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大旱而损失的那点钱粮,跟这一比,真是不值一提了。更别说,如今李家还有几棵摇钱树,源源不断的进项呢。
  酒坊、药酒坊、生药铺、医馆、饭店,还有新投产的香水、香皂、肥皂铺子,以及挂面作坊,若要是再加上李家今年卖辣椒、黄瓜、西瓜这些作物赚的,这赚钱的速度,已经不比一些地方百年豪强了。
  相比药酒如今口碑销量皆佳的情况,香水、香皂和挂面这几个新作坊如今产量较低,因此干脆走的是高端市场路线,产量不高,但利润却很高。
  “酒坊那边最近可能要暂时停工一段时间了。”李逍对钱管家说道,大唐虽然不对酒搞专卖制度,但一遇灾害饥荒年月,便就要对酿酒限制。今年关中山南大旱,粮食严重减产,于是朝廷已经下了令,禁私酿。
  禁止百姓在灾年酿酒,仅允许朝廷的部份作坊酿酒。
  李家的酒坊虽说是蒸酒坊,购入酒糟蒸酒,但民间禁止酿酒了,酒糟自然也是大大减少来源。而官坊里的酒糟,随着粮价的上升,现在也一样节节攀升。缺粮少吃的时候,酒糟一样是可食用的粮食。
  “停工?”钱管家觉得牙疼,现在药酒坊那边生意那么好,蒸酒坊若停工,那损失也太大了些。如今李家的药酒已经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链,蒸酒坊、生药铺坊、药酒坊,甚至蒸酒坊还延伸出了香水坊。
  如今李家最大最赚钱的产业就是这个了,停产那可是真的损失巨大。
  “停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给工坊里的工人们结清工钱,再多发一个月的工钱做为奖金,跟大家说明下情况,等情况好转,我们工坊就恢复生产,到时还请大家回来继续上工。”
  钱管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
  蒸酒坊一停工,那火爆的药酒生意就得停,香水作坊也要停,连带着生药铺子的药材生意都要受影响。
  “钱管家,家里账上现在有多少钱绢?”李逍问。
  钱管家对家里的经济情况了如指掌,连忙说道,“账上钱绢不少,各作坊店铺里也还有一些,如果把钱都抽出来,估计能够有三百余万钱。”
  三百余万,也就是三千贯钱了。要说来,这是一笔不小的钱,当然是对一般百姓而言。对那些高官豪门来说,又算不了什么了。长孙无忌送李逍这栋宅子,都起码能值五百万钱。
  “三百来万,有点少,不过也行,你跟各作坊协调下,这些天抓紧把钱帛汇集起来,我有用。”
  钱管家一听,不由的问,“不知道阿郎要这么多钱做何用?”
  “买地。”
  老钱一听,不由的兴奋了。买地好啊,买地就不会亏本的,尤其是眼下灾年,好多百姓歉收甚至是绝收,这个时候只能贱价卖地救命呢。此时买地,那绝对是好时机,价格便宜不说,还有机会买到好地。
  大唐虽以均田制为田地根本,但均田制并非就不能田地买卖了。若按制度,十八岁以上中男和丁男授田百亩,其中八十亩是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口分田是不准买卖的,身死田还,死后田地由官府收还。但永业田为世田,可以买卖。
  一般情况下,百姓是不会卖地的,这是生活的根本。但逢灾遇饥,为了活命也就没有办法。
  如关中这样的地狭人多的地方,百姓只要愿意迁往地多人少的宽乡,比如边疆之地,那么朝廷也允许百姓自由售卖口分田,这也是鼓励百姓移民边疆,充实边地。
  但若不是走投无路,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关中的田地,贵的几贯甚至是十几贯一亩,便宜的也有几百钱一亩的。关中平原上的良田,就是贵族官员们争相想要购买的田地,但一般情况下也非常难得。
  “买地好,机会难得,可多买点地。”钱管家连连道。
  不过他并不知道,李逍是打算去百济买地,要不然的话,估计他就不会这么高兴了。
  百济啊,那可是蕃邦外国,海外之地。就算再便宜的地,老钱也肯定不愿意买的。
  新封的蓝田县君赵婉也支持买地,她认为如今李逍发达了,那么首先要把当初李家落难时被人占去买去的地给买回来。
  “婉娘,那些地如今早已经是人家的产业,他们也是花了钱买来的,有地契在手,这个事情不好弄,要怪只能怪当年的张家,跟他们无关。”李逍牵着越来越丰腴的妻子说道。
  “这次我打算到百济去买田置地,那里的地现在便宜。能种植水稻双季的平原水浇地,估计也就一二千钱一亩,若是差些的,甚至三五百钱就能买一亩了。现在入手,可是非常划算的。三千贯钱,足以在那边买最好的田地两三千亩。”


第254章 木秀于林
  李逍跟婉娘说起准备在百济买上两三千亩地,在那边置办个大庄园。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婉娘的支持,她跟老钱的思维差不多,觉得跑到海外去买地太冒险了。
  “夫人啊,为夫是这样想的,朝廷要发行债券,我呢打算认购点,朝廷不是以百济的地做抵押嘛,我呢就把这地先借来。”
  钱只有三千来贯,李逍地没想少买,甚至他还想要赚点朝廷债券的利息。他认购债券,然后再反过来拿债券跟朝廷抵押,去百济先圈点地回来。
  “夫君,何必如此麻烦呢?朝廷的债券,利息肯定不高吧,与其拿钱认购朝廷债券,还不如把钱拿去放贷给百姓呢,利息还更高些。”这年头,哪个有钱的豪门地主不搞放贷。
  年收益起码百分百,这样的买卖谁不愿意做?甚至都不用担心百姓借了钱没的还,没钱还还有地啊,若是地都没了,这年头还能卖儿卖女为奴的。总之,这就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朝廷债券的利息肯定不会太高的,但账不是这样算的。放贷收息,虽收益高,但于名声不太好。若是大家还不起,逼人典田卖地,卖儿卖妻的,实是不堪。再说,百济虽远,但那置地,现在最划算啊。”
  可不管李逍怎么说,婉娘都觉得花几百万跑百济那个还在打仗的地方去买地,实在是有点脑子进水的样子。
  谁能保证朝廷一定能征服百济呢,就算能征服,要花多少时间。那么远的地方,又如何管理收益呢?
  “还不如买牛呢。”婉娘告诉李逍,年前买的那一千来头牛,放在百姓家散养,就养的挺好的。夏天后,牛都已经肥起来了,还有一些牛还已经下了牛崽。“如今足有一百多头牛崽了,等一年后,这些小牛就成大牛了。”
  两仪殿。
  常参早朝之后,皇帝在这里与召来的十几位大臣召对。
  殿上,李治提出要发行一百万贯债券,为救灾和东征募集钱帛。他提出了跟李逍商量的那套办法,并提出要授李逍为户部度支部员外郎,负责主管此事。
  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几位大臣表示反对。
  他们不但反对发债券,更反对李逍任度支员外郎。
  虽然殿上才十来人,可都是帝国三四品的重臣,这些人的意见皇帝不得不重视。
  好几人都说李逍太年轻,说着说着甚至还隐约有让李逍这样一个如此年轻,以前又没有什么政事经验的年轻人,继续执掌玉米监这么一个重要衙门有些不妥。
  而户部尚书更是直接提出,应当把玉米监撤消。
  李绩坐在那里,不声不响,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不到必要之时,是很少开口表态说话的,甚至在政事堂里也是如此。
  摘桃子来了,李绩心里跟明镜似的。
  当初李逍初献玉米,虽把玉米说的神乎其神,可并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不过是姑且一试的态度。
  谁成想,这玉米还真成功了。
  谁都知道玉米的了得,这全面推行玉米跟着也就能成为一桩耀眼的功绩。
  司农寺卿自然要把玉米监保住,而户部却很不要脸的想把玉米这块划到他们那去管。
  而其它几位尚书、侍郎什么的,也想着安插个自己的人来负责玉米。
  至于发行债券,反倒没有人关注了。
  李治大失所望,他没有预料到这个局面,不由的咳嗽几声。
  “太傅?”
  关键时刻,李治只得把目光转向李绩了,这位毕竟威望高。虽说现在政事堂没有主持朝政的宰相了,如今实行秉笔宰相制度,宰相们搞轮值主事,可毕竟李绩现在是中书令,负责的是朝廷三省中权力最重的中书省。
  李绩清了清嗓子。
  “陛下,老臣以为,一事不劳二主。玉米是李逍所献,他对玉米最为熟悉,他主持玉米监以来,试种玉米非常出色,接下来是更大面积的试种培育种子,以待明年有足够种子全面推行种植玉米,没有人比李逍更适合主持此事。”
  李治点头。
  “那关于债券一事?”
  “老臣以为,发行债券并非不可取,但事关重大,还是应当择一稳重官员负责此事,李逍一来年轻,二来还要负责玉米监这块的事情,因此臣以为不适合由他来主持。”
  “可朕与李逍谈过债券发行之事,他的计划很好。”李治还有点不死心。
  可惜李绩都不支持。
  “李逍虽有大功于朝廷,但陛下也不能任用过之,否则骤然高升,只怕也是对李逍不利啊。”
  才二十一岁,就要当员外郎,这可不是一般的官。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郎中、员外郎,那都是极重要的职位。
  哪一个在任上的,不都是四五十岁,你让一个才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当员外郎,还要主持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让别人怎么看。
  这岂不是要让李逍成为众矢之的?
  那以后李逍这个破坏规矩的人,还要怎么在朝堂上呆下去?
  刚才大家的态度,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李绩也是为了李逍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李治觉得很对不起李逍,就好的要升李逍为度支员外郎的。可是现在他也不能硬顶这些大臣们,连李绩都反对了,他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总不能言而无信吧。
  李治有些尴尬的提议,要授李逍谏议大夫之职。
  结果这一下,反对的人更多了。
  谏议大夫可是五品官,尤其谏议大夫的事权重。想当年魏征不就是担任此职嘛,动不动喷皇帝。魏征能喷皇帝,正是因为谏议大夫这个职务,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可以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谏议大夫不但能够随侍皇帝身边,还能够谏议得失,甚至能够驳回不合理诏书,可知道这是个相当厉害的官职,大致类似于中晚唐时代的翰林学士,或者是明朝的六科给事中了。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品级更低,七八品的小官,但事权极重,能够跟大学士们争锋,这些给事中一但转任他官,若是在京必为四品,外放则为三品。一下能够升六七级,可他们却还不愿意。
  盖因为就算是调到地方任三品,但论起事权来却远远不如。当官当官,最重要的不是品级,而是事权。
  正如之前一众大臣不肯让李逍入户部任员外郎一样,员外郎的事权可不是一个小小玉米监能比的,玉米监就管百来人,几块试验田。而户部度支员外郎呢,那是协助郎中管理整个天下度支这一块的。
  谏议大夫虽是五品,但能跟在皇帝身边,能时时接触皇帝,可以直接跟皇帝对话,更别说还有封驳不合理诏书的权力。
  说白了,谏议大夫,那可是人称储相、内相的。
  李逍何德何能,可以担任如此重要,又清贵之职?
  “陛下已经赐封李逍真封县子,足以酬谢其献玉米之功了。”李义府酸溜溜的道,他堂堂宰相呢,不过只封了一个广平县男的爵位,还是个虚封的。他可是皇帝的潜邸元从呢,还刚帮皇帝赶走了长孙无忌等元老。李逍不过是幸进,一田舍汉,转眼就真封县子了,还有啥对不住他的。
  度支员外郎不可能,谏议大夫更不可能!
  “那要不,让李逍任司农寺少卿?”
  少卿是四品官,虽说九寺不比六部,可李逍凭什么当少卿,有何资格,反对的人更多了。
  最终,李治只能无奈的叹惜一声,“好吧,诸位爱卿商量下债券发行一事吧。”
  玉米监里。
  玉米已经全收下来了,也都已经晒好脱完粒。
  做为监正,李逍封官晋爵,自然也不能忘记了手下。
  一把把手工挂面打开,放进锅中沸水里,又把豆芽放入,加入盐。待锅里的水再次沸腾,便把面条和豆芽捞出。
  过凉水,沥尽水份分装入大碗里。
  “把碗摆好。”李逍指挥着几个昆仑奴打下手。
  他在面条上分别放上葱花、芝麻、辣椒面、盐。
  等一长排大碗中的面条都放好调料,他重新起锅,倒上了菜苔子油。菜苔也就是油菜,这些纯压榨的菜油闻起来有股很好的香味。
  锅里油烧热微微冒烟,拿起大勺,把热油淋到面碗之中,浇在调味粒的上面。
  热油入碗,哧的一声,香味四散。
  “来来来,偿偿本监正亲手做的油泼辣子面,这可是大唐最正宗的油泼辣子面啊。”
  身为监正,却亲自为属下们做面条,这也算是极难得了,连那些黑黝黝的昆仑奴都人人有份。
  上好的手工挂面,根根如细丝,煮好之后也只如稻草般窄细,红红的辣椒面泼上热油,混和着葱香、芝麻香,别提多诱人了。
  一人一大碗,大碗能装上起码三斤面。
  玉米监众人,不论官还是吏,又或是昆仑奴,都捧着碗蹲在院里吃的很带劲。
  “大家随便吃,吃完还有,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一会吃完面还有奖赏!”
  众人早就看到堆在院里那高高的铜钱箱和绢帛堆了,这些钱帛都是李逍执掌玉米监后,在沙苑种西瓜、辣椒后所卖的钱,现在李逍要把他们全分给大家。
  “慢慢吃,吃完就分!”李逍腰里系着个围裙,手里还掂着把大勺,满意的看着那些吃面吃的吸里呼噜的手下。


第255章 小金库
  太傅、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亲自到玉米监来视察,结果看到玉米监里上下吃的正爽。
  吸溜下鼻子,李绩转身对旁边的官员们道,“玉米监的餐食估计是京中百司衙门头一份了。”
  “是啊,闻着就香,不仅有辣椒、香油,还有花椒、胡椒呢。好家伙,够下本的。”一位官员笑道。
  这长安城里的胡椒可是极贵的,一般人家都吃不起,甚至不少出身一般的京官都吃不起,可人家玉米监里的工作餐居然远远就能闻到胡椒味。
  “谁要人家玉米监有钱呢,今年沙苑种的西瓜、辣椒,可没少卖钱。”
  几位绯绿官袍的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对玉米监都透露着一股羡慕甚至是妒忌之情。
  其实玉米监不仅有来自公廨田的田租收入,还有公廨钱的放贷收入,他们还种西瓜、辣椒卖,这两样今年在长安可是很火的,卖了不少钱,全进了玉米监的公廨库里。
  偏偏又碰到李逍这么一个并不拿钱的长官。
  李绩面带着微笑,他心里知道,玉米监的收入可不仅是这些呢,玉米监还有一个最隐秘也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他们暗中售卖玉米种苗。
  一粒玉米种就能卖上一两贯,而且还不是谁都想买就能买的到的,只有那些勋戚高官们才有机会买到。
  本来说私卖玉米种,明显是违规的。
  但买的人既然都是那些有身份的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谁把这事情拿出来说。
  玉米是祥瑞,还是灵瑞。官员勋戚们都想拥有一两颗,倒不是因为玉米产量高,而是想要沾沾这祥瑞的灵气瑞气祥气。
  连李绩家里都种了好几株,其中有两株是皇帝赐予的,另外的几株有李逍送的,也有英国公府里买的。
  他心里觉得李逍这人太会做生意赚钱了,玉米按粒卖,动则上千钱一颗。还都是限量的,你有身份才能买,贵不说,有钱也顶多能买个几粒。
  一个玉米棒六七百粒玉米粒呢,李逍卖掉一两个玉米棒,就能赚到上千贯。而对朝廷来说,今年收获了八千多个玉米棒,少个千把粒根本就很正常,毕竟每个玉米棒上结多少粒又不是准数。
  就算结一样的,就不能有点损耗啥的?
  好在李逍赚了钱,也没往算快腰包里装,这钱都是在玉米监公廨里,打造犁耙耕具,购置耕牛、打水井造水车修水渠,剩下的才拿来给监里的官吏匠人们发奖赏,提升下伙食水平,倒也没什么。
  李绩不是那种死板的人,相反,他很喜欢李逍这种会变通还会办事的人。
  不过越是欣赏李逍,他才越要在皇帝面前反对骤然高升李逍。他还这么年轻,升官太快也不是好事。
  “伙食不错啊,油泼面,色泽艳丽,味道香浓,手法正宗啊。”李绩带着一众官员进来。
  院内,一众吃的满头大汗的官吏们看到一大群绯绿官员进来,甚至前面还有一员紫袍,细看却是中书令,于是都惊的连忙站起。
  李逍倒丝毫没有什么惊慌的,吃点面条而已。虽然这面条豪华了一点,但也是用的公廨钱,又没偷没抢的。
  “正好我也还没有吃午饭呢,给我也来一碗,另外他们也还没吃,今天中午这顿就在你这蹭饭吃了。”李绩很不客气。
  那群官员们听说了,也呵呵的一副吃狗大户的欣喜表情。
  李逍正捧着碗面,也没打算放下碗,虽然来的是宰相带队的上官们,可李逍也只是转头吩咐了监里的厨子,让他下面。
  “就按我刚才的做法,多下点面,油和辣子多放点。”
  很快,一碗碗面条煮好,然后烧热的油一勺勺的烧到撒在面上的辣椒面和蒜蓉上,麻辣鲜香,香气四溢。
  李绩捧起大碗,也直接蹲在李逍旁边,拿起筷子使劲搅上几圈,然后夹起一大筷子面条就往嘴里送。
  一口气吃了好几大筷子,然后额头上立即冒出汗珠来,可老爷子却吃的很爽快。
  “自从你弄来的这个南海辣椒,我现在都是已经吃上瘾了,一餐不吃辣,就觉饭菜不香。虽然常常辣的满头是汗,但就是觉得爽快。”
  如今长安城里辣椒可是很受欢迎,长安百姓已经越来越喜欢这种辣的感觉,好多人无辣不欢,蒸饼放辣椒、汤饼放辣椒,甚至是连西域人煎的胡麻饼,都一样放辣椒了。
  喜欢吃辣的人多了,这辣椒自然也不便宜,本来就种的少,供不应求,价格那是节节高升,虽说远不及胡椒那般价比黄金,可也确实不便宜了。
  李逍相信李绩跑过来,不可能真是来蹭顿饭吃的,辣椒虽贵,但堂堂太傅李绩,家财亿万,肯定是能排到大唐财富榜的前一百名的。
  杨国忠当个宰相,家财几千万贯,李绩也是宰相,而且以前就是大地主豪强,家底当然也不会差。
  “陛下本准备授你为度支员外郎,我给否了。”李绩一面继续拔拉着面条,一面道。
  李逍哦了一声,“也有预料了。”
  “没什么不满怨恨吧?”
  “哪能,其实吧,当不当员外郎也没关系,我也知道我有几斤几两,如今都获赐为县子了,也够满足了。”
  “能这么想就好,就怕你太年轻,钻牛角尖。度支郎不让你做,也是为你好。不过话说在前头,虽然你当不了这度支郎了,但关于债券如何发行这件事情,你还不能甩手。”
  债券发行这事最终还是交给了户部,由度支员外郎负责,只不过这员外郎不是李逍罢了。
  但李绩做为宰相,对此事还是很关注的。
  以前谁也没发行过债券,真遇大战事或大饥荒,基本上都是找富户甚至是官员们摊派。
  那些没有什么背景靠山的富商,每当这时更就成了一头头朝廷养肥开宰的肥猪。
  “区区一百万贯而已,其实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甚至都不用惊动长安商民,贵族圈里内部消化就完了。把债券跟百济的土地、奴隶挂上钩,土地、奴隶便宜点,那些贵族们就会一拥而上,瞬间把这一百万给认购完了。”李逍觉得,区区一百万贯,真不值得什么大费周章的。
  “你能你来。”李绩哼了一声。
  一百万多吗,对普通人来说,很多,但对于长安城来说,真不多,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贵族勋戚,个个都是有钱人。可以说,天下三分之一的财富集于长安了。
  “咱们搞个拍卖会,邀请长安的勋戚贵族们前来,直接把债券跟百济的土地挂钩来拍***如说一百万贯的土地,可以分成三五百份,大的二三千亩一块,小的七八百亩一块,另外每块土地上还打包一些奴隶,几十几百的打包。土地和奴隶价格也不用高,折算一下,肥沃的稻田才一二贯一亩,一个奴隶也才一二贯钱,又是成片成片的良田,英公,你说你不想要么?”
  土地永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资产,也是贵族豪强们置业的首选目标。
  而如果是成片成片的土地,那就更加的吸引人了,成片的土地,更易管理,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但大唐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