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地的佃农也是?”

    江青云答道:“南地的地产粮多,但是人口也多,佃农能租到的田少,日子过得跟北地的差不多。”

    李如意想了想,道:“我让佃农养鸡增加收入,你们府的佃农秋收后要是无事也养鸡,到时我会教他们怎么把鸡养好,怎么让鸡多下蛋。你放心,我弄这件事是有七成把握,他们只要按我说的做,不偷懒不投机取巧就能赚到钱。”

    福伯激动的忍不住道:“小神医宅心仁厚,那些佃农真是有福了。”

    江青云听出李如意语气带着十足的诚意,微笑道:“你画的鸡棚,让鸡跟人一样住几层楼房,比较有趣,还有我们对你养鸡存有疑惑,你怎么没给我们解惑?”

    “哦,县公爷问用什么方法解决解决鸡瘟,那是我的秘方,不过,看在我们关系不错的份上就告诉你。”李如意鞋尖在地上写了一个字,抬头望着目瞪口呆的江青云,笑道:“怎么,你不相信?”

    “用它就能解决鸡瘟?”

    李如意自信的道:“对。牲畜常吃它,不但是鸡,还有牛、羊、马、驴、骡子都不会生瘟病。”

    江青云激动的问道:“此话当真?”

    “真!你怎么了,这么啰嗦。”

    “你快把牲口服用它的方法写下来,我这就让人送给表哥。”

    “?”

    “好如意,你可知每年军队有多少军马患瘟病而亡?”

    “不知道。”

    “大大小小的军马,至少三百匹,眼下夏天正是瘟病高发期。”

    福伯补充道:“老爷,何止军队,还有北地所有的牲口,一年四季有许多牛、马、羊、驴、骡子死于瘟病。”

    李如意面色微变。

    李家是去年才有的大牲口,礼村的人也是去年年底也添的大牲口,没有人在她面前提过大牲口易患瘟病。

    她给人看病但是不给兽看病,压根没有意识到以大周国目前的医疗水平,没有方法预防牲口生瘟病。

    “方子很简单不用写,把它倒碎拌于水、食料中给牲口吃了,每隔几天吃一回,就能有效的预防瘟病,如果牲口拉稀,吃它也有效。”

    “就这么简单?”

    “对。”

    “福伯跟我回去,我要亲笔写下来,你立刻送给我表哥。”江青云大步流星往官道上走,清朗的声音在田地里回荡,“如意妹妹,你又立了大功。”

    福伯急匆匆跟上前,走出几步,回头一张脸笑开花,温声道:“小神医,老奴先走了,地里泥土路滑,您慢些。”

    “我也不知道军队的军马每年因为瘟病死这么多。”李如意一边自语一边往自家的麦田走去。

    李家四少年在田埂坐着喝绿豆汤,看到自家妹妹一脸阴沉的回来,立刻围上前问候。

    “妹妹,刚才江哥哥家的麦田聚集了许多人,发生了什么事?”

    “妹妹,你脸色不好,怎么了?”

    “江哥哥惹你生气了?”

    “天太晒了,你快回家,地里有爹和我们。”

    李如意被四个哥哥关心,心情顿时好多了,便将刚才发生的事简明扼要的说了。

    李山提着镰刀走至,满脸关心的道:“闺女,你回家,别晒黑了。”

    以前的李如意秋收下地收麦子,不过因为瘦小,只干半天活。

    李家一个她,一个赵氏,都不是干农活的料。

    李家父子干活很利索,都惯着母女俩。

    母女俩就不怎么下地,哪怕秋收最忙的时候也只在地里呆半天。

    礼村的妇人、小姑娘最羡慕的就是这对母女,但是也有人背后妒忌的诅咒骂人。

    现在李家发达,母女俩更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下地干活。

    李家父子更加惯着她们,麦收这么重要的日子,不让她们的手碰镰刀,还怕她们的肌肤晒黑。

    李福康激动的道:“爹,我妹妹刚才救了一个孕妇,还给王爷献了一个能治牲口瘟病的药方。”

    李如意在李家父子的夸赞声中离开了麦田,由伍大护着骑驴子回家。

    伍大道:“小姐,下午的日头更毒,您就别过来了。”

    “你说我以后出门是不是要戴个面纱把脸蒙上,这样一年四季都不怕晒?”

    “是。”

    “是什么是,我没那么娇贵。”

    北地的女子戴面纱的很少,哪怕燕城里的贵女骑马出门也不戴面纱。

    李如意曾在将军府见周琼蕊县主骑马就没有戴面纱。

    两个时辰后,午时刚过,红日当空,天地仿佛被烤过一般炎热。

    燕城南郊的一处一望无际的麦田,燕王周冰、世子周景望、穿着寻常的棉布半臂上衣长裤,在地里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汗水已经将衣裤淋湿却浑然不知。

    周莫玄穿着同样的衣裤,不过已经累得躺在麦地里睡着了。

    福伯好不容易通过护卫队走进麦田,找了一会儿,才看到四脚朝天打着小呼噜的周莫玄。

    “县公爷,小的奉老爷之令有急事求见王爷。”

    周莫玄正梦到泡温泉,被人叫醒,不耐烦的道:“别闹。”睁眼见到一张熟悉的老脸,笑道:“福伯来的好,快帮我割麦子。”

    原来,周冰给每位官员分了一片麦地,并下令护卫不得帮忙。

    周莫玄以前来麦田是玩的,哪里真正割过麦子,今年当了督查司长,分到一块五分的麦田,割了一上午,腰要断了手也酸死才割了一半,天气这么热,索性睡一觉等太阳下去再说。

 281蒜发威了

    福伯骑马赶过来已被晒的汗流浃背,不过割麦子可难不倒他,笑眯眯道:“小的帮您割麦子,您快把老爷的信送给王爷。”

    周莫玄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接过信见没有密封,走到中途就打开看,一看之下,面露惊喜,撒腿快跑朝燕王周冰奔去。

    周冰一身的汗臭味,似笑非笑道:“我们周家男儿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种地。混小子,你别跟我说割不完麦子的话。”

    周莫玄一脸苦笑,把信直接塞在周冰的手里道:“爹,您冤枉儿子了。您快看,这是表叔的信,里面有要事。”

    周景望朝周莫玄使了个眼色,周莫玄走至,俯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

    周景望大喜,“真的!这可是极好的事。”

    军马在战场上就是将士的兄弟,关键时候能够救将士的性命。

    近日陆续死了二十几头军马,其中包括两匹怀孕的母马,这还只是燕城周边的军营。

    每年军马死于瘟病的有几百匹,每匹三十两银子,就是一万多两银子,损失很大。

    除去军马,民间的牲口每年死于瘟病的数量庞大,光北地官府在编的牛就要死几十头。

    如果牲口不得瘟病,军马服役时间延长,民间养牲口风险大大降低,北地的牲口业将会十分繁荣。

    可以想象李如意献出的这个预防兽瘟的方子在北地推广几年后会给军队及民间带来巨大的好处。

    周冰十分惊喜,哈哈大笑几声,高声道:“来人,急传军医、太医!”

    两位太医、众位军医骑马急匆匆奔至,陆续赶到,先到者先得知方子。

    “原来预防兽瘟这么简单。”

    “小神医真乃神医,只用了我们平时常吃的一样食材能预防兽瘟。”

    “小神医能治人还能治兽!”

    “王爷英明,小神医敬重王爷,三番两次献上药方!这回竟是给军队、民间解决了兽瘟的难事。”

    几位军医得了方子,急匆匆赶回军队,跟刚赶到的两位太医说了几句就走了。

    兽不能开口说话,生了病,比人还难治。整个大周国就没有兽医。

    两位太医大急,高声问道:“方子是什么?”“用的什么食材?”

    “蒜!”

    “小神医说生蒜杀菌,把生蒜沫混入水、草料中给牲口吃了,每隔几天吃一回就能预防兽瘟。”

    几位军医非常尊敬两位太医,自是停下脚步回答。

    贺少朝先是一愣,仰天哈哈大笑,高声道:“我当是什么,竟然是遍地都是最不起眼的蒜。只有小神医才会想到用蒜给牲口治病。好个小神医,老夫真是服了,心服口服。”

    南北地都产蒜。

    燕城的蒜不贵,一斤两个铜钱,一斤蒜能有十几头,百姓都能吃上蒜。

    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蒜的辛辣,吃后口中有臭味,拒绝吃蒜。

    谁能想到,小小的蒜竟是能预防兽瘟。

    程应眼珠转了几转,扯着嗓子喊道:“人呢,人吃生蒜药效如何?”

    几位军医急道:“不知道。”“太医大人,下官有军务在身,先行一步。”

    两位太医特意跑了一趟李家向李如意请教人常吃蒜能不能预防疾病,得到答案之后,回到燕王府找来男女老少十几人经过百次的试验,证实药效,然后联名上奏折向燕王周冰禀报生蒜的药效。

    大总管亲自下厨房吩咐道:“王爷有令,从今日起,府里的主子每餐要食蒜,你们给主子做菜记得要放蒜。”

    后宅女眷嫌弃吃蒜有口臭,大多不吃蒜,这下好了,周冰的一道命令让她们不得不吃。

    秦太妃以前不吃蒜、葱、姜,如今不但吃熟蒜还吃生蒜。这个睿智的老人的以实际行动支持唯一儿子。

    饭厅。

    周莫玄独自面对一桌放有蒜的菜肴,最是挑食的他心里郁闷之极,嚎叫道:“人常吃蒜也能预防疾病,怎会是这样,我不想吃蒜。”

    贴身小厮进言道:“县公爷,王爷、太妃、王妃都吃蒜,您是不是也得吃?”

    周莫玄心道:奶奶、娘竟然都吃了。无奈的自嘲道:“吃就吃,谁怕谁,大不了,见面一张嘴互相熏。”

    北地轰轰烈烈的麦收期间,燕王下令官府张榜向百姓告之蒜预防兽病的方法,在最后提了一句:人常吃蒜也能预防疾病。

    “太医院的两位太医说,蒜的好处多多,牲口长吃蒜不得瘟病,人长吃蒜少患病。从明日起,我们家都要吃蒜。”

    “多吃蒜少生病。”

    “吃蒜少生病还能长寿。”

    “快去买蒜!”

    “燕王府的贵人都吃蒜了。”

    太医院的两位太医逢人就宣传吃蒜能预防疾病,连燕王府的众位贵人都吃上蒜了,听者都是富贵人,最是惜命,平时为了长寿,人参、燕窝不停的吃,花钱无数,效果也就那样,这下好了,改成吃蒜,便宜且有效。

    不过几天,许多人都知道吃蒜的好处,为了不生病,哪怕蒜味辛辣吃后有口臭也得忍受,把蒜吃下去。

    吃蒜的人多了起来,蒜价上去了。不过大蒜易储存,世子周景望下令北地的商人从南方运来补货,把价格降下去。

    李家的地窖早就储存了许多蒜,李如意还做了一批糖蒜,用来吃粥、面食当开胃小菜,借着这股食蒜的风,给亲朋好友送了些,一大部分卖出去赚钱,余下的自家吃。

    “糖蒜比生吃蒜好吃。”

    “蒜还能放糖吃。”

    “糖蒜又脆又甜,没有辛辣味,口感正口味好。”

    “如意的小脑瓜可真聪明,蒜这么难吃的东西做成糖蒜连我都喜欢吃了。”

    亲朋好友吃了糖蒜反馈都说好,又把李如意夸了一通。

    李家的麦收活动进入收尾,佃农将所有的麦穗都脱壳磨成了面粉,面粉又分黑面、白面。

    佃农按照跟李家签订的契约上交租子,余下的自家吃。

    近二百亩地,其中大部分是良田,在今年没有天灾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把面粉折成现钱,除去给佃农、租牲口、买农具的等成本,李家获得利润近十八两银子。

    十八两银子要是再除去给佃农治病修房子,李家赔钱了。

 282全部考上书院

    李山算完了帐,有些傻眼,丰收的喜悦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烦闷。

    一个老佃农恭敬的提醒道:“老爷,快正午了,您别在地里忙活,快回家吃饭。”

    李山无精打采的走在田埂上,前面是招财,后面跟着两个军奴。

    招财已经长大了,晚上看家,白天就跟着李山下地。

    招财最喜欢在地里狂跑,累了坐在地上张着嘴吐着舌头哈气,渴了喝点沟里的水,饿了抓两个蚂蚱吃。

    两个军奴这几天一直跟着李山在地里帮忙干活,刚才见李山一脸不悦,以为他是太累,没有多想。

    李山回到家中,果不其然,赵氏等他洗把脸喝口水就问

    道:“山哥,我们家不用交农税,今年又是丰收年,田里的麦子能赚多少钱?”

    “不多。”李山语气很是沮丧道:“要是抛去给佃农治病、盖房子,我们家还赔了钱。”

    赵氏心里早有准备,可是没想到还赔钱了,惊呼道:“那可是近二百亩地,怎么会赔钱?”

    李山无奈的道:“今年麦子丰收,价钱却降了。”

    “我倒是忘了这个。”赵氏感慨道:“唉,亏得我们家不靠这个营生。”

    李山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摇了摇头,“素梅,我也没料到面粉的价钱会落的这么低。”

    李如意在外面听了一句,进来看见李山一脸迷茫,道:“我们家的面粉又不卖,自己留着吃,价钱低不低的跟我们没关系。”

    赵氏伸手轻轻推了李山宽厚的肩膀一下,微笑道:“是呢。外面的白面不够粗细,我还正想吃细细的白面。我们家麦子、面粉都不卖,留着吃。”

    李山疑惑道:“我们家的麦子、面粉有几万斤,都不卖?”

    李如意道:“现在卖价钱低的很,我们家又不缺钱,卖了干啥,不如留着自家吃,等到了腊月、明天春天粮食上涨看看行情再说。”

    李如意去年就留意了,秋收过后粮食最便宜,到了年前、春天又上去了,因为那时狼国的商人会大量购买粮食,价钱就涨上去。

    赵氏道:“山哥,我们家的地窖大的很,放几万斤麦子面粉没问题。”

    李山想到去年冬天、今年春天的粮价比现在高,心情总算好一点,“那好。麦子面粉现在都不卖,我们留着自己吃,以后卖不卖看行情再说。”

    外面传来伍大的激动声音,“老爷、夫人、小姐,少爷考上了,考上了。”

    赵氏起身问道:“健安四兄弟都考上书院了?”

    伍大满脸笑容快步走进来,恭敬的道:“都考上了。”

    赵氏喜上眉梢,笑道:“好。太好了。”

    李如意问道:“我哥哥考上的是哪座书院?”

    李家四少年为了保险期间,参加北山书院、北华书院两座书院的入院考试。

    “都考上了。四位少爷好生厉害,两所学院都考上了。”伍大忍不住高声道:“看榜的人人山人海,好多人没有考上,四位少爷却把两座书院都考上了。”

    李如意自豪的道:“我哥哥可真厉害。”

    伍大亢奋的道:“是。四位少爷的同窗也参加考试,只有几个人考中,这几个人考的只是一座书院,哪像四位少爷一下子都考中了。”

    李山高兴的哈哈大笑,因为麦子收成不如意的不愉快一扫而光。

    赵氏问道:“他们人呢?”

    “有几个落榜的同窗吵着让四位少爷请吃酒。四位少爷不想高调,就请他们去吃茶,怕您们担心,就打发小的先回来报喜讯。”

    知子莫若母,赵氏笑眯眯的跟李如意道:“你哥哥不是怕高调,是怕多花钱。”

    李山笑容渐收。心里自责没有本事赚到银子,还大把用掉家里的银子。

    伍大道:“小的还看见王族长父子,王少爷考中了北华书院。”

    李如意道:“志高跟我哥哥一样参加两座书院的考试,看来他北山书院的考试失利了。”

    赵氏温声道:“志高年龄小,却比你哥哥早进学堂,这回他能够考中北华书院也是极好。”

    “嗯。我哥哥入学堂还不到一年,多亏了江哥哥用心教导才有今日。”李如意心里再次感激江青云。

    赵氏跟伍大道:“你快去江府一趟,把此事告诉江老爷。”

    李山起身道:“我去。”

    赵氏笑道:“对。山哥,你亲自去才对。我糊涂了。”

    李如意有些激动的道:“今晚我要亲自下厨做一桌菜感谢江哥哥。”

    午饭前,李家四少年面带笑容赶回来了。

    “我们身上没带多少钱。”

    “这只是考上书院,又不是考中秀才,没什么可庆贺的。”

    “我们哪能请他们去酒楼,就请他们在北山书院附近的一个茶馆吃了杯茶。”

    “明个我们去县城给老师道谢告别,日后就不去县城学堂了。”

    赵氏望着四个个子比她高的儿子,欣慰道:“你们能够不骄不躁,我就放心了。”

    李健安道:“我们午休后先去谢江哥哥,然后去金鸡镇看望张老师。”

    李如意怕张秀才留四个哥哥吃晚饭,道:“江哥哥今晚过来用晚饭,你们得回来吃晚饭。”

    李英华瞟了李福康一眼,然后与李敏寒不约而同的呵呵坏笑。

    李山问道:“你们笑什么,怎么了?”

    李敏寒摇头晃脑的道:“我二哥想金鸡镇去见见我们未来的二嫂,还想在二嫂家用饭呢。”

    李福康羞得脸通红,“没有的事。”

    赵氏连忙给二儿子解围,问道:“志高考上北华书院,你们见到他时,他有没有让你们跟他一起上北华书院?”

    王志高是李健安的未来小舅子。

    李英华看见李健安低头,便答道:“有。不过不是很强烈。”

    李敏寒道:“北山书院比北华书院好,我们一开始就想考北山书院。”

    李如意问道:“你们见到燕姐了吗?”

    李英华答道:“见到了。”

    李敏寒又嘻嘻坏笑道:“燕姐特意穿着新裙子去的,我知道她就是穿给大哥看。”

    这下轮到李健安脸红了。

    赵氏又连忙给大儿子解围,笑道:“你们考上书院,你爹高兴都笑了一个时辰了。”

    闻言,李山脸上的笑容就更灿烂了。

    几十里外的燕城远郊的一座宅子,一个头发灰白的妇人听到奴仆说李家四少年考上了两座书院,满脸懊悔。

 283后悔与糖蒜

    “小的打听清楚了,李家四位少爷都考上两座书院。”

    “他们刚在学堂读了不到一年的书,怎会考上书院,你不过认错了人了吧?”

    “小的没有认错。他们是军官李大人的两对孪生儿子,好些人认得他们。”

    妇人面色复杂挥挥手,“下去。”

    如果李如意要是在场,会惊讶的发现这个像五十几岁的妇人是自请被张秀才休掉的马氏。

    短短的几个月,马氏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为此容貌苍老,头发变成灰白色,看上去老了二十岁。

    大周国被休弃的妇人日子非常艰难,哪怕马氏是为儿子的前程自请被休。

    马家的日子不好过,马氏回到娘家后的日子可想而知。

    “莫欺少年穷。我当初不该不听夫君的话。我亲手毁掉了芸儿的好姻缘。”

    “芸儿要是跟李福康定亲,李家仁义,就算我娘家出了事,李家也不会悔亲。”

    “可怜我的芸儿,如今别说好亲事,就连提亲的人都没有。”

    “可恨马招父子做下那等十恶不赦的恶事牵连我们全家。”

    “错过李福康这个好女婿,我真是瞎了眼。”

    马氏痛苦的流下悔恨的眼泪。

    马氏的前夫张秀才被马招父子连累,学堂差点开不下去。

    这次,李家四少年考上北山书院去看望张秀才,发现张秀才开的学堂少了一半的学生。

    张秀才的长子张祺今年八岁,本来今年要试着考北山书院,但是家里乱了,心静不下来,后来马氏被休离开,张祺没了生母,心情很差,紧接着,张秀才大病,张祺要照顾张秀才,学业荒废了两个月,没有把握就没参加考试。

    张秀才望着曾经的四个弟子,很是欣慰的道:“你们能考上北山书院,是你们自身勤奋努力的结果。”

    李家四个少年非常的刻苦勤奋,别人不知道,张秀才还不知道吗。

    更难得的是李家家教好,教导的四个少年重情重义还很谦虚。

    张秀才心里很后悔当初在家里没有强势让马氏低头,没有把女儿许配给李福康。

    张祺满脸羡慕,“我努力一年,明年考北山书院。”

    李家四少年回到李家就跟家人说了张秀才父子的现状。

    李山感慨道:“张秀才是个好人,怎么好人没有好命?”

    “爹,您要是想帮张秀才,好办的很。”李如意给李山出了个主意。

    李家四少年考上书院的事很快就传遍县城,众人皆震惊。

    “他们怎么不考燕城书院?”

    “李大人是军官,他的四个儿子要是上燕城书院,学费会减不少。”

    “李大人是武官,把四个儿子送到书院读书,是想让他们当文官吗?”

    “听说卖豆腐出身的李大老爷有四个文曲星下凡的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