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常是可以直接播种的,不过眼下咱们这种子珍贵,自然得小心点。先育秧再移栽,能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这玉米虽是种在院子里,可这土李逍却是很精心的弄过的。普通的黄土,但是却掺了柴灶里的土木灰,又加入了发酵过后的牛粪、鸡屎,怕土壤结板,又还特意弄了些枯叶木屑掺入其中。
最后这些土可不一般,灰黄颜色,而且土比较松。一长垄土,李逍就撒了一百颗玉米种子,还撒的比较稀。定时的浇水,其中还泼过一次加水稀释后的尿。
正是因此,这玉米秧才能长的这么好。
“育秧移栽的话,我们就能提高玉米种的成活率和利用率。”
李逍挽着袖子,伸手去拔开垄土,查看玉米秧的根茎。直接播种玉米种,一亩地大约是需要三到四斤种子,玉米采用的是一行行的种植法,跟麦稻粟都不同,倒是与甘蔗其实差不多。
种一行得隔一段距离。
直接播种的话,虽然方便,但发芽后肯定还需要一次间苗,保证株距间隔不太密,有时还得补种没发芽的空地。间苗的话是大田种植的必然程序,但现在毕竟种子少,到时间苗就不免浪费。
李逍在自家院里育了一百颗玉米苗,在空间里还育了一百颗。
试种,关键还是试验,得出各种数据,为大面积做好数据支持。
“再长几天,就可以移栽了。”
“一亩地能种多少株啊,阿郎?”老钱盯着这些宝贝一样的玉米苗问。
一亩二百四十步。
古者百亩,止当今之四十亩,今之百亩,当古之二百五十亩。
唐朝的一亩田,比之先秦之时那是大的多。不过比之后世的一亩地,却又要小点。大致来说,唐代一亩,仅相当于后世0‘87亩左右。差不多九成左右,稍小一些。
一般来说,玉米播种平均行距为0·57米,株距则为0·3米。后世一亩地667平方,精量播种的话,一亩地大约有三千五百株玉米。
一分田就是三百五十株,而唐朝一亩也就后世九分地左右,则为三千一百五十株。
唐朝一分地,能种三百一十五株苗。
一百颗玉米苗,能种三厘多点地。
这么点地,其实也就是一间房大小,长六米宽三米左右的一块地,可以种上十行玉米,每行隔三十厘米一株,一行能种十颗,刚好一百株玉米。
这么三厘多地,其实李家大院后面的那片空地上,李逍已经划量好了一块。长两丈宽一丈。
大唐一尺合后世30·7厘米,这样一块差不多刚好种一百株玉米,也就三厘地多点。
“一亩地玉米能产多少?”
李逍大致算了算,按后世来算,高产的一亩能达一千公斤,高海拔地区低产的也有五百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是六七百公斤。
不过他也曾经看过一个数据,据说明朝刚引入玉米的时候,那时候许多地方的玉米亩产也就一百公斤左右,但依然令当时的官府和百姓十分高兴。
不过李逍觉得自己这个玉米不是一般的玉米,毕竟空间里出来的,相当于优良种子了。空间那颗玉米结了八个穗,就算到了外面,按正常的只留两穗,那产量也不会少。
他知道有些玉米大面积种植,只保留一穗,但许多百姓菜园里种植玉米,也会留两穗,这关键还是得看肥力跟不跟的上。
水和肥跟的上,那么一株留两穗是能保证产量的。
哪怕一株只留一穗,一个大玉米也有二三百克,晒干脱粒后也能有一百七八十克,那一亩也能有六百多公斤的纯玉米粒收获,这起码是近六石的产量了。
如何能够保双穗而不减产,那就是奔着亩产十石去。
李逍把这个数字一说出来,还是把老钱和赵持满他们深深震惊了。
这个时代,若论主粮种植,种的最多的其实是粟,然后是麦,再然后是稻。水稻虽在后世种植最广,但在唐朝,因为南方开发不够,所以产量比不上北方的粟稻。
北方农物,粟比麦多,粟也称小米,长的跟狗尾巴草一样。粟的产量比麦其实要低,但自先秦到唐朝,北方粟一直是种植最多的作物。
其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一来粟更抗旱,二来也是因为粟有一壳坚硬的外壳,极易储存,能储存时间更久,易储存和耐旱,这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使得粟一直远超小麦种植。
毕竟小麦虽不比稻子需要水田,但小麦也比粟更需要水。
而现在,粟比麦稻更适合北方,尤其是关陇地区的一些优点,李逍的玉米也都有,耐旱、易储存,而且还有比粟、麦甚至是稻都更强的一个优点,产量高。
亩产六石,甚至是十石啊。
哪怕就是减一半来算,亩产三石也是不得了的,要知道关中缺少,山地坡地多,一些地方的粟产量只有一石左右产量。
老钱颤抖着道,“五谷之中,唯粟耐陈,这玉米也耐陈易储吗?”
粟有一层硬壳,这层硬壳可以防霉变虫蛀和**,可以长年储存,保存的好,甚至存上十年也没问题。隋朝的几大粮仓里当年存的粟,就有的到贞观朝时都还是好的。
关陇地区除了粟种植广,还有黍也种植许多。黍的优点在于极强的耐旱性,这种作物也称糜子,又称为大黄米。他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很容易成活,而且成长期只有两三个月,还适合在气候寒冷、植物生长周期短的河东、关中等地种植。
因为黍煮熟后粘性大,又极适合用来做糕点和酿酒。
而麦的优势在于它和粟、黍的生长周期不同,在粟、黍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够提供救命口粮。尤其是自汉代解决了麦的灌溉和磨粉问题后,小麦的种植越来越广。
粟、黍耐旱,易储存。麦产量高,与粟、黍生长周期不同,可以填补青黄不接时的空白。
而现在,李逍的这个玉米,居然身兼多种作物的优势。
比如玉米产量高,甚至比南方产量最高的稻居然还高,玉米又耐旱,不怕水,山地坡地都能种,不比粟黍抗旱能力差,且又好储存,玉米那层外壳,一样耐陈易储。
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于,南北皆宜,特别是能在大田上成为与小麦、春粟、高粱等轮作倒茬的一种重要作物。
适应性强,易栽培,春玉米还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更早,最能填补每年青黄不接的空白期。
尤其是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这将是最好的作物。
赵持满也终于明白这玉米为何会如何重要,为何褚遂良他们想抢玉米了。
“三郎啊,说到可要做到,切莫说大话啊。”
院外传来一道声音,一袭春衫的李治走了进来。
“你来做何?”
李逍问。
“某刚换了个差事,由工部调任户部,如今是仓部员外郎,以后跟司农寺免不了事务往来。”李治笑着说道。
仓部员外郎,就是户部下仓部司的次官,户部下有四司,分别为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各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次官。
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仓部对应的这块,其实正好就是司农寺管的这块。只不过仓部跟司农寺不算上下级,一个是政令机构,一个是事务机构。说白了,户部其实相当于皇帝的会计,而司农寺相当于皇帝的出纳,只不过会计只一个,出纳有好几个。司农寺管粮食,卫尉寺管武器、太府寺管钱。
李治说完,径直摇摆着走到李逍旁边,看着那一株株的嫩苗,“若真能如三郎所言,关陇山区干旱少水缺肥之地,也能亩产三石,那真是天降祥瑞。”
第224章 对赌
李逍对于这老王调职的事情不感兴趣,哪怕他调到了与自己对口的仓部司做员外郎,他也懒得鸟这人。
对这家伙,他始终不怎么感冒。还不如赵持满对他胃口,虽然赵持满还带兵来打过它,可不打不相识。但老王这人老是阴阳怪气,他看着就不太爽。
“玉米先育秧再移栽,倒还是有点复杂啊,我看这玉米和高粱种的也差不多,可高粱就不用育种再移栽。”
“高粱能跟玉米比吗?高粱一亩才产多少?而且高粱饭能好吃吗?除非是灾荒之年,否则谁愿意吃高粱饭?那是喂牲口的,岂能跟玉米相提并论啊。”李逍头也不抬的怒怼老王。
“玉米高产那也不过是你现在的一家之言,究竟如何,还得看结果呢。”
“百日之后就见结果,老王啊,要不咱们来赌一赌,我也知道你是王家家主,家大业大,我李家是跟你比上的。但小赌一把还是可以的,要不咱们赌个一百贯,就赌我这一百株玉米,也就三厘地,到时要收三斗粮。”
三厘地收三斗粮,那三分地不就得收三石?一亩,不得收个十石粮?
“脱粒后的干玉米粒?三厘地三斗?”老王神情有些激动,李逍敢把这样的赌,说明他很有自信。可老王却很高兴,哪怕自己跟他赌输了不过是一百贯钱,但万一李逍真做到了,那可就不得了了。一亩十石脱粒后的干玉米粒,天啊,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好,我赌了,不过为了防止你做弊,我得派人来你府上看着,盯着你的这一百株玉米,从种到收,得全有我的人盯着。”
“你愿意派你就派,哪怕一天到晚盯着都行,只要不搞破坏,随便他们怎么看。不过事先说好,看归看,但他们的吃食住宿我可不管。若要来我这搭伙也行,交房租和伙食费,一人一月就收你二百钱吧。”
“还收房租和伙食费?一月二百钱?太贵了。”李治大气。
“嫌贵你可以不要来啊,或者你自己派人来送饭也行。”
李治突然笑了。
“不就是一月二百钱嘛,小意思,一言为定,回头我就派人过来。”
李逍拍拍手回厅里,老钱赶紧招过来几个家丁。
“你们几个,就在这里盯着这里,别让天上的鸟啊,院里的猫狗啥的祸害了这玉米苗,盯死了,玉米苗坏了半点,都唯你们是问。”
几个家丁都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猛的点头应声。
“都看好了,晚上我再安排人过来值夜换班。”
客厅里,老王脸皮很厚的跟了进来。
厅门口,赵持满脸色起伏不定,他是认识李治的。他在太宗时就是千牛了,李治继位那会,他还跟许多内卫护送着太子回京继位。
刚开始他还有些疑惑迷惘,但这会已经弄明白了。
皇帝居然用了一个假身份来李家,而且看样子跟李逍关系还不错,虽然看两人总有点不对头的感觉,但皇帝还能经常来,这就说明李逍在皇帝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
刚才他看到皇帝的时候,其实很愤怒。
但愤怒只是一瞬间。
犯错的终究是自己,皇帝虽贬他赵家为奴,可终究还是赦其死罪。
李逍喝着自己的茶,泡的金银花加了点干鱼腥草,最近天气特别干旱,人也有点上火。
他喝不过唐朝的茶,那蒸熟后压制的茶饼味道并不好,加不加各种佐料他都不喜欢,他倒是有心想炒点茶,但好茶主要在南方。他没空跑南方去炒茶,也不愿意把这炒茶技术传授给别人,还是等以后有时间了,自己栽点茶树,然后摘了新茶叶来炒吧。
李治很不客气的也喝着茶。
李逍看着这老王,觉得他的脸皮还是真厚。
“老王啊。”
“哎。”
“上次你侧室说你们家的那点破事,解决了没呢?”李逍没事找事的问。
李治皱着眉头,鱼腥草加金银茶煮的茶,味道很怪,他喝不惯。把入嘴的一点鱼腥草茎吐出来,“那点破事正解决呢,还不错,这要多谢上次三郎指点啊。”
“对了,老王,王方翼跟你是啥关系,他也是太原王家的,你们啥辈份啊?”
李治笑了笑,“论辈份是我从兄。”
“哦。”
哦了一声后,又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这时钱管家过来禀报,说乡里几位里长过来了。
“请大家过来喝茶。”
几位里长前来,还是关于抗旱救灾之事。今年的旱情丝毫不见有好转的迹像,多亏了李逍之前的乡约堂章程,如今乡里剩下的那三万亩地还勉强在支撑着,不过虽然没枯死,但很明显今年产量会很低。
“三郎啊,恭喜你封爵加官啊。”几位里正对李逍越发客气起来。
“客气什么,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情大家直说好了。”
几位里长纷纷诉起苦来,眼看着旱情没缓解,今年收成要大减,到了夏天估计还是会缺粮,到时只怕等不到秋收粮食下来了。
“咱们乡约堂义仓的事情,得抓紧啊。这事情是三郎你规划出来的,也还得你来牵头,我们也不懂得这些。”
李逍之前跟大家商量过,建义仓买粮。
乡约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然后买粮食,再印制粮票兑给百姓,百姓凭粮票到乡约堂来领粮。
这是为了保证整个乡里能够渡过这个危机。
“义仓啊,买粮得先有钱,按之前计议的我们要发行债券。正好,今天我们这里就有一位有钱人,太原王家的新家主,也是咱们朝廷户部仓部司的员外郎,他有钱,咱正好向他打点秋千。”
李逍笑呵呵的望着老王。
李治觉得有点阴森森的,这李逍的样子有点吓人啊。
“什么债券啊?”李治问。
债券这个东西后世无人不知,大到国家有国债,小到公司有公司债。反正就是一种金融契约。
“老王啊,债券债券,顾名思义就是跟债有关的契券嘛。我们蓝溪乡呢,准备建个义仓买点粮食以备饥荒,可是现在大家手里又没钱,所以啊,打算向大家借点钱买粮,为了让大家放心呢,我们承诺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的条件偿还本金,并且把这些承诺约定都写在一张契券之上。”
第225章 包圆了
“契券为凭,到时就可以拿这个来找我们要回本息了。”
“哦,这样啊。”李逍解释的很简单明了,老王倒是听懂了。
“借钱嘛,你想找我借钱?”老王望着李逍。
“对啊,谁要你是大财主嘛,不找你借钱找谁借呢,正好你今天又刚好在这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你也就慷慨解点囊,支援一点好了。你放心,我们这钱不白借你的,白纸黑字写好契约,而且利息也不会少给,怎么样?”
李治捏着下巴,“那为何不叫借条,为何要叫债券呢?”
“这当然还是有区别的。”李逍解释。
借条嘛,通常就是向某人借款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借贷人和放贷人。但债券不同之处在于,李逍可没打算在债券上写明是向谁借钱,而是只写明借款数额以及利息和到期时间。
“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让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何意?”李治更不解了。
“这么跟你说吧,你借给我一百贯钱,我给你一百贯债券,这债券比如每张面额一贯,那么我给你一百张债券,上面有约好的利息和偿还时间。你拿着这些债券,可以留在手里,等到期了来找我们要还本息,也可以转让给别人,到时不管谁拿着这债券,我们都承认他是我们的债主,都可以来找我们要债。”
“有点复杂,但还是明白了,不过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啊,让这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这在后世是相当重要的一样属性,比如现金流。
如果是普通欠条,那一般是不能转让给别人的,但如果是债券,就有流通性,流通代表的是什么呢?是盘活的资产。
一张债券,上面有标准的面额,有标明承诺的利率以及偿还时间,那么从某方面来说,他是可以当成现金来用的。
毕竟,只要蓝溪乡有能力偿还的话,那么这跟现金也没什么差别。
当然,问题是,蓝溪乡既然要借钱,他们又如何能保证到时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呢。
这,自然就是信用问题了。
李治是皇帝,虽然开始有点疑惑,但他很快脑子一闪,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事。
蓝溪乡现在还不一定有这个信用,但如果是朝廷来发行这种债券呢?
“怎么的,老王,你王家家大业大,一点小忙也不愿意帮?”李逍瞪着发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贯不嫌少,百贯不嫌多,你愿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们打算发多少债券呢?”
“我们蓝溪乡一千三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今年夏粮肯定歉收,估计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减免田租,可这租调还得交,若是还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粮下来,肯定还有些差额的,就算我们乡里齐心协力,把粮食都拿出来,也还是不足的,我估计起码还得差一到两月的粮食。”
一个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粮六石左右,妇女孩童哪怕减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万人口一到两月的口粮,哪怕少算点,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千石粮食的。如今的粮价节节上涨,斗米近五十文,就算是粟米,也得一斗三十文了。
买五千石粟,以现在的价格,也得一千五百贯钱。
“总得一千五百贯左右吧。”
“利率呢?多久偿还?”李治很有兴趣的问。
利息啊,李逍捏着下巴有些犹豫不定。
这年头的利息是很高的,没有什么正经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多,利率也高。甚至朝廷都放高利贷,隋唐以来,常年战乱,有时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甚至没有俸禄。
那官员们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靠田,职田、永业田,还有公廨田,大家靠田租收入。甚至就算是衙门的办公费用,也是靠公廨田。后来,情况稍好些,朝廷特别给各地衙门拔一笔本钱,这笔钱就让各衙门自己去放贷,利息就用来做衙门的办公开支。
这钱,也就叫公廨钱,衙门把公廨钱交给专门的人去放贷收息,一般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人家子弟,这些人也被称为捉钱令吏。
这公廨钱的利息是多少呢?
官府给捉钱令吏每人以五万本钱放贷,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五万本钱,一年利息四万八千钱,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了。
这还是官府放的贷,年息都达到近百分之百,而民间的借贷利息只高不低,可知这年头放贷利息之高了。
民间什么九出十三归,什么羊膏利、驴打滚之类的多的是,总之就是越短期借贷利息就越高。
李逍要发债券,总不能比官府的公廨钱利息还低吧。
“我打算债券以半年为期,一百文钱为一张面额,月息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不计复利,半年到期利息为三十文钱。”
“这可是比公廨钱还要低些啊!”李治道。
“我们借钱是为买救命粮度饥荒,大家又哪有多少钱呢,这钱借了,还得抓紧还,要不利息这么高,越滚越多啊。”
发一千五百贯的债券,半年后蓝溪乡就得偿还四百五十贯的利息,这放后世,妥妥的高利贷啊。
“你这五分的月息,太低了,官府公廨本钱月息都是八分了。若想借贷,可不容易。这样吧,一千五百贯是吧,我一人包了。回头我派人送钱过来,你们给我债券。”
“你全包了?”李逍意外不已。
一千五百贯啊,这可不是一千五百文钱,这可是一大笔钱,足足一百五十万文呢,大唐的一文钱购买力可是很高的。
一个家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都没这么多钱,哪怕是寻常有地千亩的地主,手上都未必有这么多现钱。
一千五百贯,都能买上几百亩地了。后世一亩地值几万,按土地价值算,这就相当于几千万块。
“真的假的?”
“我骗你做什么,说到做到。”李治笑着说道,一千五百贯对他来说,小意思而已。他此刻心情大好,觉得李逍这债券是个有意思的好东西。
第226章 雕版大钞
李治走的时候,李逍送了两棵发了芽的玉米给他。
“拿回去好好养着,记得浇水别太勤了,浇一次水等盆土差不多干透了,再浇。半个月左右,加点肥。最好是用干的牛粪马粪,记得是干粪啊,不能用新鲜的,否则会烧死这嫩玉米的。”
两株玉米是从空间里挖出来的,长的比院里的要精神的多,叶子黑绿如墨,移栽在两个破陶缸里面。
李治如宝一样的让两个侍卫接过。
“只要你好好养,等三个月后,你就能收获四个大玉米了,能有一斤多。”
“放心,我肯定亲自侍弄它们。”李治宝贝似的看着这两棵玉米,他要亲自照顾这两玉米,要亲自看一看它们的产量究竟有多少。“一千五百贯钱,回头就让人送来,那个什么债券你到时交给来人带回来。”
李治坐着马车走了,走的有点急。两个六品的千牛备身,腰里挎着千牛刀,一人抱着一缸玉米苗宝贝似的坐在皇帝的马车上。身为御前带刀侍卫,他们也是头一次有资格坐在皇帝的身边。
这是何等的荣耀?当然,他们也清楚,其实真正跟皇帝同坐一车的是那两缸玉米苗,并不是他们两个。
送走了老王这个冤大头,李逍准备制作债券。
债券是什么,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人知道要做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