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郎“明年就五岁,该自己住了。”

    “我自己住啊。”三郎声音小,马车却不大,兄弟四人坐一块,四郎听得清清楚楚。

    三郎笑道“四郎真厉害,这么小就自己住。我们像四郎这么小的时候,还一起睡呢。”

    “我和阿兄睡。”四郎道。

    二郎把他抱腿上,“以后跟我睡好不好?”

    四郎很喜欢三个兄长,不知该选谁,史瑶叫他跟谁睡他就跟谁住。以致于这一两年多是住在大郎那里。二郎这样说,四郎下意识看大郎和三郎。

    大郎很高兴,捏捏小孩胖乎乎的小脸,“大兄以后很忙,没空照顾四郎,四郎跟二郎睡吧。”

    “好啊。”三郎点头,表示赞同大郎的话,四郎才答应二郎。

    二郎佯装生气,“大兄没空照顾你,你才想到我啊?”

    “没有。”四郎忙说,“大兄让我和阿兄睡。”

    大郎失笑“是是是,二郎有意见找我,别找我们四郎。”

    四郎使劲点点头,“找大兄。”

    “大兄真没白疼你。”大郎乐不可支。

    砰!

    大郎撞到车上,三郎连忙抓住他的胳膊,“没事吧?”

    “没事。”大郎道。

    三郎推开车门“出什么事了?”

    “有人在路上骑马。”车里有个小四郎,怕四郎颠的难受,车行的并不快。驭手目视前方,全神贯注,突然从旁边窜出一匹马,驭手吓得抓紧缰绳,马吓得骤然停下,车辕被撞了一下,导致马车停下。驭手眼角余光注意到三郎出来,指着前方,“就是那人。”

    三郎顺着他的手指看去,从背影看是个年轻人,皱眉道“又是哪家小侯爷。来人!”

    “三公子,此人我认识。”随三人出来的中护军打马过来,“李敢的儿子李禹。”

    中护军乃四品武将,一直由刘彻较为信任的人担任,按理应伴随刘彻左右。刘彻疼几个孙子,以前大郎他们出来,刘彻都令中护军挑几个禁卫军保护几个孙儿。日久天长,三郎说出去,当值的中护军就立刻去挑人,不再向刘彻禀告。

    宫中禁卫虽多,中护军不多,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三郎对每个中护军都很熟,从未听他们提到过另一个李家,“你和他很熟?”

    “我和他堂兄李陵较熟。”中护军道,“李陵讲过几次,也见过他几次。”

    三郎吩咐驭手继续走,坐回车里掀开车帘,继续问中护军,“他现在有二十多岁了吧?在何处任职?”

    中护军诧异,扭头看向三郎“三公子不知?”

    “三郎应该知道?”大郎问。

    中护军“李禹现在博望苑当差。”

    “博,博望苑?”紧紧抱住四郎的二郎结巴了,“长安有几个博望苑?”

    大郎回头瞪他一眼,“傻不傻?除了父亲的博望苑,谁还敢建第二个博望苑?!李禹在博望苑,为何我不知?”

    “他哪能知道。”三郎笑道,“我们有大半年没去过博望苑,李禹是不是今年进去的?”

    中护军回想一番“好像是去年。”

    “那也有可能。”三郎道,“我们前年查过,博望苑里没姓李的人。对了,他怎么进去的?李敢打伤舅公,霍将军把李敢杀了,父亲不可能用李家人啊。”

    大郎叹气道“咱们的父亲你还不知,李禹有些本事,父亲才不在乎舅公和李家有何恩怨。李禹有何才能?”

    “较为勇猛。”中护军道,“有其父之风。”

    二郎“他父亲也没多厉害啊。”

    “力气和他祖父李老将军有一比。”中护军道。

    三郎似笑非笑地问“听你的意思只有勇?有勇无谋乃匹夫。”

    李禹当街策马撞到四位皇孙的车,中护军说不知道,三郎也会派旁人查。这一点中护军不想也知道,就实话实话。

    中护军和李陵较熟悉,听李陵称赞过李禹,说起李禹难免偏袒他,也想为他开脱一二。毕竟撞别人的车,连声抱歉都没讲就跑,普通人家也不高兴,何况四个皇孙,追究起来,李禹不死也得脱层皮。

    中护军没想到他的小心思没三郎看出来,讷讷道“也有可能以一敌十。”

    “真有那个能耐他早入虎贲军了。”三郎嗤一声,“还有多久到大将军府?”

    驭手“一盏茶。”

    “三公子,李禹这事?”中护军看向三郎,打算怎么处置他?

    三郎“和你无关。”

    中护军没话了。

    三郎放下车帘。二郎小声问“回去告诉父亲?”

    “不用。”三郎道,“这等小事,无需父亲出面。”话音刚落,感觉马车慢下来,三郎推开车门,便看到大将军府。又走几步,马车稳稳停在大将军府门前。

    三郎跳下车,接过四郎,门房也把门打开。兄弟四人进去,却被告知大将军出城了。在府中等三炷香,才听到马蹄声。

    大郎循声望去,便看到卫青手持长剑进来,身后的家奴手中还拎着两只兔子,“舅公出去打猎了?”

    “你们怎么来了?”卫青纳闷,“此时不应该在宫里用饭吗?”

    大郎“正是因为是用午饭的时候,我们以为舅公会在府上。姑婆怎么也不在?”

    “卫长病了,公主早上就去卫长那里了。”卫青放下剑,注意到四郎睁大眼打量他,“四郎不认识我了?”

    四郎大声问“你是大将军吗?”

    卫青愣住,随即看向大郎和三郎,你们说的?

    “我们说过你是大将军,四郎说你不是。”大郎也险些没反应过来,“四郎为何突然觉得舅公是大将军?”

    四郎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不自在地眨一下眼,“拿剑是大将军。”

    “你的意思舅公不拿剑的时候不像大将军?”三郎懂了,“我拿剑的时候是不是大将军?”

    四郎想也没想“不是啊。”

    三郎不意外,却觉得胸口闷“真不给你阿兄面子。父亲呢?”

    “不是!”四郎道。

    大郎跟着说“祖父拿剑也不是大将军?”

    “不是!”四郎脆生生得说道。



第125章 出征前准备

   大郎好奇“为何只有舅公像大将军?”

    “就像啊。”四郎道。

    卫青乐得抱起小孩; “他这么小哪知道为何啊。”

    突然身体腾空; 小四郎整个人僵住,“大,大将军——”

    “喊舅公。”卫青笑着说; “我现在没拿剑,不是大将军,是你舅公。”

    四郎抿抿嘴,有些腼腆“舅公。”

    “哎; 四郎真乖。”卫青抱着他坐到椅子上; “大郎; 你们仨特意来我府上用饭?”

    大郎也拉张椅子坐下,屏退左右,才说“找舅公有事。”

    “我猜到了。”卫青笑道,“何事?说吧。”

    大郎“三郎,你来说。”

    三郎坐到卫青另一边,“张掖、酒泉的都尉被匈奴杀死一事,舅公知道吗?”

    卫青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殆尽,摇了摇头; 长叹一口气,“听说边关出事了; 倒不知连都尉也被杀。你们,你们听皇上说的?”

    “有一次在长秋殿,母亲和父亲闲聊时,我听父亲说朝廷准备许多粮草; 一旦匈奴侵扰大汉,朝廷就和匈奴开战。”这话是真的,三郎道,“此事舅公可知?”

    卫青虽然退下,但他以前是大将军,现在依然是万户侯,军队里的事他不特意打听,以前的下属见他也会提几句,“知道。”

    “来之前祖父已同意我和大兄随军出征。”三郎话音落下,卫青猛然转向三郎,随即看向大郎,大郎点点头,证实三郎说得都是真的。

    卫青“你们才十二岁!”

    “明年就十三了。”三郎道,“说正事,我和大兄希望舅公领兵。”

    卫青睁大眼,以为他没听清楚,“我领兵?!”

    “因为只有舅公领兵,我和大兄才敢随军。”三郎道,“如今朝廷青黄不接,除了舅公没人能打赢匈奴。”

    卫青看他一眼“韩说、路博德都可以。”

    “他们可以,祖父就不会派赵破奴出征。”三郎道,“二三十岁的年轻小将如李陵,舅公的三个儿子,哪个可为将?”

    卫青想说哪个都差一点,“你们同皇上说了?”

    “我和祖父说了。”三郎道,“舅公请辞时祖父没拦着,祖父不好意思启用舅公。并不是不想用舅公。”

    卫青不大信,“皇上真这么说?”

    “祖父好面子,没直接说,我看出祖父不好意思。”三郎信口胡诌,“祖父说舅公答应,祖父就令舅公领兵。”

    大郎“舅公意下如何?”

    平时没事就出去打猎会友,累了就府中喝茶饮酒,日子很是舒适自在,卫青自然不想再入朝堂。可他今日之所以出去,并不是因为太闲,是得知匈奴杀人掠物,心中烦闷才出去打猎。现在机会来了,舒服日子过惯的卫青依然很想亲自带兵把匈奴赶出草原,“皇上知道你们来吗?”

    “门外穿着便衣的人都是宫中禁卫,祖父不知,他们也不会随我们出来。”三郎道。

    卫青“我看到了,有一个是中护军。”

    “是呀。”三郎道,“明日早朝祖父必然会提到匈奴杀人掠物一事,舅公明天当着文臣武将自请出征,祖父一定会当廷命舅公为大将军。”

    卫青看看三郎,又看看大郎,忽然想到一件事,“你们去年突然加入虎贲军,别跟我说是为了有一日随军出征?”

    三郎敬重卫青,像卫青这样的帅才也是三郎上辈子梦寐以求的,便把他和大郎同刘彻打赌一事和盘托出。末了又说“我父亲和母亲感情甚好,什么事都不瞒着母亲,我曾听母亲说,路博德等人出发前,父亲曾叮嘱他们要小心匈奴。万万没想到他们依然疏忽大意。”

    “你父亲虽为太子,去的最远的地方不过是甘泉宫。”卫青道,“他们把太子的话当成耳旁风,是认为你父亲不知边关情况,不了解匈奴。”

    三郎“是呀。我今日还未见到父亲,父亲倘若知道边关出事……”

    “父亲知道也没办法。”大郎道,“父亲是储君,不是君,路博德不听,又不能治他个玩忽职守罪。”

    卫青“不说这些。三郎,我最后问你一句,我明日去未央宫,皇上真会令我挂帅出征?”

    “会的。”三郎道,“祖父今日已答应我赶制一批良弩,为攻城准备。舅父同意,我们在舅公府上用过午饭就去博望苑把我早两年藏的白酒拿出来。”

    卫青“犒赏三军还是……”

    “都不是。”大郎道,“用白酒清洗伤口,伤口不会发炎,伤者也不会发热,可以大大减少伤亡。”

    此事卫青是第一次听说,“赵破奴出征前,你没——”

    “我知舅公想说什么,我有告诉军医。”三郎道,“我四叔父有个酒肆专卖白酒,赵破奴走时有买白酒,后来是被他们喝掉,还是一直留着受伤时用,我就不知道了。”

    赵破奴带领的两万骑兵一个也没回来,三郎不知,卫青也不知。望着稚气未脱的两个小辈,卫青觉得他不能被两个孩子比下去,“关外极冷。”

    “我们有煤炭。”三郎上辈子几次亲征准噶尔,并不怕苦和冷,再说了,冷也没有辽东冷,“等一下,舅公,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匈奴为何没抢我们的煤炭?”

    卫青“煤炭重,匈奴迁徙时不好携带。还有一点是匈奴习惯烧马粪牛粪,他们并不缺柴火。”

    “难怪那些在北边草原上挖煤的罪犯一直没事。”二郎明白了。

    大郎“我们也可以烧马粪。不对,我们明年出征,到关外西北也不冷了啊。”

    “明年出征?”卫青皱眉道,“皇上真让我挂帅,我想赶在冬天到来之前出关。”说着话看向三郎。

    三郎“无论明年春天还是夏天,都耽误春耕夏收。那时也是各地粮仓最空的时候,很不好筹备粮食。隆冬时节行军,将士又易得风寒。现在粮食入库,农忙结束,秋高气爽,不冷不热,确实最适合点兵出征。”

    卫青很是意外“三郎连春耕夏收都考虑到了?”

    “他心细。”大郎道,“舅公,再过几日便是八月十五。”

    卫青沉吟片刻“我明日觐见皇上。”话音一落,听到“咕噜”一声,卫青循声看去,二郎脸红了,笑了笑就吩咐家奴摆饭,“二郎不去?”

    “阿兄不去。”三郎道,“阿兄胆子小,连只鸡都不敢亲自杀。匈奴人若是摸到阿兄帐中,阿兄只能任人宰割。”

    二郎忙说“我胆子没那么小。”

    “你去死囚犯牢里杀个人给我看看。”大郎道。

    二郎蔫了。

    四郎看看二郎又看看大郎,“杀人是什么啊?”

    “你长大就知道了。”卫青道。

    四郎“长多大?”

    “会骑马的时候。”三郎道。

    四郎皱了皱鼻子“还要很久呢。”

    “是呀。”三郎说,“晌午多吃点饭啊。”

    每隔两三个月,史瑶都会让四郎靠墙站着,在墙上划一道杠记下四郎多高。小孩长得快,看到一条一条杠,四郎知道他有长高,也从未怀疑过父母和兄长们说的话——多吃饭长得快。

    小孩使劲点点头“我要吃两碗饭。”

    “四郎真厉害。”三郎不吝夸赞,“我抱你,让舅公歇歇。”

    小孩今年才记事,而这大半年大郎他们忙,很少带四郎出来。四郎上次见卫青还是三个月前,和卫青不熟,又知道他是很厉害很厉害的大将军,小孩崇拜卫青的同时又有点怕他,睁大眼怯怯地望着卫青。

    卫青笑着把他递给三郎,“我去吩咐婢女打水,你们洗手。”说着就往外走。

    三郎指着卫青的背影,“现在还是大将军吗?”

    “不是。”四郎说着,困惑不已,“阿兄,舅公是不是大将军啊?”

    三郎“是大将军。只不过呢,大将军也是人,不打仗的时候和咱们一样。”

    “拿起弓、剑就不一样了。”二郎道,“所以你刚才才觉得舅公是大将军。”

    大郎接着说“有的人拿着弓和剑也不像大将军,因为真不是。像我、二郎和三郎,我们从未上过战场杀过敌人,连小将军都称不上。”

    小孩懂了,“阿兄,我饿啦。”

    快未时了,平时这个时候四郎已吃过饭准备睡午觉,“我们洗洗手就用饭。”

    饭后兄弟四人去博望苑,卫青把放在箱子里的盔甲找出来。在平阳长公主回到府中,得知卫青打算挂帅出征时,兄弟四人也回到长秋殿。

    太子晌午才知道边关出事。又从史瑶口中得知三郎去找卫青,太子下午就没出去。四个儿子甫一进来,太子就问“你们舅公答应了?”

    “答应了。”三郎道,“孩儿还有事找祖父,让大兄同父亲说?”

    太子笑道“你现在比我还忙啊。”

    “孩儿也不想忙,很想天天陪在父亲和母亲身边。”三郎停下来,面向太子说,“父亲养孩儿长大,现在孩儿能为父亲分忧,还望父亲成全。”

    太子扶额,“我随口一句,看看你压。行了,当我什么也没说,快去吧。”

    “喏。”三郎应一声,乘车到他宫里找出□□就去找刘彻。

    刘彻看到连发弩模型和图纸,又惊又喜,反复问三郎“这种弩真能连几支?”

    “是的。”三郎随即把卫青的打算告诉刘彻,末了又说,“舅公还说春、夏出征士兵担心家里农田无人耕种,恐心浮气躁,不利行军。”

    卫青向来体恤普通士兵,刘彻不疑有他,“朕立刻交代下去,令匠人连夜赶制此物。”

    “此物主用于攻城,无需过多。”三郎怕刘彻要的太多,匠人为了赶工偷空减料,或安装时粗心大意,“祖父,让匠人分开做,最后再挑几个极为忠心的匠人组装。”

    刘彻正想问为何这样,话到嘴边忽然明白过来,“三郎,你真的很聪明。”

    “不如大兄。”三郎谦虚道。

    刘彻“大郎不如你稳重,也不如你细心。”

    “多谢祖父夸赞。”三郎道,“孙儿没祖父说得那么好。”

    刘彻“不,你是朕见过最聪明的人。”

    “比舅公和已故的霍将军还要聪明?”三郎故意问。

    刘彻摇头道“你和他们不一样。”

    “是不一样。”三郎继续谦虚,“孙儿无法同两位大将军相提并论。”

    刘彻叹气道“你明白朕的意思。”

    “孙儿还小,不甚明白。”

    刘彻头疼“朕就再说明白一点,你比四郎聪慧。”

    “祖父错了。”三郎笑道,“孙儿不如四郎,此话不是谦虚。祖父如果想知道原因,明日舅公来了,祖父可以问问舅公。”



第126章 四郎气哭

   刘彻每次见到四郎; 四郎不是窝在大郎怀里; 就是拉着二郎或三郎的手不放,靠在他们身上,很是娇气。刘彻对此有些不满; 见三郎不像哄他,刘彻打量他一番,心想有三郎辅佐,四郎资质愚钝; 大汉江山也不会败在四郎手中; “仲卿明日过来?”

    “是啊。”三郎胡诌道; “今天晌午和舅公一起用饭时,舅公提到八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极好。”

    刘彻瞥他一眼,“这话是你说的吧?卫青从未和朕说过哪天出征比较好。”

    三郎揉揉鼻子,一脸无辜。

    刘彻瞪他一眼,“不足二十天,太快了。”

    “孙儿认为此行无需太多步兵。”三郎道,“祖父给我们两万骑兵足矣。”

    刘彻别有深意地说“这也是仲卿说的?”

    “舅公没讲。”三郎脸色微变,耳朵红了; “孙儿认为舅公一人抵一支军队。”

    匈奴畏惧卫青,现在卫青年龄大了; 匈奴人听到卫青领兵也会害怕,未战先降是不需要太多人。刘彻没想到这一点,看着三郎更加满意,“三郎——”

    “孙儿知道祖父想说什么。”三郎连忙打断刘彻的话; “四郎现在记事了,被那个小人精知道祖父喜欢孙儿胜过他,四郎以后长大了回想起来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刘彻叹气“好,朕以后都不说了。经你提醒,有些事朕得重新安排。”

    “孙儿告退。”三郎行礼道。

    刘彻见他这样,又忍不住感慨,“三郎,你真的很聪明。”

    “孙儿是龙孙,自然聪明。”三郎笑着说。

    刘彻摆摆手,示意他退下。

    三郎走后,大郎就把他们同卫青谈论的事原原本本告诉太子和史瑶。夫妻俩安安静静听完,史瑶问太子,“最快多久出发?”

    汉朝百姓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刘彻明日下诏征兵,诏书抵达各郡县,男丁立刻收拾行李赶来长安,最快也得二十天。来到长安也不可能立即出发,太子算一下,“至少得一个月。”

    “那岂不是只有三十天?”史瑶忙问。

    太子“是啊。”

    史瑶起身往外走,太子拉住她,“干什么去?”

    “妾身令绣工给他们做衣裳做鞋啊。”史瑶道,“还得给他们做帽子、耳套、手套和围巾。”

    大郎心中感动又想笑,“母亲,我们不是去郊游,是去打仗。”

    “正因为去打仗,更应该穿暖和。”史瑶道,“走到半道上病了,你不怕贻误军机?”

    两个儿子才十二岁,身体壮实也无法和成年男子比,太子看一眼大郎,便对史瑶说,“你考虑的周到,多做几件。”

    “大兄和阿弟真去?”以前大郎和三郎要上战场,二郎没什么感觉,现在听到史瑶准备行李,二郎莫名觉得心慌,“舅公去了,此次一定会赢,你和三郎不去也没事吧。”

    太子“二郎不可这样想,所有人都像你一样,谁来保家卫国?”

    “父亲……”二郎的脸一下子红了,“孩儿知道不应该,可是,可是大兄和——”

    大郎“别可是了。你这些天忙着给祖父雕汗血宝马,手上都磨出水泡了,有没有觉得很累?”

    “累是累,可是我喜欢啊。”二郎不假思索道。说出来,猛然张大嘴,他起来了,大郎打上辈子就喜欢打打杀杀,“当我没讲。”

    四郎看看兄长,又看看父亲,满眼困惑,“和谁打仗啊?”

    “匈奴人。”大郎道,“大将军舅公要去打匈奴人。”

    四郎想也没想就说“我也去。”

    “拿得动剑吗?”史瑶吩咐过宫人用皮毛做鞋、帽,手套和耳套,进来就听到四郎说的话,“拿得动就让你去。”

    太子每次外出都会佩剑,回来就把剑挂起来,端是怕四郎趁着他们不注意偷玩。四郎很眼馋太子的长剑,从椅子上滑下来朝剑跑去,边跑边喊,“父亲,给我剑。”

    “伸手。”太子走过去,把长剑放到四郎胳膊上。

    扑通!

    四郎坐到地上。三郎门来就看到这一幕,“怎么摔倒了?”

    “剑太重,把他压倒了。”大郎笑着走到四郎身边弯下腰,“把剑给大兄吧。”

    四郎傻了,木愣愣转向大郎,小脸上写满,“我怎么了?剑怎么会这么重?这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