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郎、二郎和三郎小时候,太子抱三个儿子的时候就只能坐着。怕三个小孩觉得他偏心,在他们像四郎这么大,太子觉得他们懂事了,就很少抱他们走动。回答三个儿子的问题时,也是不偏不倚,自然也无法像现在这样来回逗四郎。
太子接过四郎又给他一下,“好玩吗?”
小孩往太子怀里钻,好似在说,人家不好意思啦。太子乐不可支,忍不住朝他脸上咬一口,“你怎么就这么好玩呢。”
“不好玩!”小孩抬起头。
太子笑吟吟问道“那谁好玩?”
小孩被问住了,下意识想找帮手,看到史瑶,母亲是向着父亲的,“阿兄!”
“你阿兄好玩?”太子问道,“哪个阿兄好玩?”
史瑶“没哪个。他阿兄回来。”
太子回头看去,三个大儿子先后进来。小孩挣扎着要下去,太子放下他,小孩向大郎跑去,边跑边喊,“大兄,父亲,坏!”
侍从帮大郎背着书袋,大郎两手空空,就蹲下来揉揉他的小脸,“父亲欺负你了?”
“母亲,坏。”小孩搂着大郎的脖子。大郎抱起他,小孩坐在大郎胳膊上转向史瑶说道。
大郎故意问“那你想我怎么做?打父亲和母亲吗?”
小孩可不敢打父母,连连摇头,“不和他们玩儿。”
“嗯,不跟他们玩。”大郎道,“父亲,母亲,孩儿去偏殿。”
四郎抱着大郎的头转向他,不要和父亲讲话。
太子好气又好笑,拍拍他的脑袋,“欠揍。”
小孩抬起胳膊拨开太子的手,瞪一眼太子,不要碰我。
“不得对父亲无礼。”大郎道,“否则不和你玩。”
小孩慌忙收回手,睁大眼睛望着大郎,我没有,不是我。
“真乖。”大郎满意了,“和父亲说,我们去偏殿。”
小孩不想说,可他不讲大郎就不动弹,二郎和三郎也看着他,小孩瘪瘪嘴,“父亲,孩儿去偏殿。”
“去吧。”太子忍着笑说。
小孩拍拍大郎的肩膀,大兄,我说了,我们快走。
太子望着四个儿子走进偏殿,才和史瑶说,“你把他们教的很好。”
“是殿下教的。”三郎什么道理都懂,大郎又狂又傲,她的话根本听不进去,要说教孩子也只有二郎一个是她教的,“妾身只管他们穿暖吃饱。”
太子“你太谦虚了,阿瑶。孤早出晚归,不是你,他们仨早已变成膏粱子弟。”
“殿下,妾身像是谦虚的人吗?”史瑶反问。
太子哑了。
“殿下身为父亲以身作则,他们才能越来越懂事。”大郎前世的父亲也是个厉害人,太子做的再好,在大郎看来也就比他以前的父亲好一点点,而太子又很年轻,让大郎尊敬太子也是难为大郎。
早先刘彻和大郎闹着玩拿东西砸大郎,太子毫不犹豫挡在大郎前面,史瑶看得很清楚,从那之后大郎才打心眼里接受太子。
三郎前世没享受几天父爱,太子只需多关心关心三郎,哪怕只关心他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就能把三郎降服。事实上太子做的更好。史瑶不能说实话,才那样说,“不过,他仨向着殿下,以后四郎很有可能和殿下争风吃醋。”
“吃醋?”太子不解,“为何?”
史瑶“四郎最喜欢的三位兄长不向着他,向着父亲,换作殿下是四郎,殿下是不是很不高兴?”
太子想象一下,笑了,“还真可能。”
厨子走出来,等着史瑶说完。史瑶看到他便问,“怎么了?”
“太官令知道咱们东宫喜欢吃鱼虾,奴婢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弄的泥鳅,给咱们送一盆,奴婢不知该如何做。”厨子指着不远处的小水缸,“放在那儿有半日了。”
史瑶“我睡午觉的时候送来的?”
“是的。”厨子道,“奴婢不敢打搅太子妃歇息,没敢告诉太子妃。”
史瑶上辈子只吃过泥鳅,还是炸的面目全非的,问她怎么吃简直为难她,“我去问问大郎他们想怎么吃。殿下先回殿内?”
太子微微颔首,笑道,“四郎这会儿不想见我,我就不过去了。”
三郎听到“泥鳅”二字,一下子站起来,“母亲,泥鳅是好东西。”
“所以呢?”史瑶问。
三郎“泥鳅大补汤,再来个炸泥鳅。”说着话找出放在偏殿的笔墨,“母亲等一下,孩儿这就把做法写下来。”
“阿兄,我也吃。”四郎恐怕三郎把他忘了。
三郎“知道。”随后小声问史瑶,“有虾吗?”
“我去问问。”史瑶把做法给识字的厨子,就问有没有虾,得知有一碗,厨子打算炒着吃,史瑶吩咐他们放点葱姜用清水煮。
晚上史瑶他们吃泥鳅,四郎吃虾。四郎倒是想吃泥鳅,史瑶怕他嚼不烂,卡着他,没敢给他吃。
四郎不高兴,三郎就同他说,“你好好吃饭,再长这么高,就准你吃泥鳅。”
“多高啊?”四郎故意问,“我现在这样高?”
三郎把他拉到墙边,在墙上划一道,“你现在这么高。”随即往上画半尺,“这么高的时候,你自己记住啊。”
“好的。”四郎不闹了,吃过饭就跑到墙边站着,仰头看一眼,就问,“阿兄,我有长高?”
史瑶率先说,“长高一指,还得多吃饭。”
四郎高兴了,跑向三郎就朝他怀里扑,“阿兄,我长高啦。”
“四郎真厉害。”三郎道,“我们现在出去玩玩,然后回来洗澡睡觉?”
四郎点头如捣蒜,“我要和阿兄睡。”
“你要和哪个阿兄睡?”二郎问。
三个兄长都喜欢,如果不让四郎选,自然是和离他最近的三郎睡。经二郎提醒,四郎想说三郎又怕大郎和二郎生气,扭头问史瑶,“母亲,我和谁睡?”
“这孩子……”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地看他的太子很是无语,“把问题抛给你了。”
史瑶“可不是么。你说‘点兵点将点到谁是谁’,就不用自己选了。”
“怎么点啊?”四郎走到史瑶身边。
史瑶拿起他的小手,点给四郎看,结果点到大郎,“今天和你大兄睡?四郎。”
“可是我想和四郎睡啊。”三郎故意说。
小孩张了张嘴,突然想到,“是母亲点的,阿兄。”
“噗!”二郎刚刚端起山楂水喝一口,这先全喷了,“母亲,孩儿支持你揍他。”
小孩慌忙跑向大郎,叫到“大兄……”
“大兄保护你。”大郎前世也有不少孩子,然而,没有一个有四郎有趣,忍不住捏捏他的小脸,“二郎敢揍你,我帮你揍他。”
小孩不怕了,歪头看着二郎,你还支持母亲吗?
二郎没理他,拿着面巾擦擦嘴,把剩下的山楂水喝完,就问三郎,“咱们出去玩,不带四郎。”
“我领你。”大郎道。
四郎站起来把手递给大郎。史瑶忙提醒,“别出长乐宫。”
“孩儿知道。”兄弟四人也没到处跑,拿着四郎的明日穿的意思到大郎殿内又回来,向史瑶和太子告辞,才再次回去。
太子这几日被蝗灾搅得寝食不安,现在蝗虫被消灭,太子放松下来就觉得很累。
翌日,早饭后就把四郎抱在怀里,给四郎读《论语》。四郎的性子很难安静下来,但他很想和三位兄长一起玩,史瑶就骗他,背会整本《论语》就能和三个兄长去长信宫。
四郎依然不愿意,大郎就画一幅四郎,问四郎他厉不厉害。四郎满眼崇拜,大郎就问四郎想不想向他一样厉害。
四郎说不想。
大郎险些憋晕过去。三郎就直接和四郎说,他们不和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玩。四郎怕了,才老老实实听太子“念经”。
最迟四郎只能忍一炷香,后来习惯了,史瑶往上加,现在已经能忍两炷香不乱动。太子也知道教孩子得慢慢来,不可能一蹴而就,给四郎念两炷香,就去拿蹴鞠,和四郎在殿后玩蹴鞠。
父子两人玩一刻,四郎累得满头汗,太子牵着他的小手回正殿歇息,刚喝一口水,就听到敲门声。
史瑶往外看去“谁呀?”没容身边人回答,就说,“殿下,这两年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妾身想让东南的百姓做些茶送过来。”
“宫里没茶了?”太子问。
史瑶“不是茶汤,是清茶。”
“你写出来,不难办孤令博望苑的人去东南置办。”太子说完,看到今日当值的党帛走到门口,“何事?”
党帛“启禀殿下,攻打匈奴左贤王的两万骑兵全军覆没。”
太子霍然起身“全军覆没?!”
作者有话要说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赶去外地参加婚礼的我也没断更,是不是棒棒哒~?≧3≦?
第115章 主动请缨
史瑶慌忙拉住太子; “殿下别急; 全军覆没的意思为首的将军也被匈奴捉了去?党帛。”
“是的。”党帛偷偷瞟一眼太子,见他太子真被史瑶拽住了才说,“刚才来的小黄门以前经常被常融欺负; 皇上因常融诬陷殿下而处死常融,他就当咱们救了他,皇上那边有点风吹草动都来告诉奴婢。”
史瑶看向太子,“父皇知道此人吗?”
“父皇大概不知道。”太子道; “知道也不在意。”怕史瑶不信; “父皇对身边的人十分宽容; 只要别太过分。”
史瑶“大军开拔前,父皇有找舅父商议吗?”
“父皇这几年有些小瞧匈奴,谁也没商议。”太子道,“赵破奴以前时常随霍将军出征,父皇认为他很了解匈奴,此次才命他为将。”犹豫一下,又说,“舅父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史瑶“这是近些年大汉输的最惨一次吧?”
太子点点头; 长叹一口气,“孤去宣室。”
“别提此事。”史瑶道; “父皇主动提到朝中无人可用,殿下也别提舅父。”怕太子误会,“父皇这会儿应该已被赵破奴气得神志不清,待父皇冷静下来; 殿下再提醒父皇可以找舅父商议一下。”
太子觉得史瑶想多了,怕史瑶跟着担心依然说,“孤知道。”说着就往外走,脚迈出去突然想到,“别告诉大郎。”
“不讲也瞒不住啊,这么大的事。”史瑶提醒太子。
太子“瞒一天是一天,省得大郎小小年纪又惦记着领兵出征。”
史瑶答应下来。然而,夫妻俩忘了小四郎。午时两刻,四郎看到三位兄长回来,跑出去冲大郎招招手,趴在大郎耳边小声说,“大兄,我和你讲,父亲,母亲,有事瞒你。”
“什么事?”大郎没当回事,配合四郎笑着问道。
过去太久,四郎忘得差不多了,“匈奴,还有说,说全,全没,我忘了。”
“是不是全军覆没?”三郎忙问。
四郎仔细想想,使劲点点头,“阿兄好聪明啊。”
大郎和三郎相视一眼。三郎道,“用上全军覆没,肯定是说大汉军队。”抱起四郎道,“母亲现在何处?”
“母亲?”四郎往四周看了看,蹙眉道,“不在了。”
大郎“别问他了。四郎只顾告诉我们,没注意到母亲。”
“四郎,父亲为何要瞒着大兄啊?”二郎问道。
四郎摇了摇头,“忘了。”忍不住看一眼大郎,担心他为此生气。
三郎“四郎记下这么多已经很棒。父亲是不是不在宫里?”
四郎点点头“阿兄厉害,父亲去找祖父啦。”话音刚落,史瑶从殿后出来,隐隐听到四郎提到太子。
史瑶一边向四个儿子走去一边问“四郎在说什么?”
四郎抱住三郎的脖子。三郎拍拍他的屁股,示意他莫怕,“母亲,听说朝廷出大事了,领兵的赵破奴也被擒了。”
“你听谁说的?”史瑶忙不迭问道。
三郎不过是猜测,没想到是真的,脸色骤变,抬手把四郎递给史瑶,“母亲,孩儿去宣室。”
“站住!”史瑶拔高声音。
三郎僵住,转身看向史瑶“母亲,旁人不了解孩儿,母亲还不了解么?”往四周看了看,见院里全是人,小声说,“孩儿上辈子也称得上是马背上的人,可以说整个大汉,除了舅公孩儿是最了解匈奴人的人。”
“你们现在才十一岁。”史瑶提醒他。
三郎“孩儿知道。如果孩儿没记错,今年赵破奴带了两万骑兵出关,连一个人也没逃回来,孩儿总觉得有些蹊跷。”
“进屋说。”史瑶抱着四郎往正殿内去。
二郎抓住三郎的胳膊,小声问“你的意思有奸细?”
“我感觉有。”三郎道,“两万人不是少数,哪怕趁乱突击也应该能突击出来几个。”
史瑶“三郎,前方来报,全军覆没,意思是除了死的全被匈奴抓走了。奸细不要家了?”
“母亲,不是所有将士都是铮铮铁骨好男儿。”三郎道,“在一些人眼中父母远远比不上高官厚禄。至于妻儿,妻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更何况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奸细。没有更好,有的话我们不知道是谁,也没法把他们父母抓起来,逼他们反匈奴。”
史瑶仔细想想,“听你这样一说,真有内奸?”
“孩儿只是这样猜。”大汉的铁器比历史上锋利,百姓生活也比历史上好,对朝廷的怨恨也少了许多,在得知刘彻派赵破奴代表应付匈奴时,三郎才没拦着,“大汉兵强马壮,咱们的马现在还有马掌,论长途奔袭,匈奴的良马比不上咱们的马,赵破奴居然还和历史上一样全军覆没,孩儿才觉得奇怪。”
史瑶“你们去宣室吧。”
“我也去。”四郎忙说。
史瑶瞪一眼四郎“你别添乱。”
“母亲,让四郎去吧。”三郎道,“他早点知道也好。”
史瑶张嘴想问好什么,话到喉咙眼猛然想到不出意外四郎就是太孙,“到宣室不准闹啊。”
“我听话。”四郎冲三郎伸出手,“阿兄抱抱。”
大郎攥住四郎的小腿,“要这个干什么用的?”
“走路啊。”四郎道。
大郎“那你为何不下来自己走?”
“我喜欢阿兄。”四郎搂着三郎的脖子,恐怕三郎把他放在地上。
宣室离长秋殿有些远,三郎和大郎、二郎轮流着抱四郎也会觉得累,便命内侍备车。兄弟四人到宣室,宣室大门敞开,刘彻坐在案几后,太子坐在刘彻右侧,父子俩相顾无言。
四兄弟进去,宣室内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只有四郎没发现气氛不对,大声喊“祖父,父亲。”
“你们也知道了?”太子说他知道两万骑兵全军覆没,震惊又失望的刘彻也懒得问太子听谁说的,但他知道太子来宣室的时候,三个大孙子还在长信宫,“谁告诉你们的?”
大郎“此时恐怕已传遍长安。”
刘彻动怒,随即又想到两万人无一生还,哪怕他下禁令,边关百姓也会到处传,“你们过来就是告诉吾这件事?”
“不是。”大郎以前看过《史记》和《汉书》,然而许多细节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便看向三郎让他说。
三郎没提他怀疑军中有细作,直接说“祖父,此次损失惨重,下次匈奴来犯,孙儿建议派舅公迎战。”
“你说什么?!”刘彻以为听错了,“再说一遍!”
太子忙说“父皇,三郎还是个孩子,他的话当不了真。”
“父亲,孩儿已十一岁了。”三郎望着刘彻说,“该懂的孙儿都懂,也知道祖父为何不用舅公。父亲可能都不知道原因。”
刘彻这次没有急着开口,无声地示意三郎继续。三郎不顾瞪着眼睛看他的太子,继续说,“匈奴敢频频入寇边塞,便是仗着祖父不会派舅公出战。如果祖父不放心舅公,可派孙儿和大兄为监军。”
太子大声道“三郎!”
“你先别说话。”刘彻看一眼太子,就转向三郎,“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三郎“孙儿知道。监军一事可以不让舅公知道,对外就说舅公带孙儿历练。舅公那里孙儿和大兄去求他,舅公对孙儿无可奈何,一定会说祖父同意他就同意。至于舅公,祖父大可对外说舅公主动请缨。”
“大郎,这也是你的意思?”刘彻问。
大郎“不是。”刘彻下意识看向三郎。三郎丝毫不感到意外,刘彻糊涂了,这俩孩子在搞什么?紧接着就听到,“孙儿想亲自上阵杀敌,并不想躲在后方。”
刘彻惊得睁大眼,眼角余光注意到太子扶额,仿佛在说,“他就知道会是这样。”刘彻问道,“据儿,大郎和你说过?”
太子:“父皇初封李广利将军时——”
“李广利一个倡伎都可为将,孩儿为何不可?”大郎打断太子的话,“只因孩儿小?李广早年随舅公出征时年龄大,和匈奴交战立功过吗?祖父是皇帝,以前都敢重用十七岁的霍去病,现在连自己亲孙子都不敢用?祖父何时变得如此畏首畏尾?”
刘彻也忍不住学太子揉揉额角,“朕已经够烦,你就别在这儿胡搅蛮缠。霍去病十七岁,你几岁?不用匈奴人,吾一条胳膊就能把你撂倒。”
“李广一条胳膊也能把祖父撂倒。”大郎道,“可惜李广出关就迷路。”
刘彻没好气道“说得好像你不会迷路似的。”
“大兄不会迷路。”一直没开口的二郎突然说。
刘彻猛然看向二郎,“为何?”
二郎瞬间意识到说漏嘴,看向三郎。三郎“舅公说大兄天赋极高。”没容刘彻开口,又说,“孙儿比大兄还要高。”
刘彻长叹一口气,“大郎,三郎,领兵打仗不是过家家。”
“不是过家家?”三郎问。
四郎好奇“什么是过家家啊?祖父。”
刘彻头疼,冲四郎招招手,“来祖父这里。别看你阿兄,你阿兄不敢拦着你。”
四郎继续看三郎。三郎微微颔首,四郎扑到刘彻怀里,“祖父!”
“吾真是白疼你了。”刘彻捏捏他的小脸,就抬头直视三郎,“不是过家家。”
三郎没说话,大郎笑了,“孙儿还以为在祖父打算命李广利领兵出征大宛时,就把打仗当成过家家了。合着一直不是,孙儿误会祖父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 月半今天早上三点就起来,忙了一天,晚上八点才回到家,头痛的快炸了明天尽量多写点
第116章 立字为证
刘彻心梗; 想吐血。太子无奈地说“大郎; 你给我适可而止!”
“父亲,祖父没让父亲说话。”三郎本以为他们都改变那么多事,赵破奴大败这件事也会改变; 万万没想到是他们想多了。来未央宫的路上大郎和三郎商议好,刘彻不同意启用卫青,他们就缠的刘彻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不得不同意。
太子指着三郎; “你——”
“别你了; 还不都是你惯得。”刘彻瞪一眼太子; 深呼吸,“三郎,朝廷还没到无人可用,必须启用老将的地步。”
大郎接道“李广利吗?”
刘彻噎住了,“能不能不提李广利?再提朕揍你!”
“没法绕过李广利啊。”大郎道,“李广利现在还是将军,俸禄真二千石,比他少一个字的李广盼了一辈子封侯; 俸禄最高时也不过真二千石。
“提到李广孙儿就不由想到李广利,提到李广利也就想到李广。除非不提李广也不提李广利。可是也不行; 李广快六十了,祖父还派他出征,舅公如今四十八岁,如何不能用?又不用舅公亲自上阵杀敌。”
刘彻的头更痛了; “怎么又绕回来了啊。卫青这几年多病——”
“尚可吃饭。”大郎打断刘彻的话。
二郎不解,见刘彻变脸,太子一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模样,小声问三郎,“什么意思啊?”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郎问,“听过这句话吗?”
二郎“听过。老师讲过,大兄是说祖父要当赵王,宁愿吃败仗也不用舅公?”
“这个么,你得问祖父。”三郎笑看着刘彻。
二郎扭头望着刘彻,“是吗?祖父。”
“当然不是!”刘彻道,“除了李广利,还有公孙敖,韩说,路博德可为将。”话音一落,大郎笑了,刘彻顿时感觉不好。
大郎“据孙儿所知,这三人都比舅公年龄大,论才能却远不如舅公,祖父还说不是无人可用?朝中有人还派他们?”
刘彻心疼说话不过脑子的自己,“太子就没什么可说的?”
太子能说的早说了,大郎和三郎不听,也不能打骂他们。毕竟俩孩子是想领兵出征,又不是祸害百姓,“朝中武将青黄不接,儿臣也在犯愁。”
“谁让你说这些了?”刘彻气个仰倒。
大郎“祖父,还有人选吗?”
人选还是有的,比如卫青的三个儿子,比如李广的孙子李陵,然而这些年轻人都不可为主帅。刘彻很清楚这点,“无人可用,吾也不用你们。”
“我们只是想当监军。”没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