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证没有了张献忠李自成,就一定不会出现赵献忠和王自成?
  还是那句话,玩的一旦太大太过火,原本的好事儿就会变成赌国运的举动——除了倭奴们动不动就喜欢赌国运之外,没听说过哪个国家首脑喜欢干这种事儿!
  听到崇祯皇帝的话,郭允厚当下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贱籍和隐户等一起算上,那我大明百姓人口当在万万数以上。但是陛下想要知道确切的数字,却是需要一两年,甚至于两三年的时间去统计?”
  既然崇祯皇帝想要玩人口普查,那就玩呗——反正人口越多,户部能收到的崇祯宝钞也就越多,人头税什么的可都是银子!


第589章 祖制是个好东西
  郭允厚也知道大明的隐户,逃户,贱籍百姓太多,多到自己根本就查不过来的地步。
  别说自己区区一个户部了,就算是动员了全天下的官府一起查,估计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查清的。
  要知道,大明的户籍制度一直都很坑人——军户一直是军户,匠户一直是匠户,代代相传。
  但是众所周知,大明的户籍制度让很多人都吃了大亏,而且无处申冤,于是就有很多人想要脱离这个户籍制度。
  但是想要脱籍何其难?不使银子能脱籍?有银子的还用琢磨着脱籍?
  事情似乎在这里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没银子的就想办法脱籍换个活法,有银子的又不在意了。
  但是周树人曾经就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比如说名下有土地又不想交赋税的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找自己家或者乡里靠谱一些的读书人,把土地投献过去就行了——可是这样儿一来,自己家的民籍就算完犊子了,变成了奴籍或者是隐户。
  还有大量的不想当军户,不愿意一辈子在卫所里面吃不饱还穿不暖的人,干脆选择了当逃兵——然后就变成了逃户。
  还有些把路引搞丢了,回不去家又无处可去的,自然也就变成了逃户。
  最后一种则更操蛋——为了避免多交赋税,家里不管生多少孩子,后面的都统一叫小二,打死不承认自己家到底有多少孩子。
  反正也分不到田地,为什么还要交赋税?
  于是,无数个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什么的就都成了小二,最后就成了隐户。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允厚一直就没有想过什么人口普查——反正每年都在增加,查不查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根本就查不过来。
  而且跟崇祯皇帝的担心一样,郭允厚也是有些投鼠忌器的感觉,不敢随便的就搞出人口普查这种大动作来。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土地的利益是最被看重的——但是光有土地有个毛用,还得有人才行!
  比如某些特殊的行业,比如青楼楚馆,比如那些暗黑工坊,这些贱籍或者没有户籍的人,死了往外一扔就行,根本就没有人关心。
  尤其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都知道崇祯皇帝爱民如子——哪怕是崇祯皇帝仅仅是想要刷个名声,地方官府也不敢在这种事情上怠慢,必须得拿出足够的态度来才行。
  那应该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呢?
  很简单,对于百姓们足够关心就行了——偶尔替百姓们上书朝廷,要求减免个赋税啥的很正常吧?百姓莫名其妙的死了关心一下很应该吧?
  多来上这么几回,自己的官声是不是就好了?想要上升是不是也更容易一些了?
  毕竟,崇祯皇帝手里可是有着厂卫这种大杀器,谁也不希望因为几百百姓的事儿就被锦衣卫盯上,然后导致自己人头搬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的黑心工坊还有地主什么的就很头疼——原来不值钱的泥腿子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金贵起来,官府时不时的就关心那么一下,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这钱还能不能赚了?
  但是鲁迅曾经就说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府关心那些泥腿子是吧?那咱们找没有户籍的来试试?尤其是那些外族的蛮子们,好像没什么人关心?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以后,后面没来得及吃最大最肥螃蟹的那些人自然也就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没有大明户籍的人,不管是汉人还是蛮子。
  当这些没有户籍的人上告到官府以后,官府的第一反应就是:本官堂堂青天大老爷,是要为民做主的!
  然后第二反应就是:没有户籍册子的算什么民?开什么玩笑?是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的都能说自己是大明百姓了?
  不知道城中的那个什么有钱的蛮子们,为了得到个大明户籍都打算塞上几万两的银子了?
  当然,本爱清廉如水,这蛮子的钱肯定是不能收的,户籍自然也就不能给他们。
  拿钱的都没有户籍,本官都不拿他当人看,你们这些没有户籍的还想要跟大明百姓一样的待遇?
  醒醒,别做梦了!
  这些没有户籍的人没有官府撑腰,在那些黑了心的工坊和地主手里能得到什么样儿的待遇,似乎很简单就能想象到了吧?
  甚至于,崇祯皇帝在号召百姓们移民去吕宋和爪哇等地的时候,这些隐户逃户想要去吕宋都不行,因为官府不承认!
  可是大明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处于这种状态!
  这么多的人口不搞清楚了,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心里不痛快,而且很多计划根本就没办法实施下去。
  听崇祯皇帝和郭允厚有些三言两语就能把人口普查这事儿给定下来的意思,温体仁当下便躬身道:“启奏陛下,清查人口,历代皆有,然则我大明自有国情在此,自然与历代所不同。我大明户籍之制乃太祖高皇帝所定,以辩贵贱、正名分,使之代代相传。如今陛下清查人口,若无甚改变,隐户一样还是隐户,逃户一样还是逃户,岂不有违陛下之初心?”
  崇祯皇帝自然也清楚这一点。
  洪武十一年后开始编制户籍册子,因为送往户部的册子用的是黄色封皮,所以又被称为黄册——自从有这玩意开始,就每隔十年大造一次,也就是由各地方官府统计,然后送往户部,最后存于南京后湖。
  事实上,早在正德年间,黄册制度已经出现大量的欺瞒丁户、赋役不均的现象。
  为此,万历九年施行一条鞭法,将以人丁作为征税依据改为以田亩为征税依据。
  一条鞭法尽管增加了田赋,却使得人丁问题不再成为官府关注对象,农民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造成人口统计越来越难。
  虽然说后来一条鞭法被废,但是这人口统计反正是越来越难了。
  尤其是到了崇祯年间,有户籍的宝贝的跟什么似的,没有户籍的想要上个户籍简直难如登天。
  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才道:“其实,朕有意给逃户、隐户都上籍,另外也有意把户籍制给废除,比如不再区分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
  事实上,大明的户籍制度很操蛋。
  在大明开国时所定下的户籍制度中,就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农户、儒、医、阴阳)、军户(校尉、力士、弓铺手、军匠)、匠户(厨师、裁缝、马船)、灶户(盐户)、商户、儒户、驿户等。
  除了上述人口外,还有宗室人口、荫蔽人口、少数民族人口。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市籍也被纳入其中。
  问题是,以后出现了卖保险的,是不是得弄个保险户?出了程序猿可怎么办?
  按照PHP、JAVA、C++来分户?
  别扯蛋了,明显就是不现实的事儿!
  而且凭什么当兵的就世代都得当兵?凭什么工匠的后代就只能当工匠?老子想读书了行不行?老子想从军了行不行?
  温体仁自然也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沉吟了半晌后才开口道:“陛下,先不说改变户籍制度有违祖制,就是百姓们一时半会儿的也不易接受?”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就慢慢接受。”
  祖制是个好东西,比如某些人只能穿猪皮靴子就是祖制,必须要严格执行,再比如贪污六十两要剥皮实草同样是祖制,也要严格执行。
  但是有的时候,祖制是最坑人的东西——比如现在,崇祯皇帝想要让所有的户籍全部变为民籍,民籍里面也不分什么农户、儒、医、阴阳之类的,祖制就成了一个大障碍。
  当然,对于其他的皇帝来说是个大障碍,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朕承天受命,口含天宪,言出而法随,想要改变一下还不行了?
  就问谁赞成?谁反对?
  至于说百姓不能接受的问题,从元开始到大明,再到崇祯年间,户籍制度这么多的坏处不也接受了?
  给改成好的还能不接受?不接受的除了傻子,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
  而对于既得利益者,崇祯皇帝是最不在乎的——军方不出乱子,厂卫在手,什么样儿的既得利益者都是扯犊子。
  不信你让他们试试是刀子锋子还是他们的头更铁?
  沉吟了一会儿,崇祯皇帝才接着道:“另外,那些被唤做小二的小三小四什么的更是重中之重,告诉下面的官府,该统计的都给朕统计出来,这些人的土地也不用头疼,反正这么多的地方,总是能安排下的。”
  温体仁躬身道:“陛下是想以隐户实边?”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隐户不也是我大明百姓?用他们实边又怎么了?
  众位爱卿也知道,一直强迁百姓实边,必然会让民间怨声四起。
  但是这些隐户呢?从原本没有户籍的贱民变成平民百姓,再分到自己应有的土地和好处,他们会不会愿意?
  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朕为天子,视万民如子,自然不愿以刀枪威逼,但是这么多的土地总得有人吧?因此,倒不如以利诱之。”
  温体仁和郭允厚暗中对视了一眼,都弄清楚对方眼里的意思后,便一起躬身道:“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笑着摆了摆手道:“行了,不用拍朕的马屁,好生的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对朕最好的交待!”
  温体仁和郭允厚等人一再的躬身保证之后,崇祯皇帝才挥挥手,命温体仁等人退了出去。
  紧接着,崇祯皇帝就对王承恩吩咐道:“传田尔耕、许显纯,还有马石,曹化淳过来见朕。”
  田尔耕和许显纯接到崇祯皇帝召见的传话之后,就匆匆忙忙的往宫中赶去,连形象都没太过于在意——崇祯皇帝一次性召见自己两个人,估计是有什么大事儿!
  等田尔耕和许显纯进宫之后,心中越发的觉得可能出了大事儿——连马石这个西厂督公还有曹化淳这个东厂督公都给召集了过来,如果说没什么大事儿,谁信?
  但是崇祯皇帝一开口,就让田尔耕等人松了一口气:“朕将命户部重造黄册,清查隐户、逃户、贱籍。锦衣卫、东西厂各自把消息传下去,给朕注意着地方官府的动态,看看有没有哪里敢背着朕的意思胡来,更要看看有多少人在其中阻挠,懂了么?”
  田尔耕等人当即便躬身道:“陛下放心!”
  只要不是出了什么天大的问题,像这种本身就在厂卫职责之中的事儿就简单的很了,就怕是有什么要命的问题!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才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慢慢踱步到了殿中挂着的那幅巨大地图前面。
  就像是崇祯皇帝穿越前看过的那本穿越者教材《唐砖》里写的一样,崇祯皇帝也学着李二的样子,在大殿里挂上了一副巨大无比的地图,摆了一幅巨大的沙盘。
  很显然,眼前的地图和沙盘又要被少府拿去大改了,估计要等原来的杭爱山改成勒石山,鞑靼草原改成勒石草原后才会再次送过来。
  田尔耕等人正在好奇崇祯皇帝为什么把自己这些人召集过来,仅仅只吩咐了人口普查的事儿之后就出神的看起了地图,就听崇祯皇帝开口道:“你们都来看看,我大明的疆域有多广?”
  田尔耕和许显纯对视了一眼,躬身道:“陛下拓土万里,我大明疆域之广,已远迈汉唐,臣等为陛下贺!”
  崇祯皇帝却是呵呵轻笑两声,然后才开口道:“朕拓土万里,杀人盈野,朕的旨意所至,无人敢不从!但是,朕却不知道我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吸大明的血!是不是,很可笑?”
  听到崇祯皇帝这个说法之后,田尔耕等人心底就是一沉。
  这种话,崇祯皇帝以前也不是没有说过,而每次崇祯皇帝用这种语气说话,或者说流露出现在这种表情,都代表着要人头滚滚了!


第590章 找骂的崇祯皇帝
  田尔耕等人摸不清楚崇祯皇帝到底想要说些什么,或者说摸不清楚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弄死谁?
  跟以往的皇帝不一样,崇祯皇帝办起事情来总是有如羚羊挂角,给人一种无迹可寻的感觉。
  或者简单点儿说,想一出是一出就是最好的形容词。
  从崇祯皇帝登基到现在,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崇祯皇帝干出来的这些事儿却证明了崇祯皇帝根本就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只是自己这些棋子根本就没有资质看懂这盘棋而已。
  过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悠悠的开口道:“朕信不过别人,但是朕信得过你们。朕的要求很简单,给朕把这天下盯的紧紧的,不要让这些蛀虫一边趴在大明的身上吸血,还要暗中嘲笑大明是个傻子!”
  许显纯躬身道:“陛下放心,臣等一定加大侦缉力度!”
  崇祯皇帝却摇了摇头道:“要注意分寸,有的人贪,可以,但是有的人却不能贪。这其中的分寸,朕相信你们会把握好,都下去吧。”
  等到田尔耕和许显纯等人退出去之后,崇祯皇帝才失神的望着眼前这幅地图。
  大明太大了,到了现在已经变得更大,自己前世的那点儿地理知识在大明完全就是个笑话。
  至于说政治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自己一个程序猿哪儿玩的来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
  也就只能玩玩特务政治和收买人心这种小手段了。
  ……
  崇祯皇帝一身士子打扮,左手拉着周皇后,右手拉着宜妃,简单的化妆后就这么出宫了。
  至于周皇后和宜妃因为害羞而通红的脖颈,更是让崇祯皇帝食指大动——害羞好啊,朕喜欢的就是看你们害羞的小模样!嘿嘿嘿……
  周皇后和宜妃对于崇祯皇帝也是无可奈何了——这不要脸的性子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堂而皇之的拉着自己两人的手逛街,对路人投过来鄙视的目光视而不见,简直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街上的百姓其实真没有多少人鄙视崇祯皇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的同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应天府的府尹大人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突然之间就把大量的衙役给派了出去,十里八乡的全部通知到位,要求所有人重新登记户籍黄册,包括隐户逃户。
  换言之,就是说本老爷知道你们这些人里有些人是隐户逃户,现在给你们一个重新作人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问题是,前几年不是才登记过一回?现在又来?直接登记那些隐户逃户什么的不就行了?折腾谁玩呢这是?
  但是没有办法,官老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会管你屁民心里是怎么想的?
  更何况,人家官老爷说了,不愿意登记的也行,原有户籍不登记的直接作废,变成隐户后一切后果自负!
  这就很吓人了!
  没有谁愿意变成隐户——大明的户籍有多值钱或者说有多重要,通过崇祯皇帝登基这几年的一系列动作就能看出来了,傻子才会放着好好的户籍不要而变成隐户!
  崇祯皇帝拉着周皇后和宜妃随便找了家不起眼的酒楼就走了进去,然后慢慢的就听着旁边的人们吹牛逼。
  像酒楼这种地方,三教九流什么样儿的人都有,除了造反和骂皇帝之外什么样儿的牛逼都敢吹,堪称是最接近百姓心里想法的地方。
  当然,敢骂皇帝的人不是没有,乡间老农就随便骂——大明律的规定很操蛋,读书人骂皇帝是大不敬,不识字的老农骂了皇帝纯属于白骂。
  崇祯皇帝拉着周皇后和宜妃饮了几杯酒之后就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旁边桌上的几个读书人在吹什么牛逼。
  但是听了不一会儿,崇祯皇帝的脸色就有些黑。
  一个身着白衣的读书人哀叹道:“世风日下!如今我等儒籍变成了民籍也就罢了,那些个隐户、逃户,还有那些农夫也一起变成了民籍,天理何在!”
  另一个同样满身白衣的读书人轻摇手中折扇,笑道:“李兄这便受不了了?当初收回我等读书人的优待之时,李兄不是赞成的么?”
  姓李的读书人瞪了旁边那人一眼道:“当初你胡钰荣不也是赞成的么?”
  胡钰荣笑道:“所以,我现在也没有跟李兄一样哀叹啊!”
  姓李的读书人默默的端起酒杯饮了,然后才叹道:“当初收回我等优待,是朝廷的政策所在,再加上我等读书人所得已经够多,所以当初我也是赞同的。可是现在这事儿跟当初是一回事儿么?我等堂堂名教子弟,却要与那些泥腿子并列一起,成什么样子?简直就是有辱斯文!”
  胡钰荣依旧轻摇着折扇,笑道:“所以呢?李兄这是接受不了了?”
  姓李的读书人有些气闷的道:“不知道!”
  胡钰荣道:“李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与那些泥腿子们并列为民户。只要保留了儒籍,其他的户籍怎么变,想必李兄是不太在意的?”
  姓李的读书人又饮了一杯才郁闷的道:“差不多吧!”
  胡钰荣依旧淡笑道:“放轻松些,谁家祖上不是泥腿子出身?太祖高皇……”
  后面的话,胡钰荣没敢再说下去。
  在大明提起太祖高皇帝这样儿的字眼,就只能是代表了崇祯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不可能有第二个。
  而朱元璋当初可是放过牛,当过和尚的,现在再起来这一茬来,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崇祯皇帝的脸色变黑也是因为这点。
  你他娘的劝人就劝人,说话就说话,把朕的老祖宗给带上是什么意思?
  听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也就失去了再听下去的欲望——无非就一个想要保留儒籍高高在上的笨蛋喝点儿酒吹吹牛逼,发泄几句罢了。
  随后,崇祯皇帝便将注意力放到了旁边的另一张满是商人的桌子上,只是看样子,这些人已经聊了有一会儿了。
  “当然是让我家那混小子从军或者科举!这种老天爷赐下来的机会不把握住,都得天打雷劈!”
  老天爷赐下来的机会?确定不是朕给你们的机会?
  崇祯皇帝正想着,就听另一个满身绫罗的商人笑道:“我才不管我儿子想要干什么,随他们去吧!我最满意的,还是咱们这些人变成了民籍以后,这满身的绫罗终于可以大胆的穿出门了!”
  旁边另一人附和道:“钱老爷说的对!虽然说这些衣裳还是以前那些衣裳,以前也一样穿出来,可是这心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听着几人有些放肆的笑声,另一桌的李姓读书人重重的哼了一声,嘀咕道:“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满是商人的那桌上却突然间有人开口道:“说起来,这次的改籍之事,当真是有好有坏,只怕我等以后的生意不太好做了啊。”
  钱老爷嘿嘿笑道:“对你陈老爷来说,自然是有些坏处的,可是钱某可不担心这事儿!”
  陈老爷哼了一声道:“陈某就不信你姓钱的那么干净!”
  钱老爷道:“笑话!自从二十年前,钱某在佛前发下了宏愿之后,谁不知道我钱某人一心向善?谁不知道我钱某人乐善好施?谁不知道我钱某人平生最好修桥补路?”
  陈老爷讥笑道:“要不是当年你生不出儿子,你会跑到佛前发下这等宏愿?拉出个豆子都恨不得洗干净再吃的老抠!”
  钱老爷被噎的老脸一红,闷声道:“骂人不揭短,你过了啊。”
  陈老爷向着钱老爷拱了拱手,算是赔了个礼,然后又颇为郁闷的道:“陈某现在愁啊,这人手的事儿怎么办?你钱老爷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钱老爷轻笑道:“你跟钱某一样,把工钱给足了,难道还怕没有人来做工?就想是想要省钱,你可以找官府去买那些被挑剩下的蛮子啊,二十两银子一个,几年就能回本,剩下的全是赚的!”
  陈老爷有些肉疼的道:“二十两银子!还是挑剩下的!你没听说辽东那边最开始才五两银子一个?后来才涨到十两的!只是中间这么一转手,就成了二十两,这官府的心都黑透了!”
  崇祯皇帝突然间听到官府的心都黑透了这句话,当下便再次竖起耳朵,凝神听了起来。
  就听那个陈老爷接着道:“再说了,就算是我买了蛮子又能怎么样?不会说人话的蛮子还不如大牲口好用呢!还几年回本?虽说不需要给他们工钱,可是不得给他们吃食啊?你这主意也不靠谱!”
  钱老爷嗤笑道:“你请个先生教他们说人话不就行了?对了,忘了你舍不得花请先生的银子!可是就算你用那些隐户,虽说给的银子少了些,可是不一样要给工钱?我觉得还是不如用蛮子划算!”
  陈老爷哼哼了两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