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没有后援,依然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不是还有新罗这个藩属国嘛,攻打百济,他们会是前锋,而且他们也答应为大军提供粮草军械补给,再加上对百济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打法,我们也能以战养战,就地补给的。”
以前隋军海上攻高句丽,每次都是直接杀到平壤附近登陆,然后直攻平壤城下。但现在唐军不同了,是要占领百济。
一城一池的攻过去,一城一池的占领。
两人随意的聊着。
不远处一处树荫下,两人在钓鱼。
这处树荫较密,兼之野草较高,李逍他们刚才倒没注意到。
“这人就是玉米监正李三郎?”韩瑗问。
“嗯,赵大在他身边,此人定就是李三无疑了。”回话的手持一根钓杆,头戴着一顶斗笠,半白的须发,一双眼神却很有神。
他持竿的手很稳,神奇却很平静。
“辅机兄,这个李三纸上谈兵的本事倒是挺强啊。”韩瑗道。这位当朝相公,捋着满脸的胡须叹道。
韩瑗年轻时就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他出身于南阳韩氏,也是名门出身,他的父亲还是大唐的刑部尚书。贞观年间,他累迁到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在朝中,他与长孙无忌既是姻亲,又是盟友,攻守同盟。
长孙无忌扭头瞧了眼李逍,目光又落到赵持满的身上。
赵持满是他和韩瑗的亲戚,这也是关陇子弟中的佼佼者,可如今却成了奴隶,做了一个田舍汉儿的奴仆,这是皇帝对他的侮辱,赤果果的侮辱。
可长孙无忌又能如何呢
虽说他为相数十载,可如今临到老了,外甥皇帝咄咄逼人,他又能如何呢?
“李道宗明日抵京,陛下要让他做中书侍郎,这是来者不善啊。”
今天两位宰相休沐,不约而同的来到京外的渭水河边钓鱼。虽然两人喜欢钓鱼,但此时钓鱼是假,谈事才是真。
“不止是李道宗还京,而且陛下还要将遂登善再贬为桂州都督。”长孙无忌叹气。
一贬潭州,再贬桂州,这是不想再让褚遂良有回京的机会了,潭州在江南西道,而桂州可是在岭南了。
“时局如何,我等当年追随高祖和太宗皇帝打下的大好江山,眼看就要葬送在当今之手啊。”韩瑗叹气。
虽说南阳韩氏并不是关陇派,但这些年不少关西、关东的世族豪门可都是已经渐跟关陇贵族们合流,通过联姻等方式结盟,共同进退,可以说他们的利益其实已经结为一体,一荣俱荣。
“当初我们流放李道宗,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保今上,可如今呢,一道圣旨就召李道宗还朝,还封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为宰相。这是置我等于何地啊?坏名我等背了,好人全让今上当了,最后还要如此咄咄逼人!”韩瑗心里全是气。
皇帝重用李绩,后宫宠信武氏,又用李义府、许敬宗这等奸佞之臣,甚至连军权,全都尽交付给程咬金、薛仁贵、苏烈、程名振等山东人。
他们这些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已经越来越没地位了。
褚遂良、赵持满等人的下场,让他们这些老臣寒心。
反倒是如李逍这等田舍儿,却能得意逍遥,这是何道理。
“辅机兄,我打听过这个李逍,行事很轻浮孟浪,这等人身上满是破绽,他又与李绩、程咬金、薛仁贵等有牵连,若是我们从他下手,抓他些把柄,就可以有机会动摇李绩。”韩瑗咬着牙道。
现在局势,已经是到了关键时刻了。
褚遂良再贬桂州,李道宗马上还朝。皇帝还在对他们咄咄逼人,再下去,那他们就是下一个褚遂良了,没有人愿意一把年纪了,还被流放到岭南去。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还击。
不过李绩这等老狐狸轻易难抓到把柄,不过这个李三则满身都是漏洞,若以李三为突破口,到有机会把李绩牵连进去,就如同当初他们以房遗爱为突破口,最后把李道宗、李恪、薛万彻等人全都装了进去一样。
朝堂争斗,一样要讲策略。
只要他们能够拿到李绩等明显的把柄过失,那么皇帝也一样无法保全李绩继续留在朝中。
“我想跟他谈谈!”
“跟谁?”韩瑗一时没明白。
“和李三郎。”长孙无忌望着那边,李逍跟赵持满正有说有笑。长孙无忌很难相信,赵持满居然能够跟李逍聊的这么高兴。
做为关陇贵族的骄傲,赵持满为何没有自杀?他如何能够忍受如今的这种耻辱?
还有,他知道李逍曾经数次为赵持满上书求情,甚至为赵持满闯过天牢下过狱,赵持满可是曾经带兵攻过他的庄子啊,李逍为何还能与赵持满结为兄弟,甚至如今一直以兄弟对待他?
他想不明白,但他觉得李逍这人绝不简单。他长孙无忌不会以一个人的出身来看人,他没那么肤浅。
想当年他追随太宗皇帝的时候,最初也不过是一个布衣。虽然祖上曾有荣光,但他年幼时父亲去世,因为生母早亡,父亲去世后便被几个同父异母兄给赶出了家门,若不是舅父高士廉收留他们,他们甚至家都没有。
李逍这人身上确实有很多破绽,可却也有瑕不掩瑜的地方。
韩瑗却不明白。
“谈什么跟他有什么可谈的?难道辅机兄以为,他能够被拉拢?他攀上了李绩,如今小小年纪已经是开国男,未必会领你我的情。”
长孙无忌这时却突然岔开话题。
“我家养的那两株玉苗最近长势很好,已经开始结穗了,一株结了四个穗,但是听玉米监的人说,一株最多只能保两个穗,多的要摘掉。若是肥力不足,缺水干时的山坡等地,甚至只能留一个穗。”
“多一个玉米穗就能多些玉米,可是据说如果水肥不足,穗留多了,玉米就会有很多空瘪,甚至棒上长不出玉米粒来,留的多了,其实收成反而少了。我跟家里园夫说让他瓣掉多余的,只留两个,可他却迟迟不肯下手,觉得瓣掉了浪费。”
长孙无忌没有理会韩瑗,只是自顾自的说着话。
“以前我是不相信什么祥瑞玉米的,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谎言,一个骗局。可是我现在看着那两株玉米日渐高大,看着结穗,看着一天天变化,我其实已经慢慢的相信这就是天降祥瑞了。”
“辅机兄,还未到收获之时,言之还过早。”
“不,我已经信了九成了,李逍这个人,我以前以为只是个小骗子,但现在我观察,觉得此人很了不起。平辽策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出身他之手,玉米也只是个谎言,但现在我相信他了。”
“你也应当知道沙苑那边的消息,李逍在沙苑的盐碱地里种出了玉米,长的还不错,这可是惊人的消息啊。那盐碱地虽不是一草不长之地,但正常下是不可能种出庄稼来的,但李逍种出来了。”
“你知道这玉米有多珍贵吗?”
“玉米很珍贵,这个李逍也很珍贵,我们不能再去毁了玉米,更不能毁了李逍。玉米是天降祥瑞,这个李逍也是!”长孙无忌望着李逍缓缓说道。
第232章 你也是关陇子弟
微风拂动细细的柳条,太阳照在渭水河上。
李逍把手中啃剩的西瓜皮扔进渭河,瓜皮在水面打着旋的惊起七八个涟漪。两只野鸭子扑哧哧的自河边草丛里飞起。
长孙无忌看着被惊走的鱼儿,笑着收起了鱼竿,起身向李逍走去。
赵持满惊讶的看着长孙无忌和韩瑗过来,愣愣的发怔。
李逍顺着他目光看去,发现两个麻衣老者戴着斗笠,提着竹竿过来,还以为对方是因为自己扔的瓜皮打扰了他们钓鱼。
笑着冲二人拱手。
“小子刚才未看到两位老丈在此钓鱼,多有打扰了,不如吃个瓜,算是小子陪罪。”
长孙无忌揭下斗笠,望着李逍。
“怎么李三郎如此健忘,连老夫也不认得了?”
李逍在政事堂上见过长孙无忌和韩瑗一面,但不过是一面之缘,尤其是当日二人满身紫金,而此刻却是粗布麻衣戴着斗笠,一时还真没联想到。
“之前我们在政事堂见过。”说完,他目光转身发怔的赵持满,“大郎,近来可还安好?”
赵持满的脸突然胀的通红,眼睛也赤红了起来,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愤怒。他瞪着两人,却久久无语。
“你是?”李逍此时已经猜出几分来,但还是假装不认识的问道,他也不知道对方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他们又为何会来跟自己说话。
“老夫长孙无忌,这位是韩瑗韩伯玉,怎么,想起来没?”长孙无忌很客气,客气的李逍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碰到了冒牌货了。
毕竟在他的印象里,长孙无忌可不是好相与的人,权臣啊。当朝第一权臣,哪怕如今不再是主持朝政,但那也依然还是关陇贵族们的领袖。
不说只手遮天,但翻云覆雨却是等闲。
“恕下官眼拙,刚才没认出二位相公来,失礼失礼。”李逍拱手。
长孙无忌挥了挥手,“无事,”他指了指李逍身后的西瓜,“不是说请我们吃瓜么,来一个,玉米监沙苑西瓜,老夫也是很喜欢吃的。”
赵持满默默的转身去拿西瓜,西瓜拿来,他要拿刀剖瓜,长孙无忌却道,“直接给我就好了。”
长孙无忌虽一把年纪了,但手劲却很大,拿着个十来斤的西瓜,手指一弹就将瓜裂成两半,他递了一半给韩瑗,也不客气的就那样啃了起来。
李逍心想,原来当朝宰相啃起西瓜来,也跟普通百姓一模一样啊。
“嗯,这瓜果然够甜,而且比起在长安买来的还更新鲜些。三郎啊,你能在沙苑这不毛之地种出如此甘甜的西瓜来,还能结出硕硕累累的辣椒、黄瓜,老夫真是佩服万分啊。自先秦到如今大唐,沙苑这块地方,向来只能牧牛养马,还从没有人种过庄稼呢。”
李逍笑笑,“沙苑其实也并不全是不毛之地的。”
“老夫知道你在沙苑的所为,平整沙丘、挖沟开渠,引渭河之水和南洛水洗地,据说还发明了一样叫曲辕犁的新式犁,只用一头牛,就能比过去两头牛耕的地还深,且不费力。犁轻速度快效率高,了不得啊。”
李逍谦虚道,“曲辕犁也是玉米监中官吏和工匠们共同的成果,某不过是按深耕盐地的需要,提出要求,然后大家一起努力,才共同制出新犁。”
长孙无忌摇头,“是你的功劳也就不需要刻意隐瞒,工匠虽有些功劳,但只是小功劳,真正发明曲辕犁的是你,能让盐碱地种出瓜果蔬菜的也是你,甚至在盐碱地里还种出了玉米的也是你,先秦以来,你是第一个在沙苑种粮食的人,这可是头一人。”
吃完西瓜,长孙无忌拿袖子擦了擦脸,把瓜皮也扔进了渭河。
“三郎啊,老夫还要多谢你帮忙照顾赵大,老夫对不起他,让他受此屈辱,你不计前嫌,对赵大和家人善意相助,老夫记在心里。”
“这没什么,我和赵二哥也是不打不相识,我敬赵二哥也是条英雄好汉,我们也是意义相投,因此义结金兰。我们如今是兄弟,二哥的家人自然也是我的家人。”
长孙无忌感叹一声,“都是关陇子弟啊,三郎啊,你家也是世代居于蓝田,你也同样是我关陇子弟啊。”
一句关陇子弟,让李逍有些愣神。
他还从没有想过这事,如今想来,确实没错。蓝溪虽在秦岭南麓,但确实还是隶属关中,他李家世代居于关中,自然就算是关陇子弟。哪怕他不如长孙无忌这些人一般,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可确实是关中子弟啊。
“赵大曾是我关陇年代一辈中的佼佼者,如今却如此处境,可悲可叹啊。三郎,你也是关陇子弟,你可有良策教我?”
李逍惊讶,教你,教你什么?你可是长孙无忌啊。连皇帝都忌惮你三分的长孙无忌啊?
长孙无忌静静的看着李逍,等着他的回答。
而一边的韩瑗则不解的看着长孙无忌,不明白今天长孙无忌为何要跟一个幸进的田舍汉儿说这么多。
“长孙相国何不激流勇退?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非某恋栈权力不去,奈何某背负着整个关陇,不能退啊。”长孙无忌缓缓摇头,他没有想做杨坚第二,他只想保留关陇贵族们的荣光,想要的是维持大唐帝国的安稳。
大唐是由关陇贵族建立起来的,他坚信如果皇帝削弱关陇贵族,那么就是在自废武功,自断脊梁。
“某老了,本不应当一直留在中枢,奈何放心不下。当年我们关陇的父兄,用一代代的鲜血和汗水,建立功勋赢得荣耀,我们为这江山出生入死,自然也应当与国休戚,共享富贵。这是我们的功勋,也是我们如今应得的。我长孙无忌只是无数关陇家族在这一代的一个领头羊而已,我有资格和责任为大家保管这份荣誉。”
长孙无忌一口气说了许多,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对李逍说这些话。
“你可能不明白这些。”长孙无忌苦笑着摇头。
“不,我理解,我完全理解你的一片苦心,而且,我也赞成你的想法。”出人意料,李逍出语惊人。
第233章 死结
“你能懂我?”
长孙无忌花白的胡子颤抖着,微胖的脸上那对眼睛甚至暴出精光。
“长孙相国,我知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明白相国的一片苦心,相国为大唐帝国殚精竭虑,从帝国建立到如今三朝元老,不容易啊。”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般的人能够修身都不错了,正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长孙无忌这样的人,并不仅仅是一个官员了,他们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者。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也不仅仅是眼前的那一点点东西,固然也有个人名利,家族利益,但也还有更深更远,有朝廷也有天下。
这是一群建立一个新帝国的元老,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看着一个崭新的帝国在他们手里一砖一瓦的慢慢建立,这份心血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乱世之时,辅佐明君统一天下。治世之时,安邦治国富民。
长孙无忌紧盯着李逍,他想知道他这话是不是真的,他究竟有多懂自己。
他知道,其实只要他识趣一点,顺从帝意乞老致仕,那么就会安享晚年,他长孙一家也富贵荣华不止。可长孙无忌看到了许多他害怕的东西在蔓延,他无法在这个时候退下去。
就算他退了,可皇帝也不会停止对关陇集团的动手。
“帝国。”长孙无忌念叨着李逍说出的这两个字,“帝国啊。”
李逍其实挺明白长孙无忌的用心的,说白了,大唐帝国是关陇集团建立的,之前的隋朝也是,北周也是,西魏也是。都是那票武川镇将们联同关陇士族,一起在乱世之中崛起,他们立均田、设府兵,以关中为本,在后三国时代,原本是最弱的一国,最后却终一统天下,结束纷争。
关陇贵族们的勇武,关陇贵族们的奋斗,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
正是因此,所以在关陇贵族们的眼里,他们就是帝国,他们应当和皇帝一起共享天下。
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帝国,都出自他们,王朝兴替,也不过是他们关陇自己人轮流上位。
这种观念有错吗?
说不得什么对与错,毕竟当年宇文泰带着一群武川的老兄弟打天下的时候,那时就是兄弟们并肩着上,一起血拼打下的江山。皇位是宇文家的,但天下也有他们的一份。
当宇文家弄乱了天下时,杨家接过了帝位,当杨家弄乱了江山时,李家又接过了皇位,不管怎么换,这天下还是他们这群老兄弟的。
关陇贵族们视自己为天下的合伙人,而不是伙计。
隋朝一统天下后,想把天下变成杨家的天下,尤其是杨广继位后,开始削弱关陇集团,可他的做法,也触怒了整个关陇集团,于是杨广在高句丽亲征,眼看着已经攻进了辽东城时,后方督办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却造反杀回了东都洛阳。
天下大乱,镇守河东的李渊也开始四处招兵买马。
杨广最后也是在江都被关陇子弟们所绞杀,杀他的不仅是宇文化及,还有数万关陇子弟。
到本朝,其实高祖和太宗时,也一直有出手削弱关陇贵族,但都是小心翼翼的。
而今新皇在位才几年,却已经想着甩开关陇贵族们了。
长孙无忌不答应,就算他答应,其它关陇贵族们也不会答应的。
李逍心里也忍不住叹气,其实大唐帝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这个帝国是由关陇贵族们打下来的,可李家却不愿意大唐如北周和隋朝一样被关陇贵族们控制。
不论是科举制度,还是对关东士族、对山东军功豪强的重用,对南方人的安抚,都是在变相的削弱关陇集团。
但以关陇集团起家的李唐,关陇集团其实就是他们的脊梁,当他们废尽心思,历经几朝,终于在武则天之时,把关陇集团彻底的废掉之时,其实也把他们自己的脊梁骨给打断了。
西魏、北周、隋唐,由关陇集团掌权的时候,他们始终是充满着进取的一个尚武势力,西魏由当初三国最弱的一支而成为最强的一支,隋朝一统天下,李唐平定天下动荡后,迅速就将北方的突厥人灭亡。
拥有关陇集团的这几个王朝,都具有凶恶的进取精神,他们永不停歇,不断开拓进取。
甚至可以说,几个王朝的强悍,正是因为关陇贵族们的存在。这些关陇军事贵族,让他们的武力强大。关陇贵族们天生就是职业的军官,配上训练有素的府兵,这让隋唐府兵所向无敌,无人可挡。
就算小有挫败,也能迅速的卷土重来。
历史上,高宗李治时对关陇集团的打压到了极致,到了武则天时,更是彻底废了。废掉了关陇集团,大唐也再没有了那支强悍的军官、士官团体,府兵出征已经渐渐开始败多胜少。
正是在高治后期,大唐军队对外作战开始由所向披糜,转向了胜少败多的困境之中,到了玄宗之时,不但府军没有了精锐的官军、士官们,甚至连府兵来源也出了问题,不再是人人争相当兵,不再是只由地主子弟、富人子弟、强健者为府兵了。
募兵取代了府兵,各镇节度使的出现,更是让大唐最终走向了安史之乱,从此大唐彻底的断了脊梁,虽然此后苟延残喘了百多年,但那已再不复昔日盛唐的荣光,连帝都长安,都一次次的被蛮夷占领。
眼下朝廷里,看似皇帝李治要夺权臣长孙无忌的权,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就如长孙所说,他就算退了,交权了,皇帝也不会满意的。他会想要进一步的削夺关陇贵族们的权力,因为关陇贵族们威胁着皇权。
强大的关陇贵族们会愿意利益损失吗?不会愿意的。
结果会是什么,会是斗争。
要么皇权失败,关陇贵族里出来一位取代李家坐天下,继续维持关陇贵族的超然地位,但战乱必不可少,天下又不免一番涂炭。要么,关陇贵族们在斗争中失败,流的流、杀的杀,可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唐立国的根基没了,根基都没了,他们又真的能国运长久吗?
“相国,其实我明白你。”李逍并不完全站在关陇贵族们的立场,也不是完全支持他们,但却也并不支持现在大唐所走向的方向。
那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历史早已经证明了。
大唐最强盛之时是在什么时候?高宗李治之时,但李治之时最强盛不过是延续了贞观之治时的惯性而已,虽然武后之后,有开元之治。但开元盛世,其实早就已经是暗流涌动,乱象横生了。
大唐最强盛时还是在李世民的时代,那时的大唐上下一心,开疆拓土,安民强国。可惜到了高宗李治的时代,帝国就走上了岔道。
这些本来对于李逍这样一个小地主来说,有些太过遥远了。
但做为一个后世人,他对大唐这两个字有太多的情怀了。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最开放最包容的时代,也是进取心最强的时代,可惜强盛没有多久。
他只是一只小蝴蝶,但莫名来到这个时代,有机会参与进来时,他心里还有有些颤抖的忍不住有些奢望幻想。
如果大唐没有走向那条岔道,结果又会是如何呢?
这是最后的贵族时代,也是最后的进取时代,李世民以后的中国历代,其实已经再没有能力超过祖宗之时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特别是晚唐留下的遗祸,甚至让此后的中国,也一直没清除干净。
攻灭百济、高句丽后留下的三韩半岛,白江口水战大败倭贼后留下的扶桑岛,还有遥远的西域大地,吐蕃的高原、契丹人、扶余人等盘踞的东北等等。
这些都本是永远的遗憾。
长孙无忌朝堂斗争的失败,并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失败,甚至可以说,长孙无忌败离朝堂那刻起,大唐就已经开始一步步走向衰弱了。
“相国,陛下此刻之决心,无人可挡,谁敢挡,谁就要粉身碎骨。与其以卵击石,何不留此有用之身,保全关陇贵族们的荣光呢。”
“何意?”
“还是那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天下那么大,不必可死守着朝堂。天下这么大,关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