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绣农女忙种田-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了,好了,你们呀,都别吵了”张二娘无奈的揉揉头,朝着海棠道:“海棠,你去看看院里的衣裳,该收的收去。把你爹叫过来,我有事跟他说。”

    海棠点点头,哦了一声,还舍不得抬脚走开。

    “桩子啊,”张二娘又说道:“你去给二爷爷家的驴子割些青草去,咱们这些日子使唤了不少回了,得给驴备些过冬的草料,你去张罗去。”

    “嗯!”桩子点点头,懂事的起身。

    姐弟两个一前一后出屋。

    晚间,杜鹃跟着她娘还有小弟弟上了门。杜鹃手上端着一个大陶盆,往海棠手里递过去,笑着道:“这下好了,你也有了小弟弟,以后就不用光盯着我家的看了。”

    海棠笑着接过,瞅见里头是五条活鱼,个头都不小。

    杜鹃娘抱着孩子去了东屋,陪着张二娘说几句话。海棠带着杜鹃去四合院,把鱼喂好,把陶盆还她。

    杜鹃拉着海棠的手,轻声道:“海棠,真要谢谢你家。”

    “咋的拉,这是?”海棠不解,问道。

    杜鹃捋了捋北风吹散的头发,羞涩说道:“我娘天天都说,现在家里进钱了,都是婶子告诉的法子呢”

    “嗨,我还因为是啥事呢。”海棠满不在乎的摆摆手,“都是乡里乡亲的,这钱要赚,也得靠你们自个一手一脚做出来。”

    杜鹃没答话,紧紧握着海棠的手,似乎这样,才能疏泄这心里的感激。

    两人在院中的葡萄架下坐了。葡萄叶子早就凋零,满园里只留下个空落落的枯藤架子,看着有些单调。

    “也不知,他如何了,这一走,就是这么久。”杜鹃轻叹,看着西面的墙面,魔怔一般。

    算算日子,柱子也离开家三个多月了,还不知什么时候回家。

    海棠叹口气,抱着她的肩膀,轻声道:“过年总会回来的,到时候你过来找我,我把他叫过来,让你们好好说话”

    杜鹃眼珠子转过来,盯着海棠看,过了片刻,才轻轻颔首,露出了点点羞怯。

    杜鹃娘送了礼之后,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陆续送了东西过来,一时间,海棠家的活鱼,鸡蛋,还有猪肉都多的吃不完。

    这要是以前,谁家都不会舍出这么多的钱来,只因为这一年,大家伙跟着海棠家,得了许多实惠,且不说远的龙虾,就是这些日子以来,家家户户,哪家不是每日都能捡个几十斤核桃板栗?虽然没有一口气卖出去,但就算躺在仓房里,那也是实实在在的铜板子。

    因此这一次,张二娘生了娃娃,就连家里穷困的,都买了红糖送来。富裕些的,便是拿鸡蛋,棉布,猪肉了

    海棠全家受宠若惊,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礼才好了。

    只有等一个月之后,孩子的满月酒办起来,再好好招待村里人。

    海棠的姥姥跟着大舅妈也过来了,带的东西可吓了海滩一跳。

    鸡蛋一竹篓,少说都有百来个,细棉布一匹,猪腿肉十斤,红糖四包。

    这样贵重的礼,花的银子定然不少。老太太没有留着吃饭,只看了一眼小外孙,抱了抱,就赶着回去了。

    他家里现在日日忙着炒果子,赚的钱比起种地强太多了,因此出手也阔绰了许多。

    看着一家人都过得好,张二娘自然高兴,也没有留老太太吃饭,只让她带些盐巴回去,谎话骗她,是家里的盐买多了,怕吃不完。

 第137章:满月酒

    新出生的孩子,日日就是吃睡,却是个小尿泡子,喝完奶不出片刻工夫,就得尿一泡。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小家伙的尿布。

    这些尿布都是海棠拿细棉布做的,二十多个轮流换着用,有时候都还不够用。

    养个孩子太不容易,大山也帮着不分昼夜洗尿布,洗衣裳,坚决不让张二娘碰一点凉水。

    海棠奶奶看着自己儿子如此疼媳妇,还有些吃味儿,不疼不痒敲打几句,大山也只是笑笑,不听老娘的,该怎么对张二娘好,还是如此。

    把老太太气得不行。

    转眼间,孩子就跟吹气儿大了起来。

    初使还黄黄的,慢慢就长好了,白净圆乎,一头乌油油的黑发都有寸长。

    小家伙很好带,吃了睡,睡了吃,不吵不闹,饿了就叫唤两声。有精神的时候就拿黑黝黝的眼睛这里看看,那边瞅瞅。

    桩子再不嫌弃他了,每日跑东屋比海棠都勤快,嘴里直催促他快些长大,要带着他抓鱼打鸟,采野果子。

    屋里屋外一片和谐,日子慢慢就到了满月里

    天公作美,前几日还下了些小雨,这一日大清早,太阳就挂在了天空,是个好兆头。

    这一日是弟弟小阿福的满月酒,简单吃了早饭,家里请过来帮忙的人都到齐了。

    石头媳妇当掌勺的,杜鹃娘,婶子春杏,海棠奶奶,还有几个村里的年轻媳妇是帮手,大家一早上就上了海棠家的门,帮着收拾起来。

    院里早就搭好了两个大灶,一个用来做馒头,蒸肉,一个用来炒热菜。

    旧门板当桌案,上头摆着成块的猪肉,猪骨,现杀的鸡。

    桌案下的陶盆里,是大山前几天上市集买的活鱼。

    这一次为了这满月酒,大山是下了大力气,也花了不少钱。石头媳妇咋咋舌头,叹到:“这比起镇上的员外地主家里,只好不差了。太浪费了。”

    海棠奶奶听了,接口道:“她婶子,哪里的话,我孙子的大事,花这些是应该的,应该的”话里话外满满的得意。

    石头媳妇不以为意,点着头附和她。

    生子添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大事,尤其是这重男轻女的落后山沟沟里。也只有添了男孩,这排场才能整这么大,还不被人说闲话。

    全家人都穿戴一新,大山拿了早买好的甜糖和糕点,摆在桌案上,供大家当零嘴吃。

    当着大伙的面儿,他说些感激的话,却迎来一阵阵嬉笑,女人们打趣他当了爹,这嘴巴也甜多了,让他一个大男人也臊红了脸,赶紧闪到一边去了。

    少顷,石头和远松一起过来,三个男人聚一起,商量桌椅如何摆放。这一回酒席有十五桌,村里的桌子都要借用不少。

    孩子们也很快聚了过来,桩子带着他们一起嬉戏打闹,屋前屋后蹦跶的欢快。

    杀鱼切肉,打鸡蛋,洗切葱姜蒜,很快小院里就冒起了袅袅炊烟。

    中午,海棠姥姥带着一家老小上门了,也全都穿戴一新,看着就精神。

    几个月之前,老太太还一副病怏怏的模样,如今跟变了一个人一样,脸上褶子少了许多,连嗓门都亮了几度。

    海棠奶奶出来迎客,亲家碰面,说了许多体己话。

    孩子们和小媳妇们围着送过来的节礼看热闹。

    海棠也凑进来,只见两个舅舅抬着一个小竹床,床上放着些糕点果子,还有一副孩子戴的银项圈和手镯。这些东西贵重,让几个小媳妇吸了口气,直叹海棠姥姥舍得。

    海棠也觉得脸上有光,跟着高兴许多。

    热热闹闹的一通哄闹,直到石头媳妇跟大山说饭菜做好,可以开饭的时候,这热闹更是达到高潮。

    村里借来的桌子,在海棠家前院摆了三桌,后院摆了五桌,隔壁柱子家摆了三桌,又借了乡邻人家的院子摆了剩下的四桌。

    院里的香气早萦绕了半个村庄,这似乎不是孩子的满月,倒成了全村人的狂欢。

    村里的娃娃们带着姥姥家的孩子,围了正好两桌。剩下的人自己找熟悉的人去坐席。

    张二娘家里从来没有这么大操大办过,现在家里也不差这几个钱,因此处处都准备的充足,酒席的人数把全村人都算进去了。

    远松和大山把村里的老人家,一家家请了出来,谦让着让他们坐了上首。直到所有的桌椅都坐满人,大山和远松分别查看一通,确定没有漏人了,这才一声令下,开饭。

    媳妇们早就端了托盘,在边上候着。石头媳妇把热菜一份一份的端起来,置于大红木托盘上。

    待菜分好,年轻的妇人们鱼贯而出,挨桌挨桌的送菜。

    屋里院外终于安静下来,片刻后,到处都是一片窸窸窣窣啃肉的声音。

    这第一个菜是一个汤菜。

    拿鸡蛋做成厚厚的鸡蛋糕,合着黑木耳,瘦肉丝,芹菜叶做成的浓汤端上去,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全家福”。

    石头媳妇笑着道:“这都是城里老爷们的叫法,这酒席也是按照城里的做法做的”

    乡邻们吃了肉,喝了汤,交口称赞道:“果然是好吃,这做法就是稀罕”

    送菜的人不够,海棠帮着端菜,闻着浓香,留着口水,忙前忙后。

    幸好分量足,婶子也给这些帮厨的留够了她们的份儿。

    接下来又是一个大菜,炖猪肘子。这菜刚出锅,浓香扑鼻,海棠眼冒绿光,一连吞了好几回口水。

    孩子们大叫着,菜碗刚放下,大家乱成一团,抢了起来。惹得邻桌的乡亲哈哈大笑。这样的日子,孩子们的嬉闹就是喜庆,没人会去责骂他们。

    红烧鱼,蒸排骨陆续上桌,屋子里到处都是油脂特有的香味。

    海棠琢磨着时间不早,给她娘端了碗“全家福”,又拿了两个白面馒头,送到东屋去。

    张二娘今日还不能出去会客,这坐月子的人,没有坐足日子,按村里的说法,是会给人带来晦气的。

    这话是村里老一辈的说法,海棠并不认同,不过这也有好处,小弟弟阿福还小,如果人人都抱一抱,亲亲,这么小的孩子肯定遭罪,容易生病。

    张二娘正好饿了,海棠送饭过来,她也没有推,大口大口吃起来。小阿福小小的一团,躺在床里睡着,海棠笑着看了他好几眼,他全无反应,伸着胳膊小腿,像个小青蛙一般,睡的昏天暗地。

    张二娘催促她出去吃饭,吃完的碗筷她就留在这里,等海棠回来收拾。

    海棠肚子确实饿了,便顺着应了她娘一声,往院里去了。

 第138章:归来

    菜终于上全了,十个菜,有鸡有鱼,有排骨,有肘子,有汤有水。大家是头一次这么敞开肚子吃,皆满口冒着油光,点头称赞石头媳妇的手艺,也称赞张二娘和大山大气排场。

    吃完饭的男人们帮着把碗筷都收拾到了院子里,桌椅凳子也都送到各家去。

    海棠姥姥带着两个儿媳进了东屋,陪张二娘说话去。

    等到院里的人散了,石头媳妇才开始摆桌,让剩下的这些帮忙的人一起吃饭。

    终于能吃上肉了,海棠一口气喝了大口汤,咬了炖的酥烂的肘子一口,这才满足的闭上眼睛,享受美食。

    真是好吃啊,这还是头一次,觉得这肉是如此美味。

    十个妇人围着饭桌,小声吃饭,小声说话,饭菜也是十成十的足量。

    海棠放开肚皮,吃个饱,直到真吃不动了,才不舍的放了筷子。

    后院里,杜鹃抱着孩子在葡萄架下闲坐,海棠慢悠悠走路消食,到他身边笑着道:“吃饱没?”

    杜鹃笑道:“我还能不吃饱,不吃饱哪里来力气抱铁柱呢”

    “恩恩”海棠点头,眼睛转了圈,贼笑着贴着她耳边说道:“赶紧把一身力气练出来,别明年你跟柱子哥生了娃娃,抱不动可怎么办?”

    “哎呀,你这死妮子,笑话我”杜鹃羞红了脸,却也憋足了笑,拿了手里的帕子就朝着海棠扔去。

    “哎呀,我哪里敢笑话你,这不都是大实话嘛”海棠嬉笑着躲开,嘴里不停煽风点火。

    后院里两人笑哈哈闹成一团

    忙碌的一日终于结束,海棠全身乏力,早早洗漱之后,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再也不愿意动弹。

    村里的酒席只有中午这一顿,吃完之后,大家帮着收拾一番,也就回家了。家里剩下许多剩菜,海棠奶奶给亲家装了满满一陶盆,让带着回家吃。剩下的,自己也带些走,饶是如此,家里的剩菜还是一堆。

    老太太和春杏带着海棠三人一起,收拾了一下午,看着没有碍眼的了,他们这才回家。

    大山也把借来的各家的碗筷,桌椅一一送回去。

    此刻忙完,躺在床上,海棠也觉得浑身难受。身体如此累,精神反而好的很。

    家里现在的日子看着越来越好了。而村里人也得了实惠,比往年宽裕许多,今日石头媳妇做菜时候,还讲了许多八卦,就说现在这清水村的后生,都成了抢手的香馍馍,许多村外的姑娘们愿意嫁进来呢

    想不到家里的无心之举,居然还能带来这样的好处,海棠有些好笑,看来从古至今,这有钱都是好事啊

    带着满足和甜蜜,她沉沉的睡了过去。

    千里之外,茫茫无边的海域上,一艘庞然大船正顺风而行,北风呼啸,风帆猎猎作响

    风大,马灯左右摇晃,张大亮难掩兴奋,站在甲板上,一手叉腰,拿了胸口的远视镜远眺。他今日这不知是第几回作如此姿势了。

    背风口处,三五个大汉闲坐,不时朝张大亮看上一眼,皆不置可否撇撇嘴角,似乎是对他这孩童般的行为表示不屑。

    透过薄薄的镜片,视野里逐渐出现了一处灰暗的棱角,那是西河城的码头,在历经两个多月的海上之行后,他们总算要回家了

    海上单调,无聊,长时间的航行,眼里只有这茫茫海域中或蓝色,或灰色的波涛。

    蓝色那代表了白天

    灰色,那是夜晚月光下海浪的颜色

    未知的凶险像张开血盆大口的妖魔,随时准备吞噬他们。莫名的恐惧时时折磨他们的神志,如一根绷紧的弦,稍有松懈,便将万劫不复

    如今这一切惶恐,煎熬,焦灼,都要结束了,从看到西河城那处泊船的码头起,一切就要结束了

    这码头在镜片中看来,还只有绿豆般大小,混混不明,模糊不清。但张大亮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十多年的跑船经验

    他们是真的要到家了

    他兴奋的眼珠子发红,一把甩开远视镜,抬手冲着远方嘶声大吼:“奶奶的,大爷我终于要回来了哈哈哈哈”

    大汉们面面相觑,有些耐不住的一骨碌爬起身子,跑到甲板上远眺。

    更多的人却无动于衷,不屑笑道:“每日都要听你说上十多遍,被你这孙子糊弄七八天了。”

    “哈哈哈”其他的汉子爆发出哈哈大笑声。

    柱子仰着脸,无声无息仰靠着甲板。

    这么久的行程,他早乏了,清水村里那栋小小的茅屋,对于现在的他而言,便是人间仙境,再也没有比那更好的去处了。

    那里有他的爷爷,还有他放在心尖上,日日惦记的小姑娘。

    张大亮一屁股挨着他坐下,周身带了些寒气,让这温暖之处也冷了几分。

    “柱子老弟,这回没差,真要到家了,哈哈哈”张大亮眼睛里的光亮不曾熄灭,他脸上的胡子已有寸长,连日不眠不休,让他看上去有些憔悴,但此刻因为兴奋,他精神旺盛,疲惫之色一扫而空。

    “嗯”柱子轻哼一声,没睁眼。

    “你这一副不死不活的样儿,还不如个娘们。”张大娘嗤笑一声,往胸口掏一掏,摸出个巴掌大的酒壶。

    喉结蠕动,咕咚声响起,一大口酒汤已下肚。他满足的砸吧下嘴,回味片刻后,这才又开口说道:“老弟,上岸了,哥带你找点乐子,松快松快。”

    柱子眼睛咻的睁开,盯着他看了片刻,又闭合上。

    “唉,我说你,这么点年纪,怎么跟个扫地僧似的?”

    海浪起伏,海风呼啸。

    夜色下,这艘大船如孤洲中的蚂蚁,一点一点,离海岸线越来越近

    天色大亮,大青山下的清水村,古树环绕,阡陌交互。

    屋内光线有些刺眼,海棠揉揉眼睛,迷糊着坐起。

    今日怎会如此亮堂?她打了个哈欠,踩上自制的棉拖鞋,跺到墙根边,往窗外瞅去。

    窗外白茫茫一片,居然下雪了

    屋内屋外一片安静,村里仅有的几声鸡叫似乎都消停了,又是一个安静的早晨。

 第139章:落雪

    海棠伸了个大懒腰,左右扭扭腰肢,大喝一声,吐出憋一晚上的浊气。

    随着这一连串动作,胳膊,肩头,后背处传来细细的咯吱声,轻轻脆脆,格外响亮。

    简单活动下手脚,浑身上下舒适许多。

    时日还早,海棠依旧站好把式,调整身心,做起每日的必修功课。

    前院东屋,张二娘蹑手蹑脚下了地,床上的大山眼睛没睁,迷糊着嘟囔道:“大早上的,不多睡会儿?”

    张二娘顿了顿身子,如此小心翼翼,还是把他吵到了。

    她摇了摇头,柔声道:“你睡,我今日做早饭。”

    大山没有说话,片刻后抬手往脸上搓了好几把,把眼睛睁开一条小缝,回她:“你歇着,我来,让我醒醒神儿”

    说话时带着浓浓的倦意。

    张二娘没理会,这会儿工夫,她已经窸窸窣窣穿好了衣裳。

    床上一大一小躺了两人,男人高大壮实,小娃娃小小的一团,依偎在被子里,不仔细看,都不以为这里还有个人。

    孩子身上盖着小被子,是她专为小家伙赶做的,就怕冬日里让他冻着,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此刻小家伙撅着粉嘟嘟的小嘴,睡的正香。

    张二娘弓着身子习惯性的给他掩了下被角。

    一阵阵奶香味儿直往她鼻子里钻,她忍不住在他稚嫩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又看了好几眼,才挪开眼对着大山嘱咐:“你看着娃娃,仔细些别压着他。”

    说完也不待男人回她,直起身子推了屋门出去。

    院里堆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天空阴霾,雪花依旧簌簌着往下掉。

    张二娘深吸一口气,空气里的凉意通过鼻端,直往她胸腔子里钻,凉飕飕的,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院里的两头猪个头不小,此刻依偎在一起安睡。猪舍里铺着厚厚的干草,这是大山早几日就备下的。

    看到家畜安好,张二娘放了心,往屋里去。现在天冷了,她又是刚出月子的人,不能受凉,还需烧些热水来洗漱。

    片刻后,屋顶上冒起袅袅白烟

    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棱子,竹竿上挂的布巾也上了冻,张二娘哈着热气,小心扯下来,拿热水泡上。

    早饭简单,昨日请酒之后,剩下的饭菜还有许多,只要热些吃吃就好,农家人一日三顿,能够饱肚子就成,没有太多讲究。

    张二娘从吊篓里取了菜,又拿了几个现成的白面馒头,放锅里蒸上。

    雪一直在下,气温极低,天色虽然不好,也终于慢慢亮堂了些。

    一家人陆续起来了,小阿福嘹亮的哭声打破了早间的安宁,张二娘赶紧洗净了手,往东屋里去。

    孩子睡了大半宿,这会儿肯定是饿了,要么就是尿了,大山是个粗手粗脚的,都得等着她去收拾呢。

    海棠在后院里就洗漱好了,这会儿上前来,接手张二娘的活计。

    堂屋外,她爹大山和桩子都蹲在屋檐下洗脸洗手,两人说些晨起的闲话。

    汤菜已经炖好,肉脂油香早氤氲了整个屋子。

    海棠把馒头装进陶盆,端上桌,和馒头一起躺在蒸笼里的还有一碗烂乎乎的芋头蒸肉,那香死人的味儿便是从这一处出来的。

    海棠一并端上来。

    蒸肉上桌,香味越加浓郁,海棠已经接连着咽下几大口口水。

    这蒸肉夹在馒头里,好吃到了极点,这是昨日她无意中发现的,昨日忍不住,她一口气吃下去三个馒头,撑得她晚饭都没吃,睡觉都难受。

    锅底还热着肉汤,她又一人一碗,都盛了。

    张二娘很快就回了堂屋,怀里抱着小阿福。

    桩子喜滋滋跑过来,亲了他几下,海棠也忍不住在他小脸蛋上啃了几大口,心疼的张二娘直让她轻些,别把孩子给亲疼了。

    一家人围着一起吃饭,小阿福睡好了觉,乌溜溜的眼睛四处张望,看过几个人之后,便把目光定在大伙儿开阖不停的嘴巴上,直勾勾看的眼睛都不眨。

    海棠打趣道:“娘,你看小弟弟,是不是要吃肉呢?”

    “真馋,以后肯定比我还能吃。”桩子咬了一大口馒头,嘟囔道。

    “是是是,咱们家,就尽出些馋猫”张二娘笑看了一眼桩子,又低头宠溺看看小儿子。

    “娘,娘,我才不馋呢”桩子瞪大眼睛,不满叫嚷。他嘴里的馒头终于吞下肚去,说出的话清晰了许多。

    屋外阴霾,雪花飞舞,屋内欢声笑语,温馨一片。

    北方冬日有猫冬的叫法,田地一片荒芜,地里的庄稼都收进了粮仓,而屋外冷的能冻死人,家家户户都只能龟缩在自家屋子里躲懒。

    穷人家的一年到头,也只有在这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才能歇口气,这也还是粮仓有粮,吃喝不愁时,才熬得住。有那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这样冰冷的日子里,还不知如何煎熬呢

    吃罢饭,屋内的气温不升反降,屋门外的鹅毛大雪飞的更急更快。

    张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