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贵女当家-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了会儿,妙书又道,“谨彦,你可有喜欢过靖南王世子。”
虽说二人的互动是没问题,可是,谁不曾爱幕过年轻男子啊。
想当年,她也有喜欢过别的男子,只可惜,和人家有缘无份罢了。
那靖南王世子长得本来就不错,确实也是个值得喜欢的。
谨彦和人家相处的时间多,真喜欢上了,也正常。
“谨彦对未来的夫婿也不求其它,只求一生一世一双人,世子确实出色,只不过……”
妙书一听,便明白谨彦说的意思了。
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她当年年轻的时候,也有过。
世间哪个女子不想和自己的丈夫一生一世一双人,可结果呢?
不过,谨彦既然有这想法,自然是不会喜欢上周泊桐了。
是人都知道靖南王的爱妾,严格来说并不比庆丰帝少。
靖南王在京城还专门有三个别院是安置他的爱妾的呢。
妙书想了想,然后道,“我夫家倒是有个孩子还不错,只可惜家境差了些。
不过这孩子的资质还是不差的,也有上进心。
要么你叫你娘去打听打听,看看如何,倘若有那意思,到时候,我帮着说合说合。”
第一百十九章 有什么好处
妙书和谨彦说的亲戚,姓顾,早年祖父也是做官的,只不过,因病死在任上。
祖母便带着那顾秀才的父亲和姑姑回了京城。
顾秀才的父亲早年也中过进士,不过,由于家里没啥银子去打点,就一直在等轮缺。
还没轮上,那边因伤寒就过世了。
顾秀才的母亲生下他也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姑姑外嫁到了济南,所以,现在京城的家中,也就祖孙二人。
这些年来,一直靠着祖母和母亲的嫁妆田地的出息过着日子。
日子虽说清贫些,不过,据妙书说,顾祖母是个极其方正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差。
严格来说,就家庭背景来说,顾秀才的条件确实是差了些。
但这年头,你要找一夫一妻,还真的挺难的。
顾家最重要的一点是,比较传统。
据妙书说,顾秀才的爷爷当年当官的时候,也只有一个妻子,别说妾氏,哪怕是通房也没有。
哪怕年过三十,还无一儿半女的,人家也没纳妾,只是跟着妻子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还安慰妻子,子女是上天赐的福份,他们现在没有,是还没有积够福,老天爷在考验他们,让她不用放在心上。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家教,所以,那时候顾秀才的外祖父才会把女儿下嫁。
说穿了,也是心疼女儿,不想让女儿受委屈。
据妙书所说,早年,顾秀才的外祖父还在京城的时候,也是照拂过外孙的。
也曾想过,要把外孙接去照顾。
无论如何,总是他们家的环境好些。
只不过,顾老太不愿意。
顾秀才的外祖父也没法子,后来又因为官职的调动,一家人都去了外地。
前两年的时候,顾秀才的外祖母有想过,要把养在膝下的孙女许配给外孙。
一方面,外孙的品性不错,孙女也不会受委屈。
再者也帮衬一把外孙。
万一哪天自己和丈夫过世,那顾家的老太也走了,岂不是只有外孙一人在世了?
只可惜,顾秀才的舅母不肯答应。
她虽说承认自家婆婆说的,知道这个外甥将来也会有出息,也能中个进士啥的。
可是,她觉得,顾家的男人好像都不长命。
她当然也希望女儿能当诰命夫人,可并不想让女儿守寡啊!!
更何况,她的女儿一向锦衣玉食惯了,哪里过得了清贫的日子。
本来顾老太太对于自己的孙子娶表妹就不怎么赞成。
亲家的条件好过自家,就怕孙子娶个不贤淑的,倒时候受气就不好了。
可是,她也知道,将来孙子的前程也要靠外祖家的帮衬。
因此,那时候亲家提起的时候,她倒也没说反对。
可后来那舅母反对的话传到了顾老太太的耳朵里,她自然是听了不爽的。
换了是哪个长辈,听到别人咒自己的孙子是个短命的,自然都会找人拼命。
因此,顾老太渐渐的就不怎么让孙子和外家联系了。
本来外祖家都在外地,因此,两家人联络的更加少了。
只不过,顾老太就有那种想争口气的想法,将来一定要给孙子娶个比孙子表妹更加出色的孙媳妇。
谨彦对于这些是不知道的,她猛一听,觉得虽说男方条件是差了些。
不过,谁叫自己不想让男人找小妾呢,所以,贵族啥的本来就不在考虑之中。
夫妻相处之道在于有的时候,男方也不一定想找的,只不过,家长特别爱给儿子孙子塞人。
既然顾秀才的祖母曾经经历过,年过三十还无一儿半女的情况,再加上妙书说,人家祖母是个拎得清的。
谨彦便觉得,让母亲去打听打听也是不错的。
她也不一定要做官太太的。
倘若顾秀才愿意考,那她也支持。
倘若不愿意,将来也可以自己搞私孰嘛,教书育人也是不错的。
他肚子里有学问,自己呢也有嫁妆,到时候,再做些小生意啥的,日子肯定能过得不错的。
桂枝上门帮着谨彦当了次信鸽,谨彦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收拾红馆之中。
在收拾红馆的时候,她就发现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古书籍的保管是件麻烦事儿。
像藏书阁那时候在收整的时候,除了谨彦,还有专门的专职太监在帮手的。
可现在,在红馆那就不同了。
谨彦只会收拾,可是如何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护下来,她就不行了。
上报给妙书,妙书请示过庆丰帝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既然谨彦在红馆收拾了,那就一边收拾,一边把一些卷宗资料重新抄录一遍。
谨彦:mmp那自己还出得了宫?这就是庆丰帝的打击报复?
既然庆丰帝开口了,谨彦是只能接旨,接下去的日子,她每天都来往红馆和藏书阁里。
倒是没发现藏书阁另外七位女官消失的事儿。
还是她回家参加三胞胎的双满月,才从周泊桐口里得知这一切。
周泊桐先是看见她就劈头骂了她一顿,她一开始挺莫名其妙的。
要知道,周泊桐可是当着父母和沈谨行的面骂自己的,而三人居然也不帮着自己反驳。
周泊桐骂完,谨彦才知道原来大家伙已经知道那事儿了,唉!
用周泊桐的原话就是,你现在知道了红馆这么大的秘密,你以为你还出得了宫,嫁得了人吗?
虽说谨行现在正式被郭大人收了徒,师徒名份已定。
至于昨天,沈三也收到了圣旨,官至三品,任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驻守西安府,下辖七府,五直隶州,五州,七厅,七十三县。
一般布政使司有左右两位布政使。
左政使分管官员考核,财政,钱粮,沟通朝廷和各地府县。
右政使分管民政,田土,户籍。
沈三所干的,正是他最最擅长的。
本来沈三也好,杨氏和谨行也好,都是挺高兴的。
可是,周泊桐一来,和几人一解释,几人都不开心了。
这是拿他们宝贝女儿和宝贝妹妹一生幸福换来的,换了是谁,心里都是憋得慌。
“你说你当时怎么不拒绝?实在不行,就行拖延政策,你使这一手,一惯拿手,更何况,妙书一向疼你,肯定不忍心为难你的。”
周泊桐恨恨的说道。
你以为知道这么多秘密有好处?
对,是人都知道你知道红馆的一切,虽说庆丰帝也会找暗探保护你。
明着,也没人敢一争高下。
可是,对于一个姑娘来说,终身不嫁也不是什么好事!!
你说,一个女人要有这么大的权利干什么??
第一百二十章 错过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皇上的意思,怎么违背?
而且,皇上也没明着下圣旨不是?
或许我还能嫁人嘛,对吧,爹,娘,哥,你们别想太多。
最要紧的,还是把差事办好。
爹要去陕西哪儿,那娘和弟弟们呢?”
谨彦觉得,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挽回也是无法挽回了的。
既然如此,那接下去的路就好好走下去,也没必要想这个问题。
本来之前她就有想过,索性自己去接棒妙书。
只不过,她一直觉得,自己达不了妙书的高度。
怎么说呢,一方面自己没得庆丰帝的信任,另一方面,自己也没妙书的能力啊。
然后那时候接到让自己抄录红馆的一切卷宗,自己就觉得奇怪。
你说,这庆丰帝不会是纯粹打击报复,所以让自己不嫁人,才把自己提拔起来的吧?
算了,不去管它庆丰帝是怎么想的,先做好自己的事再说。
倘若嫁个自己不喜欢的,或者是将来要看着自己的夫婿有三妻四妾的,那还不如不嫁呢!!
有些事既然无法改变,还是坦然面对吧。
沈三去了陕西,杨氏和三个弟弟理论上也会跟去。
总不能叫沈三一个人孤身上路吧?
不过,三胞胎才出生,估计禁不住长途跋涉吧?
或者等到三胞胎一周岁了,养结实了,再让杨氏和三个弟弟上路。
而杨氏和沈三商量过后,也在征求了谨行和苏氏的答应之后,据说是把三胞胎放在京城养。
杨氏的意思是沈三一个人去陕西,她也不放心。
她现在的身体养得差不多了,再过一个月上路是没问题。
可三胞胎肯定不成。
虽说可以等三胞胎稍微大些了再送陕西,不过,一来,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送。
再者,陕西哪儿的环境不比广州,更加比不得江南。
干嘛要让三胞胎受那个苦。
最要紧的是,等三胞胎大些了,总要接受启蒙教育吧?
难道到时候再把三胞胎带回来啊?
到时候一口的乡音,在京城这种势利的地方,可是很容易被人排斥,无法融入的。
而且在杨氏看来,这天下最最优秀的先生总是在京城的。
所以,就让薛妈妈留在京城照顾三胞胎。
当然了,谨行这个当兄长的,苏氏这个当嫂子的就会辛苦些。
苏氏的压力虽然会很大,不过,也是坦然接受。
她原先的想法也是和谨彦一样,以为婆婆会暂时留在京城。
等三胞胎大些,到时候,一起去陕西。
哪里知道婆婆会突然交权的。
虽说之前婆婆怀孕之后,再加上这段时间,府里的府务已经全部移交到了她的手里。
不过,那时候有婆婆在后面坐镇,她自然是啥也不怕。
而现在则不同了。
婆婆离京,再加上还要照顾三个小叔子,这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后来她倒也想开了。
倘若这三个不是自己的小叔子,而是自己的儿子呢?
不也一样照顾?
而到了最后,谨行偷偷的和谨彦说了句郭大人让传递的消息。
那就是,谨彦其实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就是嫁给中立的宗室。
比方说,大长公主的孙子,南宫濯,要么则是周泊桐。
郭大人比较偏向周宫濯。
因为曾经大长公主也曾经在红馆“工作”过一段时间。
而且大长公主很喜欢谨彦,谨彦对南宫濯也有救命之恩。
最要紧的一点,南宫濯和郭大人的三儿子关系挺不错的。
倘若谨彦愿意,郭大人愿意帮着去说合一下。
而谨行本人则偏向周泊桐。
靖南王一向是朝中最中立的王爷,属于一年只上两次朝。
春节一次,万圣节一次。
至于周泊桐本人和谨行关系也好,为人也方正。
在谨行看来,周泊桐和自家妹妹还是挺配的。
他也是知道自家妹妹在坚持些什么的。
可他觉得,有些事儿,靠女方也没用,最重要的是,男的在想什么。
就像自己,就没想过要碰妻子以外的女子。
所以,一些同僚怎么说,自己也不介意,反正有花楼的这种应酬,他是绝对不碰的。
当然,周泊桐所处的环境比自己复杂些。
可倘若周泊桐没这个心,想来,应该也无妨的。
最后,谨行道,“妹妹,这事儿,也是郭大人偷偷和我说的,你自己考虑考虑。
这女人总得找个人嫁,找个一辈子依靠的。
哥哥认识的人少,也不知道另外还有谁是可以考虑的。
不过,濯少爷也好,周世兄也好,你都是熟悉的,你觉得谁比较合适些?”
谨彦一听,顿时有些感动,不过随即有些清醒的说道,“哥,这事儿咱不急,慢慢看情况再说。”
看目前的情况,庆丰帝是让自己接妙书的班了。
虽说官职没有升,可明面上,暗的,自己都是那接班人,只差没有明发圣旨了。
倘若现在自家里人有啥举动,庆丰帝自然会知道,而且,还知不知道会不会惹恼庆丰帝呢。
所以,还不如先停一停,想一想再说。
最差的结果不就是不结婚嘛。
谨行一听,不由得有些着急了,“妹妹,你尽瞎说,早知道,那天桂枝姑姑来帮你传话,娘打听过后,我们就答应下来。
那顾秀才家虽说是穷了些,可也好过你现在……”
谨行觉得,都是自己害了妹妹。
其实杨氏的动作还是挺快的,或者说有的时候,自己的妹妹原先和那顾秀才还是有缘份的,只可惜因为自己……
那顾秀才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沈老太爷的下属。
曾经在一个官衙里共事过,老杨氏和顾老夫人也曾经相处过。
所以,老杨氏对顾家的情况还是有些了解。
老杨氏倒是觉得顾家不错,虽说清贫了些。
可她觉得嫁人最要紧的,还是男方的家风,门风。
穷些么,到时候自家多嫁些嫁妆过去好了。
至于说寿命这种东西,老杨氏也劝过沈三夫妻。
你想,顾秀才的爹虽说是个短命的,可顾老夫人,还有顾秀才的外祖父母,还有顾秀才的祖父都不算短命。
古代活到五十挺正常,要不然,也不会有那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话了。
所以,只要调养得好些,理论上问题不大。
而且老杨氏还提了一句,谨沅和谨婉之前出了这样的事,再加上谨彦又不想男方纳妾,能找个顾家这样的真不错了。
这农户多收几斗米,都想多找个婆娘呢。
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个法子
杨氏和沈三的意思是,既然是妙书来提的,人品肯定错不了。
再加上老杨氏说的,杨氏便打算到时候让小杨氏上妙书府里,让妙书帮着去打探打探看。
倘若真不错,那就订下来吧。
可谨行却觉得不合适,他觉得要不和人家先有口头约定,等那顾秀才中了举人再说。
你想,妹妹好歹也是五品的官员,虽说不得庆丰帝欢心。
可大周朝不得庆丰帝欢心的五品官员多得很。
一个秀才哪里匹配得上啊!!
他要男方是个举人的功名要求也不算高吧?
都没要求人家是进士或者探花郎出身不是?
沈三一想也对,他的女儿如此优秀出色,可以说是沈家最最优秀最有前途的女儿了。
嫁个秀才确实可惜了,到时候,走亲戚的时候,他们夫妻颜面也无光啊!!
而且儿子也说了,不是不定,是慢慢定,等人家中了举人再说。
身为岳父,对未来的女婿有一丁点儿要求,还是可以允许的嘛。
沈三这么一迟疑,再加上杨氏被三胞胎闹得头疼,因此,这事儿也就这么拖了下来。
而现在,谨彦的婚事,已经不是他们家里人可以话事了。
谨彦现在因为“公务”繁忙,所以,压根不能在家里留夜,和家人匆匆小聚之后,便上了回宫的马车。
上了马车之后,谨彦才从袖子里掏出了刚才苏氏暗暗递给她的小纸条。
里面赫然是周泊桐的字迹,“七为姐请封”。
谨彦一看到那纸条,立即明白,七皇子是打算为谨沅请封侧妃了。
他要把沈家拉上他的战船!!
他夺储的心还没死!!
别看现在沈家好像比不得杨玉冰家。
可是,稍加培养几年,绝对不逊于杨家,甚至能超越杨家。
谨行和郭槐安的师徒名份已定,仕途方面自然不会差哪儿去。
郭槐安在清流上的名声不差,还简在帝心。
在资源方面,郭槐安还有三个儿子,肯定先是倾向儿子,再倾向徒弟的。
可就算是如此,谨行将来只要不行差踏错,不入什么党派,他的仕途也会比沈三走得更快,走得更远更高。
毕竟,还有沈三这个布政使和谨彦在呢!!
有些事,周泊桐会知道的,七皇子自然是知道得更加多。
在他看来,平时父皇对谨彦的不喜是故意浮于面的。
要不然,也不会叫谨彦去抄录和收拾红馆了。
像之前妙书,也只不过是每隔一段时间去清点,还有把一些通政司递交上来的资料做个总结交于庆丰帝看。
可妙书并不会去翻查之前的那些资料。
可谨彦则不同了。
她现在是光明正大的抄录,再加上妙书的退休,也就是说,她将会比妙书走得更远,看得更加多,也知道更加多的秘密。
就如周泊桐知道,沈家一家人互助互爱的关系,七皇子自然也知道。
他觉得,他父皇在向他折射出一个信息。
你想,他父皇干嘛要把他小姨子安排到红馆去?
要知道,各地通政使送上来的文件机密档案,最后全是妙书归整,再送至他父皇哪儿。
虽然大家知道,通政使司中,真正的大boss是薛公公,不过,妙书这个明面上的话事人也不可小看啊。
要不然,平时太后和皇后让着妙书干嘛?
还不是怕万一娘家人有些不利的消息被通政司举报到庆丰帝哪儿。
虽说讨好了妙书,妙书还是会报告上去。
可人家至少可以延缓几天,和你通个气儿。
别小看那几天,几天时间够你做很多事了!!
所以,他为谨沅请封自然是势在必行。
而这种事,他只要说通了皇后和太后,也没人会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去反对。
哪怕二四皇子现在和七皇子有些不和,不过,这种小事,人家也不会看在眼里。
相反,都会观望谨彦会怎么做。
以谨彦现在的官位,还真的啥也做不了。
因为只要皇后的凤印一盖,基本也成事实了。
年底的时候,会有比较多一些王府给世子,或者世子妃,或者王爷给庶子小妾请封的。
一大批的请封,也无人会一个个去关注某个皇子多了一个侧妃。
但谨彦也是前几天在抄录红馆的一些记录才知道,倘若她要做手脚吧,还真的可以做!!
一般朝廷的记录和流程是,王爷皇子的请封折子到了皇后哪儿。
由皇后的心腹进行刷选。
一般要看当事人,或者那位王爷和皇子当年的“业绩”,或者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如何的。
每年总有两三成的折子是请封不成的。
请封不成的就要自己去考虑自己的“业绩”,还有和宫里之间的关系了。
皇后用了印,还要太后哪儿过一圈,毕竟,无论哪个皇帝都是以孝治国的。
慈宁宫待个几天,太后刷过存在感之后,送到太庙一般是供奉五到七天。
倘若太庙的祖宗也没啥问题,不来和帝后报梦托梦来表示他们的不满。
接着就送到藏书阁记档抄录两份。
一份送往礼部,一份送往红馆。
以前这种活计,谨彦也干过。
反正快过年前,忙是忙得紧,但红包也是大大的丰厚。
所以,她从来没干过坏事,主要拿人手短!!
可现在从红馆哪儿的资料知道,原来自己居然是可以做手脚的!!
过年的时候,这么多人赶着请封的,没了一个折子的吧,还真的有可能!!
最要紧的是,还过了这么道手续,过了这么多宫,过了这么多人手。
你压根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丢失出错。
虽说人家没被请封会有些想法,可真没哪个傻大胆的,会去问皇后,问太后为啥不同意。
因此,谨彦把周泊桐的那纸条撕碎之后,浸湿在了茶碗里,然后端坐在马车上,合上了眼思考起来。
现在唯一的阻碍反倒是杨玉冰。
杨玉冰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不知道。
偏偏这种事,自己也不可能去套口风。
自己不是那块料,到时候,没套着任何口风,反被人套了去,就不美了。
而藏书阁里现在人也多(谨彦还不知道另外七位女官调职的事)所以,到时候妙书把抄录的事交到别人手里,还真说不好。
第一百二十二章 瞎担心
谨彦自从知道七皇子要为谨沅请封的事情之后,便随时关注着坤宁宫或者慈宁宫送往藏书阁的文件来。
一关注才发现,哟嗬,那七位女官跑了……
哦错了,是调任了,不是调往贵妃哪儿,就是调贤妃,淑妃哪儿。
藏书阁又只有自己,妙书和杨玉冰三人了。
人少了,倒也好,清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