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镇国公主-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瞪,却又道:“陛下近来…似颇眷恋旧人旧物。”
我亦有此感:“大约人年纪大了,比从前更多愁善感些,也更眷恋过往——于我们总是好事。”
阿欢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却不接口,我对她也没什么好隐瞒,自袖中取出一封书札给她看:“独孤绍的阿耶临去前留下遗书,有他生前带兵打仗的一些心得,还有他所见的军学之利弊。崔二以为,可将这些整理成疏,在军学中实行,并请大郎主持此事。大郎若有职司,自然便不必之藩。”
阿欢的手慢慢抬起来,抚了抚自己的发髻:“可他资历既浅,对军学又不熟,一切事务,实际上还要由独孤绍与崔明德来做。”
我点点头:“让她们做,总比叫别人做好。”
阿欢拿眼看我:“你便这么笃定,陛下会愿意让大郎插手此事?”
我笑:“阿娘肯定想将大郎留在都中,只是要看怎么留。”顿了顿方道:“周礼荒废多年,然而阿娘既承周统,一意兴复,自当遵行古法,恢复古礼。古者男子二十而冠,大郎虽未及二十,但若成婚,便也形同成人。所以,我想请阿娘在宫中为他举行冠礼。”
阿欢不语,两眼上上下下地来打量我,我笑道:“论理该是父亲主持冠礼,不过阿兄远在藩地,只能由其他长辈暂代。我的意思,此次冠礼,以魏王兄为主持,代阿兄为大郎加冠,以三郎为主宾。”李睿不在,能为守礼加冠的、最名正言顺的“长辈”其实是李旦,可最能让母亲感到高兴的,却是武承嗣。以区区加冠虚名,换取军学实职,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会亏。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晚点还有一更。
第439章 心魔(三十五)
婉儿努力想稳住手中之笔; 手腕却依旧抑制不住地颤抖着,好一会才能忍住颤抖; 丢下笔; 慢慢跪在地上; 低低地唤了一声“陛下”,臂上被印之处虽未经擦碰; 却隐隐作痛起来,仿佛又回到模糊的小时候,阿娘一边流着泪一边将她送去掖庭造册印臂的那一日,又仿佛回到了某个白日,同侪的小宫人捋起袖子,得意洋洋地对她说“我是良家”时。
祖父和父亲是冤枉的。这念头在阿娘的嘴上和她的心头萦绕过千百遍,可纵是如此; 这也只是一个未经确证的念头,一个许多年后,凭借着人犯亲眷的口所转述的猜测。无论这些念头和猜测看起来多么真实; 也总是难以十成十地确信无疑。
可她说出来了。亲口对着婉儿。
祖父和父亲是冤枉的,上官氏那么多人是枉死的; 阿娘和婉儿都是无辜没官的,婉儿臂上本可以没有这样耻辱的印记…倘若没有“她”,世上事本不该是现在这样子。
不单是手; 身体也渐渐地开始颤抖起来,婉儿觉得有一股巨大的愤懑在胸腔中激荡奔涌,反反复复; 似要将胸腔炸裂、破胸膛而出,最终却只是随郁气上涌,激上眼角,化作一阵热泪,和又一声颤抖的“陛下”。
陛下,皇帝,大家,圣人——无论何等称呼,总是一样,沾满了忠臣的鲜血。
婉儿两手不自觉地攥起来,在地上捏成拳,两眼闭阖,却无法止住眼泪。
耳边传来沉重的脚步声,眼前投下一片阴影,睁开眼时,看见她正吃力地弯腰,两眼直直地来看自己。她迟缓地伸出手,似是想替婉儿擦去眼泪,到近了却忽地又缩了回去,整个人也慢慢地直起身,似是叹息般地道:“你还是恨我。”
婉儿绷紧手臂,咬紧牙关,好一会,才自唇缝中挤出一个笑来:“不敢。”说话时全身颤抖,两手支持不住,越性扑在地上,重重叩首,闷声道:“雷霆雨露,具是天恩,妾…不敢有怨。”
她嘲讽地一笑:“是啊,你‘不敢’有怨——谁又‘敢’有怨呢?”
婉儿颤抖稍息,抬眼看她,她静静地立着,两眼虚投向远方,看似心思全不在这里,却在婉儿一抬头间便有所察觉,垂下眼角,手拂过衣袖:“太平曾问过我,我这一生,可曾做过什么令自己后悔的事。我告诉她,没有。这么说你大约不信,毕竟我这样一个人,这么长一生,怎么可能没有后悔的事?可我的的确确从未后悔过。大郎死了,二郎远在僻邪,这都是我的亲生儿子,可我不因他们而后悔——我生养了他们,也并非没有疼过他们。我的阿兄们死了,从兄们也死了,都是我同宗至亲,我也不后悔——我待他们不薄,是他们不识好坏。至于其他的人,许许多多,或该死的,或不该死的,也都是种因得果。何况已经过去的事便过去了,追溯无益。”看婉儿一眼,道:“你大父和阿耶…也是如此。”
婉儿渐渐地止住了泪,跪直身子,盯着她,一字一句地道:“安定思公主呢?”
她微微阖上眼,淡淡道:“她是个好孩子,可惜…不幸生在帝王家。”
婉儿冷冷地笑起来:“是不幸生在帝王家,还是不幸生在陛下家?”
她慢慢张了眼,目光锐利如初:“朕即帝王家。”
婉儿不知自己从何而来的勇气,慢慢站起,先是与她平齐,次后眼眉竟比她略高了些——她已老了,早已不及从前那般高大——道:“倘若陛下果然无悔,为何千金公主上表认母,陛下会改封她为安定公主?若陛下果然无悔,为何雍王死讯传来时要手抄经书,达旦不辍?周王年纪越长,陛下便越不愿见他,又是何故?”平平看她,淡淡道:“陛下曾命妾唤陛下‘七娘’,妾以为,陛下已明白自己再如何也不过是一个人,亦有七情六欲,爱憎痴怨,贪嗔恋悔。”
倘若阿娘在此,现在一定已经以为自己发疯了罢。不知她知道自己这样的言行举止后,会不会又气得吃不下饭,又或许在她因自己的言行气得吃不下饭之前,已先因自己忤旨受死的消息而痛哭流涕、痛悔当初——然而已经做出的事、说过的话,便无后悔的余地,何况自委身事仇而始,上官婉儿便已注定做不了一个孝顺的女儿。
婉儿平静地看着皇帝。她自小便看着她,从十岁,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皇帝从皇后变成太后,又从太后变成皇帝,威权与日俱增,婉儿心中的敬畏却渐次下降。婉儿不知这种变化是从何而起的,只知有了这样的变化,一日一日,一步一步,到眼下,皇帝还是皇帝,婉儿却觉得自己不再是婉儿。
婉儿无端地想起韦欢,庐陵王妃曾说羡慕婉儿的柔顺,宣称她曾想模仿自己,却做不到。韦欢不知,那时的婉儿亦是羡慕着她的,毕竟她才是不必那么柔顺的那一个。
恋人。
婉儿在心里默念着这个词。许多细小的疑团经这一个小小词语之后,全都有了解答。丽春台和百孙院,或者说,丽春台与飞香殿,原是这样的关系,毋怪这两人的相处看起来总觉那么别扭却又眼熟。婉儿不知这两人之间的相处究竟如何,到底当不当得她们口口声声所自称的这个词——倘若算上韦清和崔秀,多半是当不得——但婉儿知道,皇帝与自己之间,一定是配不上这个词的,恋人且不论,就更不必说什么“相处之道”了。
像是愤懑到了极致,人反而平静下来,婉儿一声不吭地站着,静静地看着皇帝,等着皇帝的裁决。这位历经风霜的皇后、太后和皇帝的嘴角渐渐松弛,面上生出疲态,她虽还未全然变成一个无助无力的老妇人,至此大约也差不多了,毕竟生年不满百,她则已年过七十——可婉儿自己,又何尝再年轻呢?
皇帝终是叹了一声,伸出手来,似想摸一摸婉儿的脸,到最后却也没碰上,缓缓地坐下去,盘踞于那半旧不新、与旁座无甚大差、却始终是殿中最尊贵位置的席上,垂下眼,轻声道:“我从未后悔过。我只是可惜…为何你是上官仪的孙女。然而若你不是上官仪的孙女,你我之间,也不会到这一步。”抬起眼皮,又道:“我固然是凡人,有七情六欲、贪嗔痴怨,你又何尝不是凡人,有着与我一般的七情六欲、贪嗔痴怨呢?”
作者有话要说: 太平:等等,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每个人都以为我是花心大萝卜啊???
第440章 则天(十九)
婉儿终于没了以往的牙尖齿利; 几乎毫无隐瞒地在她面前展露了自己的情绪——怨恨、愤怒、疏离,以及痛苦。
她知道婉儿或许会有这些情绪; 却没有想到这情绪会如此强烈——当然; 这些情绪很快便会过去的。婉儿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或许有脾气,却不会被自己一时的情绪驾驭。小东西终将会感恩戴德; 恭顺地写下这一旨遗制,代上官氏一门叩谢她的大恩大德。无论此刻有多怨恨,日后在私下里又会如何怨怼,她百年之后,小东西在名义上一定会承继她的遗愿,藉着她的名义邀取资历——这便是政治,没有对错; 唯有利益。
然而她与婉儿之间,终究不是“政治”二字便能说清的。否则她大可以等到将死时再口宣此制——若候到那时,婉儿不但不会有今日这等怨恨; 说不定还会因此记住她的好,感念一辈子——而不必在此时此刻、由婉儿来拟这道遗旨。
她虽不愿承认; 但这旨意实际是她对婉儿的道歉。那事发生后她派阿青查了这两人的往来,发现婉儿虽向太平露了些消息,却总还知道进退; 从未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但这不是她道歉的原因。她之道歉,只是因为,那一日宴聚; 她不该以那样的言行对待婉儿。那是天子对待奴婢之道,却非是太平所说、她所渴求的那一种相处之道。
她有些疲惫地看着婉儿,手指不自觉地虚动一下,缓缓道:“你今年才三十三岁,我…却已七十有三。我的日子已不会太久,你的日子却还长着。等我死了,你要恨,或是要怨,都随你。我死之前…我死之前…我们,便这样罢。”
她痛恨“死”这个字,虽然她早已学会了从“死”这一字中获取利益,也掌握了各种令人去死的手段,可这依旧是她所最无能为力的一件事。她不能让心爱的孩子活过来,也无法预测想挽留的人的死期,她更不能预知自己的时间。狄仁杰的老仆说死就死了,她说不定也是这样。贵为天子,与凡人绝不相同,却唯独在死这一字上,人人平等。然而世上之事,总没有十全十美、尽如人意的。她一路奋战上来,对这点的体悟比旁的任何人都要深。
她看着婉儿,带着些小小的渴盼,又小心地掩饰住了这渴盼,婉儿比她所设想的冷静得更快,看着她的眼中带着些奇异的光:“陛下本不必如此的。”
她没有说话,只是继续看着婉儿,不知什么时候起,小东西长到这么高了,她曾以硕长闻名,而今却早已不复当初,幸而她还小心地保持了体态,甚而小小地瘦了一些,不然难免沦落为痴肥老妇,惹人生厌,哪能如眼下这般,虽左右不觉自己之衰?
婉儿倒似也并未等待她的答复,自顾自地上前一步,曲膝在她面前跪下。小东西比最早时已丰满许多了,不复少女拘谨之态,而是添了许多妇人风韵,像是蜜桃到了最甘美的时刻,丰盈、成熟、美艳,盈盈一跪,竟将她这久已不曾悸动的老心口也撩得动了一动,生出些似有还无的愿望来——她已七十多了,早过了为人妇的时期,却不知为何,三不五时,还总有那么些说不出的愿望,虽然这愿望常常只是甫起便消,又常常与饥饿、口渴等感觉混在一处,分不出到底是身上哪一处在渴望,而且也不必再如从前那样排解,但这愿望毕竟是在的,对着婉儿时,比平时还略强一些——整个人向前动了一动,手拂过婉儿的头,似有意似无意地擦过她的脸,指尖所触的嫩滑肌肤愈增了欲望,舌尖一燥,情不自禁地动了动喉咙,又有些不好意思地咳了一声,故意压低了声音,略带着威严地唤:“婉儿。”
婉儿将膝盖上前挪了一步,下巴几乎顶到她的膝盖,两眼直直地看着她,眼中光芒更甚,全无畏惧之色:“陛下。”
她微微地蹙了眉,压低声音道:“叫我…七娘。”
婉儿没有回答,再上前半步,身体紧紧地贴住了她的腿,她的两膝不自觉地张开一些,又紧紧并住:“阿婉。”
婉儿将手搭上她的膝头,略向两旁用力,抬眼时盯住她,貌似恭敬,实则无礼地道:“婉儿服侍陛下。”
她微有些恼了,提高了声音叫:“婉儿!”
婉儿看着她,面上神情变幻莫测,好一阵后,却像是下定了决心般,手自膝头轻抚上大腿,冰凉的指尖激得她又痛快又不快,略绷紧了身子,刚要收回前言,将这无礼的小东西斥出去,从此再不重用,却见小东西缓缓勾起嘴角,盯着她唤:“阿曌。”
她一怔,竟未生出被冒犯了名讳的恼怒感,反倒生出些莫名的熟悉又陌生的情绪来。
“曌”本不是她的名字,是她当了皇帝以后生造出来的讳。从未有人以这个名字唤过她,无论是尊敬的,还是无礼的。她所能想到的唯一会用到的地方,大概是以后的史书:某某皇帝讳曌。
在她亲近的人口中,她曾是阿武,是武氏,是媚媚,是媚娘,是七娘,却从不是“阿曌”。
做了皇帝之后才有的、却永不该有人叫的“阿曌”。
这两个字…真新奇。
她眯着眼,默不作声地看着婉儿再靠近一些,整个人挤进了她的两腿之间,两手则已开始解她的衣带。
小东西依旧是跪着的,腰弯下去,头恰靠在了她欲望的源头处,舌尖伸出,轻轻碰到了那源头,接着又伸进去,灵巧地点点碰碰,吞吐自如。
她忽然觉得自己回到了五十五岁。
作者有话要说:
第441章 交易
和阿欢在一处; 便总觉得时间过得格外快,其实也不曾做什么了不得的事; 左不过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 或用一顿饭; 这一日竟也就过去,再一会; 连大半夜也过去了,再四拖延,到底是被她推了起来,悄默默地回了丽春台,稍事梳洗,贞观殿派人来宣,忙忙地又随着过去; 到了内殿,但见母亲披衣坐着,意甚闲懒; 传召时意甚急切,真到了这里; 却又不忙和我说事,只先笑着将我一打量,半打趣般地道:“昨夜没出去?”
我知她的意思; 含糊道:“有些累,就早早睡了。”
母亲一笑,恰见人捧了早饭来; 便对我招手:“这么早叫你,想是还未用饭?”不等我点头,已命人将早饭分作两份,我略喝了一口粥,偷眼去看母亲,她吃得也不多,边吃又像是在想些什么,片刻后,转眼看我:“你的家令,叫什么来着?”
我不觉一怔,略想了一下方道:“叫严士韬。”
我那公主府的属官,自柳厚德之后,不是尸位素餐之辈,便是昏聩无能之人,这倒不怪司属、天官,诸王僚属本就不是什么优差,公主属官便更难讨士人欢心了,能得一柳厚德,还是当年母亲怕我年轻不懂事,特地选的能士为我辅佐——且那时我尚有驸马,家令还有出头之处——而我为将宅邸牢牢掌握在手中,故意将大小事务都委给宋佛佑、冯世良等人,家令等官,越是庸碌,我反倒省心,因此竟任这情形持续了许多年。
母亲见我模样,便已笑了:“你和他怕是不怎么相见?”
我颇有些不好意思:“也不是不怎么相见,不过我久在宫中,有什么事,都只叫他们传话,也不必特地见面。”
母亲道:“你连他的名字都记不住,可见这家令做得实在是不称你心,不如就免了他,另换一个罢。”
我心中一动,道:“严士韬做事未曾见什么错处,另换一个,也不知好坏,还不如留他用着。”
母亲一笑看我:“随你。”
这一笑越令我疑惑,问她:“阿娘莫不是访得了什么贤才,却又有些不足…咳?”莫不是母亲看上了什么人,不好意思直接提拔,所以打算自我那里过一道,再行升迁?她用人一向果敢,忽地要做这样的姿态,这人的身份恐怕不甚正大光明…莫不是男宠?
母亲笑而不答,只是问我:“你到底想不想换?”
我见她再三提起,也不敢强驳,小心道:“我听阿娘的。”
母亲哭笑不得:“你的家令,怎么倒问起我的意思来了?——我只问你,你可有什么想提拔的人?譬如韦清,或是…旁的什么人。”
无生忍已登台阁,品虽不高,位实清要,阿欢与我皆不欲令他过分显眼,我忙便接口道:“他德薄学浅,做个舍人,已是阿娘的恩典,再高却不胜任了。阿娘若果器重,便给他个散官罢。”
母亲道:“也罢,他本是王妃之兄,总在五六品上也不好,赏他个银青光禄大夫,仪仗上也好看些。”看我一眼,倾一倾身,道:“你就真没有旁的想荐的人了?不拘年纪、资历,只要是你想用的,说来便是。”
母亲意甚殷切,我倒不好再推辞了,想一想方道:“我那里有个杜宇,去岁考中了进士科,还未选官,作赋是极好的,文章也有些见地。”
母亲颔首笑道:“既是进士,想必身言书判都是好的?而今几岁?”
我道:“和三郎差不离年纪。”
母亲便更笑起来:“年轻儿郎,不错,可先试右拾遗,察其才干,再行擢用。”又看我:“除了他呢?你平日就再没什么要好的人了?但说无妨,宰相未可轻易委任,三四品之官,总还是可封一封的。”
我结交的自然不止这么些,可母亲今日实在是有些反常,由不得我不心生警惕:“我来往的几个,阿娘还不知么?该提拔的早已提拔了,未提拔的,便是还未胜任——若是阿娘听说哪里有些遗野,是我还不曾访到的,只求赐下名字,我自带人访查。”
母亲转过头去,低头挥一挥衣袖:“我不曾听到过什么遗野。”停了一停,又扭头来看我:“太平。”
这是终于要说正事了,我忙答应一声,靠近一步,恭听这位是何方人士,竟能劳动母亲和我磨叽这么久,可她老人家一开口,说的却是不相干的事:“我观近来宫中,一个职司,或设三人,或有五人,人浮于事,虚耗内帑,实在多余,且后宫之人,不得婚嫁,不得生子,怨气累积,亦有伤天和,我的意思,是放一些年久的出去,你以为呢?”
这事本该阿欢或殿中去做,怎么倒问起我来?我微觉不解,亦不好驳得,便道:“阿娘想要怎么放?放多少人?安置等务,儿…是不是该和阿嫂及殿中监商议?”
母亲面上竟露出些不自在:“细务你或自决,或与她们商议都可。倒是我这里的几个人,跟着我既有些年头,也不好与旁的宫人等而同之。阿韦及六尚中人久居后宫,不晓外事,还是你亲自来安排,替我那几个人,寻个正经仕宦,好生安置了罢。陪嫁之物,朕来为她们出。”
我隐约地猜到母亲的意思,不敢妄为,便斟酌着发问,必要讨得母亲一句明白话:“贞观殿的人…也要遣?”
母亲知我心思,索性将话挑明:“贞观殿,弘徽殿,流杯殿…那些承旨奉御,除了婉儿,都遣了罢。”顿了顿,又道:“毕竟都跟过我一场,不要薄待了她们。徐长生姊妹跟我最久,你亲自安排,不可令她们受人欺凌。”
我虽已猜知因由,却还是忍不住问道:“这些人…全由我安排?”
母亲点点头,手伸出来,将我的肩一拍:“由你来办,朕最放心。”
我十分后悔方才没和母亲多要几个官缺——这一件事,少说也值四五个公卿。
作者有话要说: 啊…今天临时被人叫出去有事,所以只来得及更一章,明天或后天中有一天双更。
第442章 舐犊
放宫人这事高祖、太宗和先帝都曾做过; 章程上并无什么疑难之处,难处却在要放那十几二十个有品级的“后妃”; 更难处便在母亲对这些人还颇有怜惜; 特地嘱咐我替她们寻好人家; 最难处还不在于替她们寻个好人家,而在这些人里有不少从前颇得母亲青眼——像这样的人; 安顿得不好,那是丢天家的脸面,安顿得好了,怕安顿之处的主人不愿意。倒不是说他们顾忌这些人的清白,毕竟时下于女儿家的清白还远未有后来那么看重,且母亲是个女皇帝,这些人虽被封了后妃; 于礼法上而言却还是完璧。真正怕的,还是这些人曾近身奉御,身份贵重; 放在家里,只能好吃好喝供着; 与供尊大佛无异,且事涉宫闱,言谈中万一带出什么宫中秘事; 家里约束不严,传了出去,对景发作; 难免牵连夫主。再说,当今天子有这样的癖好已许多年了,忽地一下将人遣散,定是受某些人撺掇怂恿,未必就真是铁了心再也不见这些人了,她们为官员之妻妾,逢年过节又要进宫,万一某日皇帝看见,想起来,召问一句,得了一句“待她不好”,甚或是旧情复燃,岂不祸从天降?——可我这位阿娘陛下已将事交代下来,再如何,也只能硬着头皮将事办了,不但要办,还要办得妥帖周全,第一不能让母亲有后顾之忧,第二不能让婉儿觉得我与她作对,第三还不能十分得罪了这些被放出去的人——虽然将她们放出宫本身便已是大大的得罪了。当然,此事虽然难办,却也有绝大的好处——母亲从不亏待替她办事的人,何况我这亲生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