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也正是在崇祯皇帝的这道命令之下,所有皇史宬的太监们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永乐大典》,生怕出了一点儿的问题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与此同时,国子监也开始忙了起来。
  挑出来一百余个字写的好的监生之后,就开始进驻皇史宬,开始对《永乐大典》进行誊抄。
  少府也跟着忙碌了起来——国子监的人是玩了命的进行誊抄,少府则是要弄出印模还有图形的雕版出来,再拓印上二十多份。


第619章 恶心人和好消息
  摩挲着手中刚刚誊抄出来的第一卷《永乐大典》,或者干脆说是《永乐大典》的索引目录第一册,崇祯皇帝差点儿就热泪盈眶了。
  穿越多少年了?从天启七年算起,到崇祯十三年,整整十四年的时间!
  十四年的时间啊,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四年?
  上个厕所要用绸子来擦屁屁的感觉,你们造吗?连尿个尿都有人给摇龙根的感觉,你们造吗?每天都要合计着去哪个妃子的宫里,你们能理解这种纠结的感觉吗?
  朕穿越过来当这个皇帝,朕容易吗?朕快活吗?
  是的,朕很快活,朕的快活你们根本想象不到!
  朕过的生活,毫不客气的说,后世所谓的这个爸爸那个爸爸的,他们能体验这样儿的生活,但是天天这么过,他们得哭死在厕所!
  即便过着穷人毕生之想象都难以想象出来的奢华生活,崇祯皇帝的心里也总感觉缺失了什么东西一样。
  尤其是随着自己威望日深,大明的疆土越来越大,海内外敌人越来越少,这种感觉就愈发的重了。
  直到手中拿到了《永乐大典》之后,崇祯皇帝才弄明白了这种感觉的来源。
  眼前的大明,武功极盛。只是,武功极盛是必然。
  中原王朝兴盛的时候,或者说就算是败家了,只要还没到彻底完犊子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资本说自己看谁都是战五渣。
  然而文治方面不一样,文化的培养和兴盛需要的时间很久,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培养!
  唐诗,宋词,这些都是百年积累才兴盛起来的!
  眼下的大明武功极盛,文治方面却是少了很多。
  哪怕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一直在努力的复兴百家学说,也一样显得有些不足。
  远了不说,《永乐大典》这么一部比大英百科全书不知道牛逼了多少倍的典籍居然没了正本,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副本!
  光一部《永乐大典》之中就遗失了多少的好东西?崇祯皇帝自己都数不过来!
  每次一想起这永乐大典,崇祯皇帝就觉得自己的心都要碎了——你说这嘉靖皇帝死就死呗,拿《永乐大典》陪葬干什么,多埋点儿金银珠宝啥的多好!
  败家玩意!
  这回好了,坟都被挖了吧?
  不过,朕好歹没有玩什么坟头蹦迪,更没有什么骨灰拌饭,而是给您老人家换了一个更好的风水宝地当坟头,也算对得起你了吧?
  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愧疚,崇祯皇帝除了整整斋戒三天以外,还特意跑去嘉靖皇帝的神像前忏悔了一番,并且征求了嘉靖皇帝的意见。
  神像上面微笑的嘉靖皇帝对于挖坟的事儿没表示反对,并且一直保持着微笑,让心底发毛的崇祯皇帝跑路之后又命人专门誊抄了一份《永乐大典》,准备抄完后陪入新永陵。
  走完一切形式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合计起了春闱的事情——这次的春闱原本应该在三月举行,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被压制到了现在。
  不过,崇祯十三年的春闱跟以往的春闱,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次的春闱可以说是一次试点,或者说是科举改革的开始。
  当然,崇祯十三年以前的春闱,崇祯皇帝也没停下自己搞事情的脚步,应举的士子们都有足够多的惨痛记忆。
  从崇祯元年时崇祯皇帝照抄了楚国公云烨同志的那个鱼和熊掌的问题之后,每次的科举和恩科都会搞出些事情来。
  到了崇祯十三年,大明朝参加科举的士子们都已经学精了,尤其是那些名落孙山之后又再参加的,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现在整个京城的考生都在忐忑不安的等着,等着看今年的春闱,崇祯皇帝会再折腾出什么新的妖蛾子出来。
  事实上,崇祯皇帝也没有辜负这些考生们的期望,在殿试的当天就抛出了一个大问题。
  问题不算难,甚至于挺简单,总共就只有两个题目。
  第一个仅仅是如何看待移民实边,或者说移民实边到底算不算扰民,因为涉及到了强制迁移百姓的问题。
  要求就是让这些新科进士们给出自己的方案,别管是好是坏,是法家还是儒家或者什么其他的法子,总归得给出一个。
  第二个问题更简单,为什么大造黄册后,江南会出现那一阵动荡,以后再大造黄册,遇到这样儿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或者怎么防止这种事儿的发生。
  不得不承认,这两道题真就是那种坑死人不偿命的。
  大殿中的三百名考生,感觉自己的内心都快崩溃了——移民实边是善政还是恶政其实都无所谓,毕竟该迁移的也已经迁移了,剩下的也都是老老实实的等着迁移。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更坑了。
  江南的动荡也叫个事儿?都杀的人头滚滚,连个敢跳出来说话的都没有了,下次还来?谁敢跳?
  但是,这些都是仅限于理论上的,实际上呢?
  移民实边的事儿跟大造黄册的事儿是相辅相承的——大造黄册多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最后去实边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江南那些忍过了强制迁移富户也忍过了商税的豪商们才会忍无可忍。
  有隐户和逃户的存在,可以无限度的摊低生产成本,不管是耕种还是作坊都是如此。
  而大造黄册恰恰就解决了隐户和逃户这两个伴随了大明近二百年的老大难问题,使得那些豪商地主们的生产成本无限升高——有大明户籍跟没有大明户籍完全就是两种待遇!
  有大明户籍,生死都会有官府过问,没有户籍的只能算是野人,比一头驴的价值高不到哪儿去,根本就没人管。
  这些弯弯绕看着很复杂,可是也很简单,毕竟从利弊上面去分析,基本上就差不了多少。
  现在呢?
  大殿上高坐龙椅的皇帝陛下出了这么两道题,自己该怎么做答?
  不老老实实的写出来并且给出解决方案,如何在皇帝陛下那里留下个好印象?以后如何再平步青去?
  可是真要是把里面牵扯的弯弯绕绕都给写出来并且给出个解决方案,肯定就会得罪一大批人。
  现在朝堂上的官老爷们就不说了,假设他们完全跟皇帝陛下一条心,不会这么小心眼。
  可是自己身后的家族,还有那些士绅豪商们呢?他们也不会小心眼?
  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儿!
  高居于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则是盯着在场的考生们或思考,或奋笔疾书,脸上依旧是没有一丝的表情。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在不断的给这些考生们找麻烦。
  时不时的端起旁边的茶水抿上一口的行为还好,起身从御阶上下来在考生们身边踱上几步的行为可就很恶心人了。
  考生们都感觉想要骂人了。
  就像是后世的学生考试一样,就算是本身没做弊的,监考的考官到身边晃一圈都会莫名的心虚。
  现在可好,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监考的,而是自己以后最终极的大老板直接过来监考,那种心情简直就是几十万头神兽奔腾而过。
  直到一柱时香烧完,众多考生都交卷退出大殿之后,崇祯皇帝才淡淡的道:“温爱卿和孟爱卿,郭爱卿,成国公和英国公,随朕一起批阅这些考卷。”
  其实崇祯皇帝现在并不是太想批阅这些考卷。
  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些考卷加在一起,也没有《永乐大典》来得更重要。
  但是没办法,自己不过目,直接让温体仁他们选择的话,不知道会涮掉多少自己看着顺眼的人。
  尤其是那些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很可能就会被泯然众人。
  比如上次的沈颢一样,如果不是自己把这家伙给挑了出来,估计早就被黜落了。
  让崇祯皇帝略感失望的是,这一次的试卷虽然说都不错,但是却再没有类似于沈颢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试卷了,整体水平只能说不坏,但是也绝对称不上太好。
  只不过,这种情况才是正常的——大明的天才多的是,但是指望每次科举都能网罗到几个,还是有点儿扯蛋了。
  无聊之下,崇祯皇帝干脆再一次跑到了皇家学院。
  在崇祯皇帝的心里,皇家学院的重要性甚至于不比京城差到哪儿去,就算是跟《永乐大典》比起来,也是相差无几了。
  《永乐大典》是世间独此一份,只有多印出几份来,自己才能放心。
  至于京城,崇祯皇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句,自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的京城所在!
  到了皇家学院之后,崇祯皇帝发现自己来的还是有些早了——皇家学院也没有什么惊喜给自己。
  其实跟人才的事儿一样,当崇祯皇帝脑子里的那点儿东西都掏空了之后,剩下的也就是提要求,然后皇家学院想办法,或者针对之前的那些技术慢慢改进,至于说突然间的爆发,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倒是那些被搞去研究电的,后来又死了好几个后,这些家伙们也学精了——先拿着蛮子们去实验。
  倒是崇祯皇帝没有抱太大希望的农学院和医学院,算是给了崇祯皇帝一点儿不大不小的惊喜。
  农学院现在的扛把子是陈足奇,这家伙的脑回路一直就很清奇——自从被崇祯皇帝在陕西给救下来之后,这家伙就满门心思的琢磨着杂交粮食的事儿。
  托了郑芝龙和唐王那些家伙的福,问题不断的在搜索各种各样的种子送回大明。
  虽然很多种子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鸟用的,甚至于试种过之后发现麻烦不少,但是也有很多是有些用处的。
  最起码陈足奇就通过种子杂交的手法,把水稻的产量提高到了四石还要多一些的程度。
  如果说四石这个单位不好理解的话,换算成四百公斤是不是好理解了?或者说八百斤这个单位?
  从原本的三百多公斤提高到四百公斤,虽然看着数量只有少少的几十公斤差距,可是想想这是亩产单位,一切就变得很不同了。
  大明现在究竟有多少可种植稻子的土地,别说是崇祯皇帝了,估计身为户部尚书的郭允厚也不一定能记得住。
  但是无所谓,只要知道大明的土地足够多,这几十斤的差距已经足够养更多的百姓就行了!
  就连小麦的产量也有了提高,虽然亩产只是单纯的提高了一百多斤。
  至于说两季稻和三季稻什么的,还在实验阶段,暂时没有什么成果,这个也急不得。
  令崇祯皇帝心中不爽的是陈足奇这家伙明显在憋大招——多了这几十公斤的产量,这家伙都没有上报的意思,准备等旱稻的产量一起解决后再上报!
  如果不是崇祯皇帝恰好想起来这个农学院,估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他陈足奇的消息。
  毕竟农作物的实验跟其他的东西不一样,一年能实验的时间总共就那么多。
  就算是用来实验的土地多一点儿,总不能把京城外的土地都划给他陈足奇做实验吧?
  也正是因为如此,自从陕西把陈足奇带回京城皇家学院足足有十多年的时间,崇祯皇帝都没有催促过他的进展,只是保证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更是命锦衣卫暗中搜罗着海外的作物种子。
  想不到今天就憋出来这么个大招。
  至于医学院带来的消息就更加的喜人了——简单的小手术是没啥太大的问题了。
  拿着大量的蛮子练手之后,皇家学院已经宣告可以进行通过手术手段来解决肠痈的问题了!
  肠痈这玩意在后世叫什么,崇祯皇帝感觉应该是阑尾炎一类,算是个不痛不痒的小毛病,切了就行。
  可是在大明,这玩意的致死率可是高的很!
  如今医学院能解决掉这个问题,就已经说明大明朝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手术!
  只要慢慢的发展下去,以后早晚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得到两个好消息的崇祯皇帝心中高兴,干脆吩咐王承恩准备了大量的赏赐给皇家学院后才回到宫中。


第620章 画风跑偏的新科状元
  崇祯皇帝给大明带来的影响很多,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比如说现在的军方总是有事儿没事儿的就琢磨着是不是有哪个蛮子不乖了,需要教训一番才会乖。
  当然,大家都是为了传播圣人教化还有皇帝的威严,至于军功神马的都是浮云一样,不要在意那么多的细节嘛。
  除了军方,受崇祯皇帝影响最大的就是民间,其次就是朝堂。
  崇祯皇帝早早就通过迁民实边的事儿发现,自己成功的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惯坏了原本温顺老实的大明百姓。
  胆子大了的大明百姓现在不怕官府,或者说不担心官府会不管自己,尤其是在跟蛮子们有冲突的情况下,无理都敢横三分。
  然而大明的官府在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的调教之下,也变得乖巧了许多——别管有理没理,向着自己家的百姓肯定没错!
  蛮子们还是算了吧,有钱也是臭的,看不上眼——锦衣卫和东厂的那些混账平时最关注的就是有没有这样儿的问题。
  贪些小钱什么的肯定没问题,已经有无数个先辈用他们的人皮证明了一件事儿——祸害百姓和向着蛮子的罪过,基本上是相等的,都会被厂卫给报上去。
  至于那些官声不错却捞的盆满钵满的,就很少有人去管,厂卫也跟瞎了一样。
  除了百姓们被惯坏了以外,朝堂上的许多大佬也跟着崇祯皇帝学了一身的坏毛病。
  比如喜欢找人谈话。
  明明让吏部侍郎们出动就能办好的事儿,房壮丽突然间就打算学习一下崇祯皇帝,把这三百个进士科的进士们找来谈话。
  明律、明算、格物这三科的就算了,跟进士科的不同,这些家伙早早的就已经内定好了去向和路子。
  要说新科状元孙世瑞心中没有一点儿对于自己父亲怨言,那纯属就是扯蛋——堂堂兵部左侍郎的长子,一路科举上来竟然没有得到一星半点儿的照拂,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
  这种事儿就实打实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孙世瑞要说是心中一点儿的怨言都没有,那才是笑话。
  但是再怎么有怨言也没有什么鸟用,自己的亲爹什么个样子,自己心里还能不清楚么——就算是自己求到了他老人家的头上,除了一顿家法之外,剩下的什么也得不到!
  哪怕吏部尚书房壮丽与他老人家的私交极好,自己向来是世叔称呼着也没有毛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世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吏部的大堂。
  大堂中很安静,满头头发已经没剩下几根黑色的吏部尚书房壮丽正坐在案几后面饮着茶水,不远处一个书记官不知道在记着些什么,手里的笔一直就没有停下。
  略微定了定神,又大概的回忆了一番,感觉自己身上已经挑不出什么毛病后,孙世瑞才大步走到了大堂中间,向着房壮丽躬身行礼。
  房壮丽呵呵轻笑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茶壶后才望向了孙世瑞,笑眯眯的指了指旁边的一把椅子道:“坐下说。老夫与你父亲同朝为官,如今你也与我等同朝为官,大可不用紧张,就当闲时叙话了。”
  出乎于房壮丽的预料,孙世瑞向着房壮丽又行了一礼后拱手道:“启禀大人,学生愿意大人先论公事,后叙私谊!”
  听着孙世瑞斩钉截铁的话,房壮丽抚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脸上笑眯眯的神情却是未变,轻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先论公事,私谊一会再谈便是。”
  等孙世瑞复又行了一礼后,房壮丽才笑着道:“你现在已经不再是学生了,应该自称为下官,这些官场的规矩,千万不要忘了。”
  顿了顿,房壮丽又接着道:“贤侄身为崇祯十三年的新科状元,老夫倒是想问问你的看法。其一,你可以先在吏部行走半年的时间,然后择一地外放为县令,一步步的再升上来。其二便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一个清贵学士,得见天子的机会倒也颇多,未必不可青云直上。不知道贤侄自己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只要不是个傻子,肯定就能听明白房壮丽话里面的意思——优先选择外放为县令才是上上之选!
  因为据房壮丽从崇祯皇帝那里得到的消息,加上自己对于崇祯皇帝心意的揣摩,很轻易的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不是一步步从基层升上来的,没希望入阁!
  而自己与兵部左侍郎的关系极好,自然要多多替老友的儿子考虑一些。
  也正是因为如此,房壮丽才稍稍的点拨了一下孙世瑞。
  然而孙世瑞似乎并不领情,斟酌了半晌后,孙世瑞便躬身道:“启禀大人,下官不愿外放,亦不愿入翰林院中皓首穷经!”
  心中轻叹一声后,房壮丽捋着胡须道:“你想跟你父亲一样,入军伍之中?”
  孙世瑞原本有些弯的腰,慢慢的直了起来,眼中闪现出一丝与刚刚完全不同的光彩:“是!下官愿入军伍,从天子令,远征域外,为我大明开疆扩土!”
  跟你那个倔爹完全是一个模样!
  心中暗骂一声后,房壮丽才叹了口气道:“军伍之中有多苦多累,想必你也知道?”
  孙世瑞朗声道:“是!家父仅仅是身为兵部侍郎,便已经如此忙碌,若是入了军伍,以后只怕会更苦!”
  房壮丽点了点头道:“不,完全不同于兵部,五军都督府里面受的苦要千百倍于兵部。你不后悔?”
  房壮丽打从心底就不希望孙世瑞去军伍之中,希望这孩子能好好的把握这次机会吧!
  然而孙世瑞却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斩钉截铁的道:“是!下官不后悔!好男儿若不能扬名疆场,亦当马革裹尸!”
  再次叹了一口气之后,房壮丽才道:“罢了。老夫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你父亲也与老夫谈过,让老夫尽量依着你自己的意思。罢了罢了,老夫这便写了文书,你拿了后自去五军都督府中寻英国公张之极,看他再如何安排吧。”
  说话间,一张告身文书就已经写好,孙世瑞大步向前,从房壮丽的手中接过,再次行礼道:“下官多谢大人!”
  房壮丽点了点头,哈哈笑道:“现在公事已毕,再论私谊可否?”
  孙世瑞脸色一红,讪讪的道:“小侄方才多有莽撞,还望世叔见谅。”
  房壮丽吧道:“其实,刚才你一开口说先论公事,老夫就已经猜到了你会怎么选择。你跟你父亲一样,都是那种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倔脾气。既然你想从军,老夫也不拦着你了。说来也是好笑,大明立国近三百年,你倒是第一个吵着要从军的状元郎!”
  孙世瑞傻笑道:“小侄还要多谢世叔成全!”
  摇了摇头后,房壮丽道:“你愿意走你父亲的路,甚至于走的比他还要更激进一些,老夫又何必枉做小人?不过,想来也是好事,只要你在军伍之中好好表现,简在帝心也未必是什么难事。”
  孙世瑞拱手道:“是!多谢世叔指点,小侄感激不尽!”
  挥了挥手后,房壮丽端起了茶杯道:“你自己去五军都督府或者京营去寻英国公吧。对了,顺便把此次科举的榜眼喊进来。”
  孙世瑞起身后拱手道:“是。小侄先行告退了。”
  通知了在外面等候的榜眼之后,孙世瑞才转身出了吏部,打发了书僮先行回家去后便翻身上马,往京营的方向而去。
  对于京营,孙世瑞已经见过不止一次,每一次看到那些鹰扬虎视的士卒,心中就是止不住的艳羡。
  但是艳羡归艳羡,对于自己父亲经求自己一定要科举的苦心,孙世瑞也能理解一些。
  毕竟,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如今终于科举得中进士,还一举夺得魁元,想必自己的父亲再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吧?
  只感觉心中一团火在燃烧的孙世瑞在出了城后便快马扬鞭,向着京营的方向一路狂奔。
  只是刚刚到了营门口,孙世瑞就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军营,也见识到了自己这身状元打扮在军营处到底有多么的不管用——营门守卫士卒直接就端着火枪指向了自己!
  生怕引死士卒误会而走火的孙世瑞在慢慢下马之后,从怀中掏出贴身收着的告身文书,开口道:“本官乃是新科状元,特地前来未见英国公!”
  门口处的小旗上下打量了一番孙世瑞,接过告身文书后退了几步,才慢慢的翻开看了起来。
  只是越看下去,这小旗的眉头皱得就越紧。
  新科状元是没错,兵部左侍郎孙传庭的儿子也没错,可是跑来从军?
  这家伙的脑袋是不是被他身后的那匹骏马给踢坏了?
  还有,就这样儿的小白脸跑到军中,到底是来从军的还是来添乱的?
  带着无尽的怀疑,小旗高声吩咐道:“你且在此等候!”
  吩咐完了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