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唐朝小厨娘-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日换药时,太子妃都在一旁给太子爷鼓励。刚开始的一两次,确实如沈小西所言,由于伤口换药,太子爷的病情有些反复,但好在有沈小西留下的头孢胶囊,张太医倒也放心了不少,又加之护理得当,眼见着伤口在逐渐的愈合、恢复,太子妃和张太医的心中对沈小西充满了感激之情。
那日,张太医伺候太子爷服下最后一颗头孢胶囊前,曾举着这枚小小的红色胶囊迷惑不解,这到底是什么神药啊?为什么可以如此神奇的治愈感染?
张太医把头孢胶囊放在鼻下细细嗅着,想闻出里面的配方,可怎么都分辨不出这药的成分。有好几次,张太医甚至想把这枚头孢胶囊打开,一探究竟,但又又唯恐伤了药性,误了太子爷的伤势,终是把这份好奇压于心中,只能照小西姑娘的交代,喂与太子爷服下,心中却在暗自感叹果然人不可貌相,自己是技不如人啊!
看来有空还得多向沈小西请教才是!她才是真正深藏不漏的高手啊!
沈小西那日从太子东宫回到“天下客”,已是累到不行,一天一夜没合眼的她,此时已是顾不得饥肠辘辘,回到房间,到头便睡,一觉睡到了傍晚十分。
直感觉饿到眼冒金星,前胸贴后背了,沈小西这才跌跌撞撞的爬起来,去厨房胡乱寻点吃食,一通囫囵,这才回过神来。
望着身边瞠目结舌的张大叔刘大婶,这才简明扼要的把狩猎的奇遇、太子爷受伤、还有自己去宫中救治之事,一一讲给老夫妇俩听。老夫妇俩就像听评书一般,被深深吸引,一边揪心于故事的曲折,一边佩服沈小西的才华。
“大叔大婶,我琢磨着,太子殿下康复还得有些时日。宫里事情繁忙,一时也无人来找我帮忙,现下可以说是难得的清闲。前些日子陛下不是赏赐了好些黄金吗?咱们不如趁这段闲暇,把‘天下客’好好装修一番,二楼再加盖一层,另外,我再多研制一些菜品,也好扩大我们的经营呀!”沈小西吃饱喝足之后,对老夫妇好一阵言语。
“这倒是个好主意,眼下‘天下客’生意正红火,每天的客人都要排队,另外咱们没有雅间,就是来了官员,也不方便接待,不如就依小西所言,整修店面,扩大规模!”张大叔眼睛一亮,说道。
“好好好!到时咱再多请些人手。小西姑娘果然有远见!就依你!”刘大婶也拍桌子表示同意。
沈小西见大家同意,接着又道:“我想过了,新开张的天下客,主打炒菜。”
炒菜?
张大叔、刘大婶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问道:“小西,炒菜是什么?”
也不怪他们奇怪,根据历史记载,在唐朝,做菜主要还是蒸煮为主,炒菜这种烹饪形式其实直到宋朝才出现在,而且一开始还只是掌握在少数大酒楼手中,为不传之秘,直到后来,才渐渐传开,为普通百姓所知晓。
沈小西看着他们好奇的样子,一时厨兴大发,爽快道:“大叔大婶,你们等着,我给你们露一手。”
厨房之中,沈小西围上围裙,开始忙碌起来。
(求推荐~~~求收藏~~~亲们的支持对宝宝很重要哦~)
贞观十年 第六十七章 外传2
(宝宝新人新作,还请各位亲,多多包涵~求票票、求收藏~)
第一道菜,千刀肉。
沈小西运刀如飞,将葱,姜,蒜切丁,肉剁碎,看的张大叔两人一阵眼晕。
接着架好铁锅,待得铁锅里的水汽蒸发干净,锅热开始后,便往锅中注油,油烧热之后,放糖,待得糖变成褐色,沈小西便把碎肉倒了进去,翻炒,使肉上色均匀炒干水分至出油,然后把肉盛出。
而后,沈小西加入了葱花姜蒜。立时,一阵爆香味升腾而起,张大叔、刘大婶二人一阵鼻孔翕动,贪婪的闻着这股香气。
沈小西看着两人的样子,不由有些好笑,她将炒好的碎肉于此时下锅翻炒,再加入胡萝卜丁,花生,不多时,一盘热气腾腾的千刀肉便出锅了。
一看到这盘香气扑鼻、造型别致的菜肴,张大叔、刘大婶两人顿时被镇住了。
赶紧接过来搁到桌上,两人大眼瞪小眼,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菜肴:“这叫什么菜啊?”
“千刀肉。”沈小西笑道:“尝尝看。”
两人拿过调羹,舀上一勺放在嘴里,顿时感觉香汁满口,回味无穷!
“好吃,太好吃了。”两人一边往嘴里塞,一边激动的道:“小西,你的手艺太了不起了!”
沈小西得意的笑道:“大叔大婶,好的还在后面呢。”
张大叔、刘大婶在片刻之间,便已把这盘菜肴吃下肚里。两人见沈小西一个人忙忙碌碌,也不敢出声打扰,只能在一旁目瞪口呆的看着。
酱爆肉丁。
葱花炒蛋。
红烧鲤鱼。
滑炒鱼片。
糖醋白菜。
手撕包菜。
就见一道道色香味形俱全的菜肴,流水般端出来。一会儿功夫,就摆满了桌子。
在现代很是常见的家常菜,在唐朝就是绝顶的美味佳肴。
沈小西炒的菜,实在是色香俱全,从没吃过炒菜的张大叔和刘大婶在一旁早就垂涎欲滴了,食指大动,很快便忘乎所以,什么也不顾了,立时运筷如飞。
“大叔大婶,这么多菜,咱们要不叫下小二哥?”沈小西提醒道。
张大叔拼命咽下一条肉丝,向外大吼了一声,然后又投入战斗。
小二哥闻声赶了过来,一见这种场面,顿时愣了一下,紧接着便被这香气吸引,也不用再招呼,便整个人扑了过去。
满满一桌子菜,张大叔、刘大婶、小二哥三人风卷残云一般,开怀大嚼,只听见啪啦啪啦的筷子交击盘子声,以及稀里哗啦的咀嚼声……
“如何?”沈小西问道:“
张大叔、刘大婶激动道:“简直是神技,太好了!”
小二哥抬起头,塞了满嘴的食物,连连点头。
沈小西心里大定,新酒楼就主打炒菜了。
接下来的日子,张大叔和刘大婶就忙活开了,沈小西也没闲着,又是设计图纸,又是帮忙选料,店小二也忙里忙外的宣传着。
眼看着一层的“天下客”饭馆,加了横梁,垒了青砖,加了瓦顶,变成了两层的酒楼,又见别致的窗棂,巧妙的空间设置。
原来沈小西将原有的木杆撑开的窗户,全改成了有木轨道的两扇推拉窗,节省了空间,灵活了使用方法,特别是通风流畅,可谓长安建筑一奇观呐!
另外,沈小西将上下两层的楼梯间巧妙利用,增加了储物功能区,设置了一些带锁的箱格,方便了前来就餐的客人所带物件的繁琐,真是奇思妙想啊!这让张大叔等人又是一阵惊叹。
根据21世纪的餐饮经验,沈小西依据各类客人的不同,把一楼的大堂,沿四周窗户,但开辟出了一圈卡座,用镂空的木雕隔断,既雅观,又方便人们吃饭谈事,很是一道风景。
二楼的雅间,则装修成包间风格,分大包、小包、情人包、商务包。分别饰以各类装修风格:大包喜庆、小包精致、情人包温馨、商务包功能众多。再配以各类雅名,什么清心、听竹、揽月、观海。看得老夫妇俩一个劲的称赞:“太妙了!太妙了!真乃为所未闻也!”
就在酒楼整修的同时,沈小西又在长安城内,到处张贴招聘广告,并亲自面试,设计服装,为老夫妇俩招募了不少精干、貌美的帮手,也就是现代的服务员。并任命原来的店小二为酒楼大堂经理。
对了,沈小西还专门出钱在裁缝铺为这些服务员缝制了工作服。
原本这让向来节俭的老夫妇俩一阵心疼,刘大婶还忍不住埋怨了几句,教导小西不要胡乱花钱,要多留些钱,为自己的嫁妆好好打算。
沈小西还是一脸笑嘻嘻的,只是道,等衣服做好了再说。
转天,衣服做好,被裁缝送到天下楼,沈小西让服务员全部换上。只见一个个年轻的女子身着统一的衣服,色彩鲜艳,甚是整齐惹眼,立时感觉酒楼上了档次。
沈小西问道:“如何?”
老夫妇俩这下无话可说了,心中又是一阵佩服。
对了现在店小二升职了,管理服务员,总不能还叫人家小二哥吧,沈小西从老夫妇的口中得知,这个勤劳朴实的店小二,本是一个孤苦孩子,一个人来到长安,举目无亲,从老夫妇俩的小吃摊,一直到“福来阁”,后来又是“天下客”,便一直跟在老夫妇俩身边帮忙,也算是亲如一家人,现年二十有三,本名叫董二柱,大概曾经还有个哥哥叫董大柱吧,但如今只剩他一个人了。沈小西感概着店小二的身世,决定从他升职那一刻起,便不再称呼为小二哥,改口柱子哥吧!
沈小西一口一个甜甜的“柱子哥”,叫的店小二小脸通红,心花怒放。接下来,沈小西和她的柱子哥一道,悉心的培训这批酒楼新帮手。
同时,后厨中,一样材料准备俱全,鸡、鱼,猪肉,羊肉、各色蔬菜为主。不过由于唐朝禁止屠杀耕牛,牛肉的来源很是稀少,价格也居高不下,让擅长酸汤肥牛的沈小西不免有些遗憾。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休养后,一个有别于大唐建筑的酒楼——“天下客”,在沈小西和大家的精心努力下,即将焕然一新的粉墨登场啦!
(拜求推荐~拜求收藏~亲们的稳定支持,对宝宝很重要呀!)
贞观十年 第六十八章 土豆啊土豆
宫中这些时日,一直是平平稳稳的,没有人十万火急的来找沈小西帮忙,沈小西自然也乐得清闲。
偶尔,小顺子出宫采办,经过依旧在装修的“天下客”酒楼,便会进来站一会儿,客气的询问,可否需要帮忙?
也便是从小顺子的口中,沈小西得知了最近魏王李泰,一直在苦读诗书,去御书房与李世民论政的次数,也逐渐多了起来。看来,小西姑娘给魏王的鼓励,颇见成效了。
太子爷呢,则依旧在康复之中,张太医一直在悉心照料。虽说前些日子换药时,伤情略有反复,但亏得小西姑娘的头孢胶囊,才使之平安度过。眼下是一天比一天好,能吃能喝的,已经可以下床做轻微的运动了。只是在没人的时候,长长黯然伤神,看得出是挂念小西姑娘。
太子妃娘娘则是害喜得厉害,不过心情尚好,精气神也自然爽然,一个健康的小生命,正在她的肚子中茁壮成长。
沈小西听着,真是打心眼里高兴。每次都让小顺子带去自己对大家的问候。
还记得沈小西的从21世界带来的土豆吗?对!就是沈小西用大花盆培育的盆栽土豆!它们现在还懒洋洋的躺在花盆里睡觉吗?当然不会,这三个月都过去了,如果再没动静,就凭沈小西这火爆脾气早就把它们挖出来炖菜吃了。
要说这些来自21世纪的土豆,还真是争气!估计各个都是优良品种,体质超棒,对病虫害也是抵抗力超强,不仅来到大唐没有水土不服,还各个开始了茁壮成长!
不过也许是因为这是大唐,气候环境都比较干净,没什么现代化的污染,是一块天然的绿色氧吧农田,本就没什么病虫害。
更何况这些21世纪的土豆们,属于外来新物种,就是有病虫害,也一时找不到感染的地方,加之沈小西如此细心的像伺候老佛爷似的照料,别说是种土豆了,就是种石头,也早就开花了!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沈小西的花盆土豆先是经过了催芽。也就是将切好的土豆块平放在适墒净土上,使有芽眼的地方向上。上铺2厘米土再平放一层带芽眼的土豆块,反复3层~4层后再上铺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阳处,用布盖严,15天后即可播种。
15天后,土豆块如期长出小苗,沈小西兴奋极了,出苗啦!这可是成功的第一步呢!出苗那天,沈小西乐得吃了一大碗面条,高兴得一夜没睡着,一闭上眼,就是大颗大颗的土豆,甜甜的,糯糯的……
随着土豆苗一天天的长高,沈小西带着勤快的柱子哥又给花盆土豆苗培了一两次的土。真像兰花草里唱的:“一日看三回”。
待土豆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沈小西用她的生物学培植技术断定,作物已基本稳定,可以从盆栽挪向田间了。
于是沈小西又邀请老夫妇俩和柱子哥一起帮忙,四人忙前忙后,翻地的翻地、担土的担土、挑水的挑水……在饭馆的小后院开了一块地,这也是沈小西的试验田吧。
沈小西看着开好的田,脑子里突然想到了QQ农场游戏的画面,网上种菜多简单啊,用鼠标一点,就完成了,无论是浇水、施肥、还是捉虫,都是一键式操作。而今,面对真实的农场,还真有些锄禾日当午的感觉嘞!想着想着,沈小西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抿着嘴,甜甜的笑了。
地翻好后,接着就要开始播种土豆苗了。按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的要求先开一道沟,向一边翻土,沟深6厘米~8厘米,放土豆苗时,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垄高10厘米~15厘米。压实后再蒙上一层薄布。
如果是在21世纪,可以使用地膜覆盖,现在不是在唐朝吗?没有地膜呀,只能用布来代替。
过了几天,土豆芽破土顶到盖在上面的布。沈小西小心翼翼的把布取下,再次覆土。
就这样,浇水、施肥……眼见着土豆苗长高,叶子从三片五片,变得枝繁叶茂,然后是开花,当然为了确保这试验田的产量,沈小西在土豆显蕾初期和盛花期又各追了一次肥,当然还是用的她自治的特殊肥料:腐叶土、腐质土、泥炭土、锯末、刨花、稻壳、泥炭、细河沙、煤渣。在薯块膨大期间,沈小西又注意加强了田间的灌水,这下可就万无一失啦!就等着丰收的喜悦啦!
在外人眼中,“天下客”的后院许是种了些不知名的草吧,绿油油的,蛮好看滴。殊不知,这繁茂的枝叶的地下,一块块美味,正期待着走上大唐百姓的餐桌,正在努力改变着大唐民众的生活,甚至可以力挽狂澜,就天下苍生于水火之间!
这天中午,忙完“天下客”的生意,沈小西独自一人悄悄来到后院她的试验田旁,她要挖一块土豆尝尝鲜儿,顺便也验证一下自己的实验成果。
这万一不成,没那么多人看着,自己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失败了,全当是一次练手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吗!沈小西这样安慰着自己。
不过此时她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她还是希望自己可以一次成功。毕竟三个月的努力,是用汗水、时间和多少个不眠夜付出的。
沈小西来到田边,找了一颗靠边的土豆,顺着绿绿的茎叶,用小铲轻轻挖着松软潮湿的土层。她在感受着、期待着。
突然,沈小西的手停止了挖掘,她的小铲静止在土中。因为她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沈小西迟疑了片刻,眼睛里闪过一丝激动的泪花。
她焦急又小心的继续挖了下去,明显加快了速度。几下之后,一颗胖胖的土豆,带着粘土,连着根茎出现在了沈小西的眼前。
沈小西惊讶的叫了一声:“呀!”
随后,她又继续加快了手里的功夫。不多久,一大串土豆,连着绿油油的枝叶,带着毛毛的须子,粘着湿湿的土粒,被沈小西捧在了手上。
沈小西扔掉手里的小铲,高兴得顾不上湿土脏衣,把这一大串土豆捧在手里,拥入怀中,然后大声叫喊着:大叔大婶,柱子哥,你们快来!快来看呀!“边喊边跑进房中。
(求推荐~求收藏~)
贞观十年 第六十九章 家常小菜1
(最新章节,敬请品鉴,宝宝新人成长,需要各位亲的呵护和支持,拜求收藏~~~拜求推荐~~~)
屋里的老夫妇俩显然是被沈小西这大呼小叫给惊着了,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正在算账的张大叔,放下手里的账本,来不及把算盘清零;正在洗衣服的刘大婶,噌的一下站起身,扔下正在盥洗的衣服,来不及擦手,只在围裙上抹了抹,二人赶忙朝沈小西这边跑来。
就连那正在大堂里正在教服务员整理桌子的柱子哥,也慌得错把抹布当了毛巾,就势一甩,搭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也朝沈小西喊叫的声音冲了过去。
大伙儿来到后院,只见沈小西怀里抱着一大颗植物,上面的部分是他们熟得不能再熟的那绿油油的枝叶,因为每日都去后院菜园帮忙,每棵植物长在菜园的什么部位?有多高?有几片叶子?哪片最绿?那片有点黄?大家是烂熟于心,就差搂着这植物进被窝了。
可是这下面的东西,大伙儿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根本不认识,一块一块的,椭圆型的,相互连着根须,一串一串的。
“小西姑娘,这是什么呀?”刘大婶在围裙上又抹了一下还有点湿乎乎的手,瞪大了双眼,问道。
旁边的张大叔和身后的柱子哥,也都瞪圆了双眼,张着嘴巴,伸长了脖子,想问又不知道该从何问起,只能好奇的等待着沈小西的回答。
“这个就是‘土豆’,是一种很美味的食物!”沈小西深情的看了一眼,她怀里的土豆们,轻轻的抚摸着土豆们,用淡淡的语气,以最简短的方式,如此介绍了21世纪的土豆在大唐国度的隆重登场!
“‘土豆’?就是土里长的豆子?这个豆子还真怪大咧!”张大叔伸手也摸了摸沈小西怀里的土豆,他的思维还停留在‘豆’上,纠结于‘豆’上,似乎不敢相信,他家后院的土里,能长出这么大颗的豆!”
“哈哈哈哈!”不知因为太兴奋了,还是因为张大叔说的话太幽默了,沈小西不由得笑开了花,“哈哈,土里的豆子!土豆土豆!”说笑间,怀里的土豆们跟着一颤一颤的,似乎也在笑得前仰后合。
“小西姑娘,这东西真能吃吗?”柱子哥很认真的盯着这些土豆,眨巴着小眼睛,疑惑的问道。看得出,他正纠结于这土豆是否真的就这样连皮带土的吃进肚子里,那得什么味儿啊?土味儿?柱子哥似乎已经品尝到了一嘴泥土的苦涩,很艰难的咽了口口水,大概也是苦的吧。
沈小西见柱子哥这样的表情,都快笑喷了,她想:这古代人还真是淳朴,不会想就这样生吃土豆吧!
想到这,又看到大家这样的反应,沈小西决定给大家露一手小绝活——酸辣土豆丝!这可是21世纪每个人都吃过的最简单最普通的一道家常菜了,上至五星级宾馆的菜谱、下至每个百姓家的餐桌,甚至连一些私房菜馆都有这道人人耳熟能详的菜品。
有人说,吃土豆丝,能吃出妈妈的味道。的确每个母亲,都曾为家人烹制过土豆丝,虽然食材一样,作料一样,但每家的土豆丝都有各自独特的味道,让即使一千份土豆丝一起上桌,也能分辨出那盘是妈妈做的。妈妈的味道,让人一生难忘。
不过这道菜,沈小西觉得还是爸爸做得最好。
爸爸是北京“天下客“的行政总厨,烹制过无数精品菜肴,也教给过沈小西不少的绝活。
但沈小西觉得还是爸爸做的酸辣土豆丝最好吃!是她吃过最美味、最下饭的食物——配米饭可以吃一大碗、就面条可以来两大碗、用卷饼可以当零食随意的吃,哎呀!那个酸爽呀!
沈小西一想到爸爸炒好的金灿灿的细细的土豆丝,刚端上桌,那个口水呀,就哗哗滴往胃里流。来唐朝有一段日子了,好想回去吃爸爸做的酸辣土豆丝啊!
好在爸爸曾经不止一次的,手把手的教沈小西做过这道不平常的家常菜。
看着怀里的土豆们,沈小西顿感亲切。于是决定在唐朝的“天下客”,如法炮制一道家传的“酸辣土豆丝”,感受一下爸爸的味道。
这样想着,沈小西得意的向身边的老夫妇和柱子哥夸耀说:“今天,就由本主厨,为各位亲情奉上一道土豆料理,请各位拭目以待吧!”
说完,便抱着她的一大串宝贝土豆,进了厨房。
老夫妇俩和柱子哥赶忙紧跟着也进了厨房,生怕漏掉了沈小西精彩厨艺表演的任何一个环节。
只见沈小西把几个大土豆,从根须上剪了下来,先用井水洗掉上面的泥土。刚才还满是湿泥的土豆,经过涿洗,立刻展现出它们金黄诱人的一面。
“柱子哥,帮我找个小铁片吧!”沈小西边洗土豆,边轻声央求。
虽然不太明白沈小西要铁片作甚,但还是帮她寻觅了一个薄薄的小铁片。
“太好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有柱子哥在,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柱子哥,你真是我的哆来A梦呀!”沈小西接过铁片,把柱子哥一顿好生赞扬,乐得柱子哥顿时觉得轻飘飘的。
“嘿嘿。”柱子哥摸着后脑勺傻笑着,“小西姑娘,你刚才说哆来什么?是什么意思呀?”
沈小西刚想用铁片去刮土豆皮,听到柱子哥这么一问,顿时停住了,“哦,嗨!就是夸你全能,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