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的革命,最本质的原因这些先进技术出现后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让原本依赖某些手工业为生的普通人失去了维生的条件之后才产生的变革。
  但是大明自己的百姓都不够用,现在就开始扯什么工业革命,是不是有点儿扯蛋了?
  更何况,除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之外,另一个支撑工业革命的条件就是人才。
  别管是二十一世纪还是什么时候,最贵的永远都是人才——大明人也不傻,榜下捉婿了解一下?
  现在的大明要说人才,肯定有,但是基本上已经被崇祯皇帝给网罗一空了。
  从墨家被网罗进皇家学院到百家学说都开始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人才。
  但是再往下呢?
  除去举人秀才和童生之外,剩下的百姓有多少是识字的?
  毫不客气的说,大量的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更别写会写自己名字这么高大上的事情了。
  然后,指望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工业革命?
  醒醒吧,崇祯皇帝哪怕是忙活到了崇祯十三年,也不过是刚刚打下了工业革命的地基,真想实现,估计起码得崇祯二十年以后,甚至于更往后的时间才有希望。
  综合这些个条件来判断,崇祯皇帝必须考虑的就是怎么保证大明本土跟其他要迁移过去的人口比例。
  强干弱枝是肯定的,别管是同样姓朱的藩王还是远在天边的奴尔干都司和叶尔羌那些地方,都是如此。
  迁移百姓是肯定要迁移的,但是必须保证大明本土的人口和技术,能够对这些地方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碾压优势才行。
  否则的话,万一哪一天闹出点儿乐子来,最终蛋疼的还是崇祯皇帝。
  纠结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愿意迁移的多给些土地便是,不愿意迁移的也不要勉强,眼下还是以迁移屯垦卫所为主。”
  正说话间,成国公朱纯臣和英国公张之极也已经赶到了宫中。
  崇祯皇帝命人给朱纯臣和张之极准备了凳子之后,便直接开口道:“阿敏和莽古尔泰送上来的奏章,想必两位爱卿也知道吧?”
  朱纯臣道:“启奏陛下,臣原本也在谋划此事。亦力把里倒还好说一些,但是葱岭、撒里库儿,还有乌思藏那边的俄力思一线,可都是与莫卧儿接壤。而莫卧儿之地不服王化,多有不臣之举,臣已经与五军都督府众位同僚在商讨出兵之事。”
  郭允厚瞄了朱纯臣一眼,躬身道:“启奏陛下,国库里,也没多少余钱啊!”
  崇祯皇帝听着郭允厚那充满了无限怨念的语气,也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得是多大在怨念,才能让郭允厚喊出这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话来!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道:“莫卧儿之事,暂且搁后在议,起码也要到崇祯十五年之后再议。如今大明连年征战,国力民力都大量消耗在了战场上,必须要与民休养了。更何况,铁道的修建还不能停下,也在占用大量的民力,一味的征伐,对于大明来说,有些负担不起。朕此番找两位爱卿前来,只是打算与两位爱卿商议一下,调一些卫所去叶尔羌还有亦力把里等地戍边。”
  朱纯臣低头和张之极对视了一眼之后,顿时感觉蛋疼不已。
  调动卫所去戍边是应该的,军人不守边疆守什么?守大明国内?
  开什么玩笑,天下太平没人造反,剩下的都是些用衙役就能解决的问题,难道非得用大军?
  但是,不去打莫卧儿,这心里,他不甘啊!
  地盘,军功,银子,美女,哪样不是好东西?既然爵位已经升无可升了,难道还不在剩下的这些东西里面打打主意?
  不打莫卧儿,上哪儿弄这么些好东西去?
  尤其是莫卧儿那个渣渣,盛唐时的王玄策带着一群大唐女婿提供的马仔就把他按到地下摩擦,自己两人手里可是整个大明的精兵做后盾!
  更不要说还有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条疯狗做先锋!
  沉吟了半晌之后,朱纯臣才拱手道:“陛下,若是抽调卫所去叶尔羌等地戍边,倒不如多抽调一些卫所?”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成国公有什么好的想法?尽管说出来听听。”
  朱纯臣道:“陛下,我大明原本卫所裁汰下来的屯垦卫所肯定是要迁移过去一部分?葱岭等地又紧挨着莫卧儿,便是我大明不主动进攻,可是也要驻兵于葱岭、俄力思等地,防范莫卧儿,由此便要抽调一些精锐卫所?若是过上两年之后攻打莫卧儿,移到葱岭和俄力思等地的百姓又当如何?岂不是直面战火?”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那成国公的意思呢?”
  朱纯臣接着道:“铁路要修,屯垦卫所要迁移,精锐卫所也要过去。依臣之愚见,倒不如不迁移百姓,直接大量迁移屯垦卫所和精锐卫所过去,便是这些地方的铁路修建,也干脆交给卫所来完成!”
  朱纯臣的话一出口,温体仁和郭允厚对视了一眼后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附议。”
  刚才还想打人的郭允厚和温体仁现在发自内心的认为朱纯臣是个好人!
  简直是在太贴心了,知道国库里边没钱,主动提出来用卫所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至于五军都督府有钱没钱——大明崇祯十三年的军费早就划给五军都督府了,怎么花是他们的事儿,跟户部可没关系。
  崇祯皇帝也突然间暗骂自己犯傻了——铁道兵啊,大明鼎鼎的存在,自己怎么就没有想起来!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便开口道:“那便依成国公的意思吧。成国公回去之后与五军都督府商议一番,看看该调哪里的卫所,调多少,才能保证铁路与屯垦之事两不误。”
  朱纯臣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五军都督府该琢磨一下今年秋闱之后征兵之事了。原有卫所士卒后代虽不再世袭为兵,但是在征兵时,同等条件下要比普通百姓优先选中。除去那些能战的精锐卫所外,剩下的慢慢以募兵代替,原卫所慢慢转化为屯垦或铁道修建卫所。”
  朱纯臣当即便躬身道:“谢陛下恩典!”
  卫所士卒不再世袭的事儿早就已经实行了下去,卫所的士卒们也不太抗拒这道旨意。
  崇祯皇帝已经用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确实让普通百姓们都能活的挺好,哪怕是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
  这么一来,自己这些人刀头舔血就够了,子孙后代应该有更好的人生——读书经商种地不比操刀子砍人要强?反正也不差那口吃食!
  然而卫所士卒的想法是士卒的想法,他们子孙的想法归他们子孙的想法——操刀子砍人什么的最有意思了,比各地有意思的多!
  不光这些卫所士卒的后代们如此认为,就连普通的大明百姓里面,也已经开始冒出了这种苗头。
  都想着能入伍从军,然后操刀子砍人。
  通过操刀子砍人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例子太多太多,光是孟繁星那些编外的家伙们就捞了多少银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纯臣才特意躬身谢恩。
  等到朱纯臣和温体仁都退出了宫外之后,崇祯皇帝才坐在椅子上发起了呆。
  自己哪怕是穿越过来的,也不可能事事都记得清楚,也不可能比这些久居朝堂的才狐狸们更聪明。
  很多让自己恼火不已的问题,拿出来跟这些个大臣们商讨一下,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于比自己以为的办法更靠谱一些。
  甚至于,自己一向来的横冲直撞,更多的还是靠着厂卫和军权在手。
  易地而处,如果把自己放在朝堂上面,可能早就已经死的透透的。
  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谁让自己是皇帝呢?
  当个皇帝,就是任性!
  ……
  崇祯皇帝发呆的时间不算长,就被人给打断了。
  其实这次带过来的消息倒不能算是什么太好的消息,不过是羊毛已经可以弄成毛毯,羊绒可以织成大衣了。
  如果没有彻底干死鞑靼蛮子,崇祯皇帝一定会为了这个消息而激动不已——在草原上让蛮子们玩羊吃人,然后再彻底干死他们,一定很有意思!
  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同了。
  鞑靼蛮子们自己作死,早一步就先起兵,现在要么被弄成了京观,要么就在修铁路,这个招数已经用不上了。
  最多最多的,也就是在勒石草原那片位置往西再研究一下,或者从其他的蛮子那里收购羊毛?
  少了这些个蛮子在草原上放牧,没有了吃草的牛羊马匹,勒石原上的草场会长成什么样子?
  转念一想,崇祯皇帝又把这个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收购羊毛的事儿还是算了,眼下还是多弄点苦力要紧。
  至于说勒石草原和奴尔干都司那边草场上面的青草会疯长的问题,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
  等着迁移了大量的百姓过去之后,盖房子,修路,开荒种地,养牛羊,这些个草场别被祸害的太惨就是烧高香了!
  思维再度跑偏的崇祯皇帝接着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耕种和修路等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
  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就不说了,后世京城的雾霾也不说了,毕竟这年头的污染撑死了也就是烧煤带来的那么点儿,根本就算不得事儿。
  关键是沙尘,光是自己登基之后就经历过好几次了。
  崇祯元年,永年县昼晦,咫尺不辨人物;
  崇祯七年三月戊子,黄州昼晦如夜。
  崇祯十二年二月,浚县狂风大作,黄埃涨天,间以青白气,五步之外,不辨人踪,至昏始定。
  就连崇祯十三年正月,其实也有过一回,而且发生在了南京——闰正月丙申,南京日色晦朦,风霾大作,细灰从空下,五步外不见一物。
  这玩意具体是怎么形成的,自己不知道,也懒得去知道,但是肯定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关系,毕竟后世的专家们都这么说。
  就是搞不明白南京那边有什么沙漠化的问题?或者,小冰河气候跟这些破事儿有没有关系?
  是因为植被遭到的破坏太厉害?还是因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少,导致了地球变冷?
  想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的崇祯皇帝干脆不再想,只是本着想到就要去干的精神,直接把事情给吩咐了下去。
  多修路,多种树,顺便催着百姓多生孩子。
  各地的镇守太监们翻遍了史书,都没有找到哪个镇守太监会像自己这些人一样倒霉——除了本来就多的事情之外,还要管着种树的事情。
  同样的,不只是镇守太监们在骂街,连各地的官府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命令之后也想骂街。
  百姓怎么才能富?多生孩子多种树?
  多生孩子,朝廷给补贴而且涉及到了自己官位的考核项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可是这多种树是什么鬼?
  还有多修路,整个大明哪天停下了修路的工程了?工部在修,铁道部在修,交通部的人也在跟着掺合。
  到底修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天可怜见,类似于这种乱七八糟的标语要贴出去也就算了,大不了自己当成看不见。
  那么,把差役们给派出去宣传是什么鬼?差役们都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


第八卷 四夷宾服


第627章 听说,大明的皇帝还要脸?
  崇祯十三年的前半年时间,除了崇祯皇帝带着朝堂还有军伍的大佬们在不断搞事情之外,整个大明都显得很平静。
  哪怕是崇祯十三年的上半年时间里遇到了不少让人闹心的天灾,实际上对整个大明来说也没有形成什么让人恶心的局面。
  毕竟,大明的国库还有崇祯皇帝的内帑,从来就没有停下过收购粮食的脚步,常平仓和预备仓里的粮食足够保证百姓们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也能活下去。
  唯一让崇祯皇帝不爽的就是干旱。
  老天爷不下雨,大明也没有人工降雨的条件,除了把官员们派出去祈雨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至于前几年多挖的那些个大坑,存起来的雨水雪水什么的,基本上第二年就用光了,根本指望不上。
  一天比一天更热的天气让崇祯皇帝也开启了烦燥模式。
  后宫里面好几个妃子眼看着快生娃了,国库里面的银子也快要见底,内帑也没有多少余钱,逼得崇祯皇帝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窝在宫里。
  最起码,想要带兵出去浪一波怼人的事儿是没什么指望了。
  至于再下一次江南什么的,崇祯皇帝就更没这个兴趣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宫里面的冰是足够用的,别管是崇祯十二年冬天时存起来的冰块还是临时用硝石制冰,宫里面这玩意就没缺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崇祯十三年的九月才算是结束。
  除了袁妃和田妃各自生了个女儿之外,宜妃也产下一子,被取名为朱慈熠。
  一溜排开几个娃,周皇后很想把崇祯皇帝给揍一顿——总盯着月子里的娃稀罕,大点儿的就不见你这么上心!
  被周皇后瞪的有些心虚,崇祯皇帝嘿嘿讪笑了两声之后便搓了搓手,扔下了几个娃子,转身向着娃子们的娘走去。
  自家的小媳妇们生娃子辛苦,自己得好好表示下心疼才行。
  然而没等着崇祯皇帝表现出一个好男人的作风,匆匆而来的许显纯就禀报了一个让崇祯皇帝感到高兴的消息。
  再一次把温体仁等朝堂大佬都召进了宫里之后,崇祯皇帝才让许显纯把刚才的消息复述了一遍。
  许显纯把消息复述完了之后,又接着道:“想必再过上几天,缅甸王的表章就该到鸿胪寺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说说看吧,像他隆王这样儿的一国之主突然上表要归化大明,究竟该如何应对?”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命王承恩将锦衣卫报上来的缅甸国主他隆的资料分给了温体仁等大臣。
  已经事先看过他隆王资料的崇祯皇帝认为,像这种跟开挂一样的大佬突然间就上表要归化,肯定有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原因。
  崇祯元年,阿那毕隆病重,被其子弥利提波杀于宫中。正出征掸邦的他隆在得知哥哥被杀的消息后,就回师占领阿瓦称王,接着南下勃固。
  在勃固称王的弥利提波得不到臣民的支持,准备逃往阿拉千,却被大臣们逮捕,送交他隆,被他隆以杀父之罪处死。
  崇祯二年,他隆在勃固正式即位并上表大明,表示自己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自行登基为王。
  当时自己都一屁股屎,还不知道怎么擦干净才好的崇祯皇帝自然也没有心情理会缅甸这种屁大点儿的国家换个国主的事儿,大笔一挥就算是同意了。
  而他隆的操作显然有点儿骚——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他隆就下令对缅甸全国范围内调查土地和人口。
  调查和登记的内容包括全国各地的人口、住宅、生产的农作物、缴纳的赋税种类和数量、每家每户人员的名字、性别、年龄。
  显然,他隆的这一次普查比之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二年才玩出来的大明版人口普查要早了一年的时间。
  甚至于面对着暹罗的不断挑衅和进攻,他隆也如同崇祯皇帝一样选择了怼回去,一度逼得暹罗北部属国兰那泰不得不俯首称臣。
  在刚刚看完他隆的资料之后,崇祯皇帝一度以为这家伙也是个穿越者了——直到了解了缅甸国内的一些情报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放下了心。
  连崇祯十一年时玩的人口普查都是记载在贝叶上面而不是纸张,更没有丝毫火器发展的迹象出现,怎么看都不太可能是穿越者。
  哪怕是缅甸本地的环境不支持穿越者玩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跟大明的贸易之中也没出现一丝的迹象,这本身就说明了跟穿越者没有一丁点儿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国主,突然之间打算内附?把自己的国土变成大明的国土,自己混个封王的待遇赖在京城?
  怎么看怎么都不合理!
  毕竟,他隆王跟朝鲜国主绫阳君李倧还有小琉球的国主尚丰不一样,那两个纯属于战五渣里面的青铜。
  而他隆王,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战五渣里面的王者,很快就能向着战六渣进化了——如果他隆王努努力,干掉了暹罗之后再向周边扩张一下,说不定就进化了。
  当然,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上来看,战五渣里面的青铜和王者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想要进化成战六渣,那就是在挑衅大明了。
  欺负战五渣跟战六渣能一样?所以,必须得在战五渣进化之前就按死他们!
  崇祯皇帝的思维明显又开始跑偏,温体仁却躬身道:“启奏陛下,他隆王内附,要么是仰慕天朝,要么是另有打算,只是现在还不得而知罢了。唯今之计,当先令鸿胪寺做好准备,同时也在缅甸多派一些探子,好生打探一下缅甸那边的情况。”
  许显纯斟酌着道:“依着锦衣卫在缅甸得到的消息来看,他隆王早就有心内附,只是一直在迟疑。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
  崇祯皇帝将目光投向了许显纯,好奇的道:“消息可靠?”
  许显纯点头道:“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是这样儿的。缅甸之地与我大明接壤,国中百姓、朝堂、军方、王宫之中都有锦衣卫的人手,应该假不了,除非这些人一起出了问题。”
  很快,这个消息的真伪就再次多了一个证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曹化淳也带着同样的消息过来了。
  曹化淳的东厂显然没有许显纯提督的锦衣卫效率高,或者说在大明之外的渗透力度明显比不上锦衣卫。
  毕竟,锦衣卫这个机会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对外渗透的脚步。
  东厂明显就要弱了一些,毕竟除了向外渗透,还要盯着锦衣卫……
  崇祯皇帝明显不关心东西厂跟锦衣卫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有竞争才有进步,厂卫之间不是一条心是正确的,真要是抱成一团,就该轮到自己这个皇帝睡不安稳了。
  曹化淳带过来的情报跟许显纯带过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密探通过各种渠道发回来的消息,证明缅甸的他隆王想要内附大明。
  这下子,不光是崇祯皇帝懵逼,就连温体仁等朝堂大佬们也感觉懵逼。
  好好的土皇帝不当,想着内附到大明之后当个土王?怎么想的?
  他隆到底是怎么想的,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一众大佬们想不明白,但是他隆王自己心里可就很明白了。
  跟周边那些不长眼的垃圾们不一样,他隆自认为对形势看的比较清楚。
  就跟大明的锦衣卫在不断的向着各国渗透一样,各个小国的探子也活跃在大明的国土之上。
  锦衣卫和东厂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于有意无意的放纵了探子们打探消息的行为——只要不涉及到机密的事情,这些消息根本就无所谓。
  毕竟,探子们好解决,杀了也就杀了,可是那些正经的商人呢?僧人呢?学子呢?
  这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就属于探子的一种,他们肯定会也会携带一些消息给自己的母国。
  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厂卫对于各个小国派到大明的探子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是涉及到了某些机密事,比如某些技术和文献一类的东西,发现一个杀一个,误杀了也在所不惜——反正没有人敢替这些探子们找场子。
  又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叫崇祯!
  也正是因为传回到缅甸的消息,让他隆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皇帝跟以往的大明皇帝明显不同,好战就是崇祯皇帝身上最基本也是最显眼的标志之一。
  若是以前,大家伙儿还可以心中报有侥幸,认为大明皇帝不会对着自己这些很老实的藩国下手。
  或者说,就算是他想要下手,也得有所顾忌才是——比如民心军心,比如水土地形,比如那些在自己这些藩国内进行贸易的西洋人。
  但是,当吕宋和爪哇的事情出现之后,他隆王就清楚的认识到了一点——大明皇帝想要办什么事情,天下间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拦!
  尤其是这个皇帝还特别热衷于开疆扩土还得到了军心民心支持的时候,就更加的恶心人了。
  皇帝好打仗没什么,中原历史上出过很多这样儿的皇帝,但是从来没有谁像现在的皇帝一样,能把军心民心整合到一起的。
  或许也有,比如大秦时期的始皇帝,然而始皇帝征战无度的后果就是逼反了百姓,以至于二世而亡天下。
  大明的民间却没有任何想要反对皇帝的意思,反而都想着参军去获取军功。
  虽然不知道崇祯十三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这么消停,没有向外征战,但是万一呢?
  万一哪天大明皇帝突然发疯想要开疆扩土,自己不就是最好的目标?
  自己跟周边的其他国主们不同,自己登上王位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显然让缅甸变得强大起来。
  这也使得自己在这些藩国里面变得显然起来,就如同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那么拉风,那么显眼……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就成了三条。
  第一条路,继续发展,干掉暹罗和其他的那些小国,然后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