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民国明珠-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民极高兴,一大早就公推了一位老夫子上山,这个老夫子七十来岁年纪,做过一任县令,在当地很有声望,走路拄着拐杖也是颤巍巍的。

    他很奇怪的说:

    “历年来也不少商人过来收山货,都是在咱们高阳镇上,怎么你们说的客人,是在高阳山顶的?”

    作为向导的猎户吹得唾沫星子乱飞:

    “哎嗨吆,老县公,您可是不知道。  这一起的客人,可是贵的没有边儿了,他们是飞着来的,飞机您是见过的吧。远远的在天上飞,我可是摸过真货的,好大的个头。铁做的。还能上天。”

    高阳镇的老夫子这一两年,也是见过天上过飞机,报纸上也有新闻。所以很是知道的。他立刻做了决定,带了自家几个孙辈,去高阳山顶拜会贵客去。

    另外有高阳镇上的一个治安官,也已经听说最近林子里来的带枪的大兵,他吃了三分之二的空饷,有些紧张害怕,过来拜会老夫子,知道了情况,也要跟着去山上拜会。

    这位老夫子是正经的科班出身,在前清做过知县的。架子很大。也是坐了当地一种流行的交通工具,翠竹滑竿。天不亮的时候就往山上走,等到九点多钟,才到半山腰,跟着他的猎户就指点给他看:

    “就是那些兵,怎么进了三女庙?”

    三女庙坐落在高阳山的半山腰上,算起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康熙朝的时候。当地一位士绅老员外,家财丰厚,乐善好施,深受乡邻爱戴。唯一的遗憾就是年近四十,膝下也没有个一儿半女。

    某日一个游方的道士来拜会他,吃了他几顿饭菜,给他布道说:

    “员外爷您品德出众。我已经施法向天上的老祖回报过了。他说您命中无子,他也实在没有办法,但是如果您能在凡间孝敬他一座庙宇,让他多得一份香火,他就赐福一个女儿给您。”

    乡绅老员外对道士的话是三分信七分怀疑。所以只拿出十两银子。胡乱在高阳山的半山腰盖了一间庙,供奉了道士所说的道祖。

    本来就是胡乱应付的事。谁知道八个月之后。他的一通房丫头果然生下一个姑娘来。老乡绅简直难以置信。他抱着好不容易得来的千金,心想:

    “那个道祖肯定是抱怨我给他修的庙不好,所以才给我一个丫头生的小姐。”

    老员外心里拿定了注意,说是为了庆祝得到一个女儿,又拿出一百两银子。挨着半山腰的那间小庙,盖起了三间正房正庙来。

    本来盖着三间房。老员外是抱着给道祖还愿的心理来做的。谁知道三间庙房建成之后十个月。他的妾侍居然也生下一个姑娘。

    老员外抱着这个新出生的二姑娘,一副苦笑不得的样子。心说:

    “这家道祖倒也实在,又修了几间庙,竟然又给我一个姑娘,只是妾侍所生,看来对我盖得三间庙还是不满意那。”

    于是这次老员外真是下足了本钱,拿出三千两雪花纹银来,在高阳山的半山腰正正经经的修了一座庙馆,正中是五间大殿,房梁砖瓦都是十足十的料子。雕龙刻凤。贴了金箔银箔。堂皇富丽,前后也有配殿拱卫,又修了青瓦白墙,将前面的一间庙,三间庙都圈起来。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者天上真的有神仙,或者是冥冥之中的亿万分之一巧合。在老员外修完了道祖庙之后。他已经四十岁的正房嫡妻竟然有孕,十个月之后又生下一个姑娘来。

    老员外这次抱着嫡亲嫡出的三姑娘,仰天长笑: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道祖也是很讲实惠的买卖人那!”

    因为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很快在四邻八乡里传开,大家都把这个庙称呼做“三女庙”。前来参观的人是络绎不绝。但是跪拜烧香的人有些少。因为民众里传说,如果拜了“三女庙”。将来要生女儿的。

    大清国的农业生产力还很低下,民众里面,大多是想要儿子的。只有那种实在是求不来儿子。才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来烧一炷香。这种情况毕竟太过稀少。

    因此“三女庙”的香火不旺盛。那位老乡绅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十分有福气,慢慢的子孙开枝散叶,家族鼎盛起来,所以也供养的起,时光悠悠,一晃就是两百年。

    到了晚清时代,老乡绅的后人迁移到外省。这座“三女庙”缺少供养,所以是越来越凋零残破起来。

    张家的老太爷坐着翠竹滑竿,本来是想进密林子看看花草小兽。但是听见导游的猎户这样介绍三女庙,顿时十分感兴趣。

    吩咐了进庙去参观。外面留了保安把守。

    高阳镇的老夫子听猎户说贵客进了“三女庙”。连忙叫停了滑竿儿。走下来整理衣衫。吩咐一个孙辈送拜帖进去。
………………………………

323三女庙中会夫子

    海宁这一片山水肥美,文风昌盛。属于圣人教化之地,乡间行的还是晚清的老礼仪。老夫子的一个孙辈走到三女庙门口,用海宁话冲着门口的大兵喊了一声:

    “接帖。”

    门口的大兵抬手敬礼,同时又一跺脚,两只脚上的铁板军靴合在一起,啪的响了一声。吓得那个孙辈扭头就跑回来。

    “带枪的大兵可是不好惹,爷,咱们回去吧。”

    老夫子气的脸色铁青,开口骂道:

    “如今世道变了,你这样酸丁,可是叫我怎么安心入土那!”

    老夫子骂完了孙子,又回头冲着引路的猎户拱手:

    “烦劳毛家小子走一趟。”

    猎户立刻弯腰领命,走过去庙门口跟大兵们说了。大兵转身进去,很快就又回来说:
    “我们老太爷有请。”

    三女庙本来已经有些寥落破败,但是因为站了几十个大兵,气氛登时不同,变得森严法度起来。老夫子带着几个孙辈,一位四十来岁的本地治安官,才走进去一半,就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穿着对襟汗衫杭绸青裤的消瘦老者走了出来迎接。

    老夫子一来老眼昏花,二来看这个老者气质也很拙朴,所以还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这人是不是体面的管家长随之类。

    那个老者已经拱手抱了名号:

    “小老儿姓张,听说贵山多猛虎,特来见识一番,打扰主家了!”

    老夫子这才知道眼前这位就是猎户口中的贵客了,颤颤巍巍忙不迭的拱手回礼。几人一起走去正殿说话。

    正殿里已经收拾整齐,当中摆放了一只方桌,铺着桌布,另有几只帆布竹椅子。老夫子暗暗点头,果然是贵人,出门在外还能这样周全。

    张老太爷请老夫子上座。老夫子摆手不肯,他孙子搀着他。颤巍巍的坐了下座。张老太爷并没有回去原座,而是在老夫子更下手坐了。本地的治安官坐了更更下手。其它人都是站着。

    可见两边的规矩都是很大,老夫子又是暗暗点头,这是个礼貌周到的。

    两人寒暄几句。说到正题。

    老夫子开口说:

    “听说贵客想买虎皮虎骨?”

    张老太爷点头:

    “这次过来,本来就是听说有虎灾,想着收购些新鲜的,只是听猎户小哥儿介绍说,如今这个高阳山的虎皮虎骨。都已经集中在老县公手里了,本来想上门拜访的,不想老县公能屈尊受累过来。实在是惶恐。”

    高阳山的野兽虽然不少,猎户更多,大多数都是勉强混个温饱,所以凡是打到野味猎物的,不会在手上放着超过两天,都是立刻拿去高阳镇上换了银元,采买生活用品,捕猎工具。

    过来高阳镇收购皮毛野味的商人很多。使得这里成了有名的皮毛集散地。南方的皮毛虽然比不上北方的均匀厚重。但是南方的冬天也不冷。所以本地的皮毛刚好合用。

    本镇最德高望重的就是这位做过县令的老夫子。所以当地的猎户都是把猎物卖给他。然后再由他跟外来的商贾交接。

    老夫子拱手:

    “本地民风淳朴,不善商贾,承蒙乡邻们厚爱,老朽这边都是按行价收购的。”

    意思就是说本地的猎户都很蠢,不会讲价做生意,为了避免上当受骗,都是直接跟老夫子交易,再由老夫子卖给外人。

    张老太爷笑着点头:

    “不知道老县公现在手上有多少新鲜虎皮虎骨?”

    老夫子闭眼举起一只手,手指头掐算了几下,嘴巴开合唠叨几个词。才睁开眼睛说道:

    “新鲜的硝制出来的虎皮五张,新鲜虎骨也有五副。不知道贵客想要多少?”

    张老太爷立刻回复道:

    “那就都要了吧。”

    此时正殿门口一只铅皮油炉子上的铜壶冒热气尖叫起来,开水烧好了。一个穿着褐色骑马装的极为利落的小哥儿奉上茶来。

    张老太爷抬手,请老夫子用茶:

    “这是老家的茶叶。崂山绿,也不知道合不合老县公的口味。”

    出门来做生意,还在乎什么茶不茶的。

    老夫子的手有些哆嗦,他怕拿不稳,所以只是掀开盖子闻了闻,赞了两句好香。就继续说他最关心的话题了:

    “不知道贵客能出到什么价?”

    货物都还没看那,就让人家出价钱。

    张老太爷本来是想补贴本地猎户,但是看他们的口气,竟然都已经被人收购了,所以心思就淡淡的,喝了口茶笑着说:

    “先是请老县公出个价儿吧,我们是外路人,也不懂得行情。”

    老夫子伸出一个巴掌来:

    “就按乡邻们给我的价钱,至少要个名世之数。”

    古圣人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晚清时候文人说话的古怪规矩,开口闭口的都是圣人教导,就算是谈生意,也要拉扯圣人。这个名世之数,意思就是五百块。

    张老太爷虽然是乡下的老财主,闲着没事做的时候,书也读了不少,所以自然也是懂的,他立刻就说:

    “就按老县公说的,等会让几个管事跟着去镇上交接。”

    老夫子看这么痛快,生意就谈成了,十分高兴。下面就更说些试探贵客的话了:

    “听乡邻们说,贵客坐的是飞机,在天空自由来去。不知道老夫能否见识一下。”

    张老太爷很爽朗的解释:

    “那个还在山顶,老县公走上去也是费力。不如明天就让他们开去镇上,老县公坐上一回。这个飞机也是麻烦,都要事先考察出来平地,还得够硬实。”

    飞机制造技术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比百年后还差了很多。虽然张老太爷出行是坐的飞机。来回只要一两个钟头。但是都是要事先派了人出来考察过场地。来回折腾几趟才能搞定。

    老夫子听说明天也能叫他坐飞机,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当下又互相说了些客套话,聊着聊着,很快说道了现在他们所在的这座“三女庙”。

    张老太爷说:

    “听猎户小哥讲这个三女庙的传说,实在是够神异,小老儿这次借这里歇脚,本来也是该奉上香火钱,竟然没有想到,这个庙已经残破到如此地步了。”

    山林里最不缺的是石头和木头。所以“三女庙”建筑还算完整。只是内部的装饰之类都已经被拿走。空荡荡的只剩下一个道祖像,前面摆着一个破旧供桌。
………………………………

325美溪小姐吃鸡蛋

    听见张老太爷这样说,老夫子谈兴浓厚,长篇大套的介绍起来:

    “这个庙本来是供奉一个送女娃子的神仙,只不过女娃子都是赔钱货,能有什么用处?原本的主家供养多,后来主家搬去外省许多年,这里都荒废了。慢慢的留着乡邻们出来打猎歇脚,再有一个,大家议论着要改请一尊新神。后面小殿里都已经供奉起来了。大家议论着,等到今年冬闲了,就正经集资筹办起来。”

    陌生人说话就是这样一件麻烦,彼此不知道根底,很容易就犯了忌讳。张老太爷人老奸猾,样样都能装出来,只不过膝下只有一个大才大德的孙女儿。是最不喜欢人家说女子无用的,听老夫子这样介绍,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心下不自在,端起茶杯说:

    “请喝茶!”

    老夫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咂嘴赞叹道:

    “好茶,好茶,贵客带的好茶。”

    张老太爷脸上带着笑,又说:

    “请喝茶。”

    老夫子立刻明白这是送客的意思了。他颤巍巍的站起来拱手告辞。张老太爷依旧送了一半路。又重复确定了一句明天去取虎皮虎骨,并请老夫子坐飞机。

    但是看张老太爷的态度,这个请老夫子坐飞机,显然自己是不会陪同的了。

    也是因为这个老夫子刚才几句话,触碰了张老太爷的忌讳。唯一的一样会让老张家炸毛的忌讳。

    张老太爷送了老夫子走,自己回来,叫人另外烧了一壶水,沏茶吃了一杯。就要收拾了出发,想去密林深处走一走。

    这个时候他孙女儿张美溪木着脸的走了进来,声音沉静清澈:

    “真是可惜,好好的一座庙竟然都给毁掉了。 全是胡闹那。”

    张美溪的女助理小桃子跟在后面,满脸的喜气洋洋:

    “这个可是不叫毁掉了,这个叫物尽其用,海宁果然是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乡亲们太有见识了。”

    原来张美溪听猎户们说了三女庙的传说,因为年代久远,当然是不可考据了。但是庙宇活生生的就在眼前,她就顺便参观一下。

    结果庙宇残破凋零也就算了,大殿里空空荡荡,道祖像也是黑不留秋,粗糙难看。周三少爷给她解释:

    “这个肯定是因为以前涂过金粉。被人刮了去。”

    佛寺庙宇,雕梁画栋,还经常给墙壁和佛像描上金粉云纹装饰。要真遇见大方的,一座佛像挂上一两金粉也是有的。

    所以想沾便宜的偷儿肯定不会要死沉的佛像,而是会用工具把金粉金箔刮去带走。

    主殿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这个三女庙在传说中是分三次修建的,所以张美溪又转去了后面的二女殿。

    结果就看见三间二女殿竟然满当当的,当中是立着一位长胡子道士坐像。供桌上摆着些馒头糕点贡品,铜制的香炉里插满了烧到底的贡香根儿。

    道士脑门上方的木头匾额糊了一层红纸,红纸上端正的写着道士的身份:山东先生!

    张美溪就觉得脑门子唔楞一声轰响起来。这怎么可以!这个世界已经诡异到什么地步了?这种画风让人完全不能接受啊。特别尴尬,特别别扭。

    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也就算了。记者们千方百计的抢着采访也就算了。一百年后那些网红明星之类的,都是同样的待遇。张美溪早有心理准备。

    但是,在这文明开化的乡间,在多少也算有些名气的大庙里。供奉了山东先生?世界上有没有保佑人生女孩的天神暂且不论。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没有山东先生这尊神仙啊。对此张美溪是最确定的。

    太阳已经是升起的老高,庙宇的建筑,一般都是比普通的房舍要高大很多,窗户也是透亮。张美溪呆滞了一下,回过头来看向周大少爷。

    周大少爷负责安全护卫,勘探地形。肯定是来过这三间大殿的,他怎么没有告诉自己?

    周大少爷看见张美溪看他,立刻咧嘴一笑,露出雪白锋利的牙齿来:

    “这个地方不错吧。大妹妹要不要上一炷香?”

    原来他早就知道的,是想给她一份惊喜,这个惊喜可是太诡异吓人了,张美溪一点也不喜欢。小桃子已经拍手赞同起来:

    “一定要上一次香的,只是为什么不设在主殿,这里也太破败了。我们就该捐献些钱。让他们重新修建一下。供奉山东先生,也得有些诚意才是吧。”

    张美溪哭笑不得:

    “不要胡闹,我们回去吧。”

    说完就转身去主殿找张老太爷了。

    正好张老太爷心情也不是很好,他坐在主殿里椅子上叹气:

    “乡下人没有见识,送女庙挺好的兆头,怎么就破败了啊,本来我还想着这个庙合我们老张家的心意,要多捐些香火。”

    张美溪走了进来,在她爷爷下首坐了,默默的给自己倒茶吃。

    小桃子口齿伶俐,立刻噼里啪啦的把二女殿里的情景给张老太爷说了一遍。张老太爷大感兴趣,也不用人扶,立刻去看。

    等张老太爷看过了三间二女庙,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双颊通红,火烧过一样的亢奋。

    “这是天地造化,乡邻们捧出来的福分,一定要惜福。”

    唯一只有张美溪觉得诡异而没有意思,她建议说:

    “不要管这个了,咱们也歇息够了,就出发吧。”

    老太爷点头同意,爷孙两个坐了翠竹滑竿儿往前走,保安们收拾了东西压后,才走了不到几百米远,就看见几个乡下妇人,挎着大竹篮子。黑布包着头,站在一边儿给他们让路。

    张老太爷心情愉快,摆手吩咐抬滑竿的长随说:

    “怎么好让乡邻们给咱们让路,你们也该让到一边。”

    抬滑竿的长随领命站去一边,顺口问了那几个女人一句:

    “大姐,你们这是去做什么?”

    乡下妇人们立刻回答:

    “我们家里有病人好了,所以去给山东先生还愿。”

    张老太爷十分新奇,也跟几个妇人搭讪问了几句。让人拿了一只狍子,跟妇人们换了一篮子鸡蛋。

    等他们往密林里走了几里远,又收获了些许野味。太阳高高的到了中午,埋锅造饭。张老太爷呵呵笑着招呼张美溪:

    “这个是给山东先生的贡品,最有福气最吉利的。你吃一个吧。”

    张老太爷伸手指着那一篮子红皮鸡蛋。
………………………………

325山林之神的慷慨馈赠

    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密林里却是光影斑驳的幽深静谧,小动物要更机警一些,会远远的逃开。偶然有细碎的声音,那是密林里的蛇虫鼠蚁在走动。

    张家一行人选定的午餐位置,是一块低矮灌木较多的平地。保安队用砍刀做了清理,煮汤烤肉,随意欢闹,密林里的猛兽们非常有眼色的避让开来。

    这支队伍虽然名字是低调的保安队。可实际上是一只精锐的小型部队。他们对猛兽欢迎的很。在密林里,比猛兽更可怕的是毒蛇毒虫。

    在平地四周的花草丛里,潜伏着无数的蛇虫鼠蚁。周三少爷在平地的周围撒了些浓黄色的药粉。于是毒蛇毒虫也避让开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和神话有本事的不同,却有相似的表象。传说里的天神下凡山东先生是猛兽避让,蛇虫惧怕的。而在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制药工程师,美溪大小姐所到之处也是同样的安稳从容。

    张家老太爷坐在一只折叠的帆布板凳上,手拿一杯孔府白干仔细品味,他眼神锋利,没有半点醉意,然而心态却是飘飘然的。他的孙女儿是神仙一流的人物,有资格享用来自人间的供奉。

    小桃子欢快的走过去,拿起鸡蛋仔细检点:

    “老太爷,大小姐,这些都是熟的哎。”

    她用盘子装了几个,放到折叠方桌上。伸手轻轻敲动,打开一个。周三少爷撒完了药粉,洗净手回来,笑着制止她:

    “凉的鸡蛋可是不好吃。”

    “对,对,不好吃,要再蒸一下。”

    小桃子连连点头,她向来都是在大小姐的饮食上尽心,但是这次竟然忘了凉热,大约在她心目中也很清楚。这次的鸡蛋代表着更加不同的意义。

    周大少爷也凑了上来,并且亲自动手,将篮子里的二十个鸡蛋热了一遍。小桃子捡了几个拨开,笑嘻嘻的送到张美溪面前来。

    张美溪抬头。看见张老太爷一脸期待的关注着这边,忍不住苦笑一下,拿起一只剥好的鸡蛋,用牙齿轻轻咬着,把一层蛋清吃掉。一下子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吃完了蛋清。看了看盘子,想把蛋黄放进去。周三少爷忽然把他宽厚带着茧子的手掌直直伸在她面前,乌黑的眼睛波光闪闪。

    张美溪下意识的就把蛋黄放在了周三少爷手里。然后看见他直接收回去,按进了自己的嘴巴里。这样暧昧的表演。

    张老太爷刚刚自己吞吃掉一个鸡蛋,看见这一幕哈哈大笑:

    “不要着急,都有,剩下的就给你们分了。”

    张老太爷倒是也不小气。周家两个兄弟加一个小桃子。很快就把二十只鸡蛋全部吃完。

    小桃子瞪着眼睛,做出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来:

    “你们吃的也太多。”

    对于周家兄弟这样的青壮来说,每人吃八个红皮土鸡蛋实在不算什么。

    周三少爷回答的很直白:

    “大姐姐不爱吃这个,也不好浪费了。”

    他对张美溪的回护是最贴心的。大约是怕老太爷继续劝孙女儿多吃鸡蛋。

    果然看见张美溪抬头对着他们几个笑,带着一点感激之色。

    保安队埋锅造饭,热肉汤翻滚,配料齐全,兽肉鲜香。搪瓷盆子分装了,每个队员还能分几口白酒,气氛热闹欢腾。

    煮过两次的土鸡蛋和这些热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