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谜-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若菡颔首,淡然一笑。她并不很在乎自己的皮囊长得有多么好。除非,她爱的人能回来欣赏。
“谢谢你来看我。”李瑾月说。
“谢什么,六未会,就剩下我们了。我怎能不来看你,那我也太过薄情了。”张若菡道,她看向李瑾月,道,“你要好好的,我可不想六未会,以后就只剩下我一人。”
“我明白。”李瑾月面露苦笑应道,她希冀地望向张若菡,“你明日……可还会来?”
“在你好全好透前,我会天天来。”张若菡道。
“那以后呢?”
张若菡哑然,望着她。李瑾月垂下头,有些不敢看她。
“你好好休息,我明日再来。”
那日张若菡踏出公主府时,就对此后的事有所预感了。她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在李瑾月好全好透前,每日都会去看望陪伴。而李瑾月,也如她所料,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张若菡明白她刚刚丧母,又守寡多年,回来后还被父亲囚禁,孑然一身太过孤单,身边没有任何人。她尽力说服自己对她宽容,也努力维持着两人之间应有的距离。可李瑾月的爱恋,却来得那般炙热猛烈,以至于她从最开始的克制,开始变得肆无忌惮。她每日都喝得醉醺醺的,她会尝试握她的手,会抱着张若菡、埋首在她怀中哭泣,会缠着她的手臂不放,会用语言一再地挑逗她。张若菡克制又克制,从不说半句怨言,努力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态度,不与李瑾月做超出朋友关系的任何举动。
奈何她毕竟气力之上不如李瑾月,直到李瑾月尝试去亲吻她,张若菡终于生硬地推开了她。她看着她,并不愤怒,但是却极其认真又严肃地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知李瑾月。她说,自己这一生,将用来等待那个人归来,她归来前,自己不属于任何人,她归来后,自己将永远属于她,也不会与任何人有感情瓜葛。她说:“卯卯,我们是一辈子的挚交好友,我希望你能珍惜我们这份友情。如果你执意要毁了它,我不会、也没有办法去挽回。”
她的决绝态度,对心中满是创伤的李瑾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她们俩的关系,也因为李瑾月府中下人的外传,闹得满城风雨。她终于不再去看望李瑾月,那一次推开李瑾月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李瑾月多次不避讳地上门想找她,都被家里人挡了回去。此后,她便开始不间断地往张府送礼物,各种各样,都由她亲自送来。
张九龄忧心忡忡,每每上朝,都想寻圣人谈一谈此事,可他实在开不了口。然而圣人也不是耳聋目盲,自然知道自己这个女儿到底做出了什么荒唐事。他气愤不已,也觉甚为丢人,于是一纸调令,再一次将李瑾月踢去了安北。眼不见心不烦,他从来都是这般对付自己的长女。
张若菡心中不知是何滋味,各中酸苦无奈,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是她害得挚友再次出走瀚北苦寒之地?还是她唯一的挚友咎由自取?可她,难道不是又丢失了一段珍贵的友情吗?
卯卯,你这是何苦呢?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她寻找赤糸的决心。随着她年岁的增长,家庭与婚姻的束缚对她来说已然愈发减轻,她也总算能得空闲来着手寻找赤糸。开元十五年春末,她以精修佛法为借口,离开了家,搬入慈恩寺长住。
那一年五月初七的夜晚,她救下了一名浪迹江湖、孤苦无依的东瀛女子——源千鹤。从此以后,源千鹤成了她在外奔波的助力。千鹤经常会外出替她打听赤糸的下落,然而人海茫茫,赤糸又早已不是当年的赤糸,她寻寻觅觅,始终杳无音信。
开元十六年腊月,慈恩怪猿案爆发,寺庙被封锁,她被困寺中。因她并无性命之忧,也没有杀人嫌疑,家中人倒也没有急着将她接出来。
廿六那日,她心有所感,出了院子来到梅园之中,仰首望着落雪的梅枝,怔怔出神。忽而她察觉身侧不远处,有一人停伫若松,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她转首,就瞧见一位碧色官袍的俊美郎君负手立于梅树下,一双点漆般的眸子里翻滚着渊沉黯讳的情绪。
如今回想,不禁觉得真是一眼万年,她就那样静悄悄地、毫无声息地回来了,还假扮成另一个人骗了她许久,惹她多番心伤流泪。这人怎得如此讨厌,可她却偏偏那样地爱她。
十六年静候,故人终归。
作者有话要说: 下雪啦
第一百八十八章 【外传·凰涅篇】
李瑾月意识到自己终究没有办法像赤糸与莲婢那样关系亲密的契机; 发生于某个平凡的下学时。学院正门口; 头顶的夕阳将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赤糸正捧着新捉来的蛐蛐; 催促着莲婢赶紧走。李瑾月走上前去询问莲婢,她接下来要去做什么。莲婢回答她; 她会随赤糸去公主府,一起做功课。随即莲婢又问她:
“卯卯; 你呢?”
李瑾月回答:“回宫; 陪母亲。”
那日她坐在回宫的马车中; 谁也不知道她哭了。
她素来好强,人前不服输; 人后也大多不愿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因为哪怕没有人瞧见; 她自己还是能看到的。而她不愿看到自己的脆弱,她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强大,强大到能保护她的母亲; 保护一切她所珍惜的事物。
可是那日,她真的好难过; 以至于没有办法再强硬撑下去。她发现; 即便她有了两个好友; 可她终究还是与她们隔了一层。她没有办法自由出入宫廷,去好友家中玩耍。赤糸与莲婢,总是那样亲密无间,她们甚至睡在一起,彼此结发盘髻; 分享一切可以分享的玩物吃食。可是她做不到,不论对赤糸还是对莲婢,她都无法做到如此亲密。她总是不自觉地抬出主家的身份架子,身为年龄最长的大姐,她对赤糸和莲婢,难免带有长姊对妹妹们的关怀。可那不是她向往的亲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过微妙,她虽年少,但已然有所体味。
那一夜,她询问母亲,何曾有过亲密无间的姊妹相随。母亲说,她自幼生长在贵家世族,李瑾月所求的亲密,于她来说是奢望,她的一言一行,必须尊荣华贵,符合她的身份。她说:
“好孩儿,咱们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孤独,未来你要走的路,都会是如此的。”
母亲没有安慰她,而是残酷地揭露了事实。李瑾月一夜未眠,第二日依旧照常前往国子监上学,可是她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此后再瞧见赤糸与莲婢之亲密,她不会再流露出任何羡嫉的神色。
可虽不再表露,内心又怎么能毫不在意。她还是在意,越是想要忽略,就越是在意。有时她会觉得自己阴暗,可在面对纯真跳脱若火焰般的赤糸,以及清雅淡然若白莲般的莲婢时,她内心的感情却依旧真挚,她真的珍惜这两份得来不易的友情,绝不希望被自己隐含的嫉妒心摧毁。因而她压制着,努力压制着,逼迫自己彻底忘却。
读书、练功、习字、论政,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紧紧的,没有任何空闲,如此她就不会再有空闲去胡思乱想。从前她总觉得时间紧迫,寸时寸金,可如今她却从未这般觉得时间走得太慢,她想要长大,长大了,她就能像大人们一般从容,不再去在意那么多的事。
得之无期,徒生妄念。李瑾月不知道,这才是大多数大人们真实的写照,而她,也已然步入此行列。就好似她的父亲,妄念太多,太烈,炙热若焦阳,一步一步踏日而来,将他的对手们踩在脚底,一直登临高位,尊享世间至高无上之权位。
唐隆元年那场政变之后,她的父亲就彻底从一个不被人在意的宗室子弟,一跃入主东宫。而赤糸的母亲——镇国太平公主,因着从武皇时期就稳扎朝堂,亦是权倾朝野。她的父亲与太平公主之间的争斗,已然日趋白热化。赤糸似乎浑然不觉,只要有空,她就会来寻李瑾月。可李瑾月却不能有丝毫放松,尤其在这样敏感的时期,她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避而不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母亲不被父亲猜忌,更是为了保全赤糸的安危。
谁能知道,她的父亲会做出什么事来。她素来畏惧她的父亲,她所有的努力,都因畏惧而来。她委托张若菡看顾好赤糸,莫要让她无心之下闯下灾祸。张若菡显然更加懂事,有她管束赤糸,李瑾月才总算放心。可这样一来,她与两位好友能够见面的机会愈发少了。就在这一年年末,她退出了国子监,不再进学,而她的两位伴读,也是名存实亡。
景云三年,她的父亲经由祖父禅让,登临帝位,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统治者。而她作为新皇的嫡长公主,也遵循礼制,位升一品,封号“晋国”。这年头尚未翻过来,年号就被改为了先天。
景云三年,便是先天元年。而先天二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李瑾月一生中的噩梦。那一夜她陪伴母亲一起过上元。往年上元节,长安城有传统,皇帝与后妃要前往丹凤门城楼之上,观赏琼楼玉树两座高高的灯树点燃,观赏其下万千百姓踏歌欢笑。可是那夜,她的父亲却一直在武惠妃宫中饮酒赏乐,未曾踏出一步。她与母亲待在宫中,一起吃了晚食,还饮了佳酿,那晚母亲心情倒是不错。每年上元节,都是她们母女俩相依相伴,她心疼李瑾月,可李瑾月更心疼她。
李瑾月那夜昏昏沉沉,很早就睡下了,翌日起身时分尚算早,可却乍闻太平公主府噩耗。她急匆匆地从殿内跑出,未及着履,赤着双足一路跑到了高高的丹凤门楼之上。往东面一望,满目焦土,黑烟冉冉,她双膝一软,跪在了城头之上。彼时,正有一队禁军在彻查丹凤门楼之上残留的痕迹,见到她失魂落魄地跪在此处,便将她送回了殿中。
她呆呆地坐了半日,任谁来看她,与她说话,她都不搭话。哪怕是她的母亲,也不行。母亲显然也听闻了太平公主府的事,她知道李瑾月心中的震惊与悲痛。可她也从未遭遇过此等事,竟是不知该如何去安慰女儿。
母女俩正默然相对,却不防,几乎从不踏足此处的圣驾降临了。皇后慌忙让殿内服侍的内监、宫女为晋国公主整理仪容,她自匆匆前去接驾。
当李隆基大阔步踏入李瑾月的寝殿时,宫女们只来得及为公主套上一件外袍,连长发还来不及梳理,李瑾月依旧坐在床榻下的足几之上,目光呆滞,未动分毫。皇后面色仓惶地跟在后方,她根本拦不住圣驾,只得匆忙绕到前方,跪在了李瑾月身前,叩首伏拜:
“妾未知圣驾降临,有失远迎,请陛下恕罪。”
“皇后请起吧,朕是来看看晋国的。”李隆基上前虚扶一下皇后,然后绕开她,举步径直来到李瑾月身前。
英俊的男人,唇上蓄着短髭,凝眉望着自己的女儿,一双丹凤之眼蕴着怒意。
李瑾月未有所动,亦不行礼。
“你,跑到丹凤门楼上去了?”
李瑾月不答。
皇后焦急,几番示意李瑾月回答,她却没有丝毫的反应。皇后无法,只得代为回答:
“回禀陛下,晋国得知太平公主府大火一事,受到冲击,因而失仪,请陛下降罪。”
皇帝没有理会皇后,而是蹲下身子,望着女儿苍白的面颊,道:
“你可知,尹驸马昨夜就死在了丹凤门楼之上,眼下尸首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古怪,你就这般莽撞地跑上去,利用自己的公主身份,为难禁军?”
李瑾月闻言,眉间微颤,终于抬起眸来,望向自己父亲冷酷的面颊。她也是才听闻丹凤门楼上尹驸马死亡一事,这无疑对她又是另一重冲击。
“往后禁足,没有朕的准可,不允许你踏出寝宫半步。”皇帝站起身来,负手侧立,斜乜李瑾月一眼,转身离去。
“父亲……是你做的吗?”就在皇帝的脚步即将踏出殿门时,李瑾月的声音忽而从后方传来,不大不小,恰恰好钻进皇帝的耳中。
“哼!”一阵难捱的寂静沉默之后,回答她的,只有皇帝的一声冷哼。随即,那龙袍衣角一闪,彻底消失在了殿门口。滞留在后的大内官高力士摇头叹息,道了一句:
“陛下宽厚,公主阁下往后万不可再如此言语。”
“是晋国失言,吾定严加管教,还请大内官,多言几句好话。”皇后忙道。
“殿下放心,老奴明白。”高力士应道,随即向皇后、李瑾月行礼,退出殿去。不久后,李瑾月的寝宫便被禁军严加看守了起来。
“瑾月!你怎么能如此说话,你想让我们娘俩身首异处吗?”皇后痛心疾首地跪倒在李瑾月身侧,怒道,“亏得你父亲不与你计较,否则……”
她越想越后怕,忙道:“这件事,你以后绝不可再提。你这句话定然触及他逆鳞,眼下他不处置你,不代表将来不会。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李瑾月却仿若对母亲的话浑然未觉,只是轻声询问道:
“阿娘,赤糸她,还活着吗?”
皇后因她忽然而来的询问哑然半晌,心酸难言,她颤抖着下颚,将女儿抱入怀中。
“那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还会回来吗?”
“不会了,我的孩子。但总有一天,你们会见面的,她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等你。”
李瑾月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两个月时光,直到父亲的恩赦下来,她才得以踏出宫门。然而她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府,除此之外,随行的禁军不会允许她去任何地方。
她见到了病榻上的莲婢,那副模样让她心慌,她不知该如何安慰自己仅剩的好友,而当莲婢提及赤糸未死,并遗留下贴身佩戴的玉佩时,恐惧彻底攫住她的心扉。她落荒而逃,出张府的路程那么短,却近乎用尽了她所有的力气。
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幅模样?她周遭的世界,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轰然崩塌。波云诡谲的阴霾,从四面八方拥挤而来,将她困在其中,挤压着她赖以生存的微弱空气。日复一日,她穷尽心力去抵抗那种绝望之感,却愈发陷入其中。她开始害怕去看望自己唯一的好友,因为那等于是在不断地提醒她,她现在的处境有多么的绝望。她试图去拯救莲婢,可她最终发现,她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我是这般的懦弱无助,她第一次发觉。成长到十三岁,她以为她足够努力,可其实是一事无成,甚至不如莲婢坚强。她知道莲婢至少在拼命地负隅顽抗,而她自己,却早已被现实击垮。
如此一个我,还有何面目去面对赤糸,如果她还在,她会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我?有时她会想,死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如此她才能知道,她的好友,过得可还好。有那么几次,她偷偷用匕首抵住自己的心脏,颤抖着手想要将刀刃推入胸腔。可她下不了手,她惧怕死亡,本能地惧怕。她怕自己死后,母亲再无依靠;她怕自己死后,无颜去面对九泉之下的好友;最终她发现,她害怕只是死亡后未知又寂灭的世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赤糸,太难了,我做不到……
六未会的约定,我不知道我还可不可以坚持下去。
赤糸,我的父亲,是杀人凶手,我是杀人凶手的女儿,是你血海深仇的对象。
最后这个念头,几乎要让她崩溃。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念头,她却撑了下来。
她知道好友就在天上看着她,她得做些什么,至少,她该让杀人凶手付出代价。或许只有如此,她的内心才能获得些许平静。
翌年元日过后,吐蕃作乱,她请求披挂出征。起初,她的父亲是不愿放这个女儿出去的,她最好在他眼皮底下老实待着。可最终,他还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可利用的价值。抵抗吐蕃,安定河西,掌控西北军政大权的兰陵萧氏,始终是他的心腹大患之一。稳定这样一个大患,他需要这个女儿出些力气。
一纸婚书,将李瑾月与兰陵萧氏的八郎萧思难连在了一起。李瑾月以铁甲战马作嫁妆,自长安往西,踏上了遥远的征程。那一年她逃离了长安,但她冥冥之中有所预感,终有一日,她会重回这个阴冷诡谲、暗渠横生的战场,荡平一切邪秽。
作者有话要说: 说一下称呼。唐朝皇室成员私下彼此间的称呼,其实很平民化。不存在父皇、母后这类称呼,皇子皇女私下里都唤父亲为“阿翁”母亲为“阿娘”。正式场合唤父亲陛下,母亲殿下,皇子皇女们也不是“殿下”,是“阁下”。“阿翁”这个称谓,就是指父亲,“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在和他儿子说话,可不是外孙子。现代人比较难接受,所以我一般都换做了“阿父”,生分一些的唤“父亲”,比如李氏父女。
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传·凰涅篇】
李瑾月后来回想; 离开长安; 对她来说; 或许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以她当年那样的性格; 留在长安长大,或许就成了她最不愿成为的那群人。狡诈、算计、步步为营; 那些令她作呕的争斗,会将她吞没; 她或许真的会忘却当年六未会的青云之志; 从此沉沦不复。
西北的广阔天空;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它能够使你成为一只鸟; 高飞而起; 忘却一切的蝇营狗苟、脏污乱流,知晓自己的渺小与天地的旷远邈邈,它能够扩展你的胸怀; 使你再不局限再不单一。
李瑾月不仅要做一只鸟,她还要做鲲鹏; 翱翔天地; 展开双翼; 呼啸着扶摇而上。以周身狂风为剑,斩断过去懦弱的自己,甩脱周身的束缚,与自己为敌。
作为皇室嫡出的女儿,她的身份之特殊; 为她提供了参军的便利。没有人会以军营不允许女子进入为由拒绝她的加入,她的到来,就是皇命。因而将军们必须为她安排单独的营帐,她还有权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后裔中挑出三名资质出色的女子,作为她的亲兵。
程昳,鲁国公程咬金后裔。徐玠,英国公徐世绩后裔。尉迟焉,鄂国公尉迟敬德后裔。这三个女孩,成为了此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出生入死、浴血沙场,彼此分享快乐、悲伤、恐惧、愤怒,携手走出绝望,带着浑身的风沙走入希望。她多么感激在边疆度过的这些年,让她明白了何为人生,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为何物。
从长安出发,一连走了半年多的时光,她才到达河西。凉州,河西节度使府,兰陵萧氏所居地。这里的面貌与长安截然不同,见不到靡靡浮华的风景,满目尽是粗粝黄沙抛磨后的强韧。强韧的建筑,强韧的人,刚硬的剑,挺直的腰板,不屈不挠地迎接李瑾月的到来。
兰陵萧氏,齐梁皇室的后裔,曾经登临帝位,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荣耀,而是羞辱。因为他们祖先的不济,后世子孙永远丢掉了江山。他们从那柔蜜的江南烟雨中走来,一路走入黄沙漫天的西北,稳稳扎根而下。萧氏还有不少同族,大多都南迁了,唯有这一族来到了边关地带,其祖,不可谓不强硬,不可谓无野心。凉鄯之地,扼住陇西咽喉,西南拒吐蕃,西北连接安西四镇及诸小国,北拦突厥,是陇右四镇——沙州敦煌、瓜州晋昌、肃州酒泉、甘州张掖重要的大后方。雄踞十万兵马,乃大唐极其重要的西北屏障。
如此的兰陵萧氏,在大唐显赫无比,地位比曾经的诸多山东门阀世族更为突出,隐隐有大唐第一世家大族的势头。和平时期,萧氏就十分碍眼,大唐皇室始终对他们不放心。而吐蕃祸乱来后,他们又成为了大唐最重要的抵抗力量,不得不善加利用。如此微妙的境地,让大唐皇室的新帝不得不谨小慎微,以远嫁女儿的方式,换取稳定。
萧思难,行八,是兰陵萧氏这一辈嫡出的堂兄弟八个中最小的一个。即便如此,年纪也已及冠。思难之名,取自论语中的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因着只有八兄弟,最后一个思义之名,给了长房嫡长女。
萧思难排行虽小,但却是兄弟几个中最具军事天赋的一个。自幼习武,使得一手好枪法,骑射娴熟,武艺高强。除此之外,他还有他人无法企及的方向感,在荒野之中来去自如,不会迷途。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大局观,身临战场时犹如从高空俯瞰的鹰,能洞悉敌人的走向,迅速判断该从哪里阻截、围剿。如此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显然立刻就成为了萧氏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刚刚及冠的年纪,就被派到对抗吐蕃的最前线,率领数万大军作战。
李瑾月刚到河西时,未能见到这位她未来的夫婿,也正是因为如此。而李瑾月因着年纪尚小,婚事约定好两年后再举行,眼下依旧是以抗敌为先。
李瑾月便带着程昳、徐玠和尉迟焉入了军营锻炼。她们并不接受萧氏的礼待,而是将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士兵,从最基层做起。除却不与男兵住一个帐篷,吃饭、训练,无一不等同。沙场之上摸爬滚打,熬练身躯,锻炼意志,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只是,西北的气候实在恶劣,就在她们抵达河西军中后没几个月,徐玠终于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大病一场。这一场病,几乎要了她的命,好不容易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回来,军医说,她已然不能再弓马骑射,哪怕运动稍有些激烈,都会带来发病的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