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科举-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才知道,唐家家大业大,唐家这一支除了大老爷唐舟之外还有这位眼前的唐二老爷唐臣,他们还有个弟弟名叫唐旬,其他的旁支则连唐臣自己也难以尽数了。
  唐家子弟考□□名不少,眼前这位唐臣唐二老爷就是府学的贡生,他的长子唐安穆前两年也中了秀才。只有老二唐安程性子不如他爹和大哥安稳,总是不愿坐下来读书,如今十六岁了,还不曾入场考过一次,唐臣这几年都为了小女儿的病四处奔波求药,也就没有多少心力管束唐安程了。
  唐臣打量着眼前这对父子,方才再广安堂时他就觉得他们和一般普通百姓不太一样,尤其是那个小娃儿,看起来也就三四岁的年纪,那黑亮的眼珠转着,却好像个小大人儿似的有主意。
  他命下人端上茶来,笑着开口问道:“我方才让身边懂香的人看过了,你这块香确是不错的沉香,虽说年份差了些,大约七八年,不如十年往上结的香稀罕,但你若是都卖给广安堂,少说也得千两白银。”
  他叹了口气,接着道:“不瞒你说,我们唐家是书香门第,并非那些大富大贵的商贾之家,为了给我女儿治病,我这些年也没少花银子,这钱并非是个小数目,更何况药堂从你那里买来,再卖与我,还得再赚上一笔,说不定价格就要翻倍。如今你要将其中一块给我,我该如何报答你们呢?”


第15章 他的第一桶金
  张传荣红着脸道:“咱虽然是庄户人家,但也知道您唐家两位老爷为官清廉,在咱这琼州岛上是人人称颂的……听说这沉香入药用不了多少,小人不是那贪心的人,就算给您一块,剩下这块卖的钱回去办置些田产,再让几个娃儿开蒙读书已经足够,小人不忍心再赚您这一笔了。至于报答不报答的,小人哪里敢痴心妄想,让大老爷您报答呀!”
  张皓文接着张传荣的话在一旁开口说道:“唐老爷,我听说‘意外之财,不可多取’,与其要银子,我们还不如结个善缘,结交您这一位贵人哩。”
  唐臣一愣,捻着胡子望向张皓文,略一思索,他已经明白了张家父子俩的用心。他叹了一声,道:“好一句‘意外之财,不可多取’!唉!世上的人只知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又有几个能明白这个道理?倒是你一个小娃娃想的清楚。都说‘三岁看老’,张老弟,我看你这儿子前途不可限量呀!”
  张皓文故作害羞的笑了笑,道:“我是听爹爹说的。”又道:“唐老爷您不知道,我爹爹先前也读过一年的书,后来家里艰难,才没有再读下去。”
  唐臣听罢,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片刻之后,他站起身来,对张传荣道:“你说不用,我却不能让你们白损失这一笔钱。这样吧,我给你一件信物,往后你和这娃儿若有用得着我唐臣的地方,尽管到攀丹唐家来找我便是!”
  说罢,他对身后那中年人使个眼色,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块木牌,递到了张传荣手上:“张老弟呀,这是我们老爷在家里头安排事情时候用的,如今给了你,你可要好好保存着呀。”
  张传荣连声推让道:“这可不成,我咋敢拿老爷您这么要紧的东西?”
  唐臣笑道:“无妨,我回去再命人另做一块便是,记住,若是往后你有什么难处,千万莫要忘了我这块木牌呀。”
  张传荣不好再继续拒绝,便恭恭敬敬将那牌子接过,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这时,荣禄楼的人已经布上酒菜,唐臣将张传荣和张皓文父子请到桌旁,陪着他们好好地饱餐了一顿。然后,唐臣对他们道:“那药方子里还有几味都是当地的药材,我下午还要去广安堂一趟,老弟你可否愿意与我同往?”
  张传荣自然没有异议,他带上张皓文,随着唐老爷一同赶到了广安堂。广安堂的赵掌柜看见张传荣,却好像并不意外似的,对张传荣笑道:“张老弟,我就知道你还有好东西没拿出来呐!”
  张传荣道:“并不是有意瞒着掌柜的,只是我们今早才从山上下来,这东西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孬,别再惹得空欢喜了一场……”
  说着,他将那两块树根似的东西从袋子里小心的捧出,递到了赵掌柜的眼前。
  赵掌柜一闻味道,两只眼睛瞪的溜圆,一眨不眨的盯那木头瞧。他也像张传荣那样,先是切了一小片放在水中试了一试,然后取出来烘干后又点着了,只见木片冒的是一丝丝细白的烟。他小心翼翼的用一个小锋利的小铁钩将四周碎白的木头刮掉,里面那黑亮油脂样的沉香看得愈发清楚了。
  赵掌柜激动的道:“张老弟,你这两块香若是都卖给我,我愿意出比别家药房贵两成的价钱。”
  张传荣瞧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唐老二爷,道:“既然我带到您这儿来,那就没有卖给别家的道理了,只是不知这位唐老爷千金的药需要多少香,这两块可还够吗?”
  赵掌柜笑了笑,道:“哪里需要这许多?我看你这两块香木,一块能取出五六两沉香,唐老爷要配沉香降气丸,四两八钱足矣,剩下的都是老弟你的啦!”
  说罢,他又眉头一皱,道:“不过,老弟你也不要听外面那些不懂的人以讹传讹,这沉香,本来也是分种类,分品级的。铜鼓岭上的香是土沉香,白木香,原本就不如琼中的香珍贵,你取的这块结了不到十年,也是有些可惜。不过,一两香我愿意出一百二十两银子,真的已经比外面贵了二成,也是因为如今琼中的香都运不出来,价钱原本就该贵些。这是稀罕的东西,老弟你若是愿意,就和我写个字据吧。”
  写字据最好,张传荣和张皓文一起点头。唐二老爷一想自己女儿的病有了希望,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张皓文道:“等等,爹,咱们将那四两多沉香送给唐老爷,能不能请唐老爷派个人把咱们送回去呀,我怕咱俩带着这些银子路上不方便走路,万一让坏人盯上咋办?”
  在场的人都哈哈笑了,赵掌柜道:“你这娃儿,这么多银子,自然是要给你们银票啦。”
  唐臣却在一旁道:“不,这娃儿说得有理。”他转过身,对一直跟着他的那名中年人道:“梁管家,恰巧我这里有张帖子,是送给文昌县彭知县的。你陪他们去文昌走一趟,顺便把帖子送到彭知县那里。这位张老弟善良淳厚,家里却世代清贫,这回拿了卖香的钱,无论是买些田产,还是打算做个什么生意,希望他看在我唐家的面子上,平素也能照顾一二,让那些乡绅官吏不要和他们为难。”
  张传荣一听大喜,赶忙起身拜谢道:“多谢二老爷啦!”
  张皓文被几个大人笑了一回,方才知道,这大明朝此时也是有纸钞的,叫做大明宝钞,这样大数额的银子没法携带,纸钞就方便了许多。赵掌柜知道张传荣父子两人急着回家,忙让人把香称好,最后一共称出十一两三钱,除去唐家那四两八钱之外,还剩了六两多,卖了七百八十两整,赵掌柜唤出账房取了七百五十两的银票,三十两银锭子封好,一并交给了张传荣。
  手里握着那厚厚一沓大明宝钞,张传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赵掌柜的在一旁开玩笑道:“张老弟可放好了这些银子,出了我们广安堂,老哥我就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啦。”
  张传荣连连点头,张皓文也有点心潮澎湃,这时,唐臣把那梁管家叫到一旁嘱咐了起来,耳力好的张皓文隐约听见了“像这娃儿”、“聪敏好学”、“学堂”几个字,这更让他心情大好,虽然割舍了四两多沉香的利益,但换来的那块木牌却远远不止这几百两银子的钱!
  因想着李思肯定还在为张皓文偷偷跟着张传荣走了而焦急不安,张传荣父子也没在龙楼镇多耽搁,第二天休息了一下就提出要回潭牛镇。梁管家带了两个强壮的家丁,雇了一辆牛车,和张传荣父子一同往潭牛镇赶去。张传荣一开始在梁管家跟前还有些拘束,后来便渐渐放开了些,梁管家开始问起张家的情况和人口,当听说张皓文的表哥李青安是个童生的时候,还惊讶的“哦”了一声。
  有了牛车,他们赶路快了不少,只是当回到潭牛镇的时候,张皓文生出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走的时候他们满心忐忑,两手空空,如今回来,已经是怀揣着八百两银子的“有钱人”了。
  有了这八百两,还和攀丹唐氏拉上了一点关系,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大大有利。同时,他伸手往怀里一摸,那小圆玉瓶里的灵水经过这几天的沉淀,闻起来气味越发纯净,等回到家里,他一定要让张传云试试!
  回头看了一眼坐在牛车上沉思的张传荣,张皓文知道他在想什么。若是在现代,发了财不想让人知道,大可以搬家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但在明朝这是不可能的,家家户户的名字都记在那黄册上,没有正当理由就拿不到路引,也不可能背井离乡去别的地方过日子。目前他们必须留在天赐村发展。
  而这笔钱,肯定要盖房子,置地,剩下的,在张传荣看来,或许他们家还可以雇几个短工,再买头耕牛,农忙时候下地不用那么辛苦。
  上好的农田二两多一亩,就算再添上一百亩也不过二百多两,想要再多的地,那也要看附近有没有卖主,或许一时半会儿无法买到。盖房子连工带料,花不了几十两银子,剩下这些钱到底该用到哪里,反而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张皓文拉了拉张传荣的衣角:“爹爹呀,这么多银子,你打算怎么处置?”
  张传荣还没开口,张皓文就先说道:“爹,你若是想把这银子都交给爷,我也没有意见,不过你要想想,咱是为啥跑到铜鼓岭去卖命的?”
  张传荣闻言皱起了眉头:“怎么,宝儿,你是让爹把这钱昧了?不成,我是家里的老大,总不能将来咱们穿金戴银,看着你那些兄弟姐妹们吃糠咽菜吧?况且这事要是传出去,让人知道我张传荣发了财就要跟兄弟们分家,今后我在天赐村还怎么过呀?”
  张皓文摇了摇头,道:“爹,我可没说都留下,你说,这次上山,我是不是也出了力?”
  张传荣赶紧道:“那是自然,对了宝儿,那蛇当时怎么就死了?我瞅着是被人砸死的?难道是你?”
  张皓文神秘的笑了笑:“爹,我不是说了,这都是奶奶在天上护佑咱们两个吗?爹,你想一想奶奶的苦心,我也不让你多留,你就留下二百两,给我做创业启动资金,好不好?”
  张传荣纳闷的往张皓文跟前凑了凑:“啥?创业……启动?这是个啥意思?”
  张皓文收起笑容,正色道:“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在地里头干活的时候,吴氏可没少来找娘和我还有两个姐姐的麻烦,吴氏就算对待几个叔叔也未必能一碗水端平呢,更何况你不是她亲生的?”
  眼看张传荣还有些犹豫不决,张皓文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爹,我就怕你把钱都交出去,到时候奶找这样那样借口,连读书都不让我读,读书可不是一时半时的事,你看阿舅供青安表哥,一供就是十几年呢,你难道想每次给我买个笔墨纸砚都去看奶的脸色吗?”
  这句话说得张传荣动了心思,他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了吴老太太斜着眼一脸不情愿的模样。
  的确,就算他们留下二百两,剩的五百多两,怎么安排也还绰绰有余呢。他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宝儿呀,这次爹听你的。”


第16章 大购物
  回到潭牛镇之后,梁管家告诉张传荣,他打算在镇上停留一晚歇歇脚,张传荣可以和家人商量商量有没有什么要求,他去见彭知县的时候会帮他们传达。
  张传荣连声道谢,送走了梁管家,他带着张皓文急急火火的赶到了李思家,李思听说张传荣这一趟赚了八百两,还结识了琼州岛上唐家的人,自然大吃了一惊,但他是个本分的人,在他看来,张传荣赚了钱就是张传荣的,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听说张传荣打算给大房留下二百两,李思愣住了,在他眼里,以前的张传荣可不会干出这样的事儿来。
  他更惊讶的是,张传荣拿出了一封银子递给他道:“他大舅呀,这三十两你一定得拿着,这不是给你的,是给青安的!”
  “这怎么成?!”李思连连拒绝。张皓文却在一旁道:“舅,你收着吧,从小到大你给我们买了多少次东西呀,数都数不清了。表哥明年考道试,以他的学问,定然能考中的。上次他对我说过,道试之后还要去府城,京城赶考,这银子就算是给表哥的路费嘛!””
  李思见他父子一再坚持,也就不再推却。担心了几天,现在终于心里踏实了,他让自己的媳妇儿去买了坛好酒,备了一桌饭菜,庆祝张传荣和张皓文平安归来。
  酒喝到半酣,李思话也多了,对张传荣抱怨道:“这让娃儿上学呀,可不光是一件花钱的事儿。还得操心呐!咱们这穷乡僻壤地方,好的塾师实在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别说各个村儿里,潭牛镇上,也没什么像模像样的学堂啊!就算是有,皓文还这么小,你和慧儿忍心四五岁就把他送到镇子上来,人家也是不肯收的!”
  张皓文坐在他爹张传荣的腿上,瞪着黑亮的眼睛认认真真听李思继续说着:“青安小时候,都是我带在身边教他读书,可我毕竟没进过科场,所以,他八岁的时候,我和青安他娘咬咬牙,就把青安送到文城镇上的私塾去了。”
  文城镇离的远,李青安平日就不能回家了,李思说到这里顿了一顿,似乎他们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不过,想起十五岁已经考中童生的李青安,李思话语中又有了一丝欣慰:“文城镇是文昌的县衙所在地,那私塾的的夫子不但是个秀才,还曾经被学道大人取过几次头名呢,虽然费用高了些,但教的确实不错!”
  坐在张传荣膝上的张皓文一听,心里不禁有些担忧,他当然想快点开蒙读书,但是,他还太小,村里没有学堂,镇上的社学也不尽如人意,他是没有办法四处奔波去求学的。
  想到这里,张皓文灵机一动,对张传荣道:“爹爹,为啥咱村子里没有学堂呀?”
  张传荣道:“学堂要有个地方开设,还要请先生,村里现在人人担心均工夫役的事儿,谁手上有多余的银子……”
  他话音未落,李思纳闷的问道:“什么?均工夫役?这回摊派的是什么差事?我为何不曾听说过呢!”
  此时张传荣也没了先前的忧虑,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李思,谁知道李思一脸愕然:“妹夫,你就是为了这个进山的?你……不会是听错了吧?”
  张传荣和张皓文忍不住面面相觑起来,李思的酒已经醒了一半,他继续说道:“我也听说了琼中黎人作乱的事,但朝廷已经调遣了两广的兵力上岛剿贼,现在叛乱十有八九已经平定了,哪里用得着再征老百姓去打仗呢?”
  原来如此!为了这不实的传言,他们差点把命赔上啊!不用说,这谣言肯定是王老三他们那一家子传播的。这样的恐慌会给他们带来不少好处,万一他们张家短了银子,再让王氏在吴老太太耳朵边上吹吹风,说不定王栓儿和皓春的事儿就成了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亏了他和张传荣,他们家不但没有着了道,反而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况且,张皓文转念一想,因为不用去服役,村里各家各户的银钱就没那么紧张了。到时候他们出个大头,其他人再象征性的垫点,在村子里办个学堂并非是天方夜谭。
  于是,他对张传荣道:“爹爹,咱们能不能出钱在村子里办个社学?”
  “办社学?!那可是能上功德碑的好事呀!”张传荣脱口道,他刚才也在为张皓文读书的事情发愁,如果村子里头有个学堂,那不仅是宝儿,家里其他几个侄子也就能开始读书了。更重要的是,这样就能堵住村里人的嘴,以免他们在背后说三道四,盯着自己带回去的这些银子。张家人的名字上了功德碑,往后就更没有人敢欺负他们了。
  这钱自然要从剩下的五百多两里面出,张成才应该是赞成的,就是不知道吴氏会不会反对。
  张传荣正想着,李思听罢却皱起了眉头:“宝儿呀,办学堂容易,村头那观音庵,你外公先前办社学的地方,这些年荒废了,花几十两银子修修就成,你们现在也有这个钱了,可先生从哪里请呢?”
  先生?张皓文对着张传荣一笑:“爹,看来明天咱们得去找梁管家啦!”
  紧接着,他伸出了两只壮实的小胳膊:“爹爹,爹爹,咱们在龙楼镇上都没来得及给娘还有姐姐买东西呢,什么时候你带着宝儿去给她们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吧!”
  李思听了张皓文的话乐了起来:“这孩子倒是孝顺。明天,阿舅和你爹就带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去!”
  第二天,张传荣和张皓文早早起来,先去了梁管家下榻的客栈,梁管家听后,笑着道:“我家老爷真没有看错人呐,你们不求财,不求地,竟然是要为村里筹办社学,好,这个忙我帮定了,你们就回家等着听信吧!”
  紧接着,李思就带着张传荣和张皓文来到了谭牛村的集市上,这一回,他们直接绕过在外面摆摊的那些小贩,走到一家看上去颇为讲究的铺子跟前。
  张皓文抬头一瞧,牌匾上写着“嘉湖细点”四个大字,想来应该是买点心的了。眼看李思进了铺子,那伙计招呼道:“李账房呀,您怎么今天得了闲?”
  李思笑着道:“青安的姑父和表弟来了,带他们买点东西带回村里尝尝。”张传荣从没买过一次这么精巧的点心,他先前打完短工回家,最多也就是狠心花两个钱买点云片糕回去给家里孩子们嚼两片新鲜新鲜。这会儿看着一排排糕点,这个直爽的庄稼汉子露出了不知所措的神情。
  张皓文知道自己的爹不舍得花钱,于是便伸出手指着台子上道:“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叫什么名儿,一样来几块儿。”
  那小伙计眉开眼笑:“糖糕、枣子糕、杏仁饼……还有这种果子外头包了糖的,叫松仁缠、还有里面是核桃的……还有这八珍糕,这可是好东西,里头有山楂、茯苓、还有山药、麦芽,哪个娃儿积食不爱吃东西的,吃两块这八珍糕保准管用!”
  张皓文一想每天张皓言和张皓方抢杂粮饭抢的不亦乐乎的场面,就觉得这种糕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于是就让小伙计把其余的一样包了几块,一共花了四钱银子,张传荣付了钱,小心翼翼的拎着纸包出了那“嘉湖细点”铺子的门。
  买了吃的,穿的用的自然也不能少。没卖沉香片的时候张传荣买的那两匹潮蓝布,现在张皓文已经看不上眼了,李思带着他们找了家成衣店,张皓文给两个姐姐一人挑了一套细棉布裙袄,又给李氏挑了一套靛蓝的衣裤。
  三钱多的平机布,以前他们张家是想也不敢想,摸也不敢摸的,这回张皓文做主买了几匹,回家让李氏和几个婶子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衣服,这几个娃儿都长得快,就算买了成衣,很快就又短了小了,另外吴老太太和几个婶子一人一身新衣,男人们则是青布袄和裤子,最后一算,一共五两多,伙计笑逐颜开,颠颠的跑到后面为他们打包衣服和布去了。
  一开始张传荣花着钱还有点肉疼,这会儿他已经想开了,回头办置了田产,待会儿还要去买牛,家里人个个有手有脚,难道还要指着这几百两吃一辈子吗?
  况且,看看宝儿穿上新衣服多高兴?多少年没穿过新衣服的大丫和二丫到时候把这崭新的袄子穿在身上,应该也是高兴的吧。
  想到这里,他溜达到旁边卖珠花的摊子前,给大丫和二丫一人挑了一套珠花,二丫从来就爱美,大丫再过几年就出嫁了,她们都应该好好打扮打扮。
  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继续往前走着,前面一间店面忽然吸引了张皓文的目光,一本本书整齐的摆在铺子前的案台上,几个穿着长衫的书生手拿书卷一边翻看,一边议论。
  见张皓文感兴趣,李思便带着他们走了进去,这几年张皓文并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书本,只是在李思房里瞟过一眼,如今看见这一本本竖排的古书摆在眼前,他心里觉得新鲜,但同时,尽快开始读书科考的想法更坚定了。
  李思时常到这里来给李青安买几本程文,也就是科举范文选编,所以掌柜的与他还算熟识,两人寒暄几句,掌柜的就拿出几本新印好的程文让李思挑选。张传荣四处看着,也开口问道:“如今这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多少钱了?”
  掌柜的指着案上摞成一堆的雪白的宣纸,道:“这是皮纸,一两银子一百张……”
  见张传荣有些惊讶,他微微一笑,又指着角落里一堆黄色的纸,道:“这些便宜,是竹纸,就是粗糙了些。一两银子能买三百张……”
  张传荣认真听着,最后狠了狠心,皮纸和竹纸各买了一百张,又添了三钱银子买了一支中等价格的毛笔、砚台、和五两好墨。笔倒是便宜,一支才一分银子,可墨和砚台却要二两多银子。不过,在如今的张传荣心里,再贵也得买,因为宝儿要读书了,这是谁也不能阻止的事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