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者,晋王是独子,天正帝怎么可能过继胞弟的独子,除非是天正帝的皇子都死了,不然就是天正帝愿意,太后和宗室也不会愿意。
  “你父皇喜欢他,你和他交好就是,没必要和你父皇作对。”贤妃劝道:“这一点,你看太子就做得很好,就是四皇子平日里对晋王也客气地紧,偏你和他作对,能让你父皇喜欢吗?你父皇总是希望看到你们兄友弟恭的。”
  对于帝王的这点心思,很多人都知道。帝王自己踩着兄弟的鲜血上来的,却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和谐相处,兄弟怡怡。
  “我知道了,母妃,以后一定注意。”面对贤妃严肃的目光,大皇子就是心里在不愿意,却也还是应了下来。
  “不只是对晋王,对太子,在你父皇你也要努力表现你对太子的关心。”贤妃不放心,又嘱咐道。
  “儿子明白。”大皇子应是,不想再和贤妃继续讨论这个事,转移话题道:“母妃觉得,这次的事情,四弟是安的什么心思?”他出了这么大的丑,忍不住怀疑起四皇子的用心来。
  “南疆的事情,应该只有你父皇清楚,四皇子应该不知情。”贤妃摇了摇头,四皇子还未入朝,又没有得力的外家,对朝堂的事情应该所知甚少,定然不会知道这么机密的事情。
  “不过,四皇子虽然依附于你,但也不可不防备,是皇子就会有野心。”


第105章 书院开
  宫中皇子居所,端正宫内。
  四皇子想着这几日发生的事情; 脸色阴沉。自打南疆的事情一出; 他明显能感觉到大皇子那个傻子对他的怨怼和疏远; 甚至还有怀疑。不用想; 他也知道大皇子将这次的罪处全都怪罪在了他身上; 甚至还有可能怀疑他出这个主意的用心。
  他当时出这个主意; 确实有自己的小心思在,但是也确实是站在大皇子的角度考虑。毕竟,在这之前; 南疆王软弱,一直受大燕的扶持; 和大燕交好; 接待南疆使团确实是件能够露脸的美差。但是谁能想到; 一向臣服在大燕威仪下的南疆,居然被狼子野心的库秋氏控制起来; 还要刺杀大燕帝王。若是他知道会发生此事; 他绝对会离南疆使团远远的。
  还有; 他本以为这次和南疆的蛊师接触; 定然会有所斩获; 却不想那南疆的圣师是个一毛不拔的,他努力套了这么长时间的近乎,却什么都没得到,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这些事情已经过去; 就是后悔也没有用。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大皇子那里,经此一事,大皇子绝对不会再对他言听计从,他想要再获得大皇子的支持,恐怕要颇废些功夫。
  “来人,去看看大皇子现在在哪?”四皇子对着身旁的宫人吩咐道,他记得今日大皇子进宫了。
  宫人立时应声而去,没多少功夫便回来了,回禀道:“殿下,大皇子如今刚从贤妃娘娘宫中出来。”
  四皇子听了这话后,赶紧走了出去,终于在宫门前寻到了大皇子。
  “大皇兄。”四皇子连忙对大皇子行了一礼,笑着道。
  比起四皇子的笑脸相迎,大皇子见到是四皇子,脸色却怎么好,只是微微拱了拱手,敷衍道:“四皇弟找为兄何事?”
  “臣弟有些事情,想和大皇兄详谈,还请大皇兄给个面子,到端正宫中一叙。”四皇子看着大皇子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只得靠近小声道:“事关太子。”
  “既是四皇弟相邀,为兄便给这个面子。”大皇子傲慢地看了四皇子一眼,也不理四皇子,直接朝着端正宫的方向走去。
  四皇子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不和大皇子这样的蠢货一般见识,抬起脚慢慢跟上大皇子的步伐。
  两人到端正宫后,四皇子首先站了起来,对着大皇子赔礼道:“南疆的事情是臣弟不察,连累大皇兄,臣弟在此给大皇兄赔罪了,还请大皇兄原谅。”四皇子知道若是他不赔这个礼,估计大皇子得嫉恨他好长时间,如今赔礼了,不管大皇子怎么想,这要他还想要自己这个助力,这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
  只要大皇子对他松了口,他自有方法重新上大皇子对他言听计从。
  “此事四弟也是不知情,怨不得你。”大皇子想起贤妃的话,知道自己现在需要有四皇子这个皇子的支持,只得装作一副大度的样子,假惺惺地道:“此事也怪我没有查探清楚,父皇没有迁怒我,四皇子不必内疚。”
  听到大皇子提及天正帝,四皇子赶紧奉承道:“父皇一向信任和偏爱大皇兄,这也就是大皇兄,若是换成臣弟,估计父皇早就发怒了。”
  果然,这话说进了大皇子的心坎里,原本还对四皇子爱答不理的,立时就有了笑脸,“父皇对四弟也是一样疼爱的,不过我是皇长子,到底于父皇是不一样的。”
  说完帝宠后,大皇子想起自己来这端正宫的初衷,问道:“你说有关于太子得事情,是何事?”
  “太子明年就要十五了,我大燕祖制,皇子满十五可入朝听政,太子若是入朝,和我们这些皇子不同,是国之副君,这对大皇兄来说可是极为不利的,大皇兄可想好了应对之法?”四皇子一副担忧的样子,似乎很是担心大皇子的处境。
  “尚无应对之法,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大皇子一听是此事,便面露难色,“这太子满十五入朝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谁还能拦了祖宗规矩不成?”再者,有沈家在,谁有敢反对太子入朝?
  “这祖宗规矩不可违逆,但是若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呢?”四皇子说到这眼中露出一丝精光,他突然想到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若是可以成功,到时候太子,大皇子纷纷倒台,二皇子不问政事,其余的皇子还小,他自然就是最出色的那一个,绝对会得到他父皇的青睐。
  “什么特殊情况?”大皇子不由好奇地问了出来,只要能搞垮太子的主意,不管鞥不能实现,他都喜欢听。
  “若是太子出了意外,或者是太子身体不好,无法处理朝政呢?”四皇子将美好的场景描绘给大皇子听,“到时候大皇子就是父皇唯一能倚重的皇子。”
  “可是太子身体一向康健。”大皇子皱了皱眉道:“若是想要动什么手脚,恐怕也不可行,东宫和甘泉宫,皇后一向防范地厉害。”若是皇后和太子身边这么好插手,他母妃怎么会不动手?
  “虽然困难,但是也不是一定不能。如今日子还剩不少,只要肯用心,定然能找到突破口。”四皇子笑着道。
  “听四弟这么说,是找到这缺口了?”大皇子看着四皇子一脸信心十足的样子,忍不住问道。
  “太子身边的大宫女听说年纪到了,要放出去了。”四皇子没有接着往下说,点到为止,意味深长。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大皇子听后大喜,这旧的宫女放出去,新一批的宫女就会被选出来送到东宫。只要安排得当,这新人中就会有他们的人。
  大皇子与来之前完全相反,大喜离去,又重新回到了贤妃的宫中。
  面对去而复返的儿子,贤妃不解地问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母妃可知道太子宫中要换人的消息?”大皇子问道。说来有些奇怪,贤妃不知道的消息,四皇子这个皇子居然会知道。这么想着,自然也就问了出来。
  “这个没有,皇后一向防我防的紧,甘泉宫和东宫的事都捂得紧紧的,四皇子先知道,倒也是正常。”皇后手握宫务,给东宫换人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她虽然在宫中浸淫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后宫中,她的势力比不得皇后。上次给皇后下红颜枯,已经折损了她许多暗桩,是真正的伤心动骨。
  不过,这次皇后终究没有瞒过她。既是知道了这么个机会,她就要把握住,不然到时候会后悔的。
  “此事可细细谋划。”若是利用好这次机会,东宫就会被她们撕开一道口子,以后想做什么,就会方便很多了。
  “那此事就麻烦母妃了。”大皇子听后也十分开怀,若是此事真的能成,老三的命他就收下了。
  靖北侯府,陆若华这些日子和段文惠等夫子忙着出考题的事情,已经忙的脚不沾地,最终在十天后,才确定所有的试题。
  “这涉猎真广。”一旁的田颖拿着试题最后的手稿,感叹道。这份试题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涉及农事的问题。
  “农事那些都是最浅显的问题。”想着这次招生的女学子多半都是京中贵族出身,对农事,水利等方面定然都不清楚,所以只是出了一些最简单的问题。
  紧接着,陆若华便进宫请天正帝为书院赐名。答应过的事情,天正帝十分爽快,当下便赐名书院名为博喻。《学记》中有载:“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是个上好的名字,并亲自提了博喻书院四个大字给陆若华。
  因着是天正帝提的名字,所以牌匾由礼部制作,礼部动作很快,不到十日便做好了。
  将牌匾挂在书院的门前的那一日,陆若华便向京中宣告博喻书院开始招收学子了。


第106章 崔老太师
  京中,一处院落前; 车马涌动; 将周围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会这么多人?”有好奇的人不禁好奇地问道。
  “听您的口音; 怕不是京中的吧。”旁边立时有人解惑道:“怨不得您不知道; 今日是博喻书院招生的日子。”
  “明德书院,怎么没听说过; 是新开的书院吗?”京中的书院加上国子监一共有四个书院; 他是商人; 经常往京中跑,大概的情况他还是清楚的。
  “是新开的; 你看到上面那博喻书院四个字吗?”刚才搭话的人兴奋地说道:“那可是皇帝老爷亲自题的字。”
  “而且这博喻书院; 可是承诺了; 只要能通过书院的测试,就能入学,不要求出身门第; 所以今天来的人才这么多。”
  商人一听就激动了; 大燕的很多书院都要看门第的; 在外地还好,但是京中的书院对这方面要求特别高,特别是像国子监这样的地方,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能入学读书; 其他三个书院虽不像国子监要求那样高,但也不收商人子弟。
  他如今生意做得好,马上就要把家迁到京中来了; 他次子在读书上颇有几分天赋,他就指望着次子改换门庭呢。所以他一心想要给次子在京中找个书院,这都把能找到的关系都用上了,可还是无用。
  “那明年我一定要让我次子来考。”商人激动道。
  那搭话的人听到商人这句话,立时大笑起来:“怨我没有说清楚,这博喻书院招的是姑娘,你让你次子来,人家不收的。”
  “这些都是送家中姑娘来读书的?”商人惊道,不解地问道:“这姑娘家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不还是要嫁人。”他觉得京中的那些大家族都是有钱烧得慌,他觉得自己这些年行商挣得也不少,可是自家次子在书院中的花费也高,这打点老师,参加个诗会,和同窗的学子一起聚个会,这样样都要钱。
  他花这么多钱在次子身上,是指望着次子光耀门庭,但是花这么多钱在女儿身上,他就觉得不值当了。这女儿早晚要嫁人,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了,他花这么多钱能给她带来什么回报。
  他是商人,商人最是重利。没有回报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
  “不要小瞧了姑娘家。”那搭话的京中人看着商人不赞同的样子,摇头道:“这博喻书院的山长纯安县主,就是正五品的官职,可见这女儿养好了,一样可以光耀门庭。”
  “我女儿要是有本事,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女儿送进去。”京中人小声和商人道:“你知道来这上课的都是什么人吗?那都是高门大户的贵女,要是能得了她们的眼,进了她们的圈子,说不定还能攀上个想都不敢想的女婿呢。”
  这女儿嫁的好,虽没有儿子的作用大,但也能帮扶家里。只可惜,他家中只是寻常,这些年只供儿子读书了,大女儿还不识几个字,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了。
  那商人听了后,眼中也露出精光,若是他女儿攀上个世家公子什么的,在京中有这样的人罩着,他们在京中也就能立足,次子的书院也能有着落,他的生意也能越来越好。
  他虽然觉得女儿读书没什么用,但家中富足,又想显得有底蕴,所以这些年也学着人家给家中的姑娘请了先生。他决定回去一定要好好督促,争取明年也能送个女儿进这博喻书院。
  比起外面的热议,博喻书院内却是十分的安静。
  田颖看着屋内坐着答卷的学子,笑着道:“这可是比我们预想的人要多得多。”
  “不过是看着陛下亲自给书院题了字,讨圣上欢心罢了。”陆若华看着场中的少女,脸上染着笑意。不管这些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了书院,对于她来说,只要来就是好的。
  “不管怎么说,咱们也不愁招不到学生了。”田颖笑道。
  田颖话刚落,只听得一声震耳的锣声,随之而来的便是考官的声音传来:“诸位考生交卷,开第二场,时间一个时辰。”
  看着收上来被递到自己手中的答卷,田颖不由笑道:“看看?”
  陆若华笑着翻看着手中的答卷,越看眉头越是皱起。
  “怎么,和你预想的有差距?”田颖一看陆若华的样子,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这经义解释的乱七八糟,还有史学方面也是一知半解,这农事水利方面更是一窍不通。”陆若华拿出一张答卷,指着上面的答案,凝眉道:“也就这诗词也得有些新意。”不是这一个学子这样,是大部分的都是这个水平。
  陆若华揉了揉眉心,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她还是有些接受无能。
  “我倒觉得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田颖指了指前面的少女们道:“你看她们才十一二岁的年纪,又不用考科举,谁喜欢读这么多的书啊,又用不上。”
  “你这份卷子,若是十一二岁时的我做,估计比她们也好不了多少。”田颖安慰道。这一年多她跟着纯安县主东奔西走,涨了许多见识,才能完整地将这些题都答出来。
  “你看,其实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差。”田颖上面乐理方面的问答道:“你看这礼乐方面的问题就答得很好嘛,可见这姑娘是个喜欢乐理的。”
  “其实,也不是她们散漫,这些东西她们以前都用不到,自己不愿意学是其一,这教姑娘家的先生你也知道,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的,这以后有段先生在,总能教好的,你不必太担心。”田颖一边翻着手中的卷子,一边安慰道。
  “你说得对,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她们用不到,所以才不去学。”陆若华感叹道:“若是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于她们有大用,即便东西再枯燥,也会耐心学下去。”
  “你看,这份答得还不错。”田颖指着手中的卷子,像陆若华举荐道:“落名是唐馨,这名字挺熟悉的。”田颖回忆了一下,指着陆若华调笑道:“这不就是那个说仰慕你的小姑娘吗?”
  “确实不错。经义,史学的回答都条理清晰,农事的问题也都答出来了。”陆若华想起那个灵动干净的小姑娘,赞道:“用功了。”
  “恐怕是废了不少力气了。”田颖笑道:“那小姑娘原本看着应该是什么都不懂,这么短的时间,能提升到这个地步,是废了大力气了。”
  “果然,还是静徳的魅力大。”田颖想到那小姑娘说想做静徳一样的人,不禁打趣道。
  “是小姑娘自己有理想。”陆若华摇摇头道。
  “就冲着小姑娘的这股拼劲,说不定她以后真能和你一样,步入朝堂呢。”田颖笑道。
  虽然这些姑娘的水平和预想的不一样,但是除了唐馨的答卷,陆若华和田颖还是发现了四五份不错的卷子,其中有一人的卷子算得上惊艳了。
  “崔思若,这是谁?”田颖看着面前的卷子赞道:“这姑娘基本上全对,这功底可了不得。”若说唐馨的卷子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崔思若的卷子就让人惊艳了。
  陆若华听到这个名字,一时也想不起来,她离开京中时间太长,很多比她小几岁的姑娘她都不太认得。
  “春风,去将今日考生登记的府邸都找出来,看看这位崔姑娘是哪家的?”京中同姓的人太多,女子的名字又不被人熟知,所以为了避免最后录取时出现争议,在开考前就登记了家族身份。
  很快,春风就回来了,对着陆若华回禀道:“是老太师家的长孙女。”
  听到这个称呼,陆若华倒是不奇怪了,对着一旁还不了解情况的田颖解释道:“这崔老太师家中只有一子,且这一子只有两个姑娘,长女就是这崔思若。崔家向来人丁单薄,也无宗族之子可以过继,眼看崔家就要绝后,崔老太师便言他崔家的长孙女要招婿承嗣,延续香火,所以这崔姑娘是按照女公子的标准来养的。”崔老太师不止想要家中的香火传承下去,还想要家族门庭不衰败,所以这对长孙女的教养和长子长孙一样。
  “如此,倒也不奇怪了。”田颖听到陆若华的解释,点了点头,随后又奇怪道:“只是我这这些日子也算是对京中的贵女有了个了解,这才女的名单中可没有崔姑娘。”
  “她是不出门交际的。”陆若华笑着道:“她是要支撑起门庭的,怎么会同平常姑娘般嬉闹,崔家的交际都落在她妹妹身上。除了宫宴,这位崔姑娘基本上不出门。”崔家的胆子都压在崔思若一个人身上,崔思若虽不用考科举,但是所学的内容和家族中的嫡长子一样,哪里有时间玩闹。便是她,在入朝后,除非必要,也鲜少再参加京中贵女的集会。
  “那这次崔家怎么会让崔姑娘来我们书院?”田颖不解地问道。
  陆若华抿了一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其中的意味确实值得人探究。
  “将这些卷子给段先生她们送去。”陆若华翻看完后,对着春风吩咐道。
  很快一天的考试结束,在段文惠等人紧张地批阅下,录取的名单很快就出来了。此次来参加考试的姑娘一共有一百人左右,书院一共录取五十人。
  在录取名单公布的那天,陆若华就收到了来自崔家的邀帖,而且署名的是崔老太师。
  面对这位老太师的邀约,陆若华不敢马虎,准时赴约。
  崔老太师历经三朝,德高望重,便是天正帝见到其也是礼让三分,如今崔老太师年纪已大,不再过问朝政,太师是给其荣养的官职,但是却没有人敢小瞧这位的分量。
  不过,对于陆若华来说,面前的崔老太师和想象的不一样,本以为会是以为威严的老人,却不想格外的和蔼,甚至说是平易近人。
  陆若华见到这位在文宗和先帝两朝都叱咤风云的人物时,有些震惊了。面前的老者,身上没有任何绫罗绸缎,只是一身灰色的棉布衣服,正站在院子里摆弄地里的青苗,据她观察,应该是麦苗。
  “县主来了。”老人笑着对陆若华摆了摆手,道:“县主是农事上的好手,快来帮我看看看,我这麦子种的如何?”
  “见过老太师。”陆若华压下心中的震惊,对着崔老太师行了个礼,然后快步走到老人面前,观察起院中这以小片的麦子来,随后道:“说实话,差强人意吧。”说是差强人意都已经是给老太师留面子了,这其中有很多青苗叶子上都泛黄了。
  “县主倒是实诚。”崔老太师听到这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道:“这是我第一次种麦子,还是自己摸索的,县主可否给我解惑,这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叶子发黄的诱发原因有很多,病虫,肥料不够等都有可能引起。”陆若华说完后又看了看面前的明显刚浇过水的土地,笑着道:“您这应该是浇水浇多了。”
  崔老太师笑道:“第一次种,总感觉要多浇水。”随后又询问了陆若华一些关于种植麦子上的问题,便将陆若华带到了自己的书房。
  “县主聪慧,我请县主来的目的,县主应该也能猜个大概。”崔老太师捋了捋自己的胡须道。
  “是为了贵府的女公子。”陆若华点头道,女公子是对招婿承嗣的姑娘的一种尊称。
  “不错。”崔老太师点了点头道:“不知县主对阿若印象如何?”
  “女公子得老太师亲自教导,学识自然远超旁人,此次书院测试中,女公子位居榜首,独占鳌头。”陆若华虽然今日的崔老太师看着和平常老人一样和蔼,但是她半点也不敢掉以轻心,历经三朝不衰的老狐狸,稍微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将她吃得连渣都不剩。
  崔老太师听到陆若华的话,眼神微眯,这位纯安县主说话中规中矩,滴水不漏,虽是夸赞的话,但并不带个人感情,更像是官面上的话。
  “县主夸赞了,我那孙女我自己知道,若是和人比还算上佳,但若是和县主比便差太多了。”他若记得没错的话,纯安县主入朝的时候也不过比他孙女大一岁。
  “那不过是侥幸而已。”陆若华谦逊地摆了摆手道。
  “县主谦虚了,县主在宁州的事迹我也曾听闻。”崔老太师赞道:“可谓是处事果决,是明智之举。”宁州的事情他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