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何意?”
“还是那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天下那么大,不必可死守着朝堂。天下这么大,关陇贵族们也不必全要独占。适当的让出一些,岂不更好?”
李逍想,如果关陇贵族能够退一步,不再想着把持朝政,垄断政治,那么他们只留在军界,成为大唐的将门,成为大唐最税利的一把长剑,朝堂留给那些世家和科举出身的文臣,以求达到一个微妙的文武平衡,那么大唐是否能够迈向更高的辉煌呢?
也许能,也许不能,或者大唐的这些勋臣武将贵族们,最后会如明朝的勋贵们一样没落,但起码值得一试啊。
“长孙公,不如致仕退休,来与我一起种玉米。”李逍对长孙无忌道。
长孙无忌盯着李逍良久,突然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声。
“看来你果真懂我!”
第234章 乞骸骨
回京的路上,骑着一头白骡的韩瑗看着旁边一直出神的长孙无忌,不由的担忧的问,“辅机,你不会真的被那小子三言两语就想认输吧?”
长孙无忌骑在一头驴子身上,闭目沉思,任由身下的骡子载着他前进。
“你可不能着了那小子的恶当,我们现在还没输呢。”
长孙无忌睁开眼,他瞧了瞧韩瑗,然后摇头,“我们已经输了,早就输了,输的一败涂地。当我们对付李道宗他们,忙着关陇人自己的内斗的时候,李绩他们却在旁边看热闹。等我们自己斗的伤痕累累时,李绩出手了。”
关陇人这些年其实一直内斗,从西魏时斗到了如今,斗来斗去,关陇贵族集团的实力早不复当年了。
甚至斗到了如今朝堂之上,都没有他们关陇大将的局面。京畿禁卫和宿卫府兵,几乎都集中到了那些山东新贵的手里。
若不是因为手里没兵,他长孙无忌又岂会栽这么大一个跟斗。
“李绩老儿,太过狡诈了。”韩瑗埋怨李绩,谁能想到一直在朝堂上不吭不响的李绩,会突然就坚定的站到皇帝那边去了呢,再加上程咬金这老货,这让他们很被动。
手里没兵,才会如此的被动。
这怪谁呢,怪这些年的内斗,一次又一次的内斗,他们关陇人如今居然在军方居然没有几个像样的人物了。
虽说还有不少关陇子弟在天下各州县,或为刺史县令、或为都督、都尉,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伯玉,我仔细想了想刚才李三郎的话,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现在的局面,我们硬拼,不过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到最后,绝不会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与其这样,倒不如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
“怎么退?”韩瑗瞪大眼睛问。他没有长孙无忌想的那么远,他想到的就是如果一退,那么此生可能再无机会回到朝堂,甚至还可能会被落井下石,落得如褚遂良一般的下场。
“所以说我们得主动,不能等陛下将我们赶走,我们自己走。”说出这话的时候,长孙无忌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
这段时间来,长孙无忌也不免心力交瘁。
褚遂良被无情的一贬再贬,赵持满的发落为奴,更是让他心灰意冷。
但愿能如李逍所说的,主动离开,能够让皇帝念记他们曾经的劳苦功高,保留几分体面,为关陇贵族们留几分余地吧。
·······
长孙无忌和韩瑗走后,李逍一直呆坐在渭水河边,他拿着长孙无忌留下的钓竿坐在河边钓鱼,可心神不宁,连鱼饵都没有放下。
“三郎想什么呢?”赵持满见李逍发了半天呆,忍不住问。
“我在想着另一种可能。”
赵持满没问他什么是另一种可能,嗯了一声,然后坐在旁边继续陪着李逍钓鱼。
“你恨长孙无忌和韩瑗吗?”李逍问赵持满。
“恨过吧。”赵持满叹了声气。
“二哥,等过些时间,我再向陛下求求情,或许到时陛下就许你脱籍,赐还良人之身了。也许再过个几年,你也能够白身自效,到辽东或者是漠北或西域再入军伍,从新搏个功名爵位,重振赵家门楣。”
赵持满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没有那样的奢望了。
皇帝贬他和家人为奴,要说来其实比起除籍为民流放岭南还要好些。一般犯有重罪,尤其是谋反之类的重罪,若是免除一死,一般就要除籍为民流放岭南。除籍为民,就是除去官籍为民身,且一辈子都不得再为官吏,流放到五岭以南之地,在那里自生自灭。
历史上武则天之时,就因为有人诬告说岭南有流人想谋反,结果武则天就派兵往岭南六道,屠杀流人数千。
流人虽为民,但其实还不如奴隶,起码在李家做奴隶,其实日子还不错。但重获自由,甚至恢复官爵,他是根本不敢想起的。
长安城,太极宫。
甘露殿廊庑下,皇帝李治正看着他精心侍弄长大的两株玉米。玉米已经长的一人多高,底下的陶缸也早换成了大缸。
苗玉墨绿,茎杆粗壮,很明显是有些水肥过多了。
“一株三穗,朕舍不得摘掉两穗啊。”
李治亲自种的这两株玉米,因为水肥充足,精心照料下,一株结了三个穗子。
“李逍不是说这玉米最好一株只留两穗吗,若是肥水不足,还只能保留一穗,否则会减少,反不如留一穗收成。”
“话是这样说,可朕这两株玉米种的多好啊,三穗难道就不能有更好收获吗?”
“该摘还是得摘的。”武氏在旁边劝说。
“一个玉米穗好摘,可有些人不好摘啊。”李治叹声气,他手摸着玉米穗,好久还是不下去手。
武氏知道他说的是长孙无忌等元老,眼下皇帝已经算是完全掌握了朝堂,要拿下长孙无忌已经没有其它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也不过是影响问题而已。
只要有一个理由,甚至不需要是什么确切的证据,皇帝就能拿下长孙无忌。
但到了此时,他却还有些犹豫。
拿下褚遂良时,他是兴奋的,甚至带着快意的。
但褚遂良不同于长孙无忌,再说,他也无法确定拿下长孙无忌,不会有其它意外发生。
毕竟如赵持满这样的关陇将领,在全国各地都还有很多,甚至就算是在京畿,在羽林军,在亲勋翊卫,在左右备身府的千牛中,都有许多。
“明日江夏王就回长安了。”武氏提醒皇帝,关陇贵族中并不是只有长孙有影响力,李道宗一样在关陇子弟中极有影响力。
“爱妃你说若贬长孙,该贬至何处,贬为何官?”
武氏毫不犹豫的道,“可贬为房州刺史,然后于半路驿站派人赐死。”
这种先贬再杀的招数,十分好用,也屡用不爽。
先贬个官,然后半路上在驿站里赐杯毒酒,或者赐匹白绫,又或直接派人去杖杀,反正手段多的是,这种半路杀的法子,也比直接在京城处死影响力要小的多。
李治听说赐死,不由的犹豫了起来。他想起,当初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争嫡之时,他本是毫无机会的,可后来两人都被废,是长孙无忌在太宗皇帝面前力保他。
而当时房玄龄可是支持魏王泰的,还有大臣支持李恪。
再后来太宗驾崩,也是长孙无忌护着他返回京城继位,这几年,若没长孙在朝,其实也还不知道要发生多少事情。
“唉。”李治一声叹息。
“陛下切莫手软啊。”武氏劝说。
“好,明日朕就贬他。”李治咬咬牙道。
李治当即派人召御史大夫宇文节入宫面圣,面授机宜。
良久,宇文节满面得色的离开宫廷。
·······
五月初一。
朔日朝会。
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朝参。
每月正月初一和十五,是朔望朝,规格比常参高的多。
金殿之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
御史大夫宇文节领御史台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唤,促百官就班。
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
这时皇帝才出就御坐,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
李逍跟在浩荡的百官之中,跟着山呼万岁。
本来他之前得六品职事官,结果后来又被削夺,贬到权知九品蓝田主簿,但又代判玉米监事。好在皇帝也不是真的恶了李逍,后来见他的玉米种的确实有模有样,便又找了个由头下旨嘉奖,然后授李逍玉米监事,不再权知蓝田县主簿,也不再是代判玉米监事。
因为是经吏部实授,便恢复了原六品官职和五品官阶,还恢复了绯服银鱼。
永业田、职田这些也都给了。
不过李逍实职依然还是六品,因此除了初一和十五的朔望朝,其它日子并不用参加朝会,常参官得是五品以上职事官,或者是御史和供俸官。
朔望朝会参加的人多,但向来不会真商议什么大事,不过是例行其事,相当于个仪式而已。
李逍有些无聊的打量着两班文武官员,其中有九成九他并不认得。
正打量中,却碰到一道自前转过来的目光,那是文官班最前面的那人,太师长孙无忌。
李逍目光迎上前去,长孙无忌对他笑了一下,然后扭过了头去。
这一笑,让李逍有些不明含义。
“臣长孙无忌有本启奏!”
当几项程序都走完,大家以为朝会要结束时,出其不意的,太师长孙无忌出班奏对。
李治疑惑的看了眼宇文节,本来这个时候,应当是御史大夫宇文节出列奏报,说要弹劾长孙无忌啊,怎么反先让长孙无忌站出来了。
他扭了扭身子,觉得浑身刺挠。
长孙无忌一开口,就惊得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这位权臣上奏请辞,还要辞去所有官职头衔。
李治张大嘴巴,所料不及。
而此时,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韩瑗也出列奏陈,请辞所有官职,乞老归乡。
紧接着,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乞骸骨致仕归乡。
第235章 胖狐狸
金殿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皇帝李治都已经身子前倾,屁股离开了龙椅,他嘴巴微张,满脸震惊之色。这本是他梦里都想的事情,元老们处处干政,让他早就想赶几个元老走了。
可是不管他怎么明示暗示,长孙无忌他们根本就不理会。
好不容易才赶走了褚遂良,但朝中还剩下了好几个老不死的。
谁能想到,长孙无忌会主动请辞呢,而且是三位元老同时请辞。
侍中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于志宁、门下侍郎韩瑗同时请辞,这简直就是一场地震。
李治震惊之后,首先想到的,莫不是长孙无忌等人想以退为进,以此要挟他?
他冷静下来,身子又坐了下来,脊背往椅背上靠去。
心思急转,却一时又得不出什么结论来。
本来今天会有一场恶斗,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按原本计划,御史大夫宇文节会出列弹劾长孙无忌,然后他着有司调查,到时再拿出点证据来,那时就要治长孙无忌的罪,将他马上贬离朝堂。
李治还在沉默,这个时候,龙椅后面传来一声轻微的咳嗽,这声咳嗽隔着龙椅后的屏风传来。
这是武氏的声音,今天本会有场腥风血雨,因此武氏请求在殿后屏风后面旁听,李治答应了。
明显,武氏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不管长孙无忌三个怎么想,可这不正是他们一直想要的结果吗?
正好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下来,然后将三个老不死的赶出朝堂,岂不是一了百了。
虽然武氏不知道为何来济没有请辞,但只要这三个走了,元老派也就剩下一个来济和一个宇文节、李绩了。但李绩和宇文节早就是皇帝的人了,这等于来济留下来也是孤木难支,以后朝廷就再没碍皇帝眼的人了。
李治回过神来,目光扫过大殿。
“长孙太师、于仆射、韩侍郎,你们都是元老功勋,国之宰相,朝廷离不开你们啊,朕离不开你们啊。”虽然心里巴不得这几位滚蛋,可该做的表面功夫还是得做的。
长孙无忌却很干脆的再次请辞。
两辞两不许。
最后,再次请辞。
三辞。
这下,李治终于扭捏着假装无奈的点头同意了,一声叹息。
金殿上,百官还处于震惊之中。
他们到现在都还没明白,怎么来了这么一出。
唯有后面的李逍,惊了一会后,这会已经唏嘘着长孙无忌的果决。
昨天自己只是提醒了长孙几句,长孙马上就已经想明了其间的厉害关系,与其等着皇帝把他们如老狗一样赶出朝堂,还不如主动离开。
李治几声挽留之后,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三位元老终于光荣退休了。
长孙无忌不但辞去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职,还辞去了扬州大都督职。
李治心情非常高兴,他想不到长孙无忌转变这么快,之前亲自上府又送钱又说好话的,长孙无忌都不肯退。
高兴之余,李治便忘记了昨天答应武氏要对长孙无忌先贬后杀了。既然长孙主动退了,那就没必要动手了。
念叨着长孙无忌的扶保之功,李治便当即下旨,拜太师长孙无忌为河南府尹、东都留守,令镇守东都洛阳,增赵国公实食邑三百户,并前食实封共一千六百户。
拜于志宁为太原府尹、北都留守,加太子太师,进封燕国公,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
又以韩瑗为太子太傅,进颍川郡公,增食邑三百,通前共实食封八百户。
老臣识趣,李治也大方了一把。
每人赏了三百户实封食邑,还各给了几个荣衔。
太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这些衔虽尊,但毕竟不过是荣衔,不视事无实际职权。而河南尹、洛阳留守和太原尹、北都留守,其实也是遥领,并不用他们去实际任职。
这也算是李治对他们扶立保驾之功的酬谢了。
屏风之后,武氏听到皇帝的御封,眉头紧皱。她并不相信长孙无忌几人有那么识趣,她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本来不管什么问题,先将计就计把三人踢出朝堂再说,可皇帝却还给三人如此高的荣衔。
长孙无忌三人又是三辞不许方受。
“臣长孙无忌有本上奏!”
长孙无忌再次上奏。
“太师有事直言。”李治心情很好,以后在朝堂上就看不到长孙无忌这张胖脸了,也看不到于志宁那张苦瓜脸了,还有韩瑗那张黑脸,通通都不用看了。
长孙无忌缓缓出言,“臣奏请陛下赫褚遂良之罪,褚遂良年老体弱,岭南瘴厉之地,还请陛下念其往日之功劳辛苦,赫其过错,让他致仕还乡。”
李治一听提到褚遂良,先是有点警觉。
等听说是让赦免其过错,放褚遂良回京后,又不由的心头一松。褚遂良刚被他又贬为桂州都督,桂州都督虽说是贬官岭南,可桂州却是一个要地,桂州都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
若是长孙无忌出面要求让褚遂良回老家,倒是不错的。
让褚遂良回家养老,总比他还继续当官好,哪怕是个岭南的都督,那也得提防。
“允,进褚遂良太子太保、周国公,加实食邑三百,通前八百户。”
“臣韩瑗有本上奏!”
长孙无忌说完,韩瑗又出来了。
李治眉头微皱,不过沉吟一下还是点头,“韩卿请说。”
“臣斗胆请陛下赦免薛万彻、执失思力、房遗直之罪,允其还朝。”
意料之外,又是一个意料之外。
薛万彻、执失思力、房遗直,那都是之前房遗爱谋反案里的谋逆之臣,他们和李道宗、李恪等本都是判了死罪,结果后来李恪免死,李道宗近日又起复,没想到,现在韩瑗这个当初亲自审理此谋逆案的人,却又提出要把这几人赦免回朝。
当初若不是后来因李恪之事,李治心有不忍,本来薛万彻这些人都被杀了的,事后没杀,但都流放岭南,除籍为民了。
“陛下,薛万彻、执失思力等皆为本朝名将,如今四海未靖,诸藩不服,正是朝廷用人之时,请陛下念在他们以往功劳,给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房遗直是梁国公房玄龄之子,功勋之后,请陛下怜悯。”
武氏在屏风后已经渐渐听出点味道来了。
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三人主动请辞,可却也是有条件的。他们留下了来济在朝继续为相,然后又给薛万彻、执失思力、房遗直等翻案。
为何要为当初他们一手打翻的这些人翻案?
武氏觉得长孙无忌他们肯定所图甚远,虽一时还搞不清楚,但肯定不简单。
她咳嗽了两声,想提醒皇帝莫要答应长孙无忌他们。
可这个时候的李治却想到另一边去了。
当初那个案子是长孙无忌主张,他也默认过的。但事过境迁,李治觉得已经无所谓了,如今他皇位稳固,大权得掌,就连长孙无忌都主动请辞致仕了,又岂还会担心薛万彻等人?
要不然,他也不会赦李恪,召回李道宗了。
“可!”
李治终于出声同意。
武氏在后面急的跺脚,气的凤眉倒竖。
达成目的的长孙无忌三人终于退下,不再说话。
李治也长松口气,三位元老终于退下了。
殿中,御史大夫宇文节站在那里愣神。
他看看皇帝,看看长孙无忌,知道自己错失了一个最好的报仇机会。本来今天能置长孙无忌于死地,可长孙无忌居然提前一步主动请辞。
现在,长孙无忌他们全身而退,他再无机会报仇了。
心里有些黯然,甚至有些索然无味。
殿中君臣,此时或许唯有李逍是最明白长孙无忌今日的一举一动的。
从主动请辞,到为褚遂良、薛万彻他们平反,这是一步很大的棋子。
薛万彻和执失思力都是驸马,两人自然也是关陇贵族的一员,这两员都是悍将,若他们回朝,重新使用,依然是有机会统带大军的。
若加上已经还朝的李道宗,那么关陇集团一派,虽然长孙无忌他们退出朝堂,可是李道宗又将接过大棒,重新团结关陇集团。
李道宗入中枢,再又有薛万彻、执失思力这样的名将还朝,那么在军方,就不再是李绩和程咬金这等山东新贵们独掌军权了。
至于为房遗直平反,则算是长孙无忌他们走前顺便卖个人情。房遗直是房玄龄的长子,房玄龄为相几十年,朝野故吏亲朋遍天下,这个人情总不会白卖的。
李治继位后,最大的两场政治斗争以一种奇妙的发展结束了。
房遗爱谋反案,除了死去的几个宗室亲王和几个小角色,大半被牵连打倒的人又被平反了。
而本来极为紧张,形势一触即发的元老派和皇帝的斗争,也以元老派的主动投降告终。
皇帝李治觉得心神舒畅,一直压在心头的几座大山一扫而光。
李逍坐在殿中,则是在想,历史又一次改变了。而这一次,究竟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呢?
长孙无忌究竟是听了自己昨日那番话才有了今天的决定,还是说,大唐的历史早在不经意间,就偏向了某条岔道?
抬头,却正好看到长孙无忌回头向他望来,还向他微微一笑。
这个胖狐狸,似乎笑的还挺得意!
第236章 胜业坊的豪宅
一场决战眼看着就要打响,结果却转眼间烟消云散。
朝堂上一片欢乐融融,三位元老体面的致仕,皇帝也恩赏有加。朔日大朝会,马上就变成了退休老干部们的欢送会。
李逍一个实封不过五十户的开国男爵,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长孙无忌不用死了,韩瑗也不用死了,但他们也比历史上早了五六年离开朝堂。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欢乐大结局了。
不过这些干他李三屁事,不过他心里却还是对自己说,这有我的一份功劳,我为大唐保留了几位老干部。
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薛万彻、李道宗、执思失力、柴令武、房遗直·······这一个个牛逼的不行的人物,全都是靠我保存下来的啊。
一想到这,他又觉得自己是个幕后的无名英雄了。
希望李治经过这次顺利接班,能够避免激烈内斗的开端。想李世民之所以伟大,是为什么?那是因为李世民有容人之量,还有用人之明啊。李世民虽也是玄武门兵变上位,虽也杀了兄弟软禁了父亲,还占了兄弟媳妇。
但除了一百裴寂,李世民赶走了外,其它人李世民可都是用的很好。不管是曾经劝建成杀掉李世民的魏征,还是以前建成的心腹王珪等人,甚至是老皇帝留下的封德彝、萧瑀、陈叔达等,李世民哪个不用的好。
正是李世民在兵变后的这种宽容,才能够迅速团结整个大唐上下的力量,短短不数年时间,就一雪渭桥之耻,大败突厥。
若是当年玄武门后的李世民,也搞大清洗,那不但会人心慌慌,甚至也会大大削弱大唐的力量,到时李唐又怎么可能迅速恢复强大起来呢。
而自李治清洗长孙无忌等元老派起,李家就进入了一种怪圈。皇家内部宫廷政变不断,朝堂上朋党争权,政治清洗没停过。
一轮又一轮的斗争,让大唐越来越衰弱,最近打谁都打不过,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