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祖母只有你父亲一个儿子,自然希望多孙多福。”史瑶笑道,“人到一定年纪,难免都会这样想。”

    二郎好奇道:“母亲以后也会吗?”

    “我可能也会吧。”史瑶笑道,“你们去不去?”

    三郎:“我们就不去了。母亲把四郎包严实点。”

    “我知道。”史瑶说着话就拿起小被褥,把四郎包的只露出一双眼睛。四郎不大愿意,一看史瑶往外走,瞬间不挣扎了。

    史瑶走后,三人又回永寿殿继续印《论语》。

    五天后,一百本《论语》全部印好,离四郎百天还有将近二十天。每天不用再抽空印《论语》,大郎、二郎和三郎下课后就去长秋殿,十次有九次,四郎都在睡觉。

    十二月初六,上午,兄弟三人在永寿殿写老师吩咐的功课。晌午去长秋殿用饭,到大殿内看到四郎躺在小床上呼呼大睡。二郎轻轻戳一下四郎肉肉呼呼的小脸,纳闷道:“他怎么这么贪睡啊。”

    “这么大的小孩都这么贪睡。”史瑶道,“你们忘了?你们小时候一天睡九个时辰。”

    三郎往四周看看,见殿内只有他们母子五人,放心说,“过去太久,不记得了。午时四刻了,父亲还没回来?”

    “刚刚博望苑有人来找你父亲,晌午不回来了。”史瑶道,“找他有事?”

    三郎:“没有,就是随口一问。母亲,离除夕还有一个多月,孩儿是年前搬去东边,还是年后搬过去?”

    “你们想何时搬就何时搬。”史瑶道,“带几个厨子过去,现在天冷,早上在那边用饭,吃得暖呼呼的再出门。”

    大郎跟着说:“孩儿把厨子带走,这边不够用吧?”

    “不够再挑。”史瑶道,“冬天菜少,厨子想多做几道菜,也没食材给他们用。”说着,见杜琴走过来,“我们用饭吧。”

    未时两刻,母子四人刚用过饭,太子回来了。

    史瑶眉头一皱,起身迎上去,关心道:“殿下吃饭了没?”

    “还没有。”太子进来就闻到一股肉香,而方几上很干净,“你们刚吃过?”没容史瑶开口,又说,“大郎,吩咐厨子给我做碗面,没有面有饼也行,给我做碗糁汤。”

    史瑶:“出什么事了?”

    “辽东郡来人了。”太子脱掉大氅,走到火炉旁烤手,“拉来两车稻米,不去见父皇,拉到博望苑要见孤。幸亏是晌午,天又冷,路上没什么人,没人看到他们进去。”

    三郎忙问:“他们现在何处?”

    “我到博望苑就打发他们去见你们祖父。”太子道,“此时应该已到宣室。对了,阿瑶,这几日无论谁求见你,你都说身体不适,不见。”

    史瑶:“辽东的人还要见妾身?”

    “不是。”太子道,“陈家那边出事了。”

 第101章 法不能乱

    史瑶惊讶道:“出事?出什么事?不对; 他们家还能出什么事?”偌大的公主府只是剩夷安公主和昭平君两人,“不会是昭平君吧?”

    太子点点头; 道:“昭平君醉酒后把夷安的奶姆杀了。廷尉已把昭平君收押。夷安公主求到母后那里; 母后让她求父皇; 她好像还没去。”

    “为何不去?”史瑶道; “难不成怕父皇生气?”

    太子:“窦太主还在时; 希望和父皇亲上加亲,在隆虑姑母生下昭平君时; 窦太主就要和父皇结亲。当时父皇有五个公主,德邑还未出生。

    “窦太主以前曾派人抓过舅父,孤的三位女兄自然不会嫁去陈家。母后不喜鄂邑的生母,窦太主那么聪慧的人自然不愿意让鄂邑当她孙媳。最后只剩一个夷安。

    “隆虑姑母得子不易,很是宠昭平君。这次昭平君醉酒杀的不是家奴,是夷安的奶姆; 孤总感觉昭平君耍酒疯; 奶姆怕他伤着夷安; 阻止昭平君靠近夷安; 昭平君才把她奶姆杀了。如果真是这样,夷安会先求母后,后求东宫; 不会去父皇那里。”

    “父亲的意思夷安姑母并不想救昭平君?”三郎问道。

    太子:“据孤所知; 奶姆死的第二天; 廷尉就接到奶姆的儿子报案。奶姆死在夷安那边; 奶姆的儿子如何知道?”

    “昭平君该死; 夷安却不得不做出一副救夫心切的模样。”史瑶接道,“真如殿下所说,她不会来东宫求妾身和殿下。离四郎的百日宴只剩三天,父皇不会赶在四郎百日宴前后处死昭平君正法纪吧?”

    太子还真不知道,“你们仨下午没事吧,去宣室看看。”

    “现在?”二郎问道。

    大郎:“不行,祖父应该还没吃饭。”

    申时左右,大郎带着两个弟弟去未央宫,看到宣室门外有两辆马车,三兄弟没直接进去,而是令小黄门通禀。

    片刻,小黄门出来,三人才进去。看到只有刘彻一人坐在案几后面,大郎推一下二郎。二郎开口问:“祖父,外面谁的车啊?”

    “辽东郡太守家的。”刘彻道,“你们怎么来了?”

    二郎:“好几日不见祖父,想得慌。”

    “吾怎么没看出来?”刘彻睨了他一眼,“想吾天都黑了才过来?”

    二郎尴尬了,转向三郎,我该怎么说啊?

    “看三郎作甚?”刘彻瞥一眼二郎,转向大郎问道,“老实交代,来找吾何事?”

    大郎:“听说有人拉来满满两车东西,孙儿好奇车上装的是什么。外面马车上怎么没有啊?祖父。”

    三郎和二郎也装作很好奇的样子。刘彻不由自主地笑了,“你们猜猜看?”

    “是皮毛布料,还是粮食,或者是家具木器?”大郎道,“祖父总得跟孙儿说是哪一类吧。”

    二郎瞥一眼大郎,真会装。

    刘彻看不见二郎的小眼神,以为他等着大郎猜,“二郎,你也猜猜看。”

    “好啊。”二郎转身跑到外面,绕着马车转两圈,果然被他找到几粒稻谷,捏着稻谷跑回宣室,往案几上一放,“是这个。”

    刘彻惊讶,抬眼看着二郎,二郎小脸上写满,我猜对了,快夸夸我。刘彻发自肺腑笑了,“二郎真聪明。”

    大郎和三郎走过去,看清楚案几上的东西,也有些惊讶。三郎问道:“阿兄是如何想到?”

    二郎想说,我知道车上拉的是稻谷,就出去碰碰运气。然而,这话不能说,“我想问禁卫,没成想看到车上有几粒稻谷。”

    “等等,祖父刚才说来人是辽东郡太守家的人,孙儿如果没记错,辽东乃苦寒之地,稻谷不是长在长江以南吗?”三郎装出一副很好奇的模样,“祖父,辽东郡哪来的稻谷?”

    刘彻:“吾和你们讲,你们别告诉旁人,包括太子。”

    “好啊,好啊。”以往都是刘彻逗二郎,难得身份互换,二郎很兴奋,“祖父快说。”

    刘彻先说他得知辽东郡也能种水稻是多么惊讶,然后又说他打算派人去辽东查看,最后说,“过几日便是四郎百天,吾要在未央宫设宴,四郎百日就用辽东郡送来的稻谷宴请群臣。”

    三兄弟睁大眼,这次不是装的。

    三郎忙问:“祖父大宴群臣,是不是说祖母也要宴请他们的夫人?”

    “这个……”刘彻只顾得高兴,把这事给忘了,“按理说应该设宴。”

    三郎又问:“皇家公主都要来?”

    “是呀。”刘彻说着,打量一番三郎,“你想说什么?直说便是,别吞吞吐吐拐外抹角。”

    反应不如他兄和他弟快的二郎都知道,“夷安公主要来吗?祖父。”

    刘彻把不成器的外甥兼女婿给忘了,经二郎提醒,刘彻想到昭平君此刻还被关在廷尉衙门,又想到隆虑公主病重时向他托孤,不禁叹了一口气。

    “祖父也不知该如何处置昭平君?”三郎问道。

    刘彻揉揉额角,“这事你们别管,朕自有主张。”

    三兄弟本以为刘彻会拖上到腊月再处置昭平君。然而,十二月初八,晌午,三兄弟到长秋殿用饭,听到史瑶说,昭平君死了。兄弟三人目瞪口呆。

    二郎掏掏耳朵,问道:“长安有几个昭平君?”

    “你没听错。”史瑶把四郎递给大郎,“他醒好一会儿,你现在抱他出去,他准给你面子乐得咯咯笑。”

    大郎抱住四郎到廊檐下,四郎看着满天雪花飞舞,很是兴奋,梗着脖子,身体不断挣扎,试图把大郎拽到外面。

    如果四郎会说话,一定是说,大兄,我要玩雪。

    大郎一动不动,等着小孩快哭了才命内侍撑伞,抱着小孩在外面站一会儿就让内侍把伞收起来,淋着雪走回屋里,四郎咧嘴就哭。

    三郎回头看到,笑着冲四郎拍拍手,四郎伸出胳膊到三郎怀里,就扭头往外看:“大兄,你进去吧。”

    “到院里就进来。”大郎道,“外面有风,四郎包的只露一双眼睛也不能在外面久待。”

    三郎:“我知道。”

    二郎也想抱着弟弟出去,便催史瑶:“母亲快说,祖父为何突然处死昭平君?”

    “你父亲猜对了,夷安公主厌恶他。”史瑶道,“昨天下午我抱着四郎遛弯,遛到椒房殿,你祖母同我说,昨天上午你祖父召见了夷安公主。今日上午,你祖父便在朝会上讲,法不能乱。晌午昭平君就被处死。”

    大郎走进来就问:“听母亲的意思,夷安姑母向祖父求情,祖父会饶昭平君一命?”

    “我说一件事,你们就清楚了。早年公孙敖随霍将军攻打匈奴,两人出塞后兵分两路,公孙敖延误战机,按律当斩。公孙敖缴了赎金,被贬为庶民。”史瑶问道,“是公孙敖犯的罪重,还是昭平君醉酒杀人罪重?”

    二郎:“肯定是公孙敖,延误战机会害死很多人的。”说着,猛然停顿下来,“隆虑姑婆死前给祖父的赎金,比公孙敖给朝廷的多很多吧?”

    “当然。”大郎道,“公孙敖有钱也无法和姑婆比,姑婆有食邑。”

    史瑶看向两个儿子,“所以啊,你们以后不要小瞧女人。”

    “孩儿从不敢小瞧女子。”二郎忙说。

    大郎:“你是谁都不敢小瞧。”

    “我没和你说话。”二郎大声道。

    三郎抱着四郎走到门口,“阿兄,换你了。”

    “好的。”二郎跑出去接过四郎,隔着被褥在他脸上嘬一下,“小弟,阿兄抱你玩去啊。”抱着四郎走到大门边才转身回正殿。

    史瑶接过四郎,笑着问,“这次过足瘾了吧。”

    外面下大雪,奶姆不敢抱着四郎出去,史瑶抱他在外面站一刻就累得胳膊酸疼。而撑着伞站在院里和站在廊檐下没有任何区别,四郎不大满意。三位兄长抱着他来回走动,四郎笑眯了眼。

    屋里暖和,史瑶把包着四郎的被褥拿掉,就看到四郎咧嘴笑。三郎见状,往四周看了看,见屋里没旁人,笑道:“还真是个小孩子。母亲,四郎这么孩子气,父亲有没有发现我们小时候和四郎比起来很不一样?”

    “你们出生时太子年少,心性未定,你们平日又表现的比别的小孩聪慧,四郎不如你们机灵,你们父亲也不会怀疑你们。”史瑶道,“再说你们现在九岁,这么多年过去,有些细节别说太子,我都忘了。”说着,看一眼靠在她怀里,打量三位兄长的小孩,“四郎挺乖的,夜里就醒两次,我们几乎没听他哭过。这一点和你们一样。”

    二郎:“不愧是我弟弟。”

    “是你一个人的弟弟?”大郎看着二郎说道。

    二郎:“我又没说不是你弟弟。”话音落下,听到一阵脚步声,三兄弟扭头看去,太子正往这边来。

    三郎起身走过去,看到太子大氅上全是雪,皱眉道:“父亲为何不撑伞?”说着话回到屋里拿一双厚厚的鞋,放在太子脚边,“父亲快换上。”

    太子看到臃肿不美观,却十分暖和的鞋,“阿瑶,这是新做的?”

    “新鞋暖和。”史瑶让宫人做的鞋是后世在室内穿的棉鞋,汉朝没有棉花,有木棉,木棉也挺好的。史瑶很想让宫人用木棉做,考虑到穿鞋的人是太子,令宫人用蚕丝,“先前那几双鞋底都薄了,这么冷的天穿着不暖和。”

    三郎仰头望着太子:“父亲,这双鞋一直放在火盆边,暖和吗?”

    “暖和。”太子笑着穿上鞋,拉起蹲在他身边的三郎,就看到四郎睁大眼望着他,笑着走过去,“四郎,有没有想父亲?”

    坐在史瑶怀里歇一会儿的小孩伸出手。太子抱起他,小孩就扭头往外看。太子乐了,“不想出去玩,你理都不理我。想出去玩了,让我抱?想得美。”说着,走到史瑶身边坐下。

    小孩懵了,显然没想到是这样,回过神扭头就找三位兄长,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时竟犹豫起来。

    二郎见了,拍拍手,“四郎,我抱你出去。”

    大郎跟着拍手喊四郎。

    小孩盯着三位兄长看一会儿,冲三郎伸出手,啊啊叫个不停。

    二郎看着什么也没做的三郎,眨了眨眼睛,问道,“母亲,小弟不喜欢我?”

    “也不喜欢我?”大郎跟着问。

    太子:“恐怕是你和二郎长得一样,四郎不知该选谁,才选三郎。”把四郎递给三郎,“别出去,在屋里走动。”

    三郎亲亲小孩软软嫩嫩的小脸,笑道,“真是个小机灵。”

 第102章 蠲免徭役

    四郎以为三郎和他玩; 也学着三郎亲亲三郎的脸,结果涂三郎一脸口水。羡慕三郎的二郎见了,咧嘴大笑; “阿弟; 你脸上全是口水。”指着三郎的脸说道。

    “小弟和我亲,才涂我一脸口水。”四郎胖,三郎抱着他在殿内走一圈就觉得胳膊无力,不得不换只手抱着四郎; “你让他涂你一脸口水他也不涂。”

    大郎瞥一眼三郎,悠悠道:“小心他尿你身上。”

    “不劳你费心; 有尿布。”三郎说完; 就把四郎给太子; “父亲,孩儿歇会儿再抱他。”

    太子笑道,“还没到一刻就没力气了?”

    “他太胖。”三郎上上下下打量四郎一番; “孩儿觉得孩儿半岁大的时候都没有四郎现在重。”

    太子:“他出生时就比你重。”扭头看一眼四郎,见小儿子没有要睡的迹象,指着大郎说; “要不要你大兄抱抱你?”怕小孩听不懂; 又指了指外面。

    满脸懵懂的小孩顺着太子的手指看去,眼中一亮,冲大郎伸出手。大郎三两步跳到太子面前; “真抱他出去?”

    “抱他到门口就回来。”太子道; “看他想哭再往门口走。”

    大郎:“这样一来; 四郎以后都不跟孩儿了。”

    “别担心,你和二郎长得一样,他分不清。”太子道,“再说了,就算他记得,过三五天也就忘了。”

    三郎观察四郎神色,见他一心想着往外去,根本不知太子在说他,一时竟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也挺好,起码他们兄弟三人以后想怎么忽悠四郎都成。

    四郎发现他大兄到门口就转身回去,来回两次,顿时不乐意了,挣扎着要太子。

    二郎走过去冲四郎拍拍手,四郎伸出小胳膊,看清二郎的脸,扭头继续找父母。二郎张了张嘴,不愿意承认,“父亲,母亲,小弟真讨厌我?!”

    “他讨厌的是大郎。”史瑶笑道,“明明往前迈一步就能出去,大郎偏偏转身回来,他不想再让大郎抱。”

    大郎也累了,一边把四郎递给史瑶一边说:“母亲说得对,因为你和我长得一样。”

    “我也不想和你长得一样。”二郎想也没想就说。

    大郎嗤一声,“说得好像我想和你长得一样似的。”

    “你,你——”二郎指着他,“你不可理喻。”

    太子笑道:“那你还理他作甚?去洗手,咱们吃饭。”

    二郎瞪大郎一眼,“你不要和我一起。”

    “好啊。”大郎应一声,随即吩咐小宫女再打一盆热水。

    二郎顿时气得眼前一黑,踉跄了一下。三郎忙扶着他,“不是他的对手还惹他,你图什么呢?”

    “我也没想惹他。”二郎一秃噜嘴说出来,他也恨自己啊。

    太子走过来,揉揉二郎的脑袋,“别说了,吃了饭你们还得去上课。”

    说起上课,二郎想到三郎和大郎为了照顾他,有些内容大郎和三郎听得想睡觉,依然让老师慢慢讲。这么多年过去,大郎从未为此抱怨过。二郎瞥一眼在旁边洗手的大郎,哼一声,不和他计较。

    大郎回看一眼二郎,幼稚!

    翌日,十二月初九,再过一天便是十二月初十,这一日帝后在宫中设宴,理由是太子第四儿子满百日。

    王侯将相不懂,大郎、二郎和三郎百日宴,皇帝也只是宴请皇家人,怎么到了四皇孙,就要大宴群臣?带着这个疑惑,男男女女带着给名为刘宣的刘家四郎准备的礼物来到未央宫。

    宴席开始,最先端上来的不是重菜,也不是开胃小菜,而是一碗白米饭。还没搞清皇帝为何要宴请他们的文臣武将一见白米饭又懵了,皇帝这是要干什么啊?

    刘彻见众人面带疑惑,笑着说他们面前的白米饭来自辽东郡。除了东宫父子四人,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人都惊着了,也明白刘彻为何要宴请百官。

    这次有外人在场,无论是前殿的男人,还是后殿的女子都有些拘束。少说话多吃饭,宴席结束的也比以往要快,未时刚过就散了。

    公主以及各家夫人向皇后和史瑶辞行,朝中重臣却被刘彻留下来。吃了皇家的饭,自然要为皇帝分忧。

    辽东郡地广人稀,偏偏产的大米味道还行,很清楚北方缺粮的刘彻自然要好好利用这片土地,便让众臣各抒己见。

    王侯将相多是关中人,辽东离他们甚远,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辽东郡离长安有多远,怎么出主意?百姓迁到辽东郡?朝廷连年征战,这几年又组织几十万人屯田戍边,导致许多地方只剩老弱妇孺,把他们弄得辽东郡也没力气种地。

    没有男丁,大农令桑弘羊、御史大夫儿宽也只能相顾无言。一时偌大的殿内竟鸦雀无声

    刘彻从儿宽、桑弘羊转向致仕后第一次入未央宫的卫青,卫青面露苦笑。刘彻看向他后面的成安侯韩延年,成安侯不敢看刘彻,怕刘彻问他,更怕他道出实情刘彻发火。

    坐在太子身后的三郎往四周看了看,戳戳太子的背,提醒他开口。

    刘彻正找太子,看到三郎的小动作,眉头一挑,“三郎,你来说说。”

    太子猛然看向刘彻,随即回头,看到三郎一脸呆滞,试着说道:“父皇喊三郎?”

    “三郎,没听到朕的话吗?”刘彻没有回答太子,而是盯着三郎问。

    认为听错了,回过神的王侯将相齐刷刷看向十岁的三郎。三郎也意识到他没听错,起身走到殿中央,道:“祖父是问孙儿辽东郡的事吗?”

    “是的。”刘彻没想问三郎,满朝文武都跟个鹌鹑似的,只有三郎一个不老实,才决定把他揪出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朕恕你无罪。”

    三郎往四周看了看,小心翼翼说:“孙儿怕孙儿说了,明年今日是孙儿的忌日。”

    “朕的话你没听清?”刘彻佯装生气,“恕你无罪!”

    三郎:“别人会要孙儿的命。”

    “三郎。”太子瞪一眼三郎,朝堂之上不可蛮缠。

    刘彻:“太子先别说,让三郎说。三郎,太子若敢罚你,朕罚他。”

    “那孙儿可就真说了?”三郎看向刘彻。

    刘彻微微颔首。

    三郎道:“孙儿认为不应当再征算赋、口钱,减轻百姓负担,其次重新丈量天下土地,按地亩征税,辽东郡开荒者前三年免其田赋,其他地方前两年免其田赋。”

    此言一出,殿内连呼吸声都轻了。

    刘彻没大明白,“你的意思赋税只征田赋?”

    “是的。”三郎道,“百姓所产有限,交了口钱再交田赋,都不敢再生孩子,祖父可知为何?因为养不活。如果只交田赋,无需祖父下诏,食不果腹的佃农自会另谋出路。比如迁入辽东。这样一来,比如舅公家中的地自然无人耕种,舅公一定会恨死出主意的孙儿。”

    卫青脸色骤变,转向三郎见他笑嘻嘻,头痛道,“三郎!”

    “祖父意下如何?”三郎冲卫青眨一下眼,转向刘彻,“第一年赋税自然会少很多,第二年会有所增长,第三年会更多,往后会越来越多。丈量土地的同时祖父理应派官吏查各地亏空,亏空多少应当由该地太守、县丞等人本人补齐。”说着,顿了顿,“只是这样,恨孙儿的人会更多,孙儿住在宣室都不一定能保全性命。”

    刘彻张嘴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忽然意识到险些中了三郎的激将法,“你先退下。”随即就问众臣意下如何。

    三郎把话说到这份上,又把卫青扯出来,万户侯卫青都没说什么,其他人有异议也不敢当着东宫父子四人直接说。

    刘彻打量一番众人,见许多人神色复杂,便让众臣退下,明日朝会再议此事。在太子起身告退时,刘彻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