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崇祯这样儿的政治小白都能看出来下面的群臣们望向温体仁的眼神不对劲,老狐狸一般的温体仁又如何看不出来?只是自己从诏狱出来后,已经回过家了。
自己的这些同僚,若说是雪中送炭的,一个都没有,落井下石的,呵呵。不管是自己儿子求到哪一个的府上,不是打着太极,便是避而不见,反而是锦衣卫的鹰犬,受了皇帝指令,对自己一家多有看护——人情冷暖,乃至于斯!
已经认清楚这些同僚真面目,或者说早在意料之中的事儿就这么被自己摊上,温体仁的心中又怎么可能开心的起来?既然你们不仁,那就别怪老子不义。暗暗咬了咬牙的温体仁,此时再一次坚定了自己跟着崇祯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定,至于你们这些渣渣,只要老子圣眷不失,你们都给老子等着!
既然决定把自己卖给崇祯了,温体仁也放下了心中的负担,在王承恩喊出“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之后,温体仁便坦荡荡地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崇祯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淡淡地道:“讲。”
温体仁先是躬身行礼,接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今大明的度量规制混乱,当由朝廷进行统一,以便于民间使用。唯有度量统一,天下百姓交流才会方便。”
崇祯唔了一声后道:“详细说说看,都有哪些混乱,又有哪些需要统一。”
温体仁道:“启奏陛下,便是以重量为例,升斗之间,有大斗,有小斗,民间多见者为大斗进,小斗出,与民不便。再以长度为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民间多有私造量具者,所亏的,多半是平民百姓。”
“臣以为,强秦强汉,其强者,必是先从度量从一,书同文,车同轨,而后国人上下如一,如此方才傲视宇内。如今旧制使用,已有千年,当革新之,使之更为精准。”
崇祯还是嗯了一声,对工部尚书薛凤翔道:“薛爱卿以为如何?”
薛凤翔躬身道:“臣愚钝,附议温大人所言。”
崇祯见薛凤翔甩锅甩的干净,却也不为己甚,只是淡淡地道:“既然如此,便由薛爱卿的工部主持此事,重新厘定度量规制。”
薛凤翔躬身应道:“臣,遵旨。臣愚钝,望陛下示下,度量规制以何为准?”
崇祯很想告诉他那些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想想也不太现实,便接着向温体仁道:“温爱卿以为如何?”
温体仁知道用着自己的时候到了,当下便挺身而出,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民间多以十六为进,或以三为进,其多有不变,莫若以十为进,以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量具亦如此,以十两为一斤。”
听着温体仁这番话,明知道这是崇祯皇帝的意思,薛凤翔仍然忍不住驳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温大人所言不妥。”
崇祯依旧是唔了一声,问道:“有何不妥?”
躬身道:“启奏陛下,依成化年间定例,五斗为一斛,若如今信温大人所言,当则是十斗为一斛,其于民间,不便者更甚于前。”
温体仁却是开口道:“若如薛大人所言,即以权衡器为例,此物现有万历年间所制的二十两和六十两的两种规制,民间使用二十两或者六十两,究竟便是不便?再者以斛为例,故宋之末改十升一斗,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如此不也是变来变去?”
见薛凤翔无言,温体仁接着道:“若是讲究祖制,温某想问问薛大人,太祖洪武元年便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校勘,仍降其式于天下,令兵马司并管市司,三日一次较勘街市斛斗秤尺,并依时估定其物价。这话薛大人是知道的罢?”
薛凤翔却是蛋疼无比,这话自己说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说不知道,显示是扯蛋,不说这是当面欺君,光是自己这个官是怎么当上来的,只怕都有人要问一问了。若是说自己知道,自己都能想到温体仁下面的话是什么玩意儿。
果不其然,温体仁也不待薛凤翔答话,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景泰二年、正德元年、嘉靖八年,皆令工部制造斛斗秤度,分给各司监收内府银科道官及内外各衙门,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这也是写在了大明律之中的,你薛大人也是知道的罢?”
崇祯却是心中卧槽了一声。自己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出规定。早知道的话早他娘拿出来怼人了。大斗进小斗出是怎么来的?若都是官府统一的规制,又怎么可能出现大斗小斗的情况?看起来,民间私造的情况,根本就他娘的没止住过!
心中不爽地崇祯不待薛凤翔开口,便直接道:“好了,都不要争了。此事以工部牵头,会同户部,朕亦会命徐光启地皇家学院配合,参与东西度量,重新厘定,不论是何度量,皆以十为进。另立其名,与此前分、寸定制不同,以免百姓将之混乱。”
等到薛凤翔无可奈何地应是后,崇祯接着道:“其令,工部厘定斛斗秤度后,明发天下,各地官府之中,务必有斛斗秤度之量具,供百姓核验,若再有私造斛斗秤度量具者,玩甚么大斗进小斗出的把戏坑害百姓,不论是谁,皆抄家问斩!”
第148章 科举八股掺沙子
等到重新厘定度量衡之事定来之后,还不等崇祯提出大行的天启木匠托梦一事,礼部尚书孟绍虞就先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亦有本奏。”
看着这个平时在朝堂上基本上不发声的孟绍虞也出班上奏,崇祯却是压下了自己想要讲天启托梦的事儿,好奇地道:“孟爱卿有何事要奏?”
孟绍虞躬身道:“启奏陛下,崇祯元年恩科将至,臣请陛下示下,以何人为主考官?主考何题?”
崇祯皱眉道:“礼部原本是个甚么章程?往年如何?”
孟绍虞道:“启奏陛下,往年皆是由天子指定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便是春闱。”
崇祯自己不是没有补过课,知道这大明朝的科举有多操蛋。自从有科举开始,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了大明朝,就只设进士一科。至于明法、明经、明算,这些科举内容统统都消失了。以至于有人写歪诗嘲讽:“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这两句,说的就是这种操蛋情况,整个大明只剩下了进士科,玩的是老朱规定的八股文章。
八股文有多操蛋呢?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从这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注意了,如果单纯是这样,估计现在的那些学霸们努力一番,还是有点儿希望的。最他娘的让崇祯皇帝感觉到蛋蛋的忧伤的,是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所谓的用古人的语气,不是说让你学习古代人说话的方式,而是使用孔子、孟子的语气!
这他娘的,孔孟二位圣贤都埋土里几千年了,从战国到大明足足差了两千多年,你让大明的人去研究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用的什么语气?
彼其娘之!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把现在清华北大那些研究古代文学或者历史的学霸们扔过去,估计这些家伙们也得懵逼!
而且更操蛋的是,由于圣人之言总共就那么点儿——当然,可能是为了省竹子,所以都是“微言大义”,翻天覆地的考,题目难免有重复的,这种情况怎么办?
大明朝的人才多啊,这么屁大点事儿能难得住谁?两句话给他拼成一段话不就得了?比如寡人好色,而吾日三省吾身。
上一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下一句就是《论语》里边儿的。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因为老子喜欢小娘们儿,所以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三次。
但是,如果你敢在科举时这么写,恭喜你,落榜是好事儿,诽谤圣人才是大问题!这破题入手的地方根本就不是甚么好色不好色,而是在三省吾身上面,但是这个好色,你不理它又不行!
总之,既要让这些考生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又不许瞎咧咧自由发挥,连孔孟之后的典故都不许用!当然,这个是个隐形的附带要求,你一定要用也没问题,反正被黜落了,自己慢慢找地方哭去吧。
比如一代大佬蒲松龄,这大佬放现在怎么着得混个起点白金什么的,但是八股写的不行,得了,您老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这大清的官场不适合您混!最后落的个什么下场?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塾师做到老,最后病死家中。
如果单单如此倒也罢了,毕竟蒲松龄不行,不是还有陆万龄么?这大明读书人多了去了,总会有考的上的。
关键是,考上的这些家伙们一个比一个坑!读书读傻了的,说的就是这些家伙,要么,满脑子的圣贤思想,自己狗屁不通,要么,在官场上打混几年后,终于开窍,开始好好混官场。
至此,这些人又两极分化了。一部分如温体仁这般,官做的明白,人混的也明白。
另一部分么,只能说呵呵。有大贪有小贪,还有的狗屁不通的全靠师爷,有时候都搞不清楚这官到底是师爷在做,还是这些官员在做。
可是自己还改不了这操蛋的科举制度!崇祯再傻也知道,天下读书人都靠这玩意儿活着呢,你要敢把这玩意儿给毁了,那可就真要了命了!
越想越蛋疼的崇祯干脆不再去想,老子毁不了它,没关系,老子给它掺沙子:“既然如此,此次科举,便由礼部牵头,以张瑞图为总裁,孟爱卿为副总裁,广取天下文人智士。”
等孟绍虞躬身应是后,崇祯接着道:“然则,进士一科,录取不过三百人,我大明读书人何止千万?若总是不得中,岂不是蹉跎一生?朕心甚悯之,其令,于进士科后,加开恩科,取明律、明算科、格物科,赐同进士。”
孟绍虞却是躬身道:“陛下隆恩!臣敢问陛下,明律、明算、格物科,其考题与总裁、副总裁为何人?”
崇祯道:“既然进士科不第,想必八股文章一般,故而明律、明算、格物三科,不设八股文章。术业有专攻,明律者当熟知大明律,明算者当明知祖率、九章算术等算学一道,格物亦然。”
“至于总裁人选么,明律科以刑部尚书阎鸣泰为总裁,张瑞图为副总裁。明算科以户部尚书郭允厚为总裁,张瑞图为副总裁。格物科么,以徐光启为总裁,内阁施凤来为副总裁。”
第149章 皇兄托梦有话说
基于掺沙子的目的,崇祯安排了明律、明算、格物科的考试问题,可是在朝堂上的这些人精的眼里,很显示的,这属于崇祯放出的一个信号:老子打算多弄些不一样的人来朝堂上搞事情!
可是就算朝堂上的人心有不满,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用屁股想想就知道,大明的读书人太多,可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就算是一年加一次恩科,大不了一年录取个三百人,剩下的怎么办?
大家都想做官,可是位置就那些,进士科考不过的都不活了?如今崇祯弄出来这么个明律、明算、格物科,好歹是有了别的一条出路,增加了录取人数,好歹这是给广大考生一条出路不是?
犹如后世的高考,在扩招以前是什么样儿的?一年就那么点儿名额,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已经进入了干部的行列,从工作到住房,都有国家包了,人人都是挤破头地想去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真正是形容的非常到位。
当然,这种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从扩招以前的大学生整体素质来看,要甩了扩招后的整体素质不知道几条街。若原来的素质评价为十分,扩招后的整体素质,估计能有个六分,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网吧包夜的,宾馆开房的,写小说的看小说的,全放了羊了……
然而情况放到崇祯时期,却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就算这些学生再怎么放羊,基本上都算是大学毕业的学生来参与公务员考试,多录取几个,根本就是屁的影响没有。
若一定要说有影响,那也是官员太多,位置太少,不好分配罢了。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光杀贪官,就已经足够给这些预备役的小萌新官员们腾地方了,哪儿会存在不好分配的问题——就算是不好分配,大不了等以后国家稳定了,再推动向外扩张,多弄点儿地盘,不就好分配了?
总之,对于崇祯这种明目张胆掺沙子的行为,不满的只有朝堂上的大佬,至于考生和民间,等消息传开后,只会有一片欢呼声,一如后世高考扩招一样。至于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好了,崇祯才不会想那么远的问题。
待到春闱的事儿都安排完毕,崇祯这才开口道:“钦天监监正何在?”
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自己什么事儿的钦天监监正吴景山(杜撰,未查到其人)一头雾水地出班道:“臣在。”
崇祯嘴角挑起一抹不可察觉的微笑,开口道:“朕昨夜梦到皇兄了。不知是何征兆,故而要爱卿为朕解惑。”
钦天监监正躬身道:“臣请陛下详述梦中之事。”
崇祯嗯了一声,又以袖掩面,抹了抹根本不存在的眼泪,这才开口道:“朕昨夜突然发梦,梦到皇兄与朕说话。”
钦天监监正依旧躬身如仪,回道:“启奏陛下,梦到大行先皇,此吉兆也。以臣愚见,此为先皇劝诫陛下纳谏之意。亦或是先皇有话要说与陛下。只不知先皇说了些甚么?”
崇祯道:“皇兄与朕说,派谴了税监前往苏杭织造收取赋税,监管上却是疏忽了些,以致苏杭之地民怨颇重。皇兄甚是后悔,故而托梦与朕。”
这下子,不止是钦天监监正,便是朝堂上的众臣,除了温体仁和施凤来依旧老神在在之外,其他的官员心头都是被数万头神兽践踏而过——先不说你哥会不会后悔,就算后悔,也不可能托梦给你,就算托梦给你,你丫会这么好心地在朝堂上说出来?这不是打你哥的脸?顺便打了你自己的脸?
虽然群臣很想问问崇祯的脸疼不疼,只是被崇祯调戏惯了的群臣又不是傻缺,都觉得崇祯后面还会有话儿,当下都不言语,想要看看崇祯还能憋出什么好话儿来。
钦天监监正却只能硬着头皮道:“启奏陛下,臣说不好。此事可能便是先皇单独说与陛下听的。”
崇祯嗯了一声,接着道:“皇兄说他十分后悔,便嘱咐朕,要朕迁一些苏杭之地百姓前往德陵附近陪王伴驾,以为恩典。朕以为此为皇兄思念苏杭之地百姓之故,只是不知该当如何是好,故而要爱卿替朕解梦。”
说完,也不待钦天监监正答话,接着又对群臣道:“若众位爱卿有精于解梦者,亦可替朕解释一番,无论对错,朕都不会见怪。”
钦天监监正暗暗叫苦,这他娘的就是一个大雷。若是顺着崇祯皇帝的意思往下说,明显这是要迁民守陵的意思,可是自己敢不顺着崇祯的意思往下说吗?
群臣也都恍然,崇祯果然没憋出什么好屁来!这家伙想要学强汉故智,迁富户以守陵!
这德陵在哪儿?昌平!就在京城左近,昌平的天寿山。这个原本叫做黄土山的小地方,自打成祖皇帝挑选了此处作为徐皇后的陵地之后,这块破地儿就成了大明朝埋葬历代皇帝的地方。
若真是依着崇祯的意思把苏杭二地的富户迁了过来,那这破地方除了原本的守陵之人,剩下的无一不是家财万贯之辈。
大家都没钱的时候,钱就是钱,若是大家都有钱了呢?一个小小的县城之地,聚集的全是苏杭二州的富户,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物价会涨到一个何等可怕的地步——反正大家都不差钱!
彼其娘之!众多朝臣心中暗骂一声,这摆明了就是割羊毛啊,而且割的还是自己这些人身上或者家里人身上或者其他各种有关系之人身上的羊毛!
只是崇祯摆明了这是先皇托梦说的,众多朝臣就是想反对,也想不出来什么太好的理由,只得都看着钦天监监正,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好的说辞。
一时之间,整个大殿的气氛就有些诡异起来,不管是高坐龙椅的崇祯,还是下面的众多大臣,百多号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钦天监监正的身上,一时间让钦天监监正的头上都开始冒出了冷汗。
第150章 欲迁富户伴帝陵
在落针可闻的大殿中顶着这么多人的注视,钦天监监正的腿没有发抖,已经是为官多年历练出来的本事了。
到了最后,实在顶不住压力的钦天监监正干脆扑通一声跌倒在地,颤声道:“臣愚钝,不能明知先帝之意,臣,罪该万死。”
早就对这个结果有所预料的崇祯倒也没感觉多失望,只是淡淡地道:“起来罢。朕早有言在先,无论如何,都不怪罪。”
钦天监监正这才颤颤巍巍地站了起了,顺势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
眼见钦天监监正没事儿,擅于揣摩上意的阉党成员,御史袁弘勋先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袁弘勋有本。”
一看是个御史,崇祯的心下便有些不喜。这些家伙正事儿办的不多,但是在弹劾上,为了博个清名,却是什么事儿都干的出来。
只是前番自己已经说过无论如何都不会见怪,此时也不好自食其言,崇祯便淡淡地道:“爱卿有甚么事儿?”
袁弘勋躬身行礼道:“臣启奏陛下,先帝托梦给陛下,不论其梦何解,但是先帝之意却是明摆着告知于陛下了。臣以为,先帝与陛下兄弟之情情深,既然托梦有所求,陛下身为先帝之弟,便当依着先帝的意思,迁一些苏杭百姓居于德陵。一则全了陛下与先帝兄弟之情,二则,让百姓于先帝陵旁陪王伴驾,亦是恩典。”
卧勒割槽!这家伙不是个甚么清流御史言官!等看到施凤来投向了袁弘勋一个赞许的眼色后,崇祯这才明了,这家伙是个阉党!
当然,不管是什么党,只要能替自己分忧的,肯定就是个好的,至于阉党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现在的崇祯干脆造反视而不见。
崇祯却是继续拿捏道:“可有爱卿有不同地意见?”
要不然怎么说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呢。若是崇祯顺水推舟,直接把这事儿给定死,只怕别的朝臣想要反对,也得好好思量一番。
只是你崇祯皇帝既然已经有言在先不会因言见罪,如今又广开纳谏之门,那还有甚么说的?几个御史言官对视了一眼,皆是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兄弟们,上!
当下便有一个御史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不可。”
被打了脸了崇祯却是脸色不变,只是淡淡地问道:“为何不可?”
那御史道:“启奏陛下,苏杭百姓,原居于江南,冒然迁入昌平德陵左近,恐生活习惯上难以适应,南方多食米,北方多食面。此其一也。”
“其二,若是迁的富户多了,则德陵物价必然飞涨,其余百姓又该如何生息?若尽迁平民,则由南至北,不异于将之发配,一路行程,何止三千里之遥?”
“故而,臣以为不可。迁民伴帝陵,虽然全了陛下与先帝兄弟之谊,然则与百姓不便,实为扰民,臣请陛下三思。”
等到这个御史说完,其他几个御史又是呼啦啦一片附议之声,此时龙椅上的崇祯脸色再也保持不住方才的平静不波,已经慢慢地开始变黑:“那爱卿可有教朕?可是要朕自食其言,失信于皇兄?”
这御史也是个胆子大的,反正崇祯已经许下了不因言见罪,当下便躬身道:“臣鲁钝,请陛下恕罪。”
崇祯的心中却是卧槽了一声。彼其娘之,就这么着把锅子乃给朕了?你说不能扰民,不能迁苏杭百姓,却不给朕个怎么向皇兄交待的法子,这就完了?一声鲁钝,后边儿的破事儿就得朕自己想办法了呗?
不得不说,演戏的最高境界便是演到自己都信,从昨天晚上就在一直自我催眠的崇祯已经快要相信天启确实托过梦给他了,因此上,群臣看到的,就是崇祯的脸色由古井不变到乌云盖天再到阴沉如水。
不待崇祯发火,温体仁便先出班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御史陈之吉所言有误。”
崇祯直接冷哼一声,说道:“讲。”
温体仁这才躬身道:“启奏陛下,方才陈御史所言,听上去确实在理。实际则不然。”
“若是尽迁平民百姓,其路途之遥遥,确实不异于将百姓发配至京城,然则尽迁富户中京,则无此忧。”
崇祯却是故意依着御史陈之吉的话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