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郎傻了,木愣愣转向大郎,小脸上写满,“我怎么了?剑怎么会这么重?这把剑是真的么?”太子忍着笑蹲下去,朝四郎脸色捏一下,“傻小子。”拿走剑挂起来。

    四郎清醒过来,顿时不好意思。抬头望着兄长和父亲都在笑,小孩瘪瘪嘴。大郎直觉不好,就听到“哇哇”的哭声。

    大郎忍俊不禁,“又没打你,哭什么?”

    “就哭,就哭。”四郎擦擦眼泪,吸吸鼻子,低声抽噎。

    史瑶拿着面巾走过来,接过四郎就朝他屁股上一巴掌,“是你自己要剑,被剑压倒了还哭,好意思哭吗?不准哭。”没容四郎开口,又说,“你这个样还要杀匈奴,用什么杀?用眼泪啊。”

    哭声止住,小孩更不好意思,趴在史瑶肩膀上不敢看他父亲和三位兄长。

    太子笑笑,坐回椅子上便问,“三郎,你祖父怎么说?”

    “月底出发。”三郎跳过刘彻夸他聪明,把他和刘彻谈话内容大致说一遍,说完发现史瑶盯着他,“怎么了?母亲。”

    太子“你母亲担心你们。”

    “母亲,此行有舅公,一定会特别顺利。”三郎道,“最迟明年这个时候,孩儿就会回来。”

    太子“你快别说了,一走便是一年,你母亲只会更担心。”

    “我们有鹰啊。”三郎道,“走时我们把三只鹰全带走,其中一只鹰就留着和母亲父亲传信,母亲就当我们随舅公去西北玩了。”

    大郎“三郎说得对,我们才十二岁,很想冲锋陷阵,舅公也不许。指不定让我俩押运粮草。”

    “你别乱讲。”三郎忙说,“不可能!”

    今年匈奴是先入侵定襄、云中,杀人掠物,一路向西北狂奔,进入张掖、酒泉,杀死都尉。草原冬天来得较早,匈奴带着掠夺的人和物质从酒泉回到云中,行军慢,到云中也该下雪了。云中离长安很近,长安附近屯有重兵,从长安迅速出击,定能打的匈奴措手不及。刘彻认为匈奴此时还在酒泉、张掖以北。

    去年秋天匈奴来犯,三郎和刘彻打赌,没过多久刘彻就令底下人筹备粮草,赶制兵器。不过,刘彻觉得匈奴看到大汉边塞增兵,今年不敢来犯,也没准备太多,却足够两万骑兵赶到张掖。

    翌日上午,朝会,众臣都在议论和匈奴打还是不打,派谁去打,黄门令进来禀报,万户侯求见。

    整个大汉没几个万户侯,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卫青,下意识回头看去,身穿甲胄的卫青把腰间佩剑解下递给门口的禁卫,大步进来。卫青行礼后,也没和刘彻绕弯子,直接跪地请求领兵出征。

    卫青话音落下,文臣武将齐刷刷看向刘彻。刘彻这些年对卫青的态度众人看在眼里,误认为刘彻会生气,刘彻没生气,还很是感动……众人看不懂了,这君臣二人玩的哪一出?

    刘彻已经决定令卫青领兵,刚才让众臣畅所欲言,不过是拖延时间等卫青。卫青来了,文臣武将也知道是卫青求他 ,便让众臣退下,和卫青讨论这丈如何打。

    卫青看到行军图上圈着张掖,心中很是复杂,盖因他也认为匈奴此时在张掖以北准备过冬。

    刘彻顺着卫青的视线看去,笑道“吾打算令你先带少许粮食先行一步,大郎和三郎在后方征收粮草,待大郎和三郎赶到张掖,你再领兵出击匈奴。”

    “他们两个孩子……”卫青不放心。

    刘彻“三郎昨日曾对吾说,仲卿一人便是一支军队,其实这也是吾想对他和大郎说的话。仲卿不要小看朕的两个孙儿,三郎沉着冷静,大郎有勇有谋,固然年少,却是少年天才。”

    “青知道两位皇孙聪慧过人。”卫青道,“只是两位皇孙从未去过塞外……”

    刘彻“比去病如何?”

    卫青张了张嘴,竟发现无言以对。

    “如何?”刘彻追问。

    卫青轻叹一声“臣遵旨!”

    在未央宫附近盯着的宦者也回到长秋殿,向三郎禀告,卫青在宣室。三郎悬着的心落到实处,就令他的侍从去找虎贲校尉,告诉校尉他和大郎身体不适,这几天就不去训练了。

    史瑶不懂“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你们怎么不去了?”

    “孩儿有别的事。”三郎道。

    史瑶“行李我给你们准备,今早你已吩咐太医准备药材,博望苑的白酒也被你拉来,弩也交代下去做了,还有什么事?”

    “孩儿想去找炼丹的术士。”三郎道。

    太子早饭后就出去了,如今屋里只有母子五人,史瑶看一眼竖着耳朵听的四郎,“二郎,你祖母说她想四郎,令四郎去椒房殿。”

    “走吧,学话精。”二郎伸出手。

    四郎朝他手上打一下,“我不是学话精。”

    二郎倒抽一口气,捏捏他的脸,“我是,我是,你是我小阿弟。小阿弟,我们去找祖母。”

    “我不去!”四郎道。

    二郎“祖母宫里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我们拿过来给大兄和三郎玩,你也不去”

    四郎看向三郎。

    三郎“我和大兄不出去,就在这里等你。你拿到好吃的,我们下午领你出去打猎。”

    “快走。”四郎抓住二郎的手就往外拽。

    史瑶看着他走远才问,“找术士看风水?”




第127章 出征前夕

   三郎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着; 无奈地说“母亲; 还是母亲提醒孩儿,你怎么自己也忘了。火药啊。”

    史瑶恍然大悟,继而一阵懊恼; “我这个脑袋啊。年龄大了,记性越来越差。”

    “母亲今年才二十七。”三郎很无力,“火药出现的早,真正用到战场上还是晚唐时期。那时的火药和现在的不一样; 孩儿不一定能做出来。”

    大郎“能不能做出比较厉害的炮竹?用那个炸匈奴的马; 马受惊了; 他们自乱阵脚。”

    “那得丢很远,不然你们的马也会受惊。”史瑶道,“对了,我听说你们以前打仗用投石机,那个东西能把炮竹甩出去吗?”

    三郎眼中一亮“母亲这个主意好,可以把东西绑在石头上掷出去。”

    “你们得试试可不可用。”史瑶道,“投石机是攻城用的吧?”

    三郎“孩儿过几日找舅公商议一下。”

    “你知道去哪儿找术士吗?”史瑶问。

    三郎“祖父那里有。”

    “你祖父何时招揽的术士?”史瑶忍不住皱眉,“我记得栾大死时; 你祖父一气之下把所有术士都赶走了啊。”

    三郎摇头道“孩儿没注意,不知道。母亲别担心; 祖父现在把术士当俳优,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敬重,还封侯什么的。”

    “这里人胆子特大,俳优也不能掉以轻心。”史瑶道。

    早年常融一个犯了事被处宫刑; 在宫里当差的太监都敢诬陷太子,哪怕三郎很清楚历史,亲眼看到一次,依然感到震惊——胆大包天啊。现在史瑶再次提醒,三郎慎重道“孩儿记下了。”

    “那你们去看看二郎和四郎去哪儿了。”史瑶道,“真去椒房殿,把他们带回来。四郎在椒房殿呆不住。”

    三郎“知道了,母亲。”话音落下,人已经出去。大郎跟上去,兄弟两人转眼间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卫青也回到府里。刘彻却出了长安城,亲自到营地挑选精兵。其实并不需要刘彻亲自选,两个大孙子跟过去,刘彻不亲自看看始终不放心。

    兄弟四人从椒房殿回去,用了午饭又睡个午觉,刘彻才从城外回来。翌日,刘彻没有再提匈奴入寇边塞一事。往后几日也没提,仿佛忘了这事,也没下诏征兵,以致于除了卫青、平阳长公主、刘彻以及太子一家,所有人都误认为年后出征。

    八月十六日上午,三郎带着从刘彻那里要来的术士去上林苑。上林苑地方大,三郎令术士在上林苑练“丹”。

    汉朝人很喜欢炼丹,每次炼丹之前都会把方子记下来,三郎不知道谁第一个把丹炉练炸,就让术士打听。

    很多术士之间都有联系,八月十九日下午就打听到了。八月二十日,上午,东宫三位小公子去上林苑,下午,上林苑中传出一声巨响。

    出来游玩的刘胥吓一跳,回过神就令家奴去打听,打听到声音是从上林苑那传来的,刘胥立刻策马去上林苑。

    到上林苑得知他的三个小侄儿也在,刘胥直接去找三郎。然而还没走到跟前,刘胥就听到三郎的笑声,“何事如此高兴?”

    “祖父的术士炼丹把房子炸了。”三郎指着早两天刚搭好,如今已经变成废墟的茅草房,胡诌道,“以前吃丹药险些把自己毒死,这次又把房子炸了,我得去告诉祖父。”

    刘胥小时候生病也多是吃丹药不喝药,自从得知丹药有毒,庆幸自己命大的同时也不敢再碰丹药。听三郎这样说,刘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父皇他还真是,你别告诉他,让父皇自己来看看。”

    “我是这么打算的。”三郎注意到大郎把冲他拍拍胸口,意思只方子收起来了,“四叔父,和我们一起去吗?”

    刘胥“我就不去了。对了,你们怎么在这儿?”

    “我们刚才在博望苑,听到声音过来的。”博望苑离炼“丹”的地方并不远,广陵王刘胥不如燕王刘旦心细,不疑有他,便和三个侄儿一起出去。

    兄弟三人回到宫中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卫青。翌日上午再次去上林苑,三郎令人找来兽皮,剪成小块缝起来,想做炮竹似的用纸把药包起来,然后令人拉着投石机去河边,点燃火捻投到水里,所有人趴在地上。

    炸声过后,二郎站起来就看到河里有许多鱼,“阿弟,这些鱼可以吃吗?”

    “可以啊。”三郎道。

    大郎“那我们捞出来?”

    “大兄带渔网了?”三郎问。

    大郎忘了河里有鱼,“……没带。”

    “三公子,现在水不冷,奴婢下去抓鱼。”侍从小声说。

    三郎“你们不嫌冷就下去抓。”指着剩下两个药包,“换个地方,把这两个也试了。”

    随后住在附近的百姓又听到两声巨响,等附近百姓赶过来,河边早已没人,河面上全是水,河中倒是还有不少鱼。百姓便认为是有人拿炮竹炸鱼,就把炸晕的鱼捞出来。不过,这些三郎就不知道了。

    确定东西可以用,三郎就命术士配制药包,同时警告他不准告诉任何人。术士出宫之前,刘彻曾对他们说,三皇孙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术士也不敢多言。有大郎在,哪怕刘彻不讲,他们也不敢乱说,端是怕哪天走在路上被大郎杀了。

    上林苑这边做出三百个药包时,也到了八月二十六日,刘彻下诏令卫青为帅,二十八日上午出发,朝野震惊——没征兵就出征?

    长安城四周能挑出两万精兵,刘彻无需下诏征兵。然而,以前无需征兵时,刘彻也没这么干过——临出发才昭告天下。这次会这样做,三郎的一句“细作”提醒了刘彻长安城内可能也有匈奴细作,才一直藏着掖着。

    当天晚上,兄弟四人住到长秋殿偏殿。翌日早饭后,兄弟四人哪也没去,在长秋殿收拾行囊。史瑶不知两个儿子得去多久,就给他们每人准备八双鞋,四顶帽子,两个围巾和两幅耳套,还有几套厚衣裳。

    大郎看着那么一大堆,万分头疼,“母亲,东西太多啦。”

    “我听你父亲说,你祖父让你和三郎押运粮草,这些东西随便塞到哪个两车上都行,哪里多了?”史瑶瞪着眼睛看着他,“不带不准去!”

    大郎忙说“孩儿什么也没讲。母亲让孩儿带多少就带多少。”

    “都是你个乌鸦嘴,什么不说偏偏说祖父让咱们运粮。”想起这事三郎就觉得胸闷,忍不住瞪一眼大郎。

    大郎“我随口一说,哪能想到祖父会把这么重要的是交给我们。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不是祖父昨天和咱们说粮草,我都以为粮草现在已经到张掖。”

    “大军未到,粮草先到张掖也是被匈奴抢去。”三郎道,“母亲,孩儿明天早上出发,母亲就别去送孩儿了。”说着看一眼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四郎。

    史瑶看向太子。太子沉吟片刻“我和二郎送他们,你领着四郎在宫里。”

    大儿子和三儿子不是一般人,又得知俩人弄出“药”,押运粮草的士兵人人都有一把改进后的弩,史瑶是真不担心他们,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下次再见极有可能得一年后,心里堵得慌,不敢保证明日自己会不会哭,“大郎,到了关外别冲动,凡事听三郎的。三郎身体不如你,你要好好照顾弟弟。不舒服就喝药,不可强忍着,知道吗?”

    “母亲,孩儿长大了。”大郎道,“孩儿连四郎都能照顾好,一定能照顾好三郎。”

    史瑶“外面不比在家,在外面要什么没什么——”

    “母亲,西北物资短缺,匈奴人那里并不缺。”三郎道,“一旦舅公寻到匈奴人,孩儿要什么有什么。”

    太子“匈奴人这几年没少抢咱们的东西,匈奴王庭应该有不少好东西。可是你想过没有,你舅公上次出去是十七年前,现在谁也不知道匈奴王庭在哪儿。”

    三郎心想,我知道这个时期的匈奴在哪些地方活动,围绕那片地往里推进,一定能找到匈奴老巢。不过,这话没法和太子讲,“舅公是匈奴的克星,孩儿相信舅公。”

    “妾身也相信舅父。”史瑶扒着太子的胳膊,对三郎说,“到张掖把海东青放出来熟悉熟悉那边,就立刻给我们写信。”

    大部分信鸽只能飞单程,就是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无法再飞回来。少数信鸽能做到在两地来回飞,三郎不知海东青能不能做到,他仗着史瑶不知,仗着太子从未用过鹰,也就没把此事告诉两人,以致于两人认为海东青也能做到在两个地点来回传信,“孩儿记下了。”说完发现四郎还盯着他,“四郎,你看什么呢?”

    “阿兄,你去哪儿?”四郎问。

    三郎蹲下说“阿兄去杀匈奴啊。”

    “我也想去。”四郎不知道匈奴在哪儿,但他能感觉出这几日长秋殿氛围不对,潜意识不想离大郎和三郎太远。

    三郎“你在家好好吃饭,长高高地,下次带你去。”

    “我想和阿兄去。”四郎道,“阿兄明天去吗?母亲,我拿鞋,拿衣裳。”指着地上几个大布包,意思他的东西也放在里面。

    三郎伸手抱住他,“不听话阿兄就不疼你了,四郎。”

    “我想去。”四郎固执道。

    二郎突然开口“四郎要留我一个人在家吗?”

    “阿兄不去?”四郎歪头看着二郎问。

    二郎“我不去,我想在宫里陪四郎。”

    “我们一起去啊。”四郎道。




第128章 大军开拔

  二郎没话了; 冲大郎使个眼色。大郎道; “四郎,你和二郎呆在宫里,我们过几天就回来。”

    “才不是。”四郎道; “母亲说明年,明年要好久好久。”

    大郎“母亲不知道才那样说。”

    “母亲什么都知道。”四郎见大郎还骗他,很生气,“大兄是个大骗子。”

    大郎皱眉“四郎; 不听话我揍你啊。”

    “大兄就是大骗子!”史瑶没少揍四郎; 但都没怎么用力; 四郎误认为挨打不痛,“我就说,大兄是个大骗子。”

    大郎扬起巴掌,四郎下意识后退一步,反应过来往前走两步,很大声说“你打吧。”

    “真以为我不舍得打你?”大郎拧一下四郎的小脸,“你连剑都拿不动,见到匈奴还得我保护你; 你这不是去帮我,是给我添乱。”

    史瑶“他也没想帮你; 四郎只是不想和你们分开。”

    三郎心中忽然一动,“你和我们去杀匈奴,就得和父亲、母亲分开。”

    “啊?”四郎没想到这一点,看向史瑶; “母亲和父亲也去。”

    三郎“父亲很忙,不能离开长安。母亲得照顾父亲,因为父亲忙起来都忘了吃饭,不吃饭人会生病的。你想看到父亲生病吗?”

    四郎苦着脸,看看史瑶又看看大郎和三郎,不知该怎么办好。

    史瑶抱过四郎“我们和二郎在宫里等你大兄和阿兄好不好?”

    “……不好。”四郎道。

    三郎“四郎,你不听话我和大兄会很担心的,我们担心你就忘了杀匈奴,我们不杀匈奴,匈奴就会杀我们。你想匈奴杀我们吗?”

    “不要!”四郎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哽咽道,“我不要匈奴杀大兄,杀阿兄……”

    史瑶“你只就听他们的话。因为你跟过去,匈奴也会趁着三郎保护你的时候杀他。”

    “我,我不要阿兄保护。”四郎带着哭腔说。

    史瑶“匈奴都像你父亲那么高,三郎不保护你,你就会被匈奴杀掉,再也见不到我们。”话音落下,四郎哭出声。

    二郎也想哭,“大兄,阿弟,你们别——”

    “你闭嘴!别跟着添乱。”大郎看着四郎眼泪一个个掉心中正难受,瞪一眼二郎又说,“四郎,在家乖乖跟母亲学画画,学认字,想我和你阿兄就给我们写信。”

    四郎收起眼泪,“写信?”

    “对,想跟你阿兄说什么,就写在信上,我们家的鹰就带着信去找大郎和三郎了。”史瑶道,“别哭了好不好?”

    四郎抹一把眼泪,“鹰能带我去找阿兄吗?”

    “不能。”三郎道,“四郎又长高了一点,四郎坐在鹰身上,鹰飞不起来。”

    四郎瘪瘪嘴又想哭,眨一下眼,看到越来越近的人,“父亲?”

    “怎么了?”太子走进来便看到四郎眼皮通红,“你打他了?阿瑶。”

    史瑶纳闷了“妾身给殿下的印象就是很喜欢打四郎吗?”

    “不然他哭什么?”太子道,“大郎、二郎和三郎都在,又不是没人跟他玩。”

    三郎笑道“父亲误会母亲了,正是四郎知道孩儿不能再陪四郎玩,他才哭。”

    “原来如此。四郎,你已经四岁了,不是个奶娃娃,不能再整天缠着大郎和三郎。”太子道,“你天天说你要长大,大孩子从不缠着兄长,知道吗?”

    四郎“不知道。我不要长大。”

    太子噎着了。

    史瑶“殿下别说了,刚把他哄好。四郎,今晚还跟三个兄长睡,想玩多久都成。”

    “明天大兄和阿兄就走了,就不和我玩了。”四郎说着话可怜巴巴望着史瑶。史瑶被他看得有些难受,“是呀。你又要哭吗?”

    四郎僵住了,紧接着小脸通红,冲太子伸出手。

    太子抱着他,道“你大兄和阿兄不去杀匈奴,匈奴会来长安城杀人。像四郎这么大的小孩就会失去所有亲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睡在野地里。”

    “父亲说得对。”三郎道,“匈奴以前被大将军舅公打跑了,这几年大将军舅公没出去,匈奴就认为大将军舅公怕他,已经在离长安不远的地方杀死很多人。

    “大将军舅公很生气,就领兵打匈奴。可是大将军舅公年龄大,比父亲还大,我和大兄去是帮大将军舅公,不是故意不带四郎。”

    早几天大郎和三郎去大将军府和卫青聊投石机一事,也把四郎带过去了。当时卫青正在擦剑,四郎见着他就喊大将军,对卫青还有印象,“大将军很厉害,也打不过匈奴?”

    “打得过。”三郎道,“只是年纪大的人,打一会儿就累。大将军舅公歇息的时候,我和大兄帮大将军舅公。明白了吗?”

    四郎似懂非懂,“别人不帮大将军舅公?”

    “别人也帮。”大郎道,“别人都没有我和你阿兄厉害。我和三郎出手就能多杀几个匈奴。”

    四郎不懂的全懂了,“大兄和阿兄最厉害。”

    “是呀。”三郎松了一口气。

    四郎看向站在大郎身边的二郎,“二阿兄不厉害。”

    “我不厉害,你坐的小马谁给你做的?”二郎反问,“你问问大兄和三郎能不能做出来。”

    四郎张了张嘴,扭身埋到太子怀里。

    太子乐了“二郎厉害的不是打架。四郎,像父亲最厉害的也不是打架,你母亲也不是,所以我们家只有大郎和三郎随你舅公去打匈奴。”

    小孩哼唧一声,抱紧太子的脖子,不要说了啊。

    太子拍拍他的背,就问“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收拾好了。我给他们带几盒面脂,他们还跟我吵吵。”史瑶指着大郎和三郎说道。

    太子“冬天风大,不抹点东西脸会吹烂的。别人还好,你俩年龄小,脸皮嫩,极有可能吹裂出血。”

    “父亲言重了。”大郎道。

    史瑶“你们去过西北吗?”

    三郎想说,他去过,去过好多次。忽然想到他上辈子十来岁的时候都没出过顺天府,顿时没话了。太子见了,道“大郎,三郎,听你母亲的话,别让我们焦心。”

    大郎把扔在案几上的面脂放包裹里,“父亲,这些东西明日再送军中吗?”

    “明天早点起来,我领你们过去。”太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