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彻打量一番众人,见许多人神色复杂,便让众臣退下,明日朝会再议此事。在太子起身告退时,刘彻留下东宫父子四人。
三郎说话时刘彻有留意太子神色,见太子又慌又惊,还不敢相信,便知道三郎说的这些和太子无关。待坐在最前面,最后一个出去的卫青走远,刘彻就问:“三郎,刚刚说的那些都是听谁说的?”
减免口钱,自然是听史瑶说的,他上辈子的儿子就是这么干的。三郎可不敢说实话,“孙儿自己想的。孙儿认为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万万不行。
“孙儿这几年经常出城玩,听到不少百姓说活着没盼头。孙儿就和大兄琢磨,怎么才能让百姓有盼头。后来和一些百姓聊过,每年一个月的劳役,正卒以及田赋,百姓都能接受,独独算赋、口钱无法接受。孙儿认为朝廷应当免去算赋、口钱。”
刘彻:“你们何时想到的?”
“有好久了。”三郎道,“孙儿刚查出母亲有孕没多久,听到母亲说,民间像四郎那么小的小孩也要交口钱,孙儿才真正意识到百姓赋税重。
“一个从出生到三岁,都需要母亲照看,照看小孩的时候,几乎不能做别的事,还要交口钱……孙儿如果是百姓,每年服一个月劳役,要交算赋,还要戍边,孙儿一定会忍不住先把他人杀了赚一条命再自尽。”
太子眉头紧锁:“三郎,不得胡言。”
“他哪是胡言,分明威胁朕。”刘彻瞪一眼三郎,“小小年纪,胆子倒不小。”
三郎扯了扯嘴角,“不如大兄。”
大郎抬脚朝三郎大腿上踢一下,“祖父莫气,孙儿替祖父揍他。”
三郎一趔趄,二郎慌忙扶着他,怒道:“大兄!”
“行了,吾这里不是演武场。”刘彻道,“想打待会儿出去打,别让吾看见。”
太子忙说:“他们都被儿臣惯坏了,请父皇息怒。”
齐王妃生的女儿,燕王刘旦的妾刚刚怀孕,刘胥府上还没动静,六皇子刘髆才四岁,以致于五十多岁的刘彻只有四个孙子,最小的那个刚刚满百天。刘彻自然不舍得责罚三个大孙子。
三郎今天这番言论说是为百姓着想,其实是为朝廷着想,也是为刘彻着想。盖因诏令颁下去,百姓会感激朝廷,感激刘彻这个当皇帝的。
三郎对太孙之位弃之如敝屐,日后天下和三郎无关,他没必要当着众臣说这番话。刘彻想到这些,哪怕想生气都不好意思,“据儿,朕没生气,你也别数落他们。不过,三郎,吾得提醒你一句,口钱是从三岁开始交的。”
三郎尴尬了,“孙儿不知。”
“除了蠲免赋税,你还知道什么?”刘彻问道。
“孙儿想说的都说了,暂时没有。”三郎道,“大兄有许多话想对祖父说。”
刘彻转向大郎,忽然想到一件事,“大郎,吾让你抄的《论语》,抄好了没?”
第103章 刘彻发火
大郎愣住了; 明明在商讨国事; 怎么突然拐到他身上; “抄,抄好了啊。”
“是吗?”刘彻上上下下打量大郎一番,很是怀疑; 抄一本《论语》需要多久; 他没试过也能估计出来; 像大郎这样三天两头往未央宫跑,一天半本也抄不完; “拿来吾看看。”
三郎提醒道:“祖父; 大兄有话和祖父说。”
“把《论语》拿过来再说。”刘彻道。
大郎很想翻白眼; 不过他忍住了,随手指一个小黄门; 让他带人去拿。
刘彻见他不亲自去; 也不见慌乱,又有些怀疑,难不成真抄好了,“大郎想说什么?”
“孙儿想说的事其实和二郎有关; 也是二郎提醒孙儿。”大郎道。
太子转向二郎。二郎很奇怪; “我什么时候提醒的你?我为何不知。”
“你和祖父说用咱们的纸换大宛的汗血宝马; 不和大宛开战,你忘了?”大郎问道。
太子:“这倒像二郎能说出来的话; 说过吗?”
“说过。”二郎反问; “不行啊?祖父都没说不可以。”
大郎:“你说祖父打算令霍光领兵——”
“等等; 为何我不知道?”太子忙问。
刘彻乐了,“因为吾不准——不对,二郎,吾说过不准告诉任何人,你告诉大郎和三郎了?”
“没有。”二郎心中一慌,指着大郎说,“是大兄逼孙儿说的。”
大郎扭头瞪着他,“信不信我揍你?”
“你俩先别闹,大郎继续说。”刘彻道,“说得好,吾发现你让二郎和三郎帮你抄《论语》,也不怪你。”
大郎:“孙儿没让他俩帮孙儿抄。刚才说到哪儿了?”
“霍光!”太子没好气道。
大郎循声看向太子,见他面无表情,十分生气的样子,心中一凛,忙解释,“父亲,孩儿不是有意瞒父亲,是祖父不准孩儿告诉父亲。”
刘彻好气又好笑:“太子,待他说完,你想怎么罚都成。”
“谢父皇。”太子道。
大郎脸色骤变,史瑶讲减免赋税时,太子不在,大郎和三郎打算找机会告诉太子。万万没想到刘彻不走寻常路,在四郎百日宴当天议政,三郎还被刘彻揪出……三郎还随手把他推出来,大郎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然而,说得越多,太子会越生气,瞒着他那么多事。
“父亲,祖父刚刚都说了,他不准二郎告诉父亲。”大郎道,“不是孩儿故意隐瞒。”
刘彻不高兴了,“大郎,朕不准二郎往外说,不是只瞒你父亲一人。据儿,可不能听你儿子胡说八道。”
“祖父既然认为孙儿胡说,那孙儿就不说了。”大郎道。
刘彻噎住了。
“大郎,不得无礼!”太子怒喝。
大郎慌忙说,“不敢。”转向刘彻继续说,“祖父令商队随霍光前往大宛国,商人带着货物与沿途小国交换物品,霍光和士兵保护他们和货物,而他们给霍光一笔钱买粮草。这样一来商人赚到钱,朝廷也省下一笔钱,堪称一举两得。如何?祖父。”
刘彻很是惊讶,下意识看向太子,太子一脸若有所思。刘彻误认为太子在思考此法可不可行。其实太子是在想,大郎说的这些是不是史瑶告诉大郎的。
“祖父,不行吗?”大郎道,“孙儿听说大宛国离咱们甚远,为了几匹马,虽然是汗血宝马,孙儿也认为没必要大动干戈。”才怪,这话是三郎说的,“孙儿听母亲说,西域小国很喜欢咱们的丝绸,丝绸运到西域能卖上高价。大汉妇女又擅养蚕纺织,这条路打开,孙儿觉得一个妇女就能养活一家人。”
三郎跟着说:“祖父,大汉不止有丝绸,还有纸,还有油,还有精美的瓦器。这些东西边陲小国都没有,如果没有将士们护送,只有少数请得起护卫的商人敢去西域,运往西域的丝绸也有限,并不能给百姓带来多少收益。”停顿一下,又说,“将士时常护送商人去西域,边陲小国也不敢再入寇边塞。”
“听你和大郎这样说,如果我不同意,岂不成了昏君?”刘彻问道。
大郎和三郎齐声说:“孙儿不敢。”
“世间还有你们不敢的?”刘彻说着,看向太子,见他不敢置信,莫名觉得心里舒坦,不知道大郎和三郎如此聪慧的不止他一个,“二郎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二郎看看刘彻,又看看他父亲,“可以说吗?”
“可以。”刘彻道。
二郎:“孙儿想招一些木匠,做孙儿做过的床,折叠椅,折叠凳,卖给前往西域的商人。”
“咳咳…咳咳……”刘彻被自己的口水呛着了。
太子一言难尽,叹气道:“二郎,你想到这些吗?”
二郎张了张嘴,怯怯地说:“要不,孩儿再,再想想。”
“太子,别为难二郎了。”刘彻笑着说,“二郎的主意挺好,在二郎做出折叠椅之前,朕从未听说过折叠椅,想来那东西也是咱们独有的。”说着,忍不住看一眼放在角落里,可坐可躺的椅子。
二郎瘪瘪嘴,苦着脸道:“祖父不要安慰孙儿了。”
“吾没安慰你。”刘彻笑道,“二郎真的很厉害。你让大郎做折叠椅,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
三郎对二郎说,“我也想不出。”
二郎眉开眼笑,转向太子,“父亲,孩儿可以开个木器店吗?”
“可以。”太子见他这样,也不由自主地笑了,“东市、西市恐怕很难找到闲置的铺子,我令人在城外给你盖一处院子,你就在那边做木器。”说完看向刘彻。
刘彻微微颔首。二郎见状,站起来道,“谢谢祖父,谢谢父亲。”话音一落,前往长乐宫的小黄门回来了。
打头的小黄门抱着一叠书进来,他身后还跟着十来个小黄门,一半抱着书,一半抱着木板。刘彻糊涂了,指着木板问道:“那是什么?”
“祖父先别管那个。”大郎指着小黄门道,“把书放案几上。”
太子起身走到大郎身边,“你又想干什么?”
“孩儿没打算做什么。”大郎看一眼太子,就翻开书,“祖父,查吧。”
刘彻睨了大郎一眼,没有一本一本查,而是随手抽,抽了大约十本,字迹一模一样,纳闷了,“全都是你抄的?”
“是呀。”大郎道。
刘彻嗤一声,肯定道:“据吾所知,你这些日子除了上课,你还帮着搬到东边住,可没空抄《论语》,难不成你夜里抄的?这就更不可能了。”没容大郎开口,又说,“是不是让三郎学你的字迹?”
“字迹一模一样,祖父如何解释?”大郎反问。
刘彻噎了一下,道:“你说实话,朕不怪你。”
“孙儿就等祖父这句话。”大郎大乐,转身冲后面的小黄门说,“快把书搬到地上,把木板搬过来。”
木板放到案几上,太子伸手拿一块,乍一看没看懂,再一看,皱眉道:“这上面写的是,写反的《论语》?”
“是的。”大郎笑道,“孩儿抄写的,二郎帮孩儿雕刻的,然后孩儿拿纸印,最后装订成册。祖父不准三郎和二郎帮孩儿抄《论语》,这个不算抄吧?”
刘彻此时此刻却没心情听大郎说什么,拿起一块木板看了看,又拿起另外一块,随后从最底下抽一块,看到上面的墨迹,心惊又不敢置信。抬头看到大郎洋洋得意的模样,张口结舌,“你,你是如何想到的?”
“祖父逼的啊。”大郎说出他三个月前就想说的一句话。
刘彻呼吸一窒,拿起木板就要砸他。
大郎下意识后退,忙不迭道:“君无戏言啊,祖父,你说不怪孙儿,不能说话不算话。”
“朕说不怪你,没说不揍你。”刘彻高声道。
三郎正想劝刘彻,眼角余光注意到太子神色复杂,扯扯太子的衣袖,“父亲,此事只有大兄、阿兄和孩儿知道,母亲也不知。”
“我没怪你们瞒着我。”在太子看来,史瑶如果知道雕刻印刷,不可能不说。摸摸三郎的脑袋,太子道,“你们比为父想的还要聪明。”
刘彻没好气道:“你是不怪他们,也不好怪。他们如此大胆,都是你惯的。”
太子苦笑,很想说,你比我还惯他们,“儿臣意识到了,儿臣以后一定不会再惯着他们。”
“他们这么大了,你现在管也晚了。”刘彻道,“四郎那孩子,可不能这么惯着了。”
太子:“儿臣谨记。”
刘彻轻咳一声,继续说:“这些木板留下,这些《论语》就带回去吧。”
“孙儿又用不着,带回去做什么?”大郎脱口道,“更何况这么多也没法带回去。”
刘彻想说,那就放在这里。话到嘴边转个弯,“朕也用不着,快点拿回去。太子,别帮他们拿。”随即转向宣室内的宫女和宦者,“你们也不准帮忙。”
众人楞了一下,反应过来就想笑。一想到书是大郎的,众人忍着笑应一声“诺”。太子叹气道,“儿臣记下了。”
大郎眨了眨眼,不敢置信地问:“祖父是在说笑吗?”
“你看朕像和你说笑吗?”刘彻反问。
大郎一本正经道:“很像。孙儿大胆猜测,祖父一定是看到这些东西太高兴,乐晕了,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孙儿不怪祖父。”不给刘彻说话的机会,指着殿内的小黄门,“把这些书搬回长乐宫。”
刘彻抄起手边的东西就砸。
太子条件反射上前拉大郎一把。
啪嗒!
玉玺砸在太子脑门上,太子身体一晃,轰然倒在地上。
第104章 大郎挨揍
“据儿!”
“父亲?”
“殿下……”
刘彻大惊失色; 踉踉跄跄跑到太子身边; 猛然想到; “宣,宣太医!”
大郎一个激灵,抓住三郎的胳膊就喊:“快给父亲看看!”
吓傻了的三郎陡然清醒; 跪在身边就想扶太子; 手伸出来; 顿一下,咬咬牙; 手指放到太子鼻子边; 随即长舒一口气; “晕过去了。”话音一落,瘫坐在地上。
刘彻瞬间觉得他又活过来; 讷讷道:“晕过去就好; 晕过去就好……”
“祖父!”二郎不满,“你不可以这样说!”
刘彻抬起头,看到二郎满脸泪水,气得瞪大双目; 莫名觉得心虚; “我说错了。”紧接着就问; “三郎,现在可以把你父亲抬到榻上吗?”
“先别动。”三郎并不知道; “父亲先被祖父砸中; 又摔倒; 头必然难受。太医过来给父亲包扎好伤口,再把父亲移到榻上。”
刘彻忙问:“据儿何时会醒?”
“也许待会儿就醒,也许要很久。”三郎没碰到过这种事,他也说不准。
二郎带着哭腔说:“都怪祖父。”
“怎么能怪我?”刘彻想也没想就说,“我没想砸——”突然想到,“我砸的是大郎。”
二郎瞪着眼睛看着他,“大兄也不能砸。”拿起滚落一旁的玉玺,“这是什么?祖父,这是石头,能砸死人的!”
“我,我以为大郎会躲……”大郎聪明,胆子大,不可能老老实实站着受他一下。更何况他也不知道自己拿的是玉玺。这话能说吗?显然不能。
大郎:“我正打算躲。”
“你们的意思是怪父亲了?”二郎气咻咻问道。
刘彻忙不迭道:“不怪,不怪,谁都不怪,怪朕!”说话间忽然想到,“二郎,快去拿条被褥给你父亲盖上,地上凉。”
二郎顾不得哭,摸一把眼里就往里面跑。
刘彻在正殿设宴,宴席结束正殿内依然有饭菜味,一众人就移到宣室。宣室内有刘彻的卧房,二郎跑到房里抱两床被褥,候在一旁的宫女看到连忙上去帮忙。
三郎给太子盖好被褥,还不见太医过来,想一下,就掐太子人中。
刘彻急道:“三郎干什么?”话音刚落,太子悠悠转醒。刘彻大喜,想也没想,跪倒太子身旁轻轻扶起他,抱着另一条被褥的宫女立刻把被褥放在太子身后。
“父皇……”太子一动,倒抽一口气,眉头紧皱,“儿臣,儿臣的头怎么这么痛?”
三郎解释道:“父亲摔倒了。”
太子浑身一僵,忽然想到昏倒了的一幕,“大郎没事吧?”
“孩儿没事。”大郎看到太子倒下,惊恐万分,哪怕三郎说太子晕过去了,不见他醒来,大郎依然害怕,现在听到太子的声音,眼泪刷一下飙出来,“父亲,孩儿错了……”
二郎生气道:“现在知道错了?”
“知错就好,还不晚。”太子挤出一丝笑,打断二郎想说的话,“父皇,儿臣没事,就是头有些痛。”
三郎:“父亲的额头受伤,昏倒时又磕着后脑勺,不是有些痛,是很痛。父亲额头上现在还在流血。也幸亏摔在地上,若是摔在案几上……”
刘彻心中一紧,朝外面喊:“太医呢?”
“太医来了。”小黄门飞一般跑进来,“太医来了,皇上。”
刘彻:“赶紧进来!”
拎着药箱,气喘吁吁地太医跑进来,正想行礼,一看太子额头上的血,打了个哆嗦,慌忙上前,“殿下这是……”
“药箱给我。”三郎道,“你看看父亲脑后有没有肿。”
太医下意识看刘彻,刘彻微微颔首,太医不敢迟疑,跪坐在太子身后为太子查看。
刘彻先盯着三郎,见三郎很小心,就改盯着太医,一见太医放下手,忙问:“有没有肿?”
“没有。”太医来的路上听小黄门说,太子晕过去了,“殿下现在还头晕吗?”
太子实话实说:“现在是痛,还有些恶心。”
“恶心?”太医心想,伤着脑袋怎么会犯恶心?他是太医又不能问旁人,“殿下伤的有些重。”
大郎忙问:“我父亲能动吗?”
“尽量别动。”太子有个好歹,刘彻能诛他三族,借给太医一个胆子也不敢说可以。
二郎问道:“要一直躺在地上?”
三郎开口说:“阿兄别急,去挑几个孔武有力的禁卫抬父亲。”给太子包好伤口,就问刘彻,“祖父,孙儿想把父亲抬回长秋殿。”
“先在朕这里。”刘彻道,“天黑再回去。”
三郎想一下,道:“多谢祖父。”
刘彻苦笑道,“他头上的伤是吾砸的啊。”
“是我害了父亲。”大郎抓住太子的胳膊,“父亲,孩儿以后再也不故意气祖父了。”
二郎不信大郎,梗着脖子说:“你还说不打我,天天要揍我。”
“我有揍过你吗?”大郎反问。
三郎无奈地说:“父亲要歇息,你俩别吵了。”
两人倏然闭嘴嘴巴。太子想笑,可他一动就觉得反胃,“我没事。”
“头险些砸出个窟窿还叫没事?”二郎很生气,“祖父——”
刘彻:“吾知道你想说什么。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这还差不多。”二郎满意了。
太子苦笑道:“父皇——”
“你别说了。”刘彻道,“你说得越多,你这个儿子越怪朕。”看到二郎眼皮通红,脸上还有些泪痕,吩咐宫女去打盆热水给二郎洗脸。
太子很不舒服,刘彻这样讲他也不再说话。怕史瑶担心,兄弟三人也没回长乐宫,酉时天快黑了,太子被抬回长秋殿,兄弟三人才随太子回去。
史瑶看到太子被抬进来,吓一跳,问清楚只是磕着脑袋,放心下来,拿起鞋底,抓过大郎的胳膊,朝他屁股上揍,“以后还敢不敢皮?还敢不敢皮?”
“不敢。”大郎一动未动,任由史瑶揍他。
太子:“这事不怪大郎,怪我。我不拽大郎,大郎也能躲开。”
“你是他父亲,你站在他身边,看到父皇拿东西砸他,能忍住不动?”史瑶反问,“忍得住就不是亲的了。”
太子张了张嘴,竟发现无言以对,“下次我——”
“还有下次?”史瑶陡然拔高声音。
大郎忙说:“没有,没有,母亲息怒。”
史瑶点点大郎的额头,“这次就算了。下次连累旁人受伤,我也揍你。”
“母亲,父亲有些反胃,孩儿吩咐厨子做些清淡吃食?”三郎问道。
史瑶:“去吧。”见宫女和宦者还在室内,史瑶让他们出去,让二郎照看醒着的四郎,等三郎回来才说,“你父亲这种情况属于脑震荡。”
“脑震荡?”三郎问,“严重吗?”
史瑶:“没有吐出来,应该不严重。我也不是很懂。不过,这几日别出去了。”
太子想说他没事,一看史瑶满脸担忧,二郎又想哭,无奈道:“听你们的,歇几天。”
“殿下别说话了。”史瑶看向大郎,“我听蓝棋说,宣室的小黄门从你院里搬走很多东西,还有书,这些书怎么又搬回来了?”
三郎说给史瑶听,大郎补充。二郎怕他兄和他弟把他忘了,提醒道:“木板上面的字都是孩儿雕的。”
史瑶脱口而出:“雕版印刷?”
“你知道?”太子问。
史瑶:“听说过。妾身家乡印刷书籍是用机器,无需人亲自印。没想到传说中的雕版印刷是你们几个搞出来的。”别有深意地看三郎一眼。
三郎故意装作没听出来她话里有话,“是我们三个。”
“孤还怀疑过是不是你说的。”太子道,“没想到真不是你。”
史瑶:“妾身都没见过,只听说过,哪能想起来同殿下说啊。对了,那些《论语》打算如何处置?”
三郎:“孩儿和大兄算过,送给周边乡学,一个学堂给十本,让老师给买不起书的学子。”
太子很满意,“不错。”
“殿下只想到这些吗?”史瑶笑道,“父皇看到《论语》雕版,明天就会令擅雕刻的匠人雕书。以前有了纸,穷人还买不起书,除了因为笔墨纸砚贵,还有一点,书是读书人抄写的。
“现在可以印书,什么人都可以印,书至少会比以前便宜一半。天下读书人如果知道雕版印书出自东宫,天下读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