说不出话。
  父亲。
  你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父亲的情怀里究竟深藏着什么?
  他看起来如此平静,如此看淡世事,可是,他内心却不是这样的。
  他看起来比平时更加平静。
  可仅仅是看起来。
  而且,父亲至始至终没有说当年被关在牛棚里,是怎么挺过来的。
  父亲跟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命运突变。
  走出书斋,放下书本。
  离开讲台,低下尊贵的头颅,打扫厕所。
  看人冷眼。
  父亲到了美国后,不愿意见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父亲人生的黑暗那么长,独自是怎么走过来的?
  唐念约的人生也走过了55个岁月,终于懂得去咂摸人生。
  可是,在半年前,这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脾气还着火药味。
  她一向觉得命运对她不公,父亲对她不公。
  她试着了解父亲。
  父亲的《枕鹤记》,借秋妃的第一人称,写就的《枕鹤记——一个宫中女官的日记》,就在眼前,是怎样的婉约与凄楚。
  父亲从一开始的激动,变的异常平静。
  仿佛这本书与他无关。
  唐念约庆幸自己,在退休后,做了这样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