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谜-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完这句话,沈绥总觉得有种附庸的嫌疑,于是补充道:
  “我之所以要询问莲婢对公主堕马一事的看法,主要是想看看这事件背后,有什么人有可能牵涉其中。莲婢,你我是金兰兄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便关上门来,直言相告。
  有可能暗害公主之居心叵测之人,嫌疑最大者非武惠妃一党莫属。如果有人事先知晓公主即将被暗害一事,那也有极大的可能性与武惠妃一党走得很近,或者干脆就是其党朋。武惠妃出身文水武氏,她的姑祖母是武皇。武氏掌控的地方,除却并州之外,还有其父武攸止任职的绛州、武皇之父武士彠曾经任职过的利州,利州也是唯一位处巴蜀之地的关联点。此三地,再加长安、洛阳两地,乃是武氏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虽然圣人登基以来,已经扫除了众多武氏留下的隐患,但依然不能说根除。
  假设莲婢你的感觉是正确的,这艘船上确实有写信人,或者说得更宽泛一些——知情人。那么我就必须调查这些官员们的履历过往,以及最近的行踪,看看他们是否真的与武氏有关联。”
  “伯昭义兄说得正是。”张若菡若有所思地点头道,“若菡也觉得必须要查清官员们的履历过往,才能谈下一步的事。”
  “莲婢……”沈绥苦笑道,“愚兄可不是万能的啊,你可不能盲信那虚妄名号,甚么雪刀明断,我也得在能力范围之内去查。你说,这么多人,这要查……也未免太困难了罢。”
  张若菡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微笑,道:
  “若菡相信伯昭义兄的能力,查清楚三五个官员的履历以及近三个月来的行踪过往,当不是甚么难事。不是吗?”
  沈绥哑然,蹙眉看着她。
  张若菡起身,再度福了福身子,道:
  “想必也快到案发地了,若菡不打扰义兄,这便告辞了。”
  说罢,领着无涯出了房门,很快离去。
  【阿姊,莲婢姐姐莫不是已经知晓千羽门的事了?】房里安静了片刻,沈缙摇了摇铃铛,然后对看过来的沈绥说道。
  沈绥苦笑一声,道:
  “或许吧,这一路走来,我们没少投宿归雁驿,或许是什么地方穿帮了。她太聪明了,我早知道瞒不了多久的。”
  “我没想到,张三娘子居然会对千羽门有所了解。”蓝鸲说道。
  “或许不是她了解,而是另外有人了解。”说这话时,沈绥看向沈缙,言下之意不言而明。
  沈缙眼眸霎了一下,笼上一层阴翳。
  就在此时,门扉再度被敲响,沈绥再度前去开门,就见柳直站在门口,道:
  “伯昭兄弟,咱们到现在的打捞点了,你是跟我上去看看,还是先用午食?”
  “不吃了,这就走。忽陀、蓝鸲,你们照看二郎用午食,不必等我了。”飞快地叮嘱完,沈绥撩起袍摆,一步跨出了门扉,与柳直联袂而去。
  一上甲板,就见绵绵黄涛之上,桅杆林立,旌旗飘扬,大量官船军船,以及一些小的民间捕鱼舢板,占据了大片的江面,有水性极好之人,正在水中凫泅,时而扎入水中探看,但水中的泥沙含量太高,如此搜索,效率低下。远处的下游,隐约能看见两岸间拉了一道网,也有水性好的渔民在水中沉浮,不断扯网拉线,将捞上来的江鱼在网的另一边放生。
  “我等在几段江面之上都拉了网,不间断地进行打捞,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收获。根据朱元茂失踪的时间,以及当时的船速,还有船上船工的证言,我们推测朱大都督很有可能落入了这附近五十里的江中。”柳直站在沈绥身侧说道,此时甲板上,官员们再度齐聚,沈绥反倒是最后来的了。
  沈绥点头,她的目光落在右舷已然十分靠近他们所乘船只的一艘官船,船工正在给两艘船之间架搭板,一位身着绛色圆领袍,头戴幞头的老者,年虽老,一身风华不减,正站在甲板上,向他们这边拱手作揖,官员们全部诚惶诚恐地还礼,沈绥也拱手弯腰,心中感叹:
  这便是文坛领袖张道济啊……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小书的爷爷过世了,谈不上多悲伤,但心里空落落的。老一辈的离去,也代表着我辈已然年长。岁月不饶人,因循心所诚。生而不带来,死亦不带走,万般皆虚妄,唯有情是真。愿诸位,都岁月静好,一世长安。


第四十四章 
  沈绥还记得自己早年间读书时; 曾专门研究过张道济的文风和主张; 当时他就已经是声名极盛的文坛领袖; 圣人赞他:当朝师表; 一代词宗。时人将其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早年制科考试时,策论天下第一。中第后不过五年; 就进入凤阁成为舍人。宦海沉浮,他的仕途在圣人登基后走入巅峰。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丞相、集贤殿知院事、上柱国、燕国公; 这些名号震慑世人。他一手创办丽正书院; 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成为天下学子膜拜的对象。
  当这位文宗踏着搭板走到众人所在的这艘船上时,所有官员皆向他躬身作揖; 称一声:
  “张公。”
  他虽已罢官; 但依旧是天下士人的楷模。
  “诸位莫要多礼,某听闻,朝廷三司派了人来; 是哪几位?”张说虽然德高望重,举手投足却谦逊有礼。
  沈绥和裴耀卿、刘玉成连忙上前一步再度施礼; 做自我介绍。
  “焕之; 东灵; 真是许久不见了。”张说显然是识得这二者的。
  “张公,进来可安?”裴耀卿作为代表说话。
  “呵呵呵,瞧我这幅模样,可称得上安?”张说笑道,话语却有几分苦涩。
  裴耀卿与刘玉成不知该如何答话; 瞧着张说比之以往憔悴苍老许多的容颜,心中多少有些唇亡齿寒、兔死狗烹的凄徨。当年张公是何等风光,却一夜之间荣耀尽失,这或许也是他们仕途终点的写照。为官不易,伴君艰难。
  张说却并未再为难此二人,而是将目光转向沈绥。瞧着这位风华绝佳的青年,他笑了,眼底有着欣赏和感怀:
  “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雪刀明断沈伯昭沈司直罢。”
  “末学不敢当。”沈绥躬身施礼,谦逊道。身上的气质,却给张说一种不卑不亢之感。
  “好。”张说笑着赞道,“丰神俊秀,清风有骨,是大好的青年。你也不必过度谦虚,那慈恩案我是有所耳闻的,能在短时间内就破了这样一起复杂又无头绪的案子,足以说明你的能力。只是,我不得不说,这起案子,或许比慈恩案更加诡秘,让人困惑又心寒。”
  刘玉成问道:
  “张公何出此言?”
  张说望着船舷外滚滚黄涛,叹口气道:
  “我身份特殊,是案发的当事人。元茂当时就与我一道在甲板上饮酒,他的失踪,对我来说是极不可思议之事。三位,我的话,只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莫要尽信,也莫要因我的身份而有所顾忌。我知道我身上有很重的嫌疑,三位当谨慎待之。”
  “我等自当秉公办案。”资历最老的裴耀卿表态道。刘玉成心中有些不以为然,他实在想不出,张道济到底有什么动机杀害朱元茂,他相信朱元茂多半是醉酒失足落水。这案子,又有何复杂?
  张说凭栏望江,缓缓叙述道:
  “正月十三日,元茂朝会结束,自长安绕道抵达蜀地,与我见面。我与他是十多年的老友,他早年间在长安任中央官时,就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十年时(指开元十年),恰逢突厥战事,我节度朔方,他跟着我在前线打仗立了功,后来被封到荆州做了大都督。他在荆州这一带本就有亲戚,虽然是远亲,但自从他来了后,就亲近起来。”
  张说所叙的这一段往事,为官的都很清楚。开元八年时,朔方大使王晙为造假军功,诛杀突厥降部阿布思数千人,惹下祸端,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慌。为平息事端,张道济持节出使,率领二十人,安抚各部,以身犯险,感动诸部,事端暂时平息。
  开元九年,遗祸再起,突厥降将康待宾起兵作乱。圣人派遣王晙帅兵讨伐,张道济为军师。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当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反戈,叛军溃散。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并否决了部下诛杀党项全族的建议。后来,张说还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使党项诚服。
  这一仗打得极其漂亮,张说人望如日中天。回长安后,就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将入相。
  开元十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巡视边防五城。当时,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俘虏三千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邓、仙、豫、许、汝、唐等州,杜绝隐患,立下汗马功劳。朱元茂当时就是他手底下的副将,同样立下赫赫军功,后来被封为荆州大都督。
  张说叹了口气道:“元茂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他相当正派,胸中虽多沟壑,亦有豪情,爱讲义气人情,是很值得结交的朋友。我罢官后离开长安,与他有许多年未曾见面,此番他来看我,我自然非常高兴。我登船送他沿江而下,一路饮酒笑谈,十分畅快。做梦都没想到,他竟会因此遭遇不测。
  说实话,当晚的事情我记得不清晰了。但我会喝得这般烂醉,真是生平罕见,我只隐约记得自己并未饮多少杯,很快就失去了意识。他酒量犹在我之上,更是不该喝得烂醉如泥,失足落水。我始终无法释怀,总觉得这其中有古怪。此外,在江中打捞也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在下游拉了网,按理说,不该到现在还找不到尸首。整个案子都透着离奇,使我困惑。”
  甲板上陷入了沉默,每一位官员面上都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张公,绥有些疑问想向张公请教。”沈绥第一个打破沉默,询问道。
  张说看向她,示意她尽管问。
  “您可记得在您入睡之前,行到大江哪一段吗?”
  张说思考了一下,蹙眉回答道:“刚出船舱,在甲板上摆宴席时,我问过船工,船工说船快到奉节了。此后我与元茂饮宴没多久,便失去了意识,我也没能见到奉节港。我在十七日傍晚睡去,在十八日黎明时分醒来,那时元茂或许已然不见了,谁都没看到他在船上,但也说明了谁也不能确定他一定不在船上。直到快到秭归时,我们搜索了整艘船,发现他确实不见,才能断定。因而只能大致判断,元茂失踪的流域,应当就在奉节到秭归的这段江中。”
  “这么说,您在船行江的过程中,是不知道船已经抵达哪里的罢。”
  张说蹙了蹙苍眉,随即道:
  “我确实不知。我并非常年往来江中的渔夫船民,对江岸景色风貌不熟悉,自然也不知道船行至何处了。除非有一些特别有名的标志物,比如瞿塘峡夔门、巫山神女峰,这些,我还是熟悉的。”
  沈绥点头,随即又问道:
  “您当时饮宴,饮得是甚么酒?量有多少?”
  “泸州产的清酒,是我在益州的朋友送我的,那酒是农户自家酿的,纯度不算高,但很醇香,不易醉人。我们取了三小坛,不算多。我记得只开封了一坛,尚未饮尽,就已醉倒。”张说回答道。
  沈绥再度若有所思地点头,最后她问道:
  “您还记得您黎明时分醒来时,船行至何处了吗?”
  张说一双苍眉锁得更紧了,他苦思冥想,最后摇了摇头:
  “当时我周身难过,头疼欲裂,只想入睡。只随意问了船工一句元茂的下落,回房便睡了,没有在意船行至何处。若按时间点和船速来算,那时当行至巫峡中段了罢。”
  “也就是咱们现在身处江段的下游十五六里处。”柳直补充道。他们现在身处的位置大约是瞿塘峡下游,尚未入巫峡,因为沈绥尚未见到标志性的神女峰。
  沈绥随即询问柳直:
  “柳刺史,敢问那艘船,现在在何处?”
  柳直知道她是问朱元茂乘坐的那艘船,回答道:
  “案发后就一直停在秭归港中。”
  “那船老大一家呢?”
  “也一直在船上等着,有官兵看守。案子水落石出了,我们才敢放人。”
  “我现在想去那船上看看。”沈绥道。
  柳直一愣,问道:
  “这边的打捞情况,沈司直不再看看了吗?”
  沈绥顿了一下,嘴角扬起笑容,问裴耀卿和刘玉成道:
  “裴侍郎,刘员外郎,可想在此多看看?”
  裴耀卿和刘玉成面面相觑,最后均摇头道:
  “吾等还是听沈司直的。”
  张说与在场的地方官们见此情景,心中有数了,看来此番朝廷出使的调查团,是大理寺派来的这位沈伯昭说了算啊。
  于是再度起锚,船只随江而下。沈绥等人依旧站在甲板上交流案情,沈绥一心二用,在与诸位官员谈话时,分了一份心思在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郝冶、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仲远、荆南节度府司马江腾此三人身上。她注意到,此三人腰间确实挂着蜀锦刺绣的锦囊。郝冶的锦囊黑底绣云纹,李仲远的锦囊红底绣牡丹,江腾的锦囊青底绣锦鲤。除此之外,看不出其他特殊之处了。
  沈绥不着痕迹将此三人聚在了一起,以闲聊的方式,巧妙问及三人锦囊是怎么来的。得知郝冶与江腾的锦囊都是妻子给做的,只有李仲远的锦囊是一位青楼女子送给他的。不过,谈及此话题,沈绥不可避免地被询问了终身大事的问题,又不可避免地以各种方式被催婚了。对此,她只能报以微笑,只说等待缘分到来。
  “伯昭兄如此俊逸倜傥,青年才茂,想要嫁给你的女子定不在少数。我明白伯昭兄弟不愿过早成家,是一心扑在了仕途之上。愚兄虽不该多嘴,但还是想劝一劝兄弟。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伯昭兄弟年纪也不轻了,还是早日考虑娶妻生子为好。如此,父母在天之灵,也会安慰。”郝冶一本正经地说道。
  “郝长史说得没错。若是伯昭兄挑花了眼,不知该娶什么样的姑娘好,不才在长安也有不少亲友,只要伯昭兄弟开口,江某定不遗余力为伯昭兄分忧。”江腾笑呵呵地说道。
  沈绥暗暗擦了把冷汗,对这两人的发言十分看不起,腹诽道:有老婆了不起啊,竟端起架子教育起我来。我也有,嗯……只是还没娶进门。
  忽的幻想起某人凤冠霞帔的模样,沈大司直两眼发直,竟呆然起来。直到一旁的李仲远拍了她肩膀一下,她才猛然回神,呆愣地看向李仲远,眼前幻化的美丽场景变作一张胡子拉碴的面庞,使她心中一凛。
  “老弟,某刚才的话你可听见了?”
  “什么?李长史恕罪,沈某方才走神了。”
  “我说,你别把郝长史、江司马的话太放在心上,吾辈大丈夫志在四方,女人何愁没有?你瞧我,四十好几不也没有娶妻吗?人不风流枉少年,趁年轻,多经历些,享福享够了,再娶个妻子生几个儿子也不迟。”李仲远笑道,那笑容在沈绥看来说不出的猥琐。
  他的话让古板的郝冶直摇头,江腾笑骂他一把年纪老不休。
  沈绥面上笑着应付这帮粗鲁的男人,心里却暗道:难道我要学你们成日里逛秦楼楚馆,留恋烟花之地吗?把好色作风流,这帮男人真是够了!
  叹口气,她心中感慨,即便当今世道文风甚浓,部分地方官依旧是军人出身,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这些大都督府、节度府中的官员更是如此。她十分怀念长安的贵族士人圈,虽然虚伪者甚多,但至少不必和这些五大三粗、淫心甚重的军中官员打交道,使她尴尬。长安的贵族士人圈,要文雅多了。
  话说回来,她到底为什么要和这三个粗鄙陋识的男人聊天?
  忽的反应过来,她不禁暗自苦笑,她好像又被莲婢姐姐坑了一把。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大家的安慰,小书看得很开,一直相信明天会更好。
  PS:明日有双更。


第四十五章 
  从瞿塘峡进入巫峡; 两岸标志性的景象; 就是高耸入云的巫山山脉。巫山十二峰; 南北各六峰; 一眼不可尽望。船行江中,站在船头眺望; 只觉山高入天,谷深峡长; 峰顶云雾缭绕; 远处是层峦叠嶂、奇峰突起。随着船行深入; 江流曲折,百转千回; 仿佛走入了水墨画中; 令人心驰神往。有诗云: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重岩窅不极; 叠嶂凌苍苍。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注】
  十二峰中; 尤以北岸神女峰最为秀丽挺拔。其上有一挺秀石柱; 远观上去; 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遥望着对岸。每日,这位“少女”都是第一个迎来朝霞,最后送走晚霞,因而此峰又被称为“望霞峰”。
  关于这神女峰; 也有着无数传说,最为著名的当属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的传说。相传巫山神女是炎帝之女瑶姬,楚怀王曾于梦中与其相会。瑶姬自荐枕席,使楚怀王大喜,日日夜夜宠幸瑶姬。两人还约定相会时间,早晨便作“朝云”,晚间便作“行雨”,从此以后,便出现一个成语——巫山云雨,专指男女欢好。
  但实际上,在前朝(指隋)之前,巫山都是一个象征意义的词汇,并不专指地理上的某个地方。只是大唐才华横溢的诗人太多,游览山川,人人都爱写这三峡,使其声名大振,巫山才从此专指三峡巫山。大唐国境内有诸多的巫山,楚怀王梦瑶姬的地方是云梦巫山,与三峡巫山根本不是一回事,却被人张冠李戴到了此处,还美其名曰,北岸神女遥望南岸楚王,演绎一出浪漫佳话。
  对此,沈绥是嗤之以鼻的。她觉得,若这世上真有瑶姬这般的神女,也不该找楚怀王这种凡间男子,即便也是一方雄主,曾有雄心壮志。却不能正确判断天下大势,昏聩以致亡国,无疑是个可悲之人。或许,这故事更多的是对帝王淫乐的一种讽刺。
  老百姓真是对男欢女爱乐此不疲,也就只有这类讲述痴缠情爱的故事,才能在人群中广为流传,以至于妇孺皆知。
  巫峡上空常年积云多雨,船行其间仿佛入了仙境。甲板上水汽大,衣袍都被打湿,诸位官员都进入了船舱,张说依旧被簇拥着,脱不开身。沈绥却没有急着进船舱,她站在甲板上,任由水汽氤氲,沾湿衣袍,耳闻两岸猿啼阵阵,忽的就想起了慈恩案中的“怪猿”善因。
  善因,俗家姓名已无从得知了,他与他哥哥在军中的名簿军籍已经全部被抹去,无从查起。千羽门查了这么久,也只是从侧面了解到他与他哥哥曾经是禁军中的将士。但是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抽调,去执行了某件任务。任务结束后,他的哥哥从此消失了,他也逃出禁军,剃度出家,躲入寺庙内。沈绥推测,或许哥哥已经被灭口了。
  让沈绥一直觉得奇怪的是,为何偏偏要选中这兄弟俩?禁军中,高手遍地开花,他们不论身家背景还是自身本领,都并不算突出。唯一特殊之处,就是这攀爬之术,这是兄弟俩的拿手绝活。沈绥只能顺着常理来推测,背后之人,是想要利用他们的攀爬之术来达到某种目的。
  她眼中笼上一层阴翳,攀爬之术……这让她不得不联想到自己惨死的父亲。十七年前的那个上元之日,她的父亲就是被钉在高高的丹凤门城楼之上而死,门下守卫的禁军、欢乐踏歌的百姓,居然毫无所觉,无人知晓他究竟是怎么上去的。
  谁有那个本领,无声无息将自己的父亲给钉死在大明宫丹凤门的城楼之上。除却这猿臂擅爬、轻功了得的兄弟俩,沈绥想不到别人了。
  善因最后攀上大雁塔吊死,很大的动机就是以此行为在警告幕后之人,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年犯下的事,有人已经盯上。甚至善因可能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对当年灭口自己哥哥的幕后之人进行复仇。他以自己不可思议的攀爬之功,在暗示外界——我是正因为擅长攀爬而死。
  还有父亲死去时的惨状,沈绥虽未亲眼见到过,但曾听颦娘描述。即便颦娘只用了寥寥几句,却依旧让她悲痛恐惧到窒息,从此以后,颦娘再也不提当年之事,也不许她们提。
  颦娘说:“你父亲,被倒悬挂在门楼之上,割喉放血而亡。他的背后,负着十字状的木架,双掌双足皆被长钉贯穿钉在木架上,使其双臂张开,双足并拢固定。”
  想到此处,沈绥的面色白了白,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阴郁,她将此事暂时搁置。
  身侧响起了脚步声,忽陀捧着两只白鸽走出了船舱,来到她身旁。
  “大郎,给益州、荆州分部的信我已写好,是不是现在就发?”忽陀询问道。
  沈绥见甲板上无人,便道:
  “发,莲婢提到的事儿是要尽快查的。”
  忽陀点头,双手一托,一左一右两只白鸽立刻展翅,向着东西两个方向扑棱而去,很快消失在山川烟雨迷蒙之中。
  “大郎,您脸色不大好,要不要回船舱休息?距离秭归,还有一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