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鸟样儿。
而偷着挖,估计就会死上一大批的人——守陵的太监和士卒就不用想了,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跟着掉脑袋,甚至于周边的百姓和官员们都得跟着倒大霉。
既然不能明着挖也不能偷着挖,那就只能找个不得不挖的理由再挖了。
比如说永陵浸水了,所以需要移陵?
虽然说这个理由用上之后,一样会有人因此而倒霉,但是锦衣卫不下死力气去查,谁还能找得到当年勘陵的那些人?
当年勘陵的人都死光了,后人就说找不到了,谁还有什么办法?
大不了,把相关的存档一把火烧了,这样儿就不会牵连到太多了的人了。
至于说存档烧了会不会死上几个太监,名义上打死了,背地里还不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皇帝处决家奴又用不着公开行刑。
正在想着,崇祯皇帝的话就接着传了过来:“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天灾,漏水,什么样儿的招数你们自己去想。这件事儿,必须是暗中进行,也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反正朕是不会承认的,明白了么?”
许显纯躬身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和田大人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的。”
田尔耕同样躬身道:“陛下放心。臣保证不会出了岔子。”
挥了挥手之后,崇祯皇帝就命两人退下,自己往后宫而去了——挖个坟而已,算得了什么大事儿?
还是回后宫去陪陪自己的老婆孩子更重要一些!
出了宫的许显纯和田尔耕对视一眼之后,皆是一言不发,默默的回到了北镇抚司。
锦衣卫主要办事儿的就是南北镇抚司两个衙门,北镇抚司是属于干活的那个,南镇抚司则更像是纠察一样,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
也就是说,北镇抚司就是整个锦衣卫机构的主要力量,所有的干活湿活,全是北镇抚司来干的。
虽然当时向崇祯皇帝保证的好好的,可是心中的忐忑,根本就没办法说!
这种感觉,就像是独坐书房手做妻,此事羞与外人提一般的纠结!
论到伪造证据,锦衣卫认了第二,当世之下就没有人敢认第一,哪怕是东厂那些家伙也不行!
哪怕是伪造帝陵必须要迁移的假像,许显纯和田尔耕也有十足的把握,锦衣卫可以把这事儿办的完美无缺。
问题在于,派什么人去办?办完后要不要灭口?毕竟这个消息一旦传了出去,可就是要了命的大事儿了!
锦衣卫因此背上骂名倒也没什么,反正都背了两百多年了,再多背点儿也没啥问题。
可是崇祯皇帝的名声若是因此而受到了损害,那自己两个人可就真的是万死难赎其罪了!
早早的就把手下人赶出去,枯坐了半晌之后,许显纯才开口道:“田大人可有什么好的人选么?”
田尔耕蛋疼无比的道:“有人选倒是有,可是这种诛九族的大罪,派谁去合适?就算是事后要灭口,总不能把所有人都给灭了吧?要是再把执行灭口的人再给灭口,牵连到最后,锦衣卫还能剩下几个人?”
许显纯斜了田尔耕一眼道:“那能成?牵连下去,不就搞成了大清洗?这责任谁背的起来?”
田尔耕呵呵一笑后才道:“那你呢?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许显纯叹道:“怎么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是,就是在考虑这事儿该怎么办。”
田尔耕道:“既然有合适的人选,那就直接办,就弄个永陵浸水的假象出来。”
许显纯道:“然后呢?这些人怎么办?难道还跟孔氏北宗的事儿一样,让他们去辽东?现在辽东那边根本就没有战事,连朵甘思那边都没了,难道命令这些人自尽?”
田尔耕斟酌着道:“实在不行,就派这些人去奴尔干都司,给建奴的小野獾添点儿乐子?”
许显纯断然拒绝道:“小野獾那里暂时动不得。先不说五军都督府那边有没有什么计划,光是咱们从辽东弄回来的那两个孩子,你就给忘了不成?”
田尔耕恍然道:“你要是不说,我一时间还真没想起来!”
许显纯道:“既然陛下要把那两个孩子训练好了让他们去执行最终任务,那么小野獾那边现在就不能出现意外。这些人绝对不能派去奴尔干都司。”
许显纯的话说完,两个人顿时更愁了。
命令这些执行任务的人自尽倒是没问题,这种当成死士训练出来的人,别管是别人的性命还是自己的性命,他们都不会在意。
就算是想要命令他们自尽,也只是一道命令的事儿,很简单。
但是这些千辛万苦才训练好的死士直接命令他们自尽,太过于浪费了一些吧?
纠结了半晌后,许显纯才道:“要不然,派到莫卧儿那边去?”
田尔耕的眼睛顿时一亮,笑道:“没问题啊,莫卧儿也好,还是南洋那些番邦小国也好,让他们尽最后的一次忠也就是了!”
许显纯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执行完这次的任务之后就让他们去莫卧儿那边潜伏下来,有必死的任务再唤醒。”
田尔耕点了点头道:“那就这么办吧。”
……
甲一,这个就是自己的名字,也是自己的代号,是自己存在于世间的唯一证明。
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些数不清的身份,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想要什么身份,换一个就是了。
自己和手下的十一个兄弟一样,是大明的死士,更是皇帝的死士,为大明皇帝尽忠,就是自己这些人存在于世间的唯一意义。
至于其他的,金钱?美色?好酒?
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别人很难得到的东西,自己这些人从来都不用担心,想要什么都得能得。
就连自己这些人的孩子,也早早的就注定了以后的生活。
蒙学,是锦衣卫内部的蒙学,开蒙之后就会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成为下一代的锦衣卫。
只是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这些人的路不一样,他们不需要成为死士,他们的路很光明,甚至于可以科举做官。
这么好的待遇,自己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左右不过是烂命一条,死就死了,活着享福都享的造孽!
跟以往去杀掉指定的目标不同,也跟以往执行过的其他必死任务不同,这次的必死任务,几乎就是真正的必死了。
除了上一个甲字课的人手集体出去执行过任务再也没有回来之外,这样儿的任务就再也没有过了。
自己这些人跟上一个甲字小队不同,不会死,却终身不可能再回到大明。
在执行完任务之后,要喝掉特意调配出来的汤药,从此变成一个哑巴,再也不能开口说话,而且要潜伏到一个叫卧莫儿的国家,然后等着有一执行真正的,自杀式的任务。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自己这些人活着的意义不就是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吗?
执行一次这样的任务,人生足矣,总比老死病榻上要强的多!
只是这次的任务有些奇怪。
如果不是锦衣卫指挥使大人带着宫中的公公,持着陛下的信物一起来传达了这道旨意,自己恐怕会毫不犹豫的杀掉眼前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使。
从来没听说过身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尤其是自己这些锦衣卫里面的死士,被派去祸害先皇陵寝的。
但是有了皇帝的信物,一切就不一样了,这是皇帝的意思,纵然不理解,执行就是了。
破坏皇帝的陵寝很麻烦,比挖绝户坟这种事儿的难度要高的多,起码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首先得想办法避过守陵人。
守陵人不光有守陵太监,还有守陵的卫所士卒,更有居住在周边的百姓。
可以说,一次不成功,就绝对不会有第二次的机会——那些守陵人为了自己的性命,也绝对不会让自己这些人靠近寝陵半步!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在自己一行人的眼里,这些守陵太监和士卒们比普通百姓也强不了多少。
最大的问题是帝陵跟普通百姓的坟,他就不是一个概念的!
天寿山阳翠岭南麓的位置是个好位置,永陵之中不光有世宗皇帝,还有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
作为仅次于成祖皇帝长陵的永陵,世宗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里,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在永陵的建造上。
花费十一年时间,在风水宝地上面建造的永陵,破坏起来的难度,绝对不会小。
而且,自己这些人还不能真的动用炸药一类的东西对永陵进行破坏,甚至于连真正的让永陵渗水都不行。
自己这些人的任务,是营造出一种永陵渗水的假象!
至于其他的事情,跟自己这些人无关,那是陛下的事情。
小心的避过了守陵护卫之后,我甲一终于带着自己的十一个手下,成功的来到了玄宫所在的位置。
“动手!”
直接吩咐自己的手下人按着原定好的计划开始操作,开始在永陵上弄出渗水的假象。
托了天气的福,崇祯十三年四月的天气正是多雨天,稍稍动动手就行了。
……
大朝会上收到永陵有可能渗水的消息,崇祯皇帝阴晴不定的脸色来回转变了半晌之后,才冷哼了一声道:“工部尚书何在?”
第618章 牵动人心的《永乐大典》
薛凤翔蛋疼无比的出班道:“臣在!”
薛凤翔自己心里也清楚,永陵渗水这事儿肯定是要了命的大事儿,这板子却肯定会打到自己身上,虽然不会要命,可是想要轻松过关,却也不太可能。
问题在于,嘉靖十五年就已经开始了修建的永陵,选址是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最后确认的是江西一带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
甚至于阳翠岭这个名字都是因为世宗嘉靖皇帝嫌原本的十八道岭这个名字不好听而下诏改的。
主持修建永陵的是翊国公郭勋和辅臣李时。
这两个人里面,李时也在嘉靖十七年时去世,郭勋也在嘉靖二十年就已经被下了诏狱,论死。
至于营建永陵的工匠,那更是万人之数,现在上哪儿找这些人去?
高居龙椅上面的崇祯皇帝冷哼道:“永陵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当年何人主持营造?何人参与选址?为何会突然之间渗水?”
崇祯皇帝冷冰冰的话问完之后,温体仁就直接躬身道:“启奏陛下,无论是主持之人还是营造之人,已经在嘉靖年间做古。工匠等人的资料如今也是多有佚失。唯今之计,当讨论如何善后之事,至于追责,不如等事情平定之后再议之?”
薛凤翔感激的瞄了温体仁一眼——这时候能伸手拉兄弟一把,够意思!
果然,崇祯皇帝又是一声冷哼之后,才开口道:“那依温爱卿的看法呢?”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唯今之计,倒是有两条路可以选。其一,便是对永陵加以修缮,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其二,便是迁陵,另择一处风水宝地。”
崇祯皇帝冷哼了一声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翔凤翔:“薛爱卿有何看法?”
悄然打量了崇祯皇帝一眼后,薛凤翔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以选陵为上。眼下阳翠岭风水已破,不适合再作为永陵之所,加以修缮也只是治标之法,倒不如迁陵为上。”
崇祯皇帝噌的一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后才怒道:“工部和礼部共同替世宗皇帝择一处风水宝地重新安陵,原永陵废弃不用。退朝!”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便一挥袖子,转回后宫去了,留下整个朝堂上的大臣们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这事儿实在是太诡异了,好好的永陵居然说渗水就渗水了?在此之前一点儿的征兆都没有?
回到内阁以后,薛凤翔就找了过来,对着温体仁拱手道:“今日之事,多谢温阁老援手,下官感激不尽!”
温体仁则是笑眯眯的道:“你我同朝为官,本就是应有之意,薛大人又何必这般客气。”
薛凤翔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永陵渗水一事非同小可,陛下的板子要是打下来,下官可是首当其冲,只怕因此事而告老也未为可知。”
温体仁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个慈祥的老者,依旧笑眯眯的道:“事涉世宗皇帝陵寝,陛下要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只怕为天下人笑。薛大人此次临阵受命,主持迁陵一事,身上的担子可是不轻啊。”
薛凤翔点了点头,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要难看的笑容,苦笑道:“下官回头便组织人手勘陵。”
说完之后,薛凤翔正打算向温体仁告辞,却听温体仁突然间开口道:“对了,老夫冒昧的问上一句,不知道薛大人对永陵迁陵事涉之葬品怎么看?”
像是温体仁这种老狐狸,绝对不可能突然之间开口谈起永陵葬品的问题,只要开口了,就肯定是有什么问题在里面。
斟酌了一番后,薛凤翔才试探着道:“下官打算先组织人手勘陵,然后对其中的葬品进行清点后再行入葬。”
温体仁喝道:“糊涂!世宗皇帝何等尊贵的身份?这些被起出来的葬品如何能再第二次陪葬?”
薛凤翔道:“那温大人的意思是?”
抿了口茶后,温体仁才淡淡的道:“不是老夫的意思如何,而是你薛工部如何。”
薛凤翔闻言,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永陵渗水这事儿,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子诡异,只是没有任何人敢说出来。
皇陵渗水这种破事儿在历史上有没有过?应该是有过的,历史上埋了那么多的皇帝,谁知道有没有渗水的。
但是永陵能一样?从埋了世宗皇帝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是短短的七十三年时间而已,现在就渗水?
真当给皇帝选陵的那些人都是混饭吃的?真当帝陵的营造标准跟百姓家里盖房子一样呢?
三合土,包砖,机关,各种各样的技术不说是当时最顶尖的,估计也找不出第二家敢这么奢侈的。
这么牛逼的技术营建好的帝陵居然有渗水的迹象,惹得皇帝大怒,然后不得不迁陵?
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诡异。
当温体仁再提出来永陵的葬品之后,薛凤翔顿时就感觉自己抓住了什么东西。
灵光一闪间,薛凤翔脱口而出道:“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开始编纂,动用文臣三千多人,涉及到的宿学老儒达到两万多人,直到永乐七年才完工的永乐大典!
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可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之下,连文楼中的《永乐大典》都有被焚毁的危险!
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
为了重录大典,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一百零九位善书人来誊抄,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页,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到穆宗隆庆元年才算是匆匆完工。
问题是,按照这个速度来计算,《永乐大典》应该是没有抄完的!
正本永乐大典约合五十五万页,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誊抄完整了。
可是实际上,这一百零九个善书人还有休沐的时间,还有生病请假等等情况在内,很可能导致嘉靖副本的《永乐大典》没有完全誊抄完毕。
依据江湖传言,正本《永乐大典》已经陪着世宗皇帝下葬了!
前几些日子,崇祯皇帝正好跟自己这些人说过,要把皇史宬里面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大部分藏书都要多印几份!
然后永陵就发生了渗水事件,前后不过一旬的时间!
这些事情串联到一起以后,薛凤翔的额头上开始不断的冒出冷汗——细思极恐啊!
自己知道了这么多的事情,会不会被厂卫给灭口?
大惊之下,薛凤翔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了,直接向着温体仁哀求道:“首辅大人救我!”
温体仁抚须道:“薛大人不必如此,其中忌讳,便是陛下的心中也是一清二楚,否则直接派厂卫去永陵中取了大典出来又有何难?如今借着永陵渗水之机把事情办的完美一些,想必陛下那边就能交待过去了。”
左右现在内阁里面没有其他人在,温体仁干脆又多说了几句:“薛大人只消安心办好差事,倒是不用担心,魏公公身上担了多少事?现在不也在安心养老?”
听到温体仁提起了魏忠贤,薛凤翔一颗提着的心才算是放下了一些。
论到身上背的黑锅和骂名,自己这些所谓的阉党成员比起魏忠贤魏公公来可差的远了,那位可是当过九千岁的主儿!
定了定神后,薛凤翔便向着温体仁拱手道:“下官多谢阁老提点,以后愿以阁老马首是瞻,绝无二心。”
温体仁依旧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你我一同为天子效力,又何分彼此?”
薛凤翔再一次致谢后才道:“下官这就先行告辞了。”
从内阁向温体仁告辞以后,薛凤翔就去寻了孟绍虞,打算找这个礼部尚书一起研究下该如何迁陵。
孟绍虞挥挥手命人都退下了之后,才亲自倒了杯茶水给薛凤翔,笑道:“孟某可是等候多时了。”
薛凤翔勉强笑道:“孟大人等候本官,也是为了迁陵之事?”
孟绍虞笑道:“孟某方才与礼部诸位同僚已经商议过了,四月十八日是个好时机,宜破土,迁坟,祭祀。”
薛凤翔拱手致谢后才斟酌着道:“是不是太急了些?”
孟绍虞有些意味深长的道:“帝陵渗水之事非同小可,若是迁延日久,水渗入了玄宫,只怕你我都没办法向陛下交待啊。更何况,孟某对永乐大典也是仰慕以久,正好借此机会一观?”
薛凤翔忽然之间哈哈大笑了起来,向着孟绍虞拱手后便起身道:“既然如此,那薛某便回去准备一番,三日后破土。”
匆匆告辞而去后,薛凤翔便直接往工部而去。
其他人的事情都少得多,就是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命苦。
迁陵这种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里面的弯弯绕更是多不胜数。
比如什么时候破土挖坟,什么时候开建新坟,迎出来的棺椁该怎么存放,什么时候再次下葬等等。
这些跟礼部纠缠不清的破事儿太多,自己要考虑的也就多。
真不知道为了一部永乐大典就挖了世宗皇帝的坟,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哪怕自己也想见识一下真正的永乐大典到底是什么样子。
……
这是一出大戏,从导演到演员都在尽力的演出。
崇祯皇帝自以为自己干的很到位,却不曾想下面的官员们早就看破了一些。
但是该配合皇帝的演出,下面的官员们都用生命在努力的配合着,以保证这场大戏可以完美收官。
礼部跟工部这两个衙门再加上少府的官员们跟疯了一样,大有要把天寿山掘地三尺的气势,以求再找到一个适合于重建永陵的地方。
短短几天的时间,新陵就选好了址,然后开始破土动工,开始修建新永陵。
原本的永陵在四月十八那天经过繁琐的祭天祭祖等仪式后就开始了破坟。
就连崇祯皇帝也躲进了静室斋戒三日,对自己不孝的行为表示忏悔和思过——连老祖宗的坟都下手挖了,可以说是不孝至极了。
但是崇祯皇帝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能拯救出《永乐大典》,别说是世宗皇帝朱厚熜,就算是永乐皇帝朱老四的坟,崇祯皇帝也敢挖!
最为关键的是,现在离着朱厚熜埋坟里的时间才过去七十三年,永乐大典在坟里保存的应该是完好的。
等过上个几百年,连无字天书都剩不下了,还扯什么永乐大典!
这么珍贵的典籍随着一具尸体静静的埋在岁月的长河里,简直就是犯罪!
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进,嘉靖皇帝的坟头也终于被挖开了,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没有人去关心,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是占据了几间房子大小的永乐大典。
崇祯皇帝也见识到了传说中的《永乐大典》——在刚刚被挖出来之后,《永乐大典》就立即送入了已经腾好了地方的皇史宬。
一众打理皇史宬的大小太监们得到的命令有点儿吓人——整个京城毁了都没关系,但是大典稍微损毁一处,所有打理皇史宬的人都要为之抵命!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的这个命令有些夸张,也有些过分了。
但是在对面着《永乐大典》这么一部典籍的时候,再如何小心都不为过!
除了《春秋释例》、《元和姓纂》、《旧五代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之外,更多听都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的典籍也赫然收录其中!
京城与《永乐大典》,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真的不好说。
在崇祯皇帝这个穿越者的心里,自己穿越一回,能拯救出《永乐大典》,这次穿越就有意义!
不过,也正是在崇祯皇帝的这道命令之下,所有皇史宬的太监们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永乐大典》,生怕出了一点儿的问题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与此同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