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女喜绣-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计是病闹的,有钱了调理调理就好了。
韩子安与姐姐、姐夫说了马车的事,不过遭到拒绝,连他想好的说辞也不接受。
正与婆婆聊天的林云看着韩子安为难的神色,不由心中暗笑,你以为是个人都能接受帮助啊,忘了焦叔他们的事了。
林云站起来,走到大姑姐面前,“姐姐,子安说的事你们也考虑考虑,有项收入总比没有收入好,也能为家里老的小的贴补贴补。”
眼神扫过几人,看他们还是一脸拒绝的样子,林云含笑叫道:“姐夫,你看这样行吗?我家出马车,你们出人力及照管,你对洪口到码头的线路熟,所以你跑车拉客,洪口镇上有二哥在,码头上让子安在给找个照应的人,这样也安全。有了收入你家七成,我家三成,也让我家开辟一条挣钱的路可好。”
作者有话要说:
☆、咯合
听了林云的话,冯家两位男子心里可能平静下来,脸色也正常了。
两人商量了一下,冯老爹说:“亲家媳妇,这事是好事,可让你们出这么多钱,我们却占便宜也不好,可家里确实需要钱,这个面我接下了。不过钱要五五分成,不然我还真不能应。”
林云看着韩子安,示意由他出面。
韩子安无奈点点头,“叔、姐夫,这事就这样吧,有什么事以后在说。”
说完,让李河将那辆马车停在外面,将马牵进来找地方拴上,姐夫赶紧走出去帮忙。李河家的将
米粒递给林云,带着另外几个人将送大姑姐家的东西搬了进来。
林云走到冯老娘面前,直爽地一笑,简明干脆地说:“婶,我们一家准备在您这吃了午饭在去镇上,人多所以带了些东西,你别见怪啊!”转头又吩咐李河家的去厨房看看,一会好帮大姑姐做
午饭。
弄得冯老娘也无话可说,直接带着李河家的去了厨房。
这时,大姑姐家的两个小子跑了过来,快十岁的大强已稳稳重重,壮实的像个大小伙子,而七岁的小强却是个机灵、陶气的孩子,胖乎乎的脸,不时还忽闪忽闪的小鼻子,让人忍不住的喜爱。估计他们家的吃的都给这两个孩子了。
林云拉过两人给他们介绍了多多和祥子,又给他们拿了些零食,便让如意和翠柏看着他们玩去了。
林云不想听男人们说话,便走出堂屋在院子里转了一下,看样子大姑姐两口子住了西厢房,门上挂着粗布门帘。
走到东侧厨房下首的厢房时,从敞开的门看见里面有一小盘石磨,地下放着个木桶,估计他们没到时冯家正在磨着什么东西,她走过去,见木桶中存在着半筒泡过的黄豆,磨上有些残渣,旁边的粗碗里盛着多半碗的豆浆。
林云端着碗走到厨房,对大姑姐说:“大姐,做碗豆花吧,给米粒当稀的喝也顺口。”
大姑姐的眼神闪了闪,有丝不自在。但却快速说:“行,一会就做,你等会啊!”
林云暗自思忖了一下,没在说话帮着干起了活。
饭后,林云拉着大姑姐走到她们的屋子,拿出十两银子递给她,止住她推拒的话,低声说:“大姐,姐夫要是赶车出门,手里不拿点钱是不行的,也不知道你这边往返的人多不多,能不能挣钱,这钱你先拿着,今后有了在还给我。”
大姑姐苦笑着,脸色有些凄容,“你姐夫家人都干耿直倔,生怕占人家便宜,可家里穷得这样,又只会种那三四亩地,打点零工,顾着老的,管着小的,连粮食都不够吃。”
“那碗豆浆是?”
“我家公爹胃口不好,喝点这个又挡饱又顺溜,快拿它当饭了。”
“这可不行,豆浆的营养是挺好挺丰富的,但它略偏寒,胃不好要少喝点,并且尽量热了在喝。”
“真的,那我要告诉他们一声,免得落下不好。”
“你可以多做些面食,面条、面片之类做了汤对胃有好处。”
“多年的老毛病了,以前受过寒经常犯。在说,家里没钱,也不能老买白面呀。”
林云沉默下来,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穷,怎么能快速挣钱呀?她看看大姑姐的手,粗糙还有裂纹,干刺绣编织是没戏了。那干什么啊?
看着林云在那里沉思,大姑姐也不说话,只静静地等着。
她听二弟妹说过,这个三弟妹聪明着呢,又认字,脑袋可灵活了,现在下阳村人靠她教的编织也挣了钱,大哥家养兔子也挣了不少,据说还弄了个菜棚子,冬天都能出菜,这也能挣不少吧。
现在又要给自家想了法子,少挣点也行啊!
想着想着,林云眼前一亮,对,就靠这个豆子发财了。
她腾的站起来,“大姐,我想到招了,一定能挣钱,快跟我来。”
堂屋的人看着两人急火火地奔向厢房,全问着怎么了跟着进来。
林云走到石磨前面,定了定神,才转头对门口的几人说:“我想到怎么挣钱了,用豆子做咯吱合卖。”想想自己来时打了五斤菜籽油带过来,这下正好,还不用买了。
于是,她将制作咯吱合的过程简单说了一下,便招呼姐夫和韩子安磨些黄豆面,又让李河家的赶紧剁点猪肉及准备些红萝卜、香菜等,自己和冯老娘他们便静待着东西准备好。
(咯吱合是北京京东地区的物产,现在最有名的大概是通县台湖镇的咯吱合了。我有个同事的姐姐就摊过,有农家放饺子馒头的大盖蝶那么大,是黄豆面或纯绿豆面的,里面可卷肉,制成鹅脖<一张咯吱上先放一溜肉馅,在卷成卷,斜着切成菱形块炸>或螃蟹盖<将咯吱剪成饺子皮大小的圆片,两片间夹猪肉馅后粘在一起炸>。我家后面邻居家也摊咯吱合,不过是小张的,直径一尺左右,卖的很火,过节时都排不上。我也挺爱吃的,我父亲经常买,不过油太多了,现在属限制级禁止常吃的食物之一。)
待豆面磨完后,林云将它和带来的白面按三比一的量调了一瓷盆,加了点盐,打个鸡蛋加水搅拌
成浆状。
让大姑姐烧火,火不要太旺,要掌握好火候。她用炒菜的小锅加了点油,试着摊了一张,倒入一勺面浆,用临时钉的丁字刮板刮成薄饼状,待定浆后,用铲子从边上划开,一点点起下来,有点破。
在来,又摊了十来张后,手艺练熟了面也快没了。
全部摊完后,林云让大姑姐打些浆糊,自己卷了四张鹅脖、卷了二张螃蟹盖,其他卷成了普通的咯吱合,切成形后曾(ci)冷一会便上锅开炸,第一锅有点火小了,怕浪费吗?不过还算顺利,一会功夫便炸好了。
林云招呼众人尝尝,还询问好吃吗?
大人们并未说话,但孩子们的手较快,已伸手拿了两回,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鼓着腮帮子嚼得欢实,林云觉得不会太难吃。
大姑姐尝了后,看了家人一眼,直接对林云说:“弟妹,我想学这个,需要添制东西的钱,大姐先和你借,即使卖不出去,我也想试试。”
对大姑姐的果断林云感到高兴,穷则思变,有冲劲在肯干,总比一成不变要强。
“行,需要的东西和注意事项一会我说一下,不过这东西别人学的也快,要提前找好买主,最好能签下合约。至于价格,你先做出一批看花多少钱在定。另外制作用的东西,晚上我们去洪口镇,需要什么我让子安定做好了明天带过来。咯吱盒能用麦、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都成。你们先做黄豆、绿豆和玉米面的吧,今天晚上把豆子挑捡好泡上。”
林云想去镇上时将花椒沫直接打好带过来,摊煎饼的鏊子(大)或平底锅(小)、马勺、小耙子(也叫竹蜻蜓)、木头刮板、小扁铲,刷子这里没有可以省略,用个白菜头或布条绑一个凑合了。
又与大姑姐说了一些调面比例,火候掌握,及绿豆、黄豆及玉米的口感和一些颜色、对人的好处等等。
韩子安带着几人到洪口镇找好客栈后,就和林云抱着米粒和多多去了二哥韩子良家。
韩家的杂货店在镇子比较热闹的街上,听说是二嫂娘家资助开起来的,所以二嫂说话也比较好使。
杂货铺大约两间房子大小,里外的物品排列的很整齐,很干净,看得出来二哥、二嫂都是勤快人。屋内的架子上摆满了瓶瓶罐罐,柴米油盐酱醋糖除柴外此处全有,在加上厨房用的锅碗瓢盆,洗漱用的脸盆、木架,刀子、剪子、条帚、篮子,大概生活必须品这里都全了。
经过年三十的事,林云与二嫂关系也融洽了好多,送上给大人孩子的礼物,又感慨了一下开杂货铺的辛苦,又说了大姑姐家有想跑车拉活和做咯吱合的意思,到时恐怕还需二哥家帮忙。
二嫂到是很痛快,不但应承了帮他们招呼行人,也同意有咯吱合后可以送到这里来卖,并提议这里有油纸,不行缝制一些纸袋还可以防潮,这让林云非常敬佩,古人的想法也够快够聪明的。
林云建议明天二嫂也跟着去趟大姑姐家,把这事好好说说,在商量商量价格,即使赚不了多少也不能赔了不是。
这时,和韩二哥一起去定制东西的韩子安也回来了,听了林云的转述非常高兴,还说明天把姐姐、姐夫叫到镇上,大会聚一下,当然了,由韩子安出钱,因为他去东北挣了点钱保证够大家上最好的饭馆吃一顿。
于是,第二天中午,韩子安拉着大姑姐制作的十来斤咯吱合和十来斤鹅脖和螃蟹盖,其中各有三斤是装成油纸袋的,剩下的装在瓷坛里,带着众人回到了镇上。
在二哥的杂货铺稍做停留后,众人去了镇上的鲁味馆,这是镇上最大一家餐馆,老板姓鲁,最拿手的菜是大柴锅炖肘子、四喜丸子及农家小炒肉。众人到了饭馆,喝着茶水叫好了菜,边吃边闲聊着。
林云示意大姑姐拿出咯吱合摆在桌上,咯吱合颜色淡黄,有股自然的豆香,吃起来口感酥脆;而鹅脖和螃蟹盖更是添加了肉和红萝卜、香菜的香味,令人垂涎。
看着林云他们吃的东西,机灵的伙计直接把老板找了过来。
老板是个白胖子,脸圆身圆连手脚都是圆的,眼睛弯弯的眯成一条缝,看着让人觉得有些富态但更多的是滑稽,如果在矮点或在胖点会不会成为一个球,心宽体胖,看样子老板是个通透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我侄女中考,祝她考个好成绩!
为了缓解孩子考试时妈妈的压力,今天二更,等待时看噢!
☆、五虎
几句寒暄过后转入正题,韩子良开口一阵炫耀,这是我们刚刚发明的,这是第一次拿出来,费油费料的,如果老板要定,还需签下合约,当然价格会比外卖低些等等。
不愧是买卖人,口舌利落,八面玲珑,说得你即爱听又真诚,但价格也够吭人的。
不过,二嫂也提出要薄利多销,这东西好学,要让初试者觉得不太合适才行。所以最终定价为每斤四十文,将来有人也炸时,最低可降到每斤二十五文。
最后,在韩二哥和众人的帮腔中,鲁老板以每斤三十五文的价格签了半年的合同,每月先订一百五十斤,如需增加会提前通知。
众人高兴而归,在加上二哥杂货铺卖的,每月二百斤不在话下。
从洪口镇到码头需要一天的车程,几人到达码头边的石头营村时已是傍晚时分。李河问了一下路,二辆马车便顺道奔村后而去。
来到一所很大的院子前,韩子安跳下马车冲着敞开的大门内叫了一声:“老虎在家吗?”
话音未落,便看见从各个屋内窜出几条人影,林云有些惊愕,这是干什么,咋人走动的如此快速,像猴子一样是直接窜出来的。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人站定后看着韩子安,眼中似有疑惑,过一会,才惊叫到:“韩兄弟,你怎么上我这来了,快进来,让大哥瞧瞧。”嗓音洪亮宽厚,走上前抓住韩子安的手一阵晃动。
“行了,快让兄弟屋里坐吧。”一个高亢的声音响起,随之走出一个穿着浅灰色衣裙的粗壮妇人走过来,单眼皮大圆眼,高鼻厚唇,容貌不太好看,但说话爽快,行动利落。
招呼过后,便迎向门外刚刚下车的林云,随手抱过正犯迷糊的多多,压低声音:“快进屋吧,有什么话进屋在说。”
林云点头谢过,示意赶上来的李河将东西拿进屋中后,便随着走入院中。
安顿好孩子们后,天已完全黑了下来。
韩子安叫过林云,指着络腮胡子的男子,“这是石虎大哥,我当兵时的好兄弟。”又指着林云,
“石大哥,这是我媳妇。这次我们来只是散散心,玩几天,打扰大哥的地方请见谅。”
石大哥猛捶韩子安胸口一下,高兴笑道:“客气什么,生死交情,这点事还叫事。当家的,赶紧做点吃的准备屋子,韩兄弟要在家住几天呢。”
粗壮的女人瞪了石大哥一眼,热情地拉着林云的手,“弟妹啊,我这人粗别计较。今天都累了,一会吃完饭早点休息,有什么话咱明天在聊。”
又指着其他人一阵引见,林云瞪大眼睛,他家人可真够多的,还一个个健壮高大,石家五虎在加上媳妇和孩子们有十七八个人,真是个大家子。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起,韩子安和石家兄弟出去打了几条鱼。石二虎打鱼的手艺没挑,就是不爱说话,石大嫂说他家的话都让他媳妇说完了。
林云和石家妇人聊天时,都不得不佩服石家大嫂的能力。
石家大哥当兵也去了六七年,与韩子安相遇后三年才同时回的家。不是他不愿意回来,而是赶上打仗,据石大嫂讲,韩子安还救过石虎的命,看样子,子安还有不少事没讲啊!
那时,石大嫂怀着身孕带着婆婆及四个兄弟、一个弟媳妇,自己的二个子女和一个侄子,靠着十来亩地,婆婆病弱,孩子幼小,邻人欺负,地旱水患,受了无数苦,也练出了泼辣的脾气。
站街上能骂一个时辰不带重样,有欺负人的能提刀闯进人家砸物打架,却又能细心体贴,把婆婆照顾的细致入微;精明强干,让人心服口服地调理这个家的里里外外。
现在的石家五虎那是码头一霸,但还算明理,没有称强凌弱。
不过,家里的日子虽吃穿不缺却也不太好过,种着十来亩地,二虎没事打些鱼,三虎上码头卖点饭菜,平时要是不紧巴点,都无法给下面的老四、老五娶亲。
辰时,吃过饭的韩子安便带着一家老小与石大哥和凑热闹的老四、老五一起去了码头。
石头营和码头位于回河的东侧,只听说回河是楚江的一个分流,往北可通楚江进京都,往南可经过分流去东面的大海,是个水上交通要道。
回河河面很宽,来往的船只不少,停靠在这里只为晚间不好行走,因为码头北面左右各有个很大的湖泊,因周围有山遮挡,停靠很安全。
石头营的村民也是靠回河分下来的水生活,平时浇地、洗衣,干旱时挑水煮饭都行。有山依山,有水靠水的生活得自自然然,好像他们本身就是这样生存的。
码头距石头营不远,几人边聊边走,一会就到了。
由于码头大部分是石头营的地,石家五虎又以强悍威勇闻名,大虎、二虎又时常上码头打短工,所以,在码头上还没有不买五虎帐的,说话办事相当管用,沿路有不少人与石老大打着呼,听着口气挺亲热的。
码头前一片空旷的土地,因为挨着河,水气有点重并没有像路上那样的暴土攘场,中间有条修整过的路,虽然也是坑坑坑洼洼的,必竟也算条路,周围稀稀楞楞的有几棵树。
左侧有不少的人正围在一块比较干松的土地上卖着自家的剩余蔬菜和一些自己家出产的物品。
右侧有一座草顶的棚子,里面放着几张桌子、板凳,上面摆着茶壶茶碗,壶是大瓷壶,带提手的那种,碗是吃饭的粗碗,这里喝茶的主要是搬运物品的搬运工。茶棚边上还有一些卖馒头、卖面条的、卖小吃的,石家三虎就在茶棚边上卖一些酱菜、包子等,现在买的人很少。
林云看了看周围,河边正有船在卸货,不少的搬运工都去干活了,可能得等一会才能过来。石老三也不着急,满脸笑意地与四周过路的人打着招呼。
走上河堤,林云放眼向四处望去。岸边有个毛草搭成的长方亭,简陋的都快塌了,上面的毛草已七零八落,下面放着一张满是污垢的方桌和两条长板凳,这不会就是码头管理员工作的地方吧。
一条木板搭成的浮桥简简单单地悬在水面上,树起的木桩七扭八歪没有一根直流的,木板上满是水迹,颜色看着以有些老朽,人要走上去恐怕都会担心掉到水中吧。
两个穿着官衣的人站在浮桥口,一个人手里拿笔和帐本,正与一个商人打扮的男子说着什么。这两人大概就是管码头的朝廷官员吧,看样子虽然有些不耐烦却并没有吆五喝六骂骂咧咧,应该人性不错!
浮桥南侧停着个小木船,一个年纪约40来岁的船工坐在河床的台阶上,身边斜放着一枝竹篙。他无聊地抬头看着天空,可能未到开船时间,只能静静地等着行人过来吧。河对岸是另一个县,石大嫂说船每天来回两次,估计勉强够糊口的。
几人看过码头,便回到茶棚叫了茶休息一会,孩子们到是欢乐的很,顺着河到处跑着。
韩子安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河堤,只听石老大的高嗓门大声与人打着招呼,时不时还过去与人聊会。那边可能货卸完了,不少青壮年男子向这里走来,不一会茶棚里就坐了少人,手里拿着各种吃食,边喝水边吃东西。也有不少人坐在树下,啃着自己带干饼子。
韩子安也向来了精神,与搬运工打听着码头一天能来多少船,卸多少货,过往的客人多不多,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走,大概运向哪里......
林云感觉韩子安的心又动了,不过,按这条河的地理位置来说,这个码头应该停靠的船只还行,好好算计一下,应该有发展空间。
不过建一座菜市场没多少钱,但要重修码头,恐怕家里现有的钱不够呀。
正在这时,两个穿官衣的人也来到茶棚,韩子安从李河家的手里拿过一包点心和一些零食,走到两位桌前。
“二位大人,不知可否赏脸聊几句。”说着将吃食打开放在桌上。两人正有些无聊,见状笑着招呼韩子安坐下,不知说了什么,齐声笑了起来。
石大嫂早跑去帮老三卖东西去了,林云走过去,仔细看了看,东西不多,包子主要是雪里红、小白菜馅的,买的人也少,看样子挣的还真不多。
林云想了半天,怎么才能在这种地方挣钱呀,要满足搬运工花钱少、食量大的特点,就不能卖贵的,平常菜卖什么也不会挣钱,需要换个方式或卖些别的东西。
正在林云沉思的时候,石老五拿着个包子直接递过来:“韩嫂子,你也尝尝我家的包子,可香了,三哥、三嫂都会做饭,做红烧肉和红烧鱼我最爱吃了,我和这码头上的几个哥们很好,早想让他们尝尝,可没法带过来,他们也不去我家吃去。”
老五今年刚十六岁,虽然长得五大三粗的可还有些孩子气,但精明劲已初现端倪。
“你是不是朋友太多了,他们怕把你家吃穷啊!”林云这里与老五逗着,可脑子里去飞快地转
着,是啊,只要解决了盛饭工具的问题,是不是就能把炒菜带到码头。有了,快餐!
林云兴奋地叫着石大嫂:“大嫂,你想不想上码头上卖饭菜?”
“哪咋不想啊,可连锅带灶盆碗桌椅的太麻烦了,我和你大哥还想着,在这码头盖间房,要不冬天实在没法卖了。”
石四虎瓮声瓮气地说:“没事,东西多我背就行,你们少拿点,在说我也不怕冷。”
“这个傻孩子,实诚的没边。”
“我有个主意可以少带点东西,但避风的棚子还是要盖的,细里的回去我讲讲,你们也听听看行不行。”
“成啊,要是能少带点东西我看成。”石大嫂笑着看着其他几人,爽快地说:“我们回去商量下,也要盖棚子了,不然天冷就晚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更到!
☆、快餐
待韩子安与那两人挥手告别时,几人脸上都有了笑容。
石大哥对大嫂他们热切地说:“赶紧回家做些好吃的,有好事了。”说着不管众人如何追问也不答腔,一个劲地往家走去。
下午,所有人坐在堂屋中,石老大说了要盖码头和市场的事,不过没有具体内容,因为一切都要等河泊所的官员请示完后才能实行。但大家还是说了不少如何盖房,怎么建浮桥的事,并提出这码头和市场如果开始建造,木料、青石和砖瓦的用量较多,只要解决这三项,其他问题都好说。
随后,林云说了去码头卖饭少带东西的事,就是现代中式快餐模式。
具体她也说不好,只简单地画了保温车(①底下点火上面摞块铁片在放上瓷盆②直接在瓷盆外边绑上棉布等保暖物)和四格快餐盘,及一些营养配餐搭配,并提出做饭要注意卫生等,至于如何去做,看三哥三嫂听了她的话眼珠转着像有主意的样子,她也不想多说了。
于是众人又一番讨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