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田]妙拾回春-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一边回答那妇人的问话,一边也在想方设法的去套问妇人的事情。原来这妇人早孀,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军中效力,常年回不了家,另一个则在县城镖局做事,两三个月才能回来一次。这个村子的人都是姓邓,因此村名也就叫了邓家村。妇人年纪五十出头,因在村中辈份高,又多年守寡,因此乡邻对她极为照顾,一些砍柴挑水的活计时常有人帮忙。
  温华本就因为自己目前太过弱小而忧虑不已,自己这个样子在外面行走的话必定会困难重重,而接过妇人递给她的那碗热茶和那半个窝头的时候,她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来。所以她故意放慢了吃喝的速度,向妇人介绍自己的同时也不断地打探对方的情形。
  她将碗还给妇人,朝她感激的笑笑,“大婶,你真是好人!”
  那妇人面容恬淡,微微一笑,“谁都有支持不住的时候。你一个孩子想去哪里呢?”
  “我也不知道……”温华露出茫然的神色,突然,她起身朝着妇人跪了下来,面色急切,“大婶,你雇佣我吧!我会洗衣做饭,还会捡柴火!大婶你帮帮我吧!”
  那妇人似是没想到温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她看着眼前小小的人儿,一时怔住了,随后有些为难的说道,“不是不想帮你,可我这也只是勉强糊口而已,实是雇不起人。”
  温华一听,心知这事儿成了一半了,连忙道,“我不要钱,大婶,只要能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再说我也能干活,我一定不会白吃你家饭的!”
  那妇人怔怔瞧了她许久,叹了口气,道,“你进屋来吧,我给你打水洗洗脸。”
  温华放下心来,眼眶立时就红了,她拿袖子擦擦眼睛,跟着那妇人进了院子,“谢谢大婶,我自己打水就成。”
  那妇人打了半盆水,又从柜子里翻出一块一尺长宽的土布,看上去像是从旧衣服上裁下来的,她把土布放进水盆浸湿又拧干,递给温华,“以后就用它擦脸洗澡,小姑娘要懂干净,守规矩,懂不懂?”
  温华连忙点头,自己把布巾放在水里搓了两把,又把手和胳膊擦净。
  那妇人从屋子里出来,怀里抱着两三件衣服,看着温华手脚利索地端着水盆把洗脸水倒在了院子西南角的菜圃里,“你刚才说你叫温华是吧?我娘家姓宋,你以后就叫我宋婶,一会儿烧些水,你洗个澡。”说着,将手中的衣服搭在了院子里的晾衣绳上。
  温华瞥了两眼,一件上衣,一条裤子,看大小应该是小孩子的衣服,还有一个好似是……肚兜?
  宋氏见温华直往晾衣绳上看,“那是仁哥儿小时候的衣裳,大小正适合你穿,一会儿洗了澡你就换上。”
  温华心里暖暖的,低声应下,进了厨房看了一圈,有灶有锅有柴,好在还有丽娘的记忆,虽有些生疏,到底很快把火升上了,“宋婶,还是用刚才的木盆么?”
  宋氏倒笑了,“用那个?你能坐进去么?”说着,从墙角拖出一个浴桶,大小刚好坐下一个成年人。
  温华嘿嘿一笑,低头继续烧火。
  宋氏看了一会儿,说道,“用稻草引火是没错,可灶膛里的柴火不能塞得太满。”
  温华听了,连忙把灶膛里填的满满的柴火又抽出两三根,过了一会儿,火势果然大了许多,不像刚才那般烧不起来。
  火势逐渐旺了起来,温华打量着周围,这厨房很大,和她小时候去姥姥家看到的厨房相仿,靠着门口有一个由几块方石围起来的下水池,池子一侧开了条小水沟,一直联通到外面的菜圃里,估计是厨房用的废水从这里倒下去,流到菜圃里浇地。
  与下水池同一侧的是个大灶台,一大一小两口锅,温华现在用的就是挨着墙角的大锅,锅口直径约三尺,看来这是专门烧洗澡水的,旁边的是一口小一点儿的锅,直径也有近两尺。
  灶台的对面是一大一小两口水缸,小水缸的高度恰恰到她胸前,里面的水已经用掉一半了,而大水缸则需要温华踮起脚来才勉强能看见里面打满的清水。门后是几块青砖和木板垒起来的台子,上面整齐的码放着粗细不等的柴火和一些稻草,那个浴桶原本就是放在柴火垛和水缸之间。
  浴桶的颜色暗淡,看得出来应该已经用了很多年了。眼看锅里的水就要开了,温华拿着水瓢盛了些热水将浴桶内侧烫了一遍,又拿清水冲了一遍,才从水缸里打了些水倒进去,预备一会儿兑热水。锅里的水有些少了,她便又添了些。
  宋氏一手抱着刚才晾在外面的衣裳,一手抓着一把叶子进来,先把衣裳放在了一旁的柴火垛上,又取过石臼把叶子放在里面捣碎了。
  “宋婶,这是什么?”温华好奇的看着石臼里面绿黢黢的东西。
  “土槿叶子,给你洗头用的。去,搬个凳子,再把刚才那个木盆拿来。”宋氏说着,将小水缸里的水添满了。
  温华“哎”了一声应下了,立刻跑到刚才洗脸的屋子里搬了凳子和木盆过来。
  宋氏帮着她洗了头,拿着篦子将头发细细的篦了四五遍才罢手,又帮她把澡盆里的热水打好,“以后天气热了,洗澡要勤。这一次我帮着你,以后这些都要自己来,知道不?”
  温华捧着仍在滴水的长发,连连点头,“我知道了,宋婶,剩下的我自己能行。”
  “行,你洗吧,一会儿洗好了就换上那身干净衣裳。”宋氏搬了木盆便出去了,顺手为她掩上了门。

  刻骨的思念

  温华将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把用手帕包着的银子和腰带里面裹着的银子都放进原本系在腰间的布包里,脖子上挂的荷包也摘下来放进去,这里面是她如今全部的家当了,也因为这些银子的重量,使得她一路走来气喘吁吁。
  因为她个头小,浴桶里面只放了一半的水,坐下去以后恰好没到她的肩膀,把长发盘在头顶,靠在桶壁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里条件虽然简陋,却也算是有个落脚处了,以后……慢慢来吧。
  丽娘的身上也不知多久没洗过了,泡了一会,温华就觉得血脉舒张舒服极了,等洗干净出来,浴桶里的水白乎乎的,看得她一阵恶心。
  换上干净的衣裳,她用小桶把浴桶里面的脏水倒到下水池里,又把浴桶内外清洗干净,挪到厨房门口晾晒。
  荷包取出来挂回脖子上,领口裹得严严实实,银子都塞在布包里面就太沉了,将其中的大部分包在帕子里系紧塞到了柴火垛后面,“钥匙”也藏在了那里,布包仍然系在腰间,用衣裳挡上,脚上的那双烂了洞的鞋灰扑扑的,可是没有换的,也只好将就了,好在宋婶给了双袜子。
  她抱着换下来的脏衣裳来到正房门口,喊了一声,“宋婶,我洗好了,我想把衣裳洗了。”
  “进来吧。”
  正房坐北朝南,温华进到里面,先是看到正对面的墙上挂了一幅八仙的画像,画像两侧是一副对联,画像下面摆着一张供桌,桌上摆着一只老旧的香炉,屋子中间是一张八仙桌,四边各放着一张椅子,看样子都有些年头了。两侧用苇杆儿编成的席子隔开了两间卧室,各留下了一道不到三尺宽的门,说是“门”,其实就是用蓝布帘挡着而已。
  宋氏就在东边的卧室里的炕上,屋里的摆设简单的很,靠南的窗下是土炕,北侧是两只木箱和一个柜子,还有一张绣架,紧靠东墙有一架织布机,地上随意摆着两只小杌子,宋氏将一双从箱子里翻出来的旧鞋放到炕边上,“这双鞋你兴许能穿,换上吧,西边屋里有个大点儿的木盆,还有棒槌,你拿着去河边儿洗,洗快些,一会儿该做晚饭了。”
  温华低声应了,当下换了鞋,鞋上有两个补丁,然而因为补得巧妙,所以看上去一点也不突兀。
  从西屋取了木盆和棒槌,到厨房泡了半盆草木灰水,用细箩滤净了,将脏衣服泡到草木灰水里,揉了几把,便夹着棒槌端着盆去到村后的小河边。
  这条河有十多米宽,不远处有一座简易的石桥,河对面是个小树林,时强时弱的鸟鸣声从树林中传来。在河的这一边有几块大青石,光亮可鉴,应该就是平时村里人洗衣的地方,这会儿已经是下午了,估计不会再有人来洗衣了。
  温华从来没有用这么原始的方式洗过衣服,一切只凭着丽娘模糊的记忆,她叹口气,撸起袖子,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加油!她把衣物放在青石上锤了百十下,胳膊就酸的不行了,只好换一只手继续捶。刚才宋婶已经说过了,让她尽快洗完回去做饭,她不能在这儿耽搁太久。
  好不容易才把衣物洗净,她费力的拧掉多余的水分,把棒槌放在盆里转身要走,突然想起自从醒过来还没见过自己到底长什么模样,沿着河岸走了几步找到一处平静水面,放下木盆,探头向河面看去——小脸显得有些瘦削,长得还算秀气,看不出气色怎样,但是猜也能猜得出来肯定是不怎么样的,要不然不至于瘦成这样,毕竟在丽娘的记忆里,她以前还是有些婴儿肥的。
  回去以后,宋氏正在菜圃里摘菜,温华喊了一声,“宋婶,我回来了。”然后便搬了一张凳子,踩着凳子晾衣。
  宋氏洗干净手,仔细的看了温华洗的衣服,点点头,“鞋子晾在窗台上吧。”
  这顿饭还是宋氏做的,温华打下手,黄豆炒青菜,咸菜疙瘩,主食是菜窝窝,还有玉米碴熬的汤,宋氏跟她说,“你好好看着,以后就照这样烧饭。”于是温华在一旁仔细的看了她做饭的每一道程序和用量,暗暗记在心里。
  安安静静的吃了晚饭,温华主动地去洗净了锅碗。
  回到屋子里,宋氏正在纺纱,看见她进来了,微微抬颌示意她坐到一旁的小杌子上,温华听话的坐下了睁大眼睛看着宋氏手中的纱线。
  宋氏看见她好奇的目光,“以前没纺过?”
  温华摇摇头,“家里不纺纱织布,所以没见过。”
  宋氏看了她一眼,“以后跟着学吧。”
  “好。”温华有些欢喜,她一直对纺纱织布绣花这些事情很感兴趣,可是却没有机会去见识,宋氏提出来教她,她自然愿意的。
  宋氏静默了一会儿,又说道,“有些话还是要提前说清楚,不管你以前怎样,往后既然在这个家里,便要守这里的规矩。早上鸡叫起床,日落就要歇息,干活要下力气,饭不会少了你的,只是不许浪费,衣裳虽然不新,但也不会让你冻着,要听话,学东西不许偷懒,若是活儿都干完了,要玩要歇着都随你,最要紧的——我这儿是本份人家,不许跟人吵架斗嘴不学好,不然就赶你出去。听到没?”
  温华眨眨眼睛,赶紧点头,“宋婶你放心,我一定会听话的,以前我母亲也是这么教我的。”
  宋氏嘴角微微翘起,“明天带你去族老那里说一声,以后你就是我娘家的远房亲戚了,在外面见了亲戚要会喊人。今天你就先睡这边,明天把厢房收拾出来,以后你就住那屋吧。”
  夜里,温华躺在炕上,底下的褥子不厚,毕竟这时候气温还挺低的,她睡了没一会儿就冻得受不了了,只好起身将被子对折起来,一半铺在下边,一半儿盖在身上裹紧了,好在她人小,倒也盖得住。
  这么裹着,觉得暖和多了。夜深人静,想起自己的宝宝和丈夫,她心里一阵绞痛,这般天人永隔,还不如死了,也就没个念想了……
  那时只顾着贪看宝宝的模样,连宝宝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没注意听,只记得那软软小小的身体和紧紧皱起来的小脸儿,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她的宝宝呀!怀孕的那些日子,她吃不好睡不好,丈夫和她相亲结婚一年,虽然感情一般,但是在那段时间却给予了她很多关心,将来他一个人带孩子会很辛苦,可若是再娶一个,她的孩子可怎么办?爸爸妈妈他们虽然感情不好,却都把她当成心肝宝贝一般,如今失去了她这个女儿……可怜弟弟还小,将来却要独自撑起重担……
  她就这样窝在被子里偷偷啜泣,眼泪不停地流,哭到身子都抖了起来。
  突然间觉得身上一重,她抹了眼泪露出脑袋,却是身上又盖了一层被子,转脸看向宋氏,宋氏已躺下了。
  她带着哭音嗫嚅道,“宋婶……”
  宋婶翻了个身,背对着她,“睡吧。”
  “嗯……”她低声应了。
  新盖上的被子有一股淡淡的潮味儿,但的确是更暖和了,想起今天一天的遭遇,她心里特别茫然,这算是生存下来了,可以后怎么办?
  这小村的土坯房不可能容纳她一辈子,自己早晚要长大,将来——该怎么办呢……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温华就被宋氏叫起来了,她打水洗了脸,给自己编了个小辫儿,挽起袖子抱着竹枝扎成的大扫把清扫地面,又把昨天天黑时收回来的衣服重新晾上。
  宋氏正在厨房里烧水,她拿着水瓢从小锅舀了些热水,烫了一碗加了豆渣的麦麸子,又剁了些菜叶放进去,拿筷子仔细拌匀了,温华趁这个时候将绿豆和小米洗好倒进锅里,通了通灶膛。跟在宋氏身后来到院子里,看着她打开竹篱笆,将烫好的麦麸子倒进鸡食盆里,又打开鸡笼,一时间五六只肥的瘦的土鸡都“咯咯咯”钻了出来,扑腾着翅膀围在食盆周围一阵猛啄,煞是喜人。
  宋氏则趴在鸡笼前摸了一会儿,摸出四五个鸡蛋,用帕子裹了,回到了屋里。
  温华知道从前农村里都是以物易物,这些鸡蛋肯定是宋氏用来换盐换油换针线的,她摸摸鼻子,回到厨房继续煮她的绿豆稀饭,等开了锅,又往里舀了半瓢凉水,架上笼屉,从菜厨里拿了两个窝窝放进去,盖上锅盖,坐在小杌子上等着。
  不多时,稀饭熟了,窝窝也馏热了,娘俩吃了喝了,温华将桌子收拾干净,便又跟在宋氏身边看着她整理菜地。
  宋氏将家里收拾的差不多了,就提了一小坛烧酒和一包花生带着温华出了门。
  要去的地方是邓村族老邓五爷的家里。
  邓五爷是目前邓村里辈分最大的,也是连任两届的里长,家里过的不错,村里有什么事情也多要和他商量,很有威信。温华要在宋氏家里常住,不免要和邓五爷打声招呼,毕竟这里是邓家村,再说宋氏这个寡妇也是因为有村中的几位族老关照着,才少了许多麻烦事。

  安居邓家村

  邓五爷七十多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得很,农忙的时候还跟着下地帮忙,此时他正坐在堂屋听着两个重孙背书,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眯着眼睛很是享受,手里还搭着一根小竹竿。
  两个孩子一个叫朝英,一个叫朝益,朝益先背的早已背完了,朝英却背的有些磕磕巴巴,背错了便不免要被邓五爷手里的小竹竿敲两下,朝益虽然老老实实的站在一旁,眼睛却时不时的向外看两眼,瞧见自家门口进来两个人,便忍不住了,“太爷爷,咱家来人了。”
  邓五爷睁开眼睛,瞧见是村东头邓青泉的遗孀宋氏,不由露出笑容,“青泉家的,怎么今儿过来了?你二哥前儿还说起在县城遇上你家仁哥儿了呢。”
  “好些日子没来看看五叔五婶了,今儿得了空,正好有坛好酒,拿来孝敬五叔。”
  宋氏给邓五爷行了礼,将酒奉上,又把用纸包着的炒花生塞到朝英朝益哥儿俩手里,邓五爷自然推辞了一番,小哥俩等着邓五爷让他们道了谢才坐在一旁吃起来。
  温华看着这哥俩认认真真的剥着花生,不禁轻轻一笑,朝英见她冲自己一笑,顿时低下头去,朝益却冲她做了个鬼脸儿。
  邓五奶奶听见动静也出来了,看了温华两眼,笑道,“青泉家的来了,呦,这是谁家的丫头?长得真俊!”
  宋氏又赶紧带着温华给邓五奶奶施了礼,“这是我娘家堂嫂送来的,说是给我做个伴儿,名字叫温华。这孩子可怜,爹娘早早的没了,亲戚又养不活她,只好找个人家托付了。”
  邓五奶奶听了,又看了温华几眼,叹道,“真是命苦的。不过你能有个伴儿也好,知信、知仁都不在家,你一个人总归是有顾不到的地方。”
  宋氏笑着点点头,随即拉着温华上前,“温华,这是五爷爷、五奶奶。”
  温华上前学着宋氏的样子道了个万福,“五爷爷好,五奶奶好。”
  邓五爷将温华上下打量了一番,“不错,青泉家的,这闺女不错,好好养着吧。”
  宋氏道,“五叔,这孩子在我这儿虽享不了福,却也不必在外面受那些苦,只是既然在我家住下了,一应的事体还是得办齐全了,省的以后麻烦,”说着,顿了一顿,又道,“我想尽早给她办了入籍文书,可我一个妇道人家,知仁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所以……想请五叔给帮个忙。”
  邓五爷捋捋胡子,沉吟道,“这倒不是什么事儿……只是你这会儿要办需多交半两银子的差费,黄册十年一查,我记得上回查黄册的时候正赶上朝益满月,估摸着今年过了农忙便又要查,你且等等,到时候我给你报上去就是,一份银子也不用多花。”
  宋氏赶紧道谢,“那就有劳五叔了,为我家的事总是麻烦您……”
  邓五爷哈哈一笑,“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信哥儿在外谋前程,常年回不得家,仁哥儿也是知道上进的,等将来两个都回来了,你也就熬出头了。”
  宋氏苦笑,“一个个都要挣前程,我只盼他们能平安就好。”叹了口气,又问道,“五婶的手腕子怎么样了?还像前一阵儿那么疼么?”
  如此这般叙了会儿话,温华始终安安静静的站在宋氏的身边,从几人的对话中获取信息。
  看来这邓五爷是村里的头面人物,他家人口不少,儿子六个,女儿三个,都嫁到了外村,十多个孙子孙女,他家的地多,因此不仅自己种了粮食,还将种不了的地租给了地少的人家,而宋氏家里的田地也不少,大约三十多亩,因她家缺少劳力,就都租给了别人,自己每年收些租子过活。
  古时田地的产量都不高,一石是一百二十斤,每亩地能有一石半的收获就算好的了,宋氏定下的租子不算高,每年缴完各项捐税,余下的也不过是一家三口的口粮,好在两个儿子都不在家,这样多出来的口粮还能换些银钱,可是现今世道粮价贱,也换不了多少钱,日子自然过的紧巴巴的,好在宋氏能干,家里吃的用的都不曾短少。
  邓五奶奶看了看日头,站起身来,“青泉家的,今儿留下吃吧,朝英他爹昨天打了只兔子回来,正好今天炖肉吃。”
  宋氏笑着婉拒了,“五叔五婶,时候不早了,你们就别忙活了,家里还有一堆活儿,我这就回去了。”
  宋氏带着温华向家里走去,路上遇见几个洗衣回来的妇人,聊了一会儿,便都知道温华是宋氏娘家送来的孩子,估计用不了两天,全村都能知道宋氏家里有了温华这么个丫头。
  回到家中,温华将被褥拿出来晒上,又进了厨房将早晨的绿豆粥添了些水,把菜厨里最后两个窝头拿出来馏在锅里,洗干净宋氏摘下的青菜,抓了一把干木耳用温水泡上,便来到宋氏身边。
  宋氏正在堂屋门口用石碾子碾着麦子,一边碾一边用小笤帚扫着碾碎的颗粒。
  “宋婶,我来试试吧!”温华看着觉得很有意思,不禁跃跃欲试。
  宋氏却催她回厨房,“烧火的时候不能离开灶头,等熄了火再过来!”
  “哦,”温华只好回去,继续蹲在那里盯着炉灶,控制着火候。
  等饭菜都烧好了,温华把饭菜都端上桌,来到宋氏身旁,看见还有一些麦子没弄完,“宋婶,饭菜好了,先吃了再碾吧。”
  宋婶应了一声,收拾了碾好的面粉,拿旁边的油布将石碾盖上,起身拍拍身上,解下围裙,“吃完了饭给我帮忙吧~”
  “好——”温华一听立刻兴奋了,她还没碾过面粉呢。
  ……
  推了没多久,温华就推不动了,宋婶瞧着她直乐,把她赶到一边去,“照你这样儿,天黑了也干不完,你还是给我去筛面吧。”
  温华甩甩胳膊,听话的在旁边筛起面粉来。
  这麦子碾出来并不都是细如粉的,总还有些小颗粒和麸子,温华要做的就是用罗筛把这些东西筛出来,集到一起,反复的碾,反复的筛,面粉就是这样碾出来的,当然,最后筛下的那些杂质也不会扔掉,加上菜叶和豆渣,就可以喂鸡了,家里的那几只小母鸡每天都能贡献鸡蛋,正是此物的功劳。
  碾好了麦子,宋氏又端出一簸箕高粱和一簸箕黄豆,准备继续干,她看了一眼一旁的温华,说道,“你去打盆水,把厢房收拾出来。”
  温华这才想起今天晚上开始就要在厢房睡了,她赶紧去厨房打了水,按照宋氏的指点找到抹布浸在水里端着去了厢房,厢房的门紧闭,用一根绳子拴着,温华解开绳子,推开门,这是一种幽暗的许久没有人住过的味道,屋里的陈设很简单,西墙垒了炕,东墙有一个柜子,柜子旁边是一架纺车,而纺车的旁边、正对着门的地方有一台织机,屋里到处落满了灰尘。
  她进了屋,先爬上炕推开了窗户,屋子里顿时明亮了许多,拧了抹布把屋里各处擦了三遍,柜门也打开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