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炕在屋里种青菜,周伯就种出来,还是南方才有的鸡毛菜。真是厉害!”李如意心情大好,洗漱之后先去打拳,然后去吃早饭。

    饭桌上的一盘绿色的鸡毛菜,对于两个月没有吃到绿叶的人来说,这是十分珍贵的美食。

    冬天利用热炕在房子里种青菜,产量不高,青菜的叶子因为得不到光照,颜色也没有那么绿,但是这已经很好了。

    相信青菜会在燕城引起小轰动。

    不过,用热炕种青菜技术含量低,很快就会被人效仿。这也是李家今年没有花费人力物力弄的原因。

    “小姐,味道如何?”

    “挺好吃。”

    北方不产鸡毛菜,没想到大冬天倒是吃到了。

    这一天吃到鸡毛菜的还有燕王府的人。

    众人围着秦太妃直夸江青云孝顺。

    “这孩子知道我爱吃青菜,就在大冷的天弄出青菜,真是有心了。”秦太妃笑意浓浓。

    “江公子还把冬天种青菜的方子写下来送给王爷。这下好了,日后,您每天都能吃到青菜。”

    秦太妃笑道:“我的青云是个好孩子。”

    李家忙着做买卖,江家忙着种青菜。

    忙碌的日子过的飞快,第二批李家香肠做好后在两天之内就卖得只剩下一千斤,这还是李如意特意留下来自家吃送亲朋好友。

    李家香肠已经成功的上了北地富贵人的饭桌,深得人们的喜爱。

    同时,智慧的人们效仿做出来的香肠也在市面出现了,还是燕城酒楼的名厨弄出来的。

    燕城酒楼的名厨上次弄出皮蛋,这次又弄出了香肠,还起名叫燕城香肠。

    燕城香肠只有咸味香肠,没有甜味香肠。

    燕城香肠用的肠衣是猪肠,肠衣里面裹的也是猪肉,味道吗,肯定不如李家香肠好吃,但是价钱便宜的多,一斤只要一百个铜钱,比李家便宜三倍。

 347风靡全城

    “客官,本酒楼新出的燕城香肠味道好,一盘三十六个铜钱,可要尝尝?”

    “来一盘。”

    “客官吃好了,可以买,燕城香肠一斤只要一百个铜钱。”

    燕城酒楼小二逢人就推荐燕城香肠,掌柜的早就吩咐了,小二卖出一盘燕城香肠奖赏一个铜钱,卖出一斤燕城香肠奖赏三个铜钱。

    要是李如意在,一定会夸赞燕城酒楼的掌柜竟然知道推销、奖励手段,真是厉害。

    李家香肠在燕城刚有名气,燕城酒楼就效仿做出燕城香肠,还别说这招管用,客人来了都抱着好奇的心理点了燕城香肠品尝,但是在品尝之后买走带回家的人并不多。

    “客官,不买几斤燕城香肠带回家?”小二知道能来燕城酒楼吃饭的人就不是穷人,一百个铜钱一斤的燕城香肠对于他们来说不贵。

    客人不耐烦的摇头拒绝。还以为燕城香肠的味道会跟李家香肠一样好吃,谁知不是那么回事,燕城香肠的肉有臊味,不好吃不香,不香还叫什么香肠?

    客人今天请客,一共四人,点了一盘燕城香肠,每人只夹了一筷子就不再吃了,还有一人笑说:“此香肠非彼香肠。”

    虽然这人没有嘲笑的意思,但是客人听着心里不是滋味,觉得没面子。

    燕城香肠的味道远不如李家香肠好吃,但是仍有人买,原因是香肠是个新奇的吃食,快过年了,人们想尝尝鲜,想拿它去外地送礼显摆。

    这件事很快就通过去燕城卖豆腐的王族人嘴里传到李如意的耳里。

    李如意感慨道:“燕城酒楼的动作可真快。我就是怕人效仿,腊月才卖香肠,结果还是被效仿了。”

    据说风鸡也被燕城酒楼效仿过,不过做出来的味道差得太多就只对外卖了两日。

    对了,冰糖葫芦、糖炒栗子,燕城酒楼也效仿做过,味道做的太差,只是作为赠品给客人赠了一日。

    李如意甚至怀疑燕城酒楼派人十二个时辰盯着李家,只要李家出新奇的吃食,就立刻效仿。

    赵氏幽幽道:“还好豆腐没被效仿出来。”

    在李如意做出来的这些新鲜吃食当中,豆腐最难效仿,从去年至今,没有人做成功过。

    至于豆浆,已经燕城满大街有卖了。豆腐脑在燕城有几家卖,不过味道各异,浇头不同,味道就不同。

    听说这个冬天,燕城有许多人喝过豆浆吃过豆腐脑。

    李如意自信的道:“豆腐可不是那么好效仿的。”

    豆腐好吃却难做。哪怕有师傅手把手的教,徒弟用心学,也得学一阵子,甚至有那天赋差脑子笨的,就是学不会,卤水点豆腐点不好。

    腊月下旬,李家冰糖葫芦与糖炒栗子遍布燕城大街小巷。

    “冰糖葫芦好吃,小小签子穿,象征幸福和吉祥……”(改编冯晓泉演唱的《冰糖葫芦》歌词)

    小孩子吃着冰糖葫芦,唱着从长平县李家传出来的歌谣。童年真幸福。

    从来没有一样吃食能像冰糖葫芦这样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风靡全城,童叟皆知。

    有了这首歌谣,冰糖葫芦的名声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了燕城,飞向北地各个城府,甚至连狼国的人都知道了。

    糖炒栗子没有冰糖葫芦这么出名,不过得到了一大批牙齿松动的老年人的喜爱。

    去年李家的混糖月饼依旧是人们喜爱的吃食,可惜的是李家太忙,市面上的混糖月饼数量少,人们想吃买不到。

    李家在燕城没有铺子,上至燕王、下至老百姓,都吃过李家的吃食。

    短短一年多,李家吃食的名声与燕城酒楼一样大。李如意把李家吃食做成了品牌,做出好口碑。

    从年初忙到年尾,在今年的最后三日,李如意宣布休息,好好过大年,明年正月初十后恢复买卖。

    风鸡、香肠、冰糖葫芦、糖炒栗子等几乎卖光了,确切的说是供不应求,几个大商贩没有进到货怏怏不乐的离开。

    今年李家的买卖销售额比去年翻了几十倍,光是风鸡一项就高达几千两银子。

    李如意不是吝啬的人,银子赚得多,给奴仆的年终奖励自然就丰厚。

    每人两身新衣、两双新鞋,红枣、松子各两斤,花生、瓜子各三斤,麦芽糖两斤,棉布一丈,银戒指一只。

    只是银戒指就把奴仆感动的要命。

    这个时候,贫穷百姓人家都没有银器,更何况军奴。

    她给佃农的奖励也不少。

    每家棉布半匹、花生、瓜子各五斤,麦芽糖两斤,母鸡一只,鸡蛋二十个。

    佃农给李家干活,之前李如意已经付过工钱,这次又赏赐东西,让几家佃农十分感激。

    李如意对他们都这么慷慨大方,对自家人更是,每人发了十两银子过年费。

    王燕是新媳妇,也拿到了这笔银子。

    腊月二十八,全家人去燕城逛街买年货,所有开支由李如意支出。

    第一个逛的就是成衣铺。今年进入冬天太忙了,李如意都没安排裁缝上门做新衣,就等着直接到燕城的成衣铺买衣服。

    每人三身新衣、三双新鞋。男子两顶帽子,女子两样首饰。

    王燕长这么大还没有来到燕城,更没有逛过成衣铺,听小二报了裙子的价格,最便宜的夏裙都要一两多银子,在李健安耳边低语道:“太贵。我不买。”

    在这个家里,她与李健安没有赚钱,由家里养着,每个月能拿到月钱,这不年前还得了二十两银子。

    要是再让家里买新衣,心里过意不去。

    她说不买是真心真意,不是虚伪。不但是她这么想,李家的其他人也是这样认为。

    在成衣铺的半个时辰,只有李如意给自己选了三身新衣、裙子,家人只是看看问问价,哪怕是一家主母的赵氏也是如此。

    李石看着大家都不选,也不吭声,跟在李山身后傻乐。

    “我们家已经很节俭。一年到头,也就今日花点钱,不算什么。你们要是不选,我就挺你们选了,到时选得不合你们心意,你们别后悔。”李如意有的是办法达到目的,这就开始给家人选衣服,嗯,故意挑选不合适他们的。

 348被人妒忌

    李山看了好几眼小二手里拿的茄子色的紫衣,这衣服挑人的很,得肤色白身材瘦的人穿才好看,他要是穿上就是一个大茄子,道:“闺女,你别给我选紫衣,我脸这么黑,穿紫衣不好看。”

    李如意笑眯眯道“那您自己选。”

    小二早就觉得紫衣不适合李山,可是李如意非要拿这件给李山,真怕李山穿出去,外面的人知道后再也不来他们铺子买衣,连忙把紫衣放回去,拿出这款的另一个颜色,卖力的推荐道:“大爷,你身材高大,体型魁梧,一表人材,要不青色这件如何?”

    李山瞟了小二手里的青衣好几眼,朝李如意道:“我的衣服多着呢,去军队穿军服,不用给我买。”

    李如意道:“那就这件,再拿条黑裤子,这是一身,再选

    一身,我看那件深蓝色的披风不错,拿来给我爹试试。”

    一会儿功夫,李山得了两身衣服、一件披风、一双鹿皮短靴,用掉28两银子。

    丝绒披风最贵,17两银子。不过李山穿上后特别威风大气,一下子就有了两分贵气。

    这是李山这辈子最贵的衣服,是闺女给他买的,脸上笑开花,嘴里却道:“真贵。比我两个月的俸禄都要多。”

    “买都买了,您就穿吧,别想着多少钱。”李如意又去给赵氏挑选衣服。

    赵氏眼神不好,不过能选喜欢的颜色,最后得了两身衣裙,一件铁绣红色丝绒斗篷,一个兔毛马夹,用掉35两银子。

    “爹,您看我娘美不美?”

    “美!”

    赵氏柔声道:“我去郝府做客,有几位宾客从外面来,都穿着斗篷,她们说斗篷防风,穿上后捂得很严实,头、脖子都不进风。如意,你也买一件。”

    “我有。不过,要过年了,我再买一件换着穿。”李如意买了一件紫色的丝绒斗篷,准备给李石选衣,扭头见四个哥哥、王燕开始选衣服,目光落在王燕手里的裙子,那是铺子里最便宜的衣服,是夏裙不是冬裙,笑道:“你们不用给我省钱,挑选最喜欢的冬衣。冬衣啊。”

    幸福就是赚到钱让家人买买买。家人快乐,她就快乐。

    李家四少年的衣服合起来花掉100两,王燕花掉25两。李如意给李石也买了一件披风,加上衣裤帽子花掉35两。

    李英华最擅长讲价,心里算了一下,跟小二道:“我们家买了这么多衣服,你们铺子得给我们算的便宜些,打点折扣。”

    小二灵牙利齿,“我们铺子的衣服都是都城的新款,您可

    以去都城瞧瞧,那里富贵人家穿的衣服就是这些款式。”

    “从燕城到都城几千里,你们铺子的款式应该是去年的。”

    小二面色微变,没想到竟是被少年看出来了,不过折扣的事他做不了主,便要去楼上问掌柜。

    李如意问道:“你们家可有婴孩穿的斗篷?”

    “我们家只卖成人的衣服。您们稍等。”小二赶紧上楼,一会儿下来,“我们铺子是百年的老店,燕王府的贵人都从我们铺子拿衣服。年前买卖好的很,折扣是打不了,不过,可以送你们一件婴孩的斗篷。”

    李如意问道:“你们家不是不卖婴孩的衣服吗?”

    小二瞧这一家子都是人精,直言道:“实不相瞒,斗篷是去年进的货,那时小人还没有来。”

    原来铺子去年进过一批儿装,但是富贵人家把孩子看得很精贵,衣服都是自家做,不在外面买,这批儿装销路不好下架了。

    李如意微笑道:“我有两个弟弟,孪生子,一件斗篷可不够。”

    “那您稍等。”小二态度很好,再次上楼去问掌柜,很快下来朝李如意点点头,这就去库房找斗篷。

    一会儿,婴孩的斗篷拿来了,红色丝绒,斗篷的下摆还绣着吉祥图案,做工精细,只一点,太大了,五、六岁小孩子都能披。

    赵氏摸着斗篷,笑眯眯道:“大了比小了好。”抬头望了望爱女,“今日你弟弟没跟着来,你还想着他们。”

    “这是银票。”李如意还给了小二6个铜钱当赏钱。钱不多,是个心意。

    小二喜道:“多谢。恭喜发财!”

    李家人走后,铺子里挑选衣服的一个中年妇人面色青白,看样子气血两亏,她的同伴青年妇人大概二十岁,容貌还算不错,穿着六成新的粉裙,戴着银钗,语气不屑的道:“姐姐,那一家子不知是哪里来穷鬼,非要装有钱人,买东西不是要降价,就是要赠品。”

    “谁知道他们是冒出来的。”中年妇人把赵氏妒忌的要命。

    赵氏竟然生了六个儿子,儿女孝顺,夫君宠爱,命太好了。不像她成亲十几载没有生下儿子,婆婆给她丈夫纳了好几房妾,她这个妻还不如妾,整日受气。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青年妇人抬手拦住小二,问道:“小二,刚才那家人是哪里的?”

    小二摸摸脑袋,“小人不知道。”

    青年妇人立刻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声道:“原来她们是第一次来。”

    小二脸色微变,转身去招待别人的客人。

    中年妇人环视四周,见有人不时的望过来,便道:“莫要议论他人。”

    两女挑选了半天,也没有买,最后走了。

    铺子里有客人认得她们,中年妇人是一位七品官员的正妻,青年妇人是妾,她们的夫君虽是官员,但不是有实职的官员,且是文官,家里人口多不富裕。

    她们又不得宠,手里的银子很少,买不起成衣,就是来逛逛过过眼瘾打发时光。

    “小二,我买了这么多,你们铺子得赠我一件小孩的衣服。”

    “我家没有小孩子,你们铺子给我降价,算得便宜些。”

    几位客人纷纷跟小二提出要求,声音一个比一个大。

    小二哭笑不得,“我们铺子以前不赠东西。”

    “你们铺子刚才还给人赠了两件斗篷!”

    “你快去楼上问掌柜。”

    此时,李家人在首饰铺,李如意给家里每人买了一件首饰。大周国的女子戴首饰,男子戴饰品。男子的饰品款式没有女子的多,价钱却不便宜。

 349寡淡的鸡汤面

    李山一听玉佩至少10两银子,头摇得像拨浪鼓,“闺女,我和你二叔天天在豆腐坊,戴什么玉佩?”

    李如意微笑道:“我们家过年不卖豆腐,您戴着玉佩去同僚家里走动,也显得重视。”

    “我是武官,戴什么玉佩?”

    “武官怎么了,难道大过年的,武官去别人家拜年就得佩带刀剑?”

    赵氏柔声道:“山哥,你就听如意的。”

    “刚才我在成衣店给你们买了腰带,就是为了戴玉佩用的。”李如意给家里的男人除了两个小婴孩外每人买了一块玉佩,这当中李山的最贵,李石与李健安四兄弟的价钱一样。

    王燕看着李如意为家人花钱如流水,心里有些惭愧。

    同样是女儿,她未成亲时在娘家时,靠做绣活赚的钱跟李如意比,不值一提。

    她的能力比李如意差远了。

    李如意见王燕不知道望着哪里发呆,问道:“嫂子,你想什么?”

    “妹妹,你太能干,对我们太好了。”

    李如意自豪的笑道:“比我能干的人很多,不过比我顾家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王燕有些感慨道:“我要是有你的一成本事就好了。”这一年李如意带着家人赚了万两银子,一成是一千两银子。这个数目对于王燕来说,也是不敢想象。

    跟太强的人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压力。特别是这个人是小姑子。

    王燕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

    李如意握住王燕的手,“我会的,你不会。你会的,我也不会。你只需把你的强项变得更强,超越自我就行。”

    “我会的不多。”

    “你的优点要是不多,怎么能当我嫂子?好了,你别多想。我心里感谢你天天陪着娘说话解闷带弟弟。我就是没有说出来。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这样客气。你说呢?”

    “嗯。你不用跟我道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王燕心道:我不做这些,还能做什么?嗯。以后我要把这些事做得更好,这才是为妻为儿媳之道。

    姑嫂说了几句交心的话,不由得关系更亲近些。

    到了饭点,李如意特意带着家人去燕城酒楼。

    燕城酒楼的包间满了,李家人就在酒楼一楼的大厅用饭。

    “客官,明日我们酒楼就歇了,正月十日才开张,您们来的可真是时候。我们酒楼有几道招牌菜,您们可要点来尝尝?”小二卖力的向李家人推荐招牌菜,燕城香肠是其中之一。

    李如意正想尝尝竞争对手的香肠,就点了一盘。

    “妹妹,这里的菜好贵。”

    “闺女,别花钱了,你就点汤面条。”

    赵氏饿了吃什么都觉得香,特别是汤面条,汤是热的,面条软滑,夸道:“面条做的好。”

    李山吃了几口方道:“面条没有我们在燕王府吃过的好吃。燕王府的面食那叫一绝。”

    “燕王府里的厨子那是真正的名厨。”李如意言下之意,燕城酒楼的名厨不是名副其实。

    李石抬头道:“燕城香肠不好吃。”

    李英华笑道:“瞧,连我二叔都说燕城香肠不好吃。”

    李健安低声道:“你们小声点,别被小二听见。”

    李福康不以为然,“听见就听见,燕城香肠就是不如我们李家香肠好吃。”

    李如意吃完面条,喝了两口鸡汤,燕城酒楼为了节约成本,鸡汤面条里面的鸡汤竟然兑了水,鸡肉倒是新鲜,不过都是鸡脖子、鸡爪,招牌鸡汤面条都做成这样,长久下去,口碑没了,等着关门。

    “妹妹,你怎么吃这么少?”

    “我都吃了一碗鸡汤面条还吃了那么多菜,饱了。”李如意拿起丝帕擦嘴,环视四周,见没有人关注,低声道:“你们可知以前从我们家买烩面方子的两个人是什么身份?”

    李敏寒好奇问道:“难道是燕城酒楼的厨子?”

    李英华头也不抬的道:“你用脑子好好想想。燕城酒楼可没有卖烩面?”

    “他们是燕王府的厨子。”李如意只说了一句,见家人一脸震惊,连忙使眼色,“此事保密。”

    赵氏眼神不好,吃的慢,家人吃完都在等她,她有点心急。

    李如意连忙道:“娘,我们今天要在燕城呆一天,别急,您慢慢吃。”

    李英华耸了一下肩,有些光棍的道:“我们吃一顿饭花了这么多钱,得在酒楼多呆一会儿。”

    李山笑道:“对。外头冷。我们在酒楼里多坐坐,让身子暖和些。”

    赵氏随口道:“不知飞跃、腾高吃饭没有?”早在今年秋天她就听李如意的话给两个小婴孩断奶了,不用给他们哺乳。

    两个小婴孩现在吃的是羊奶加米、面、蛋黄、肉、菜、水果等。

    赵氏不是第一回出门一天,以前参加茶会、宴会,也是早出晚归,两个小婴孩由张嫂、田红带。

    “他们肯定吃了,估计都睡了。”李如意又道:“您这么惦记弟弟,早知道还不如听我的话,把他们都带过来。”

    “下次等春暖花开,我一定带他们来燕城。”赵氏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的道理,虽然两个小儿子年龄小,那也得多见世面。

    这时,二楼传来喧闹,依稀听到妇人、孩子的哭泣声,身后的桌子传来小儿的哭声。

    赵氏听到小儿哭,就感觉是两个小儿子在哭,心里一惊,扭头看去,从楼梯上跑下来一个身材高大脸黑的中年男子,这个男子手里抱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小孩。

    小孩三、四岁,皮肤很黑,满脸眼泪,哭得很伤心。

    中年男子抱着小孩子往前冲,差点撞到迎面端着菜的小二,急道:“让开!”

    李山定睛一瞧,中年男子面熟,起身高声道:“吕大人!你抱着孩子急匆匆去哪里?”

    吕大人瞅了李山一眼,觉得有些眼熟,但没想起是谁,慌乱中答道:“我要去药铺。”

    吕大人的身后还跟着一个老婆子及一个中年妇人,看两女的打扮,老婆子应是奴婢,中年妇人像是吕大人的妻子。

    二楼一个身材干瘦的小二风似的追出来,高声道:“客官,你们还没有结账?”

    老婆子个子不高,身材肥胖像个桶,转身气呼呼的嚷道:“我家小少爷吃你家的饭菜卡住嗓子差点没气,你还胆敢向我家要银子?我呸!”

 350鸡汤面招祸

    中年妇人哭道:“我的儿子,你怎么这么命苦,吃个面能把嗓子卡住。”

    吕大人扭头朝两个妇人吼道:“你们少说那些没用的话,赶紧随我去药铺!”

    小二还要去拦,掌柜的跑出来一把扯住小二,使眼色示意让吕大人一家四口离开。

    李家人眼睁睁的瞧着吕大人一家四口跑出酒楼。

    赵氏问道:“山哥,这人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