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主之道[金榜]-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意膝行几步,从怀里拿出一封用荷包装着的信,太子已经迎过来,将信接了过去,如意小声说道:“公主怕其他人不可信,又怕殿下不会轻易信任他人,故而只得派奴婢回来了。奴婢一路骑马急行,方在昨夜到了。”
太子颔首,已经将信拿出来看起来,太子妃伺候在他的身边,身上只着了里衣,因为心中震惊,一时都忘了要去加衣裳。
太子将信一目十行地匆匆看完,之后又重新看了一遍,随即就去到宫灯处,揭开宫灯罩子,将信在蜡烛上点燃了。
信纸慢慢化为灰烬,太子将灯罩放下,信纸燃烧而起的烟气在他身边缭绕开来,他像是沉重悲伤,又像是解脱一般地长叹了口气。
太子妃没有看信,低声问道:“殿下,怎么了?”
太子长发披散,低声道:“父皇现下估计是驾崩了,我们要做好准备。”
太子妃心中已经有所猜测,因为长宁随驾之后,一向是几天便会给京中写信的,信中有些语句一向是用密码,只有太子知道怎么解开,里面会说一些机密,前几次便有长宁所写的父皇旧疾又犯而且病重的消息,既然病重,现下驾崩,便不是什么让人无法想到的事。
只是太子这话里是“估计”,她就不得不问:“只是估计?”
太子看向如意,如意便说:“皇上一路回京,不听太医劝阻,偏要下车驾看江山,便着了风,之后病情加重,几乎神志不清,在车驾里说胡话,公主殿下已经控制了陛下的身边人和太医,让奴婢赶紧回来报信。”
太子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了,京城里也一片忙乱。
翠羽宫中。
杨贵妃十分严厉地呵斥包围了翠羽宫的禁军,“你们这是要造反,是要造反吗?”
之前的禁军都指挥使刘昶跟着皇帝亲征去了,现在留守的是副指挥使蒋徽,蒋徽对着杨贵妃仅仅拱手行了一礼,“贵妃娘娘放心,微臣只是让侍卫们守着翠羽宫,也是守卫翠羽宫安危,一日三餐,自会给娘娘送,不会让翠羽宫中挨饿。”
杨贵妃怒道:“你们好大的胆子,这是谁让你们这么做的,是太子是不是?他是要造反篡位吗?”
蒋徽冷笑几声,不再应她,只是挥手对手下道:“将门关上,不要让任何人出入。”
翠羽宫并不大,数十侍卫就能将它围住,不过蒋徽却派了上百人在这里轮流守卫。
宫中其他地方也都被控制起来了。
除此,京中也已经戒严,特别是杨家,也被禁军所围,由着他们如何怒骂,禁军并不放人出入,想要强行突破的,甚至被禁军直接击杀,这让杨家人再也不敢放肆。
此事一出,大家都知道出了大事了。
而且此事还很明显,应该是太子控制了京师,想要登位,或者便是皇帝出了什么事,太子才能这般行事。
一时间,京城中人心惶惶。
但也有之前就是支持太子的,看太子可以顺利登上大宝,心中自是欢喜,赶紧往太子东宫去,为太子献计献策。
皇帝驾崩的消息在京师被控制起来五天后才传回京城。
此时皇帝的车驾距离京师也只有两百多里了。
其实在翠羽宫被包围起来时,有些政治觉悟的杨贵妃便隐约明白是出了什么事,她看翠羽宫被围,无人前来解救她,她也找不到办法和外面联系,就知道皇帝估计是驾崩了,太子要上位,她只是担心自己儿子,简王随在皇帝身边,却没有传回消息来,可见或者是被杀了,或者是被控制起来了。
杨贵妃惶惶不可终日,最初还恨恨地想着反败为胜,拉下太子让自己儿子做皇帝,到时候定要让太子和她娘没有好下场,之后便只祈求简王未死,只是被控制起来了。
皇帝的灵柩在一月二十一回了京。
京中人才刚过了热闹的春节,马上就是皇帝驾崩,国家大丧。
满城尽皆素缟。
因皇帝本就年老,又重病在身,所以大臣们对其驾崩早就有所准备,不过京中还是人心惶惶了很长时间。
因和北齐还处在一触即发的战时状态,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灵柩接回京中三日后,新皇便登基了。
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太子旻总算顺利做了皇帝。
因先皇太宗皇帝继位便没有改年号,沿用了太祖皇帝定下的年号启元,故而新皇便也无意改年号。
新皇登基,顾世旻便没有任何轻松之时,稳定京中、朝中和地方局势,便是急切又麻烦的事情。
特别是和西梁、北齐的边境重镇驻兵,不少将领是只听命于先皇的,即使在先皇在时,有些已经不大听话,现在太子登基,加上太子是以忠厚仁慈著称,要是不解决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的问题,大周国可能不会安稳。
但现在又绝对不是换将的时候,不然越发会让那些将领找到和皇帝离心的理由。
长宁住回了慈元宫。
皇帝的驾崩,在她的意料之中,甚至,很多人都在等着皇帝驾崩。
但皇帝真的死了,长宁有说不出的难过。
面上看着倒是好的,心里却像是缺了一块。
长宁曾在心中埋怨责怪太宗皇帝待她生母孝慈文皇后太冷淡,而且宠爱杨贵妃,以至于让杨贵妃在宫中跋扈;又厌恶他立了太子,太子并无过错,他在晚年却对继承人左右摇摆,要太子日日忧心,简王又心生希望,朝臣们也多有站位,反而于太子简王以至于朝廷国家不利。
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她的父亲,在她的问题上,长宁觉得他没有什么对不住她的地方。
他一生宠爱她,将她视为手心里的珍宝,予给予求,是个慈父。
长宁跪在皇帝灵柩之前,心中悲戚。
人皆有一死,但这事并不容易让人接受。
她只盼来生自己不要做老来子,这样可以多陪伴父母数十年。
☆、第47章
第二十五章
大周除了边军和地方军;京畿还有皇帝的七支军队,这七支军队是禁卫六军和侍卫亲军,这些都是由皇帝直接控制。
因之前的天下大乱乃是由地方军过于强大造成;之后的皇帝;便开始逐渐削弱地方军的力量;加强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军和侍卫亲军的力量。
但随着国家逐渐稳定,但是边关战事不断;边军的力量便也逐渐强大起来。
这些边军,最初都是皇帝最信任的部队;不然不会让他们去扼守关要,但随着时间变长,皇帝和边军的将领,总会生出一些隔阂来。
边军的将领便也经常被皇帝调任。
新皇登基之后;皇帝还未葬入皇陵,他便已经忙了起来。
其一是赏罚将领,肃清军纪。
在和北齐的战争中,不少部将立功,但是也有些部将犯事,虽然先皇驾崩了,却不能不将之前的战功不当回事。
所以在他登基后第十天,便对有功的将领进行了一系列论功加官进赏,这也正好是一个收拢军心的时候,此事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而且对于这些赏赐,他也做得非常公正,因有长宁随驾,所以对前线战况很了解,她在之前也替皇帝整理了此次大战的赏罚簿册,该如何赏罚,太子便也心中有数。
对这些有功军将加官进赏之后,对没有听命令的将领、纵容部将军队扰民的将领等进行了处罚,有的被降了职,有的被除名去爵贬回老家,情节严重的甚至被赐死……
如此一番作为,让兵将们便也知道新登基的皇帝是有励精图治的心的,而且不是懦弱昏庸之辈,赏罚分明,值得卖命。
一下子,本来对他有所质疑的将领,也渐渐有所归心。
因没有理由一下子就撤换掉本来亲简王派的将领,他便听从了长宁的建议,在对禁军和侍卫亲军进行阅兵之后,提出要重组一支亲军,编为京都御林军,由皇帝直接指挥。
这支亲军,从另外几支部队里挑选武艺超群的精锐,如此,将那些本来亲简王派的将领下面的精兵给挑了出来。
这些兵士,对于直接效力皇帝,自是非常欢喜的,御林军很快就组建了起来。
而皇帝再慢慢地调换了亲简王一派的将领。
除此,新皇定下在皇帝下葬之后便会去巡视边军。
而且还让恢复科举。
在此之前,科举虽然还在举行,但并不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因战乱元婴,朝廷选拔人才主要是靠举荐,重启和规范科举,这对选拔人才来说至关重要。
在农业和商业上,则保持之前的轻徭役重农桑,而且对和海外诸国的交流,也加以鼓励,并且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管理。
除此之外,皇帝生活勤俭,皇后陈氏也十分贤德,母仪天下,只是皇帝没有亲子,但这个问题也在三月时候解决,之前就抱到太子东宫里教养的三岁的宗室子——信王幺子,被新皇赐名顾沅,被过继给了新皇,且立为太子,巩固了新皇的位置。
而简王则在四月被遣到藩地,并被看守起来,贵妃杨氏,以及宫中的不少宫妃,都前往帝陵为太宗皇帝守陵去了。
长宁公主则被皇帝加封为长宁长公主,地位等同诸侯王,并赏赐食邑一万户,食邑就在京畿不远,而京中的长宁公主府也已经修好,便又让精加修饰,改为长宁长公主府。
皇帝自己省吃俭用,赏赐长宁长公主府不少东西,恩宠至极。
京中人人知道新皇恩宠长宁长公主,大家都认为谁能尚长宁长公主,便是最幸运的事,从此定然平步青云,受皇帝重用。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个驸马做些什么事惹长宁长公主不喜,估计不仅是他,他的家族都要糟糕了。
所以这个驸马是好当,也不好当。
长宁已经十四岁,再过一年便可及笄嫁人了。
新皇自是知道妹妹看上了慕家的慕昭,再说慕家在支持他登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慕家这次被加了不少赏赐,几位从军子弟都有加官,慕昭年仅十七八岁,已经升为正四品忠武将军,带领兵将五千多人,又有不少其他赏赐。
对他加官进赏,却并没有什么人有疑议,皆因在对北齐的战场上,他的确立下了不少功劳,更可贵的是用兵灵活勇武,军中难得。
于是不少老将无不是感概,慕家后继有人。
北齐本想趁着大周老皇帝驾崩新皇登基,朝中必乱,再次出兵南下,没想到新皇登基,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他反而反应不及,只好再做打算。
五月,京中稳定之后,新皇便北上查看边军情况,不少大臣反对他这种出行,而且认为不一定安全,因先皇太宗皇帝便是驾崩在路上,新皇要是路上出事,于国不利,特别是这些站队正确,才刚受了新皇封赏的臣子,更不想皇帝去冒这个险。
不过一向性情温厚慈和的皇帝,这次却并不听从大臣的劝告,要亲自查看边境。
没有办法,大臣们只好同意了。
长宁并没有随着太子离京,而是住在宫中。
皇帝这次巡边是很有作用的,其一是稳定边军将领,让他们知道新皇登基之后,依然信任他们,其二是皇帝自己也对这些镇边的将领有所了解,有利于君臣相合。
七月,正是西都最热的时候,皇帝巡边结束回了西都。
新皇不是个马上天子,好在是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对于治国之道和治军之道都很熟稔,国家得以顺利过渡。
太子顾沅只有三岁多,长得白白嫩嫩大圆眼睛,十分灵动。
他被过继给皇帝之后,就由皇后亲自抚养。
天气炎热,在上清湖畔的清凉殿里纳凉,是很好的消遣。
于是长宁不在慈宁宫中午睡,被皇后邀到了清凉殿里来纳凉。
清凉殿里有上清湖中吹来的湖风,十分清凉。
宁宁穿着素衣坐在细竹垫席上,对顾沅伸手:“阿圆,到姑姑这里来。”
阿圆是顾沅的小名。
顾沅于是就迈了小短腿往长宁跟前跑来,嘴里含糊叫她:“姑姑!”
皇后坐在一边的美人榻上,笑着说:“阿圆很喜欢你呀。”
长宁笑道:“是呀。”
一把搂住阿圆,问他:“喜欢姑姑吗?”
阿圆笑哈哈地点头。
才闹了一会儿,皇帝就乘了遮阳的藤轿来了,在殿外下了轿子。
守在殿外的宫人已经行礼唱道:“皇上驾到。”
皇后听到已经起身,长宁也从垫席上起了身,将阿圆抱着。
皇帝已经从殿外进来了,皇后行礼道:“臣妾拜见皇上。”
长宁也行了礼:“皇兄!”
皇帝神色柔和,说:“不必多礼。”
没有扶皇后起身,却绕过她将长宁扶了起来,长宁往皇后嫂嫂那边看了一眼,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皇后起身时的眼神里带着一些黯淡和不快。
长宁于是顺势将阿圆递给了皇帝,并且说道:“阿圆,看看你父皇一进来就要抱你,还不乖乖地叫人。”
阿圆其实和皇帝不是很熟,皇帝事务繁忙,哪里有什么时间和孩子相处,再说他又亲自去巡边了数月,几个月不见,以小孩子的记性,是很难将皇帝记住的。
所以刚才皇后和长宁对太子行礼,阿圆只是愣愣看着皇帝,没有表示。
此时被长宁提醒,他才笑了笑,蹑嚅道:“父皇。”
皇帝于是顺势将阿圆抱过去了,但只是和他说了两句话,就将孩子递给了皇后,说:“来,皇后抱。”
新皇登基之后,就会册封太子妃为皇后,那么新皇后自然该住皇后的宫殿慈元宫。
于是长宁就准备赶紧搬出慈元宫,将这个宫殿腾给嫂嫂住。
不过皇帝却让皇后住到了慈元宫不远处的景元宫去,让长宁不用搬了。
长宁当然觉得这不好,当时孝慈文皇后薨逝后,她就该搬出慈元宫的,但她当时第一是思念先皇后不愿意搬,第二是知道自己搬了杨贵妃就有办法住进慈元宫,所以她不会给她这个机会,于是当然就不搬。
现在哥哥嫂嫂住进了宫里,她还占着慈元宫不放,那就太不会处事了,当然是想第一时间就搬了。
没想到皇帝却不要她搬。
长宁去和皇帝说此事,皇帝便道:“你已经住惯了慈元宫,现下往别的宫殿搬,又怎么会习惯。”
长宁说:“这本就是皇后寝宫,怎么能让嫂嫂去住景元宫,我鸠占鹊巢呢。”
皇帝被她这话逗笑了,说:“怎么就是鸠占鹊巢。她之前住东宫,现下搬进皇宫里来,住慈元宫和住景元宫,并无什么不同。”
长宁摇头撒娇道:“我的好哥哥,你这样做,让我以后如何和嫂嫂相处呢。”
皇帝顾世旻说:“就如此吧。你嫁人了,她再搬来,也是一样的。她不是这般心胸狭隘之人,再者,她心中爱你,也是如我一般的。”
长宁无奈地看着他,心想即使嫂嫂宠爱她,但和哥哥也并不一样。
不过看皇帝坚持,而且她再说的话,反倒显得她要挑拨皇后和她关系不好一般,只得不说了。
皇帝宠爱妹妹比自己正妻更甚,长宁不觉得皇后一点醋不吃,所以已经尽量避免让皇后看到皇帝宠她。
皇帝将太子递给皇后之后,便对长宁道:“宁宁,你随朕来,朕有话同你讲。”
长宁应了之后,就和皇帝到了清凉殿的里间去了。
皇后看了一眼里间,眼神更黯下去。
☆、第48章
第二十六章
里间是面相岸边的房间;窗口处便是两株高大柳树;柳枝如碧绿烟云,将窗户笼罩住。
长宁过去将窗户推开,站在窗口往外看了看,外面很远处才有值守的侍卫。
宫里并没有将鸣蝉驱逐;故而蝉声伴随着不时响起的蛙声;别有一番意趣。
皇帝顾世旻看妹妹穿着一身只绣有暗纹的素衣,乌发如云;肌肤胜雪,眼若点漆,唇色粉嫩,身姿挺拔中带着一股妖娆;宛若从诗中走出的仕女。
长宁发现哥哥一直盯着自己;就转过头来问道:“哥哥,是什么事?”
她即使不叫皇帝“皇兄”,顾世旻也并不会生气,反而很喜欢她叫他“哥哥”,亲切又温柔。
他走到了一边的圈椅上去坐下,才说道:“慕老将军给朕上了折子,说希望让朕召回慕昭,让他回京中任职。”
长宁略微奇怪,因为前年慕昭去寿州城从军,慕老将军也把慕昭遣了回来,说的是慕昭鲁莽,需要再磨砺性情,当时长宁倒没多想,因她也觉得慕昭有时候行事的确有些莽撞,但之后她随驾去北边军中,慕昭屡立战功,可见他其实并不是个鲁莽的人,反而是足智多谋,心中有成算,才出击的。
既然这样,慕老将军为何一味要将慕昭遣回京城来呢。
是不想让他在边疆涉险?
但长宁不觉得是这样,慕家满门武将,连继承人世孙都要去边关战场,更何况是慕昭这样的私生子外孙。
长宁想到这里便思维一顿,私生子?
难道是与他的身世有关?
长宁只是胡思乱想,又问皇帝道:“哥哥是什么意思呢?”
皇帝笑了笑,对长宁招手,长宁只得从窗户边走到了皇帝的身边去。
顾世旻伸手拉住了长宁的手,盯着她看,笑着叹道:“朕尚且记得第一次见你,你还是个要被抱在怀里的婴孩,还没有阿圆大,现下就要嫁人了。”
这不是顾世旻第一次感叹此事,以前也感叹过。
长宁知道他虽然也能做到杀伐决断,但在很多时候,也有些多愁善感,这种从骨子里带出来的性格,是没有办法的。
长宁朝皇帝撒娇道:“无论宁宁长多大,都是哥哥的妹妹,都会陪您在京中,不会远去的。除非哥哥什么时候不喜欢我了。”
顾世旻赶紧说道:“这是说什么话,朕怎么会不喜欢你了呢,真是孩子话!以后别这样讲。”
长宁便点头:“知道了。”
顾世旻又说:“朕知你心系慕家此子,只是,他的出身并不顶好。你若是是因所见人少,故而看上他,那朕可以再安排几场宫宴,你多看看其他家的儿郎,看是否会有意。”
长宁知道皇帝的意思,其实皇帝并不是觉得她嫁给慕昭不好,而是为了其他。他定然会以为,当初自己住到静安长公主府,之后又表示要和慕昭定亲,也许喜欢占一部分原因,但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当时还是太子的顾世旻作为太子地位不稳,也许皇帝会临时再换人,所以必得要慕家这种大周数一数二的军将世家为后盾,她和慕昭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她为他做出的牺牲。
所以现在顾世旻做了皇帝了,自然不会让妹妹随意嫁一个人,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顾世旻,是希望妹妹同她所爱的人成婚的,而不是一种利益结合。
长宁故作生气地说道:“再看其他家的男儿做什么,我已经是公主,又有哥哥你的宠爱,慕昭他的出身不好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他的出身再好,能够好得过我吗。只要我和他情投意合,以后又有哥哥您的看护,他定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
说到这里,她还轻轻摇了摇皇帝的手,“哥哥,你说是不是?”
皇帝看妹妹的确是真和那慕昭情投意合,便也就放心了,笑着道:“是,是。”
便又说:“边关危险,你要和他成婚,将他调回京城也好,就在京中任职,比北边边防好。”
长宁却摇了摇头,说道:“哥哥,我觉得还是算了。我同慕昭相见多次,我知道他不是喜欢靠荫庇而加官进爵的人,他希望能够在边关建功立业,因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价值,我不想因为喜欢他,要嫁给他,就将他当成一只鸟一样关在安全的地方。这样,他不会开心。所以就让他在边关好了。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开心,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我便是如此认为的。”
皇帝些许诧异,但又欣喜地颔首道:“宁宁一向知事,反倒是朕,没有你明白。”
长宁拉着他的手说:“哪里是这样,哥哥正是因为疼爱我,才那么想的。因为感情,人往往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爱之便欲其尊贵,厌恶之便不愿同其接近,但以爱和厌,并不能分出人的好坏来。哥哥是皇上,定然是比我懂啊。所以我其实只是想,我是哥哥您的妹妹,身份尊贵,能够决定很多人的命运的好坏,但我一定要警醒,不能随自己的喜恶那么去决定事情。”
皇帝叹道:“你说得对。”
于是皇帝之后给慕老将军回了折子,说慕昭年轻,正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应该看他的意思,将慕老将军的这个恳求回绝了。
在宫里的日子是富贵而奢靡的。
虽然皇帝自己很节俭,但却不让妹妹节俭,反而赏赐她很多东西。
长宁这日便出宫去静安大长公主府里拜见姑母,转而去看已经修好的长宁长公主府。
静安大长公主府里还是老样子,满门的男儿,大多在边关,府里尽是些女人,大长公主便每日里要断这些女人之间的芝麻蒜皮的事情。
长宁的到来,静安大长公主十分高兴。
长宁在宁康居里的东西,有些已经送到她自己的公主府里去了,有些带进了宫,有些则还在静安大长公主府里。
静安大长公主说道:“你的封邑就在京畿外,你尽可以去走走的。”
长宁知道皇帝还拨了款让在她的封邑上为她修公主府,其实长宁自己并不愿意这么破费,但皇帝大约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