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遥望)-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蒲癸出奔晋国,他的弟弟卢蒲嬖为了完成哥哥交给的任务,自愿成为庆封的家臣。

申鲜虞出奔楚国,后来成为楚国令尹。

齐庄公的忽然遇刺在齐国造成了空前的恐慌,除了大臣纷纷自尽或者出奔以外,剩下的都闭门不出,街市冷落。

谁知道崔杼和庆封下一个目标是谁呢?

只有晏子赶到出事地点,在崔杼的府里,晏子见到了齐庄公的尸体,恸哭不已。而且后来据说晏子还跳了三次,然后才出去。

棠无咎觉得晏子实在是最大的威胁,一定要杀了晏子,才能避免流言。

但是崔杼却认为晏子在齐国素有贤名,杀了晏子容易,但是一定会失去人心。

事实上崔杼对这次事变很有信心,而且他也认为自己能够把持齐国国事。不然崔杼不会在齐庄公去世之后还坦然自若让晏子拜祭齐庄公,甚至没有清理现场,找什么理由。

弑君谋逆在崔杼这是光明正大的。

晏子回去以后找到了陈须无,这时候该商议立国君的事情了吧!

晏子并没有提到为齐庄公报仇,看来他也承认了这个事实。

可是陈须无觉得这事根本插不上筷子,国家重臣有高止、国夏,权臣有崔杼、庆封,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

陈须无出奔宋国。

乱臣贼子当道,陈须无不屑和他们共事。

但是晏子继续寻找高止、国夏,他不是没有高洁的品质,而是为了齐国,他必须忍耐。可惜高止和国夏纷纷表明,这事儿有崔杼呢,不用操心!

晏子叹息不已。

齐国啊齐国,你将往何处去?

在沉默和恐惧之中,庆封行动了。庆封派儿子庆舍,搜捕杀戮齐庄公的坚定支持者,在完成这一血腥任务之后,庆封派人用车接崔杼入宫,又派人接高止、国夏,共同商议扶立国君之事。

三个人见面假惺惺的谦让一番,最后当然还是崔杼提出,齐庄公的长子杵臼,他母亲是鲁国公孙侨如之女,要是立杵臼为齐侯,可以和鲁国搞好对外关系。

三个人表示热烈欢迎与同意,于是齐景公即位。

这时候齐景公还很年幼,崔杼和庆封带领群臣在太庙进行了盟誓。说起来这盟誓的内容可真是秀逗,居然群臣务必和崔杼、庆封一心一意,不然就如何如何!

您这江湖结拜搞到国家太庙来了,阵势不小啊!

齐国太庙的列祖列宗有灵,非得跳着脚的骂死你们这些乱臣贼子不可!

可是轮到晏子说的时候,出现了意外。

晏子并没有按照约定的那么说,而是说如果诸君忠君利于社稷,晏子不能和你们同心同德会如何如何。

这明显是砸场子来的。

崔杼和庆封脸色顿时变了,这不是咒我们不得好死吗?高止和国夏急忙劝说,说您二位今日的举动不就是忠君利于社稷吗?

我呸!

这句话有效的缓解了场面的紧张气氛,崔杼和庆封的脸色慢慢正常了。

此时莒国的黎比公也在齐国,崔杼和庆封还和黎比公盟誓之后,黎比公才回国。

俨然是齐国之主。

崔杼此时才命令棠无咎收敛贾举等人的尸体,和齐庄公共同在临淄北郭下葬,甚至命令减少应有的礼仪,不用兵甲,说是恐怕他们在地下作乱。

真是岂有此理,活着你欺负,死了还欺负?

可见崔杼恨齐庄公之深。

齐庄公的确糊涂,自己犯了这么大的过错,人家都这么痛恨自己了,居然一无所知,还让崔杼担任右卿之位,纯属自找。

第七十二章  一念之差

人心不足蛇吞象,掌握了齐国政权之后,崔杼开始发愁,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看是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但是多年以后呢?

您想的挺周到,除了眼前的还能想到多少年以后的。

这事儿说难也难,悠悠众口谁能管住谁呢?老百姓表面上什么话不说,谁知道会不会把这事儿父传子、子传孙的这么传下去呢?

您真是做了亏心事,老百姓谁有闲心思把这事儿传下去呢?

崔杼觉得要消灭证据,必须找太史。

太史的笔,那是记录春秋流传万代的。

如果有万代的话。

崔杼找到太史伯,说齐庄公得疟疾去世这事儿你记录一下子。

太史伯居然拒绝了崔杼,并且还写明是崔杼弑君。

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接下来就是太史伯的弟弟继任,要说太史伯兄弟几个真是好样的,崔杼先后杀掉了太史伯的弟弟仲和叔,到了季的时候崔杼还亲自劝告他一下,难道等着灭门吗?

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太史的职责,如果失职就为了活着,那和活死人有什么区别?晋国的桃园事件,太史不也是按照事实记录了吗?赵盾有办法吗?

崔杼真没办法了,看来太史这个行业出的都是硬汉子。

崔杼感叹说那我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而为之,就算你写我弑君,老百姓也会宽恕我的。

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太史季捧着竹简出来,正好遇到南史,原来南史是害怕太史季也被害,这段历史真的没人记录才过来的。

职业精神的确是太史最应该秉承的精神,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个社会能够继续发展所拥有的精神呢?

崔杼没办法扭转太史季的心意,到底还是命令贾竖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太史季。

崔杼之后扭转了齐国的对外政策,为了避免再度和晋国发生生死之战,崔杼派庆封亲自告诉晋平公,说我们齐国老百姓啊,其实早就知道那个领导齐庄公不对了!我们要是跟着他以后没好果子吃,这不是已经代替贵国声讨了吗?现在我们的领导,那可是鲁姬的儿子,以后我们齐国一定会改善和晋国的关系,所有侵占的土地全数奉还。

当然崔杼也没空口说白话,还让庆封带去了很多礼品,真金白银的,所有跟着晋国准备讨伐齐国的国家都有份。

这一下子晋平公乐开了花,敢情齐庄公是因为和我们晋国作对才被收拾的?

太爽了!

好,晋平公发令,从此晋国和齐国友好往来。

表面上看崔杼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事实上齐国对晋国投降这却是历史必然。

首先,从实力上说,齐国远非晋国对手。之所以和晋国交恶,那主要是齐庄公的个人原因。

其次,经历了弑君事件,齐国大臣死的死,跑的跑,虽然权力重新集中,宫廷重新洗牌,但是人心涣散无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和晋国挑衅,无异于自取灭亡。

最后,崔杼明白,说出大天去自己弑君终究不为世人所容。如今拉上晋平公,不管怎么说也能打马虎眼,迷惑一段人心了。

内心深处,崔杼还是非常害怕有人伸张正义振臂高呼打倒自己的。要不然崔杼也不会和太史作对,非要太史瞪眼说瞎话了。

过于蛮横,其实是出于内心的胆怯。

真正的勇者不需要用蛮横无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齐国逐渐安定,那些说不清楚的事实,暂时被搁置一边。

可是吴国却发生了惊人的事件。

吴王诸樊再度讨伐楚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一次在路过巢地的时候,诸樊居然命令讨伐巢地。不料巢国的武将牛臣居然一箭射中吴王诸樊,诸樊因此去世。

而吴国大臣们坚持诸樊父亲寿梦的遗言,请诸樊的弟弟余祭即位。不过这余祭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哥哥不是战死的,是为了将王位让给自己故意牺牲的。

巨大的愧疚感日夜笼罩着余祭,于是他日夜祷告,希望自己能够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这道德美好的太不真实了,真要不想做吴王可以辞职啊,干嘛非得咒自己早逝呢?

人总是自私的,不过太自私了恐怕也良心难安。

卫国的孙林父和宁殖联手将卫侯驱逐出境,立公子剽为君。可是宁殖在去世之前终于良心发现,他告诉儿子宁喜,当日的事件主要是孙林父主犯,自己是被胁迫的,希望儿子日后能够将故君迎立回卫国,不然自己对不起宁家的列祖列宗啊!

您快过去了想起来列祖列宗了,难道迎立故君就能洗清自己的罪名吗?

是不是晚了点?

但是宁喜作为儿子自然悲戚中继承了父亲的遗愿。

既然这件事情让父亲在临去世之前还耿耿于怀,那一定是真的。

宁喜成为卫国的左相,可是他的目标是复国。

国家左相为别人复国?

听起来滑稽又刺激。

不过卫殇公多次和诸侯会盟,孙林父又很尽责,所以宁喜居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被逼出奔的卫献公也很着急,时光不等人啊,就这么岁月蹉跎下去,不找机会谁能帮助自己?

卫献公明白,要想复国必须找一个内应,此人必须忠心,还必须有实力。晋国栾盈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果栾盈在绛城有更得力的内应,绝对不会落下那么惨的下场。

卫国目前最有实力的人,孙林父肯定不行,不是他寡人沦落不到这一步。

终于,卫献公决定,只能找宁喜了。

卫献公派公孙丁潜入卫国,说服宁喜帮助自己复国,为了让宁喜同意,卫献公也算下了血本,只要事成,将来卫国就是听宁喜的。自己主持个祭祀就行!

宁喜闻言大喜,这不是和父亲宁殖的嘱托暗合了吗?

难道这真是老天爷安排好的?

可是卫献公给出的承诺实在太诱人了,诱人的宁喜不敢相信。

这世界上如果有一样东西美好的让人不相信,那一定是有阴谋。

宁喜说同意可以,但是必须鱄作证明,这公子鱄为人素有贤名,他做证人,那才能相信呢!

卫献公紧急召见公子鱄,眼看复国有望,就劳烦你跑一趟吧!

公子鱄嘴里答应着,可是就是看不见动静。

卫献公多次催促,终于公子鱄说明,您就真的甘心做不当政的国君吗?明白着忽悠宁喜,我要是去作证人,那不是让我失信吗?这事儿我可不能干。

卫献公赌咒发誓的,那我现在在外面不也是下岗待业吗?只要回国,就算我没当政,那我的子孙后代不也能继承卫侯之位吗?你放心,这次我肯定不忽悠人。

公子鱄听见卫献公如此说,才动身潜入卫国,和宁喜盟誓,说明要是卫献公违背誓约,自己宁愿再也不吃卫国的粮食!

宁喜放心了,开始了下一步行动。

宁喜明白,要成功还得多拉些有力助手。

他果然和父亲宁殖有一样的眼光,他也找到了蘧瑗。

蘧瑗都要疯了,你们爷俩这是闹哪样?

你爹要把最高领导赶走问我能行不,赶走了你又要把人家整回来还问我行不,你们爷俩到底想怎的?

蘧瑗说那时候我都没表态,这时候我能表态吗?

蘧瑗离开了卫国,出奔去了鲁国。

看看,给老实人逼啥样了!

宁喜发扬败不馁的精神,继续拜访大夫石恶和北宫遗,还好这二位都很支持。

可是右宰谷表示了坚决反对,右宰谷认为新君上任十二年,这也没犯什么错误啊!你现在要为故君复国,势必得罪新君,你们爷俩得罪两代君侯,这世界上还能有立足之地吗?

这话听着难听,但是真是这么个理。

难道卫国君侯都由你们父子掌控?

宁喜说那这是我爹临去世留下的遗命,我也不能违抗啊!

当然主要还是卫献公的好处作怪。

右宰谷沉吟半响,说既然你坚持如此,那我们去看看故君现在到底如何再说。

这一次轮到右宰谷潜行到了夷仪,正在洗脚的卫献公一听右宰谷来了,高兴的来不及擦干净脚直接走了出来,这时候来是有好消息吗?

右宰谷却问道,您这回去也不想执政,所谓何事呢?

蒙人吧您?

卫献公说那有什么呢?只要能做卫侯,那我锦衣玉食,前呼后拥,美女田猎的,不用管理国家我还赚到了呢!

这话说完,右宰谷默默的退下了。

这样的领导还说什么说啊!

右宰谷将这些话原封不动的转告公子鱄,可是公子鱄却说那都是因为卫献公现在生活太艰苦了啊!等他复国了,自然能够任用贤臣,治理国家的。

这理由太孱弱了,晋文公出奔那么久,可从来没有拿国家大事不当一回事,卫献公受的苦恐怕还不能和晋文公相提并论吧!

右宰谷一看这位根本就是被洗脑了,于是又去找宁喜说明情况,宁喜说我知道他就是这个德行!但是公子鱄不一样啊,人家是明白人,冲着公子鱄咱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握机会呢?

第七十三章   卫殇公下岗

有钱能使磨推鬼,孔方兄的力量果然庞大。

宁喜有了父亲遗命只是在观望阶段,但是有了卫献公的许诺,宁喜就立马行动起来。

在宁喜准备的同时,孙林父老去了。他和儿子孙蒯移居戚地,剩下儿子孙嘉和孙襄为官。

不多时孙嘉奉命出使齐国,为官在朝的孙氏就剩下孙襄一人了。正巧卫献公派人催促,右宰谷告诉宁喜,机会来了!现在孙氏就剩下孙襄一人为官,只要拿住了孙襄,那孙氏可以一鼓击破!

宁喜早就按捺不住,得到右宰谷的肯定,立刻派右宰谷和公孙丁派军队讨伐孙襄。

又一次政变开始了。

其实孙林父和宁殖一样,虽然政变成功,但是没有一天不为此担惊受怕。谁能担保就没人为卫献公出头?要知道,卫献公还好端端的活着!

孙林父的府邸不但奢侈豪华,而且戒备森严。寻常人家家里有家丁,可是能有上千家丁吗?

孙府有。

不光是如此,孙府还有两位家将,雍鉏和褚带轮流带班巡逻。

这就不是防贼的阵势了。

孙林父这是防范有人攻打讨伐他呢!

果然,当右宰谷带兵到来的时候,既然说不清楚来意,就遭到了褚带率领家丁的无情射击。

右宰谷一点没进去,反倒被射死军士不少。

而雍鉏听说消息也带着家丁前来增援,在孙林父的府邸展开了残酷的巷战,双方各有死伤。

右宰谷一看既然不能获胜,那咱们撤退得了!

不料孙襄非常霸道,居然亲自骑马追赶,而且还用长挠勾住了右宰谷!

这一下给右宰谷吓得够呛,这位来真的啊!

多新鲜呢,您都率领军士攻打了,谁和你闹着玩儿呢?

右宰谷大喊公孙丁救我!

公孙丁是著名的神箭将军,当日没有他拼死护卫,卫献公根本逃不出去。

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公孙丁弯弓便射,正中孙襄胸口!

不过孙家的家丁个人素质非常高,七手八脚居然将孙襄救了回去。

右宰谷狼狈逃窜,宁喜知道反而下定了决心,既然已经射中了孙襄那么孙府里肯定乱作一团了。这功夫反正已经和孙氏结了死仇,撤退也不顶用,不如今夜偷袭,如果成功便好,不成功那就连夜逃跑吧!没有二话!

关键时刻,宁喜的脑子好使了不少。

他派人打探孙府消息,探子汇报说,听见孙府里哭声震天,只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宁喜更加高兴,什么事情,肯定是孙嘉哏儿屁了!

话没说完,北宫遗建议赶紧抓住机会,攻打孙府。

三更时分,宁喜率领北宫遗、右宰谷、公孙丁等人,发全部军士攻打孙府。

孙府里正哭得昏天黑地,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宁喜的军队已经攻入了大门。

人心散了。

孙襄一死,所有的人都觉得不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该往何处去?当日孙林父驱逐卫献公的事情,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如今这一出,难说结果如何。

雍鉏号召家丁抵抗的时候,家丁们已经作鸟兽散,自谋出路去了。

雍鉏一见大势已去,从后墙逃跑前往戚地报信,而褚带则被乱军杀死。

天亮的时候,宁喜觐见卫殇公。

他不是空手去的,带着孙襄的首级,说明孙氏阴蓄力量,力图不轨,如今孙襄已经伏诛。

卫殇公被吓得面无人色,孙氏谋逆?傻子都知道孙林父帮助自己登基,十几年孙林父安然无恙,到现在老了老了他命令儿子谋逆?

卫殇公说寡人怎么不知道这事儿呢?寡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事儿,那你来见寡人意欲何为?

这话说的很明白了,宁喜忽的站了起来,事到如今也不必避讳什么,直接说百姓思念故君,请您退位!

太伤人了!

怎么你拎着个人头了不起了,见面就让寡人下岗吗?还说的这么直接?

卫殇公也怒了,你私自杀害国家大臣,你才是乱臣贼子!寡人就是死了也不会受辱!

卫殇公居然在愤怒中挥舞着武器追逐宁喜!

眼看宁喜要糟糕,可是大门打开之后,卫殇公傻了,外面密密麻麻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士,这些沉默的人一点点逼近,卫殇公无路可逃,束手就擒!

世子角听说宫内有变故,却被公孙丁直接杀死。

宁喜命令将卫殇公带到太庙毒死。

这一点挺让人迷惑,是想告慰卫献公的祖宗宁喜为卫献公出气了,还是想告诉卫殇公的祖宗,宁喜不怕你们,当面毒死你们的子孙?

因为卫殇公和卫献公是一个祖宗啊!

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宁喜派人召集大臣,商议恢复卫献公的工作。

可是有一位始终没到。

这位正是卫成公的儿子、卫文公的孙子太叔仪。有人问太叔仪,这样的关键时刻您不去合适吗?太叔仪说无论哪个都是我们卫国的国君,对于国家而言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幸的,难道我还要亲自去参与吗?

宁喜将卫殇公的家属迁移出宫,隆重准备迎接卫献公。卫献公心急如焚,三天时间赶到卫国。

这时候看出来有人有眼色了,大夫公孙免余前去境外迎接卫献公,卫献公见了公孙免余唏嘘不已,想不到我们还能如此见面,还能做君臣啊!

从此公孙免余得宠。

真想问问卫献公,当年你被驱逐的时候,当年你流离失所的时候,公孙免余在哪儿?有消息吗?

各位大夫迎接卫献公,卫献公在太庙祭祀,祖宗们,我回来了!

太叔仪还是没有参加这次仪式。

卫献公心里不满意了,难道你对我有意见,不想让我回来?卫献公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算了,于是派人责备太叔仪。

太叔仪居然俯首认罪,但是他说当年您出奔的时候,臣没有跟随您,这是第一罪;您在外的时候臣不能为您通报消息,这是第二罪;等到您筹划回来,臣也没能参与大事,这是第三罪。臣实在无颜以对!

太叔仪说完了就准备出奔。

能说实话的人,总是好人。

卫献公也为之感动,亲自前去挽留,太叔仪老泪纵横,请求卫献公就收敛了卫殇公吧!

或许只有真正的亲人才会为骨肉相残痛心,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伤害了哪一个,都让人无法接受。

卫献公答应了太叔仪的请求。

所有帮忙的人开始分红利了,卫献公倒非常大方,他封宁喜做卫国相国,而且是独一无二,并没有其他人能够插手,卫国国政全部委托宁喜一人,又增加宁喜的食邑三千室;北宫遗、右宰谷等人都升官进爵,而公孙无地和公孙臣的父亲为了卫献公死难,他们也都进位为大夫;卫献公还召回蘧瑗,其他大臣则不变。

可是那个最大的敌人还在。

孙嘉出使齐国归来,听说了孙襄的变故,直接回到的戚地。

这样的事情,孙林父不会就这么算了,但是他也不会直接和卫献公和宁喜拼命。

孙林父要假手他人报仇雪恨。

他派人前往晋国,说明自己愿意将戚地归附晋国,只要晋平公能够为孙氏报仇伸冤!

晋平公派出三百军士帮助孙林父。

这其实有点欺负人,三百军士就想和卫军作战了?

孙林父命令这三百晋军驻守茅氏之地。

孙蒯忧心不已,这人也太少了,这样还能打仗吗?

孙林父却笑了,只要晋军出兵,哪怕只来一百呢,我们让他们去驻守茅氏之地,倘若卫军杀了晋军,你怕晋平公不发兵吗?还是怕晋平公不发大军呢?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孙林父并不觉得晋军人数太少是不诚心帮助自己,他是想办法挑起卫国和晋国的矛盾。

而宁喜却觉得晋军只有区区三百,实在不足为惧,居然派出卫军攻打茅氏之地。

殖绰奉命带领卫军千人讨伐晋军,果然三百晋军难敌卫军,被血洗茅氏之地。

孙林父派孙蒯和雍鉏出兵救助茅氏之地,可是他们听说殖绰是齐国有名的勇将,所以根本没敢照面就回来了。孙蒯汇报说,宁喜派出的殖绰老厉害了,根本打不过。

孙林父这次大怒,一个殖绰就把你们吓成这样,还能指望什么?必须出军,如果不能获胜,永远别回来了!

孙蒯心说爹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打不过就是打不过么!

这事儿还得和雍鉏商议。

雍鉏说这殖绰勇冠三军,我们要真想赢他,那必须是用计谋。

雍鉏率领一百卫军,只是见了殖绰,掉头疾跑。

殖绰一看,这家伙是吓破胆了吧!一百多人,不用再叫别人了,殖绰率领亲随紧追不舍。

雍鉏直接奔树林去了,殖绰这时候心里警惕了,别是有陷阱吧?仔细一看,土包上站着二百多人,一个武将正指着自己鼻子骂呢,这不听还好,一听给殖绰气的够呛,这人说自己是齐国混不下去了,跑到卫国骗饭吃的!

殖绰大怒,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孙林父的儿子孙蒯!孙蒯?殖绰一听毫不犹豫,抓住了他孙林父又少了一个帮手!

殖绰命令驱车前进,这山路难行,战车走的歪歪扭扭,却正好把殖绰掉在一个大坑里!

这下子完了,困兽犹斗,掉到坑里怎么斗?

孙蒯命令左右一起放箭,殖绰命丧九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