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儿个确实值得高兴,虽然一开始的那场戏看的有些虎头蛇尾的意思,让人不太尽兴,但是后来跟温体仁商量的事儿却是让人怎么想怎么乐呵。
  别管温体仁他们针对于举人那方面商议的结果如何,哪怕仍然保留下一些土地的免赋税特权,只要把秀才免赋税的特权给去掉就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毕竟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而从举人再考到进士就更难了。
  反正崇祯皇帝打定的主意就是每年只要三百个进士,多了不要。
  当然,这三百个指的是正儿八经的考八股文章的进士,不包括格物科与明律、明算这三科的进士。
  这三科的越多越好。
  人才的流动,不止是向上,同时也会向下,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是由上向下扩散的。
  朝廷能用的人就那么多,剩下的难道真就混吃等死了?
  明显不太可能的事儿。
  到时候,必然就会有大量过剩的人才,尤其是明算和格物科的人才会流入民间。
  这些人不管是去当个账房先生也好,或者是去当个师爷也好,或者是去干点儿其他的什么,最起码起步就要比秀才高的多。
  同样的,在民间受到的待遇也会好的多。
  这些人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带动民间更多的人去考明算、明律和格物科。
  这才是崇祯皇帝隐藏最深的目的。
  既然民间主动去学习格物和算学什么的人才不够多,那就搞出点儿事情来,由上而下的逼着他们去做出改变。
  更何况这种改变是良性的,而且只要出现,就很难再收回去了。
  崇祯皇帝闹心的事情算是解决了,可是京城之中的秀才和举人老爷们可就开始闹心了。
  沈颢与王永忠辩论之事原本就传的沸沸扬扬的,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伙人来了个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就值得好好的研究一下了。
  而后面传出来的消息则更吓人了。
  八十亩的优待田要取消掉?
  举人只给五十亩,而且严禁投献之事?
  彼其娘之,老子十年寒窗,裤子都脱了,你就给老子看这个?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加上举人和进士,其实也不成。
  更别说这些人还没有胆子去造这个反。
  而且更缺德的是,在仅仅几天之后,这事儿就变成了官方传出来的正式消息。
  大明半月报上正式刊文,对于优待田这事儿大书特书,仿佛不取消优待田,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不远一般。
  如今的大明半月报可不是刚出来的时候那样儿,被天下人当成一个茶余饭后的乐子来看。
  现在基本上都知道这大明半月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幕后真正的大老板又是谁。
  现在在天下人的眼中,大明半月报这玩意就跟朝廷的邸报一样,属于官方的喉舌。
  只是邸报属于正式版本,而大明半月报则属于预告性质。
  反正都是崇祯皇帝的。


第393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哪怕是士林间哀声一片,可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最后的结果就是秀才被免去了八十亩优待田的待遇,其他的诸如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特权则是被保留了下来。
  举人老爷们相对好一些,保留了五十亩的优待田。
  但是严禁投献之事的发生,一旦被发现,则立即收回优待田,夺回一切的优抚政策。
  其实上,所保留下来的优待政策,基本也就是上安慰性质。
  免除徭役这玩意就是个大坑。
  崇祯皇帝现在有没有征发徭役?
  有,但是征发徭役不强制,而且也是给钱的,而且所有苦活累活有危险的全是安排的俘虏在干,大明的百姓干的都是一些轻松而且能拿到钱的活计。
  等于是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干徭役的活有钱拿,不干也没事儿。
  跟免除了没什么区别。
  至于说见官不跪,随便哪个卫所士卒也不用跪。
  等于说,保留下来的这些个优待基本上都是些安慰性质的,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用。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多少傻的存在,尤其是读书人中间。
  虽然这些人蠢起来的时候比正常人犯蠢更可怕。
  王永忠和蒋皓东等人都把这事儿看的挺清楚。
  所谓保留下的优待,也就是个名誉问题。
  几个与王永忠走的比较近的,就开始聚在了一起,研究起了对策。
  当然,造反是不可能的,后果太严重,太吓人了。
  但是不造反,却也不代表就一定得坐以待毙。
  端着手中的酒杯,王永忠沉吟道:“现在唐王殿下开国于新明岛,正是需要人手之时,我等既读圣贤书,自当广传圣人之教化于天下。王某不才,打算向唐王殿下自荐,去新明岛打混一番。”
  蒋皓东笑道:“是极,是极。自古就有千金市马骨之说,唐王与秦王、庆王三位殿下在新明岛上开国,随着去的皆是些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正是需要我辈读书人之时。”
  同为王永忠至交的郭诣修笑道:“那便去,正所谓男儿仗剑行四方,此正当时也。”
  王永忠打的主意很简单。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崇祯皇帝在大明胡来一气,视名教弟子如猪狗,那就干脆去新明岛,反正那里也是大明的土地。
  而且唐王朱聿键带过去的,净是些目不识丁之辈,离了读书人的教化怎么成?
  正好这狗皇帝不是还在大明半月报和邸报上面呼吁读书人去新明岛么,那便去。
  等到大明的读书人都去了新明岛,看谁来替这狗皇帝治理国家!
  到时候,那狗皇帝就知道我等读书人的重要了。
  一时之间,气氛倒是有些热烈了起来,众人纷纷出言献策,开始研究着如何去新明岛,接着又展望了一番新明岛的气象。
  只是乐极生悲,众人正商议间,酒楼的房门就被人推开了,伴着一起传来的还有一阵放肆至极的笑声。
  王永忠心中大怒,正欲开口说话,当看到来人服饰的时候也就悄然的把嘴巴给闭上了。
  飞鱼服,绣春刀。
  踱着八字步进了门的关步看着在场之人,笑着问道:“哪一位是蒋皓东,自己站出来。”
  见其他人都盯向了自己,蒋皓东纵然是头皮发麻,心中暗骂不止,也只得站了起来,强自镇定道:“在下便是蒋皓东,不知?”
  关步却是没有理会蒋皓东的问话,而是直接向着身后的锦衣卫校尉们一挥手,吩咐道:“带走!”
  王永忠喝道:“且慢!”
  见两个正欲上前抓蒋皓东的锦衣卫校尉停下了脚步,王永忠便问道:“不知道蒋兄弟所犯何罪?锦衣卫拿人,可有驾贴?”
  关步从怀中掏出两张纸,示意一个锦衣卫校尉拿给了王永忠后才道:“且看清楚了,一份是革去蒋皓东功名的文书,乃是学政所出。另一份是驾贴。”
  王永忠细细看了两份文书,又递给了蒋皓东之后,才无奈的道:“蒋兄弟?”
  蒋皓东接过文书看过后,已经是面如土色,口中讷讷不能言,两腿战战直发抖。
  关步见状,便吩咐道:“带走。”
  直到蒋皓东被带出了屋子,关步才望着众人,皮笑肉不笑的挤出了一声“呵呵”,随即便扬长而去。
  蒋皓东就此被带走,而王永忠又没有多说一句话,剩下众人皆是好奇不已。
  郭诣修好奇的道:“王兄?”
  被郭诣修的声音惊醒过来的王永忠神色颇为复杂的道:“蒋兄自己找死,有人投献了土地之后,被他使了法子设计赚了去,连命都没有保住,如今东窗事发,却是谁也救他不得了。”
  郭诣修却愤愤的道:“纵然如此,也应当是顺天府前来拿人,锦衣卫如此横行,这眼中还有王法么?”
  王永忠神色淡然的道:“那又如何?不过是杀鸡儆猴罢了。蒋皓东就是那只鸡,我等,呵呵。”
  虽然王永忠的话没有说完,可是在场之人心里都清楚,自己这些人就是猴,就是要看着那只鸡被杀掉,然后看看还有没有哪只猴敢乱跳。
  在众人神色都有些戚然,王永忠干脆道:“罢了,罢了,还是去新明岛吧。”
  一行十余人去新明岛的过程很顺利。
  而且不止是这十余人,大明其他的选择了去新明岛的士子们的申请也很顺利。
  不管是学政还是官府,都很快痛,直接将优待田等收回之后,就给开具了出海文书。
  拿着出海文书往松江府去,然后等着郑芝龙什么时候从新明岛回来就把众人运送到新明岛。
  去就去呗,去多少也不心疼。
  反正崇祯皇帝觉得谁愿意去谁就去,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嘛。
  大明朝人多的是,尤其是社学的存在,就注定了以后读书人绝对不会少,想要当官的更不会少,少个区区几百几千个脑袋瓜子进水的,有个屁的影响?
  再说了,真当新明岛就是那么好混的了?
  这些个蠢蛋都能想到的事儿,崇祯皇帝表示自己堂堂皇帝会想不到?
  朱聿键有那个胆子敢随便更改朕的旨意?
  现在真正让崇祯皇帝闹心的还是小冰河气候带来的天象失常,不是这里涝了就是那里旱了,总之是没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省心。
  比如陕西。
  自从上一次崇祯皇帝跑到陕西西安府浪了一圈之后,地瓜这种神奇的东西就开始了无止尽的蔓延,凡是能种的地方都给种上了。
  百姓也想着自己能延年益寿。
  幸好这玩意对于水份的需求不大,或者说比其他的诸如麦子一类的要小许多,所以哪怕是陕西接着旱也无所谓。
  托建奴的福,尤其是那些在陕西死掉的建奴们的福,整个陕西境内大部分地区的河道桥梁都被梳理的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不断的打井,这事儿不让建奴干,大明的百姓们自己挽起了袖子自己上,建奴要用在其他的地方。
  老天爷不就是不下雨么,这些该死的贪官,总是不让皇帝陛下省心,惹得老天爷都降下干旱以警示皇帝了,真是该死。
  只是皇帝再英明,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贪官们都杀官,且忍忍吧,毕竟皇帝做的已经够多了。
  老秦人再一次发挥出了战天斗地的精神,不就是不下雨?老子打井取水,十米不出水就挖二十米,不行三十米,实在不行五十米也得挖。
  总之就是不让皇帝陛下再操心了。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在陕西收买民心的那几波作法确实到位,不管是现场凌迟了沈修庭,还是炮决了倒卖粮食害民的知府,反正是成功的陕西的民心给心买住了。
  再加上厂卫暗中散布出来的各种谣言,比如老天爷是因为朝中有贪官违背了皇帝的意思,所以才降下来灾祸警示天子;
  比如皇帝为了陕西的灾民,一顿饭只吃那么一个菜一碗饭;
  比如皇后娘娘为了能让陕西的灾民多吃上一碗粥,连自己的裙子都是露着脚面的;
  比如皇帝把自己的内帑都拿出来向属国购买粮食往陕西运给灾民吃。
  等等此类的谣言几乎三天两头的就能听到,而且花样推陈出新,让人不信都不行。
  毕竟出自于段小荣和陈默等人之手,一个是进士出身的御用文人,另一个写小黄文《布木布泰秘史》那也是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大牛人,编些这样儿的段子简直不要太简单。
  陕西民间的热情很高涨,三边总督杨鹤很惆怅。
  施凤来那个混账东西有什么牛逼的,不就是因为抱大腿抱的好,投了魏阉的门下,又事事顺着陛下的意思来,所以现在就成了九州岛第一任总督?
  凭什么啊,论到拍马屁的本事儿,咱老杨要是拉的下脸,还有他施凤来什么事儿?
  论到施政能力,自己堂堂的三边总督怎么着不比他一个高居庙堂的嘴炮党要强的多?老子能甩他八条街出去!
  同样很惆怅的还有洪承畴。
  自己不就是依着皇帝陛下的暗示多杀了些反贼?
  现在三边总督杨鹤是怎么看自己都不顺眼,处处给自己找别扭,现在搞的自己恨不得上封奏疏外调到其他地方去算了。
  当真是彼其娘之。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是太讲究,当初暗示洪某杀俘的可是您老人家,现在您老人家去哪里了?
  还记得延安府的洪承畴么?
  陕西的杨鹤和洪承畴无限怨念,远在新明岛的朱聿键也是头疼不已。
  还是吃给闹的。
  一些个不知死的,把那长的挺好玩的小东西抓来吃肉也就算了,可是有些个混账东西本着吃啥补啥的精神,直接就把那小玩意的肝给吃了。
  现在一个个的全都口吐白沫,拿着大粪汤子一顿猛灌之后,全躺床上去了。
  他娘的,这些个混账东西能不能挺过去还不知道呢。
  朱聿键始终就搞不懂,明明也没缺了吃的,怎么这些个混账东西对新的东西就那么好奇,非得啥玩意都得尝一尝?
  而且尝一尝也行,你们就他娘的不知道先牵条狗,弄只猪过来试吃一下?
  起码猪和狗吃了没问题你们再吃啊混账!
  现在好了,一下子躺下了十来了,真是彼其娘之!
  家家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不止是杨鹤和洪承畴头疼,也不止朱聿键头疼。
  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也不怎么高兴,同样也是因为吃给朕的。
  放下了盛着碎冰的碗,崇祯皇帝叹息道:“太热了,什么东西都吃不下。”
  难得的,崇祯皇帝带着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还有婉妃完颜玉卓在御花园中赏花。
  听到崇祯皇帝的抱怨,周皇后笑道:“偏陛下是个挑嘴的,往年没有这许多冰的时候也过来了,如今倒是少不得了?”
  崇祯皇帝心中哀嚎一声,谁能知道朕心中的苦!
  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大明崇祯三年的夏天。
  放在后世,这时候不应该是生蚝扇贝小龙虾,花生毛豆羊肉串吗?
  可是那些该死的御厨怎么就不能给朕弄出来这些玩意尝尝啊混账!
  还有那冰镇的啤酒,肥肥的大腰子,烤韭菜,反正现在是没得吃了。
  别了,后世的吃货们好好享受夏天吧,别想着穿越了,穿越了也别当皇帝,换个职业挺好。
  比如蓝田侯云烨,人家就能弄出来烤肉尝尝,自己随便发明多少菜式自成体系都没有问题。
  自己就不行了,堂堂的皇帝跑去干厨子的活,这事儿一旦传出去,不用想,弹劾的奏章都能把自己埋起来。
  自己再怎么胡来,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把弹劾自己的大臣们给干掉吧?
  那可就不是暴君,而是昏君了。
  不过,没有那些东西吃也没关系,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告诉御膳房,今儿个不用再弄那许多菜了,弄只羊来烤,就在这御花园。还有,请皇嫂一起过来用膳,让御膳房再弄几个清淡的小菜过来。”
  可惜了这么好的时节了,再弄上台电视,整几场比赛的直播,别管什么玩意,那气氛可就上去了。
  如今不成了,只能简单的吃个烤全羊安慰安慰自己的肚子就算了。


第394章 好好过日子不行吗?
  崇祯皇帝整了只烤全羊安慰自己没办法撸串看直播的心,顺便诅咒了一番后世的那些家伙们看直播没信号,大保健遇人妖,一边把金黄的羊腿啃的满嘴流油。
  但是有的人就不太嗨皮。
  朱聿键和朱倬纮,还有朱存机三个渣渣聚的一起的颇多,但是同样的,没办法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比如烤乳猪。
  就算是郑芝龙玩了命的往新明岛上面运东西,实际上一次也送不了多少,基本上还是以人为主。
  所以注定了想要吃一顿烤乳猪的三个渣渣只能看着猪圈里来回跑的小猪仔儿流口水。
  这玩意不多,吃一个少一个,三个渣渣再傻也知道这时候吃了以后再想吃就会更费劲,所以倒也能忍的住。
  但是令三个人头疼的不止是这一个问题,还有关于新明岛土著的问题。
  就像是崇祯皇帝所说的一般,死了的蛮夷才是好的蛮夷,活着的都应该去死。
  这三个渣渣对于这句话是很认同的。
  随着郑芝龙一趟趟的向着新明岛上面运人,大明在新明岛的人已经接近了十万之数。
  俗话说人一上万,无边无沿,更何况是十万这么巨大的数字了。
  三个渣渣聚在一起就商量开了——主要还是讨论一下对于土著应该怎么办。
  朱聿键最先开口,给整个事情定了个调子:“陛下的话,反正你们两个也都清楚。现在咱们大明在新明岛上的人数已经近十万,以后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这岛上原本的蛮子该怎么处理,你们心里得有个数。”
  朱倬纮首先响应道:“王叔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办,陛下不是总感叹汉家血脉只余三分么,咱们就从新明岛上开始折腾一番也无妨。”
  朱存机道:“无妨倒是无妨,只是这岛上的蛮子也不在少数吧?”
  见朱存机的目光望向了自己,朱聿键的侍卫头子张建英便躬身道:“回王爷的话,岛上的蛮子大概有数百个部落,加在一起也有几十万人。”
  朱存机嗯了一声,点头道:“几十个部分,几十万,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真要弄起来,只怕是真不太好弄。”
  说完之后,朱存机又咽了口吐沫,喉结抖动间,接着道:“当初倒是多亏了王叔,咱们偏向了这岛上的蛮子,否则的话,如今形式如何倒也真不好说。”
  朱倬纮也赞同道:“不错,几十万的蛮子,杀起来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功夫,而且咱们向大明说的也是发现了殷商遗民来着,如果突然间翻脸屠杀掉,只怕天下会物议纷纷罢?”
  朱聿键沉着个脸,却没有说话。
  几十万的土著,真要杀起来其实也简单,毕竟现在杀人的手段多的是,又不用一刀一刀的去砍。
  比如用火炮轰上几发,一炮下去就是死一片,方便的很。
  可是这些蛮子分布在整个新明岛上各处都是,并不集中。
  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如果说现在直接就开始消灭岛上的蛮子,那倒是不用担心别的,只要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屠过去就行了。
  但是,就算是几十万头猪杀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到时候走脱了一番个蛮子藏在暗处与大明为敌,那可就恶心的很了。
  至于几十万蛮子的死活,朱聿键跟着崇祯皇帝混的时间比较久,倒是不怎么放在心上。
  想了想,朱聿键便开口道:“几十万蛮子么,倒也不是多大的事儿。武安君当年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事儿都干了,咱们杀上几十万的蛮子算得了什么。”
  事实就是这样儿,朱聿键当初问崇祯皇帝对于不听话的印度原住民该如何处理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是这么回答的。
  武安君,就是人屠白起,统率秦国军队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赫赫战功不是他出名的原因。
  真正让他一举成名而名留史册的,是这家伙长平之战胜利之后一举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
  崇祯皇帝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很简单——武安君杀的还是同为周天子子民的赵国降卒,区区蛮夷不过是刚刚从树上下来的野人,刚有了三分人样而已,尽管杀就是了。
  杀多了也就老实了。
  朱倬纮和朱存机也表示赞同。
  几十万的蛮子而已,杀了也就杀了,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好在新明岛上面立足,所以才留着没有杀,反而说他们是殷商遗民。
  现在大明在岛上的实力已经差不多了,也差不多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
  可是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面。
  大明现在在新明岛的实力绝对不算弱,接近十万人里面,有八万多人都是能操刀子砍人的士卒。
  虽然这些士卒原本都是些灾民放下了锄头拿起了刀箭火铳,可是经过训练的士卒就是士卒,就像狼始终是狼,永远不可能吃屎一般,这些个士卒也是,哪怕是以后再放下了刀箭,那也是士卒。
  可是八万人对上几十万的蛮子,胜算很大,或者说是稳操胜券。
  但是问题在于蛮子分成了几百个部落,并没有聚集在一起。
  而跟朱聿键等人混在一起的蛮子头领,也不是朱聿键等人一开始判断的那样,是整个岛上的蛮子头领,而是一个比较大的部落的头人而已。
  这种情况下,朱聿键就没有办法把岛上所有的蛮子都弄到一块儿去。
  而蛮子聚集不到一起,就没有办法一次性的处理干净,肯定会跑掉一些,然后再掉过头来跟自己为难。
  而且现在朱聿键等人自觉对于岛上的情况虽然了解的已经差不多了,但是肯定还有一些比较隐秘的事情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有时候还真就得倚重一下岛上的蛮子们。
  这倒不能怪朱聿键忙着卸磨杀驴,主要是郑芝龙这一次来所带过来的消息让朱聿键和朱倬纮,还有朱存机三个人头疼。
  大明有两千多个读书人,不是举人就是秀才的读书人也要来新明岛,而且其中还有近百个同进士出身的读书人。
  跟崇祯皇帝混久了,朱聿键清楚的知道这些个读书人都是些什么尿性——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说的就是他们。
  想了半天,头疼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