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看出这个县主的性格来,虽然是女子,但是手腕狠辣,魄力足,但也代表着年轻。
  世人皆觉得官场上,年轻人意气风发做事没有分寸,容易吃亏,所以这越年轻越容易出事。可是他却不觉得年轻就真的是坏事,年轻才有拼劲,不像官场上的老人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权衡利弊。
  有时候太在乎得失,反而会束手束脚,做不成什么大事。
  “我那个孙女,要是有县主一半的手腕,我也就放心了。”崔老太师继续道:“也是我的错,只教她做学问,却忘了她处世之道。”他的孙女其他的都还好,但是就是有些单纯良善,这也是他将孙女保护地太好的缘故。
  崔老太师看着陆若华没有接话的意思,只能继续道:“我想要拜托县主多照顾照顾阿若。”
  “老太师放心,书院纪律严明,定然不会让女公子受到委屈的。”陆若华微笑道。
  崔老太师听到陆若华的话,一时间有些被噎住了。他本以为他说出让纯安县主照顾孙女的话来,纯安县主就会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却没有想到这位县主根本不接话。如此能沉得住气,他,恐怕还是小瞧了这位县主。
  陆若华倒是没有崔老太师想得这么多,她现在只知道崔老太师叫她过来,一定是有事情要和她商谈,更确切的说是会和她做一向交易。
  所以,现在她一定要沉得住气,谁先挑明这场交易,谁就失去了主动。
  崔老太师无法,只得顺着陆若华的话,往下谈了谈他对博喻书院的建议,东拉西扯半天,崔老太师看陆若华实在不接招,叹了一口气只得挑明今天的目的。
  “我想请县主教导和磨砺一下我那孙女。”崔老太师一副商量的语气,这场交易,他是被动的那一方。无法,谁让是他有求于人呢。而对方对他的需求,却不是那么迫切。
  “如果可能,我想要县主将我那孙女引上仕途。”
  此话一出,陆若华算是摸清崔老太师的目的了,心中也松了口气。这和她预想的有偏差,但也相差不多。
  “女子入朝并不容易。”陆若华没有接崔老太师的话,淡淡道。
  “虽然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崔老太师不在意地道:“县主这不就已经是五品京官了吗?”
  说完后,崔老太师又接着道:“我知道此事难为,只要县主能将阿若带进朝堂,条件都是可以商谈的。”
  “恕我直言,依照老太师的能力,您自己也能将女公子扶进朝堂,何必舍近求远来找我呢?”陆若华问道。
  “朝堂上错综复杂,门阀党锢众多,阿若是女子,只要入朝就会被划为女官一系。县主从朝堂上转入书院,应该就是在朝堂上受阻吧。朝中官员的反对,陛下的意向不明确,是县主如今面临的最大阻碍,也会是每一个女官的困难。”
  “阿若若是入朝,受到排挤是必然的。县主有大功于朝廷和百姓,又有圣眷,尚且遇到这么多的阻碍,何况阿若?”
  “所以与其让阿若被我那些学生故旧照顾,还不如让她跟着县主前途更光明些。”崔老太师看向陆若华,一脸笃定的样子。
  “老太师就不怕我一生止步于这五品官职,无法升迁?”


第107章 相思
  崔老太师听到这句话; 沉默片刻后却低声笑了出来; “怕; 怎么不怕?”这就像是一场豪赌; 赌的是阿若的一生和崔氏一族的未来。
  “做事总是要担些风险,哪有绝对安全的事?”崔老太师说完这句话后; 目光直射陆若华,“怎么县主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会就此止步吗?”
  “若是如此,老夫恐怕要收回刚才的话了。”崔老太师目光锐利。
  崔老太师反将一军; 被动的变成陆若华,不过她倒是不在意; 从容道:“若是没有自信,静徳也不会坐在此处; 若不然,就是浪费老太师的时间了。”
  陆若华说完后; 和崔老太师相视一笑。
  等陆若华回到靖北侯府的侍候; 已经快天黑了。
  “县主,大太太请您过去一趟。”大太太似乎极为喜欢拂冬这个名字,以前的拂冬已经嫁人,如今新提上来的大丫鬟还用了拂冬这个名字。
  “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吗?”陆若华一边往主院走; 一边问道。阿娘知道她最近事忙; 平日里也不打扰她,特别是晚上,如今让她过去; 一定是有什么事情。
  “侯爷那来信了。”拂冬答道。
  “是吗?”陆若华听后惊喜道:“阿爹可还平安?大哥可还平安?晋……”刚想说出晋王二字,陆若华就住了嘴,信是她父亲寄来的,就是报平安也只是报他和大哥的,怎么会提及晋王?
  算起来,晋王和她父亲兄长已经离开京城三个月了,照理说,应该已经到达边境,开始作战了。这么长时间没有消息,她怎么能不担心。而且,她按照和晋王的约定,每隔一个月寄一封信,虽然都按时寄出,但是到现在一封回信都没有,她的心总是提起来,忍不住担忧。
  拂冬没有听到陆若华的最后一个字,只是答道:“侯爷和世子都平安,县主安心。”
  陆若华主院的正屋,便见大太太心情颇好地和她招了招手,笑道:“赶紧过来,等你好久了。”
  赶紧走到大太太身边行了个礼,然后又对着旁边的大嫂笑道:“大嫂好。”
  “妹妹好。”连氏起身回了个礼,笑盈盈地应道。
  陆若华看着大太太和连氏旁边都摆着书信,心中了然,打趣道:“阿娘和嫂子能被阿爹和大哥记在心里,可怜了我,没有一个人给我写信。”
  连氏到底年轻,又和丈夫感情好,听到陆若华的话,脸不禁红了起来。
  大太太虚点了下女儿,看了眼羞涩的儿媳妇,嗔道:“你这孩子,越老越没大没小了。”陆若华顺着阿娘的目光看去,赶紧笑着对连氏赔了礼。连氏连连摆手,表示不碍事。
  大太太见儿媳不在意,又挪揄地看了女儿一眼,面带神秘地笑道:“谁说没人给你来信,若是没你的信,我叫你来干什么?”
  “哦?”陆若华听到诧异道:“怎么阿爹和大哥还给我写信了吗?”以前靖北侯和陆哲出征的时候,也都是只给自己的妻子写信报平安。不是忘记了她这个女儿妹妹,而是战事紧张,时间宝贵,再者这平安信也多是经过往来京城的驿兵传来,驿兵携带的多是战报,虽然给将领带书信是惯例,但将领这么多,驿兵能带的书信也是有限,所以书信能少写就少写。
  “不是你阿爹和你大哥。”大太太摇了摇头,笑着道:“是晋王殿下。”说完,大太太就将一封未拆封的信递给了女儿。
  “晋王表哥?”陆若华先是震惊,随后就是惊喜,随后欢喜地接过大太太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
  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
  信中除了报平安,更多的是相思之念。
  大太太看着女儿脸上露出红晕,少见地出现少女的娇羞,宽慰地点了点头,看来不只是晋王一人单相思,阿华也钟情晋王。两情相悦,是最好的结果。
  “他也是有心了。”大太太感叹了一句,这个时候还不忘给阿华写信,可见心中是将阿华看得极重的,这样她也就放心了。当娘的,总是希望女儿出嫁后,事事顺利。
  “他一直都是个细心人。”陆若华柔声道。
  大太太好笑,这还护上了,女孩子家果然外向。摆了摆手道:“好了,信也给了你了,不耽误你看信回信,只是记得三日后将回信给我,到时候我好让返回边疆的驿兵捎回去。”
  “好的,阿娘。我知道了。”陆若华应道,随后又对着大太太和连氏行过礼,便告退了。
  回到自己院中,陆若华迫不及待地再次将信打开,反反复复看了三四遍。春风进来的时候,便见自家县主,嘴角挂着笑,笑得温柔而甜蜜,像是陷入爱河的少女一般。
  “县主。”春风看着自家县主愣着不说话,递了杯茶后,轻唤道。
  “春风,替我磨墨吧。”陆若华将信珍而重之地放在好,然后提笔写道:
  明月灯下寄相思,愿君平安长相守。
  随后,按照之前和晋王的约定,将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分享给晋王,她第一次觉得,和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会如此令人愉悦。
  第二日,按照和崔老太师的约定,陆若华再次来到崔府,这一次,她见到了崔思若。
  面前的少女,十一二岁的年纪,亭亭玉立,柳叶弯眉,明眸皓齿,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和唐馨的纯净灵动不一样,面前的小姑娘更加沉稳内敛。
  “崔氏思若给县主请安。”崔思若跟在自己祖父旁边,对着陆若华见礼道。
  “叫什么县主,既是我博喻书院的学子,叫我一声山长就好。”陆若华目光和蔼地道。
  “学生见过山长。”崔思若从善如流。外面对纯安县主的传闻有两种,一说其极好相处,温柔和善,二说其心狠手辣,活似阎王,如今看来,还是第一个传闻更真实一些。
  随后,陆若华按照约定,考核了崔思若的学识后,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入学后,你每周来我这两次,我教你些别的东西。”既然答应了崔老太师,她自会兑现承诺,好好□□崔思若。毕竟,崔老太师可是付出了不少代价。
  “多谢县主。”崔思若明白,她这算是真正入了纯安县主的眼了,纯安县主亲自教授她,这是器重她呢。
  又一个月,博喻书院正式开学,自此大燕,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女子书院走进了历史。
  作者有话要说:  晋王书信上的话:“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出自刘得仁《对月寄同志》。我家阿华的诗,是蠢作者自己写的,写得不好,还请大家见谅。


第108章 准备
  阳春三月; 春光明媚。申时三刻; 正是博喻书院放学的十日。书院前停放着不少马车,都是来接家中的姑娘们放学的。其中,还能看到不少身着官服的官员在互相寒暄着。
  “这马上就要燕安大比了,听说这博喻书院也要参加啊。”一位身着朱红色服饰的二品大员对着旁边同样二品官员服饰的人说道。
  “是啊; 听说这次圣上还亲自过问,十分有兴趣呢。”身着二品官员服饰的户部尚书唐同方说道。
  “唐兄,听说令爱可是备受纯安县主器重; 这次参加燕安大比令爱可是要上场?”兵部尚书华绍对着唐同方问道。
  “昨日听阿馨说了,此次燕安大比她确实会参加,这都是纯安县主教导有方; 不嫌弃她,才有这个荣幸啊。”唐同方听到华绍的话,一副颇为自得的样子。参加燕安大比能让每一个学子都引以为豪的事情; 他有三子一女; 三个儿子虽然在读书上有些天赋,但是比起那些天赋出众的世家子弟; 却是不值一提; 所以也没能被书院选上参加燕安大比。
  这个年代,官员之间相互攀比,这炫耀儿子女儿就是其中之一。说起来,面前的同僚华绍的长子就曾经参加过燕安大比,虽说没能获得太好的名次,但是也在他们之中吹嘘了好长时间; 当时把他羡慕地不行。
  如今,可终于轮到他炫耀了。
  华绍看了一眼洋洋得意的唐同方,心中不屑地哼了一声,成才的不过是个女儿,如何能和他鼎立家业的长子相提并论,但是心中还是酸酸的,面上恭维道:“那可真是恭喜唐兄了,令爱可真是纯安县主的得意弟子啊。”
  唐同方听到后面的话,连连摆手道:“阿馨可算不上县主的得意弟子,不过是不拖后腿罢了。倒是老太师家的长孙女,那才是县主的爱徒呢,听说县主是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的。那才是真正的得意弟子呢。”
  “老太师的孙女那肯定是聪慧伶俐,又有老太师教导,这出色也是应当的。”对于崔老太师的长孙女,他只有说好话的份。虽然老太师现在不理朝政了,但是作为三朝元老,门生故旧遍布朝中,他若是对崔老太师最重视的长孙女有微词,恐怕明天就有人弹劾他。
  正在这时,一个身着绿色襦裙的姑娘走了过来,看到华绍惊喜道:“阿爹,你怎么亲自来了?”说起来,这还是她上书院来第一次见到她父亲来接她。比起经常被父亲亲自接回家的唐馨,她只有羡慕的份。
  “我今日下午正好无事,就跟你唐伯父一起过来了。”华绍看到女儿眼中迸发出的欣喜,摸了摸女儿的头,温和道。虽然他重视儿子,但是对于这个嫡女也是喜爱的。
  “给唐伯父请安,阿盼之前无状,还请您见谅。”华盼赶紧给一旁的唐同方见礼道。
  唐同方摆了摆手,示意无事,随后看着越来越少的人,却还看不到自己女儿,不由着急地问道:“华姑娘出来的时候可有看到阿馨?”
  “阿馨被段先生留了下来,县主和几位先生有话和参加燕安大比的人嘱咐,听说还要加课集训呢。”华盼羡慕道,她和阿馨家世相当,性情相投,是好友。这次好友能参加燕安大比,她没有嫉妒,只有羡慕和崇拜,毕竟阿馨的学业比她好很多。
  其实,她现在都有些后悔了,参加燕安大比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若是她当初也向阿馨一样用功,现在估计参加燕安大比的人中就会有她的名字。
  得知女儿是安全的后,唐同方的心就放了下来。
  “既然如此,唐兄,我们就先行一步。”华绍和唐同方拱了拱手,便带着女儿走了。
  书院中
  陆若华看着面前被选出来参加比试的六个学子,笑着道:“大家不用紧张,虽然燕安大比名声极大,但是我还是希望诸位能够放松心态。你们是学院中最出众的弟子,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院有信心。”
  “我等谨记山长教诲。”六个姑娘齐齐应道。
  陆若华看着面前的六个少女,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像花朵儿一样娇艳,她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虽然紧张,但是眼底却也充满着自信。这,让人喜爱极了。
  “燕安大比以君子六艺为基础,将其中的御改为骑术,乐为琴艺,书为策论,其余的三项虽有改动,但改动不大。”陆若华简单地介绍起燕安大比的具体内容,随后又看着面前的小姑娘道:“燕安大比每个书院选六个人参加,以前是美人参加一项比试,今年却是不同,是六门比试每门要三个人参加,而且每人必须要参加三门比试。”
  “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个好消息。”陆若华话落后,旁边的段文惠笑着道:“虽说对她们有信心,但是这京中学子卧虎藏龙,开蒙比她们早,也比她们多读了几年书,到底占了大优势,如今这样的规则倒更利于我们谋划。”
  陆若华赞同地道:“段先生说的是,只要谋划得当,未尝不可得到个好名次。”段文惠话中的深意她明白,她也是如此想得。以前比得上个人的一项能力,现在比的却是整个团队每个人的综合素质。
  “所以,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不能让弱点拉低你们的名次。”陆若华对着面前的少女们吩咐道:“这些日子,夫子们会对你们进行集训,根据你们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弥补你们自身的不足。”
  “县主放心,学生们一定会努力配合夫子们,不负县主和夫子们的期望。”崔思若率先承诺道,随后便是剩下五个姑娘的响应声。
  陆若华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姑娘,嘴角的笑意怎么都掩不住。
  在这些姑娘每日辛苦的练习和努力中,燕安大比如期而至。


第109章 燕安大比(一)
  京中的皇家园林中; 原本因是皇家私产; 除了皇族,并无人能够进出,如今却有不少人聚集在此,除了要比试的学子,旁边还设置了看台; 里面坐满了前来围观的官员,贵妇和少年男女,为的都是这三年一度的燕安大比。
  燕安大比是京城文人的盛会; 朝廷和龙椅上的帝王历来都是重视的。可以说; 燕安大比是大燕的另一种取士的方式。
  因为天正帝的重视; 此次的燕安大比是由次辅清平侯主持。此时的清平侯已经坐在了比试台上首的主座上,下方坐着的就是京城四大书院的四位山长; 还有今年第一次参加燕安大比的博喻书院的山长陆若华。
  “卢祭酒,听说你们书院的封友也要参加此次大比; 这可让我们书院的那些不成器的怎么办?”一旁京明书院的山长看着旁边的国子监卢祭酒道; 虽然是恭维的话,但是语气中却充满了酸味。
  封友其人,是京中著名的才子; 据说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许多诗词都被京中传唱; 不仅如此,封友文章策论也是其中翘楚,被京中誉为第一才子。
  封友虽然才学俱佳; 但是出身并不好,只是京中的一家田户的孩子,本来是不够格入国子监的,但是国子监的卢祭酒却是慧眼识英才,又爱才心切,便将其收为弟子,以其弟子的身份就读于国子监。
  这些年封友可是给日渐西山的国子监涨了不少脸。
  国子监听着高大,但是这些年国子监中攀比之风日盛,里面的很多学子都不思读书,只想着结交和巴结家室比自己高的学子,学风日坏,很多人家都不再把人往国子监送去,而是选择其他三家书院。
  而封友的到来,可是让国子监赚足了名声,让国子监这些年在京中风头大盛。京中还有很多少年人因着仰慕封友,而选择去国子监,这让国子监这些年有回归昔日巅峰的趋势。
  不过,他虽然羡慕,但是却不太能看得起不思进取的国子监。之所以先对卢祭酒客气,不过是因为这是惯例,卢祭酒是他们四人中唯一有官职之人,而且还是正三品,到底比他们身份高。
  “哪里哪里,封友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天赋罢了。”卢祭酒虽然嘴上谦虚,但是那嘚瑟的样子,谁人看不出来?
  卢祭酒享受着众人羡慕的目光,一脸的得意,自己当年收封友为徒是多么英明的决定啊。
  一旁的明德书院山长笑道:“说起来,京明书院中也是有不少良才,上次的燕安大比,你们书院可是排名第二啊。”
  京明书院山长听到此话后,被恭维地露出了真实的笑意,谦虚道:“你太客气了,不过是第二名,倒是安兄的华丰书院,可是上次燕安大比的魁首呢。”
  一旁的明德书院山长听到这句话,心中暗暗郁闷,提起上次燕安大比他就生气,上次他们在四个书院中排第三名,也就是除却每次都是末尾的国子监外,他们是最后一名。
  “不过是侥幸罢了。”华丰书院山长微微拱手,说完后也不恭维其余三个书院,只是淡淡地坐在那里。华丰书院历来都是京中书院的默认魁首,作为山长,自然也有些傲气。
  陆若华在一旁看着四人相互寒暄,并不搭理她,也不恼怒,只是老实地坐在一旁,保持微笑的仪态,沉着自信。
  四个人寒暄了一阵后,便听到上首的清平侯说话了,“说起来,今年的燕安大比可是最值得期待的,除了你们四个书院外,还加入了新开的博喻书院。”
  陆若华听到清平侯将话引到她身上,心中一片感激,她知道这是清平侯看着她在一旁太尴尬,无人理会,才出面给她解围。
  “我们在一旁叙旧,倒是把县主忘在了一旁,真是罪过。”卢祭酒作为朝中官员,到底要卖清平侯的面子,率先对陆若华寒暄道:“还请县主不要见怪。”
  “卢祭酒客气了,我们书院第一次参加燕安大比什么都懂,还要请卢祭酒和三位山长指教。”陆若华赶紧起身客气道,语气真诚,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面对陆若华的示好,又有清平侯的面子在,剩下三人都即为客气,半点也无之前无视的样子,一时间气氛极为融洽。
  清平侯看着面前的陆若华,微笑着捋了捋胡须,几年前在宁州的事情,让他对这位县主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赞赏,这些年其在朝中属于半隐退的状态,一心经营博喻书院,但是每年在农业上依旧有新的成果递交给朝廷,这也是这些年大家对纯安县主继续在工部担任员外郎没有意见的原因。
  “博喻书院是第一次参加燕安大比,让人期待,但到底是初次,还是要多以吸取经验为主。”清平侯道。
  陆若华知道清平侯此话是好心,是怕博喻书院最后得不到好成绩而提前给她找个台阶下。
  “之前静德都嘱托过她们,要趁着这次机会多多和其他书院的学子们学习交流。”陆若华面上一副轻松的神色,仿佛真的不将胜负放在心上。
  清平侯看着陆若华心态极好的样子,暗暗点头。虽然他知道纯安县主向来能力卓绝,但也不相信这次博喻书院真的会大放异彩。教书育人纯安县主到底有些年轻了。
  “时辰到,请第一场比试的学子入场。”在清平侯的示意下,随着一声锣响,燕安大比正是拉开帷幕。
  只见身着各个学院不同颜色学服的学子缓步走进考场,在一群英姿勃发的少年中,三名姿态娴雅的少女身着月白色襦裙,上绣小巧而精致的兰花,衬得少女们亭亭玉立,绰约多姿。
  “诸位相互见礼。”考官高声道。大燕凡是都讲究一个礼字,更何况这样的京中瞩目的大比试。
  少年们看着对面的少女,少女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