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去的路上不用挑柴,空手走着,可是刚才累狠了,肩膀很疼腰胀,衣裤都被汗湿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加上日头太毒,就在土路旁边找了个有树荫的荫凉处坐下背靠背歇会。

    夏风徐徐,两个少年又饿又困,竟是睡着了。

    李英华睁眼醒来,瞧了一下日头,叫道:“四弟,我们睡了快一个时辰,快起来。”

    这时,一个声音洪亮的中年男子的声音从土路上传来,“两个小娃娃,你们可知道礼村的李家?”

 4令人失望的谢礼

    礼村是个大村,共有四十几户人家,其中二十几户姓王,王族是个大家族,其余的人家都是十五年前从外地迁到此的,姓李的人家只有李山一家。

    李敏寒还没睡醒,迷迷瞪瞪伸手揉揉眼睛。

    李英华见是个提着大竹篮穿着青衫红脸四十几岁的壮汉,看着有点面熟,却想不起来是谁,问道:“请问你是何人,找李家人什么事?”

    李敏寒清醒过来了,看到壮汉的模样,立刻小声道:“三哥,他是镇里的张屠夫。”去年李山过三十岁生日,赵氏带着李敏寒去镇里买了一斤猪肉回来包了饺子,还下了肉面给李山吃。李敏寒还跟生着一张红脸的张屠夫说过一句话。

    张屠夫上下打量两个模样七成像的少年,在镇里就打听清楚了,李家娘子生了两对孪生子,莫非眼前这对少年就是其中的一对孪生子,正容道:“我是镇里的张大宝。我爹派我去李家感谢小李神医的救命之恩。”

    李英华恍然大悟,“哦。原来我妹妹上次救的老爷爷就是张伯的爹爹。”

    张屠夫咧嘴大笑,这就跟着两个少年去礼村,路上忍不住问道:“你妹妹的医术是跟谁学的?”

    李英华眼珠一转,缓缓道:“我去世的姥爷是秀才,家里有几本手抄的医书……”这是实话。他可不会跟外人说李如意的医术是梦里学的。

    张屠夫脑补了一通,“原来令堂娘家是书香门第。小李神医的医术是向令堂学的。”

    “我娘不会医术,只是背了几个方子。”李英华这不是夸大其词。赵氏是知道几个治小病的方子,还曾用到生活当中。

    李敏寒被李英华打发提前回到家里,跑到正在堂房里面绣花的赵氏跟前,激动的道:“娘,我妹妹上次救了一个老爷爷,这个老爷爷是镇里张屠夫的爹。张屠夫提着东西来谢我妹妹。现在他就在来咱们家的路上,我三哥陪着他。”

    赵氏一听来男客了,李山兄弟都不在,她不方便见客人,可是客人要见李如意,她也得陪着。

    为了怕人说闲话,她决定就在敞亮的前院会客。

    李如意在杂房里捣腾晒干的草药,被赵氏叫了出来问长问短。

    “老爷爷是个大胖子,突然间晕倒在街上,两个壮年男子抬着他都很费劲,药堂的郎中说他患得是中风,已不是第一次这样,这回很严重,救不了他,让人把他抬走。正好我路过,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借了郎中的银针把老爷爷救醒。”

    赵氏定定瞧着宝贝女儿,问道:“你从哪里学来的医术,还会用针灸?”

    “梦里有人教的。”李如意之前以前解释过,当时赵氏在场。可能赵氏没想到会有患者的儿子亲自登门道谢,就要问个清楚。

    赵氏在娘家时看过一些杂书,多年前逃荒的时候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见识比村里的妇人强许多,嘱咐道:“到外头可别这么说。刚才你三哥跟张屠夫解释是你姥爷家里有医书,我背了些药方传给你。你以后就跟别人这么说。”

    “好。”李如意前世不是高调的人,就把赵氏的话听进耳里。

    赵氏目光扫过汗流浃背的李敏寒,想到长子与二子之前也是如此,问道:“你们四个上午轮流挑柴去集市卖?”

    李敏寒点了点头。

    李如意有些生气的道:“娘,一担柴很重。我不让他们去卖柴,他们都不听。”

    李敏寒忙道:“村里的大虎、四狗子比我还小几月,开春就挑柴去集市卖。”心里担心赵氏把他们卖柴的铜钱收走,“娘,我去擦身子。”

    李如意见赵氏没有阻拦,心里一酸,这都是家里太穷闹得,更加坚定要做小买卖赚银钱。

    李敏寒去厨房的大缸打了半木盆凉水准备擦身子。

    李如意高声道:“四哥,你刚出了汗,千万别用冷水擦身子。我这就烧点热水,也不费事,你用热水洗。”礼村周边都是大山,多的是树。李家有六个非常勤快的男人,家里的柴用不完。上午她就给李健安、李福康烧得热水擦身子。

    李敏寒笑道:“那就多烧点,一会儿三哥也要擦身。”

    不一会儿,张屠夫就到了李家,见到李如意就跪下替老爹磕了个响头谢恩,而后放下竹篮连水都不喝一口就要走。

    大竹篮上面盖着一块黑布,里面透着浓郁的血腥味,不知道装的是什么。

    李如意猜测张屠夫是卖肉的,这大竹篮里装的都是猪肉,眼下家里什么都缺,猪肉可是好东西,要是做成卤肉能卖一些银钱,做吃食小买卖就有本钱了,心下欢喜,“你先别走,我有话要你带给张爷爷。”

    “小李神医请说。”张屠夫这才有功夫打量李如意,穿着灰色打满补丁宽大的衣裤,个子不高,头发稀疏,皮肤微黄,杏眼有神,小鼻子小嘴,十分清秀,脖颈长有些气质,看着比镇里的小女娃聪明。

    李如意正容道:“少吃荤腥,坚持每日用晒干的山里红泡水喝,对身体有益。”张爷爷体型肥胖,患的是脑溢血,血脂血压高,吃山里红能降血脂血压。

    山里红就是山楂。

    燕城地属大周的东北边,方圆几百里的山里有许多的野山楂树。到了秋天丰收时,满树挂满了红红的野山楂,漫山遍野都是。

    农民进山摘野山楂自家吃或是拿到镇县城里卖。

    长平县城新鲜的一堆大概五斤一个铜钱,晒干的一堆大概三斤一个铜钱。

    张屠夫一听是非常便宜的山里红,脸上笑意浓浓,道谢之后就走了。

    李家人等张屠夫走远了,这才掀开大竹篮上面盖着的黑色麻布,原来都以为是一篮子猪肉,谁知竟是臭烘烘的猪下水及两对长满猪毛的猪蹄。

    猪下水包括猪肠、心、肝、腰、肠、肚,便宜的很,一幅二十多斤,一共才几文钱。

    两对猪蹄大概四斤,最多一文钱。这是买肉时搭的东西。

    夏天太热,猪下水腥臭,不好处理还招苍蝇卖不出去。

    嗡嗡嗡,苍蝇闻着猪下水的腥臭味飞来了。李家四个少年连忙挥手赶苍蝇。

    赵氏见宝贝女儿一脸失望,忙道:“好歹是肉。”

    李英华嘀咕道:“前年村里来了个铃医,给孔家一家人看病开了药方,孔奶奶也就给了他一把菠菜。”

 5蒜炒肥肠

    李如意心里轻叹一声,秀眉微挑,微笑道:“娘说的对,好歹是肉。”做不了卤猪肉,那就做炒肥肠卤猪肝心腰卖,少赚点比一个铜钱赚不了强。

    “今个你们就想法子把猪下水猪蹄都收拾出来,不然放到明天就坏了。”赵氏对这些收拾起来很费事吃起来还有臭味的猪下水不感兴趣,丢下一句就回房去继续安静的绣花。

    天气晴朗,下午堂屋光线充足。赵氏常年绣花,视力不太好,需要拿着很近才能看清楚。

    赵氏的绣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绣出来的东西比不得县城里绣娘绣的,却比寻常人家的女子绣的好,能拿到县镇的布铺去售卖。

    家里每年一成的收入就来自她的绣花。

    眼下她有了身孕还能绣绣,过几个月生了娃做月子绣不得,出了月子要带娃也绣不得,前前后后半年,家里就得损失一百多个铜钱。

    她有心想教宝贝女儿学绣花,这可是门手艺,学会了到了婆家每个月能赚到二、三十个铜钱,全家上下都会高看一眼。

    起初宝贝女儿是愿意学绣花的,后来被扎的满手是血,就不肯学了。

    她看出来宝贝女儿在这方面天赋不高,只要求会做衣服被褥。

    三个月前,宝贝女儿摔了一跤之后,更是不愿意学习绣花,只要拿针久了不是头痛就是眼睛困。

    她就不再强求,每天让宝贝女儿绣半个时辰就行了。

    今个她是在做绸布上面绣荷花。

    绸布绣好花了就能够做成香包、手帕、扇面等,比光卖绸布利润高的多。

    李家非常穷哪有绸布,这是从镇里布铺拿回来的,按照掌柜的要求在上面绣花样,然后如期送回去。

    绸布精贵,赵氏在镇里布铺绣了十几年的花,每回取绸布,仍得付一定的押金。

    她手里的半尺正方形的低等绸布,就得押两个铜钱,如果绣坏了或是遗失损坏了,拿不回押金不说还丢了信誉。

    在她全神贯注绣花时,李如意与四个哥哥收拾猪下水及猪蹄忙得不亦乐乎。

    村里的人都知道用盐、玉米面能把猪大肠清洗干净,不过舍不得,李家也是如此。

    李如意知道用草灰也能清洗猪大肠的法子。

    厨房的灶里就有草灰。李健安按照李如意的法子把草灰掏出来与猪大肠拌在一起,双手不停的揉搓几分钟,用水冲洗,反复几次,直到洗干净腥臭味变淡。

    洗净的猪肥肠全部被李如意切成四分之一寸的段,全部丢进锅里干炕,把肠里的猪油都炕出来。

    猪肥肠非常油腻,竟是炕出了一海碗的猪油。

    “猪油是好东西,可以用来炒菜,也可以烙饼。”

    “想不到猪肥肠能炕出这么多的猪油。”

    一段段的肥肠被炕的微焦,油亮亮,将家里酒坛里只剩个底的黄酒全部倒进去,肥肠的腥臭气彻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浓郁的肉香,而后放入盐,再把切成薄片的蒜丢进锅翻炒至熟,最后放上葱花。

    香喷喷的炒肥肠就好了。

    李如意用筷子夹了一段肥肠尝了一下,没有放辣椒味道差了些,不过很解馋。

    她给四个哥哥每人夹了一块尝尝,在看到四人惊喜的表情之后,当即下了个决定,“用家里的小碗盛肥肠,看能盛几碗?”

    十斤的肥肠收拾完,炕出水和油之后只剩下七斤左右。

    李家的碗都是粗瓷,青、黑色都有,大大小小的有二十几个。

    李如意说的小碗一个能盛半斤的炒肥肠。

    李福康麻利的盛出十碗,高声道:“妹妹,家里的小碗没了,用大碗盛行吗?”话还没说话,口水就从嘴角溢了出来。

    李英华、李敏寒站在一旁死死盯着炒肥肠,也是一个劲的猛咽口水。

    “不要用大碗盛。”李如意瞅了瞅锅里的炒肥肠,大概还有两斤,“肥肠还剩下这么多啊。”

    李敏寒指着李如意的嘴角嘻嘻笑道:“妹妹,你流口水了。”

    “咱们把这锅里的炒肥肠都吃了。”李如意羞得脸微红,转身去拿木盆装炒肥肠。现在她与家人缺肉缺油水缺的都患夜盲症了,等会就吃一顿肥肠解馋增加营养。

    李健安瞟了一眼灶上的十小碗肥肠,心里有疑惑,不过眼下还是赶紧把肥肠吃到肚子里再说。

    赵氏在堂屋早就闻到香味,开始还不敢相信,直到李敏寒激动的跑过来收拾饭桌,李如意把一盆油亮亮香喷喷的炒肥肠端上桌,这才相信儿女不但把猪下水收拾出来了还做成了美味。

    李敏寒喜滋滋大声道:“娘,妹妹做的炒肥肠极好吃,你快尝尝。”

    赵氏盯着炒肥肠,觉得肚子里的馋虫都要爬出来了,连忙把手里的绣活拿回卧房,回来坐下与五个儿女一起吃肥肠。

    光是肥肠,没有主食也没有汤,可是谁也没有觉得油腻。就这样,五个人将一盆两斤的炒肥肠吃光,相互对视,均是一脸的满足。

    “娘,妹妹还用肥肠炕出了一碗猪油。咱们家还有十碗炒肥肠。”

    “刚才妹妹说她等会儿就把其它的猪下水都卤出来。”

    李福康、李敏寒满脸欢喜围着赵氏说话。

    赵氏吃饱了困意上来,要去睡觉,夸赞了五个儿女几句,就回了卧房。

    这下,李健安方问道:“妹妹,你刚才让我们把肥肠盛出十碗,是放着每天吃一碗吗?天气太热,可放不了十天。”

    李如意刚才吃炒肥肠的时候就想好了,便道:“大哥、二哥,我正要跟你们商量关于一件事。”

    两个少年不约而同的问道:“什么事?”

    李敏寒在厨房洗碗不在堂屋。李英华却是在堂屋扫地,听到这里抬起头来望向李如意。

    李如意缓缓道:“你们上午肩挑百斤柴去集市走了近十里路已经很累,可是现在天气太热,这十碗炒肥肠放不得,麻烦你们辛苦一趟,这就把肥肠拿到县城城门外面去卖。”

    她凭着原主的记忆知道每天傍晚县城城门外面有个小集市,那里不收税,不过集市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时辰。

    肥肠是白得来的,就是用了一点点的盐、黄酒,一家人已经美美的吃了一顿,剩下的十碗炒肥肠,只要能卖出去,那就是纯利润。

    至于人工,这里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可以忽略。

    炒肥肠基本上是无本买卖。

 6买九送一

    李健安、李福康相视对望,目光里面均是带着深深的期盼,先后点点了头。

    李英华望向大哥、二哥的目光充满羡慕。

    李如意就知道大哥、二哥会同意,微笑道:“咱们家的炒肥肠,每碗卖两个铜钱。”

    李健安望着一碗碗的肥肠,虽然刚吃过,仍然很想再吃,问道:“两个铜钱会有人买吗?”

    李英华忍不住问道:“就算有人买,也没办法拿回家去,难不成把咱们家的碗也带走?”

    李福康提醒道:“妹妹,一个碗就值一个铜钱。”

    李如意缓缓道:“村外的野池塘有荷叶,摘了荷叶盛肥肠。”

    李福康想了想,道:“池塘里的荷叶太大了,用来包肥肠,就显得肥肠的量小。”

    李健安蹙眉道:“不行,那池塘是村里共有的,我们家要是摘走荷叶,会被人瞧不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李如意倒没有被难着,反而冷静下来,反正今个是一定要把肥肠卖掉。这一步骤没有想好,那就先干别的步骤。

    她就让李健安、李福康去沐浴换身干净衣服,又让李英华去把张屠夫用来遮猪下水的那块黑麻布及大竹篮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

    李敏寒见三个哥哥都有活干,自己没有活干也想不出主意,便问道:“妹妹,你看看我能干什么?”

    李如意深知四个哥哥都很勤快,也自愧不如,便道:“你拿烧红的柴棍燎猪蹄上的毛,今个我要把猪蹄也做出来。”

    “太好了。我这就去。”李敏寒一脸欢喜的去了厨房。

    等李健安、李福康收拾干净出来之后,李如意的主意也想好了,便道:“我们摘一些大的桑树叶子,洗干净用来盛肥肠。”

    村里村外有不少无主的桑树,每年桑树还结桑椹,不过桑椹还没有熟就被村里的人摘掉吃了。

    现在是夏季,桑叶想摘多少摘多少。

    两个少年都觉得这个方法好,不过大的桑叶能盛的肥肠数量也有限,肯定没有小碗盛的多。

    李如意接着道:“一个铜钱买九个肥肠赠一个肥肠。大的桑叶能盛十个肥肠,正好是一个铜钱的量。”当时她为了能让肥肠入味,特意切成小段。

    李健安心里一琢磨,问道:“太贵了吧?”

    李福康摇了摇头,“这么贵,不会有人买。”

    李如意耐心的解释道:“咱们家的肥肠味道好吃。你们可以让他们试吃一个再买。”她原本想着一个铜钱五个肥肠,可是这里的物价很低,怕卖不掉,就变成买九送一。

    李敏寒端着一个木盆,里面装着刚燎完猪毛黑呼呼的四个猪蹄,让李如意过目之后,眉头微蹙,“大哥、二哥,县城离咱们村二十里路,你们别多想了赶紧摘了桑叶赶路。”

    李英华提着晒干的大竹篮、黑麻布走进堂屋,故意高声道:“妹妹,你干脆让我与你四哥去。”

    李福康急了,叫道:“不行。妹妹让我与大哥去。”

    “你去过几次县城,有我熟悉吗?”李健安没好气,瞟了李英华一眼,拉着李福康去摘桑叶。

    李英华朝李如意眨眨眼睛,放下东西也跟着去摘桑叶。

    李如意微笑,立刻去厨房改用平时洗菜的木盆盛炒肥肠,又准备了两双筷子。

    她把一木盆肥肠装进了大竹篮里面,而后用黑麻布盖上,这样看着干净。

    做吃食买卖的就得干净。

    一会儿,李健安、李福康就提着大竹篮出发了。

    这竹篮里面装着香喷喷的肉食,引得村人养的狗猛摇尾巴乞要。

    村人都知道李家没有亲戚,好奇两个少年去什么地方,纷纷打听,还有人问张屠夫来李家干什么。

    “我们去镇里买些东西。”

    “我妹妹救了张屠夫的爹,张屠夫提了猪下水、猪蹄来谢恩,还磕了一个头。”

    李如意救张爷爷的事镇里的人都知道,没有必要对村里人的说谎话。

    至于去县城卖炒肥肠就不能实话实说了。

    两个少年一心想着赚银钱,快步赶路,一口气走到了长平县。

    夕阳西下,天气燥热,长平县城门外人声鼎沸,附近的几十个村民在官道两边摆着摊子,县城里的几百个县民提着篮子布袋出来购买,形成了一个临时的小集市。

    两个少年找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把竹篮放在石头上面,掀开黑布的一角,露出一部分炒肥肠,这就开始叫卖。

    李健安红着脸不好意思,叫的声音比较低,“炒肥肠,一个铜板九块送一块。”

    李福康学着李如意教的话高声叫道:“瞧一瞧,看一看,刚出炉的炒肥肠,味道好油很大,九块肥肠才卖一个铜板。”

    他们俩去的晚,站的位置在集市的最后面不起眼,不过有了李福康的吆喝,很快就有人走过去瞧看。

    一个穿着蓝色棉布长裙头戴梅花银钗胖胖的妇人,见两个少年容貌周正眼睛明亮穿着干净,又见肥肠油淋淋配有蒜瓣青葱看着很好吃,问道:“肥肠收拾干净了吗?”

    旁边的几个人心里也在想着这个问题。

    李福康连忙答道:“大婶,你放心,我家的肥肠收拾的很干净。”

    “给我来一个铜钱的。”胖妇人左手戴着亮闪闪的镶有福字的银镯子,从腰里的香包摸出一个铜钱,却是没有交给李福康,问道:“我没戴碗拿啥装?”

    “我们用桑叶给你装。买九送一。一个铜钱是十块。”李福康这就从大竹篮里面取出一片大桑叶,用筷子飞快的夹了十块肥肠放在桑叶上,而后交给胖妇人。

    胖妇人嗅着肉香,也不想那么多了,直接把铜钱交给了向她伸出手来李健安,而后站在原地手抓肥肠开吃,这一吃就没停下嘴。

    旁边的几个人着急的问道:“味道如何?”

    “有没有臭味?”

    “你倒是给个话。”

    “再来一个铜钱的。”胖妇人吃的满嘴是油,兴奋的用实际行动说明了炒肥肠的有多么美味。

    她一口气吃了三个铜钱的,又买了两个铜钱的带走,就这么一手托着一桑叶肥肠,一路走一路喊,“我手里有吃食,别碰着我。”

    有人认识胖妇人,瞟到她手里的东西,好奇的问道:“胖大嫂,你手里捧着什么东西?”

    胖妇人激动的嚷嚷道:“炒肥肠,味道极好,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炒肥肠。一个铜钱九块还送一块。”

    那人惊诧道:“肥肠想做的好吃可不容易。”

    看文容易,码字不易,亲们记得收藏评论给好评哦。谢谢!

 7孕妇的妒忌

    胖妇人高声道:“可不是吗,要把肥肠洗干净,得用好多的盐、玉米面。这家的肥肠弄得很干净,价钱还便宜。可惜没有戴碗,不然买上一斤带回家给我相公孩子吃。”

    “炒肥肠在那里卖的?”

    胖妇人好心的答道:“就在集市的最外面,卖主是两个少年。”

    李健安、李福康没想到一个顾客就买了五个铜钱的,特别欢喜,接下来,围观的几个人都买了,没有胖妇人那么阔绰一下子就买了五个铜钱,每人就买了一个铜钱的尝尝。

    胖妇人的邻居来了,也是个有钱的主,一口气在原地吃了三个铜钱的,倒是不好意思手托着肥肠走回家,正好看到不远处有农民在卖碗,直接花了一个铜钱买了一个碗,让李健安用桑叶在碗里铺了一层,买了十个铜钱的带走了。

    李健安激动的不害羞了,吆喝声大了,与李福康你一句我一句的喊起来。

    他们卖的炒肥肠在集市里独一份,与别人家没有竞争,生意红火也不会引人妒忌。

    旁边卖茄子、豆角的长脸中年农民还有些担忧的问道:“你们家收拾肥肠用了许多盐、玉米面吧?”

    李健安兄弟出来之前都得了李如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