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18岁-蛮妈-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想小队长是自己的族兄,在政治审核上应该问题也不大,没想到他把事情想的简单了;往往事情就出在自己人身上。
这不事情就在他们这个小队长身上。这个组长是张林青没出5服堂伯;这个堂伯和他爸是堂兄弟,因为老头子有点关系,□□时捞了个小队长干着。
他一直嫉妒别人比他能干,好不容易他当了个小干部;到处耀武扬威不说。他哪能容忍张林青他爹这个泥腿子比他强呢,怎么可能给他爹翻身的机会,他死活不肯批。
再说那个时候在□□时期,一言堂。一个大帽子扣下来,怎么能翻身呢。他爹说了多少好话,送礼托人帮说情。他堂大大就是不松口。
一气之下,他爹爹就说不去了;吴市哪里也不可能一直等着他。就也死了那个心,去吴市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了上工,他就玩命的到处接活,什么苦的累了,只要能赚钱他都干。
那个时候本就缺衣少食,他爹又不是什么强壮的身体,还这么玩命的干,时间久了身体自然吃不消慢慢的就病倒了,身体底子也就熬坏了。
就这样他爹爹的身体每况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后来慢慢被拖垮了。最后在他大哥结婚不满一年是时间,就走了,真是一言难尽啊!
要说这辈子他最恨的人是他大哥,从小就好吃懒做偷奸耍滑,最怨的是他妈,无论他大哥做什么事,他妈都护着,连他大嫂都排在他爹前面。
他清楚得记得,他爹病倒了,躺病床上起不来了;已经没几天活头了;他想吃个芋头,他妈买回来芋头烧好了,都没直接铲给他爹,而是端到桌子上给她那个所谓怀了孙子的大儿媳吃。
老爹终究到死都没吃到芋头,含恨而终。
而这次他自己病了,就是因为初冬季节下河摸鱼上来时吹冷风了。
张林青从16岁辍学就替大哥去上工挑河泥赚工分。一年四季每天晚上和凌晨时分都会下河去摸鱼,然后再送到镇上的乡政府食堂。
自己每天凌晨下河摸鱼后,然后直接送到镇上。从镇上也不回家吃早饭而是直接去工地挑河泥、或者去修路;这样日复一日一干就是2年。
那怕成年的汉子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吃不消,更何况自己这个未成年呢,全凭一口气撑着。
这吃不好睡不好、身体还没长好,又没有足够的营养。一下子积累了几年的寒气,再加上大冬天下河摸鱼,上来的时候因为穿着湿衣服被冷风一吹就爆发了,到家就病倒了。
想想这些年大哥一天工都没上过,初中毕业直接跟着爹爹学做瓦工,一学就是2年,至今都还没出师。
而自己刚上中学的时候都是早上去上学,每天早上喝一碗稀得见人影的大麦觅子粥,一泡尿肚子里什么货都没了;还得带个大搯篓一口气跑到学校去上课。
下课时就得赶紧拿着大篓子去学校食堂,捡用过的碳没完全烧完回家烧,这样可以节约些草留着春天用;学校捡的人很多的稍微晚点就捡不到;放学回家什么家务活都得干,大哥呢?回家跟大爷似的。到了学校一放假自己还得替大哥上工赚工分去。
上辈子因为才十几岁就去挑河泥导致自己没长高,他一直是3兄弟中最矮的才1。65米。大哥1。75米。小弟也有1。71米。
就自己这上不靠下不靠,一直是爹妈忽视的一员。大哥和小弟年轻的时候都没吃过苦,所以身体一直都比自己好。
而自己呢,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年轻的时候不觉得。
等上了年纪50多岁开始,自己身体慢慢的开始怕冷畏寒。胃也给熬坏了,身体到了阴雨天浑身酸疼。
想想这些年真替自己不值,父母的偏心把自己当长工使唤;而对大哥和大哥一家永远都是无限制包容。
再看看自己,读到初二就辍学了,无论春夏秋冬凌晨4:30分就让自己起床下河去摸鱼;每年到到挖河、修路、修江堤的时候;就的替大哥去挑河泥、修路,公社解散了才让自己去学了木匠。
□□结束好几年了,自己才去学了木匠,之后才有机会离开家出去闯荡。
自己凭着聪明机灵的劲,20岁的时候就出师了。自己先是到处走街串户慢慢找工做。
后来慢慢做出名气来了,就开始收徒弟。在外面找大活计做,日子才慢慢好过起来。
当时做大工挣的钱都交给他妈了,他妈对他才稍微好点,说什么他挣的钱等他结婚时候再拿出来给他用。
等他到适婚年龄的时候,他妈从没主动说过要给他找老婆。然而等自己正要结婚时,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
还是村里有流言说他妈苛刻他,这才开始替他相看对象,结果找来找去都是招上门女婿的人家,在家也是话里话外的要把自己给出去。
他们那儿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好儿饿死也不做上门婿。这句话还是张林青小时候他奶告诉他的呢,他一直牢牢记住。
这样把自己给出去了又不用花家里的钱给自己结婚成家,更会省下将来分家的分钱。他太了解他妈的为人了。
那个时候只要晚上下工一回到家,张大妈就让张林青到那些招女婿的人家给人想看。
他明确表示很多次不愿意做上门女婿。他妈就是不死心;有一次直接把自己骗了过去相看,从那一次以后自己就应该死心了吧。
张林青是个有志气的,也是个老实人。虽然个子不高人长的却不错,又踏实能干;出去做木工的时候,也很招人喜欢;也有大姑娘小媳妇往身边凑。
但是张林青又是个有分寸的,知道家里穷娶不起这些姑娘,也不去招惹她,只好一味板着脸拒绝她们。
而他的好大哥呢,婚都定过了2次。第一次订婚没一年就退婚了,□□什么的都没拿回来,去要了几次,不但不给还被对方人家打出门了。
对方还放言再来不但要打还要给赔偿费,要不然就把大哥做的事宣扬出去,去举报大哥流氓罪,最后只能这样不了了之了。
后来隐约听说是大哥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在人家做了不地道的事,确实是耍流氓了。
不过耍的对象不是他未婚妻而是丈母娘,实在是太丢人了。害的说媒人大姨都跟着在村上抬不起头,自此跟自家断了来往。
第二次订婚的时候,家里已经没什么积蓄。大部分钱都是张老爹去大姐家借的。
为了还清这次的债务,张老爹把债务直接分成两半一半在张林青身上,一半在张林明身上。
但是这件事的戏剧性的就是,背债的张林青一直不知道这件事。
还是他结婚后,大姐上门来要债时;他觉得莫名其妙,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没找大姐借过钱,为了弄清事实,找张大妈核实此事后才知道。
他妈说这个债是张老爹在世的时候分的,那个时候张老爹已经去世了。张老爹这么安排,就是怕这个债他还不了的话;这个钱由林青和林明两人还。
这笔钱明明是给张林明订婚用的,莫名其妙让自己偿还一半。
这憋屈啊,真是无人可诉!老爹已死,妈站在大哥一边。
闹到最后这笔钱自己认下了,也偿还了;而他的好大哥一直到大姐死都没还这笔钱。
不但不还,还倒打一耙说是张林青和大姐合谋图他的钱。那个时候妈妈也死了,死无对证,张林青只能忍下这口气了,呸,真是不要脸到极点,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大哥第一次订婚是父母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操办,第二次订婚当时大哥已经24岁了,自己也19岁了,做木工学徒还没出师。
在当时的农村来说大哥年龄大了,名声还不太好听。好不容易才找说到唐村的朱姓姑娘,就是后来自己的大嫂。
只要当时相看的时候两人自己看对了眼,女方死活要嫁。
女方父母嫌弃大哥名声难听;不同意这门亲事。后来女儿寻死觅活的,没办法才同意这门亲的。
不过对方显然不是省油灯,明知张林青家很穷,彩礼故意要得要的高高的,就是想让大哥知难而退。
没想到张林明不顾下面弟妹没成家,没顾爹妈脸色难看,自作主张一口答应。
爹妈没办法,农村人讲究一口吐沫一口钉啊,既然答应了为了面子那就得死扛。
私下里他们也找媒人去说情,看能不能看在就要结亲家的份上,少给点彩礼。
他们却没想到这个礼金就是他们这个宝贝儿子和未来大嫂商量好的,就是想趁着结婚多捞点钱给自己傍身。
这个还是后来两亲家在一起喝酒时,大嫂朱文兰的哥哥喝醉酒说了出来的。都说酒后吐真言,张林青不知道别人,反正自己是信了。
☆、第 4 章
张林青气坏了,想找他大哥问清楚,结果他妈一个劲的拦着,说什么家丑不能外流;他大哥的节骨眼上,让他少闹些。要是他大哥娶不上亲,就找他算账云云。
张林青当时气得脸色煞白,他想不通明明是大哥的不是,怎么就变成他闹事,他在爹妈眼里真是连个未进门的大嫂都不如。
心灰意冷的张林青就此撩开了手,再也不管这些破事了。
张老爹夫妇为了大儿婚事,到处东拼西凑才把彩礼给凑齐了。
其实他们一直不知道,村里的人都在背后说他们一家是个冤大头;张林青一开始也不知道。
还是一块摸鱼的小伙伴听到家里大人的闲话。想着关系这么铁的份上才告诉他的,原来她这个好大嫂也不是个好东西。
在娘家做姑娘时,经常和嫂子们经常吵架,掐尖要强;最重要的是人品有问题;据说经常和村里的大小伙们眉来眼去的,跟他大哥是半斤对八两。
但那个时候张林青对父母已经非常失望了,他才不想管这些破事,他如果找爹妈,他们也不会相信,还会认为自己在破坏大哥的婚礼。最主要的是他认为大哥夫妇两很配,谁也别嫌弃谁。
他那个时候只想,赶紧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家。
在爹妈看来,花高价娶回来的媳妇就是宝贝。结婚的礼金给的高高的,宴席也给办的漂漂亮亮的。娶回家后,还当菩萨一样供着。
为了大哥婚事爹妈到处借钱时,东平西凑时候;爹妈明知道大哥手上有钱,提没提让他把钱拿出来用。而他的好大哥也一直装聋作哑。
大哥跟爹学了5年的瓦工出去做工的时候,主家也都是按小工给钱的,吃喝拉撒全是家里的,整天和爹在一起,唯一花钱地就是偶尔去找村里的寡妇,就他这种没钱都得刮出三两油性子,谁贴谁还不一定呢。
钱一直在大哥自己手里拽着,刚开始爹妈在张林青的提醒下;也跟大哥提过帮他存着。
张林明死活不承认自己有钱,说是都被花了;爹妈问花哪里了,他又支支吾吾说不出名堂来。
张老爹没法只能去大姐家借钱。借钱的时候老爹身体还算硬朗。
真是人永远也算不出自己什么时候病倒,什么时候去世。
张老爹没想自己走的那么快;他以为自己有能力还上的。
当初借钱时当着女儿女婿的面直接把债务平摊在两个最大的儿子身上。
不过这些小弟晚上偷听墙角听到的。张老爹夫妇觉得欠了这么多钱,当前最主要的不是婚礼,而且以赚钱还债为主。
所以老爹出去接活做工赚钱,妈使劲在地里多干活赚工分;只为年底分钱分粮。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着儿子们大了也该历练了,所以大哥婚礼上要用的菜肴,采买任务分派给他和大哥了。老二会过日子精打细算,老大掌握钱财。
张林青清楚的记得当时他跟卖菜小贩讨价还价,大哥给钱并记账,回来给爹妈报账。
他至今都不能忘记,当时买菜、鱼和肉等所有的菜跟人家谈好是8块钱,大哥回来报账说是10块。
他当场直接反驳大哥,明明谈的是8块,我也看到你给的也是8块钱。
大哥接了句:“我给的就是10块”。供销社的人没找2块给他,私自昧下2块钱不说,还死不承认。
这样的事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无论那一次张林青闹出来,爹妈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大哥。
反倒是自己成了家里不安分的分子;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太傻了,父母的偏袒都表现的那么明显了,自己却没醒悟过来。
有时候想想,自己和大哥明明是两个极端;自己这么懂事,而大哥一天到晚惹是生非,结果呢,父母却更宠爱他,小弟也是。
直到后来自己结婚生子了,等自己也有了第二个孩子时,才知道女儿懂事,儿子惹事,自己不也是更偏疼儿子?
渐渐张林青明白过来,也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次既然自己重生了,那么无论如何都要让爹爹把这笔债放在明处;最好是把大姐和大姐夫也叫到一起,并让大哥亲手写下欠条,并按上手印,这样大哥就是想赖也赖不掉了。
张林青主动关心大哥婚事;当着爹妈的面让大哥仔细说出每笔钱的用处,这样既让爹妈知道每笔钱的出处又能预防大哥私吞。
一旦大哥想跟上辈子一样回家多报账,爹妈不管自己就闹,闹得左右邻居都知道,豁出脸皮去了。
爹妈不是要维护大哥的名声么,自己把撕扒开来。看看爹妈这次还怎么护着大哥,把钱摊到自己头上。
既然钱借了是给大哥订婚用的;虽然没有分家,但是债务分配再也没平分的道理。
债务大哥就得分大头,他自己还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自己才同意和爹妈平分。
虽然自己没有花一分钱,但是看在没分家的份上,自己偿还三分之一一半,也算是为这个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了,其他多一分都不可能。
凭什么拿自己赚的钱去替他们还债,他们倒是活得逍遥自在。
可不能像上辈子那样太被动;不但债背了,钱还了。到最后还被大哥大嫂在外到处嚼舌根说他讹钱,坏了自己的名声。
再想想自己结婚成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妈什么都没准备不说;孩子他妈也要多少彩礼,多少有点跟自己私奔的意思。
这样不花钱娶回来的媳妇,在下乡下都是受人歧视看不起的。
张大妈就是不喜欢老二媳妇;经常和朱文兰一起,一唱一和的在自己的面前挑拨是非;在外面到处说闲话,挑拨离间。
老婆方美琴当时很年轻,从小也没母亲教养,跟着伯母长大,骨子里是个老实人。
每次被婆婆说了,也只能默不吭声;连在自己面前告状都不会。
你想一个连句重话都不知道回的人,更别谈反驳和骂人了。
大嫂朱文兰为了显摆她在这个家的地位和婆妈妈对她的重视和喜换,见天的一身接着一身崭新的的确良衣服在方美琴面前晃悠。
就是想看方美琴眼中的羡慕之意,只要方美琴眼中流出半分,她立马就会讽刺她。
可惜方美琴虽老实,但也不是笨的。看都不看大嫂像花蝴蝶似的,而是不动声色把大嫂引到外面,站村道上。让外人看到大嫂趾高气扬,飞扬跋扈,而自己则装个小可怜似的。
张林青在若干年后,才知道用女儿话说,那就是一个妥妥的腹黑。
上辈子张林青没按张大妈意愿入赘到人家做上门女婿,她非常不喜欢这个老二一家。
在张林青结婚,立马跟张林明商议,主持分家。
分家时,张大妈理所当然的只分了2个碗两双筷子,一间破屋子,给老二夫妇,还一副施舍的面孔。
想想倒胃口,真让人心寒。张林倒不是在乎那点东西,而是觉得妈做的太过分了。同样是儿子,怎么区别这么大的,要不是自己长得像这个家里人,他都怀疑自己是捡来的。
张林青一直是个肯吃苦耐劳的大小伙子,这在村里是有目共睹的。村里人都说,他就是被这个家庭给拖累的。
要不是生在这样的家里,以张林青的人品和品行早就结婚生子了。
80年代处处都是商机,钱特备好赚,哪怕你没有一技之长,只要能吃苦耐劳就能赚到钱。
张林青分家时的衣柜,还是他用给别人家做家具剩下来的边边料自己晚上就着天好月亮亮时做的。
做好后,用红漆刷了刷,就这个妈都好意思当公中的财产分家分给自己!其实因为他妈嫌弃是边角料,才分给他的,要是是快好木头,怎么可能给他呢。
用后世电视剧里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要脸则天下无敌!
至于碗筷张林青气得当场跟搜达尔一样滚给了老妈。再硬气的来了句,我不要了,您老留着吧!
然后拉着孩子她妈回了她分给自己的那间破屋子;用女儿的话,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当天下午自己去隔壁找春奇爹,也是自己的二堂兄借了10块钱,去供销社买了碗筷等生活用品后,剩下的钱也全都留给孩子她妈,自己出去挣钱了。
想想自己那辈子吃过很多苦,做过很多生意。往上海贩过芋头,贩过味精,拾过荒,往江县买过鸡蛋,做过泥浆泵,贩过椽子,做过木工,卖装修材料。
最后搞水泥罐车,后发现不挣钱后,还是以卖瓷砖为主。
自己挣下了5间门面、一辆水泥罐车、一栋小洋楼,给儿子买辆车,自己一辆面包车,培养2个孩子上大学,儿子成家时候。给儿子花了100万在县城买了门面商住两用。
给女儿20万的陪嫁,帮女儿装修房子。值了!虽然自己后来不住村里,但是村里人提起自己都是翘起大拇指的。
都说自己真正能吃苦,苦过来的苦孩子。
真正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事事变化无常。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有人看么?无论好看与否,麻烦大家告诉我一声;我才有动力啊
☆、第 5 章
作者有话要说: 额,不知道什么原因被锁了
一开始说抄袭,如果是抄袭的话,只能说原来人生也可以复制的
修改后又说有不文明语言,自我复查2遍,实在是找不出来
一早上花了几个小时就这在搞这些破事,有点失望、沮丧
反观大哥一家呢?好吃懒做,做个瓦工都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养育了一双儿女除了没有懒惰、好色的缺点外,其他都很像大哥夫妇。
侄女学习倒不错,可惜因为父母重男轻女的态度;以家庭条件差为由没钱供她读书,让她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
送她上了3个月的裁缝培训班后,就让她跟本家的一个小姐姐去南方沿海城市打工赚钱养家。
侄儿学习成绩是一般,跟当下的男孩子一样偏科严重;中考没考上高中。大哥夫妇对儿子那是真心疼爱,想他年纪小怕他外出打工吃苦;托人找关系又花钱送他去了县里一所技校学电焊技术;毕业被学校分到C市一家船厂当了一名电焊工。
到了成婚年龄,他自己找了C市一个县城人家的独生女;自由恋爱结的婚,认识时间也不长,不了解对方底细;到了30岁的时候,他老婆发病了才从丈母娘处知道这姑娘原来有间歇性精神病;已经好多年都没发病了。
知道又能怎么样呢,后悔已经晚了;孩子都生了,而且还是大哥心心念念想要的孙子,孩子都12岁了,家里人都是劝和不劝离的,再说他们夫妻二人感情也不错,凑合着过吧,祖祖辈辈不都这么过来的。
侄子的老丈人知道女儿的病情被亲家知道了,他知道女婿没有抛弃女儿的想法;
女婿确实是真心对待女儿的,想着自家在这方面确实有短处,怎么着也得补偿一二不是。
他们夫妇这些年在S市跟着人家后面包工程,也赚了不少钱。手上也有不少闲钱。
所以主动提出为了外孙读书,给女儿和女婿在C市买套房子;100多平米的房子价值70万,老丈人出资50万;剩下的钱让他们两口子自己贷款解决。
过了2年,侄儿老丈人又帮他买了辆汽车,虽然是人家二手车,但没要女婿花一分钱。侄儿到也算是因祸得福;得了老丈人的全力支持。
侄儿买房,大哥夫妇两人只出了1万块,据说这还是他们两口子的全部积蓄。
侄女从16岁出去打工到25岁回家乡相亲。在老家没读大学到这个年龄没成家的,也算是大龄剩女了,大哥夫妇自然着急。
其实侄女自己在外地倒也谈了个男朋友;因为大哥嫌弃对方是外地人;哪怕男方承诺会在我们当地结婚买房并定居,大哥夫妇都没松口。以死相逼,没办法自古忠孝难两全,侄女最后只能选择分手,她那个男朋友黯然离开。
就这么侄女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了几次亲都没成。
张林青后来还是听女儿提起,说是堂姐因为伤心,已经无所谓嫁什么人了,父母做主就行,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前面几次侄女相亲方美琴没去,最后这一个人家因为离家近,她倒是不好推脱,就跟着去看了。
她回来跟张林青描述小伙子其貌不扬,个子也不高,有点五短身材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有家族病史。
但因为知道大嫂一家人不太好说话,所以她没多嘴,侄女问,她只简单答了句,嗯。小妹是个实诚人,当场提点了侄女两句。
没想到小妹月美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被大嫂在侄子面前挑拨是非,说是小姑见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