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连通传都来不及了。
“怀远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狄仁杰从怀里取出一个手绢,小心翼翼展开。
“阎长史,我得到了一个天赐神物。”
阎立本听到天赐神物几个字有些愣了下,狄仁杰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人,是个很踏实的人,但天赐神物几个字,还是让他有些惊讶了。
他不知道什么东西,能够让这个年轻手下用这个词来形容。
起身,探头望去。
手绢展开,里面是一粒浅黄色的小粒。
“此是何物?”
“玉米!”
“玉米?莫非是一种玉石?”阎立本疑惑,就算是宝石,也不值得如此啊。更何况,什么宝石,能够当的起天赐之物这样的称呼。
“怀远啊,你今天莫不是哪里不太舒服?”他有点怀疑自己的手下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得了失心疯了。
狄仁杰当然知道自己没疯,他刚才在李家,悄悄的藏了一粒新鲜的玉米粒起来,他等不及李逍再种一季玉米出来,他迫切的想要把这宝物上奏给朝廷,然后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起来,最好是由朝廷马上从李逍那得到种子,马上开始试种。
他一口气把今天在蓝溪李家庄的神奇发现说了出来。
良久,他终于说完。
但是,对面的阎立本却已经坐了回去。
他的脸上,一副完全不相信的样子。
“怀远啊,你肯定是让那个李逍给骗了。老夫从未听说过西域有一种粮食叫做玉米,也没听说哪种西域作物有如此的神奇。既抗旱还高产,按他所说,这作物简直是比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还高产,比起北方普遍种植的粟也好上千百倍。轻松亩产两三石,这也太稀奇了,这样的东西,我不相信这世上真有。”
“阎长史,我相信他,我相信这玉米真的是上天所赐给大唐的宝物。今天我在李家吃了玉米做的几个菜,那是新鲜的玉米,但我感觉的到,如果玉米成熟后,确实是可以当成主食的。”
阎立本轻轻敲击着桌案,“就算你吃过玉米,就算这玉米成熟后能作主食,但你知道这玉米的亩产能有多少呢,那你又知道这玉米是否很好种植?你又怎知,这玉米不否真的抗旱呢?不,你一无所知,你现在所说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李逍告诉你的。而李逍所说的,谁也还不能证实,一切都有可能,很可能是假的。”
狄仁杰急道,“阎长史,可这也极可能是真的啊。若是真的,那可是天赐宝物啊。我们必须禀报朝廷,让朝廷重视,得马上派人到李家庄去,去把那株玉米给保护起来,李逍说天下就这一株玉米,若是那株玉米没了,那可就损失大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可若只是一个谎言呢?”阎立本问。
他毕竟是雍州长史,整个京畿地区二十二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若是因为一句谎言,就急急上报,惊动圣听,那是失职,甚至会让他被弹劾。
“若是假的,朝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若是真的,朝廷所得极大。”狄仁杰劝说道。
阎立本俯下身子,仔细的盯着那粒玉米。
他伸出手,拿在手里,仔细观看,还放到鼻子边轻轻闻着。既然狄仁杰已经吃过玉米做的菜,那说明这东西是真的能吃。而他说,一根玉米棒上,能结六七百粒玉米,那么就算一棵玉米苗只结一个玉米棒,那也不错了。
现在问题是,他不确定这玉米是不是真的能当成主粮,能当菜,不一定能做主粮。毕竟主粮要求易储存,而若只能吃新鲜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狄仁杰说李逍讲这玉米成熟后晒干可以磨粉,跟麦子磨粉差不多,若真的能做到这一步,那就真的能做主粮。
毕竟能磨成粉的食物,就不怕不能保存。而磨成粉,也能方便的做成各种食物。
“可是仅凭这一粒玉米,我又如何向陛下禀报呢?你在李家庄,可见到了那株天下唯一的玉米苗?”
狄仁杰摇头。
阎立本思索着,“怀远,老夫没见过李逍,也不相信李逍,但老夫相信你,你告诉老夫,你真的相信李逍吗?”
“相信。”狄仁杰只说了两个字。
“好!”阎立本一拍桌案,“就凭你这两个字,老夫说冒一次险,这就上奏陛下。”
第165章 欺君
崇仁坊。
太师府。
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府第占据了崇仁坊半坊之地,自贞观以来,长孙无忌就一直站在大唐朝堂的权力中枢。
今天。
天子李治带着宠妃武昭仪亲自来到长孙无忌家里做客,皇帝降临臣子家中,这是莫大的荣耀。何况,今天李治还特意带来了十大车的珠宝。
皇帝到臣子家做客,还送上十车豪礼。
这让之前因中枢剧变,而变的有些冷清的太师府,又让人惊讶起来。不少人都觉得,皇帝亲临,这是太师荣宠不减啊。
皇帝亲临,长孙无忌也把在京的长孙氏族人子弟都叫了回来。
府中大办酒宴。
气氛搞的挺好,觥筹交错。
席间,李治也是主动示好,上次加封了长孙无忌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这次又特意带来一道旨意,给长孙家十几个还没成年的子弟,全都授予五品以上勋爵。
虽说勋衔不值钱,但这也是荣誉啊,尤其是一下子给十几年还没成年的子弟授勋,皇帝已经很给长孙的面子了。
长孙无忌今天一席白色麻布袍,笑的似乎也挺开心。
皇帝送他十车珠宝,他笑纳了。
然后皇帝赐长孙家族十几个未成年子弟勋官,他也让子弟上前拜谢接受了。
酒喝的不错,菜也挺有味道,李治心情大好,觉得这趟没白来。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嘛,长孙既然肯拿肯接,那说明长孙是识时务的。李治当然也不是白送这些,他的这些东西也是有条件的。
借着酒意,李治笑着说道,“近来天气回暖,百花争艳,记得以往每年这个时候,先皇后总是会犯风疾。每次风疾一犯,先皇后总是彻底难眠,十分难受。”
风疾,算是长孙家族的一种家族遗传病。
用后世的话来说,长孙皇后当年得的大概是哮喘一类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大唐,虽贵为皇后,但也是难以医治的。
长孙皇后年纪轻轻去世,也正是因为这种疾病。
长孙皇后有这种病,长孙无忌也一样有,只是他以前年轻时不算重,但如今老了,也时常发病,且越来越严重。
李治此时提起此事,也是有白放矢。
他希望长孙无忌能够激流勇退,当初他年轻,先皇托孤让他做顾命大臣。好几年了,长孙无忌这个国舅也是操劳不已,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现在他这个皇帝外甥也已经长大,如今朝中也有李绩等许多名臣宿将坐镇,那么舅舅可以放心的卸下这个担子了。
“朕念及舅父近年风疾渐重,身体担忧,便想请舅父去洛阳。”
“去洛阳?”长孙无忌挑了挑眉。
李治解释,请长孙去洛阳,一来是因为长孙家族本是洛阳人,让长孙去洛阳,也是让他回到家乡安享晚年。同时呢,洛阳又是关东的重要地方,李治说自己有意要将洛阳定为大唐的东都,因此现在想请长孙这样的元老前往洛阳镇守。
负责筹备洛阳建都事宜。
“请舅父前往洛阳任东都留守,同中书门下三品及知中书、门下二省事职不变,若朝中有军国大事,朕会派人前往洛阳询问舅父主意。”
一句话,明面上说的好听是洛阳留守,还保留宰相之职。但实际上,一脚踢出长安之后,长孙无忌也就远离了政治中枢。空留一个宰相之衔,又有何用呢。
李治望着长孙。
长孙面带微笑,心里却已经在骂娘了。
皇帝真是翅膀硬了,现在嫌舅父碍事了,要一脚把他踢开了。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他想不到,自己一心扶保大唐江山,保了李世民,又保李治,可到老了,李治却要一脚踢开他。
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自己借房遗爱谋反案,将那么多宗亲勋戚打下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保他李家的江山,保他李治的皇位。
哪怕是要赶走宇文节,也是因为从大局着眼,他长孙无忌虽然在朝堂上霸道了一些,那还不都是因为皇帝年幼,没有经验吗?
他既是顾命大臣,又是国舅,他不帮着皇帝,谁来帮?
现在倒好,一句话,就要赶他走。
“陛下,老臣年迈,近来气疾又犯,只怕难以去洛阳,镇守洛阳的重任还请陛下选用其它大臣。”
长孙无忌拒绝了。
李治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凝固。
他本来以为今天气氛很好,他也很给面子,而且现在朝堂上,他也占据了优势,李绩、薛仁贵等禁军将领又全都站在他这边,那么他给长孙一个体面离开的机会,长孙应当珍惜才对的。
“只怕国舅留在长安,更因国事操劳,而加重病情啊。”李治道。
“身残体弱,更不愿折腾了,就算死,也想死在这长安城了。”长孙不肯松口。
李治心头憋着一股气,他看了看陪在厅中下首座中的苏烈和薛仁贵二将,这二将被李治视为自己的秦琼和尉迟恭。
他此时甚至有种想要一声令下,让这两位大将下令召外面的羽林军士兵进来,把太师府给抄了的冲动。
最后,他还是僵硬的笑了笑,忍了。
“既然国舅不愿前往洛阳,也没关系。国舅就在长安保养身体,身体不好,就不要太多操劳国事了。中枢那里,也还有李绩等其余诸位宰相。国舅以后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和同中书门下三品一样,都是给宰相的加衔,得此衔为真宰相,但宰相又必有其它职,比如仆射、侍中等职。
当年李靖功高,太宗授李靖为尚书仆射,后李靖病重,太宗便让李靖在家养病,三两日才去一次中书门下视事,这是体恤重臣。
而如今李治让长孙无忌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是实打实的要夺长孙的实权了。
如果长孙天天在家养病,三两天才去一次中书门下,那时间一久,这中枢里哪还有他什么事呢。
“多谢陛下体恤,但老臣这把老骨头虽然残破,可还能动弹。国事多艰,如今关陇山南等地大旱,事务更加繁杂,老臣身为主持朝政的重臣,又岂能在家享清闲呢。”
长孙今天也是不管不顾,皇帝的话他也照顶不误。
让他去洛阳,他不去。
让他在家休息,他也不听。
反正,他就是不肯离开中枢。
他堂堂主持朝政的顾命大臣,若没有什么大错,身体又还好的情况下,只要自己不肯走,皇帝也一时拿他没有办法。
气氛有点尴尬。
李治这时瞧了瞧武氏,便又道,“皇后无子,朕欲废后。”
王皇后跟着李治多年,从当年的太子妃到如今的皇后,可是一直都没有生过一儿半女。
而李治对于这个当年太宗皇帝为他选的皇后,也根本没有什么感情。
今天,长孙无忌几番不给面子,李治提出此事,也便是想让长孙退让一下。
“请问陛下,皇后又何错,以致于要废后?”
长孙无忌心里知道,皇帝是想立武氏为后,这个事情他是坚决反对的。武氏当年可是太宗的才人,如今皇帝立她为昭仪,本就已经过份了,还立为皇后,这种事情怎么能行?
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只要他做一天宰相,他就绝不答应。
“皇后无子。”李治阴着脸说道。
王子,确实也算是一种过错了。
“王皇后还年轻,就算以后也无出,这也非大过,岂能因此就废后,太过儿戏。”长孙无忌不肯退让。
他不肯同意废王皇后,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王皇后,也不仅是因为反对武氏,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这里还牵扯到了大唐的继承人之争。
早在李治继位之初,朝廷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立谁为储君。
李治继位,太子妃王氏便册封为后,但王氏无子。而李治的长子又是庶出,为一个卑微的宫女所生。
当时朝廷有人提出立庶长子为太子,毕竟皇后这么多年没生,可能也不会再生了。皇后无子,那就是无嫡。
无嫡则立长,自然该立庶长子。
但还有一派,则认为应当立萧淑妃之子为太子。
萧淑妃出身江南萧氏,贞观朝宰相萧瑀就是这一家族的,可谓也是豪门世家。萧氏是淑妃,这是四妃之一。
她虽不是皇后,但是四妃之一,地位高,她的儿子自然比一个宫女生的庶子尊贵。
本来对长孙来说,立谁的儿子当太子都没多大关系。
可是后来因为王皇后的哥哥柳释奔走,多次奔走长孙门下,最后长孙无忌同意支持王皇后。王皇后无子,自然是不情愿萧氏子为太子,如果立庶长子为太子,对皇后来说其实更有利。
宫女所生的太子,皇后可以当做自己儿子养,将来对她和王家都有利。
而长孙愿意支持王皇后和庶长子,也是因为萧氏后面还有着江南士族在支持,这是另一支力量。若萧氏子为太子,将来继位后,肯定是那一派的人掌权,对于他们这些关陇派来说,肯定是不划算的。
正因种种,最后长孙无忌等关陇派全力支持王皇后和庶长子,这才有了后来庶长子被立为太子一事。
如果现在皇帝废掉王皇后,那么太子肯定也保不住,到时极可能是武氏为后,武氏所生的长子李弘便可能为新太子。
关陇集团跟武氏的关系是不太好的,而今朝堂上,支持皇帝和武氏的是以李绩为首的关东豪强新贵们。
长孙无忌不可能同意废后,废王皇后,就等于是废太子,就等于武氏要册后,要立武氏子为太子,最后朝堂上就将是李绩为首的山东豪强功臣派掌权。
关陇集团到时自然会大权旁落,这是他和整个关陇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朕要册封武昭仪为宸妃,望国舅支持。”
“宸妃?大唐后宫只有四妃名号,为贵淑德贤四妃,并未听说过有宸妃这一封号,况且如今陛下后宫之中,一后四妃皆已满。”长孙无忌冷冷的说道。
李治脸越来越黑。
他本来是想废王皇后,然后立武氏为后,刚才试探了一下,长孙无忌一点也不肯。那他想着先来个迂回,就先册封武氏为妃。
正因为贵淑德贤四妃都已经满了,没有位置了,他才想着要自己再新设一个宸妃给武氏,想不到,长孙无忌连这也不同意。
这也不答应,那也不答应,长孙也欺君太甚!
第166章 宸妃
宸,紫微星所在。
紫微星又称帝王之星,因此宸也常指帝王,帝位,帝宫。
大唐后宫,皇后以下设正一品四夫人,分别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一后四妃,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封号只授一人。绝不会出现如北齐那种同时有四五个皇后的情况。
而当今皇帝后宫,一后四妃的位置都已经满了。
四妃之下是九嫔,九嫔第一位就是昭仪。
武氏如今在宫里的封号正是昭仪,这是九嫔之首。说来这个品级也不低,但毕竟上面还有四妃一后。
皇帝极庞武氏,武氏也自然不满足于一个昭仪的地位。
今天李治试探性的向长孙无忌提出要废掉王皇后,话里话外之意,就是暗指立武氏为后。
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其实李治自己也没有什么自信。毕竟武氏只是个昭仪,尤其以前还曾是太宗的才人,才人是后宫五品,其上还有婕妤和九嫔以及四夫人和皇后。
可不管怎么说,才人都是皇帝的后宫嫔妃之一,哪怕地位低下,但这个身份是在那的。李治当年接武氏回宫,那就是把父亲的女人接回自己的宫里,这已经很惹非议了。
现在想立她为后,别说长孙不同意,就是其它大臣估计同意的也没几个。
再说了,就算废除王皇后,也轮不到武氏啊,毕竟前面还有四妃在呢。
因此当长孙反对废除王皇后,李治便马上提出了另一个提议,册封武氏为宸妃。
既然四妃位置都有人,那就特设一个。
而李治新设一个妃号,肯定不想让这个妃号位在四妃之下的,否则武氏的昭仪本就在四妃之一,那又何必再创一个妃号封给武氏。
宸妃,用的这个字本就非常的特殊,甚至可以说是有些逾越了。
用专指帝王的宸来做妃子封号,长孙无忌岂有听不出的道理,他一下子就不答应了。
“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长孙无忌直接反对。
饭吃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李治放下酒杯,力气有些大。酒杯砰的一声重重落在桌案上,李治的指节都有些发白。
今天他听了武氏的话,特意驾临太师府,百般给长孙面子,又是送十车珠宝,又给长孙家族许多子弟勋官。
可长孙就是油盐不进,既不肯离开朝堂,也不肯交权,还不同意废除王皇后,连册立武氏为宸妃也不肯松口。
这个老不死的,他心里恨恨的骂了一句。
以前,他对这个舅舅是极为尊崇和感谢。感谢他让本为皇九子的他得以成为太子并继位为帝,可如今他也恨这个舅舅,恨他把着权势不可松手。
李治走了。
走的时候眼睛发红。
他深深的明白了,想要让长孙无忌主动退出朝堂不可能了,想让他交出权力更不可能。
他这个天子若想要真正掌握权柄,就只能从他舅父手里夺回来。
长孙无忌说他没他意,只是当年太宗遗命托孤,让他为顾命大臣,他还要再保扶年轻的皇帝一程。
但李治听不进去了,他已经继位五年了。
当了五年的天子,也听了长孙无忌五年的话,如今已经不想再听下去了。
马车里。
武氏握着李治的手安抚道,“陛下都已经等了五年,还怕再等吗?”
“我已经等不及了。”
“臣妾今日观长孙国舅已经老迈,甚至是昏庸了。若是他还有半分当年辅佐太宗皇帝时的聪明,今日就不该那样对陛下。不过他这个样子,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
李治抚着爱妃的手,恨恨道,“朕等了五年,但不想再等五年了,哪怕是三年都不想等了。长孙无忌越来越老,也越来越跋扈,谁知道他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一个天子,如果连自己讨厌的皇后都不能废除,如果连给自己喜爱的女人一个妃子封号都做不到,甚至连立太子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不能决定的话,那他还算是一个什么皇帝。
“朕定要除掉长孙无忌,废掉王氏,废掉李忠。”
长孙无忌是宰相,更是关陇集团的代表,还是元老派之首,而王氏是皇后,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身后还有关东士族五姓七宗们的支持,太子李忠,虽是宫人刘氏所生,但却已经是长孙无忌与王皇后这两个利益集团一起支持的人。
李忠的身后,站着的不仅是长孙无忌和王皇后,还有关陇集团和关东士族这两大集团,虽然说关陇集团和关东士族也不全站在他们那边,可也代表了多数人。
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合流在一起,让李治现在是日夜不宁。
他很担心有一天,长孙无忌会废掉他,或者直接架空他。
“幸亏当年太宗给朕留下了李绩。”李治叹道。
李绩此人,平时谨慎少言,但这次关键时候的站队,还是让李治深感欣慰,若没有李绩、程咬金等人的支持,他此时面对长孙无忌的跋扈,就只能空叹奈何了。
·······
太师府。
皇帝离去,只剩下满席狼藉。
长孙无忌面容有些憔悴,他坐在厅中,迟迟不愿意离去。
今日的长孙无忌,看似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
太师、知中书、门下二省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朝政!
还是当今皇帝的亲舅舅,长孙家府第占据了这一个坊的半坊之地,可盛极必衰。
“父亲。”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过来。
“陛下走了吗?”
“已经出了坊门。”
长孙无忌哦了一声。
长孙冲是长孙无忌的长子,当初娶了太宗喜欢的长乐公主李丽质,拜为驸马都尉。虽然长乐公主在贞观十七年病逝,但他毕竟也是太宗的女婿,当今皇帝的妹夫。
兼之父亲的权势,让他如今在朝中担任着秘书省秘书监的要职。
秘书省是为皇帝管理图书以及处理一些文字工作的地方,若比起来,秘书监大致可相当于后世中央办公厅的主任吧,或许权力没那么大,但也是个皇帝身边的要职。
当年魏征喷太宗的时候,就是担任这个职务,还以此职参预朝政。
他站在父亲边上,看着疲惫的父亲,欲言又止。
“你有话就说。”长孙无忌道。
第167章 皇位是李家的,但天下不是
繁华过华,是落寞。
喧闹的夜宴之后,是寂静,是狼籍。
长孙无忌和长孙冲都穿着一身白麻布衣,父子俩都是朝中臣,紫袍金鱼袋,一个还是皇帝的舅舅,一个是皇帝的妹夫。他们已经到了无须身着紫袍来显示自己地位的位置,不论他们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