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村一品兴农家-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喜笑颜开。
吃完年夜饭,大伙儿就用这赏着的铜钱玩了一会儿牌,算是守夜了。玩到近寅时,女人们就陆续熬不住去睡觉了,留下赫良和赫实在厅里守夜。
大年初一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这一年人都会懒怠。所以,一大早,全家人就都陆续起来了,赫良和赫实早已经把灶里的火升了起来,大家用温水洗过脸,赫实就去门外把开门炮仗点了起来。吃过早饭,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给张氏、赫儒依和小二拜了年,张氏给每人都发了新年红包,不偏不倚,每人一百铜钱,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拜完年后,张氏就吩咐赫良和赫实去休息,自己则与赫儒依、绣姑、文远一起,带着礼品到村长家拜年。
走到村长家门口,正巧遇到王季礼一家给村长拜完年出来,村长笑眯眯地把这一家人送到了门口。
“王叔、王婶过年好!季礼哥过年好!”赫儒依看到这家人赶快开口拜年,礼多人不怪嘛。
“婶子过年好!”在赫儒依拜完年后,王季礼也给张氏拜年。
“王家老爷、夫人,并王秀才过年好!”绣姑和文远虽然拿着东西,但还是给王季礼一家拜了年。
“嗯。”王季礼应道,“婶子是要给村长拜年吧,快进去吧,天儿冷,我们就不耽搁大家了。等有时间必定登门拜访。”
“客气了。”张氏也不愿再用热脸去贴王家人的冷屁股,毕竟上次在他家出了那档子事儿,王家人也没一个帮着说话,张氏至今憋闷着一口气。
说完,张氏就带着赫儒依等人进了村长家。
“村长大叔过年好啊!新年快乐,全家幸福!”张氏人未进门,就先喊着拜年的吉祥话儿。从前赫重瑞活着的时候张氏虽不太和村里人接触,但每年还是都会来给村长一家拜年的。
“诶!过年好!是重瑞家的啊,快进来!”村长两口子赶快把张氏一行迎到了屋里。
待两家人互相拜过年之后,张氏道:“叔,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这两罐蜜糖是药材熬的,用热水冲着喝对胃好。这两罐小菜眼下正时兴吃,也给您带来一些常常。这布虽然不贵,但料子软和,正合您和婶子穿,希望您别嫌弃才好。”
“这也太客气了。”村长笑着应道。“你家这也不容易,还拿这些东西过来。”
“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些,也是多蒙村长照顾,这小小心意,不足挂齿的。”
“原我还担心你们娘仨的生活,如今看你们越来越好,我也是替你们开心的。尤其是家里如今也买了人,以后都会越来越好的。”
“承叔的吉言了!”张氏应道,“说到买人,我还有点事儿想求村长大叔呢。”
“有事儿就说,不用和你叔客气。”
“是,我们家如今这人口也多了,所以想着和村长再买一个地号,我们家想起个大点的宅子,就在如今的院子那儿扩充一下就成。”
“这都没问题!价钱上叔不能给你太优惠,但左右你家那里也不挨着什么人家,所以允许你们往大了弄,这样成不?”
“那就谢谢叔了!”张氏感激道。
“甭客气,等到过了十五,再赶集的时候,我就去镇里和你办一下手续。”村长爽快道。
出了村长家,一行人的心情都很好,这也算是开年大吉了,第一件事就办的这么顺利,这一年,必定会十分顺遂。
第二十二章 红红火火过正月
更新时间2015…5…7 23:49:05 字数:3221
初二这天晚上是要送年的,也要把家里的供桌撤掉,都说年越早送越好,所以吃完晚饭,刚一下黑影,赫实就出去放了鞭炮把年兽赶走了。同时,一家人在供桌前烧了纸,给赫重瑞磕了头就把供桌撤下了,撤下的吃食一人分了些,当即吃掉保佑不生病。
之后,又准备了明日回娘家需要备的礼品,张氏给每家都准备了沙参蜜糖和下午时赫儒依与文静研究的糕点,再把年前存着的酒带着就成了。
初三一大早,赫良驾着马车,载着赫儒依一家就向镇里去了。这里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初三回娘家,回的越早越好,住一晚上后,初四再回自己家。
到了张秀才家,赫儒依的三个舅舅和家人都已经到了,见她家的牛车来了,所有人都出来迎接,赫儒依和小二赶快跟着张氏下车给大伙儿拜年。待进了屋,赫儒依和小二又恭恭敬敬地给几位长辈行了礼,并且从长辈那里拿到了压岁钱,而张氏也发出去不少新年红包。
赫儒依虽然总跟着张氏来镇里,可还是第一次见到所有亲戚这么齐整地聚在一起,受到欢乐氛围的影响,她也高兴起来。
在张秀才家住了一宿后,初四早上,吃过午饭,带着徐氏给准备的东西,一行人赶在天黑前回到了凤栖村。
初五的时候是不宜出门的,因为“五”与“福”同音,出门就是“破福”,所以这天大家都要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连大门都不出。
大年初六是“送水日”。过年这几天是不宜动针线和浣洗衣物的,而初六这天,就打破了这些禁忌,要把过年这几天的脏衣服都拿出来洗干净。
初七是“人日”,是人的节日,是古代对于人权的尊重,也只有这天下人才是人,当然,这在赫家是不存在的,因为赫家人从未有不尊重买来的这两家人的情况。但是,张氏还是大方的赏了他们没人十文钱,算是给他们过节。而初七这天,还是管小孩儿的日子。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就要吃面条,将小孩的福气绑上。如果是阴天,就不能吃面条。好在这天天公作美,太阳暖的连房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所以张氏特意吩咐了做了全蛋的无水面条,让大家饱饱的吃了一顿。
初八是祭谷的日子,虽然今年赫家已经不打算再种粮,可是生活总离不开粮食,所以在看到天气晴朗后,大家都十分高兴,张氏让赫良赶快下地窖拿了各色谷子出来,奉案跪拜,祈求这年风调雨顺。
其实,初一到初八这些天在这里都有着说道,所谓“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说的就是这大年初一到初八每天代表的日子,如果这天天朗气清,那么所代表的动物在这一年里都会健康,如果阴天,则否。索性这年初一到初八都十分晴朗,让人觉得这一年必定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
初九这天,则是“天日”,是天神的节日,这天所有人都要和和气气,不能生气,更不能与人发生口角,以示对天神的尊重。
初十是“石日”,要“石不动”,家里有磨盘等石制品的,是不能动的,因为石头与农事相关,据说动了石头这一年田里的石头就会变多,影响耕作。这天中午还要吃饼,吃了饼后,一年的农事都会顺遂。这倒是给了赫儒依一个吃的理由,大早上起来就兴奋地与文静一起研究饼的做法。千层饼、手抓饼、鸡蛋灌饼、盘丝饼、土豆饼,一张一张地从锅里烙了出来,吃得大家直呼过瘾。
正月十一开始准备过元宵节的东西。赫良、赫实和文远开始找木头削木条,用作灯笼的材料。因为十五需要的灯多,而削木条又是个手艺活,所以三个男人足足削了一整天。
正月十二、十三、十四,大家继续忙着做灯笼。赫良他们把木条或用铁丝、或用布条连接,做成各式的小灯笼。赫实手巧,还用薄薄的桦木糅制了圆形的小灯笼,看起来就小巧可爱。赫儒依和小二也不闲着,拉着张氏一起画灯笼,把人手拿着的、路灯放着的、坟地送的都画上了不同种类的图案,只待十五这天用了。
眨眼就是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了。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过了十五大地就开始回暖了。正月十五这天村里面闹闹腾腾的,是在扭秧歌,张氏特许文远带着文静和小二去瞧热闹,赫儒依不去,就和大家在家里准备十五吃的东西。
现在这个时代还不叫元宵节,只称“上元”,大概因为地处北方,没有糯米、江米的关系,所以老百姓是很难吃到糯米粉做的东西的。正月十五大家就包糖三角吃,里面混着花生、芝麻和豆沙等东西,因为普通人家也只吃玉米面,所以这糖三角看起来据说有些像时下流通的金元宝,所以今天的糖三角也叫“元宝”,吃了会很有福气。赫家倒是因着赫儒依的要求买了糯米粉,但是习俗如此,赫家人也只能包着这传统的糖元宝。
倒是林娘说,她家原本是在南方,那里主要种水稻,粘稻子种出来的就是糯米,正月十五大家都会用糯米包汤团子,里面也是塞着这些吃的。赫儒依一听,马上就下坡驴,也吵着要包这汤团子。张氏知道赫儒依在吃的上花样多得很,所以也就笑笑同意了。
赫儒依一听张氏同意,赶快去拿了糯米粉出来,由林娘教着大家包,赫儒依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待明白这就是后来的汤圆后,赫儒依还做了掺了玉米粉的金丝汤圆、滚了芝麻的金沙汤圆等。做的时候有煮的,有蒸的,有炸的,更是引出了大家的馋虫,连糖元宝都是象征着吃了一个,都抢着吃这新式的汤团子了。
正月十五也是要祭祀的,还要送灯。估摸着天快黑了,大家就在家里早早的把晚饭吃了,张氏依旧带着三个男人和两个孩子上山“送灯”。送灯讲究越晚越好,因为灯要晚了才好看,送的早了,天还没黑就燃尽了,是对已故者的不尊重,所以大家都赶着这个时间上山送灯。
因为过年的时候赫良他们把山上的雪道开了,这次上山就没那么费时了,大家带着灯笼和冥纸没用上两刻钟就到了坟地。到了之后给赫重瑞的坟前也摆了一串灯,遥指着家的方向,然后赫良点燃了鞭炮,大家磕了头,就恭请赫重瑞回家过年了。
赫家送灯送的晚一些,所以下山的时候山上已经开满了星星点点的灯光。
待走到山下,好些人家已经开始“放灯”了,有的家是用草木灰拌着灯油当路灯,有的家是用早先就备下的松油做灯,这样的灯都是会燃气熊熊的火,照的整个村里都十分明亮,大人、孩子都在街上笑着、闹着,这农村的夜晚也终于喧闹了起来。
张氏一行回到家里,就把前几日备着的灯笼取了出来,赫儒依心细,还在灯笼上都提了谜语,在放出去后,大家就拎着自己的灯笼,开始挨个儿雪窝走,猜着上面的灯谜。虽然赫良两家人都是大字不识的,但赫儒依每走到一个,就把灯笼上的谜题念出来,她出的谜题谜底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赫良他们猜着倒也不费劲。
赫家的等十步一个,一直放到很远。张氏也助兴道,“每猜对一个灯谜赏两个铜板”,所以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了起来。不知是哪个路过的人说了赫家的等好看,还带灯谜,倒是引来了许多村里的人一起来看。
这红红的小灯笼没一会儿就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还有人也直接加入到猜谜的队伍中来。张氏也不气恼,村里人猜出来,她也会大大方方的兑现铜板,倒弄的村里人不好意思,猜出谜底后都悄悄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去说,再领铜板。
张家的路灯一共做了二百个,所有人猜完后还是意犹未尽。赫儒依又说,自己家里的这九个人每个人的灯笼上也有灯谜,猜出来的,就把这灯笼送给谁。
大家早就看赫儒依他们的灯笼漂亮了,糅制的灯笼骨架十分结实,上面的图案也更加精美,灯笼的柄是用小叶紫檀磨的,灯笼下面还坠着黄色的流苏,十分惹眼。
这下子,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加入到这猜灯谜的环节,猜出灯谜拿到灯笼的人简直是让所有人羡慕又嫉妒,待所有灯笼都有了主,大家的气氛还是没有冷淡下来。张氏就承诺,明年上元节的时候,还会办更大的猜谜活动。这样一来,整个村子的人都开始期待起明年的上元佳节了。没过多久,周边的好些村子,甚至是镇上都知道了明年上元节赫家会有一场很热闹的灯会了。
回家的路上,路边的小灯笼还子燃着,天上却下起了纷纷的雪花。正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看来今年的中秋,是不会有月光了,赫儒依想着。
第二十三章 旧宅脱去换新颜
更新时间2015…5…8 23:00:57 字数:3141
农家的冬日总是这样漫长。近了三月,大地才开始吐出新芽儿,嫩绿的,十分可爱。
赫家新孵的一百多只鸡已经开始下蛋了,里面有六十多只公鸡,也卖给了齐陆离的酒楼一些,家里留了二十五只。索性当时盖鸡舍的时候就把鸡舍建得很大,所以现在一共二百多只鸡,也还放得下。不过赫儒依还是提出,这一座房子里最多只能养四百只,多了恐怕是要生病的,如果要扩大规模,还是要再建鸡舍的。尤其是今年如果打算养鸭子,那就更需要建房子了。
好在赶集的时候,张氏临时起意将自家附近的十亩地都买了下来,这地靠近河岸,石头多,种不了地,所以价格上也便宜了些,倒是没让赫家花太多银钱。不过,这起房子、挖鱼塘等都需要银子,眼下刚刚开春儿,想要挣钱就只能到山上挖药材了。
这天一大早,赫儒依和小二就带着赫良、赫实、绣姑和文远上了山,并嘱咐大家上山后看见动物千万要绕行,不要打,因为正处在动物的发情期,或许这肚子里已经有了崽子,所以不可以打他们,大家只要挖草药就可以了。
赫儒依找到了沙参和桔梗的小苗,让赫良他们挖着,自己则和绣姑挖野菜,准备今天加菜。
不过,意料之外的事业总是有的,赫实竟然捡到了一窝刺猬,这小刺猬刚生不久还没睁眼,可母刺猬则是被一只獾子袭击了,被赫良救了下来。小二看到这萌萌的小刺猬喜欢的紧,不住地用手抹它们身上软软的小刺儿。
“姐,咱家不可以养刺猬吗?”小二问道。
赫儒依想想,道:“也是可以的。不过,小二,这刺猬太小,你不能总摸他们,沾了太多你的气味儿,母刺猬就不喜欢喂它奶吃了。”
小二马上放下了手,用晶晶亮的眼睛看着这小小的萌物。
赫儒依想,在现代的时候,她们镇里有的家也是会养一些刺猬的,猬皮是止痛、解毒的良药,饲养方法简单,而且不易生病。如果能在家里养些刺猬,也是好的。
“小二,你很喜欢刺猬吗?”赫儒依问道,她必须要让小二接受把刺猬入药的现实。
“喜欢啊。”小二答道。
“那你看了这么久的医药书籍,你知道刺猬皮有什么药用价值吗?”
“这个——”小二歪着脑袋想了想,“我可能还没看到这里,我的草药还没看完,这动物的,我还没看过。”
“那我可比小二看得快哦!”赫儒依道,“这刺猬皮也叫猬皮,是用来止痛和解毒的,效果也非常好。”
“姐,你的意思是?”小二很聪明,立刻联想到这点。
“小二,医者父母心,母刺猬受伤很可怜,小刺猬长的也好看,如果我们把它们救回家,也是功德一件。但是,刺猬它也是一种药材,在有的人性命受到威胁时,我们用猬皮去救他们也是天经地义。我不是想把这些刺猬赶尽杀绝,而是像我们家里养鸡一样,把刺猬也养起来,有了多的刺猬,我们就可以用它救人了。我这么说你明白么?”
“还算明白吧。虽然你说的不是太让人理解,但我还是懂了大致的意思。我想要学医,就当在该心软的时候心软,不能烂好心。我知道了。”
“小二真懂事!”说着,赫儒依揉了揉小二的脑袋。又吩咐赫良把刺猬放进背篓,还说如果再发现刺猬,就抓着吧。
这天的成果是很丰硕的。一共挖了五百多斤的沙参和七百多斤的桔梗,还捡到了三窝刺猬,一共十五个小崽儿。还有五只公刺猬,和一只怀着孕的母刺猬。
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这时候来不及再做刺猬的窝了,只能先让它们在背篓里住着了,不过也是分开的,六个背篓整齐地摆放在客厅的墙边。
第二天一大早,赫儒依就让赫实和文远上山砍了点树枝回来,先用木棒在鸡舍旁边围了一个圈,再用细的树枝把里面整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隔间儿,再在隔间儿里铺上厚厚的枯叶,就把刺猬放在了里面。赫儒依还让赫良做了刺猬的专用食槽,小小的食槽分成两格,一面空着,一面放赫儒依拌好的饲料。
这饲料是用野菜、秕糠和肉丁做的,刺猬食量不大,这饲料倒也不算大的开销。
“小一,咱现在养的少还能养起,如果以后多了,这可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啊!”张氏忧心道。
“没关系,娘,你看!”说着,赫儒依往空着的那半边食槽里放了一勺白糖化开的水,没一会儿就吸引了大量的蚂蚁过来,这时候刺猬慢慢悠悠地蹭过来,小舌一卷,就把蚂蚁都吃到了肚子里。“它们可以吃蚂蚁的,每天只要这么一点点糖水就够它们吃上两顿,这就和我们喂鸡吃蛆虫是一样的,但比养鸡更省力气。”
“原来是这样!”张氏笑眯眯地说道。“可是,他们要一直这么分开养着吗?”
“那倒不用。虽说刺猬的性格很温顺,但是我还是担心别的刺猬伤到了小崽儿,所以才将它们隔开的。等这些小的长大了,就可以放到一起了,到时候喂养起来会更加容易。”
“可是,即使是吃蚂蚁了,可是这肉我们也不能保证天天家里有新鲜的啊,不新鲜的吃坏了怎么办?”
“娘,等鱼塘建起来了,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吃鱼的,到时候咱家的生物链只会更加稳固。”赫儒依胸有成竹。
这几天,赫实、赫良和文远就负责到山上挖药材、逮刺猬。家里喂鸡的事儿都交给了林娘和绣姑,绣姑还要负责孵张氏刚买回来的鸭蛋,林娘平时就要帮着文静处理药材。赫儒依和张氏则出门联系瓦匠,准备盖新房。
赫儒依把沙参卖给了百味斋一批,赚了一些银子,正好用这些银子雇工。
几天之后的一天,黄历上写着“宜动土、宜建房”,赫家的建房大队就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工作。因为赫家这次要盖的房子比较多,工程量也大,所以张氏再镇里找了两个施工队三十多个人过来。同时,董老四那边也开始雇人给赫家挖鱼塘。
虽然做好准备把家里的所有银钱都拿出来,可是眼瞧着还像是不太够。这时候金元吾就像及时雨一样同齐陆离一起到了赫家,两个人都提出要先给赫家药材和食材的定金,每人拿出了二百两银子,赫儒依想了想,就接受了。而张家三兄弟连同张秀才也让张则宝送来了五十两银子。
所以这段时间,赫家人都是很疲累的,建房子、挖鱼塘、给药材间苗还要种菜,九个人忙得团团转。索性人多力量大,一个月的功夫,赫家就由原来的一亩地扩充到了五亩。其中,正北是一处三进的院子,全部是砖瓦房。最里边住着赫家的三口人,中间是书房和饭厅,外边则是赫实、赫良两家人住的地方。
右偏院里,崭新的鸡舍、鸭舍、牲口棚子等围成了半框形。与牲口棚相连的是一个近百坪的发酵间,专门沤肥养蛆,供鸡鸭实用。沤肥是一定要有味道的,所以赫儒依还在正院和右偏院中间栽种了好多藿香,这小东西极易成活,又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还是治疗头痛腹泻的药物,如此一来,家里倒没什么味道了。鸡舍后边是果园,挨着鸡舍的地方流出了一片空地,以便方便小鸡出来散步。鸭舍则靠近外边,鸭舍到河边的鱼塘只有一百米左右的距离,鱼塘有两个,一个是专门养鱼的,另一个则是让鸭子游泳的地方。这个鱼池挖的比较浅,里面是从河里挖出的淤泥和泥鳅。再从这个鱼塘中辟出一个两米见方的小池子,与浅塘相连,上面覆着秸秆做的卷帘。这样,每天都会有一些泥鳅因为鸭子的驱赶而钻到小池子里,而赫家人只要在每天黄昏挖一下小池子,就可以挖出很多泥鳅,这些泥鳅就够做刺猬的饲料了。
左偏院是赫家原来的院子,也盖成了三面的建筑,老房子是粮仓,原来的鸡舍打扫出来做了药库,而偏厦里则做了地窖的新入口,地窖也因此扩大到了五百多坪。里面隔间分明,每道门上都标注着所屯放的物品,赫儒依还着人做了密室,当然,这本来不是密室,挖好后找到信誉好的巧匠做了精密的开关,在外面完全看不出里面还有密室的样子。这里则作为赫家的小金库和以备不时之需的最后据点。
这也算是赫儒依提出的别出心裁的地方,因为农家一般不会存在什么密室,即使存在也会是在主人家的卧室里,可赫家就是在普普通通放水果、蔬菜的地窖里,一个连下人都可随意出入的地方,这是任谁都没法想象的。可也就是这一个五十几坪的小屋,就花掉了赫家一百多两银子。
这下子虽然赫家成了赫家大院,但这次之后,赫家可算是一个子儿都没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辛勤劳动去创作财富了。
第二十四章 步入正轨还饥荒
更新时间2015…5…9 23:55:05 字数:3272
建好房子后的这些天,张氏安排了赫良和文远每天去河里打渔,打完鱼后就放到自家的鱼塘里养。赫良不愧曾经是渔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